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247  2018-05-22
标签:人教版 九年级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47]
广东省汕头市濠江区2018届九年级中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8年中考模拟考试
语 文
说明:1.全卷共6页,满分为120分。考试用时为12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在答题卡填写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座位号和考生号。用2B铅笔把对应考生号的标号涂黑。
3.答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的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本试卷设有附加题,共10分,考生可答可不答;该题得分作为补偿分计入总分,但全卷最后得分不得超过120分。
5.考生务必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时,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________,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2)参差荇菜,_______。________,寤寐求之。(《诗经•关雎》)
(3)陶渊明《饮酒(其五)》中“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表达了诗人超凡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思想情感。
(4)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________。(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5)请把李商隐的《无题》前四句默写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答案】 (1). (1)三军可夺帅也 (2). 左右流之 (3). 窈窕淑女 (4). (3)问君何能尔 (5). 心远地自偏 (6). (4)生子当如孙仲谋 (7). (5)相见时难别亦难 (8). 东风无力百花残 (9). 春蚕到死丝方尽 (10). 蜡炬成灰泪始干
【解析】试题分析: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要注意“窈窕”“蜡炬”等字词的书写。
2.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惊涛péng pài(______),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2)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kuì zuò(_______)。
(3)有这种诗人灵魂的传统的民族,应该有qì tūn dǒu niú(_______)的表现才对。
(4)现在,日月光华,zhōu dào rú dǐ(______),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
【答案】 (1). (1)澎湃 (2). (2)愧怍 (3). (3)气吞斗牛 (4). (4)周道如砥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国家大剧院历时4年精心打磨的中国原创史诗歌剧《长征》两度热演,每轮演出门票都提前10天告罄。
B. 舞台中央,女舞者胡婕翩然起舞,与她对舞的是用全息投影技术这一尖端科技制造出的“男舞者”。
C. 今天上午,九年级的小王同学在学校辩论会上引经据典、断章取义,赢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
D. 耶鲁大学毕业的秦玥飞,毅然回国担任大学生村官,六年来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成了当地家喻户晓的人物。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断章取义,断:截断。章:音乐一曲为一章。指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指引用与原意不符。使用语境错误。
4.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期4天的第二届“达濠鱼丸”美食节活动在我区的成功举办,大大发展了濠江的知名度。(将“举办”改为“举行”)


浏览完整试题B. 我市卫生监督部门加大了对市场上牛肉的抽样检测,防止不合格肉制品重现百姓餐桌。(在“检测”后加上“力度”)
C. 央视《朗读者》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是因为其节目形式新颖、文化内涵丰富的缘故。(删去“的缘故”)
D.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不仅能带来长远的社会经济效益,而且能带来市容市貌的改变。(将“长远的社会经济效益”与“市容市貌的改变”互换位置)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A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应将“发展”改为“提高”。
点睛:病句有不同的类型,常见的有词语选用不当、语义失当、句法错误这几大类。词语选用不当造成的病句比较单一;语义问题包括语义不精练、歧义问题、语义颠倒、语义不周密、语义前后照应不周;句法问题包括搭配不当、语序不当、句式杂糅、残缺和多余。做题时要仔细分辨类型,有助于找到错误的地方。
5. 根据下面材料,给“创造”下个定义,不超过30字。
作为人的一种活动,创造包括思维活动和行为活动。创造一定要获得成果。形形色色的创造成果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精神性的,即新的认识;另一类是物质性的,即新的事物。这些创造成果不管以何种形式表现出来,都必须具备“首次获得”这个必要条件。
【答案】创造是人首次获得精神或物质成果的思维和行为活动。
【解析】试题分析:下定义,是一种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概括的方法。一般要求是单句。此题要对这段文字所提供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首先确定创造是人们的一种活动,其次确定创造包括思维活动和行为活动两方面,并且在概括时重点突出“首次获得”。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6.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从流飘荡(________) (2)猛浪若奔(________) (3)窥谷忘反(________)
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2)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8.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友人的一封书信,但与一般书信不同,没有问候的套语和日常事务的叙述,而是一篇由清词丽句构成的写景小品文。
B. 文章脉络分明,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篇,第二、三段紧承上文,围绕“独绝”二字先描山再绘水。
C.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突出了水的清澈透明。
D. 文章情景交融,作者既描写了富春江的优美景色,又流露出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答案】6. (1). 从:顺、随。 (2). 奔:飞奔的马。 (3). 反:通“返”,返回。
7. (1)(水中)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看到底(或:一直看下去),毫无障碍。(2)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 8. B
【解析】
6.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奔”:飞奔的马。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7. 试题分析: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直视”“柯”“蔽”“昼”等词语的翻译,
8. 试题分析:B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 第二、三段紧承上文,围绕“独绝”二字先绘水再描山。
译文:
  风和烟都消散了,天和山变成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随意的向东或向西漂流。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灵异的水,天下独一无二的。
  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的水千丈也可以看见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看见,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密而绿的树,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了无数个山峰。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悦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停。像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也就平静下来。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刘凝之,字志安,小名长年,南郡枝江人也。父期公衡阳太守兄盛公高尚不仕①。凝之慕老莱、严子陵为人,推家财与弟及兄子,立屋于野外,非其力不食。州里重其德行。州三礼辟②西曹主簿③,不就。妻梁州刺史郭铨女也,遣送丰丽,凝之悉散之亲属。妻亦能不慕荣华,与凝之共安俭苦。
(选自《宋书》,有删改)
[注释] ①仕:做官。 ②辟:征召。 ③主簿:官名。
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推家财与弟及兄子 /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 立屋于野外 / 皆以美于徐公
C. 州里重其德行 /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D. 凝之悉散之亲属 / 悉以咨之
10. 请用三条“/ ”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父 期 公 衡 阳 太 守 兄 盛 公 高 尚 不 仕
11. 结合选文,说说州里多次礼聘刘凝之做官的原因是什么,刘凝之为什么不接受。
【答案】9. D 10. 父期公 / 衡阳太守 / 兄盛公 / 高尚不仕。
11. 重其德行。不慕荣华;安于俭苦
【解析】
9. 试题分析:D加点词语意思相同。 A给/通“欤”,语气助词; B在/比; C品行/行走; D都。
点睛: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止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能表示不同的意思,这样的现象叫一词多义。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展开余下试题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父期公/衡阳太守/兄盛公/高尚不仕。译为:父亲期公,任衡阳太守。哥哥盛公,性情高傲,没有做官。
11. 试题分析:文言文要点的概括。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州里多次礼聘刘凝之做官的原因可提取“州里重其德行”一句作答。,刘凝之为什么不接受可提取“妻亦能不慕荣华,与凝之共安俭苦”一句作答。

读书莫忘做笔记
汤欢
①做笔记是读书的重要方法,是读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读书时,左边是书,右边是笔记本,遇到好词佳句则随手摘抄,心有所感便顺势写下,既能加深印象,积累知识,亦方便日后检索,为作文治学打下基础。
②前人读书治学,多有做笔记的习惯,学问也常常从笔记本中得来。顾颉刚先生一生治学,勤于做读书笔记,从1914年至1980年逝世,做笔记的习惯从未间断,60余年积累笔记近百册,共四五百万言。他所从事的古史研究需大量考据,做笔记是他治学研究、著书立说的基础,“为笔记既多,以之汇入论文,则论文充实矣;作文既多,以之灌于著作,则著作不朽矣。”此外,在他看来,相对于长篇大论的学术文章而言,笔记可长可短,有简洁之美,做笔记“可以自抒心得,亦可以记录人言;其态度可以严肃,亦可以诙谐,随意挥洒,有如行云流水,一任天机”,笔记实乃学术界的小品文。
③钱钟书读书也爱做笔记,从上世纪30年代到90年代一直坚持,单是外文笔记就达200多本、3.5万多页。据杨绛所言,他的笔记本“从国外到国内,从上海到北京,从一个宿舍到另一个宿舍,从铁箱、木箱、纸箱,以至麻袋、枕套里出出进进。”其笔记不仅数量惊人,内容也广袤博杂,从精深博雅的经史子集,到通俗的小说院本、村谣俚语和笔记野史,古今中外,无所不容。把这些笔记前后参照、相互引证、融会贯通后,才有了如《管锥编》里那样汪洋恣肆、行走于东西之间游刃有余的文章。
④蔡元培晚年总结自己读书多年却“没什么成就”,原因之一是“不能勤笔”。“不能勤笔”即不能勤于做笔记。他说自己读书虽然只注意于他所认为“有用的或可爱的材料”,“但往往为速读起见,无暇把这几点摘抄出来,或在书上做一点特别的记号”,这样的后果是不易检索,需要用的时候“几乎不容易寻到”。
⑤可见,对于治学之人,做笔记是读书应有的步骤;而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做笔记亦是一种值得吸取的方法。不管读书是为长见识,为陶冶性灵,还是只为娱乐消遣,遇到有趣、有启发、有感于心的文字则随手记之,这文字便会在我们内心加深一层印象;日久天长,这笔记本便成了我们平日读书精华之积累,是我们知识丰富、心灵成长的记录,是一种珍贵的纪念。若干年后,当我们重温当年的笔记,看到自己熟悉的字迹时,或许还会回想起某时某地写下这笔记时的情形,内心一定无比自得与安宁。
⑥做笔记固然重要,但经常温故笔记更重要。虽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但只记笔记却不温习,一样容易遗忘,时常巩固方能加深记忆,需要用时才能信手拈来;此外,温故而知新,在翻阅读书笔记时,往往能够前后贯通,发现新的问题。
⑦做笔记需要时间,如钱钟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大约是读这本书的一倍。但当你将做笔记看成是读书的一部分,认识到做笔记的益处,便不会认为这时间白白浪费了。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唯独读书不能快,做笔记不能急躁。
⑧时代在进步,电子笔记的出现让笔记的记录、保存和使用更为便捷:键盘输入、复制粘贴可以代替手写,电脑和手机客户端皆能同步保存;此外,这种云笔记还带有关键词检索功能,极大地方便了我们对材料的收集和整理。
⑨读书思考,随手记之,同时不忘时常温故,无论对于治学之人还是普通读者,这习惯都值得我们承袭并坚持。无论这笔记是手抄笔记还是电子笔记,它都会成为我们好读书之人一笔宝贵的财富。
(选自《人民日报》)
12.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紧扣题目“读书莫忘做笔记”之意,开门见山,提出“做笔记是读书的重要方法,是读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的观点。
B. 第⑥段开头“做笔记固然重要,但经常温故笔记更重要”一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出本段对温习笔记的重要性的论述。
C. 文章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顾颉刚、钱钟书、蔡元培等人的事例,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D. “钱钟书当年就常常爱翻阅一两册中文或外文笔记,把精彩的片段读给杨绛听。”这句话放在第③段或第⑦段最合适,因为这两段也用到了钱钟书的事例。
13.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学者、作家读书时必须做笔记;对于普通人,笔记可做可不做。
B. 时代在进步,做笔记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做电子笔记也是很好的。
C. 现代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书报杂志也越来越多,因此,读书做笔记也要越来越快。
D. 自己做的笔记自己是最清楚的,不用温习也可以前后贯通,发现新问题。
14. 结合选文,谈谈读书做笔记有什么好处。
【答案】12. D 13. B
14. ①既能加深印象,积累知识,亦方便日后检索,为作文治学打下基础;②是知识丰富、心灵成长的记录,是一种珍贵的纪念。
【解析】
12. 试题分析:中心论点一般出现在文章题目(论点式题目),或文章第一段,或文章结尾一段。还有的在文章中间,或需要归纳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出现在文章标题,即:读书莫忘做笔记。
13. 试题分析:从第五段“遇到有趣、有启发、有感于心的文字则随手记之,这文字便会在我们内心加深一层印象;日久天长,这笔记本便成了我们平日读书精华之积累,是我们知识丰富、心灵成长的记录,是一种珍贵的纪念。若干年后,当我们重温当年的笔记,看到自己熟悉的字迹时,或许还会回想起某时某地写下这笔记时的情形,内心一定无比自得与安宁。”可以看出做读书笔记记的内容与好处。
14. 试题分析:因为第六段主要说的是“经常温故笔记更重要。”而“钱钟书当年就常常爱翻阅一两册中文或外文笔记,把精彩的片段读给杨绛听。”正表明了钱钟书温故笔记。
15. 试题分析:举例论证是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本文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顾颉刚、钱钟书、蔡元培等人的事例,具体地论证了读书莫忘做笔记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6. 试题分析:B.“对于普通人,笔记可做可不做。”说法太绝对。C.从“现代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书报杂志也越来越多”得出“读书做笔记也要越来越快。”的结论,不正确。第七段说了“唯独读书不能快,做笔记不能急躁。”D. “不用温习也可以前后贯通,发现新问题”不正确。文章第六段说了温习的重要性。
点睛:本题考查对文章中心论点与内容的理解。需要给文章划分层次,之后抓住每层段首的分论点作答。
微尘远,山花近
秦锦屏
①那年,万山红遍的金秋,在遥远的大西北,我带着任务,远赴乡郊野岭采风,在前不巴村、后不着店的地方遭遇道路塌方。坐在副驾驶位置,为我带路的摩的司机刘师傅,急忙摘掉金边墨镜,跳下车,站在黄尘漫漫的土路上,双手拢成喇叭放声吆喝:“喂,路那边有人吗?……能帮忙挖通路吗?”


展开余下试题②我沮丧地蹲在路边,盯着刘师傅高大的背影,惶恐而焦虑,大脑里不断闪回播放我和他初见的情景,顿时悔意重重,心乱如麻!眼前这条偏僻蜿蜒的乡间土路是单行道,就算驾车端直前行,稍有不慎都有可能连人带车翻入荆棘丛生的鸿沟之中!现在,即使我放弃此行的计划,这代步的出租车也根本无法调头!
③五分钟,十分钟过去了,刘师傅还在那里费力而徒劳地呐喊着。我咬牙憋气,心里做好了在这荒山野岭徒坐一整夜、听天由命的最坏打算。这时,一直紧握方向盘蹙眉沉默的出租车司机也下了车,跟刘师傅一起吆喝“喂,路那边有人吗?……能给客人帮个忙吗?”
④“喂、喂、喂……忙、忙、忙!”回应我们的只有鹦鹉学舌的群山和越来越凉的山风。
⑤一声悠扬的应答,带动唰啦啦一阵细响,塌方路那端,一片不起眼的、依山靠坡的庄稼地里,忽地冒出个裹着白羊肚手巾的脑袋,在扬声问清楚我们的意图后,这手拄柴棒的老人掉头而去,嘴里说的是他这就回村里去喊人来帮把手,现在手里没拿家什(工具),没法将垮塌在路当腰的土堆铲平。
⑥听人家这么一说,刘师傅和那位不知名的司机一齐转回头看我,面露喜色。我撇撇嘴,心想,这老人,十有八九不会回来了,因为,这地方离他居住的村庄一定十分遥远,任凭我手搭凉棚望尽村路,也未见窑洞组成的村郭坐落在何处!
⑦沉默。等待。
⑧又是数十分钟过去了,夕阳像一个没有烧透的夹生煤球,半红半黑悬挂在天际,树梢上满是寒凉寡情的秋风。刘师傅将他那镶了金边的墨镜推至头顶,活像一个整装待发的宇航员。他站一会儿,蹲一会儿,“啪啪”打火抽烟。那平头细腰的司机则反复在原地看表、兜圈子,看样子,他有些后悔接了我这档活儿。
⑨听,土堆后面好像有人声!
⑩我们一跃而起,探头看去,呀,好多手执铁锹、锄头的村民,正从带状的小路上陆陆续续汇集而来,带头的就是那弓背老人!立刻,他们舞动工具又铲又挖。刘师傅和司机高兴坏了,挽起袖子在路的这端徒手刨土,我也要效仿他们,却被硬生生推开:“你是客人呢,不要把手弄脏了!”
⑪蒙在夕阳脸上的灰色面纱被风掀开了,夕阳一跃而出,安详地注视着大地,橘色的薄暮里,一群人,正在为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刨土开路!呵,不说别人,就那位黑脸白牙的刘师傅,我认识他也才不到两小时。当时,我在绥德县城里招手问驾摩托车兜生意的他:“黑家洼村怎么走?”他推起遮住半张脸的墨镜,认真打量了我一下,自告奋勇要弃车带路,理由是,我要去的那地方路况不好,驾摩托车去危险,只有要出租车去,但不识途的人很容易走进丛生的岔道,路走岔了,非但今晚回不了城,连个宿住的地方也难找到。他特别强调:“你看看,这天都快黑了,你一个女人家,身上还背着个包……”我见他满脸真诚,便接受了建议,由他带路,当街拦了一辆出租车……哪知,路上遇到这坟包一样意外出现的“拦路虎”!刚才,我心情忐忑,还差点误会了他。
⑫“拦路虎”被一群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合力“打败了”!我强忍住满眼激动的泪花,掏出钱想略表谢意,却被那些粗糙的大手坚决挡回来了:“那不能要呢,都是小事情嘛!谁人出门不遇个事儿嘛……”
⑬一旁的刘师傅拍拍满是灰尘的手,竟也替他们帮腔,他十分珍爱地将墨镜在衣角上擦一擦,然后端端正正地架放在高挺的鼻梁上,说:“对噢,都不能要嘛!谁叫你是咱的客人呢?应该的,咱们这里的人,都这个样儿。快走,天快黑了!”
⑭车子“滴滴”唱了几声,再次启动,两厢车窗洞开,夹道而立的是扛着、拄着劳动工具的村民,他们微笑的脸庞朴实而憨厚,挥舞的手臂,像广袤大地上鲜明生动的平安路标,被夕阳镀上了灿灿金色。
⑮车子颠簸前行,我频频回头。远远看去,他们散落道旁,如微尘一样越来越小越来越小,又像朵朵沁人心脾的山花,越来越近,越来越近。
(选自《人民日报》)
15. 依据提示,梳理文章情节和“我”的情感变化。
____________,沮丧焦虑 → 回村喊人,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愧疚感激 →再次前行,____________
16. 文章多处设置悬念,请举一例,作简要分析。
17. 按括号里的要求,品味下列语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1)为我带路的摩的司机刘师傅,急忙摘掉金边墨镜,跳下车,站在黄尘漫漫的土路上,双手拢成喇叭放声吆喝:“喂,路那边有人吗?……能帮忙挖通路吗?”(从加点词语角度赏析)
(2)他们微笑的脸庞朴实而憨厚,挥舞的手臂,像广袤大地上鲜明生动的平安路标,被夕阳镀上了灿灿金色。(从修辞角度赏析)
18. 请说说标题“微尘远,山花近”的含义。
【答案】15. (1). 遭遇塌方 (2). 怀疑煎熬(沉默失望) (3). 合力铲平 (4). 不舍赞美
16. 示例一:第②段中“大脑里不断闪回播放我和他初见的情景,顿时悔意重重,心乱如麻!”设置的悬念是:“我”和他初见的情景是什么?此时“我”为何会悔意重重,心乱如麻?它使情节曲折生动,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示例二:第⑥段中“这老人,十有八九不会回来了”设置的悬念是:老人是否会回来呢?它使情节曲折生动,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17. (1)运用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刻画了刘师傅在道路遭遇塌方汽车无法通行时急于寻找帮助的形象,体现了刘师傅的真诚、热心。(2)运用比喻的修辞,将村民挥舞告别的手臂比作平安路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村民夹道而立、挥手告别时醒目的形象,体现了对村民无私帮助路人平安前行的赞美,也为发现社会的真、善、美指明了方向。
18. ①车子越走越远,村民的身形如微尘一样越来越小,又像朵朵沁人心脾的山花,越来越近。②村民虽然平凡、渺小,却具有纯朴、热心、无私的品质,让“我”感动。
③当我们在感慨纯朴、真诚、热心、无私已远离我们的生活时,其实,这种真、善、美就在我们身边。
【解析】
15. 试题分析:梳理文章情节和“我”的情感变化。分析人物的情感变化首先对文章的情节进行简单的概括,然后从事件中分析人物的情感,注意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人物的情感变化是由情节决定的,是随情节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一定要读懂情节。如此题一空使“我”沮丧焦虑的是“遭遇塌方”的情节;回村喊人与担心无人帮忙,所以第二个空是“怀疑煎熬”,第三个空是情节的发展,即“合力铲平”;第四个空是我的感激之情,即“不舍赞美”。
16. 试题分析:本文设置悬念的地方比较多。最重要的是要找出设悬的语句,然后加以分析。这就需要认真阅读原文,仔细辨别。如第②段中“顿时悔意重重,心乱如麻”一句就是一个悬念,这种悬念使情节曲折生动,且能够吸引读者探究原因,起到了引人入胜的作用。
17. 试题分析:赏析文句。此题比较容易,因为题干已经给出了分析方向,即分别从品味词语的角度和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作答。(1)“摘掉、跳、站、拢成、吆喝”一连串的动作描写,答作用时除了答出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人物的状态外,还
标签:人教版 九年级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广东省汕头”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4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