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254  2018-04-21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下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54]
内蒙古杭锦后旗奋斗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奋斗中学2017—2018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高二语文
注:本套试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所有答案涂(或写)在答题纸上,答在其他地方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共38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代既是墓志创作的鼎盛期,也是墓志文体的重要变革期。唐代文学全面繁荣,多种文体均获得了长足发展,这为唐代墓志文体吸收其他文体之长提供了便利条件。而墓志文体发展至初唐,逐渐固定为单一、程式化的叙述范式,内容多歌功颂德,浮泛空洞,实用性与叙事性有余而抒情性不足。体式既定,难出新意,因而招致追求个性张扬、崇尚革新的唐代文人的强烈批判,激发出他们变革墓志文体的创新意识。而唐代文人往往多体兼擅,亦是唐代墓志文体得以顺利完成自我更新和发展的强大动力。
墓志虽也称颂逝者,抒发哀悼之情,但侧重叙述逝者的生平事迹;而哀祭文虽也追记逝者的生平,但偏重于述哀,抒情色彩更为浓厚。唐代墓志文体多方借鉴了哀祭文悼亡述哀的抒情方式,使这一时期的墓志由传统的以叙述墓主生平事功为主,逐渐转变为叙述与抒情并重,极大地增强了墓志这一买用文体的情感张力。此外,唐代墓志经常借用哀祭文擅长运用议论的手法,以宣泄沉痛的悼亡情感,激起读者的共鸣,增强艺术感染力,深化作品的情感内蕴。无怪乎储欣盛赞韩愈《李元宾墓志铭》“铭词与《祭十二郎》相埒(liè,等同),皆言有穷而情不可终”。虽然储欣此言仅是说明二文因采用同一修辞手法,而达到了近乎一致的艺术感染力,但这可作为唐代墓志借鉴哀祭文的有力证据。
唐代墓志作家在墓志撰写过程中,有意纠正六朝以来墓志创作逐渐千人一面、缺乏人物个性的弊端,往往借鉴史传的人物形象塑造、唐传奇事实性虚构之法。墓志作为 一种特殊形式的传记,并非单纯的史实记录,它还需要表现传主的个性特征,彰显传主的精神风貌。也就是说,除史实的真实之外,传记还可以带有某种程度的虚构的真实,亦即叙述的真实。例如杜牧的《唐故进士龚轺墓志》,二鬼诱使龚轺坠马而亡的叙写,奇幻而多姿,极具戏剧效果。
墓志作为一种应用于丧葬活动的实用文体,不仅有记载墓主家世及生平经历的序文,而且也有颂扬墓主功业德行的铭文。墓志的铭文部分一般 采用四言韵语的形式对序文内容进行综括,以抒发伤悼之 情。但墓志发展至唐代,富于创新精神的墓志作家们丰富了铭文部分的变化,四言之外,三言、五言、七言、杂言、骚体均有,如《王氏殇女墓志》等,这无疑是对诗歌艺术体式的吸纳。
(节选自李秀敏《唐代墓志铭:风流难掩社稷功》)
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为了增强情感张力和艺术感染力,唐墓志借鉴了哀祭文擅长用议论宣泄情感的手法。
B.唐代文学的全面繁荣,促进了墓志文体的创新 和变革,助推墓志创作走向鼎盛时期。
C.唐代墓志借鉴虚构之法,不再以史实记录的方式进行创作,力求凸显人物个性风貌。
D.唐代墓志作家敢于创新,丰富了墓志的语言变化,全文出现了三言、五言和杂言形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一段从外部条件和作者素养方面,分析了唐代墓志文体发展更新的重要原因。
B.文章从哀祭文、史传文、传奇和诗歌方面,论述了不同文体之长对唐代墓志的影响。


浏览完整试题C.本文以唐代墓志与其他文体互渗为视角,分析唐代墓志演变,为墓志发展提供证据。
D.文章提出问题后,横向展开论述,并在每个论述部分后提供了实例作为议论的支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没有唐代文学的全面繁荣,唐代墓志文体或许还将长期缓慢发展或者停滞不前。
B.墓志文体范式逐渐僵化、内容逐渐趋同,唐代文人出于创新意识而有意无意地做出了纠正。
C.从唐代墓志的发展来看,抒情方式、叙述方式以及语言形式对文学发展有一定影响。
D.唐代墓志借鉴了哀祭文悼亡述哀的方式,从传统的歌功颂德,转变为叙述抒情并重。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静夜品瓷
程应峰
夜静时分,忽地就想到了景德镇,想到了多年前不经意打碎的一只来自景德镇的薄胎青花瓷瓶,想到了曾经读过的一首诗,想到了诗中所写的“一根白发,掉落在洁白的瓷盘上,牵动心中万千愁绪”的情景。这情景,竟然一直存留在我的记忆之中。
都是因为瓷器。瓷器这东西,每一道工序都是一个故事,每一片温润都是一种情怀,每一缕光泽都闪烁着离奇的色彩,它总是古色古香、不著痕迹地将生活的美和好嵌入一个人的生命。
我有两次抵达景德镇的经历,一次是在梦里,一次是在梦外,这两次都披着夜色,悄悄的,静静的,没有喧闹和喧哗,但我却分明听见质地优雅的瓷器的声音天籁般传来。这声音,沾染着浓重的人文气息,漫溢华宇,贯穿古今,美轮美奂,直入心扉。
就像大都市总是陷落在繁华里一样,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景德镇总是陷在瓷器里。这里的花盆是瓷的,灯杆是瓷的,景观是瓷的,图案装饰也是瓷片镶嵌而成。比比皆是的商铺,摆放着五花八门的瓷器,旅馆、饭店、广场、游乐园,哪里都泛现着瓷器的光泽。那些看起来无处不在的,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瓷器,总是旗帜鲜明地撞入眼帘,令人心怡而感叹。就像有人说的,景德镇的瓷,比汉语里的词还要多得多哩。
灯影笼罩下的瓷都,是值得慢慢品味的。无须外在的叩击,这满街满巷遍布的瓷,就可以层层叠叠地在心中回响起来,回响起千年的美丽和沧桑。如此美妙的去处,如此美妙的音韵,是值得在静夜、在灯影月色里、在行云流水处细细品味的。
走过一家乐器店,我看见了各种瓷乐器:瓷排箫、陶埙、瓷琴、瓷二胡、瓷唢呐、蓝斑腰鼓等等,令人目不暇接。我不知道它们究竟能散发出怎样不同凡响的音韵,但在我的想象中,它们一定有着或厚重,或悠远,或美丽多姿,或情意绵绵的音韵,这音韵,有着不可抵御的诱惑力。
回转,静坐宾馆大堂,入目的博物架上,“荷花碗”“旋纹樽”“荷叶口瓶”……在声光电的策动下呈现出古朴、娴雅、沉静、大气之神韵,那优美的形态、别致的釉色、含蓄的花纹生动而传神,教人观之再三,不舍移步离去。是啊,最美的瓷器如淑女,最精致的瓷器如少女,就算在幽幽暗暗里,明明灭灭中,也能感受其晶莹剔透的质地,滑润如玉的釉面,以及迷离状态下所具有的神秘温润的气息。这聚集着东方女性纯洁、温柔、细腻、内敛品性的瓷器啊,究竟蕴涵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生命美丽?透过眼前的瓷器,所能体验的,除了窑变的神奇,还有空明无尘的人间趣味。
无论读瓷还是听瓷,都需要慢慢慢慢地品。用心品了,就能品出它的源远,品出人类卓越的智慧,品出属于它的春花秋月,品出它所承载的历史蕴含。用心品瓷,可以让人沉入或清新或愉悦或凝重的人生境界里,继而在思想的枝丫上,长出簇新的可以自由飞翔的芽叶来。
(选自《文学与人生》,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多处运用比喻,如“就像大都市陷落在繁华里一样”“最美的瓷器如少女”,起到了化抽象为具体的作用。
B.文章以“夜静想到一只薄胎青花瓷瓶”与“一根白发,掉落在洁白的瓷盘上”诗句开头,既呼应题目,又增添文化气息。
C.文章开头从夜静时分想起瓷器写起,然后展开梦里梦外听瓷与读瓷的经历,随之触发人生的思考,构思巧妙,感情真挚。
D.文章总体上运用了象征手法,字面上写品瓷,实际上是借品瓷写人生,强调人们要像品读瓷器一样品读人生独特的滋味。
5.请结合全文简析文章结尾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全文看,作者静夜品瓷品出了哪些韵味?(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冯士筰:符号数字皆诗情
出生于天津一个书香世家的冯士筰,从小就刻苦好学。清华读书时,更是出了名的“苦行僧”。他大学的同窗好友孙文心教授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冯士筰每天都是最后一个从图书馆或者教室回宿舍的。回来后,饿了还会抱着冰冷的窝窝头啃几口。1964年,他在深入研究了当时享有盛名的物理海洋学家Munk大洋风生环流模型的基础上,找出该模型未考虑热盐因素的不足,建立了“大洋风生——热盐环流”模式。正当他准备发表关于这一模型的重要论文时,文化大革命突如其来地发生了。
冯士筰被关了牛棚,但幸运的是他和赫崇本先生关在了一起。白天他们一起劳动,晚上赫先生不仅会给他讲海洋科学的历史和前景,而且还鼓励他不要因暂时的困难而气馁。那段不堪回首的日子里,冯士筰的心总是热乎乎的,对未来也充满着期盼。
1970年,在周恩来总理的过问下,我国风暴潮研究起步了。冯士筰从牛棚里被解放了出来,接受了这一极有挑战性的课题。
风暴潮是发生在海洋沿岸的一种严重自然灾害,一次大的风暴潮可能使几万甚至几十万人丧生,经济损失可达几亿甚至几十亿元。我国是风暴潮高发国家之一,从历史资料看,几乎每隔三四年就会发生一次特大的风暴潮灾。世界主要海洋国家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已经开始了风暴潮的预报研究工作。而我国直到20世纪70年初还对风暴潮理论和我国风暴潮的实际状况几乎一无所知,风暴潮研究在我国基本处 于空白状态。冯士筰的研究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没有资料、没有实践、没有理论。


展开余下试题为了获得风暴潮的第一手资料,1970年冯士筰等人环绕渤海湾进行了两次实地考察,足迹遍及渤海周围数省的40多个县市,行程4000多公里。其中的2000多公里完全是徒步跋涉的。他们走村串户向渔民、农民和盐民了解风暴潮的一般常识;走访当地政府、查阅当地县志,寻找有关记载;他们还反复到水利部门和验潮站搜集有关数据。冯士筰终于获得了国内第一批关于风暴潮灾害的珍贵资料。
要从本质上认识和最终解决风暴潮,当然首先要探讨其机制,因为只有弄清 风暴潮的发生机制,建立一定的模式,风暴潮预报预测才能科学准确。研究中冯士筰发现:在南方风暴潮多有强台风引起;而在北方,寒潮也能 在渤海掀起风暴潮。虽同为风暴潮,但二者的动力源和引发机制并不尽相同。冯士筰的这一发现,不仅具有深远的理论研究意义,而且具有相当大的应用价值。1975年,冯士筰及其合作者一连发表了数篇论文,系统论述了风暴潮的概念、理论和数值预报的力学模型,建立了独特的超浅海风暴潮理论。1982年,冯士筰将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撰写成《风暴潮导论》一书,这是国内外第一部关于风暴潮的理论专著,它标志着我国对于风暴潮的研究已经进入世界风暴潮研究之林,也标志着冯士筰已经跨入我国一流物理海洋学家行列。
1983年,冯士筰作为高级访问学者,飞抵美国旧金山,同美国相关单位进行为期一年的合作。这次合作又使他的科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拉格朗日余流及长期物质输运。
“拉格朗日余流”是当时学界最有争议的前沿课题之一。冯士筰和他的合作者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解析了欧拉余流理论的缺陷,深入分析了拉格朗日余流和欧拉余流的本质差异,提出了一种拉格朗日余流和长期物质输运的理论模型,导出了一个全新的长期物质输运方程。该方程一问世,立刻引起了国内外同行们的重视。回国后,冯士筰在对该问题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开始了从根本上改造近海或河口环流传统理论的研究工作。此后十年,他建立了以拉氏时均速度的最低阶近似——物质输运速度来体现浅海环流速度基本场的新理论框架,导出了浅海潮生——风生——热盐环流基本方程组,建立了一种新型的长期的输运方程。此理论在中国陆架海环流研究中起到了指导作用。冯士筰的这一研究成果,为近海污染物理自净、悬浮质输运、海洋环境预测和近海生态系统动力学等诸多方面,提供了海洋环境流体力学基础。
工作之余,冯士筰是个爱好比较广泛的人。冯士筰很爱作诗,这既是他陶冶性情的方式,也是表达内心情感的途径。“心系大海连天碧,符号数字皆诗情”,这两句对仗工稳的诗句,正是他一生孜孜不倦追求的真实写照。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冯士筰为长期物质输运的计算提供了新型的非常节省的计算模式,在中国陆架海环流研究中起到了指导作用。
B.冯士筰和其合作者一起建立了独特的超浅海风暴潮理论,这一理论标志着我国风暴研究进人世界领先行列。
C.冯士筰的拉格朗日余流及长期物质输运研究成果,为近海污染物理自净等方面提供了海洋环境流体力学基础。
D.文章以“心系大海连天碧,符号数字皆诗情”作结,高度肯定了冯士筰对事业的忠诚,抒写了他的个人情趣。
8.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6分)
A.1964年,冯士筰在研究大洋风生环流模型时,发现了该模型的不足,并建立了自己的大洋风生——热盐环流模式。
B.“文革”期间,冯士筰被关进牛棚,幸得赫崇本先生帮助,才得以渡过难关。1970年,在周总理的过问下,才被释放。
C.我国风暴潮研究起步早,但进展慢。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依然面临着没有资料、没有实践、没有理论的困难。
D.八十年代,冯士筰与美国相关单位合作研究拉格朗日余流及长期物质输运,标志着我国海洋环保进入世界领先行列。
E.冯士筰发现,南北方风暴潮的动力和引发机制不尽相同。这一发现,具有深远的理论研究意义和相当大的实用价值。
9.冯士筰能够在科研方面取得成功的因素有哪些?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文言文阅读(共3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19分)
冯异字公孙,颍川父城人也。自伯升①之败,光武不敢显其悲戚,每独居,辄不御酒肉,枕席有涕泣处。异独叩头宽譬哀情。光武止之曰:“卿勿妄言。”异复因间进说曰:“天下同苦王氏,思汉久矣。今更始诸将从横暴虐,所至虏掠,百姓失望,无所依戴。今公专命方面,施行恩德。夫有桀、纣之乱,乃见汤、武之功;人久饥渴,易为充饱。宜急分遣官属,徇行郡县,理冤结,布惠泽。”光武纳之。至邯郸,遣异乘传抚循属县,录囚徒,存鳏寡,亡命自诣者除其罪,阴条二千石长吏同心及不附者上之。
异为人谦退不伐,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进止皆有表识,军中号为整齐。每所止舍,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及破邯郸,乃更部分诸将,各有配隶。军士皆言愿属大树将军,光武以此多之。
时,赤眉、延岑暴乱三辅,郡县大姓各拥兵众,大司徒邓禹不能定,乃遣异代禹讨之。车驾送至河南,赐以乘舆七尺具剑。敕异曰 :“三辅遭王莽、更始之乱,重以赤眉、延岑之酷,元元涂炭,无所依诉。今之征伐,非必略地屠城,要在平定安集之耳。诸将非不健斗,然好虏掠。卿本能御吏士,念自修敕,无为郡县所苦。”异顿首受命,引而西,所至皆布威信。异与赤眉遇于华阴,相拒六十余日,战数十合,降其将刘始、王宣等五千余人。
夏,遣诸 将上陇,为隗嚣所败,乃诏异军栒邑。未及至,隗嚣乘胜使其将王元、行巡将二万余人下陇,因分遣巡取栒邑。异即驰兵,欲先据之。诸将皆曰:“虏兵盛而新乘胜,不可与争,宜止军便地,徐思方略。”异曰:“虏兵临境,忸忕小利,遂欲深入。若得栒邑,三辅动摇,是吾忧也。夫‘攻者不足,守者有余’。今先据城,以逸待劳,非所以争也。”潜往闭城,偃旗鼓。行巡不知,驰赴之。异乘其不意,卒击鼓建旗而出。巡军惊乱奔走,追击数十里,大破之。于是北地诸豪长,悉畔隗嚣降。异上书言状,不敢自伐。
(取材于《后汉书•冯异传》)
注释:①伯升:汉光武帝刘秀的兄长,骁勇善战,更始帝刘玄忌惮其才干,将其杀害。
10.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理冤结,布惠泽 布:陈述
B.录囚徒,存鳏寡 存:问候
C.阴条二千石长吏同心及不附者上之 阴:暗中
D.异为人谦退不伐 伐:自夸
11.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卿”,古代对人敬称,如“荀卿”,或下级称上级、晚辈称长辈,自唐代开始,君主称臣民。
B.“鳏寡”, “鳏”指老而无妻,“寡”指老而无夫的人。引申泛指老弱孤苦者。
C.“光武”即世祖光武皇帝,是东汉皇帝刘秀的庙号。
D.“赤眉”, 即赤眉军,中国古代著名的农民起义军之一,后被冯异灭掉。
12.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光武帝虽然因兄长之死伤心,但是不敢在人前显露,冯异进言宽解,也被他阻止了。


展开余下试题B.无论是行军还是驻扎,冯异率领的军队都在适当的地点立有标志,表现得十分规矩。
C.赤眉、延岑暴乱,大司徒邓禹不能平定,所以光武帝就起用了冯异前来平定暴乱。
D.在与隗嚣的军队作战时,冯异虚心听取了大家的建议,避开敌军锋芒,抢先攻下栒邑。
将文中划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10分)
13.潜往闭城,偃旗鼓。行巡不知,驰赴之。异乘其不意,卒击鼓建旗而出。(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
此?”(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5~16题。(共9分)
送别
高适
昨夜离心正郁陶,三更白露西风高。
萤飞木落何淅沥,此时梦见西归客。
曙钟寥亮三四声,东邻嘶马使人惊。
揽衣出户一相送,唯见归云纵复横。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人送友人远行,内心惆怅郁结,夜已三更,难以入眠。
B.夜晚萤虫飞舞、秋叶飞落,秋雨连绵,诗人梦中又见友人。
C.报晓的钟声从远处传来,声声马嘶,把诗人从睡梦中惊醒。
D.诗人匆忙出门想送别友人,但驻足遥望,却不见友人身影。
16.《送别》与《别董大》都是送别诗,这两首诗最后两句抒发的情感及抒情方式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别董大
高适
附: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表现这座庞大的宫殿依山势而设计、结构精巧的特点的句子是 , 。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将阿房宫的奢华与百姓的生活作了鲜明的对比,揭示了秦始皇的残暴。其中将阿房宫的钉子与百姓的粮食进行对比的两句是 , 。
(3)“ , ?”是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对秦奢侈靡费而不知怜惜的人发出的愤激的质问。
三、语言文字应用题(18分)
18.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历史如同一条长河,从源头连绵不断地流去,每一个阶段都具有特立独行的标志。
②有人认为特朗普是靠多年打拼积累的经验进行了一次媒体战役,即通过大放厥词博得媒体的关注,从而获得免费的报道。
③这次《立法法》修改,连篇累牍46个修正案,整部法律条文增加十余条,被新华社盛赞为“迈向良法善治的里程碑”。
④元宝豆腐由富含高蛋白质的黑龙江非转基因大豆制成,在大连路人皆知,先后获得“大连知名放心品牌”“大连名牌产品”等称号。
⑤这些说法明显带有情绪性,不能算作持平之论,既抹杀了罗振玉对王国维的帮助提携之功,也错把王国维看成了傀儡式人物。
⑥很多案例表明,公租房管理乱象背后往往存在着腐败问题,一些政策执行者上下其手、内外勾结,把公租房变成了“私家产”。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1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中国人最易读错的字》一书以近200个中国人最易读错的字为对象,除了从语音的正误方面作出判断外,还注重对读错的原因进行分析。
B.依“天人相应”养生原则,春天宜多吃温性的食物,进食冬瓜、黄瓜、绿豆芽等寒性食品要少吃,以防阻碍阳气生发。
C.香港政府强调,“占中”只会影响社会秩序,破坏市民的生活甚至生计。民主不只是制度,还是态度,不应让个人诉求凌驾于社会利益之上。
D.莫言的作品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建构了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20.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其实孔子对于读书有自己的看法。 。 。 。
。 , ,类似于“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这样的话,《论语》中至少重复了四次。
①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他还主张读书是为完善自己,鄙夷那种沽名钓誉的文人 。
③而无须在乎外在的名声和遭遇。
④他主张读书要从兴趣出发,不赞成为求知而求知的态度 。
⑤他曾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⑥他一再强调,一个人重要的是要有真才实学。
A.④①②⑤⑥③ B.⑥③⑤②④①
C.④①⑥②⑤③ D.⑥③⑤④②①
21.下面选项,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3 分)
A.你惦记着我,我就很感激了,还带了这么多礼物,我只好笑纳了。
B.你们有没有《长日留痕》一书, 有,叫店主亲自给我送来;没有,立即告诉我。
C.您大可不必客气,这对我来说只是举手之劳,如果还有事需要服务,我一定尽力。
D .我左思右想,觉得即使请求他帮这个忙,他也未必答应,我还是免开尊口吧。
2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6分)
科学家做了一项实验,他们对放电影时电影院内的空气进行分析发现,在放映悬疑、浪漫或者喜剧类电影时, ① 。他们认为,人的情绪波动影响着人体释放出来的气体成分, ② ,就会改变空气中的化学成分。这或许从另一个方面解释了为什么在电影院看电影的气氛更好,原因很可能就是我们 ③ 。比如在看恐怖电影时,其他人释放出来带有“危险”“警报”等信息的化学成分信号,而接收到这些信号的我们也会不由得提高警惕。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在某高中学校校园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橱窗中,宣传文字内容配有一张惨烈的车祸现场图片。小王同学就此上书校长,认为学校里的安全教育宣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下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内蒙古杭锦”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5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