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533  2018-05-22
标签:人教版 九年级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33]
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2018届九年级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语文模拟试题(解析版)
2018届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模拟试卷语文
1.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令人魂牵梦萦的苏州水,不但有“身外水天银一色”的湖,而且有“细雨垂杨系画船”的浩浩长河。而最能  ①  (滋润 滋养)文化和慰藉乡愁的,却是那幽深寂寥的水巷。水巷之美,如小家bì(  )玉,婉约动人。水巷是一条水做的丝绸,摆动在水光波影中,它便有了生动的体态,  ②  (鲜活 鲜艳)的灵魂。水巷之美,凝聚了古城的深幽,历史的cāng( )桑。从横架水巷之上的石拱桥上走过,往水面探看,那无尽的xiá( )思,皆随着那无穷的水舒huǎn( )地向前流去……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小家bì(____)玉   cāng(______)桑    xiá(______)思   舒huǎn(______)
(2)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写在前面的横线上。
①______(滋润 滋养)      ②______(鲜活 鲜艳)
【答案】 (1). 碧 (2). 沧 (3). 遐 (4). 缓 (5). 滋养 (6). 鲜活

2. 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
①______,草色入帘青。(_______)《陋室铭》)
②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陆游《游山西村》)
③______,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④______,若出其中;_______,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⑤______,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
⑥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______》)
⑦求之不得,______。悠哉悠哉,______。(《关雎》)
⑧______,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答案】 (1). 苔痕上阶绿 (2). 刘禹锡 (3). 柳暗花明又一村 (4). 春蚕到死丝方尽 (5). 日月之行 (6). 星汉灿烂 (7). 会挽雕弓如满月 (8).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9).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0). 寤寐思服 (11). 辗转反侧 (12). 入则无法家拂士
【解析】古诗文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常见的方法有理解积累,归类积累,联想积累,回环积累,抄读积累。默写的总体要求是书写准确,理解到位。注意以下字的书写要规范正确:禹、雕、庇、俱、寤寐、辗。
点睛:这是考查学生默写古诗文的能力。传统的记忆型默写题,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而理解性默写则摒弃了死记硬背,要求考生通过反复诵读,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文意,难度要大一些。
3. 名著阅读。
(1)《水浒传》中“智取生辰纲”片段里,梁中书叫杨志为他送生辰纲去东京,杨志为何推辞不去?后来杨志答应了梁中书去送生辰纲,他为此做了哪些准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说法中哪一项不正确。(______)
A.《黑旋风大战浪里白条》中李逵、宋江、戴宗三人到酒楼喝酒。宋江说想吃鱼,李逵去买,与船家发生争执。“浪里白条”张顺便把李逵诱到水里,李逵忘了自己不懂水性,
跳到水中呛得失去了打人之力。幸亏宋江及时赶到,给张顺看了他哥哥的信,张顺才
知道是鼎鼎大名的宋江。
B.《鲁智深大闹野猪林》中,这一天,他们走到野猪林的险恶去处,董超、薛霸便把林冲捆在树上,举起水火棍欲将林冲打死。正在这时,林中突然飞出一条禅杖,将水火棍


浏览完整试题一隔,跳出一个胖大和尚来。这和尚正是鲁智深。
C.《无常》中无常是个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
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
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
D.《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被捉住之后,太上老君把孙悟空放入炼丹炉内烧了四十九日,以为他已化为灰烬。老君开炉取丹时,孙唔空竞跳出丹炉往外就跑。众神打他不
过,请菩提祖师帮忙,最后被菩提祖师压在五行山下。
【答案】 (1). 因为东京的路上贼人出没,无法保全生辰纲,去之前挑选健壮军人扮做脚夫,取得绝对领导权。 (2).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的积累能力。名著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此题考查的是对名著《水浒传》中人物情节的理解。D项应是:请如来佛祖帮忙,最后被佛祖压在“五行山下。
4. 下面一段文字是介绍镇湖刺绣的,请提炼出四个关键词。
苏绣的发源地镇湖是坐落于太湖之滨的美丽小镇,这里三面环水,位置独特。镇湖秀
美的山水文化见证了镇胡1700多年传统刺绣工艺;代表“苏绣”的镇湖刺绣与湘绣、蜀绣和粤绣相比,具有“精、细、雅、洁”的特点;镇湖刺绣的内容从原来的飞禽走兽、百花
异草到现在的山水风景、人物肖像等,产品的技术和艺术表现形式都有不断创新。
(1)_____    (2)_____ (3)_____ (4)_____
【答案】 (1). 发源地 (2). 历史 (3). 特点 (4). 创新
【解析】考查对文段要点的概括。仔细阅读文段,“镇湖刺绣”说明刺绣发源于镇湖,这里的刺绣已经有1700多年,历史悠久,“苏绣”的镇湖刺绣与湘绣、蜀绣和粤绣相比有自己独特的特点,镇湖刺绣在产品的技术和艺术表现形式上比以前有了很大的创新。根据这些内容提炼关键词即可。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下列小题。
御街行•秋日怀旧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①,夜寂静,寒声碎。真珠②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③,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释】①香砌:指花坛。②真珠:即珍珠。③欹(qī):倾斜。
5. 说说你对“寒声碎”的理解。
6. 上阕词人从多个角度描写秋夜景象,请从一个角度举例简要分析。
7. 本词下阕以“愁”为核心,请分析词人的愁绪表现在哪些地方?
【答案】5. 细碎的声响表现了寒秋时节秋叶纷纷坠地的无奈。体现了自己处境孤寒的感受,渲染出寂夜中悲凉寥寞的心情。
6. “纷纷坠叶”句从听觉角度,借耳朵所听到的沙沙声响,感知到树叶飘坠香阶之状.“天淡银河”、“月华如 练”句则诉诸视觉,勾画出秋夜空旷的天宇、明净的月光, 营造典型的相思氛围。
7. 无法排遣而借酒消愁的情景;孤枕难眠的愁苦;“无计相回避”的怀旧思念。
【解析】
5. 考查对诗歌词语的理解。寒声碎:寒风吹动落叶发出的轻微细碎的声音。“寒声碎”这三个字,不仅明说这细碎的声响就是坠叶的声音,而且点出这声响是带着寒意的秋声。由沙沙响而感知落叶声,由落叶而感知秋时之声,由秋声而感知寒意。这个“寒”字下得极妙,既是秋寒节候的感受,又是孤寒处境的感受,兼写物境与心境。
6. 此题考查对秋的概括,结合秋夜、秋声、秋色和秋月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下列小题。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弩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份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彼之、祎、允之任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8.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以 以伤先帝之明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B. 闻 不求闻达于诸侯 闻寡人之耳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C. 临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醉翁亭记》)
D. 故 故五月渡泸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曹刿论战》)
9. 选出加点字词用法不同的项( )
A. 先帝不以臣卑鄙 B.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D.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10. 文中诸葛亮回顾往事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8. D 9. C
10. 表达了自己对先帝知遇之恩的感激。告诫刘禅创业的艰辛,谨记先帝遗愿兴复汉室。
【解析】译文
我本来是个平民,在南阳亲自种地,只希望在乱世里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望在诸侯中扬名显达。先帝不因为我身份低微,见识浅陋,反而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来拜访我,向我询问当时的大事,我因此有所感而情绪激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正赶上兵败,在军事上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重任,在危难紧迫的关头接受命令,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办事谨慎,所以临终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我接受任命以来,早晚忧虑叹息,担心托付给我的大事做得没有成效,而有损于先帝的英明,所以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不长庄稼的荒凉地方。现在南方的叛乱已经平定,武器装备已经充足,应该勉励并率领三军北上平定中原。我希望竭尽我有限的才能,去铲除那些奸邪凶恶的敌人,复兴汉室,迁回旧都洛阳。这是我报答先帝、忠于陛下的职责。至于处理事务斟情酌理,有所兴革,进献忠言,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8. 考查对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掌握。A.以:以致/凭借;B.闻:使……听闻/使……听到;C.临:将要,临近/靠近;D项都是“所以”。
9. ABD三项都是古今异义词,C.轩邈:这两个字在这里是形容词作动词用,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10. 诸葛亮回顾三件事:三顾茅庐、临危委重任和临崩寄大事,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表达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辈创业的艰难激励刘禅。


展开余下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司马懿与诸葛亮相守百馀日,亮数挑战,懿不出。亮乃遗懿巾帼妇人之服,懿怒,上表请战,帝使卫尉辛毗①仗节为军师以制之。护军姜维谓亮曰:“辛佐治仗节而到,贼不复出矣。”亮曰:“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亮遣使者至懿军,懿问其寝食及事之烦简,不问戎事。使者对曰:“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已上,皆亲览焉;所啖食不至数升。”懿告人曰:“诸葛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是月,亮卒于军中。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辛毗,三国时魏国大臣。
11.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固请者,以示武于其众耳。
(2)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
12. 这段文字展现了诸葛亮和司马懿二人足智多谋,请结合文段情节分别简要分析。
【答案】11. (1) 所以坚持请求出战,是为了向部下示威(激励士气)。(2) 如果他真能够战胜我,何必要不远千里去请示呢?”
12. 诸葛亮:用妇人的衣物激怒诸葛亮;推测司马懿并不想迎战,只是为了在将士们面前摆出姿态。司马懿:并不想迎战,只是为了在将士们面前摆出姿态。根据诸葛亮的饮食和处理政事的情况推断诸葛亮命不久也。
【解析】译文
司马懿和诸葛亮两军对峙一百多天,诸葛亮几次挑战,司马懿坚守不出。诸葛亮派人送给司马懿女人的服饰,司马懿大怒,上书请求交战,皇帝派卫尉(官职名)辛毗手持使节担任军事来制约司马懿。护军(将职名)姜维对诸葛亮说:“辛佐治持使节到了,敌人肯定不会出战了。”诸葛亮说:“司马懿本来就没有出战的意思,所以坚持请求出战,是为了向部下示威(激励士气)。将军在部队中,皇帝的命令也可以不接受,如果他真能够战胜我,何必要不远千里去请示呢?”。诸葛亮说完,再次派使者到司马懿军中,司马懿向使者询问诸葛亮的睡眠、饮食以及所有的事情,就是不问军事。这位使者经验不足,不知道司马懿问这些话含有计谋。照直回答说:“诸葛公早起晚睡,凡是二十杖以上的处罚,他都会亲自披阅;每天所吃的饭不过几升。”司马懿听到这些信息,知道诸葛亮有病在身,所以他对其他人诡秘地一笑说:“诸葛孔明进食少而事务多,他还能活多久呢!” 
11.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固”“苟”“制”等字词的翻译。
点睛:此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句顺。
12. 解答此题,要理解文章的内容,抓住两个人在文中的表现,结合关键句子,诸葛亮“乃遗懿巾帼妇人之服”,司马懿“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诸葛亮看穿了司马懿的想法,“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耳”,司马懿“诸葛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判断诸葛亮命不久也,这些方面均表现了两人的智慧。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下列小题。
唱出来的经典
①日前,在央视《经典咏流传》节目中,有个片段火爆网络。“经典传唱人”王铮亮与已过世的王之炀老人隔空对唱《长恨歌》,戳中网友泪点,大家惊叹:原来唱出来的经典如此好听!
②观众之所以感到吟诵出来的古诗词生动、好听,是因为吟诵最能完整表达古诗词的丰富魅力。古人创作的所有诗词都是被赋予深厚音乐性的,包含平仄的格律、骄散顿挫的变化。每一个平平仄仄的音调,都是一把解锁诗中意蕴的钥匙,更是帮助我们现代人记忆一首诗的隐形通道。
③余光中曾在《自豪与自幸—我的国文启蒙》一文里感慨吟诵之于诗词古文学习的妙处。他回忆高中时代的文学课堂,老先生教周敦颐的《爱莲说》时,“摇头晃脑,用川腔吟诵,有金石之声”。在余光中眼中,这种看似老派的吟诵方式是最具韵味的。
④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一直致力于推动吟诵诗词的传承,她也一直强调,吟诵是古人读诗最源本的“打开方式”,是学习古典诗词的重要法门,它所带来的兴发感动的体会,是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基拙。
⑤然而,在我们现时的诗词教育中,“读诗”,恰恰是一直被忽略的关键环节。
⑥诗词之所以让很多中小学生感到头疼,是因为在课堂上他们少有机会感受诗词的吸引力。有些教者非但自己没有读好一首诗,还如对待一本拼满字符的字典一般,直接匀出疑难字句解释一通,要求学生通篇背诵完事。
⑦每个人早年求学时,如果能学习如何读诗,感知诗词意蕴,这种积极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在《经典咏流传》中,王之炀老人生前吟唱《长恨歌》《木兰辞》《滕王阁序》等,甚至亲笔写下简谱。在他们那一代人的国文教育中,诗词在脑海留下的印记是一段段可以吟唱的音乐旋律,而打动内心的旋律跟了自己一辈子。
⑧“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每个人对白居易的爱情金句烂熟于心,但与读其他好诗一样,时于多数人而言,诗句的意境都是通过字面脑补而来的,只是好看,但并不好听,古人写作期许的美意被辜负了一大半,诗词也显得淡而无味。
⑨另外,能一字不落地背诵大量诗篇,就被视为国学教育做到位,是一种教育误区。如此教育的结果,只能让年轻学子轻松应付考试卷上那10条可怕的诗词填空,或是在舞台上进行一番博取眼球的“才艺表演”。
⑩正因着现实中仅仅让经典进行生硬的时空“平移”,或者只把它当成现代人达成些许目的的美化工具,因而无法真正深入人心。在如此之当下,唱出来的《长恨歌》这么容易就“俘虏”了现代人的耳朵,便不足为奇了。
⑪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今天,我们不仅要向国人传播经典,还要向世界展示我们的文化自信。也许这首直达人心的唱出来的《长恨歌》,带给我们更多的启示在于:传承经典不能是形式的死记硬背,而应该转化为现代人的文化涵养和美学品味。
(选自2018年3月28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3.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4. 文章第⑦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15. 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答案】13. 传承经典不是形式的死记硬背,而是转化为做人的文化涵养和美学品位。
14. 举例论证,通过列举王之炀老人吟唱古诗词,具体论证了“学习如何读诗,感知诗词意蕴,这种积极影响无疑是巨大的”的道理。
15. 首先以火爆的《长恨歌》片段,指出“唱出来的经典好听”;其次分析吟咏古诗词好听的原因;然后指出现在诗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得出结论,传承经典不是形式的死记硬背,而是转化为做人的文化涵养和美学品位。
【解析】
13. 考查议论文的论点。找中心论点,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考虑:①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②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③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④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⑤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展开论述。此文的论点在最后总结出来的:传承经典不能是形式的死记硬背,而应该转化为现代人的文化涵养和美学品味。


展开余下试题14. 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以及作用是议论文常考的题型。解答此类题型,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的来分析论证方法,然后根据文章的中心论点或者文段的分论点来分析作用即可。第⑦段列举王之炀老人吟唱古诗词的例子,是举例论证,具体论证了“学习如何读诗,感知诗词意蕴,这种积极影响无疑是巨大的”的道理。
15. 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思路。论证思路:就是作者为了证明某个观点,先后都做了哪些事。其语言表述形式是:作者先……然后……接着……再……进而……又……然后……最后,总结,得出.……(结论)(或者提出什么倡议等等)。论证的过程越复杂,步骤越多,这些词运用得越多。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下列小题。
风吹屋檐
张金凤
①屋檐是房屋的帽檐,长长的一溜儿茅草或青瓦,整齐排列,遮蔽过盛的阳光,遮挡过斜飘的雨水。屋檐不仅庇护着土墙、门板和一家人的冷暖,还庇护着共存于天地间的各种生灵。
②屋檐下是鸟雀的家。长长的屋檐腋窝儿里,藏有灰白的燕窝。那紫燕呢喃着、盘算着,借着屋檐的弧度,衔泥筑巢,将温暖的家依偎着人的暖房。屋檐下还庇护着麻雀。麻雀是偷懒的家伙,更是聪明的家伙,它瞅准屋檐下的瓦缝,一缩身子钻进去,在草坯的缝隙里找到自己的庇佑,生卵育雏,安度漂泊的一生。屋檐下有了鸟雀,这家就充满生机。哪怕是在西北风呼啸的时候。看,冬天里,一群灵动的麻雀“嗖”地从树上飞起,像北风卷动的几片枯树叶,在天空划出几道优美的曲线,然后落在顶着几点残雪的草垛上,落在灰不溜秋的篱笆上,落在阳光下酣睡的猪身边,落在鸡的食槽边,落在狗窝旁的破碗边。几粒草籽、残留的秕谷,甚至禽畜们嘴巴下的残渣,足够填饱它们弱小的肚腹。吃饱后的漫长时光,则用来跳跃和歌唱,用来祈祷和飞翔。
③屋檐下是果实歇脚的地方。秋收开始,庭院里、仓房里满满当当,屋檐下那排橛子,一个个迎来自己的新娘。结实的橛子上挂着一串串金黄的苞米,苞米皮编成麻花辫,苞米棒子整齐地排列在两侧等待阳光的检阅。一棵棵辣椒红翠相间像幅喜庆的年画。串成串的辣椒挂得高高的,像要燃放的爆竹。若是系成圈的辣椒串儿,就成了一大朵花,将暗黄的土墙打扮得像个新郎官。几穗饱满的高粱,被从场院里挑出来,扎成一捆,展览在屋檐下,它们承载着给明年的土地传递薪火的神圣使命。红皮地瓜被冬日的太阳一晒,流出蜜汁般的油,馋嘴的麻雀频频光顾,成群结队来吃,专吃那甜软的。人们在高粱的秸秆顶端,绑上花花绿绿几块鲜艳的布条,将秸秆插在屋檐下,风一吹,布条“噗噜噜”直响,吓得偷吃者四散而逃。
④屋檐下是农具的驿站。橛子高高低低排列在屋檐下,等待它的亲戚上门。担杖躺在兄弟般的橛子身边打瞌睡,担杖两侧垂下弯弯的铁钩子,似乎在垂钓满天井的月色。天光微亮的时候,男人从橛子上摘下担杖,挑起一对洋铁桶,去往南菜园的甜水井。蓑衣和斗笠是乡下人的宝贝,晴天挡日头,雨天遮湿气,蓑衣防雨又御寒,干活累了,蓑衣往地上一铺,当草垫睡一觉,不用担心受潮。人回家的时候,斗笠和蓑衣就在门边的屋檐下静静地等待。立秋就挂锄了,忙了整个夏天,锄头该靠着土墙歇歇了。镰刀似乎闲得太久,闲出一身泛黄的寂寞。吼吼地在磨刀石上热热身,翻身下墙的镰刀,带着乡下人的热切盼望冲进田野。大寒封地之前,耕完留做春茬的地,将铁犁头从木犁具上卸下来,用草绳串一下犁头,挂在檐下,犁具依靠在檐下的墙角。当农具满墙歇在屋檐下的时候,土屋里就飘荡出一壶烧酒的香。
⑤屋檐下摇曳着风俗和岁月的流响。正门口的上方,插着桃树枝和竹枝,这是过年的时候插上去的,是人们对好日子的祈盼。桃枝辟邪,门口屋檐下插上桃树枝,一切不好的东西就进不了家门,门户就正气长存,家里人也不会得病。竹子代表的是竹报平安,且竹的鲜脆在萧瑟的严冬里,也是生机勃勃的象征。屋檐下还插着艾草,艾叶是端午节的时候插上去的。天未亮时,家人就去野外折艾蒿,回来后插在自家的门口,也给熟睡的孩子枕头边压几片干净的艾叶。香艾既可辟邪也可驱百虫。夏天的时候,小孩子害了小疮、疖子,如果劈下几根艾草炖水洗,就能很快康复;若发炎流脓,就直接从屋檐下折艾草烧成灰,蘸香油抹至患处,两三日即好。屋檐成了乡下人自我医治的中药匣。清明时节,屋檐下常常摇曳着柔嫩的柳枝。人们在秋千架上拴红布,插柳枝、柏枝之外,也总忘不了那憨厚的屋檐。
⑥屋檐下是收藏阳光、炼制“金子”的地方。屋檐下生长着最茂盛的阳光,像个金钵,北风在这里绕道而走,阳光在这里聚而不散。狗儿蜷缩在盛放着半篮柴草的提篮里,母鸡喜欢趴在草筐里温窝、下蛋、晾晒翅膀。老人摆下草墩子,在懒洋洋的冬阳下,晒出满身的暖,提炼出漫长岁月里最为欣喜的笑靥,皱纹再深都掩不住。晒着晒着,就打起瞌睡,直到一滴口水打在手上,直到鞋窝子被麻雀啄得簌簌发痒,直到一缕饭香飘进鼻翼。
(有删改)
(《人民日报》2017年11月29日24版)
16. 第①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7. 文章第②③④段分别写了鸟雀、果实和农具,有何作用?
18.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④段画线句。
镰刀似乎闲得太久,闲出一身泛黄的寂寞。吼吼地在磨刀石上热热身,翻身下墙的镰刀,带着乡下人的热切盼望冲进田野。
19. 联系上下全文,谈谈你对第⑤段画线句的理解。
屋檐下摇曳着风俗和岁月的流响。
20. 文章标题意蕴丰富,联系全文,谈谈你对“屋檐”的理解。
【答案】16. 结构上,点题,总结全文。引出下文对“屋檐”的具体描述。内容上,交代了屋檐的样貌和作用。包含作者对屋檐的赞美之情。奠定感情基调。
17. 分别写麻雀、果实和农具是农人生活的快乐;衬托屋檐带给农人的庇护和温暖;表达了作者对平凡温暖、悠然自在生活的向往。
18. 拟人,将镰刀拟人化,生动形象写出来镰刀由闲置到忙碌的情景。既体现了屋檐是农具的驿站,也包含了作者对勤劳的乡下人的赞美之情。
19. 屋檐的人们存放一年四季收获的果实,耕种所以农具的地方,也是人们摆放药匣的地方。它不断呈现岁月的更迭,时光的飞逝,展现出乡下人独有的风俗习惯,饱含着他们对好日子、平安、健康等的祈盼。
20. 屋檐是家的象征,代表着温暖、关爱、美好;屋檐是勤劳的象征,代表着丰收、宁静、和谐;屋檐是民俗文化的象征,代表着平安、健康、生机。屋檐是人们心灵的慰藉和靠山。
【解析】
16. 本题考查文章结尾的作用。一般从结构上与内容上这两个角度来回答。开头在文中的作用,结构:点题、引出下文、总领全文、为下文作铺垫、设置悬念。内容:突出人物品质/情感。
17. 屋檐下有了鸟雀,这家就充满生机;秋收开始,庭院里、仓房里满满当当,农人面对丰收,心里当然是高兴的;当农具满墙歇在屋檐下的时候,土屋里就飘荡出一壶烧酒的香。这些衬托屋檐带给农人的庇护和温暖;表达了作者对平凡温暖、悠然自在生活的向
标签:人教版 九年级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江苏省苏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3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