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330  2018-05-25
标签:北京版 高二 下册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30]
北京三中2018年5月份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北京三中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学业测试
高 二 年级 语文 期中试卷 2018.5
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A卷【必修 模块五】满分 50分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礼记•曲礼》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取字原属贵族特权,后来成为知识阶层的事。宋代还不准下层人取字。到明清时代,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几乎无人无字。尽管也遭到士大夫的抨击和嘲讽,但取字的习俗,仍然普及开来。
先秦时代,字是行冠礼时由选定的嘉宾给起,后世不举行冠礼了,字则改由师长或其他通文墨的人给起,而且也不一定到成年才起,很可能是小名、大名和字一同起的。当然,也有成人之后才请人起字的。
  上古贵族女子,原本也起字。《礼记•曲礼》:“女子许嫁,笄而字。”是说女子成年许配人家时,把垂发挽起来,用笄别住,并给她取字。这一礼制,秦汉后没能承袭。虽然上层妇女有的也有名有字,但不一定“许嫁笄而字”。女性一般自幼至成年,只有一个小名(闺名)。不过,这一礼制虽未推行开,却在汉语中留下许多成语,如说女子已有婆家,叫“已字”“已字人”;没找婆家,称“待字闺中”“未字人”“未字”。
后世取字,有许多是引经据典。如唐代陆羽字鸿渐,取自《易•渐卦》“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宋代楼伯圭字禹锡,出自《书•禹贡》“禹锡玄圭”。
名字的组合方式,自古及今,当不下几十种。习见而常用者,约为以下八种。
  第一、同义相协。名与字为同义词,二者相为辅佐,互作解释。如宋欧阳修字永叔,《广雅》:“修,长也。”《说文》:“永,水长也。”
  第二、反义相应。名与字皆为反义词,二者对立相应,各从反面作解。如孔子弟子曾点字皙,《说文•黑部》:“点(繁体作“點”),小黑也。”“皙”,意为洁白,点、皙相对。
  第三、连类相及。义类相近或相似,因甲而及乙。三国孙策字伯符,策、符皆为信物,只形制与用途不一。
  第四、景仰前贤。因为倾慕前代圣贤,向他们看齐,于是就袭用其名字。汉司马相如字长(zhǎng)卿,《史记》说他“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蔺相如为赵国上卿,故以“长卿”为字。这既表示蔺相如的身份,也体现了司马相如建功立业的愿望。北齐颜之推字介,是拆春秋晋国介之推的姓名以为名、字。据《左传》,晋文公封赏随从逃亡的群臣,介之推不去述功,文公也未加封赏,介之推遂携母隐居绵山。后文公以焚山方式欲使出山,介之推不出,遂烧死于绵山。
第五、概括经义。自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东汉时,儒家典籍便成了家喻户晓的课本了。人们逐渐就都从儒家经典中选取名字。汉末三国已渐成风。自南北朝而唐宋,而元明清,士大夫名字取于儒家经典者触目皆是。如唐白居易字乐天,《礼记•中庸》:“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哀公问》:“不能安土(意为“居易”),不能乐天。”
第六、使典用事。这种名字组合方式,先秦没有,两汉也少见,唐宋才多起来。它取材于史传载记,诸子百家之书。有的与袭用经文相似,但大多含有故事情节。如唐李商隐字义山,《史记•伯夷叔齐列传》载,武王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商隐,即谓殷商之隐者,义山,即谓“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


浏览完整试题  第七、崇奉宗教。唐王维字摩诘,维摩诘,佛家菩萨名。《旧唐书•文苑传下•王维》:“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因崇佛,故拆菩萨名为名字,以示皈依。
  第八、采撷名篇。采撷名篇佳作中的警策以为名字,南北朝时已很常见,至明清而大行。如明代胡东皋字汝登,出自陶潜《归去来兮辞》:“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清朝张孟词字腾蛟,出自王勃《滕王阁序》:“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孟,表示长幼次序中排行老大。
名字组合方式,不止上述八种,但常见而比较复杂的,大致如此。
(取材于吉常宏《中国人的名字别号》)
1.下列加点字在【材料一】中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男子二十冠而字 五行八作 皈依
A.guān  zuō  bàn  B. guàn  zuō  guī
 C.guān  zuò  bàn D. guàn  zuò  guī
2.【材料一】中提到介之推,下面与之有关的民间传统节日是(2分)
A.元宵节   B.寒食节 C.端午节  D.祭灶
3.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A.《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意味着起字一定要到男子20岁。
B.“待字闺中”,是说女子尚未成年,还没有取字,同时也意味着没有婚配。
C.司马相如开始并不叫这个名字,因为他仰慕蔺相如,才改名相如,字长卿。
D.由于儒家典籍家喻户晓,老幼皆习,所以古代文人名字都取义于儒家经典。
4.宋代词人秦观,字少游,据【材料一】中“连类相及”方式,从他的字断定,“观”应该读 。(写出拼音,2分)
阅读“材料二”及“链接材料”,完成5-8题。
【材料二】
古人一般都有名有字,那么名和字的用途有何不同?什么场合称名,什么场合称字;对什么人称名,对什么人称字,这在古代是很有讲究的。若不论场合、身份、对象,任意而用,将十分难堪。
  从命名取字上说,名是由长辈所起,行于家庭之内。字是行冠礼时由嘉宾所起,意在“敬名”,是行于外的。由此便形成两个原则:名是尊长所叫,或用于自称;字是给外人叫的,不能用于自称。但其中情况也比较复杂,还须进一步讨论。
  第一、自称称名。总的说是自称称名,但还要看是对谁,不是对谁都称名。
  (1)对君父自称。封建时代君父一体,儿子在父亲面前,臣子在君主面前,或对天子的使者,都要称名。在君主面前,不但自称要称名,在提到其他人的时候,也得称名,即便涉及自己的长辈先人,都要直呼其名,说“臣父臣某某”“臣大父先臣某某”。
  (2)对尊长自称。对君父自称名,推而广之,对位尊者,对家族亲戚中的长辈,都要自称己名,以示尊敬。如大诗人李白,出川之后,在荆州时想得到刺史韩朝宗的提拔,便写了有名的《与韩荆州书》,开头就说:“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
  (3)对朋友自称。古代文人与朋友交往,不论对方年纪长幼,自称时都要称名,不像后来俗文学中所写,年长者自称“愚兄”,年幼者便叫“贤弟”。不论年龄,甚至同族兄弟,年长者也自称名。
  (4)尊长自称。尊长对卑幼者自称名,源自上古。《论语》中,孔子与弟子们谈话,都自称名,如《述而》“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季氏》“丘也闻有国有家者”,都是自称名。
  但是,家庭直系尊长,如父亲、祖父对儿孙是没有自称名的,甚至印章使用,也是如此。1949年前,长辈给晚辈写信,结尾都不具名,只写“父示”“祖字”“伯父手书”或“伯父某某”“叔某”。
  第二、称人用字。古人在交际中都是称人之字以敬其名。不过当时等级森严,礼节繁杂,就是称字也要看对象,也有许多讲究。
  (1)平辈之间称字。亲友中同一辈分的,原则上都称字。孔门弟子彼此间都称字。对朋友不能呼其名,这是传统的礼仪准则,除非对方没有字。许多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常常忽略这一点,实在欠妥。
  兄弟之间也以字相称。兄对弟,对称或叙述过程中都可以;弟对兄,一般只用于叙述时称呼。
  (2)尊长称卑幼者。身分地位高的对身份地位低的,年长的对年幼的,为表谦敬,也须称对方的字。亲友中长辈对晚辈称字,比较常见,但父祖对儿孙称字罕见。
  (3)关于称尊长的字。先秦有称尊长字的,如孔门弟子常称老师“仲尼”。但这在封建社会中后期,往往遭人非议。父祖之名固不能说,称字也行不通。有了别号之后,多称父祖的别号。
君主的字是不能叫的。今天许多根据古典名著改编的电视剧,让剧中人物直呼其君主之名,实在缺乏历史文化常识。
此外还有一种“谥号”,是人死后由朝廷(官谥)或门生后辈(私谥),按照其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给予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如韩愈官谥“文”,范仲淹官谥“文正”,又如陶潜,又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靖”表示保护、保卫,而“节”则表示节操,称靖节先生,也是一种敬称。
链接一:宝玉又道:“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
链接二:《水浒》第三十九回和第四十回写吴用为救宋江脱离江州之危,命萧让摹仿蔡京笔迹给蔡京之子江州知府蔡九写了一封信,盖上金大坚摹刻的“翰林蔡京”四字印章,要戴宗带回江州,信中命蔡九把宋江押送汴梁,这样,就可以在路过梁山时,搭救上山。戴宗走后,吴用猛然想起信中印章有个老大的破绽,不但救不成宋江,反会拖累戴宗受苦……果然,戴宗一到江州,就被机警狡诈的黄文炳一眼看穿图章的破绽。
5.对【材料一】【材料二】中涉及的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大诗人。他的诗歌如《忆江南》《春夜喜雨》《琵琶行》等都是历来传诵的名篇。
B.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其散文写得婉转流畅,富有情致,其中《醉翁亭记》《秋声赋》是其代表作。
C.《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体现了孔子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重要的经典。
D.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誉。他的诗最能反映盛唐精神风貌,代表着盛唐诗歌的最高艺术成就。


展开余下试题6.结合【材料一】判断,“链接一”中宝玉给黛玉起字的方式是(2分)
A.反义相应 B.使典用事 C.崇奉宗教 D.景仰前贤
7.结合【材料二】,说明“链接二”中金大坚所刻图章的“破绽”所在。(4分)
8.假如你穿越为陶渊明家僮,见到主人时,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的知识,下列称呼最合“礼”的一项是(3分)
A.陶潜 B.陶渊明 C.靖节先生 D.元亮先生
二、课内文言知识(共12分)
9.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A.乃瞻衡宇 B.强者必说于言
C.景翳翳以将入 D.三餐而反
1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审容膝之易安 审:觉察、自知
B.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劝:劝导
C.金就砺则利 就:接近,靠近
D.吾之病也 病:缺点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古今完全一致的一项是(2分)
A.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B.腹犹果然
C.悦亲戚之情话 D.善万物之得时
12.下列各句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其国家可几而理欤 其名为鲲
B.吾尝终日而思矣 怒而飞
C.奚以知其然也 农人告余以春及
D.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鹏之徙于南冥也
13.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2分)
A.我决起而飞 B.或棹孤舟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D.上食埃土
14.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之二虫又何知 B.奚以知其然也
C.蚓无爪牙之利 D.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三、在下面的横线上默写原句(共9分)
15.(1)策扶老以流憩, 。 《归去来兮辞》
(2) ,泉涓涓而始流。 《归去来兮辞》
(3)怀良辰以孤往, 。 《归去来兮辞》
(4)野马也,尘埃也, 。 《逍遥游》
(5)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逍遥游》
(6)水击三千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逍遥游》
(7)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劝学》
(8) ,善假于物也。 《劝学》
(9) 故不积跬步, 。 《劝学》
四、微写作(共10分)
16.从下面两个小题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完成微写作。
① 请从《三国演义》中任选一个地点,描摹一下你与书中人物在此地相遇时的场景。要
求:依据人物的性格特质,展开合理想像。字数150字左右。
② 片纸千钧重,情思似海深。阅读了《三国演义》,请以书中某个人物的身份给该书中另一个人物写一封短信。要求:中心明确,情感真挚,合乎情理。字数150字左右。
B卷【必修 模块五】满分 50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2题(共15分)
予幼师事先君,听其言,观其行事。今老矣,犹志其一二。先君平居不治生业,有田一廛,无衣食之忧;有书数千卷,手缉而校之,以遗子孙。曰:“读是,内以治身,外以治人,足矣。此孔氏之遗法也。”先君之遗言今犹在耳。其遗书在椟,将复以遗诸子,有能受而行之,吾世其庶矣乎!
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及其安之,然后申之以弦歌,广之以读书。曰:“道在是矣,仁者见之斯以为仁,智者见之斯以为智矣。颜、闵由是以得其德,予、赐由是以得其言,求、由由是以得其政,游、夏由是以得其文,皆因其才而成之。譬如农夫垦田,以植草木,小大长短,甘辛咸苦,皆其性也,吾无加损焉,能养而不伤耳。”
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如孔子犹养之以学而后成,故古之知道者必由学,学者必由读书。傅说①之诏其君,亦曰:“学于古训,乃有获。”而况余人乎?
子路之于孔氏,有兼人之才而不安于学,尝谓孔子:“有民人社稷,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孔子非之,曰:“汝闻六言六蔽矣乎?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②;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凡学而不读书者,皆子路也。信其所好,而不知古人之成败与所遇之可否,未有不为病者。
虽然孔子尝语子贡矣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曰然非欤曰非也予一以贯之。一以贯之,非多学之所能致,则子路之不读书未可非邪?曰:非此之谓也。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以日益之学求日损之道,而后一以贯之者,可得而见也。
(取材于苏辙《藏书室记》)
【注】①傅说:商朝政治家。②绞:言语伤人。
1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手缉而校之 缉: 收集整理
B.然后申之以弦歌 申: 反复说明
C.有兼人之才 兼:超过
D.其蔽也贼 贼:偷窃
18.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9.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
19.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A. 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
孔子教育人的方法,是从家务劳动、礼节、行为举止开始的
B. 如孔子犹养之以学而后成
像孔子那样的人,尚且需要培养学习习惯,然后才能有所成就
C. 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
喜好勇敢而不喜好学习,它的弊端是恣意妄为
D. 则子路之不读书未可非邪
那么子路不读书,就可以不受到责怪了吗
20.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A. 本文以孔子的教育思想为纲,表达了作者对教育及学习方法的诸多见解。
B. 苏氏父子都重视读书,作者提出了读书能够“内以治身,外以治人”的观点。
C. 作者以农夫种田依顺草木本性使其自由生长为喻,形象地说明了育人之道。
D. 孔子否定死读书而不思考的做法,他认为“一以贯之”是增长学问的方法。
21.本文作者与其父 、其兄 并居唐宋散文八大家之列。(2分)
22. 用斜线(/)给上文中的划线处断句。(5分)
虽然孔子尝语子贡矣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曰然非欤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六、阅读下面诗歌,完成23-26题(共13分)
水调歌头•李太白画像
(宋)李纲
太白乃吾祖,逸气薄青云。开元有道,聊复乘兴一来宾。天子呼来方醉,洒面清泉微醒,余吐拭龙巾。词翰不加点,歌阕满宫春。
笔风雨,心锦绣,极清新。大儿中令,神契兼有坐忘人。不识将军高贵,醉里指污吾足,乃敢尚衣嗔。千载已仙去,图像耸风神。
【注】①相传李白醉酒呕吐,唐玄宗以巾帕为其拭面。
②“大儿中令”、“坐忘人”,分别指李白的好友郭子仪、司马子微。
23.下列诗句没有表现李白“逸气薄青云”的一项是(2分)
A.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B.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C.黄金散尽交不成,白首为儒身被轻。 D.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
24.下列诗句所表现的人物“风神”与“不识将军高贵,醉里指污吾足,乃敢尚衣嗔”不相符的一项是(2分)
A.手持一枝菊,调笑二千石。 B.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C.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D.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5. 下列评价与李纲词中李白诗歌特点不相符的一项是(2分)
A.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 B.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展开余下试题C.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D.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26.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7分)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摘自余光中《寻李白》
① 分别写出李白诗中含有“月”、“酒”的诗句。(2分)
② 余光中诗句中的“剑气”,可理解为李白的豪气、才气。请结合李纲词作或你的阅读积累,对“剑气”加以阐释。(5分)
七、阅读下面文章,完成27-33题(共22分)
木质的村庄
王 芸
①溯流而上,大致可以发现,木质的多寡,是判断村庄古老程度的一种标尺,也决定着一座村庄由内而外散发的气质。
  ②南方的传统村庄,多木。木是结构房屋的主体,构造实用的部分,也镶嵌于修饰的部分。木的包容、温和质感,渗透于宅屋的角角落落。我喜欢这样的村庄,除了天然的草本木本植物四处见缝生长,数人才能合抱的大树栖息在村头村尾、桥边河沿,还有一座座进去就能感觉清凉与妥帖的老宅。
  ③这样的老宅经过时光的沉淀,墙体泛出斑驳之色,复杂得难以用颜料描述。木质的部分也无预期地残损了,有人为的破坏,也有岁月随性的手笔。但它安详,如同村头的老树,似乎可以承受一切,布满疮疤,依然无损它的安详。我固执地以为,这些老宅,可以安妥地、舒展地放置身心。
  ④村中那些老树,巨枝虬结在半空中,如巨大的手掌托住了流转不定的时光。树下,总有一群群不知疲累的孩子玩耍着,捉迷藏、抓蚯蚓、滚泥球、抓沙包……他们一茬接一茬地长大,老去,最终销匿了身影。而树还在那里,成为村庄不离不弃的陪伴。
  ⑤有了这些树,再寡静人稀的村庄,也有了安慰。在江西宜丰采风时,去过一个叫坪上的古村。绕村半壁的石垒古墙上,散布着数十棵八百至千岁的古树,大多为樟树,看起来三四人方可伸臂合围,还有生长极缓慢的石楠和罗汉松,腰身紧致。它们与村庄的年岁相仿,一路绵延成环抱的姿态,护卫着这个村庄。村民出门抬头便见它们的身影,一年四季被它们荫庇。它们仿佛一条隐秘的时光通道,连接着村庄的源头。
  ⑥盛夏,慕名至婺源,随古村落立档调查人员走访古村。这里古村密集,因被群山抱持而得以保持本真生态。同行的当地女子有个男儿气的名字,显峰。她家在一个尚未被旅游开发的古村,村内老宅不少。她家的宅子建于十九世纪后半叶。在这些上百年的老宅里,每一年都有木质的部件在悄悄地裂变、腐烂、风化,在眼睛看不见的地方,直到坍塌碎裂才被 ① 。
  ⑦木质的物件,有自身的寿限。这样的老宅牵系着久远的祖先的脉息,在岁月的起承转合中不断存储着生活的细节、时光的重量。即使有人居住其中,整日小心翼翼地维护,还是有人力难及之处。而且,真实的生活,有着凸凹粗糙的质感,哪里可以做到周全无遗的呵护?
  ⑧老宅里,愈是繁复的细部,那些镂空或雕花的雀替、柱础、窗框、飞梁、翘檐,有着目光和手指难以触及的细微转折和深部空间,却可以被粉尘、虫豸、风雨、阳光轻易抵达。这些来自自然的物事,在漫长的时光中,随性出入,耐心地对这些部件进行二次雕琢,直到它面目全非。
⑨每走进一处老宅,当我们留意着那些难以复制的精美细节时,显峰却专注于询问房主如何保全,如何维修,如何保持品质地仿旧。她与古宅是一体的,即使她已经搬进县城,住进水泥楼房多年,只在年假时偶尔回一趟老宅,但她与老宅有过相同的呼吸节奏,生活习惯也延续着对老宅的迁就与贴合。无论离开多久,她对老宅始终怀有亲人般的牵挂和担忧。与我们说起老宅,她的语气里有些许骄傲,也似连缀着无声的叹息。
⑩在虹关村,詹姓老人正在翻修老宅。三米长的横梁是精挑细选的好木,此时,它安卧在老宅正中,比周遭的木色都新,都亮,有一股安妥的气息。似乎有它稳稳地坐镇一方,这满屋的狼藉躁动之气,都不足为训了。梁的下方,几位木匠师傅正在赶活儿。木屑散布在老人稀疏的头发、圆眼镜片和脸颊、鼻端。他端举着一张被木屑粉尘“装饰”的脸,好奇地探出头来打量我们。
  ⑾在上海工作退休的詹老,对这座老宅念念不忘,对这座古村也是。街头巷尾的粉墙上,都能看到墨色涂写的巷名,这都是他的作为。他乐之不疲地将时间打发在这些事情上,全然出于自觉自愿,似乎想在老年一气偿还远离古村的那些时光。
  ⑿也是在虹关村,我们路过一处只剩支离骨架的老宅,颓败的脏腑 ② 在半人高的草木中。野草恣肆地横逸斜出,疯狂滋长,改变了老宅原本封闭自洁的空间。已经没有门扉的木框上,悬有一枚蓝色簇新的门牌:“浙源乡虹关村100”。新与旧,如此突兀地组配在一起,颇为触目惊心。不知这老宅是无人居住而自行毁败的,还是主人主动地放弃,在他处修建了新宅。
⒀在古村,你会不断地与呈现颓态的老宅相遇。颓而不倒的它们,支撑着骨架,挺立在同样古老的街巷与树影中。你也会不断地与形态如旧但质地簇新的新屋相遇。人们改善生活品质的渴望,是无法阻挡的。老宅的好,老宅的亲,老宅的贵,老宅的不可复得,只能在懂得、体恤、珍惜它的人那里,才能得以保全并延续。
⒁也有老宅被移植。人挪活,树挪死,那么老宅呢?它们被从埋入土中的基础上挖掘而出,远离了自己植根多年的村庄,整体标记后迁至新地,再按标记组装起来。移植者,多是承包了某一村落旅游业的投资者。他们出于打造景区的目的,将一座古村的村民迁空后,再填置进一些移植来的老宅。看起来整个村落的古宅生态更加丰美,可被抽空的村庄,还能葆有多少本真的活泼泼的生气?
  ⒂那些老宅在被移植的过程中,也被修复。朽败的骨架,用水泥框架支撑。门头檐角,借用日益高端的修旧如旧的技术,老的与新的、真的与假的,混淆一体,看起来面目无异,可气息不对。那种走进老宅可以闻见的,从老宅骨子里、木缝中散发出的天然木香,被生硬粗暴的水泥气取代。
  ⒃我静静地望着这些被拆骨又接骨的老宅,不知它会否在夜深人静时发出压抑的呻吟,又会否在体内留下反复发作的伤痛。这些,都只有老宅来默默地承受了。
⒄颓败的老宅与簇新的门牌,存留在相机里,那一点亮蓝和一片深暗的木色之上,有挺立的生气勃勃的草茎。在按下快门的一刻,我记得有风吹过,轻轻摇动它们。这一切构成了某一时刻的记忆,留于感觉,留于影像,留于文字。但,这不是完结。
27.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文中横线①②处,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警觉 隐没 B.惊觉 隐没
C.警觉 湮没 D.惊觉 湮没
28.文中黑体字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 小心翼翼 B. 面目全非
C. 不足为训 D. 触目惊心
29.作者对老宅的整体印象,下列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 古旧 B.安详 C. 妥帖 D. 压抑
30.下
标签:北京版 高二 下册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北京三中20”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3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