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阅读:487 2018-05-09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87]
2018届高三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题训练(7)
2018届二轮复习 诗歌鉴赏 训练(全国)
一、精微品鉴
诗歌答题中所有的问题都源于读,只要读懂读会了,所有的问题都好解决,答表达技巧赏析题也是如此。不少考生看到语言材料就急于判断表达技巧,而不是细细地阅读与品鉴,结果只能是南辕北辙。对试题所给的语言材料要在对全诗内容有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细读、品鉴。具体说来,要从“象”入手,去体察“境”,领悟“意”,进而准确判断所用的表达技巧,赏出表达效果来。
1.欣赏“象”,感受“境”。所谓“象”即诗歌中所描绘的形象,包括各种景、物、人、场面以及其构成的整体艺术画面。第一步要把所给材料的“象”统统找出来,既包括动态之象,又包括静态之象,把它们联缀起来,并想象成一幅(或两幅)画面。
试以2015年全国卷Ⅱ诗歌题《残春旅舍》要赏析的“晚唐巧句”——“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为例。两句中的“象”有:树头,抱花须而落的蜂;池面,吹柳絮而行的鱼。两句分别写了两个动态的场景: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再想象成这样两幅画面:肥胖的蜜蜂倒抱着花须忙碌采蜜,鱼儿追逐着水面的柳絮玩着吹泡泡的游戏。
当在脑海中形成这两幅画面后,就能感受到了“春的盎然生机与情趣”的意境了。
2.抓住“诗眼”,领悟(情感)意蕴。所谓“诗眼”就是句篇中交代感情的词句,抓住了“诗眼”,就领悟到诗句的情感意蕴,进而也能准确说出其艺术效果了。仍以《残春旅舍》“晚唐巧句”为例,“抱”“吹”固然是描写“蜂”“鱼”动态之词,从中能读出愉快之情,再联系全诗的“恍然”诗眼及其他情语,不难看出这两句实际上是以乐景反衬眼前流徙的悲哀。
综上所述,只有对所给材料做由“象”及“画”“境”,进而领悟到其情的阅读品鉴的功夫,才能全面、准确地判断出表达技巧,赏出表达效果。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木兰花•江云叠叠遮鸳浦
[宋]苏庠[注]
江云叠叠遮鸳浦,江水无情流薄暮。归帆初张苇边风,客梦不禁篷背雨。
渚花不解留人住,只作深愁无尽处。白沙烟树有无中,雁落沧洲何处所。
注 苏庠:宋代词人,终身未仕,隐居庐山,浪迹湖海。
鉴赏 这是一首羁旅抒怀词,通篇在景物描写中抒发了“客恨渺无涯”的感情。
开头两句写别离的时间(薄暮)、地点(鸳浦)及景物特色。在薄暮时分,船儿离开鸳浦,渐渐远去,江上云气重重叠叠,遮蔽了与伊人分别时的鸳浦,不见伊人的倩影;想让那一叶扁舟暂驻,然而江水无情,载着这小舟偏偏向远方流去。“鸳浦”二字颇有深意,“鸳”即“鸳鸯”,古称“匹鸟”,雌雄偶居不离,后比喻情深意长的伉俪。词中的“江云叠叠遮鸳浦”不仅写出江云重叠遮蔽鸳浦之状,更暗寓了词人不得不与伊人分别的离愁,无限忧怨之情亦隐在“叠叠”二字之中。“流薄暮”三字耐人品味,不仅点出出行时间的迟暮,而且烘托出伤别的氛围:在薄暮冥冥中抛别伊人远离家乡,在薄暮冥冥中浪迹天涯,天各一方,游子的心绪该多么悲凉、伤感、孤寂。一个“流”字,用得尤为精妙,它给读者展开一幅动幻的画面:“江水长流,孤帆远去,暮色悠悠,在流动中,暮色愈来愈重,孤帆消失在江天苍茫之中。”
“归帆初张苇边风,客梦不禁篷背雨。”以对仗手法作了鲜明的对比,揭示了游子的思乡深情。上句写江风吹拂,芦苇摇曳,恰见归帆初张,将返家乡,而自己却是迎风冒雨,扬帆远行。下句写雨声淅沥,敲击船篷,惊扰了客梦。“不禁”二字是禁不住的意思,它强调了客梦轻浅恍惚。此二句对仗工稳,设想新颖。
浏览完整试题
过片继续写游子情怀。“渚花不解留人住,只作深愁无尽处。”这是移情入景的手法,将小渚的荻花人格化了。这里既是嗔怪荻花不了解游子思乡之情,又嗔怪她无留客之举,只是一味地在瑟瑟秋风中含情脉脉,愁思缕缕地送别游子。词人用移情法从侧面表达了游子的思归深情。
结句“白沙烟树有无中”两句,以景结情。写江边白沙茫茫,烟树迷蒙,似有似无;时至傍晚,正是雁落平沙休憩之时,然而这休憩之地能否安全呢?“何处所”是设问句,写出词人对雁行的关心。“沧洲”是滨水之处。词人在景物描写之中寄托了自身漂泊无依,前路茫茫的感慨与惆怅。
全词以景寓情,情景交融,无论是叠叠江云、汤汤江水、淡淡薄暮、点点归帆、瑟瑟苇荻,还是沥沥秋雨、杳杳白沙、茫茫烟树、行行北雁,各种意象都满蕴着词人羁旅伤别之情,前路渺茫的感慨。这词中的景,是词人心中景、情中景,故而“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归帆初张苇边风,客梦不禁篷背雨”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对比和借景抒情。写江风吹拂,芦苇摇曳,恰见归帆初张,将返家乡,而自己却是迎风冒雨,扬帆远行。两相对比之下,更显自己羁旅之伤。写雨声淅沥,敲击船篷,惊扰了客梦,兼之眼前所见归帆与瑟瑟苇荻,更添感慨,表达了思乡之情。
二、精细判断
要准确判断表达技巧,除了前面谈的精微品鉴的基础外,还要掌握五个判断角度:
1.从写作对象角度判断技巧
如果写作对象是景物,则要考虑景物描写的角度与手法;如果是事物,则要考虑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烘托映衬等手法;如果是人物,则要考虑写人的手法(如语言、神态、心理、细节等);如果是兼而有之,则要从它们之间的关系上判断。
2.从关系判断技巧
诗歌表面上看是词、句的组合,实质上是材料与材料之间的组合。就所给语言材料讲,要善于抓住材料之间的关系(即景、物、情、事、人之间的关系)判断。如最常见的关系是景与情、物与志、别人与自己等,另有虚与实、正与反、主与次、动与静等关系。多从这些关系考虑,就能判断出许多常用技巧来。
3.从层次判断技巧
所谓层次,就是所给语言材料的不同层级,如这一句、这一联、这一片、这一篇。语言层级单位不同,判断技巧便不同。如是词、句、联,优先从修辞手法考虑;如是片(几联)、篇,则优先从表现手法考虑;若是两句(一联),判断不可只看一句,而要两句合成一个整体看。
4.从位置判断技巧
就是从所给语言材料在篇中的位置上判断技巧。且这一技巧多为结构技巧,如放在开头,技巧多为铺垫,中间则多为过渡、照应,结尾多为直抒胸臆或以景结情。
5.从手法特征判断技巧
凡是表达技巧,总有其表现特征。如借景抒情,表现语言中总少不了景物描写;想象虚写总有“想”“念”“忆”“梦”等词语;对比,总有两个相对的内容存在;视听结合,总是要有声音描写,等等。要善于抓住语言材料中手法所具有的语言特征去判断。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月夜忆乐天兼寄微之①
[唐]刘禹锡
今宵帝城月,一望雪相似。
遥想洛阳城,清光正如此。
知君当此夕,亦望镜湖②水。
展转相忆心,月明千万里。
注 ①此诗写于829年,当时诗人在长安,白居易(乐天)在洛阳,元稹(微之)在越州(今浙江绍兴)。②镜湖是越州境内的一个湖。
鉴赏 这是一首借月怀人诗,写得韵味深浓,表现了友人之间的浓厚情谊。望月怀人是古往今来亘古不变的主题,清寒的月色总是能勾起友人间彼此互相思念的情怀。刘禹锡这首月夜咏怀诗的独到之处就在于他能够从对面着笔,写自己思念友人,同时叙写友人也在思念着对方,在浅俗直白的语言中透露出怀人的意味,正如白居易诗句所说,“眇然三处心,相去各千里”(《酬集贤刘郎中对月见寄兼怀元浙东》)。
一首好的诗歌重要的不是仅靠语言华美取胜,而要凭借浓厚深婉的情致打动读者,从而勾起读者的阅读欲望,并进一步和读者产生共鸣。刘禹锡的这首诗恰好做到了这一点,因此才会被后人传唱不歇。
本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诗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诗主要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一、二句实写诗人在长安遥望如雪的明月。中间两联虚写,三、四句想象友人身处的洛城月光与帝都月光一样;五、六句想象此刻身处越州的友人也正在欣赏月光下的洞庭湖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并与友人心心相印的情感。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西江月①
[宋]苏轼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②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 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②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
鉴赏 这首寄情山水的词,作于苏轼贬谪黄州期间。作者在词中描绘出一个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把自然风光和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诗情画意中表现自己心境的淡泊、快适,抒发了他乐观、豁达、以顺处逆的襟怀。
上片前两句写归途所见:“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弥弥,是水盛的样子;层霄,即层云。春夜,词人蕲水边骑马而行,经过酒家饮酒,醉后乘着月色归去,经过一座溪桥。由于明月当空,所以才能看见清溪从辽阔的旷野流过。先说“照野”,突出地点,明了月色之佳。用“弥弥”来形容“浅浪”,就把春水涨满、溪流汩汩的景象表现出来了。“横空”,写出了天宇之广。说云层隐隐约约若有若无之间,更映衬了月色的皎洁。此两句暗写月光。
“障泥未解玉骢骄”,是说那白色的骏马忽然活跃起来,提醒他的主人:要渡水了!词人这里只是写了坐骑的神态,便衬托出濒临溪流的情景。此时,词人不胜酒力,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鞍鞯,即欲眠于芳草。“我欲醉眠芳草”,既写出了浓郁的醉态,又写了月下芳草之美以及词人因热爱这幽美的景色而产生的喜悦心情。
展开余下试题
过片两句,明写月色,描绘从近处观赏到的月照溪水图,更进一步抒发迷恋、珍惜月色之佳的心情:“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琼瑶,是美玉,这里比作皎洁的水上月色。可惜,是可爱的意思。这里用的修辞手法是借喻,径以月色为“琼瑶”。此句以独特感受和精切的比喻,传神地写出水之清、月之明、夜之静、人之喜悦赞美。“解鞍欹枕绿杨桥”,写词人用马鞍作枕,倚靠着它斜卧绿杨桥上“少休”。这一觉当然睡得很香,及至醒来,“杜宇一声春晓”,通过描写杜鹃黎明的一声啼叫,把野外春晨的景色作了画龙点睛的提示。这一结尾,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生动地表现了空山月明、万籁俱寂的春晨之美。
词人以空山明月般澄澈、空灵的心境,描绘出一幅富有诗情画意的月夜人间仙境图,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化到大自然中,忘却了世俗的荣辱得失和纷纷扰扰,表现了自己与造化神游的畅适愉悦,读来回味无穷,令人神往。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很精妙,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侧面烘托月光朗照,月色美好。②借景抒情。通过写景营造出清爽明丽的意境,凸显词人的愉悦之情。③叠词。“弥弥”“隐隐”表现了水之盛、云之淡,音律和谐,朗朗上口,声声悦耳。④对仗。“照野”对“横空”,“弥弥”对“隐隐”,“浅浪”对“层霄”,对仗工整,句式整齐,富于音韵之美。
特别提醒
判断表达技巧要避免两个误区:
①先入为主。如只要看到句子材料中有景物,就判为借景抒情。其实,仔细品味一下材料,如虽有写景,但景与情关系不一致,这时就要考虑“反衬”或“乐景衬哀情”了;如写了景,更写了人,则要从人物描写角度考虑。
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考虑到材料中的只言片语,而不把整个材料合起来看,更不把材料放在全文中看。
三、细析效果
几乎所有的表达技巧赏析题,都要有对表达效果的分析,只有把表达效果分析到位了,才算真正地完成了赏析,才能真正地看出你的欣赏水平。那么,如何赏析效果?
1.紧贴诗歌本身赏效果
(1)紧贴表达目的赏效果
所有的表达技巧都是为表达目的服务的,“表达技巧+表达目的”就等于表达效果。在具体诗歌中,表达目的包括写景、状物、造境、写人、叙事、抒情等方面。所谓赏析表达效果,就是运用这种技巧,看它写出了什么样的景,使景物描写得如何;描绘了什么样的事物,使该物形象如何;营造出了什么样的意境;刻画了人物的什么形象,使人物形象如何;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使思想感情表达得如何。在众多目的中,抒情是根本目的。几乎任何技巧都与抒情有联系,几乎任何表达效果都少不了抒情目的的分析。而且,无论分析哪种目的,都不可笼统,应紧扣诗歌内容赏得具体细致深入。
(2)紧扣位置赏效果
效果就是作用,所赏析的语言片段在古诗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甚至手法就有所不同。试以句子为例。如首句有点题、开篇、奠定基调之妙;中间句(主要指绝句的第三句、律诗的第三联、词的中间句),有转折文意、承上启下之用;尾句,或卒章显志,或另辟新境,或以景结情。当然,不是所有效果分析都要这样,但关注句子在诗歌中的位置进而关注其表达效果,是一个重要的思考角度。
2.紧扣技巧本身赏效果
不同的表达技巧有着不同的表达效果。如比喻、拟人重在生动形象,借景抒情使情感抒发委婉含蓄,反衬、对比达到突出强调之效果。因此,赏析表达效果在紧扣诗歌本身的同时必须兼顾表达技巧的自身效果。而这部分效果多以术语出现,如生动逼真、自然贴切、新奇别致、耐人寻味、含蓄蕴藉、意境深远、别开生面等,且大多是固定的。虽说在使用这些术语时有贴标签之嫌,但必要的“标签”有时还是要贴的。 (122.240.215.170)
上一篇:
2018届高三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题训练(6)
下一篇:
2018年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之文言文阅读(二)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相关:
关于“2018届高三”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8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