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中考模拟卷

阅读:739  2018-05-04
标签:人教版 九年级 总复习 中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39]
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2018届九年级诊试卷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7-2018 四川成都青羊区二诊试卷语文
注意事项:
1.全卷分 A 卷和 B 卷,A 卷满分 100 分,B 卷满分 5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2.在作答前,考生务必先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号和座位号,无误后将本人姓名、考 号和座位号填写在题卡相应位置。
3.A 卷第Ⅰ卷为选择题,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A 卷第Ⅱ卷及 B 卷为非选择题,用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各题目对应的 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答题卡面清洁,不得折叠、污染、破损等。
一、基础知识
1. 下面语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他会听见黄莺清吟.(jīn),杜鹃啼血,也许还听见枭.(xiāo)鸟的怪鸣。
B. 他长到最茂盛的中年,他伸展出他如盖的浓萌,来萌庇.(bì)树下的幽花芳草,他结出累累 的果实,来呈现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芳馨.(xīn)。
C. 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chuò)。只有穿长衫的,才踱.(duó)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D. 万顷.(qǐng)芦苇,且又是在夏季青森森一片时,空气里满是清香。芦苇丛中的香草,一缕 一缕地掺.(chān)杂在芦叶的的清香里,使杜小康不时地去用劲嗅着。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考点为字音,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A 清吟(jīn)改为清吟(yín),本题应选 A。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诀别 喉咙 感概万分 水波粼粼
B. 诺大 清冽 忍俊不禁 鸦雀无声
C. 孱弱 瞻望 头晕目眩 瘦骨嶙峋
D. 荣膺 馈赠 通宵达旦 睡眼惶松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考点为字形。A“感概万分”改为“感慨万分”;B“诺大”改成“偌大”;D“睡眼惶松”改为“睡眼惺忪”。本题应选 C。
3.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们给他提意见的时候,要求他洗耳恭听了,他也点头称是,但转过身,就全忘了。
B.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一切都在那瞬间妙手回春了。
C. 校长学识渊博,阅历丰富,他给我们谈心时总是高谈阔论,让我们受益匪浅。
D. 他的学说在当时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每个见到他的人都对他肃然起敬。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考点为成语。A 洗耳恭听:指做好准备用心地聆听别人说的话,对自己有很大的 帮助,请人讲话时的客气话,指专心地听,只能用于听别人讲话,不能用于要别人听自己讲话;B 妙手回春:是指医生医术高超,能把垂危的病人治愈,这里望文生义;C 高谈阔论:指漫无边际地大发议论,多含贬义,不合语境;D 中流砥柱:指就像屹立在黄河急流中的砥 柱山一样,比喻坚强独立的人能在动荡艰难的环境中起支柱作用。本题应选 D。
4.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国家提出的“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观点是遏制房价飞速发展的重要结 果之一。
B. 身体因素不仅限制了霍金后期的科研能力,也是他转向科普的一个原因。
C. 现已查明,这起事故发生的原因是由电线短路引起的。
D. 如果将烟草税提高 50%,可使烟民减少 4900 万,避免约 1100 万左右的人不因吸烟死亡。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考点为病句。A 搭配不当,应该把“重要结果”改为“重要原因”;C 句式杂糅,应该删掉“的原因”或者“引起的”;D 重复赘余,删掉“约”或者“左右”。所以答案选 B。


浏览完整试题点睛:做好本题,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解句意:选项要表达什么意思,这是我们正确判断的前提和基础。(2)理主干:在理解语意的基础上,利用语法知识,分析句子成分,找到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等错误。(3)析关系:要分析句间关系。找到逻辑混乱和语序不当等错误。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 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 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 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 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 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 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两章)
5.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限制。
B. 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C. 多助之至. 至:到达。
D. 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
6.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环而攻之而.不胜 而.山不加增
B.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臣以.王吏之攻宋
C. 寡助之.至 杜少府之.任蜀州
D. 困于.心衡于虑 搜于.国中
7. 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A. 一个国家,国内却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土,国外却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 和外在的忧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灭亡。
B. 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 国家和外在的忧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灭亡。
C. 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 在的忧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灭亡。
D. 一个国家,国内却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却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在的 忧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灭亡。
8. 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 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
B.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章最后把“多助”和“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C. 这两则短文都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第一则以战争中的事例作为例证,第二则从个人事例 说起。
D.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章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答案】5. C 6. B 7. B 8. C
【解析】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实词理解。C 选项中“至”是极点的意思,所以答案选 C。
点睛:推断实词意思有下列方法:1、联想推断法。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联想有关成语中词语的含义来推断。2、结构推断法。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短语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这些句子中,位置对称的词语往往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词组短语也是如此。3、语法推断法。要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词义。4、音形推断法。汉字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形声字、会意字。从形旁可推知字义。5、邻词推断法。运用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知识,借助邻近词语含义推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虚词理解。A 都表转折,却;B,凭借/认为;C 都是“到”的意思;D
都是“在”的意思。其中 B 选项两者用法和意义不同,所以答案选 B。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理解,注意其中实词的翻译,“则”是“如果”的意思,“敌国外 患者”是“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和外在的忧患”的意思。B 项翻译最准确,所以答案选择 B。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C 选项中“对比论证”手法错误,这两则短文都运用 了类比论证的手法:第一则以战争中的事例作为例证,强调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 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第二则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出“困境出人才”这个观点后, 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所以 C 错误,答案选 C。
(一)原文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 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 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 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 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 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 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 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君王, 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 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 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如 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二)原文翻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
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 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 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 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展开余下试题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 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三、默写
9.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①___________,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
②槲叶落山路,_____。(温庭《商山早行》)
③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晏殊《浣溪沙》)
(2)请在赵师秀的《约客》和杜牧的《泊秦准》中任选一首,在答题卡上写出题目再默写全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角声满天秋色里; (2). 枳花明驿墙; (3). 似曾相识燕归来。 (4). (2)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诗默写,注重平时课本古诗句的积累,注意“枳”“驿”“似曾相识” 等字的书写。写整首诗的时候也不要出现错别字。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下面小题。
漫谈桂文化
①我国是桂花的故乡。桂花在中国分布极广、栽培历史极长,国外栽培的桂花均由中国 传入。《中国植物志》第 61 卷说明桂花时,引用了唐朝郭橐驼《种树书》中的记载,注明 桂花原产地是在中国的西南部。
②桂花在中国名花的排行中名列梅、菊、兰、莲、牡丹等等之后,但它却是和人们生活 贴得最近的一种植物。当我们刚懂得用味觉去认识世界,桂花蜜、桂花羹、桂花糕就到了口 边。懂得听故事以后,父母会在飘散着桂香的庭院里指着明月给我们讲吴刚伐桂、桂树随创 随合的神话;父母还会不失时机地给我们讲蟾宫折桂的典故:一次,晋武帝问起当时的名士、 官拜雍州刺史的郄诜对自己的评价,郄诜对曰:“臣……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从 此,人们便开始用广寒宫中一枝桂、昆仑山上一片玉来比喻特别出众的人才。科举制度形成 后,“蟾宫折桂”又成了考中进士的形象说法,而桂花甚至逐渐演变成了科举前三名的代称: 丹桂代表状元、金桂代表榜眼、银桂代表探花。
③当我们会吟咏古诗了,咏桂佳作就一首首地进入了我们的读本。宋代朱熹的“亭亭岩 下桂,岁晚独芬芳。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让我们从观赏角度领略了桂花的姿态与馥 郁的芬芳。屈原《九歌》中的“援北斗兮酌桂浆”,让我们了解到在楚地早期文献中便已提 及桂花的食用价值。欧阳修的桂花诗则更富有情趣:“有客赏芳丛,移根自幽谷。为怀山中 趣,爱此岩下绿。晓露秋晖浮,清阴药栏曲。更待繁华白,邀君弄芳馥。”对友人赠他所喜 爱的桂树,欧阳修不仅以诗答谢,还在诗中发出了改日共赏“芳馥”的邀请。其实,像欧阳 修这样热爱桂花的古代名人实在是很多,大文学家柳宗元在居所附近一种就是十余株,大诗 人白居易从杭州天竺寺得到桂苗后带至苏州城里种植……
④桂花还象征着友好、吉祥和光荣。据说,战国时期燕、韩两国曾为了表示亲善友好, 相互馈赠桂花。在盛产桂花的少数民族地区,青年男女也常以赠送桂花来表示爱慕之情。《吕 氏春秋》中赞叹道:“物之美者,招摇之桂。”意指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是招摇山上的桂 树。还有“桂冠”,本意是月桂树叶编织的帽子,后来竟成了“光荣称号”的代名词。一些 研究桂花的专家据此向北京奥组委推荐:在桂花的故乡举行奥运会,何不用真正的桂枝来编织“桂冠”?
10. 本文题目为“漫谈桂文化”,那么主要漫谈了哪些“桂文化”呢?请分条列举。
11. 选文第③段为什么要引用朱熹、屈原和欧阳修的诗句?请分别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12. 你对文末提到的专家的建议(画线部分)有什么看法?请简述理由。
【答案】10. (1)桂花的产地;(2)与桂花相关的历史故事;(3)桂花被文人喜爱,写进 佳作,进入课本;(4)桂花的象征意义。
11. 引用朱熹的诗句来说明“桂花的观赏价值”,引用屈原的诗句来说明“桂花的食 用价值”,引用欧阳修的诗句来说明古代文人对桂花的喜爱,让诗充满情趣。通过引用三人的诗,更有说服力的说明了“咏桂佳作一首首地进入了我们的读本”,增添文章文采,体现 说明文准确性、科学性。
12. (1)赞成。桂花是光荣称号的代名词,并且 2008 年奥运会在桂花的故乡举行, 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因此在桂花的故乡举行奥运会,可以用真正的桂枝来编织“桂 冠”。(2)不赞成。桂花未必能代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上届奥运会已经用了橄榄枝, 我们效仿就缺乏新意。
【解析】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内容概括,需要考生去文章中找到相应的内容,在简要分条概括出答案, 注意答案的完整性。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引用说明方法的作用,需要考生明确引用说明的作用,并且结合文章三位名 人的诗句内容来分析其作用。三方面的作用:对说明对象的意义,增添文章文采,体现说明文准确性、科学性的特点。
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
12. 试题分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表明观点,两种态度皆可,再阐述具体的理解,做到有 理有据,层次清晰。
五、作文
13. 文学作品是生活的反映,人物的悲欢离合往往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和享受,如公正严 谨的藤野先生,契诃夫笔下的变色龙等;而创作这些作品的文人墨客们也能激发我们内心的 好奇和爱意。
请以“我心中的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在横线上补充文学作品的人物,或是古今文人墨客,然后作文;②要有真情实感;③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④不少于 600 字;⑤不得抄袭、套作;⑥不得 出现真会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答案】我心中的鲁迅
关于你的记忆在我的童年就开始流淌,一直延续在我的成长道路上。也许你的身影并没
有从一开始就博得我的敬佩,曾经觉得你没有什么不同,也就是一个文人用他笔述写着那个 时代,那些往事。
在我还未洒脱一身稚气时,拜读你的文章,我曾有过这样一段暗想:你的文采也不过如 此嘛,文章没有用华丽的词藻,没有一连串使人折服的修辞,什么打伏笔,什么前后照应, 什么突出中心,也都不在情理之中嘛。只是有一种莫名的情感和涌动在你的文字中。于是,你的光芒没有在那个时候于我的心中闪烁,然而,时间的流逝却让你在我心中蜕变,那个崭 新的你在不久后就出现了。
成长让我明白你笔下的尖锐,让我看到你的诚实,你的爱国,你的无所畏惧,你的大义 凛然,孰重孰轻…你就这样被铭记---鲁迅。亲眼目睹为准绳,白色恐怖的年代里,鲁迅先生 那叫鲁迅,愚鲁而迅行,大愚如智而行事迅速快猛,文学家与革命家在此刻并现。你用伶俐 的口齿,解放人们的思想;用一只笔杆子,痛打资本家的“走狗”;用犀利的目光,笑过“二 丑艺术”;用凸起的颊骨,骂过“聪明人”和“奴才”。思想光芒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阻隔。 这便是你,鲁迅。
你创造了孔乙己和阿 Q,以此来唤醒麻木的世人,来告诫你生活着的社会。可谓举世浑 浊你独清,众人皆醉你独醒。面对他们腐朽的灵魂,你更多的是批判,而不是同情。再如《肥 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尔础等,表面上道貌岸然,实际上满肚子男盗女娼,或 是封建道德的假道士、假道学,或是不学无术的文人垃圾、文人败类。一一给予严厉的批判, 你的思想给黑暗的社会带来了新的曙光。


展开余下试题毛主席评论你: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子是封建社会 的圣人,鲁迅是新中国的圣人。我深信这样的评价是准确的。你的思想影响着世界的昨天, 今天和明天……每当想起你,我便有了前进的力量。无论前沿的道路有多么坎坷,我都不再 畏惧。因为有你,我可以挺起胸脯,大步向前。也许评价你的人已经太多了,你灵柩上覆盖 着的“民族魂”三个字的旗帜已是你一生的写照。我的文字也就变的微乎其微,但这是心底 的声音,是我的情感之言。
鲁迅先生,愿为你的思想喝彩,你的行动喝彩。你耳濡目染的文字里,有着最为深沉的 感召力,成长中的我会细细领悟,去体会你笔下的涌动,震撼…
鲁迅,我心中的鲁迅……
【解析】试题分析:此篇作文是一篇半命题作文,从“我心中的 ”为题来叙述,我们可以从 我心中的“文学作品人物”来着手思考,可以根据鲜明的人物特点来叙述内容,可以从材料 中的内容感受到“文学作品是生活的反映,人物的悲欢离合往往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和享 受,如公正严谨的藤野先生,契诃夫笔下的变色龙等”的人物特点,注意真情实感的流露, 以及写作内容的充实。

一、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襄邑道中 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14. 下列诗句中,哪一句与“百里榆堤半日风”所写内容相似?请简要分析。
A.不畏浮云遮望眼 B.过尽千帆皆不是C.风正一帆悬
15. “卧看满天云不动”与诗中哪句形成对照?请赏析其妙处。
【答案】14. 与 C 项相似。“百里榆堤半日风”意思是船帆趁顺风,一路轻扬,沿着长满榆 树的大堤,半日工夫就到了百里以外。有着一种很舒适、轻快畅通的感觉,和 C 项“风正 一帆悬”的情感类似,而 A 项倾向于作者的远大报复和高洁情操,B 项掺杂了愁绪、失望等情绪。所以与 C 项更相似。
15. 与最后一句“不知云与我俱东”形成对照。动中见静,似静实动,写出了因船云 俱动,使人误以为云不动的情趣,而且含有智慧和哲理,给人以有益的启示。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情感分析,需要考生根据诗句内容分析出具体的情感表达,从每个选项 中分析出不同的情感,再结合本诗句来思考,得出答案。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赏析手法及作用。答题时应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句子简要分析, 分析时要准确理解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核工记 宋起风
季弟获桃坠一枚,长五分许,横广四分。全核向背皆山。山坳插一城,雉①历历可数。 城巅具层楼,楼门洞敞。中有人,类司更卒,执桴②鼓,羞塞冻丕胜者。枕山麓一寺,老松 隐敞三章③。松下凿双户,可开阖。户内一僧,侧首倾听;户虚掩,如应门:洞开,如延纳 壮,左右度之无不宜。松外东来一衲④,负卷轶踉跄行,若为佛事夜归者。对林一小陀,似 闻足音仆仆前。核侧出浮屠⑤七级,距滩半黍。近滩维一小舟,篷窗短舷间,有客凭几假寐, 形若渐寤⑥然。舟尾一小童,拥炉嘘么,盖供客茗饮也!舣舟处当寺阴,高阜钟阁踞焉,叩 钟者貌爽爽自得:睡足徐兴乃尔。山顶月晦半规,杂疏星数点。下则波文涨起,作潮来候。 取诗“古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
计人凡七:僧四,客一,童一,卒一。宫室器具凡九:城一,楼一,招提⑦一,浮屠一, 舟一,阁一,炉灶一,钟鼓各一。景凡七:山,水,林木,滩石四,星,月,灯火三。而人 事如传更,报晓,候门,夜归,隐几,煎茶,统为六,各殊致殊意,且并其愁苦、寒惧、凝 思诸态,俱一一肖之。
【注】①雉(zhì):城墙上的垛子。②桴:槌。③章:棵。④衲(nà):和尚穿的衣服,这 里指代和尚。⑤浮屠:宝塔。⑥寤(wù):睡醒。⑦招提:寺。
16.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执桴鼓. 鼓:击鼓
B. 枕.山麓一寺 枕:靠近
C. 下则波文.涨起 文:通“纹”
D. 而人.事.如传更 人事:人情事物
17. 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洞开,如延纳壮,左右度之无不宜。
(2)舟尾一小童,拥炉嘘么,盖供客茗饮也!
18. 选文第二段是这类纪文所必须的,请结合选文及语文教材《核舟记》的最后一段说明其用意。
附: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 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
【答案】16. D 17. 把门大开,好像在请谁进去的样子,以上两种情况反复揣测没有不合适的。船尾有一个小童,抱着炉在吹火,大概是烧水给客人泡茶喝吧!
18. 本文与《核舟记》都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如“凡七、五、八、三十有四,不 盈寸”等数字,准确说明了舟的体积空间小,侧面突出做工者技艺高超精妙。
【解析】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实词理解,D 选项中的“人事”是“人的活动”的意思,所以答案选 D。
点睛:文言实词意义推断。看语境,文言文实词含义丰富,大多都存在一词多义现象,要想对其进行准确的界定、理解,需要我们借助上下文的语境进行推断。看字形,汉字中多为会意字和形声字,因此我们可以借助汉字的形旁来忖度实词的含义。看语法,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由副词充当。依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17.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延”“度”“宜”字的意思。(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拥”“嘘么”“盖”字的意思。
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意理解,需要考生根据文章内容,联系《核舟记》最后一段内容,分析具体最后一段的作用。
原文翻译: 我最小的弟弟得到了一枚桃核坠子,它长五分左右,横宽四分。 整个桃核正面和背面全是山。在山的低洼处插出一座城来,城墙垛子分明,可以计算数
目,城顶有高楼,楼门大开,其中有人,像是打更的更夫,拿着鼓槌打鼓,好像不能忍受这 寒冷的天气一样。
靠近山脚有一座寺院,隐蔽着三棵古老的松树。松树下面开了两扇门,可以打开和闭合。 门里面有一个和尚,侧着耳朵专心致志地听着外面的声音,门半掩着,好像是等着谁应声开 门。把门大开,好像在请谁进去的样子,以上两种情况反复揣测没有不合适的。松树东面来 了一个和尚,背着佛经匆忙地前行,好像是刚参加完佛教活动晚归的人。对面的树林里有一 个小和尚,听到了脚步声急急忙忙地上前。
桃核旁边露出七级宝塔,距离河滩有半分远。靠近河滩系着一条小船,在篷窗短船之间,
有一个船客靠着茶几在休憩,样子好像快要睡醒了。船尾有一个小童,抱着炉在吹火,大概 是烧水给客人泡茶喝吧!船靠岸的地方正对着寺院的背面,高处的土
标签:人教版 九年级 总复习 中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四川省成都”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3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