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阅读:354  2018-05-09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54]
2018年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之文言文阅读(二)
宝山区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3分)
惜时
[南北朝之北齐] 刘昼
①夫停灯于缸,先焰非后焰,而明者不能见;藏山于泽,今形非昨形,而智者不能知。何者?火则时时灭,山亦时时移矣,天回日转,其谢如矢,騕褭①迅足,弗能追也。人之短生,犹如石火,炯然以过,唯立德贻爱,为不朽也。
②昔之君子,欲行仁义于天下,□与时竞驰,不吝盈尺之璧,而珍分寸之阴。故大禹之趋时,挂冦而不顾;南荣之访道,踵趼③而不休;仲尼栖栖,突不暇黔④;墨翟遑遑,席不及暖。皆行其德义,拯世危溺,立功垂模,延芳百世。
  ③今人退不知臭腐荣华,划绝嗜欲,被丽弦歌,取媚泉石;进不能被策树勋,毗赞明时,空蝗粱黍,枉没岁华。生为无闻之人,殁成一棺之土,亦何殊草木自生自死者哉!
④岁之秋也,凉风鸣条,清露变叶,则寒蝉抱树而长叫,吟烈悲酸,萧瑟于落日之际,何也?哀其时命,迫于严霜而寄悲于菀柳。今日向西峰,道业未就,郁声于穷岫之阴,无闻于休明之世。已矣夫!亦奚能不沾衿于将来,染意于松烟者哉!
——《刘子•五十三章》
【注释】①騕褭:神马名。石火:古人凿石取火,击石时发出的火花霎时而灭。③踵趼:脚生胼胝。④突:烟囱。黔:黑。
2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以 B.则 C.盖 D.其
22.对第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万物变动消亡,刻刻不已,人生更短暂,所以要珍惜生命。
B.时光飞逝,过往不能再见也不可知,只有当下才是真实的。
C.人与万物一样转瞬即逝,只有树立美德留下大爱才能不朽。
D.人生虽短,但瞬间也能放射光辉,只要树立美德丢弃私爱。
23.根据第③段,“今人”生前死后都埋没无闻的原因是( )。(2分)
A.退隐分不清腐臭和荣华,出仕不能被委以重任、被赞赏。
B.退隐则沉溺于弦歌和林泉,出仕却空怀理想、虚度年华。
C.退隐不能弃绝荣华欲望,出仕不能尽职建功、辅佐明时。
D.出仕退隐、活着死去,都如同草木碌碌无为、自生自灭。
24.你认为第②段能证明中心论点“惜时”吗?请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4分)
25.第④段描写、抒情、议论融为一体,请对此加以赏析。(4分)
(五)13分
21.(1分) B
22.(2分) C
23.(2分) C
24.(4分)
答案示例 我认为能证明。本段先是概括性事例,指出古代君子爱惜光阴的根本原因在于要在天下施行仁义,随后列举大禹、南荣(趎)、仲尼、墨翟等珍惜光阴的原因是行德义拯救世界,正是仁爱的行为使他们流芳百世。因为第①段就已论证了立德贻爱才是珍惜时间的根本所在,所以第②段举立德贻爱的例子是能证明论点的。大禹南荣等短暂的人生得以不朽,正是因为他们化有限的生命时间为无限久远得大德大爱,从而阐明了珍惜时间的本质、正道和要义,论证论点更有力。
评分说明:论证内容的概括2分;论证内容与观点间的关系分析2分。
25.(4分)
答案示例 第④段描写蝉在秋寒日落中悲鸣的惨状,又描写道业未成、无闻于世的人忧郁苦闷的心理,蝉与人已融为一体不分彼此。本段更用“夫”、“哉”等语气词叹词,直接抒情,这些描写抒情形象地说明了不珍惜时间只会留下悲哀、人生必定凄惨的观点,这样使议论巧妙地融入描写抒情之中,不仅使惜时的论点得以形象地论证,更能以情动人,实现劝人惜时的写作目的。


浏览完整试题评分说明 描写、抒情、议论如何融合的分析2分;表达的情感和表明的观点1分;这样写的好处1分。
崇明区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
日 喻
苏 轼
①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①,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亦远 ,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②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③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④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⑤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也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注释】 ①籥:一种形状像笛的乐器。
22.填入第①段方框处恰当的一项是( )(1分)
A.乎 B.耳 C.焉 D.矣
23.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即其所见而名之”表现人们对事物观察粗心。
B.“莫之见而意之”表明受客观限制难把握实质。
C.概括惑于所见、主观臆度两类求道的错误现象。
D.表明当今之人谈论道时都受到不同的局限约束。
24.第③段运用了引用的手法,请分析其作用。(4分)
25.下列对第④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以南方“没人”掌握“没水”譬喻,形象论证学以致道的道理。
B.“日与水居”“生不识水”的差异是学没水不同结果的根本原因。
C.采用对比论证方法,以南方没人与北方勇者作对比,突出观点。
D.“七岁”“十岁”“十五”的连续叙述凸显长期实践的积累过程。
26.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
22.D
23.C
24.引用孙武、子夏的话阐释观点“道可致而不可求”中关键词“致”的内涵,善战者之所以用兵如神,因久经沙场,熟识了战争规律;百工之所以能成其事,因日居其肆,熟悉技艺。这与“君子学以至其道”形成类比,使抽象的“致”形象具体地表达出来,道只能在亲自实践中领会和把握。
评分说明:“阐释‘致’的内涵”、“善战者”分析、“百工”分析、形成类比、抽象道理形象化。答对1点1分,给满4分为止。
25.B
26.作者首先以“眇人”设喻,引出求“道”之过:没有直接体验、认识,难以认识客观事物。进而提出“道可致不可求”的观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证“学以致其道”的道理。
评分说明:“以‘眇人’设喻”“求道之过:没有直接体验、认识,难以认识客观事物”“提出‘道可致不可求’”“论证‘学以致其道’”1点1分。
奉贤
(五)阅读下文,完成 25—29 题。(12 分)
《胡宗元诗集》序 【北宋】黄庭坚
①士有抱青云之器,而陆沉①林皋之下,与麋鹿同群,与草木共尽。独托于无用之空言,以为千岁不朽之计。谓其怨邪?则其言仁义之泽也;谓其不怨邪?则又伤已不见其人。然则,其言不怨之怨也。
②夫寒暑相推,草木与荣衰□,庆荣而吊衰,其鸣皆若有谓,候虫是也;不得其平,则声若雷霆,涧水是也;寂寞无声以宫商考之,则动而中律,金石丝竹是也。维金石丝竹之声,《国风》《雅》《颂》之言似之;涧水之声,楚人之言似之;至于候虫之声,则末世诗人之言似之。
③今夫诗人之玩于词,以文物为工,终日不休;若舞②世之不知者,以待世之知者然。然其喜也,无所于逢;其怨也,无所于伐。能春能秋,能雨能旸,发于心之工伎而好其音,造物者不能加焉。故余无以命之,而寄于候虫焉。
④清江胡宗元,自结发迄于白首,未尝废书,其胸次所藏,未肯下一世之士也。前莫挽,后莫推,是以穷于丘壑。然以其耆老于翰墨,故后生晚出,无不读书而好文。其卒也,子弟门人,次其诗为若干卷。宗元之子遵道,尝与予为僚,故持其诗来求序于篇。自观宗元之诗,好贤而乐善,安土而俟时,寡怨之言也。可以追次其平生,见其少长不倦,忠信之士也。至于遇变而出奇,因难而见巧,则又似予所论诗人之态也。其兴托高远,则附于《国风》;其 忿世疾邪,则附于《楚辞》。后之观宗元诗者,亦以是求之。故书而归之胡氏。
【注释】①陆沉:无水而沉,喻隐居。②舞:玩弄,戏侮。
25.对第①段中的“不怨之怨”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2 分)
A. 既要表现才华无所用的悲哀,又要表现隐逸山林的快乐。
B. 放弃建功立业的雄心,只能借助诗文实现生命不朽的无奈。
C. 即使抒发个人壮志难酬的愁怨也要保持平心静气的超然。
D. 才德之士选择隐居的行为本身就是对生不逢时的无声控诉。
26.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1 分)
A.也 B.耳 C.矣 D.焉
27.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2 分)
28.对第③段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感慨胡宗元的“喜”“怨”无人应和,与下文写胡宗元的创作经历相呼应。
B. 承接上文,进一步解说“候虫之声”的创作特点,凸显文章的中心观点。
C. 借题发挥,针砭时弊,批评当下诗人只知玩文词之工,却无兴发感人之意。
D. 以“候虫之声”喻指胡宗元的诗风,为其“世无知者”的不幸遭遇鸣不平。
29.请分条概述作者借本文表达的诗歌创作理念。(4 分)
25.(2分)C
26.(1分)D
27.(2分)整散结合,既体现出三种声音的不同,又简洁明快,节奏鲜明。
28.(3分)C
29.(4分)诗歌应该有“不怨之怨”的精神境界;诗歌创作不仅要有感而发而且要符合音律(动而中律);诗歌要有广阔深刻的思想内容(兴托高远);诗歌创作要刻意求变,努力出奇(遇变而出奇,因难而见巧)。


展开余下试题虹口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4分)
辕马说
清 方苞
①余行塞上,乘任载之车,见马之负辕者而感焉。
②古之车,独辀加衡而服两马。今则一马夹辕而驾,领局于轭,背乘乎韅,靳前而靽后。其登阤①也,气尽喘汗而后能引其轮之却也;其下阤也,股蹙蹄攒而后能抗其辕之伏也。鞭策以劝其登,棰棘以起其陷,乘危而颠,折筋绝骨,无所避之。而众马之前导而旁驱者,不与焉。其渴饮于溪,脱驾而就槽枥,则常在众马之后。
③噫!马之任孰有艰于此者□?然其德与力非试之辕下不可辨。其或所服之不称,则虽善御者不能调也。驽蹇者力不能胜,狡愤者易惧而变,有行坦途惊蹶而偾其车者矣。其登也若跛,其下也若崩,泞旋淖陷,常自顿于辕中,而众马皆为所掣。呜呼!将车者其慎哉。
【注】①阤:古同“陀”,山坡。
21. 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也 B.乎
C.欤 D.耳
22.赏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

23.对第②段中“而众马之前导而旁驱者,不与焉”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而且众多马匹或在前引导,或在旁边副驾,并不助辕马工作。
B.而且在前面引导和在旁边副驾的众多马匹,都没有跟随辕马。
C.然而众多马匹或在前引导,或在旁边副驾,都没有跟随辕马。
D.然而在前面引导和在旁边副驾的众多马匹,并不助辕马工作。
24.对第③段理解错误的是( )(3分)
A.段首承接上段,重申了驾辕之艰难。
B.能否驾辕是辨别马好坏的重要标准。
C.善驾的人也调教不了不合要求的马
D.劣马虽差,但更糟的是坏脾气的马。
25.分析本文的写作意图。(4分)

(五)(14分)
21.B
22.细节描写(动作描写)。“气尽喘汗”、“蹙”“攒”“抗”写出了负辕的马上坡下坡时的艰难状态,从侧面暗示了对辕马的能力要求,也写出了辕马的重要性。
23.D.
24.D
25.此文借物喻理。方苞借选辕马暗喻任命国家重要官员。身居要职的官员应该德才兼备,像辕马一样有负重越险的能力,也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奉献的品格。如果不能选好合适的人,那么将会造成大的损失,君王再贤明有能力也没有办法。方苞在此委婉地劝谏君王用人要谨慎。
嘉定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3分)
吴季子札①论【唐】独孤及
①季子三以国让,而《春秋》褒之。余征其前闻于旧史氏。窃谓废先君之命,非孝也;附子臧②之义,非公也;执礼全节,使国篡君弑,非仁也;出能观变,入不讨乱,非智也。左丘明、太史公书而无讥,余有惑焉。
②夫国之大经,实在择嗣。王者慎德之不建,故以贤则废年,以义则废卜,以君命则废礼。是以太伯③之奔句吴也,盖避季历。季历以先王所属,故篡服嗣位而不私。太伯知公器有归,亦断发文身而无怨。及武王继统,受命作周,不以配天之业让伯邑考,官天下也。彼诸樊无季历之贤,王僚无武王之圣,而季子为太伯之让,是徇名也,岂曰至德?且使争端兴于上替,祸机作于内室,逐错命于子光,覆师于夫差,陵夷不返,二代而吴灭。
③□季子之闳达博物,慕义无穷,向使当寿梦之眷命,接馀昧之绝统,必能光启周道,以霸荆蛮。则大业用康,多难不作。阖闾安得谋于窟室?专诸何所施其匕首?
④呜呼!全身不顾其业,专让不夺其志,所去者忠,所存者节。善自牧矣,谓先君何?与其观变周乐,虑危戚钟④,曷若以萧墙为心,社稷是恤?复命哭墓,哀死事生,孰与先衅而动,治其未乱?弃室以表义,挂剑以明信,孰与奉君父之命,慰神祗之心?则独守纯白,不干义嗣,是洁己而遗国也。吴之覆亡,君实阶祸。且曰非我生乱,其孰生之哉!其孰生之哉!
【注】①吴季子札:即季札,春秋时吴王寿梦之幼子。寿梦有四子:诸樊、馀祭、馀昧、季札。以季札贤,寿梦欲立季札为太子,季札让;寿梦死,诸樊欲让位于季札,季札又辞;诸樊将王位传弟不传子,欲依次传于季札,至馀昧死,季札又避去。后馀昧子僚继位,诸樊子光使刺客专诸刺杀王僚而自立。公子光即阖闾。②子臧:春秋时曹国贵族,在曹国内乱中被拥立为王而不就。③太伯:吴国始祖,周太王长子,见太王欲立幼子季历为嗣,与弟仲雍一起避走江南,被当地人立为君长,自号句吴。④观变周乐,虑危戚钟:指季札出访时听到演奏周王室音乐而察知各国兴衰,听到钟声而提醒孙文子处境危险。
21.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故 B. 使 C. 以 D. 则
22.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择嗣,应该坚守年龄、占卜、礼制的标准。
B. 择嗣,应该挑选贤能、仁义、听君命的人。
C. 君王若担心嗣君之德,自身先要遵从礼法。
D. 要立有德之人为嗣,就不可教条遵循成法。
23.以下属于“吴之覆亡,君实阶祸”的理由的一项是( )(2分)
A. 观变周乐,虑危戚钟
B. 先衅而动,治其未乱
C. 挂剑以明信
D. 独守纯白,不干义嗣
24.分析第②段所用论证方法的作用。(3分)
25. 季札让国通常被视作贤举,本文却对季札重新定性,是否有说服力?请从论证思路和论述语言两个方面加以评析。(4分)
(五)(13分)
21. (1分)( C )
22.(3分)( D )
23.(2分)( D )
24.(3分)答案示例:该段用了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的手法。举太伯让季历、武王不让伯邑考都取得了好的结果的实例,有力证明了“让国”与否本身并不是贤或不贤的标准,为公而选择让或不让,才是贤的标准。以此与季札的行为及后果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季札让国是“徇名”,不是为公。
评分说明:只答手法名称不给分。每个手法的分析2分,给到满分为止。
25.(4分)答案示例:本文推理细密,语言富有气势,有说服力。从论证思路看:开篇从“非孝”、“非公”、“非仁”、“非智”等角度否定了季札让国是贤举的判断;接着从正面分析论证了季札让国的实质是“徇名”而非为天下;然后假设了季札不让国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将季札所做的和该做而未做的逐一列举,进一步批判了季札让国的行为是“洁己而遗国”,他对吴国的灭亡负有责任。说理环环相扣、细致周密,有说服力。
从论述语言看:本文善用整句,如第①段连用四个形式整齐的短句构成排比,语气强烈地表达了对季札之贤的否定,增强了说服力。同时又多用反问句,如末两段用了大量的反问句式,气势十足,催人深思,使文章说理多了难以辩驳之力。
评分说明:只作总体评价不给分。从论证思路分析3分;从论述语言分析2分。给到满分为止。如果认为没有说服力,也可根据理由酌情评分。
金山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2-25题。(12分)
戕竹记
欧阳修
①洛最多竹,樊圃棋错。包箨①榯②笋之赢,岁尚十数万缗,坐安侯利,宁肯为渭川下!然其治水庸,任③土物,简历④芟养,率须谨严。家必有小斋闲馆在亏蔽间,宾欲赏,辄腰舆⑤以入,不问辟疆⑥,恬无怪让⑦□。以是名其俗,为好事。
②壬申之秋,人吏率持镰斧,亡公私谁何,且戕且桴⑧,不竭不止。守都出令:有敢隐一毫为私,不与公上急病,服王官⑨为慢,齿王民⑩为悖。如是累日,地榛园秃,下亡有啬色少见于颜间者,由是知其民之急上。
③噫!古者伐山林,纳材苇,惟是地物之美,必登王府,以经于用。不供谓之畔废⑾,不时谓之暴殄。今土宇广斥,赋入委叠;上益笃俭,非有广居盛囿之侈。县官材用,顾不衍溢朽蠹,而一有非常,敛取无艺。意者营饰像庙过差⑿乎!《书》云:“不作无益害有益?”又曰:“君子节用而爱人。”天子有司所当朝夕谋虑,守官与道,不可以忽也。推类而广之,则竹事犹末。


展开余下试题(选自《中国古代十大散文家作品选》)
注:①箨(tuò):笋壳。②榯(shí):直立。③任:治理。④简历:选择。⑤腰舆:古代用手挽的一种便轿。⑥辟疆:开辟地域,这里指竹园的主人。⑦让:责备。⑧桴:这里指砍伐。⑨服王官:做官的。⑩齿王民:做百姓的。⑾畔废:叛逆。⑿过差:超过规定。
22.填入第①段方框中的虚词最恰当的是( )(1分)
A.也 B.耳 C.矣 D.乎
23.第①段画线句中的“好事”具体指什么?(3分)
24.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的表达效果。(3分)
25.第③段结尾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推类而广之,则竹事犹末”这两句呢?请发表你的看法。(5分)
(五)12分
22.(1分)A
23.(3分)种竹获利、赏竹获乐(或具有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写出一点给2分)
24.(3分)用整句和散句相结合的句式(1分),如整句“且戕且桴,不竭不止”,节奏急促,写出了对竹子的砍伐之迅速彻底;整句“服王官为慢,齿王民为悖”写出了不配合伐竹的后果,表现王命之严苛;和其他散句写出了百姓的可怜和可悲境地。(句式特点1分,结合内容分析表达效果2分)
25.(5分)戕竹和其它事比起来是小事,可见作者并非就事论事,而是要借题发挥,从官府戕竹为满足朝廷所需,大肆搜刮百姓,肆意糟蹋浪费,损害百姓利益这件事,以小见大,类推天下,加深了批判的深度和广度,表达为官治民要节用爱人的道理。(借题发挥手法1分,内容分析2分,意义2分)
附《答张十一》的创作背景和赏析:
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贬,《答张十一》是他第一次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春天作的。张十一名署,公元803年(德宗贞元十九年)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一起被贬。张署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诗云:“九疑峰畔二江前,恋阙思乡日抵年。白简趋朝曾并命,苍梧左宦一联翩。鲛人远泛渔舟火,鵩鸟闲飞露里天。涣汗几时流率土,扁舟西下共归田。”韩愈写此诗作答。《答张十一》为韩愈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春天作,诗的前半段写景抒情,后半段叙事抒情,含蓄而又深沉地表达了作者内心激愤忧愁的感情。
诗的前半段写景抒情。“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勾勒了阳山地区的全景。春山明净,春江空阔,还传达出一种人烟稀少的空寂。寥寥数笔,生动的摹写了荒僻冷落的景象。这一联如同一幅清晰鲜明的水墨画。紧接着第二联是两组近景特写,“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筼筜是一种粗大的竹子。踯躅即羊踯躅,开红黄色的花,生在山谷间,二月花发时,耀眼如火,月余不歇。这一联,可以说是作者为这幅水墨画又点缀了一些鲜艳、明快的色彩,为荒僻的野景增添了春天的生气。上句的“竞”字同下句的“闲”字,不但对仗工稳,而且传神生动。“竞”字把嫩笋争相滋生的蓬勃景象写活了:“闲”字则把羊踯躅随处开放、清闲自得的意态揭示了出来。这四句诗,写了远景,又写了近景,层次分明。有淡墨涂抹的山和水,又有色彩艳丽的绿竹和红花,浓淡相宜,形象突出。再加上哀猿的啼叫,真可谓诗情画意,交相辉映。这首诗中的景物,是与作者此时的处境与心情紧密相连的。它体现了这样两个特点,一是静,二是闲。静从空旷少人烟而生,作者从繁华嘈杂、人事扰扰的京城一下子到了这荒远冷僻的山区,哀猿啼声处处有,人间茅舍两三家,这种静与作者仕途的冷遇相互作用,使他倍感孤独和凄凉。这种闲,由他的处境遭遇而来,这里的一切都显得悠闲超脱,没有羁绊,然而不免使人触景生情。身虽居闲地,心却一刻也没能摆脱朝廷的束缚,常常被“未报恩波”所搅扰,不能得闲,故而格外感慨。作者虽然写的是景,而实际上是在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隐情,正如王夫之《唐诗评选》所说:“寄悲正在比兴处。”
诗的下半段叙事抒情,“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前句的“未”字贯“报”与“知”,意谓皇帝的深恩自己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这两句是全诗的关键,孕含着作者内心深处许多矛盾着的隐微之情:有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有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又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他虽然没有直接说忧愁怨恨,只提到“死所”、“炎瘴”,却比说出来更为深切。在这样的处境里,还想到“未报恩波”,这体现着儒家“怨而不怒”的精神。有了这一联的铺垫,下一联就容易理解。“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斗”同“陡”,是顿时的意思。“斗觉”二字用得奇崛,把诗人的感情推向高潮。这一联写得曲折迂回,诗人没有正面写自己如何忧愁,却说读了张署来诗后鬓发顿时白了一半,似乎来诗是愁的原因,这就把全诗唯一正面表现愁怨的地方掩盖住了。并且写愁不说愁,只说霜毛陡加,至于何以至此,尽在不言之中。诗意婉转,韵味浓厚。
作者似乎尽量要把他那种激愤的感情深深地埋藏在心底,但是又不自觉地在字里行间透露出来,使人感受到那股被压抑着的感情的潜流,读来为之感动,令人回味,形成了这首诗含蓄深沉的特点。
青浦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 (13分)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苏 辙
①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②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①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③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②,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
④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③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④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注】①黾勉(mǐn miǎn):努力。)②悛:悔改之意 ③沛然:盛大的样子。④驰骤:比喻用力地追。
21.可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2018年高三”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5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