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226  2018-05-25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下册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26]
湖南省桃江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桃江一中2018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总 分:150分    时 量:150分钟
       命题审题:肖桔辉 何 莎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人类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同时,人类也正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
如何防止全球化的危机,使人类社会能够延续存在、和睦相处和持续发展,这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和课题。中国领袖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这是中国把握历史规律和时代潮流,着眼人类共同和长远利益提出的中国方案。
“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是一个现实。它反映了在新一轮全球化进程中,人类利益格局日益加深的相互依赖、休戚与共。
在全球化的第一阶段,先发国家利用自己的优势,通过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获得超额利润,并导致巨大的国际贫富差距。在这一阶段,我赢你输的博弈使发达国家获得了巨大的收益,并导致了世界各国严重的贫富分化和强弱分化。
然而,进入全球化的第二阶段,这种输赢分化的博弈正在衰退,代之而起的是命运与共。“命运”一词,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是指人的生死、贫富、祸福、苦乐遭遇。在全球化的新阶段,人类命运与共表现在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各个方面。
如,在经济上,任何国家的经济危机都会迅速传播和扩散,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再如,在政治和社会等层面,西方国家支持怂恿一些国家的反政府力量,而这些国家的社会动荡导致的难民潮,却使西方国家本身的治安陷入紧急状态。所有这些现象都昭示着,输赢分化的全球化时代行将结束,命运与共的全球化新时代正在到来。
在命运与共的全球化新阶段,只有相互扶助、相互促进、利益共享,才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保安宁。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反映了在全球化新阶段世界利益关系格局的这种新变化。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我们对未来人类社会的愿景。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建立共商共建共享的新型全球治理结构。如,在经济上,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利益共享,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方利益;各国同舟共济,而不是以邻为壑,搞贸易保护主义,画地为牢,损人不利己。引导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世界,既要做大蛋糕,更要分好蛋糕,着力解决公平公正问题。
人权是全球治理的重要维度。全球人权治理的目标,是促使各个国家尊重、保护和促进人权的实现。它既是全球治理所要达成的重要目标,又是对全球治理过程、方式和手段的重要“边际约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对全球治理提出了要求,也对全球人权治理结构提出了反思和重构的要求。
总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世界人权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超越西方自由主义单纯强调个人人权的原子论视野,约束国际霸权主义的为所欲为,从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的视角调整个人人权、各国人民的集体人权和人类集体人权之间的结构关系,从而确保在全球化的新阶段,人类整体的生存、发展、安全和健康。
(常健《解决人类现实挑战的中国方案》,2017年6月《人民日报海外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浏览完整试题A.领袖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这是着眼人类共同利益和中国长远利益提出的方案。
B.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各国同舟共济,取消所有贸易限制措施,不搞贸易保护主义。
C.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的其中一个要求是超越西方自由主义单纯强调个人人权的原子论视野。
D.“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要是针对全球人权治理结构提出了深刻反思和重构的要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立论的前提是如何防止全球化的危机,使人类社会能够延续存在、和睦相处和持续发展。
B.文章在论证中,认为全球化分为两个阶段,并以大量篇幅阐述了第二阶段的特点以及对策。
C.为了说明人类进入了命运与共的全球化新时代,文章分别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四个方面举实例进行了论证。
D.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章先交代了时代背景,引出概念,然后逐层分析概念的内涵和相关要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当今世界任何国家在经济上都很难独善其身,如果西方国家的主权债务出现了危机,甚至会间接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发展。
B.全球化的第一阶段,虽然出现了严重的贫富分化和强弱分化,但是人类利益格局中还不太存在相互依赖的关系。
C.如果西方国家依旧秉持过去的做法,挥舞人权大棒来干涉别国内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永远无法实现。
D.只有超越西方狭隘的人权理论,按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世界才能变得和谐美好。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小题。
母亲的岛
“我要出去住一阵子。”五十岁的母亲做出一个决定。在我的印象中,我从没见过母亲有任何关于她自身的决定,仿佛她是一件东西,属于这个家里的任何一个人,唯独不属于她自己,正如她的出身,母亲十九岁时被奶奶从人贩子那买来给父亲当老婆。
母亲说完后,她站在饭桌边等着,仿佛在等待谁答应她。然而大家都好像没听到,各自吃着饭。
第二天一大早,母亲就出门了,家里一团糟。地没人扫,猪鸡鸭狗没人喂,饭也没人做。父亲几乎气疯了,踢倒家里所有的凳子。我们都不知道母亲去了哪里,母亲几乎从没离开过家,在父亲坚决地反对中,她甚至连河北老家也没去过,我们随便在家里什么地方叫一声,母亲都会带着恭顺的、略显惊慌的表情出现在我们面前,手里拿着我们所需要的东西。
邻居玉姑对我们说,你们妈在毛竹岛——离我家十公里四面环水的一座孤岛——锄地呢。父亲于是领着我们兄妹四人,一路朝毛竹岛心急火燎赶去。他一直铁青着脸,仿佛要把母亲狠揍一番。我们几兄妹都没怎么为母亲担心。我们都是在母亲的哭泣声中长大的,见怪不怪了。
远远的,我们看见母亲在毛竹岛上忙碌的身影,她不断的从木屋里进出,像只忙碌的蚂蚁。我们和母亲隔着三十米左右的河面,可那张多年不用的竹筏此时泊在母亲那边,父亲朝我瞪了一眼,我赶紧往前一站,朝毛竹岛大喊:“妈!”
母亲在木屋门边站住了,朝喊声张望,然而很快她就进木屋去了,根本没把我们当回事。
很快,全村人都知道母亲的“创举”,村里买来的外地媳妇们从未如此。父亲不敢出门,他怕碰到村人疑惑和嘲笑的目光,在屋里像困兽一样暴躁不安,又毫无办法。
玉姑时不时给我们带来母亲的一些消息。前几天母亲和她借三百块钱,买上百只鸭崽喂养。
“我妈到底怎么了?”我问玉姑。玉姑摇摇头,神色凝重的脸上有种令人担忧的表情,然后叹了口气,朝我说一句莫名其妙的话:五十知天命。
有一天夜里,暴风雨瓢泼而下,听着都令人心悸。父亲把我们从床上叫起来。
我们靠近江堤,在频繁的闪电照耀下,瞬间看见岛上孤零零的木屋笼罩在暴风雨之下,看起来随时都有可能被洪流卷走。
我们声嘶力竭地喊叫,一遍又一遍……
父亲面对翻滚的江面,僵硬呆立着。“你们这些怕死鬼,你们看着妈被水冲走吧。我去找妈……”我终于嚎啕起来,趟进沸腾般的江水中,我从来没像此刻觉得母亲如此重要。
“看,快看,妈那里亮灯了”二哥急切地说。我止住哭和挣扎,睁大眼睛朝毛竹岛看去。果然,小木屋里有隐约的亮光透出来,在密集的雨水中若隐若现。这微弱的光亮使我们欣喜若狂。
暴雨过后第二天,我去岛上找母亲。“妈,回家吧。”我恳求说。
“鸭子还好,没死一只。”她在回避。
“我在叫你回家呢,你要在这呆到死呀。”我不依不饶。
“卖完鸭子再说吧。”
母亲卖鸭的时候,父亲吩咐哥哥们把两辆皮卡车开到河边等着,母亲会需要我们帮忙。母亲却没像我们想的那样简单,她联系了几家做烤鸭的老板自己到江边来拉鸭子。那群鸭子卖了差不多五千块钱,母亲拿着一把钱,我发现她竟然眼泪汪汪的。母亲在我们的印象中并不是个在意金钱的女人。然后她给我们四兄妹每人一百,哥哥们都不好意思拿。母亲却笑着说,第一次给你们钱,拿吧。
卖完那群鸭子后,母亲依旧划着竹筏回毛竹岛。
“妈,你不是答应卖完鸭子就回家吗?”我冲母亲喊。
“你们先回。”母亲从水面给我们甩来一句话。
我和哥哥们在岸边站了一会儿,大哥说:“也许妈要收拾小木屋里的东西,明早再来接她。”
第二天一早,我们浩浩荡荡来到江边,却看见那张竹筏搁在沙地上。显然母亲已经从毛竹岛上出来了。
小木屋里似乎并不少什么东西,衣物也还在,除了母亲。
父亲也住在了岛上,像母亲那样在毛竹岛上养鸭子挖地种菜。梅雨季节过后,父亲总是把母亲的衣物翻出来晾晒,仿佛母亲只是出了一趟远门,过不了多久就回来了。
     (选自《当代小小说经典集萃》,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母亲的岛”在文中极具深意,它既是指“母亲”离家后生活的毛竹岛,也是母亲个体独立的精神象征,是她追求心灵自由的精神家园。
B.母亲出走后,父亲“几乎气疯了,踢倒家里所有的凳子”,当知道她去毛竹岛锄地,就急匆匆带子女们去找,这是为了说明父亲对母亲极其依赖。
C.母亲拿着卖鸭子的钱,“眼泪汪汪的”,这寓意着从家庭中走出来的母亲通过劳动获得报酬,从而实现了自己的独立并获得了尊严。


展开余下试题D.兄妹四人在江边大声喊叫母亲,最后“毛竹岛上的小木屋里有隐约的亮光透出来”,显然那“灯火”是母亲故意给子女“报平安”的。
5.小说在刻画“母亲”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特征?请简要分析。(4分)
  答:
6.文末说到“仿佛母亲只是出了一趟远门,过不了多久就回来了”,那么“母亲”到底会不会“回来”呢?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小题。
材料一:
国家公祭日是国家为了纪念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民族灾难而设立的国家祭日。二战后,主要参战国政府纷纷推出国家级哀悼日,以国家公祭的形式来祭奠在惨案中死难的国民,增强现代人对国家遭受战争灾难历史的记忆,目前已成为国际惯例。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大屠杀纪念馆、美国的珍珠港事件纪念馆、俄罗斯卫国战争纪念馆等,每年都举行国家公祭。
公祭当天,国家元首、议会议长、各大党派领袖都会到场敬献花圈,并公开发表讲话。同时,公众的参与度也相当高,参加公祭的人数少则万人,多则10万人以上。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届时,我们将以国之名义沉痛祭悼30万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公祭活动的主场地将设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其所在地便是曾经的“万人坑”丛葬地遗址。
材料二:
记者:我们应该从什么角度来理解国家公祭活动?
张宪文:南京大屠杀绝非南京一城一地之事,而是整个中华民族受难的象征,这些遇难者,是为国家、民族做出了牺牲。国家设立公祭日,决不是单纯为了纪念和宣传,更不是为了累计仇恨,而是要在扼腕思考惨痛历史的同时,凝聚起国家、民族的信念和力量。
记者:中国这次用立法的形式确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张宪文:为重大民族灾难设立公祭日属于国际惯例。南京大屠杀是二战中三大惨案之一,也是民族灾难,人类浩劫。设立国家公祭日体现了以人为本和敬畏生命的理念,它要求人们以史为鉴,反对侵略战争,促进人类文明,维护世界和平。纪念活动不仅应该上升到国家的高度,更应该上升到国际层面,在国际上明文设立纪念日。
(节选自2014年12月13日《光明日报》第2版《以国之名祈愿和平》)
【注】张宪文: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主任
材料三:
【外联网2017年12月13日电】外媒关注南京大屠杀公祭日,日媒报道仅称“南京事件”。 
法新社报道指出,南京大屠杀公祭日是当今世界上最令人忧虑的纪念日之一。 
路透社引述了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的发言:战争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人更好地认识和平的珍贵。 
新加坡《海峡时批》关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深入报道百岁幸存者管光镜的故事。
美国华文媒体《侨报》报道:旧金山中华文化中心,来自各界的500余人,向80年前南京大屠杀的死难者默哀并献上白色玫瑰。  
韩联社称,中国选择在国家公祭日这天邀请文在寅进行国事访问,可能是为了在日本歪曲历史问题上,力争捍卫正义立场,实现中韩合作。
此外,新加坡《联合早报》、美国《世界日报》、印度新德里电视台、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等越来越多的外媒开始关注和报道中国的公祭活动,并重点转述中方立场。
日本NHIK新闻网、朝日新间等虽有报道,但都将此次纪念活动称为“南京事件”80周年,只有每日新闻社提及了“南京大屠杀”一词。
材料四:
以国之名,我们呼唤中华儿女勠力同心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贡献。“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从中国人民赢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开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重大转折,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铭记历史中砥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坚定信念,在缅怀同胞和先烈中凝聚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一定能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在新征程上不断夺取新胜利。
以国之名,我们呼吁世界各国共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业,努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中华民族经历了同胞惨遭屠戮,山河喋血的痛苦,更懂得和平“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更坚定“坚持和平发展,共同开创世界和平”的决心。从“一带一路”成为各国共同发展的合作平台,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付诸实践,中国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同各国一道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节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12月12日社论《不忘历史,矢志复兴》)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材料一从国际惯例、他国做法等角度说明了我国设立国家公祭日的背景,并对我国国家公祭日设立的具体情况作了简要介绍。
B. 材料二张宪文认为:对设立公祭日的解读应由灾难本身上升到国家民族高度,上升到世界和平与人类文明的高度。
C. 材料三表明:越来越多的外媒开始密切关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活动,并大力支持中方立场。
D. 材料四“以国之名”呼吁中华儿女和世界各国,共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伟业,一起为创造人类美好未来作出更大贡献。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材料二是访谈,材料四是评论,它们均属于新闻体裁,因而也具有新闻真实性、生动性、准确性三大特征。
B. 四则材料虽都以直接报道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为中心事件,但写作的侧重点各有不同。
C. 各则材料或隐或显,均有对日本政府隐瞒事实、歪曲历史的批判和对日媒冷漠态度的谴责。
D.由材料可知,从首个南京大屠杀公祭日设立至今,已历经四个公祭日,此项举措向世界传递了中国人民牢记历史、维护和平的坚定决心。
9. 综合四则材料,说说我们应该如何以史为鉴,维护人类和平。(6分)
答: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5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展开余下试题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0、下面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缪:缭,盘绕 B. 举匏樽以相属 属:连接
C.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临:面对 D. 而卒莫消长也 卒:到底
1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A. 月出于东山之上 游于赤壁之下
B. 惟江上之清风 哀吾生之须臾
C. 扣舷而歌之 顺流而东也
D. 相与枕藉乎舟中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1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 凌万顷之茫然 B. 歌窈窕之章    C. 白露横江 D. 杯盘狼籍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壬戌:古代干支纪年法,古人常用“天干”十个字和“地支”十二个字按一定规则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B.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古人将满天星宿划为四大星野,春秋时又将四象细分成了二十八宿。
C.孟德:是曹操的名,古人一般既有名又有字,“名”是出生时取的,供长辈或自己来称呼的,“字”是供朋友称呼的。
  D.子:是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是春秋战国时期,成年男子都可以称为“子”,而且都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子”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作者写自己在辽阔江面上泛舟,仿佛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而行,毫无阻碍简直就是远离人世,飘飘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
B.作者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生动、真切感人。
C.苏轼听到了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他感到忧愁凄怆,于是整理好衣襟胆战心惊地坐着,这里借主人之问,自然引出悲之所在。
D.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摆脱了赋在句式、声律等方面的束缚,相对自由。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每小题3分)
(1)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3分)
译文:
(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3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7分)
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7分)
游赏心亭 王 珪
六朝遗迹此空存,城压沧波到海门。
万里江山来醉眼,九秋天地入吟魂。
于今玉树悲歌起,当日黄旗王气昏。
人事不同风物在,怅然犹得对芳樽。
【注】①王珪(1019—1085),北宋名相、著名文学家。 ②赏心亭:建康(今南京)名胜,北宋丁谓所建。 ③玉树:即《玉树后庭花》,南朝陈后主所作,公认的亡国之音。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首联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写历史名城,一“空”字含有无限感慨,很有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之意境。
B.颔联“来”、“入”两词使客观景物动化,写出无限江山奔赴眼前的态势,即显示了赏心亭凭高远眺之视野宽阔,又为下文感怀作了适当的过渡和铺垫。
C.颈联之 “王气”是指帝王气象,诗人由耳边不时传来的悲歌之声,想起宋王朝开国之初,王气强盛,横扫六合,结束混乱局势的辉煌历史。
D.后两联重在抒发登临的感慨。尾联“风物在”回应“遗迹”与“空存”;“对芳樽”对应“醉眼”,也表明感慨之深,只得借酒浇愁。  
(2)作者以“怅然”二字收束全诗,“怅然”之感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为表达这种“怅然”之感作者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表现手法。(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默写出下列空缺处的文字。(任选三题,每空1分,共6分)
(1)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 。(陶渊明《归园田居》)
(2) ,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杜甫《登高》)
(4)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 。(王羲之《兰亭集序》)
  
三、语言文字运用与表达(22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24小题4分。)
18、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河畔(pàn) 点缀(zhuì) 踱(duó)步 舐(shì)犊情深
B. 遐(xiá)想 形骸(hái) 嫡(dí)亲 脚镣(liào)手铐
C. 倩(qiàn)影 谙(yīn)熟 谬(miào)种 锲(qiè)而不舍
D. 蹩(bié)脚 泅(qiú)渡 掂(diān )量 怏(yàng)怏不乐
19、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驽马 沦落天涯 残羹冷炙 冠冕堂皇
B. 膏腴 佛反盈天 刎颈之交 目不遐接
C. 广袤 急不暇择 义愤填膺 咄咄逼人
D. 畏葸 殒身不恤 咬文嚼字 归根结蒂
2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优秀的诗文作品清新自然,不落言筌 ,用朴实的语言、平常的事物创造出似浅而实深的意境,使读者在平淡的语句中体味作者的深意。
B. 23日傍晚,小城澳门万人空巷,市民早早来到湄洲妈祖金身巡游澳门的拟定道路两旁,翘首企盼一睹仙容,膜拜这位在海内外中华儿女心中享有盛誉的女神。
C. 为了改善生活条件,大批农民安土重迁,告别家乡,外出打工。
D. 人要是有一颗象草木一样“不怨寒暑移”的心,就不会抱怨天气变化、寒暑交替,遇事就会处变不惊,安之若素。
2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交通拥堵已成为我市发展的一大障碍,为此,市政府科学调配资金,加大了对道路建设的投资力度,解放路立交桥的建成将大大减轻东西方向的堵车问题。
B. 今天,我们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本着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为原则的,而不是要延续仇恨。
C. 文运同国运相牵,广大文艺工作者表示,要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作更多振奋人心的作品.
D. 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使物流产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物流人才存在结构性短缺,相关技能型人才远远不够,具有物流专业教育背景的人才更是凤毛麟角。
22、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这篇文章是我刚完成的,无论观点还是文字都不够成熟,请您不吝赐教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下册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湖南省桃江”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2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