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739  2018-05-04
标签:人教版 高一 必修四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39]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拿来主义》练案(2)
练案16 拿来主义(2)
本练案共2页,满分为30分,用时40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远离鲁迅让我们变得平庸
张福责
鲁迅的本质精神是他对于中国社会、文化和中国人的深刻理解。只有理解了中国社会才能读懂鲁迅,而只有读懂了鲁迅才能理解中国社会。鲁迅与中国就是这样一种解不开的纠葛。他一生批判和挑战的不是哪一个个人,而是中国的一种文化传统,一种民族劣根性,一种社会状态。局限于鲁迅与周边人际关系和具体事件的纠葛,是不能真正理解鲁迅的价值和意义的。鲁迅是常读常新的,他已经成为一个世纪性的话题,我们这个民族花费了半个多世纪的时光也尚未真正读懂鲁迅,理解鲁迅。留在民族记忆里的鲁迅是中小学教科书中的鲁迅,是每逢某个重大政治节日便被装饰出来的鲁迅。毫无疑问,鲁迅已经远离了我们这个时代和我们自己。人们都认同鲁迅性格的本质是挑战强者而绝望的反抗,但是我们很少能细想为什么鲁迅能至死坚守这一性格?归根结底,就是鲁迅的人格所致,任何性格特征大多源自于人格特征。
鲁迅用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为“知识分子”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对于我们来说,鲁迅精神在当代中国最大的价值,就是对于中国当代知识分子思想立场和人格境界的启示意义。夜深人静,我读到鲁迅的一些句子,总是惊出一身汗水来。这冷汗不只是为鲁迅的深刻而惊叹,也是面对鲁迅的深刻和挑战而自愧不如的结果。鲁迅的伟大在于其思想的深刻,而鲁迅的痛苦也在于其思想的深刻。不忘鲁迅,让我们活得很累很沉重。但是,无论如何,作为真正的鲁迅学人,绝不能参与对于鲁迅本质精神的改造,因为曲解鲁迅就是背叛鲁迅。
鲁迅在世纪之初确立的现代人的思想人格境界,就是呼唤“真人”揭露“伪士”。在人性的道德上,鲁迅始终是“复古”的——复归于人间的原点。鲁迅在担负起政治救亡、思想启蒙重任的同时,又担负起道德救赎的重任。鲁迅的真实让恶人的作恶变得困难,特别是让伪善者暴露出恶的本质。他一生树敌过多,除了思想立场和政治倾向的差异之外,很大程度是由于性格所致。而这性格也就是人格——不说假话和揭穿虚伪。这造成了他人际关系中最大的悲剧——自己不虚伪也不允许别人虚伪。鲁迅的真诚与真实是当下中国最值得珍惜的精神资源,思想意识上的“独出”与道德人格上的“率真”,是鲁迅“致人性于全”的主要思考内容。鲁迅一生都在“力抗时俗”“力抗强者”。而今日之民众,在思想意识和道德人格上则往往表现为两重性:思想意识的觉醒与道德人格的滑落。由于历史的发展,一般民众逐渐疏离于僵化的意识形态,具有了被“唤醒”后的思想状态。但是,正是由于这觉醒之后对现实所产生的失望,使人们丧失了理想主义和共同伦理精神,退而求其个人物质生活的发展,结果带来了道德心的淡化,造成政治意识的弱化与道德人格的滑落。身处当下境遇,我们可能什么都做不来,但至少能做到真诚和善良。
鲁迅的存在,为我们确立了一种人生境界和一面反省的镜子。面对鲁迅的言行,使我们不敢自我夸耀,使我们不敢轻易自称为“战士”,也不敢轻易把某人称之为“伟人”。我们只要一直努力坚守这样一个底线:可以平凡,但是不能平庸;可以不崇高,但是不可以堕落。然而,这个人生底线的坚守是痛苦的,也可能是孤独的。最后我想说两句话:“我爱鲁迅,鲁迅害我。”
1.对“鲁迅的本质精神”的概括准确的一项是(3分)( C )


浏览完整试题A.对于中国社会、文化和中国人的深刻理解。
B.为现代人确立了一种人格境界和一面反省的镜子,信守“率真”的底线,远离平庸。
C.批判和挑战中国的旧文化传统、民族劣根性和病态的社会。
D.鲁迅的本质精神正是他的思想深刻所在,也是他的伟大所在。
【解析】 鲁迅的本质精神是一种强烈的批判精神。
2.对作者说的“我爱鲁迅,鲁迅害我”的理由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我爱鲁迅”,是因为鲁迅所表现出的强烈的批判精神,思想意识上的“独出”和道德人格上的“率真”、不虚伪。
B.作者说“鲁迅害我”,是因为远离鲁迅可让我们变得平庸,警醒人们不可忘记鲁迅,不可忘记鲁迅精神人格的价值座标。
C.“我爱鲁迅”,是因为鲁迅精神对于中国当代知识分子思想立场和人格境界具有振聋发聩的启示意义。
D.作者说“鲁迅害我”,是因为当代知识分子要坚守鲁迅确立的精神人格,会让人活得很累,很沉重,很孤独,是深爱鲁迅的正话反说。
【解析】 “远离鲁迅可让我们变得平庸”不是“鲁迅害我”的理由,而是强调鲁迅对于当代中国的价值意义。
3.根据原文,下列分析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鲁迅的痛苦在于其思想的深刻,在于他使当时乃至今时的人们活得很苦很累。
B.鲁迅一生树敌过多,主要是由于性格所致,思想立场和政治倾向是可以排除在外的。
C.鲁迅为我们确立的人生标杆很高很难,会让人们活得很累,但却能让人们远离平庸。
D.思想意识的麻木与道德人格的滑落,造成了当代一般民众的道德心的淡化,造成政治意识的弱化与道德人格的滑落。
【解析】 A.当时人们活得很苦很累的原因在社会,今时的人们活得很累很沉重在“不忘鲁迅”;B.“除了思想立场和政治倾向的差异之外”并不是将其排除在外;D.是“思想意识的觉醒……造成了当代一般民众的道德心的淡化,造成政治意识的弱化与道德人格的滑落”。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4~7题。
早年的样子还要好看
陈丹青
①鲁迅先生的相貌长得不一般,这张脸非常不买账,又非常无所谓,非常酷,又非常慈悲,看上去一脸的清苦、刚直、坦然,骨子里却透着风流与俏皮,可是他拍照片似乎不做什么表情,就那么对着镜头,意思是说:怎么样?我就是这样!
②所以鲁迅先生的模样真是非常非常配他,配他的文学,配他的脾气,配他的命运,配他的地位与声名。我们说起五四新文学,都承认他是头一块大牌子,可他要是长得不像我们见到的这副样子,你能想象么?
③鲁迅的时代,中国的文艺差不多勉强衔接着西方十八九世纪。人家西方十八九世纪文学史,法国人摆得出司汤达、巴尔扎克的好样子,英国人摆得出哈代、狄更斯的好样子,德国人摆得出歌德、席勒的好样子,俄国人摆得出托尔斯泰或者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好样子,印度还有个泰戈尔,也是好样子。——现代中国呢,谢天谢地,总算五四运动过后,留下鲁迅先生这张脸摆在世界文豪群像中,不丢我们的脸。
④而且鲁迅先生非得那么矮小,那么瘦弱,穿件长衫,一副无所谓的样子站在那里。他要是长得萧伯纳一般高大,像巴尔扎克那么壮硕,便是一个致命的错误。可他要是也留着于右任、张群那样的长胡子,或者像吴稚晖、沈钧儒那样光的脑袋,古风倒是有古风,毕竟有些旧族遗老的气息,不像他——他长得非常的“五四”,非常的“中国”,又非常摩登。“五四”中国相较于大清国,何其摩登,可是你对比当年的摩登人物胡适之、徐志摩,鲁迅先生的模样既不洋派,也不老派,他长得非常像他自己。
⑤我记得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秘书长见周恩来,叹其风采,说是在你面前,我们西方人还是野蛮人。这话不管是真心还是辞令,确是说出一种真实。西洋人因为身材的强大,固然在模样上占了便宜,可是真要遇见优异的中国人,那种骨子里的儒雅凝练,实在是西方人所不及的。好比中国画的墨色,可以将西洋的五彩缤纷比下去。你将鲁迅先生的相貌去和西方文豪比比看,真是文气逼人,然而一点不嚣张。
⑥有人会说,这是因为历史已经给了鲁迅莫大的地位,他的模样已经被印刷媒体塑造了七十多年,已经先入为主,成为后世公众的视觉符号。是的,很可能是的,但这形象效应是互为因果的。时代凝视这形象,因这形象足以换取时代的凝视。这乃是一种大神秘,俨然宿命。而宿命刻印在模样上——托尔斯泰那部大胡子,是应该写写《战争与和平》;鲁迅那笔小胡子,是应该写写《阿Q正传》。当托尔斯泰借耶稣的话对沙皇说“你悔改吧”,这句话与托尔斯泰的模样很般配;当鲁迅随口给西洋文人看相,说“陀斯妥耶夫斯基一副苦相、尼采一副凶相……”这些话,与鲁迅的模样也很般配。——大家要知道,托尔斯泰和鲁迅这样子说法,骄傲得很呢!他们都晓得自己伟大,也晓得自己长得有样子。那年萧伯纳在上海见鲁迅,即称赞他好样子,据说老先生应声答道:早年的样子还要好看。这不是鲁迅会讲话,而是他看得起萧伯纳,也看得起他自己。
⑦在最高意义上,一个人的相貌,便是他的人。
(选自《笑谈大先生》,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CE )
A.五四运动后,因其文学成就,鲁迅先生这张脸摆在世界文豪群像中,也毫不逊色。
B.鲁迅先生模样既不洋派,也不老派,和同时代文人学者相比,有他自己独特的个性。
C.鲁迅先生的相貌已经成为后世公众的视觉符号,由此才确立了鲁迅的地位。
D.鲁迅先生说自己早年的样子还要好看,这表现了鲁迅先生的幽默和自信。
E.鲁迅先生的作品和他的相貌一样,既文气逼人,又不嚣张。
【解析】 C.鲁迅的地位并不是由其相貌确立的。E.原文只是说的鲁迅先生的相貌。
5.请简要分析第⑤段画线部分对刻画鲁迅形象所起的作用。(5分)
答:①表面上是描写周恩来这样优异的中国人骨子里的儒雅凝练为西方人所不及,实际上是映衬鲁迅骨子里的精神气质为西方文豪所不及。(3分)②说明鲁迅文气逼人而不嚣张的相貌是其内在精神气质的一种体现。(2分)
6.本文语言俏皮风趣,请从第⑥段任选一个语句作简要赏析。(5分)
答:示例:“他们都晓得自己伟大,也晓得自己长得有样子。”(1分)这句话实际上是称赞托尔斯泰和鲁迅“伟大”“长得有样子”,(2分)作者却以他们自许的语气说出来,语言俏皮、风趣,耐人咀嚼。(2分)
7.作者为什么说“在最高意义上,一个人的相貌,便是他的人”?这种说法在文学创作中可以得到印证吗?请以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为例进行探究。(7分)
答:第一问:相貌能折射出一个人的修养、个性和内在精神气质。(3分)
第二问:(示例)可以得到印证。从《祝福》中祥林嫂不同阶段的外貌描写,可以看出祥林嫂精神状态和命运的变化。作者对刚到鲁镇的祥林嫂的描写(“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又只是顺着眼”),说明她此时虽然新寡,但对生活还未丧失信心。到祥林嫂再寡丧子之后,出现在读者眼前的祥林嫂,外貌发生了变化(“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精神已濒临崩溃的边缘。待到祥林嫂捐门槛而仍未改变命运并被赶出鲁家之后,其外貌再次发生了变化(“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说明她此时已精神崩溃,彻底丧失了对生活的信心,最终坠入悲剧的深渊。(4分) (122.240.215.170)
标签:人教版 高一 必修四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关于“2017-2018学”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3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