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单元练习

阅读:825  2018-05-31
标签:人教版 八年级 下册 单元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825]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自我综合评价六(解析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自我综合评价六
积累运用
1. 给下列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
(1)故虽有名马,祗(____)辱于奴隶人之手,骈(____)死于槽(____)枥(____)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鹏之徙(____)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____)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3)矜(____)、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____),女有归。
【答案】 (1). (1)zhǐ (2). pián (3). cáo (4). lì (5). (2)xǐ (6). tuán (7). (3)guān (8). fèn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可以归纳整理,分别列出不同词语下的不同读音,系统性地复习。文言词的读音,注音时注意通假字,生僻字。“祗”通“只”。
2. 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B. 系向牛头充炭直。
C. 选贤与能。
D.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项,“冥”通“溟”;B项,“直”通“值”;C项,“与”通“举”。D项不含通假字。故选D。
3. 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
B. 去以六月息者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C. 翩翩两骑来是谁/是马也
D.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是故谋闭而不兴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项,鞭打/鞭子;B项,凭借/用;C项,判断动词,是/这;D项,两个词都是“所以”的意思。故选D。
4. 下列加点词在语句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卖炭得钱何所营(谋求、需求)
B. 弗学,不知其善也(善良)
C. 故外户而不闭(门)
D. 执策而临之(面对)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项正确;B项不正确;“善”的意思是“好”。C项正确;D项正确。故选B。
5. 下列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B.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C.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D.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项正确;B项正确;C项不正确;正确的停顿是“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D项正确。

6. 古诗文默写。
(1)万籁此都寂,________________。(《题破山寺后禅院》)
(2)______________,落日故人情。(《送友人》)
(3)__________________,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4)无意苦争春,______________。(《卜算子•咏梅》)
(5)莫言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中感谢恩师徐怀中先生,可以说有了徐怀中才有了莫言。这让我们想起《马说》中的两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作者通过写景渲染自己暗淡悲惨的处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能体现诗人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卖炭翁》中突出交易的不平等,揭露了宫市、封建统治阶级对百姓的剥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但余钟磬音 (2). (2)浮云游子意 (3). (3)拣尽寒枝不肯栖 (4). (4)一任群芳妒 (5). (5)世有伯乐 (6). 然后有千里马 (7). (6)俄顷风定云墨色 (8). 秋天漠漠向昏黑 (9). 安得广厦千万间 (10).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11). (7)半匹红纱一丈绫 (12). 系向牛头充炭直
【解析】试题分析:要正确填空,需要注意以下几点:记清诗文的原句,避免张冠李戴;理解诗句的意思,以便能按要求写出诗句;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理解题干的材料及用意,弄清楚具体的题型要求。1.2.3.4小题都是上下句对接,难度相对较小,只要平日注意积累,一般不会出错,默写时注意。5.6.7小题属于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能够背诵全(诗)文,然后根据要求,选择合适的句子。小题1注意“磬”的写法。小题2注意“游”的写法。小题3注意“栖”的写法。小题4注意“妒”的写法。小题6注意“俄顷”的写法。小题6注意“妒、厦”的写法。小题7注意“绫”的写法,“直”是通假字。古诗文名句的书写,要想不失分,关键在于平时强化记忆,做到“三不”: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别字。


浏览完整试题【点睛】古诗文默写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直接型默写题、理解型默写题、迁移型默写题、运用型默写题、简单赏析型默写题。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背完整,记清楚,写正确,理解透彻,对照教材原文,一字一句,不错不漏、不增不添地进行背诵和书写。另外要对古诗文中的名句要注意分类积累。
7. 综合性学习。
中国是礼仪之邦,礼仪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为弘扬中国的礼仪文化,学校准备举行“礼文化”为主题的活动,请你参加。
(1)[礼仪板报我设计]
为营造浓厚的礼仪文化氛围,你班准备出一期以“礼仪”为主题的黑板报,请身为宣传委员的你设计三个板块名称。
①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
(2)[礼貌用语我知晓]
从括号中选出恰当的词语填入横线处。
你被评为校“礼仪之星”,学校委托你邀请市礼仪专家梁教授来校讲座。
见面时,你会说:“梁教授,__①__(久违、久仰)大名!”
呈邀请函时,你会说:“梁教授,敬请__②__(莅临、光临)指导!”
临别时,梁教授赠书一本,你会说:“您的大作一定认真__③__(阅读、拜读)!”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3)[礼节习俗我评说]
聪聪家来客人时,妈妈总喜欢给客人夹菜以表示热情。这种待客礼节你赞成吗?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示例:①礼貌用语大串联 (2). ②礼节规矩我传承 (3). ③礼仪知识我知晓 ④生活处处有礼仪 ⑤知书达理赢天下 (4). (2)①久仰 (5). ②莅临 (6). ③拜读 (7). (3)示例一:我赞成。中国是礼仪之邦,热情待客是中国人的传统礼仪,客人来了帮其夹菜,正显示出主人的热情好客,能让客人感觉亲切、温暖。示例二:我不赞成。主人不知道客人的喜好,客人如果不喜欢吃,又不好拒绝,会觉得尴尬。

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思吴江歌
张 翰
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
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
8. 请结合全诗赏析“秋风起兮木叶飞”一句。
9.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回答。
【答案】8. 该句通过对秋风、落叶的描写,交代了写作的时节,勾勒出一幅凄冷、萧条的画面,诗人触景生情,引出下文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尊定了全诗伤感与落寞的感情基调。
9. 表达了作者思乡而不能归乡的遗憾与悲伤之情。
【解析】
8.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秋风起兮木叶飞”,即见其思情的发动。悲凉的秋风最易触动人们的节序之感和念远之情。从时间上说,“秋”通常意味着岁暮的到来,使人觉着时光的流逝、流年的虚度。从空间看,秋高气清,万木萧萧,视野一下空阔起来,不自觉中自有人在何方、家在何方之叹。
【点睛】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
9.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诗的后两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明白地点出了故乡千里未能归去的“恨”与“悲”,强化了前两句中蕴涵的情感,却远没有前两句含蓄深厚,滋味深远。与上两句的眼见秋风又起了,秋风吹落了树上的黄叶,家乡鲈鱼肥美,可自己却在这遥远的北方,远隔数千里,想回又回不去,做着与自己的期望相背的工作,怎么不令人伤悲。可悲的是这种伤悲还无人可以诉说,只能压抑在胸中。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题目。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乙]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①,车柔②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③,不复挺者,车柔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④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
[注] ①中(zhòng)绳:(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②车柔(róu):同“煣”,使弯曲。③暴:晒。④参:同“叁”,多次,表概数。
10.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不知其旨也(_____)
(2)然后能自强也(_____)
(3)学不可以已(_____)
(4)故木受绳则直(_____)
1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车柔使之然也/辍耕之垄上
B. 不知其善也/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 虽有嘉肴/虽有槁暴
D. 学而不思则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2. 翻译下列句子。
(1)《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甲文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引出了阐述的观点____________;乙文则开头就提出了论点“学不可以已”,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请联系学习生活,谈谈你读了这两篇短文后的感受。
【答案】10. (1). (1)味美。 (2). (2)勉励。 (3). (3)停止。 (4). (4)所以,因此。 11. C
12. (1). (1)《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2). (2)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展开余下试题13. (1). 教学相长 (2). 比喻论证
14. 示例:学习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随时请教的勇气,还需要有教学相长,不断自我反省的学习态度。
【解析】(甲)选自《礼记》 作者:戴圣 年代:西汉
(乙)选自《劝学》 作者:荀子 难道:战国
参考译文:
(甲)虽然有美味的内食,但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笔直,合乎墨线,(如果)它把烤弯煨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再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多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10.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其中“强”意思是“勉励”。
11.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一词多义这一考点的掌握情况。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A项“之”意思分别是“代词”和“去、往”;B项“知”意思分别是“知道”和通“智”,智慧;C项“虽”都是“即使”的意思;D项“而”分别表示“转折”和“递进”。故选C。
12.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其中第一个“学”意思是“教”,第二个“学”意思是“学习”,“于”是“比”的意思。
点睛:翻译语句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具体的方法是:首先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然后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3. 本题考查学生对写作方法和文章主旨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结合实际,谈出自己的理解。甲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运用了类比,观点是“教学相长”;乙文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比喻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这两个比喻,使学习的人受到很大的启发和鼓舞。所以,这两个比喻深刻有力地说明了中心论点,催人奋进。据此分析填空作答即可。
14.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感悟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感悟启示,做到言之有理。“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凡事都要实践才能知道事情的真相。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当然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而不能掺杂使假或者骄傲浮躁。正如毛泽东所说的,“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另一方面,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铺相成。这样来看问题,同样也是现实的和实际的。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人有馈一木者,家僮曰:“留以为梁。”余曰:“木小不堪也。”僮曰:“留以为栋。”余曰:“木大不宜也。”僮笑曰:“木一也,忽病其大,又病其小。”余曰:“小子听之,物各有宜用也,岂惟木哉?”
他日,为余生炭满炉,烘人。余曰:“太多矣。”乃尽湿之,留星星三二点,欲明欲灭。余曰:“太少矣。”僮怨曰:“火一也,既嫌其多,又嫌其少。”余曰:“小子听之,情各有所适也,岂惟火哉?”
15.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留以为梁(_____)
(2)乃尽湿之(_____)
16. 对画线句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木料只有一根,(你)忽而痛恨它大,忽而又痛恨它小。
B. 木料只有一根,(你)忽而嫌弃它大,忽而又嫌弃它小。
C. 木料是同一根,(你)忽而嫌弃它大,忽而又嫌弃它小。
D. 木料是同一根,(你)忽而痛恨它大,忽而又痛恨它小。
17. 文中两件事情分别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话回答)
第一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5. (1). (1)作为。 (2). (2)全、都 16. C
17. (1). 事物都自有它合适的用途 (2). 做事情要掌握好分寸
【解析】
1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言虚词的辨析题,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一句文本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的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代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手法通顺,即所谓的代入法。如“留以为梁”:留下可以做成房梁。所以“为”是“作为、做成”的意思。
16.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此题答案为C项。注意此题中的“木一”“病”等词语的翻译。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17. 试题分析: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两个文言文语段,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如“小子听之,物各有宜用也,岂惟木哉?”“小子听之,情各有所适也,岂惟火哉?”,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此题抓住了关键性的语句,就解决了问题的一半。
翻译:有人送来一根木料,家僮说:“留下可以做成房梁。”我说:“木料太小,不能做房梁。”家僮说:“可以做栋。”我说:“木料太大,不适宜做栋。”家僮笑着说:“木料是同一根,(你)忽而嫌弃它大,忽而又嫌弃它小。”我说:“小子,你听我说,物品各有它的用处。岂只是木料呢!”
有一天小僮为我生炉子,装了满炉子炭,热得烘人,我说:“炭太多了。”他把炭都用水浇灭了,只留下三两个火星,欲灭不灭。我说:“炭太少了。”小僮抱怨说:“火炉是同一个,(你)既嫌炭多,又嫌炭少。”我说:“小子听着,做事情各有它适宜的分寸。岂只是火呢! (61.240.237.104)
标签:人教版 八年级 下册 单元练习
相关:关于“人教部编版”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82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