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阅读:403  2018-05-09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03]
2018届高三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题训练(5)
2018届二轮复习 诗歌鉴赏 训练(全国)
一、充分认识古诗选择题的题型特点
1.考查全面。作为一道多项选择题,它主要是从词句的内容、结构、意象与意境、作者情感与主旨、艺术手法与效果等方面全面考查,集理解与分析、鉴赏能力于一题。
2.设误细微。命题者采用曲解原意、弄错对象、无中生有、过度解读及随意引申等方式,把错误点放在选项的细微之处,尤其是多放在一两个词语上。
3.读懂助手。虽说解答该题要全面、细致地阅读原诗,但有时是边阅读边判断思考,无论是选择恰当的或不恰当的,错误总集中在选项的某一两处细节上,绝大多数选项内容是正确的,所以,答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准确理解原诗的过程,答题答对了,诗也就基本上读懂了。因此,它是帮助理解全诗的极好的“拐杖”,更有助于下一道主观题的解答。
4.阶梯分值。五个选项中,最恰当的那项得分最高,较恰当的那项得分次之。考生不仅要选正确的,更要选最正确的才能得高分。
二、掌握应对常见设误点的突破之道
设误点一:词句解说不准,内容理解有误。
命题者故意把诗中一些关键词语及句子的含义理解错误,特别是在写景状物的诗句解说中歪曲季节、时辰、地点等。
应对之道:把词语、句子作为平常的文言词句进行翻译,同时进行相关联想,在头脑中复活诗句所说景物或事物,由此确定词义、句意到底是什么。另一方面,要将选项涉及内容与具体诗句对应,关注景物描写的时节、地点、特点,关注事件、人物、动作或评价。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平凉①
[明]李攀龙
春色萧条白日斜,平凉西北见天涯。
惟余青草王孙路,不入朱门帝子家。
宛马如云开汉苑②,秦兵二月走胡沙。
欲投万里封侯笔,愧我谈经鬓有华。
注  ①平凉:在汉唐盛世时并不属于边塞地界,明王朝时嘉峪关以外大片土地尽失,平凉渐渐成了边塞。②汉苑:原指汉朝马苑,这里借写明代平凉府的大牧马场。
鉴赏  破题出句用“萧条”,显示诗人心目中所感受的平凉春色十分冷落、寂寥,毫无勃发的生机。“白日斜”不仅点明时间推移,日过中天,夕阳残照,而且渲染了凄迷、惘然的气氛,更使那荒芜的边城蒙上一抹灰暗、冷峻的色调。诗人写眼前景,却寄情于景,因此景中有情。对句用“天涯”拓展空间,开阔视野,抒发诗人放眼西北穷边极塞,关心国家社稷安危的情怀。平凉城在汉唐盛世时并不属于边塞地界,可是明王朝自永乐年间弃大宁徙东胜,宣德年间又迁开平与独石,嘉靖时复弃哈密、河套,嘉峪关以外大片土地尽失,疆域日蹙,这怎能不使诗人在平凉城头遥望西北时,徘徊终日,黯然神伤,发出天涯路尽的感慨!
颔联对仗工整,用事自然,不露雕琢痕迹。从平凉城上俯视阡陌纵横却只有青草萋萋,昔日横行霸道的帝子王孙,已不见踪迹,表明这里不再是属于他们的封疆领域了。诗句貌似平淡无奇,实则在特定图景中,蕴含着诗人对人世沧桑的深沉回顾和感叹。
诗人的视线由远及近,从上到下,思绪随之起伏、推移。思绪翻腾之际,从历史与现实交叠之中闪耀出新的更高、更美的雄奇境界。颈联转折得好,体现诗人力求另辟蹊径的艺术构思。他由边防、时事到缅怀远古,心灵中映照出梦寐以求的美好理想。他抚今追昔,借助想象,用精炼的语言描绘出期望明王朝就像秦汉强盛时扬威塞外的图景。“汉苑”原指汉朝马苑,这里借写明代平凉府的大牧马场。平凉府西有群牧监。“宛马”原为汉代著名的大宛马,这里借指当地饲养的西北良种战马。“如云”形容奇多,其奔跑迅猛似天上彤云翻滚,有强烈的震撼人心的动态感。“开”更具动作性,马苑开放,意味着骑兵部队的行动,一马当先,万马奔腾,战旗迎风招展。陕西为古秦地,“秦兵”指明朝的军队。“走胡沙”,形容部队在边关塞外广袤的沙漠中驰骋作战。全诗的情调,由低回婉转至此变为昂扬振奋。沉郁的忧愤,暂时获得舒畅。


浏览完整试题结句又转为咏叹的低调。从遐想中回到薄暮的平凉城,面对现实,他引用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表示愿意效法班超,在保卫祖国的征战中,建功立业。可是,自己感到惭愧的是,大半生空谈治国济民的经术,坐以论道,如今已经双鬓花白,心有余而力不足了。这一年,诗人四十四岁,人到中年,要投笔从戎,谈何容易。全诗展现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缅怀往昔,关注时事,立志报国,却又力不从心的封建士大夫形象。他的感叹是真诚的。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描绘冷落、寂寥的天涯春色,荒芜的边城蒙上了一抹灰暗、冷峻的色调,寄情于景,景中有情。
B.颔联不露雕琢痕迹,貌似平淡无奇,实则在特定图景中,包含着诗人对人世沧桑的深沉回顾和感叹。
C.颈联抚今追昔,借助想象,用精练的语言描绘出秦汉强盛时军队在边关塞外沙漠中驰骋作战的图景。
D.本诗用词准确,富有表现力,如“宛马如云”,描绘出战马迅猛奔跑如彤云翻滚的情景,极具动态感。
E.诗人的视线由远及近,从上到下,思绪随之起伏、推移,在历史与现实的交叠之中闪耀出新的境界。
答案 AC
解析 A项首联描写的应是“平凉”春色。C项描绘的是明朝军队作战的情景。陕西为古秦地,诗中“秦兵”指明朝的军队。
设误点二:情感理解有误,不明诗人意图。
命题者故意在某些诗句、某个典故中的情感上设误,要么弄错情感基调,如把乐观说成悲观;要么在情感内涵上过度解读,任意拔高,把貌似正确的情感放进去;要么弄错情感表达的方式,把间接表达说成直接表达,把“明显”说成“含蓄”等。
应对之道:在把选项与原诗进行对照分析时,一要注意诗句的陈述主体是否与选项所述一致;二要注意诗句中的词语、典故、意象,对其感情色彩进行深入感知;三要注意诗歌下面的注释,看注释有怎样的提示;四要特别注意选项中的敏感词语,如“悲苦”“喜悦”“直接抒发”“情感含蓄”等。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定风波•席上送范廓之游建康
[宋]辛弃疾
听我尊前醉后歌,人生无奈别离何。但使情亲千里近;须信:无情对面是山河。
寄语石头城下水:居士①,而今浑不怕风波。借使②未如鸥鸟伴;经惯③,也应学得老渔蓑。
注  ①居士:指未做官的士人,彼时稼轩正罢官家居,故聊以自称。②借使:即使。③经惯:经历一段自我修养。
鉴赏  本词作于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时稼轩仍闲居带湖。范廓之,即范开,辛弃疾的学生。据稼轩同时所作《醉翁操》题序知,范廓之将去临安应试。“游建康”,当是预拟之行。
本词写送行而不流于感伤,明快爽朗,开人心胸。开篇点明离宴,似悲实旷;“但使”三句,语意尤为拓展,既情谊深厚,又胸怀开阔。下片寄语建康故人,而今归退田园,当略无宦海风波之虞。
“听我”两句,谓人生离别本属无可奈何之事。尊:同“樽”,酒杯。“寄语”三句,寄语建康山水,我已再无风波之虞。石头城:故址在今南京市。浑:全。风波:此指政治上的风波。“借使”三句:借使,即使;经惯,意指经历一段自我修养,已经习惯于隐居生活;渔蓑,指渔夫。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本词为送友人范廓之而作,起句点明离宴,叹人生离别本属无可奈何之事。
B.“但使”句,上承离别之情又有转折,情深意厚,与“无情”句形成对比。
C.词人寄语建康水,自己归退不再怕“风波”,“风波”双关,暗指政治风波。
D.词人无“鸥鸟伴”,深以为憾,但能效仿“老渔蓑”生活,也是人生幸事。
E.本词上片抒离别情,含蓄婉转;下片写自己的生活状态和追求,情感深沉。
答案 DE
解析 D项诗句理解有误,词人并无遗憾之情。E项“含蓄婉转”判断不当,本词情感显露,多直接抒情。
设误点三:意象内涵分析有误,意境特点判断错误。
诗词意象内涵很复杂,有的意象有多种含义,同一个意象在不同的诗句中的象征义、比喻义、语境义往往不同,命题者故意把其内涵分析错,让考生辨别。命题者还对全诗(词)或是某一句、某一联、某一片所营造的意境特点作出错误的概括,如把“明丽”说成“朦胧”,要求考生判断。
应对之道:找出诗句中出现的意象,分析各自特征,结合情感,弄清其语境义。再整合意象,整体感知营造的氛围,把握意境的特点是雄浑还是恬淡,是壮阔还是清幽,是苍凉还是闲适等。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行香子•秋与
[宋]苏轼
昨夜霜风,先入梧桐。浑无处、回避衰容。问公何事,不语书空[注]。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
朝来庭下,飞英如霰。似无言、有意伤侬。都将万事,付与千钟。任酒花白,眼花乱,烛花红。
注  《世说新语》载,殷浩被罢黜后,整天用手在空中书写“咄咄怪事”四字。此处暗引典故。
鉴赏  这首词创作于词人晚年,属悲秋之作。上片写景抒情:昨夜霜降寒风骤起,梧桐叶落纷纷。词人面对萧瑟秋景,衰容剧增;问公究竟为何事,默然“不语书空”,只是一时沉醉,一时抱病,一时倦慵。悲秋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历史悠久的传统主题,“霜风”就渲染出秋日的萧瑟氛围,奠定了全词悲凉哀怨的基调;尽管词人不愿意让人看出内心的痛苦,但“衰容”遮掩不住其因政治上的挫折而带来的郁结,并以问句的形式写出词人有冤无处诉的忧郁愤激,“醉、病、慵”高度概括出了词人生活的无聊和苦闷,显示出对社会和人事的完全绝望。
下片写景议论:早上醒来,落花似霰雪散满庭院,在“飞英”的催促下,尽管词人来日无多,但目前的处境,只能将世间万桩事付与千钟美酒,任凭酒花雪白,眼花缭乱,烛花火红。“飞英”预示着时光的荏苒,岁月的流逝,增添了词作的感伤之情;酒醉、眼乱、烛红,充分写出了词人狂放不羁的醉态。


展开余下试题这首词融悲自然之秋、悲生命之秋和悲心境之秋于一体,风格悲凉凄婉,情感沉郁缠绵,富有感染力。
本词上下片采用对称结构,但时序上却有“昨夜”与“今朝”的先后承递关系。它硬语盘空,借秋日病愈,抒发了官场坎坷、世路沧桑的感叹,流露出风烛残年的悲伤。
请赏析“任酒花白,眼花乱,烛花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用心理描写,白描手法,排比句式,写出了词人借酒浇愁、狂放不羁的心理,与上片的“醉、病、慵”相呼应,表现其因政治挫折而产生的忧郁、愤激之情。
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注]
[宋]辛弃疾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
注  耒阳:湖南省耒阳县。张处父:作者好友。推官:官职名。
鉴赏  上片前两句,通过描写昏暗浮动的景象,来衬托作者飘然不定的心理状态。公元淳熙三年(1176),作者由江西提点刑狱调任京西转运判官,次年又调任江陵知府兼湖北安抚使,辗转又调任湖南。南宋议和派当权后,排斥忠良,陷害贤能,使得朝政黑暗,作者抗金救国的理想,难于实现。这两句,用昏暗的夜色,与山头飘来飘去的浮云,构成一种暗淡浮动的意象,巧妙地与作者的心理状态结合。首句“欲”字,用得绝妙,写出了夕阳似落非落、夜幕似降非降的刹那之间的景象。这两句笔法纯熟,自然天成,把山村的景象,和盘托出。
第三句,在心理描写上,比前两句又深了一层。古人认为,鹧鸪的叫声,好似“行不得也哥哥”,令人寒心。作者于黄昏的山村,听见“鹧鸪声”,是在表现他对前途的忧虑,衬托他的凄凉心境。第四句笔锋陡然一转,写作者遇见老友——张处父,立即转忧为喜,气氛也随着由沉闷转为轻松愉快。“潇湘逢故人”,化用梁代柳恽的诗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江南曲》),承上启下,紧扣词题。
下片全用典故,上承“潇湘逢故人”一句,写作者见到友人,不免要倾诉衷肠,回首往事。下片前三句回忆,作者借三国时手持羽扇、头戴纶巾、指挥三军的周瑜(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提到)的潇洒形象,巧妙地比喻他当年抗击金兵时的潇洒风度。作者抚今思昔,心潮澎湃,不胜感慨。他当年渡淮南归,正是为了在恢复事业中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业绩。不料后来屡遭排斥,频繁调任,抗金的奏策,如同废纸一样,无人问津。
“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两句,是作者蘸着血和泪写的,向南宋议和派迫害爱国志士提出强烈控诉,表现出作者极其痛苦和复杂的心情。作者认为,他之所以会弄到如此丧魂落魄、疲惫不堪的境地,大概由于自己是个儒生的缘故。“招魂”是《楚辞》的篇名,作者使用此典故,表明自己满腹哀怨牢骚。“儒冠多误身”,是借用杜甫的诗句“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来表现自己落魄蹉跎的遭遇。最后两句,语调低沉,感情凄怆,读之令人垂泪,引起了对作者的无限同情。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所用典故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一致,具体指谁的什么事?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周瑜。(2)手持羽扇,头戴纶巾,指挥三军与曹操展开赤壁大战。自比作者当年抗击金兵时的潇洒风度,与下文“如今憔悴”形成对比,突出作者现在的落魄疲惫。 (122.240.215.170)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2018届高三”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0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