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367  2018-05-02
标签:人教版 高一 必修四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67]
人教版必修四《苏轼词两首》精品习题
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4期末复习
《苏轼词两首》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 公瑾(jǐn) 萧瑟(sè) 纶巾(lún) 淘尽(táo)
B. 凄切(qī) 刹那(chà) 芒鞋(wáng) 病菌(jūn)
C. 暮霭(ǎi) 连累(lèi) 支撑(chēng) 料峭(qiào)
D. 骤雨(zhòu) 崇拜(chóng) 迫切(pò) 模糊(mó)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字音辨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A项,“纶巾(lún)”应读“guān”;B项,“芒鞋(wáng)”应读“máng”;C项,“连累(lèi)”应读“lěi”。故选D。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慰藉 销毁 羽扇伦巾 瞠目结舌
B. 焦躁 坐标 变本加厉 缘木求鱼
C. 吟啸 竣工 哄堂大笑 怀瑾握玉
D. 狼狈 蓑衣 关怀倍至 迫不及待
【答案】B
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
3. 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一尊还酹江月 B. 被甲上马
C. 早生华发 D. 竹杖芒鞋轻胜马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判断文言文通假字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不含通假字的一项”,A项,“尊”通“樽”;B项,“被”通“披”,穿上;C项,“华”通“花”。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考生掌握文言文中通假字能力。“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通假字一般有三种情况:同音替代、音近替代、形近替代。找出通假字并解释,其实就是写出本字并解释。这就要求考生能根据语境和自己知识储备判断出通假字,并写出本字进行解释。所以考生对于常用的通假字要能够识记,并理解其意思,平时也要多记诵。
4. 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②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③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④暮去朝来颜色故
A.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C.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实词含义能力。题干要求“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并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①句,风流:有文采有功绩。②句,风流:繁华的景象。③句中,故:旧。④句,故:旧,指琵琶女年纪大。故选C。
5. 与“故垒西边”句中的“故”意义相同的是
A. 故作不良计 B. 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
C. 已而遂晴,故作此 D. 故国神游
【答案】D

6.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 浪淘(冲刷)尽,千古风流(有功业)人物
B.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英俊奋发)
C. 谈笑间,樯橹(桅杆和摇船的工具)灰飞烟灭
D. 一尊(同“樽”,酒具)还酹江月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C项,“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意思是“周瑜在说笑间就把曹操的百万大军烧光了”,这里“樯橹”运用了借代的手法,代指曹操水军。故选C。
7. 下面对于宋词这种文学形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又称“长短句”“诗余”“琴趣”“乐府”,配上音乐可以歌唱。兴于中唐,发展于五代,极盛于宋代,形成了豪放派、婉约派两个主要流派。


浏览完整试题B. 词始于民间,盛于宋代。柳永拓宽了词的形式与内容,苏轼更是无事不可入词,并开创了豪放一派。
C. 词是杂言体,即所谓长短句,这是由作者表达的内容决定的,有四字句、五字句、七字句等。
D. 绝大部分的词是分段落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不分段的叫单调,两段的叫双调,三段、四段的叫三叠、四叠。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了解识记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于宋词这种文学形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C项,“这是由作者表达的内容决定的”表述有误,不是依内容决定的,而是依词牌的要求决定的。故选C。
8. 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诗句。
(1)料得年年肠断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江城子》)
(2)欲把西湖比西子,________________。(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3)竹外桃花三两枝,________________。(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答案】 (1). 明月夜 (2). 短松冈 (3). 淡妆浓抹总相宜 (4). 春江水暖鸭先知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冈、淡妆浓抹、宜、鸭。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9. 在下列语句的横线上填写句子。要求:使上下文意连贯;与带点的句子句式或修辞方法相同或相近。
祖国的语言,像繁星那样灿烂,像珍珠那样宝贵,像牡丹那样美丽,像梅花那样芬芳。
祖国的语言,耸立着珠峰,镌刻着长城,①________,________;有汉魏的风骨,②________,________,明清的小说;有皇宫凤阙,阆苑奇葩,竹篱茅舍,朝暾霞光;有婉约浓艳,③________,________,典雅豪放。
【答案】 (1). 绵延着昆仑  (2). 流淌着黄河 (3). 有唐宋的诗词 (4). 有金元的曲剧 (5). 有朴素大方  (6). 有清新冷峻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能力。仿写时一定要与例句的修辞手法、句式特点一致,还要注意内容上的关联。本段文字从三个方面来比喻形容祖国的语言。第一层用繁星、珍珠与花等来形容。第二层用珠峰,长城等来形容,所以空的地方也要找此类的事物,并且与前者句式要相同。第三层用文字或文化来形容,第四层用风格来形容,内容要与前面的相承接,相对应。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0.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对这诗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周瑜神游当年破曹旧地,应该笑我(苏轼)倾慕他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
B. 我(苏轼)神游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周瑜应该笑我倾慕他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
C. 我(苏轼)神游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人们应该笑我倾慕周瑜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
D. 我(苏轼)神游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应该笑自己倾慕周瑜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
11.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对这一诗句,理解正确的一种是
A. “羽扇纶巾”,指的是诸葛亮。这几句表现出诸葛亮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大破曹军。
B. “羽扇纶巾”指的是诸葛亮。这几句表现出诸葛亮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协助周瑜大破曹军。
C. “羽扇纶巾”指的是周瑜。这几句表现出周瑜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在诸葛亮协助下大破曹军。
D. “羽扇纶巾”指的是周瑜。这几句表现出周瑜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大破曹军。
12.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试分析这几句诗在景物描写上的表现力量。
13. 苏轼为什么自讥“多情”,并且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答案】10. D 11. D
12. 以“乱”修饰“穿空”之“石”,表现出岩峰错列、直插云霄的态势;以“惊”修饰“拍岸”之“涛”,表现出拍击江岸的波涛汹涌奔腾,“卷起千堆雪”,“卷起”这个动词,“千堆雪”这个比喻,形象地表现出汹涌的波涛猛拍陡峭江岸,翻卷而起形成簇簇浪花,宛如堆堆白雪。这几句诗表现出赤壁古战场的壮丽奇险,体现了词人神驰赤壁古战场的心情。
13. 苏轼神驰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倾慕周瑜的破曹伟业,渴望像周瑜那样建功立业。但周瑜三十四岁就破曹操,立大功,他年已四十有七,却事业无成;所以自讥“多情”——倾慕周瑜,渴望建功。这自我讥笑当中,包含着浓重的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苦涩心情。“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则更是在坎坷遭际中的强自排遣,在消极情调之中也包含有报国无路的感慨。
【解析】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课内诗文的理解能力。该句出自《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阕,作者:苏轼。故国神游:“神游故国”的倒文。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神游:于想象、梦境中游历,主语是“我(苏轼)”。“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两句是“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的倒文。华发(fà):花白的头发。句意为我今日神游当年的战地,可笑我多情善感,过早地生出满头白发。根据分析只有D项符合要求,故选D。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课内诗文的理解能力。该句出自《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阕,作者:苏轼。本句中“羽扇纶巾”指的是周瑜,不是诸葛亮。且周瑜大破曹军亦与诸葛亮无关。故选D。


展开余下试题12.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试分析这几句诗在景物描写上的表现力量”,是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能力。“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意思是“陡峭的石壁直耸云天,如雷的惊涛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卷起千万堆白雪”。赏析句子从句子中富有表现力的词(一般是形容词和动词)和表达技巧的角度进行。本句的赏析可以从富有表现力的词和修辞手法角度进行,富有表现的词可以抓住形容词“乱”“惊”,动词“卷起”和“千堆雪”这个比喻进行赏析。
13.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苏轼为什么自讥‘多情’,并且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把握鉴赏词的内容情感能力。解答时,把词人苏轼来赤壁游玩写本词时人生经历境遇和周瑜在赤壁打大破曹操的人生境遇进行对比,从而得出答案。苏轼写本词时,谪居黄州。当时作者四十七岁,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苏轼由于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而被贬,心中有无尽的忧愁和壮志无从述说,于是四处游山玩水以放松情绪。正巧来到黄州城外的赤壁(鼻)矶,此处壮丽的风景使作者感触良多,更是让作者在追忆当年三国时期周瑜无限风光。周瑜在赤壁大败曹操时才三十四岁,三十四岁就立下大功。而词人自己已经四十七岁,被贬谪此处,事业无成,报国无门,不由对周瑜产生倾慕之情。所以词人自己讥笑自己“多情”——倾慕周瑜,渴望建功立业之情。无奈,岁月无情,时不我待,岁月蹉跎,自己竟然已经鬓发斑白。在这种情况下,词人举起酒杯奠祭这万古的明月。这举杯祭月其实是词人在坎坷遭际中的强自排遣,在消极情调之中也包含有报国无路的感慨。
阅读下面《定风波》一词,完成下面小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意即风雨骤至,盖顶而来,穿林打叶,声声入耳,然而诗人却且吟且啸徐步向前。
B. “一蓑烟雨任平生”中“一蓑”意思即“一阵”,烟雨弥漫,冒着漫天风雨,漫步在崎岖的旅途上,任其自然,乃是平生的惯常经历。
C.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意思即骤雨已过,云开天晴,春风料峭,略带寒意,前路山头,夕阳斜照,诗人原来的酒意经过风雨的洗礼,早已消散了。
D.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讲诗人沐浴着雨后的凉爽,回望刚刚过去的风雨萧瑟之处,则已是云消雾散,斜阳也收敛了光辉。
15. 这首词的上阕叙事写人,描写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16. 这首词在写法上有怎样的特点,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14. B 15. 上阕写出了一个在人生的道路上履险如夷、泰然自若、任天而动的诗人形象,“莫听”“何妨”“谁怕”“任平生”,鲜明地体现了作者广阔的胸襟和倔强的性格。
16. 这首词以具体的日常小事寄寓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以曲笔写胸臆,日常形象和深邃的生活哲理有机地融合统一在了一起。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综合鉴赏能力。题干要求选出“理解不恰当的一项”,B项,“‘一蓑烟雨任平生’中‘一蓑’意思即‘一阵’,烟雨弥漫,冒着漫天风雨,漫步在崎岖的旅途上,任其自然,乃是平生的惯常经历”赏析错误,“一蓑烟雨任平生”中“一蓑”是“一袭蓑衣”之意,本句诗人之意是披着蓑衣在雨中漫步。故选B。
15.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这首词的上阕叙事写人,描写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是考查学生赏析古诗词人物形象能力。赏析人物形象要结合具体诗句,点面结合。题目已经要求根据上阕的叙事写人,赏析描写了一个这样的人物形象。仔细阅读上阕,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点睛:鉴赏诗歌形象题的答题步骤:①点出特点。要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诗人的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②概括分析。结合全诗的文句进行分析, 注意要围绕“诗人形象”这个中心来写。如果诗歌运用了一些艺术手法,也可以概括所 使用的描写手法。③概括情感。概括出形象的社会意义或蕴含的作者情感。
16.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这首词在写法上有怎样的特点,试作简要分析”,是考查学生赏析诗词写法能力。本题解答时,可以取材和抒情方式上来回答。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遇雨被是日常生活中一件小事,词人却用这件生活中的小事表达了自己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还有本词以曲笔写胸臆,遇雨本是极平常的事,但不同的人在遇雨时的不同表现,能充分显示不同的心性修养。《定风波》虽从下雨写到雨停,但其意不在写遇雨的经历,而在通过遇雨的经历、通过眼前生活中的平常景象,表达自己的生活体验、处世态度和人生感悟,表达自己坦荡的胸襟、开朗的个性和乐观的精神。词作以“曲笔”(自然风雨和人生风雨双写)写“胸臆”(旷达的气度和潇洒的人格),塑造 了一个履险如夷、忧乐两忘、祸福不惊、任天而动的自我形象。比如词中“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句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7. 这首词下阕主要运用了一种什么表现手法?试简要分析。
18. 这首词主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试简要分析。(不超过40个字)
【答案】17. 托物寓人(或托物寓怀、以物写人、借物抒情、移情于物等)。下阕借写缥缈孤鸿的具体形象来表现“幽人”(作者自己),把自己的主观感情物象化。
18. 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解析】
17.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此题的手法是“托物言志”,还要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8. 结合词中的“有恨无人省”以及题目《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可得出情感“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展开余下试题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 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9. “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在整首词中有何作用?
20.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勾勒出了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答案】19. “狂”字是总起,且贯穿全篇。上片写出猎神情举止之“狂”;下片由实而虚写由打猎激发的壮志豪情(即“狂”)。
20. 勾勒出了挽弓劲射、英武豪迈的英雄形象,表达了作者希望带兵征讨西夏,为国立功的心志。
【解析】
19. 试题分析:这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很能体现苏词的豪迈之风。词开篇由“狂”而起,从举止神情(上阕),到壮志豪情(下阕),皆由“狂”而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题重在鉴赏人物形象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可结合作者的身世经历来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诗歌和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游承天寺登月台过方丈
邱葵①
偶趁秋风一到城,市尘湫隘招提清。
回头正好看潮满,举眼那知得月明。
殿外幡幢垂夜影,栏边榕树动秋声。
因过方丈观心印,曾见泥牛入海②行。
注:①邱葵,字吉甫,号钓矶。宋同安人。他绝意进取,杜门力学,耕钓自给,不求人知,间当步履于温陵。②泥牛入海:此处指前世今生一生一灭,一灭一生,生灭相斗,皆属虚妄,泥牛而已,不怕他不斗入性海。一入性海,则牛归乌有,泥散为空,消息全无,寂灭而已。
21. 这篇散文和这首诗歌都是记录了游览承天寺的过程,请比较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完成下表。

22. 这篇散文与诗歌不仅都借写树影写月光带给人的横斜疏淡的感觉,而且在结尾的抒情上更显示出异曲同工之妙,试就二者所抒发的情感作以分析。
【答案】21. 比较项 记承天寺夜游 游承天寺登月台过方丈
时间 秋天,月夜 秋天,月夜
人物 知己,张怀民 知己,方丈
起因 即景起情:月色入户,寻与乐者 即景起情:秋日风起,欲涤市尘
经过 步于中庭,赏月,观树影 游于殿外,赏月,观树影
22. 散文末段两个反问句引出月色竹柏处处皆有,只因今夜此时两个“闲人”而变得不平凡起来。这一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意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不排除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诗歌结尾一联体现出诗人对尘世生活生灭相斗,都如泥牛一样虚妄无归,渴望超脱尘世进入纯净纯粹的人生境界,表露了宁愿淡蔬菽水而欢,居家课儿弄孙以明志,而不愿曲意逢迎的高洁情怀。
【解析】
21.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这篇散文和这首诗歌都是记录了游览承天寺的过程,请比较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完成下表”,是考查学生比较阅读能力。答题时抓住题目提示信息进行答题。比如本题“都是记录了游览承天寺的过程”,也就是比较二者在记录游览承天寺的过程中异同。答题时先在散文和诗歌中圈出游览过程,然后从游览时间、游览的人物、游览的原因、游览的经过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指出其异同。
22.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这篇散文与诗歌不仅都借写树影写月光带给人的横斜疏淡的感觉,而且在结尾的抒情上更显示出异曲同工之妙,试就二者所抒发的情感作以分析”,这是把古文鉴赏和古典诗歌鉴赏融而为一,合在一起考查了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我们要准确理解作品的意境。要抓住诗的画面和气氛,去理解“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是什么。另外,也不要忽视了诗人的写作背景,从而设身处地地揣摩诗人的心境,运用想象,填补诗中描述的空白。散文的结尾“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是连用了两个反问句引出月色竹柏处处皆有,只因今夜此时两个“闲人”而变得不平凡起来。答题时重点指出词人通过“闲人”表达了什么意思,透露出词人什么情感。诗歌的结尾“因过方丈观心印,曾见泥牛入海行”,可以借助注释来理解诗人写“泥牛入海”表达的意思,通过该意思表达了什么情感。注释明确指出“泥牛入海”是“指前世今生一生一灭,一灭一生,生灭相斗,皆属虚妄,泥牛而已,不怕他不斗入性海。一入性海,则牛归乌有,泥散为空,消息全无,寂灭而已”,所以尾联诗人借助“泥牛入海”体现自己对尘世生活生灭相斗的看法,表达了自己渴望超脱尘世进入纯净纯粹的人生境界和不愿曲意逢迎的高洁情怀。 (122.240.213.160)
标签:人教版 高一 必修四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关于“人教版必修”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6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