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203  2018-04-21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下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03]
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南昌二中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二语文试卷
命题人:黄 雯 审题人:冀 霜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但是仔细比较他们,却也发现很多不同的地方。
最明显的,《论语》中所叙述的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不像孟子凡事紧张,所以孔子能够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去保持他的悠闲;与这种态度截然相对的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孔子还说这样不吃那样不吃,衣服也要色彩裁剪都合适;孟子却毫不忌讳地提出“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孔子没有直接的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但是他既说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的话,可见他认为性恶来自先天;他又说“观过,斯知仁矣”,好像这纠正错误、促使自己为善的能力,也要由内外观察而产生。孟子则没有这样犹疑。他斩钉截铁地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孔子自 己承认,他一生学习,到70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孟子的自信,则可以由他自己所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一句话里看出,这种道德力量,经他解释,纯系内在的,由自我产生的。
孔子对“礼”非常尊重。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他死时孔子痛哭流涕,然而孔子却根据“礼”的原则反对颜渊厚葬;又因为“礼”的需要,孔子见南子,使子路感到很不高兴。孟子就没有这样的耐性。齐宣王称病,他也称病;鲁平公没有来拜访他,他也不去见鲁平公;他对各国国君的赠仪,或受或不受,全出己意。
这中间的不同,不能说与孔孟二人的个性无关。《论语》 与《孟子》两部书的取材记载不同,也是有一定影响的。孔子和孟子相去约两百年,时局已有很大变化。
春秋时代的战事,显示了社会的不稳定性;但战事本身,却不足以造成社会的全面性动荡。孔子对当日情形,还没有完全失望。他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相对于战国的暴乱而言,还相当的宁静,所以他仍提倡“克己复礼”,显然认为过去的社会秩序仍可以恢复,表现一腔复古的热忱。
孟子被称为有“革命性”,这是因为战国时代的动乱已经大大超过春秋时期竞技式的战争,这使他知道,只是恢复故态而不改弦更张是不能济事的。齐宣王问他贵戚之卿应做的本分,他说:“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也就是容许废君而另立族中贤人。这已经不是孔子所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严格规矩了。
宋朝以后,《孟子》既为各朝经筵讲解之用,也为科举取士的标准,对中国思想史有巨大的影响。他的性善论必定带着一种强迫性的推论,因人既生性为善,那么强迫人们保持这种天性也不算过分了。他的低水准平等思想——例如“乐岁终身饱,凶年不免于死亡”,以及“省刑罚,薄税敛”,在一个简单的农业社会里,被奉作经典,同时也符合事实的需要。
(节选自《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孔孟 “中间的不同”的原因的一项是( )
A.可能与两个人的个性不同有一定的关系。
B.《论语》和《孟子》两部书取材记载不同。
C.两人所处的时代不同,时局有很大的差异。


浏览完整试题D.两人对“礼”的遵循不同,孟子超出了“礼”的严格规矩。
2、下列各项中关于孔孟不同之处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给人“君 子坦荡荡”轻松愉快的悠闲感;而孟子则提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给人忧虑不安的紧张感。
B.孔子没有直接提出人之性善或性恶,但可以间接地看出他认为人性本恶;而孟子则坚定地认为人性本善,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下也”。
C.孔子非常尊重“礼”,“礼”大于“情”,循“礼”而行事;孟子却不然,行事完全不遵循“礼”,全凭自己的意愿。
D.孔子提倡“克己复礼”,认为旧的社会秩序可以恢复,希望复古;而孟子却更有“革命性”,认为必须改弦更张,废君而另立族中贤人。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孔子在衣食方面还有所挑拣,但孟子却提出 “庖有肥 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虽然这种平等思想和孔子相比是属于低水准的。
B.孔子认为要实现“仁”,既要靠学习和自我约束,又要靠由内外观察而产生的纠正错误并促使自己行善的能力;但是孟子却认为道德纯粹是由自我产生的。
C.春秋时期的战争是属于竞技性的,虽然也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但这种不稳定是可以平息的;而战国时期的战争则是剧烈的,给社会造成了全面性的动荡。
D.自宋朝以后,《孟子》就取代了《论语》,成为各朝经筵讲解之用和科举取士的标准,从此以后,对中国的思想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不求答案的叩问
陈益
时光漫漫似水。至今回想起,只读过三年小学的母亲并没有给我留下金钱和尊荣,甚至从没说过一个“爱”字,但我始终感受着。这令我明白,做永远比说得重要。最难忘的情景,是一灯如豆的夜晚,她在缝纫机旁默默劳作,而我们在饭桌上写着作业。忽然发觉空气中有焦臭味,原是灯火燎到了我的头发。偶尔,母亲也会抱怨,也会唠叨,可是手脚从也不肯停歇。她始终是温厚而乐观的。到了晚年,右脚的脚弓蜷曲变形,乃至神经性瘫痪,只得躺在床上,与“尿不湿”为伴,她不过为再也无法干活而沮丧。或许,这么多年我以六根清净的心态在寂寞中案牍劳形,正是继承了她的秉性吧?
我为母亲做过一件事,写了一篇散文 《十八双鞋》。自幼,我们兄妹四人就习惯于穿母亲做的布鞋。千针百纳的布鞋,凝聚着少年时代温馨而艰涩的记忆,历久弥新。散文是由此引发的岁月与亲情的写实,没有一点儿虚构。记得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翻译家中由美子中国,为了翻译《十八双鞋》,特意从上海去往锦溪古镇访问母亲。分手时,她向母亲讨了一只买菜用的竹篮带回日本。她在信中对我说,你有一个可敬的母亲,这是你的幸福。
这没有故意夸赞的水分。母亲是平凡的、朴素的,甚而因过度劳累而病残,却让每一个认识她的人敬重。印象中,她右边乳房明显下垂,颇不对称。这是哺育四个孩子的结果。自小我的耳畔总有她脚踩缝纫机,为我们缝缀衣服的声音。然而命运弄人,多年,我偏偏不能给脚弓畸形的母亲买到一双合适的鞋,令人无法言说的疼痛……
平心而论,我们并非上一辈人的复制,没必要,也没可能。时代给了我们不同的人生岁月。若干年以后,我也会像母亲一样走完最后一步,消逝得无影无踪。我想得最多的,是如何把每一天作为最后一天,珍惜它,不浪费,度过余生。我不再有挥霍的资本。远离那些虚名假誉,似是而非,妄想攫取,烦嚣纷扰,让自己脱离桎梏,真正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也许还能做点事,对社会有用。
过分地强调自我,仿佛是给自己设置了一具牢笼,人的一生都可能局促在这难以突破的牢笼里。理智扰乱天真无邪的快乐,让人陷入无边的忧虑,最终却告诉我们行为的指归。正是在精神与肉体的冲突间,我们品尝到了忧虑与痛苦的真实内涵。
可惜,往往很晚才懂。
当年,子贡对孔子诉苦说,自已一直在如此艰辛地奋斗,感到太累了,心里实在是畏难和厌倦,很想歇下干一些不太累的事情。一贯主张安贫乐道和没有远虑必有近忧的孔子耐心地回答道,作为君子要尽一切义务,即使是厌倦了,也要勉而为之。只有当像山峰一样、像大鼎一样的坟墓与自己相伴时,君子才可以享受安息。
这就是“大哉死乎,君子息焉”。
死亡,是人生的终点。走向那一站无非两种方式:快快乐乐地踱步,充满忧虑地攀缘。结局也只有两种:有的人活着仿佛死了,有的人死了依然活着。是不是因为谁也不知道何时到达终点,所以我们永远会在两者 之间徘徊呢?
我的叩问没有答案。不必求答案。 (选自《散文》2013年第9期)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母亲虽然没有给我们留下丰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几乎从没有对我们说过一个“爱”字,但我依然能感受到深深的母爱 。
B.这么多年我在寂寞中案牍劳形,正是继承了母亲温厚而乐观的秉性。
C.我为母亲而写的散文《十八双鞋》,回忆了自己少年时代温馨而艰涩的生活,没有一点儿虚构,完全是岁月与亲情的写实。
D.文中写到灯燎到我的头发而产生焦臭味的细节,主要是为了突出那时生活的艰难。
E.母亲身上的多种优秀品质使得每一个认识母亲的人都很敬重她,包括日本翻译家中由美子。
5、日本友人在信中对我说,你有一个可敬的母亲,这是你的幸福。”母亲有哪些“可敬”之处?(6分)
6、文章后半部分引子贡与孔子的对话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4分)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 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智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展开余下试题子路出,子贡入见 。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节)
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救陈,军于城父 军:驻扎
B.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用事:当权
C.夫子盖少贬焉 贬:降低
D.是有国者之丑也 丑:丑陋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B. 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C. 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D. 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
A. 陈国、蔡国大夫的所作所为都违反孔子的心意,且孔子又是贤人,因而当得知楚昭王要派人聘请孔子时,他们考虑到孔子入楚对己不利,就共同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
B. 孔子一行被困在陈国时,粮食断绝。随从一一饿倒,生命危在旦夕,就连被孔子称为最勇敢的子路这时也沉不住气了。而孔子临危不忘义,处变而不惊,用自己的行为为他所倡导的士节写下了形象的注解。
C. 子路、子贡对孔子“为什么受困在这里”的回答,虽然角度不同,但都对孔夫子之道表示质疑,表现了二人“穷”境之中的信仰危机,所以遭到了孔子的批评。
D. 颜回认为正确的主张不被别人采纳,自己仍坚持下去,这才显出君子的修养。颜回对孔子的回答,做到审时知事而又笃信其道坚守操行,正符合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孔子听了颜回的议论感到欣慰,许诺将来让颜回拥有许多财产,自己愿给他当管家。
10、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2)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西江月①
【宋】苏轼
照野弥弥②浅浪,横空隐隐层霄③。障泥④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⑤。解鞍欹枕绿扬桥,杜宇⑤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②弥弥:水波翻动的样子。③层霄:弥漫的云气。④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⑤杜宇:指杜鹃鸟。
1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临溪流,即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就欲眠于芳草。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B.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这里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C.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鹃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
D. 诗人于拂晓被杜鹃鸟吵醒,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便书此词,却未写此景,只用“杜宇一声”概之,这是留白写法,让人顿生无限遐想。
E. 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
1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的妙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论语•卫灵公》提出的儒家为人处世之道且取得效果的句子是: , 。
(2)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到的“仁人之心”的源头是孟子所说的“ , ”。
(3)《论语•子罕》中,孔子用比喻的方法说明逆境能检验人的品格的句子是“ , ”。
(4)《论语•为政》中体现实事求是的精神,倡导谦虚态度的两句话是:“ , ”。
第Ⅱ卷 表达题
三、基础知识(24分)
1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弦歌(xián)  朝觐(jiàn) 怃然(wǔ) 喟然长叹(kuì)
B. 蹙眉(cù) 铿锵(kēng) 撰写(zuàn) 莞尔一笑(wǎn)
C. 悲恸(tònɡ) 愠色(yùn) 悱恻(fěi) 向隅而泣(ǒu)
D. 股肱(ɡōnɡ) 绥靖(suí) 切磋(cuō) 畏葸不前(xǐ)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二三子何患于丧乎 患:担忧 使民如承大祭 承:接受
B .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敏:勤勉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已:停止
C.起予者商也 起:启发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归:称许
D. 多见其不知量也 多:多数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 约:贫困
16、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一个播音员要想在直播中读得准确流畅,靠的不仅是扎实的基本功,而且是丰富的学养和人生积累才能做得到。
B. 霍金经常会给人类推导出一些令人惊愕的场景,可以说,霍金的双腿虽然早已不能移动,但他却从来都是“不走寻常路”的人,他是走在自己脑细胞的逻辑之路上。
C. 许多人都知道在遇到危险或紧急情况时拨打报警电话110,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能否利用微信报警呢?日前山东警方已把这一设想变成了现实。
D. 延长退休年龄或实行弹性退休制等重大变革,对广大人民群众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够愉快接受的,这需要政府部门做好宣传解释工作。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没有强大的创新设计、生产制造能力,国家实力的提升就无从谈起,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②此等轻松风趣的好书,每天只读上几页,竟然不忍卒读,希望与此书的缘分尽量延续得久些才好,为此刻意地“慢读书”。
③央视演播大厅里,王立群老师讲起诗词故事,侃侃而谈,坐而论道,台下观众听得如痴如醉,响起阵阵热烈的掌声。
④建设生态文明,需要生态文化的熏陶,呼唤生态道德;中国大自然文学热方兴未艾,必将迎来属于它的文艺复兴。
⑤在这个冬雪飘飞,梅花绽放的南方小城,张升和阔别了十年的几位好友相聚于此,青梅煮酒,把酒言欢,共叙天伦之乐。
⑥《辉煌中国》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反映了十八大以来我国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
A. ②③⑤ B. ①②⑥ C.③④⑥ D.①④⑤


展开余下试题1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儒家思想经典《论语》,以“仁”为治国理念,富含许多精辟的言论,如教育方面的“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治学态度方面的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等。
B. 《论语•先进》篇中,子路和冉有问孔子同样的问题,孔子却做了不同回答,公西华感到很奇怪,孔子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因为冉求性格退缩,所以激励他;而仲由敢作敢为,所以让他有所节制。这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C. 子贡认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其中“忠”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恕”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D. 楚狂接舆以凤鸟来比孔子。据说凤鸟有道则现,无道则隐。而孔子身处乱世却周游求仕,因此说“德衰”。李白诗句“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便是用到了这个典故。
19、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形状如角,因此“总角”指代人的幼童阶段;因为小孩头发稀少,颜色发黄,又被称为“黄发垂髫”。
B.不计年岁长幼交往的朋友叫忘年之交,不计身份贵贱的朋友叫杵臼之交,情趣一致十分要好的朋友叫莫逆之交,友情深厚的朋友叫八拜之交。
C.陛,是宫殿。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上,就告诉在陛下的人,请他们转达,所以用陛下代称皇上。殿下,也是对皇上的尊称。
D. 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20、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山水田园在文学中出现并非从隐逸文化的意义上开始的,但对山水的表现方式却存在很大差异。 , 。 , , 。因此,刘勰以为,“庄老告退,山水方滋”,正表明了隐逸文人对自然审美的独特视角。
①诸子作品中自然景物也止于“山水比德”式人格化比衬
②山水自然逐渐上升为一种纯粹独立的审美对象
③随着隐逸文人对自然的真实切入
④《诗经》中的山水自然风景常常是赋比兴的渲染手段
⑤不再仅仅是一种陪衬或象征
A.④⑤③②① B.③②①④⑤ C.④①③②⑤ D.③①②⑤④
21、下面四句中,用语得体的一句是( )
A.看到您老95岁高龄还这样硬朗,我们从心里高兴,祝您长命百岁。
B.余老师刚退休,接到学生小王的一封信,信中写道:“如今,您离我而去,在我心中您的音容宛在,我一定牢记您的教导,刻苦学习,争取考上重点大学。
C.林小姐在公司受冷落,她向老板递上辞呈。老板挽留她,林小姐说:“感谢老板的好意和器重,但我希望多方充实后再回公司效力。”
D. 你中学时的绘画作品,还惠存在我家,我常拿出来欣赏。
四、语言表达(6分)
2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孔子所说的择友的标准是什么?从交友有益的角度来说,你认为孔子弟子中哪些人比较适合做自己的朋友?请举一例并说明理由。
五、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论语•公冶长》中有这样一则文字: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我们一直以为“三思而后行”是孔子的主张。读了上面的话,才知道其实孔子对此是持批评态度的。你认为孔子的批评是否有道理?请自主确立观点,寻找论据,安排好论证层次,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高二语文第一次月考参考答案
1.D(D项是两人有很多不同中的其中一种具体表现,而不是原因。)
2.B(A项中“忧虑不安”没有依据。C项中说孟子“行事完全不遵循‘礼’”的说法不准确,文章中说孟子一切“全出已意”,并没有不遵循的意思。D项,第七段中说“也就是容许废君而另立族中贤人”,而选项中成了“必须”。)
3.B(A“低水准”不正确,原文意在强调二者的不同,不是要比出高下之分;C战国时代的动乱大大超过春秋时期,但不等于给社会造成了全面的动荡,另外说“可以平息”只是孔子的想法,而非实际情况;D“取代”与“从此以后”属于无中生有。)
4.C E试题分析: A项“没有留下精神财富”错。B项“继承了母亲温厚而乐观的秉性”错,应该是“勤劳”。D项“主要是为了突出那时生活的艰难”错,应该主要是为了突出当时一家人生活的温馨。
5.可敬之处:母亲的任劳任怨(勤劳)、温厚乐观、平凡朴素、担当起哺育四个子女的重任等。(一个要点1分)
6.结构上:这种由此及彼的相关联想,照应了前文。二者的品质是相通的。(2分)
内容上:圣贤孔子勉励子贡“生无所息”的教诲与母亲虽平凡,她一生忧虑辛劳不肯停歇的精神特质是相通的,突显了母亲的形象。
7.D 丑:耻辱
8.B
9.D D项后半句是对原文“使尔多财,吾为尔宰”的误解,其中 “使”是“假使”的意思。全句意思是“假使你拥有许多财产,我愿给你当管家”。
10.(1)君子能固守困厄而不动摇,小人困厄就胡作非为了。(固、省略句、斯、滥)
(2)即使如此,老师推广而实行它,不被容纳怕什么?正是不被容纳,然后才显现出君子的本色!(虽然、容、病、被动句)
参考译文:孔子迁居到蔡国的第三年,吴国军队攻伐陈国。楚国出兵援救陈国,驻扎在城父。听说孔子在陈国、蔡国之间,楚昭王派人聘请孔子。孔子准备前往拜见回礼,陈国、蔡国的大夫谋划说:“孔子是个贤人,他所讥刺抨击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如今他长久滞留在陈国、蔡国之间,众大夫所作所为都违反仲尼的心意。如今楚国是大国,派人前来聘请孔子,倘若孔子在楚国起用,我们这些在陈国、蔡国主事的大夫就危险了。”于是就共同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孔子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但孔子仍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子路生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困厄吗?”孔子说:“君子能固守困厄而不动摇,小人困厄就胡作非为了。”
子贡怒气发作。孔子说:“赐啊,你以为我是个博学强记的人吗?”子贡说:“是的。难道不是吗?”孔子说:“不是啊。我是用一个道理来贯穿自己的全部学说。”
孔子知道弟子们有怨恨之心,就召见子路而询问道:“《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子路说:“也许我们还不够仁吧?人们不能相信我们;也许我们还不够有智慧吧?人们不肯去推行我们的道。”孔子说:“有这些缘由吗!仲由,我打比方给你听,假如仁者就必定受到信任,那怎么还会有伯夷、叔齐?假如智者就必定能行得通,那怎么还会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去,子贡进入见面。孔子说:“赐啊,《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子贡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弘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容得下您。老师是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下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江西省南昌”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0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