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2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经典阅读与文明之根 丁刚 夜深人静时,捧一本莎士比亚的剧本细读,让经典的纤指轻轻拨动心灵的琴弦……在这个繁忙的网络时代,不知还有多少人会有这样的阅读经历。 人文经典是文明的土壤,是文明延续的血脉。它饱含着民族文化的精髓,凝聚着民族文化的气质,构成了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价值观与道德观的基础。经典之中,跃动的是文明的灵魂。 一种文明能否长青,取决于人文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取决于这个民族的子孙后代读什么经典,拥有怎样的人文经典阅读经历。 现代社会的通病,往往与经典的远去相关。很多人把几乎所有的闲暇时间都用来应对社交媒体互动,年轻一代花费在电视、客户端和网络游戏上的时间远远超过读书时间,学校课本中仅存的那一点点人文经典,也早就沦落成为考试的工具。目光由此开始变得短浅,精神多了一些浮躁,胸怀也变得越加狭小…… 不止一位美国学者认为,美国文明的真正衰落将从年轻人读书时间,尤其是阅读经典时间大幅减少开始。当年轻人被现代科技层出不穷的成果搞得眼花缭乱,他们也越来越相信所有的进步都是技术的。但是,世界历史告诉我们,很多伟大的进步实质上却是人文的。美国《时代周刊》专栏作家斯坦因为美国大学人文教育的衰退而深感焦虑,他在文章中这样写道:“大学新生应当是为了学习伟大的书籍,不应是为了要跟上那些伟大的应用程序而走进校门。” 美国学者马克•鲍尔莱恩则将不再喜欢阅读的年轻人称作是“最愚蠢的一代。他在同名著作中略带悲伤地写道,那些坚信“书籍早已被互联网所取代”的年轻人,根本不知道他们是在丢弃人类文明的成果啊。 当阅读经典成为奢侈,甚至成为痛苦,文明的光亮也就会变得逐渐黯淡。哈佛大学历史学家弗格森近年来不断提醒人们注意,能够让西方文明避免衰落的关键就在于人文教育。 文明的传承更多的是通过后天继承与培养的。我们不可能服用一种药丸,就一劳永逸地成为某种文明的成员,而只能通过持续不断、潜移默化的人文教育来延续文明的精神,其主要方式之一就是阅读经典,因为一种文明密码的关键部分往往就隐藏在经典之中。 美国专栏作家弗兰克•布鲁尼在《大学真正的价值》一文中写道,他不知道《李尔王》该如何满足劳动力的需求。但是学习莎士比亚戏剧是一个石阶,帮助我们进入一种更有知觉、更缜密的存在,“大学就应当是这样一座金矿”。 文明是有根的。世界上那些具有影响力的人文学者们,如今有很多都在忙于寻找不同文明的来源,文明的兴衰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时髦话题。 在全球化的今天,寻找一种文明延续的路径与探索一种文明崛起的道路,已经不是某一个国家的故事,更不是美国或西方的故事,而是一个世界的故事。现在,这个沿着历史长河走来的故事正不断地叩问着我们这些现代人的心灵:当经典越来越远,文明之根还会有多深? (选自201 5年4月23日《人民日报》23版) 1. 下列关于“人文经典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文经典是文明的土壤,是文明延续的血脉,经典之中,跃动的是文明的灵魂。 B. 人文经典饱含着民族文化的精髓,构成了民族和社会的价值观与道德观的基础。 C. 学习人文经典,必须认真学习莎士比亚戏剧,这样才能找到通往文明的石阶。
浏览完整试题D. 人文经典阅读的缺失会让人的目光变得短浅,精神多了浮躁,胸怀变得狭小。 2. 对“经典阅读与文明之根”关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明的传承更多是通过后天继承和培养的,阅读经典就是人文教育中用来延续文明精神的主要方式之一。 B. 专栏作家斯坦因为美国大学人文教育的衰退而深感焦虑他认为进入大学不应是为了要跟应用程序,而应是为了学习伟大的书籍。 C. 不止一位美国学者认为,坚信“书籍早已被互联网所取代”的年轻人,放弃经典阅读,就是在丢弃人类文明的成果。 D. 一种文明能否长青,取决于这个民族的子孙后代阅读什么经典,拥有怎样的人文经典阅读经历。 3. 根据原文,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年轻一代花费在电视、客户端和网络游戏上的时间远远超过读书时间,这已成为现代社会的普遍现象。 B. 年轻人越来越相信所有的进步都是技术的,但世界历史告诉我们,很多伟大的进步实质上却是人文的。 C. 课本中仅存的少量人文经典已沦落为考试工具,因此学生们把大量的闲暇时间用来应对社交媒体互动。 D. 在全球化的今天,寻找文明延续的路径与探索文明崛起的道路,是全世界人民需要共同面对的课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7分)阅读下面文字,回答4—6题。 这里咋猛长绿色产品 吴齐强 李铁刚 “贴上绿标,小黄瓜身价倍增,一公斤卖到12元!”说起绿色农业,江西省宜春市樟树市店下镇店下村村民陈青山赞不绝口。 也许你不知道,有“赣中粮仓”之称的宜春,绿色农业同样表现不俗。目前,全市认证的绿色食品146个、有机产品350个,绿色有机农产品数量占到全省40%。一个传统农业大市咋长出这么多绿色产品? 宜春青山绿水,农业资源得天独厚。但长期以来,传统农业效益比较低,农民增产难增收。 “农民就靠种地,但要换个种法。”万载县茭湖乡谢溪村村支书邓福根说,十多年前,他和几个村民试种有机姜。老邓坦言,一开始并不顺利,技术不行,一次一次找专家解答;技术难题解决了,市场又不认可,价格一直上不去。但邓福根相信,好产品一定能卖上好价钱。 多年坚守,谢溪村的600亩有机姜迎来市场转机,价格卖到普通姜的1.5倍,姜农年收入几十万元。示范立竿见影,村民积极跟进,有机毛豆、有机草莓、有机水稻,村里有机农产品实现了全覆盖。 绿色有机农业好是好,可调结构不能政府一厢情愿。宜春的做法是“政府引导,让市场发力。” 全市10个县市设立专门服务窗口,182个乡镇建立流转服务中心,2106个村建立服务站,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197万亩。政府还提供技术服务。樟树市中洲乡为土地“减肥”,推广绿肥种植、秸秆还田,多用农家肥。江平村村民邹润平说:“往年我每亩地至少要施20公斤复合肥,30公斤钾肥,今年除了一车牛粪,只下了5公斤复合肥。” 在宜春,绿色有机观念渐入人心。铜鼓县大塅镇交山村,106户村民以土地入股成立合作社,种植有机白茶1000亩,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农民参与分红。去年,合作社收入240余万元,村民人均增收1100元。 绿色有机农业,靠一家一户不行。宜春以工业化理念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区,促进各种要素向园区聚集,实现农业生产标准化、品牌化。 在袁州区现代农业示范园,负责人杨军生介绍:“优质农产品才有竞争力,现在园区聚集的都是绿色有机企业,产品畅销国内外,供不应求。” 宜春全市建设7个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去年以来,园区共投入资金29亿元,引进培育新品种220个,示范推广新技术40余项,农产品加工产值近6亿元。 有质量还要有市场。宜春利用大型会展、互联网+电子商务等多个平台,组织生产经营主体“走出去”,不断拓展市场销售网络。同时把品牌建设作为发展核心,规范有机绿色产品的生产、认证、经销等行为,打造一批知名、著名品牌。全市共有袁州油茶、靖安白茶、宜丰竹笋等7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樟树中药材、高安蔬菜等地方特色产业成为亮丽名片,整体品牌效应逐步凸显。 密切利益联结,让农民融入产业,钱袋子鼓起来。宜丰县新庄镇南垣村返乡大学生姚慧峰,前年回乡种植绿色有机水稻。他种出来的稻谷每公斤卖10元,价格是普通稻谷的4倍多。 看到有机稻的高收益,村民纷纷要求加入,他成立了生态种植合作社,并注册了“稻香南垣”商标,还开发出豆腐、米粉、米糕等一系列有机农产品。“合作社还开通了网络、微信销售平台,通过线上线下销售,稻香南垣系列产品供不应求。”姚慧峰说,目前合作社有成员71户,种植面积800多亩,年产值400多万元。(选自2017年2月19日《人民日报》) 4.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相比较,效益低,但是宜春市由于拥有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其传统农业的效益一直都较高。 B.谢溪村村支书邓福根和几个村民试种有机姜,一开始不顺利,技术不行,多次找专家解答后,终于解决了技术难题。 C.大学生姚慧峰主动放弃去大城市工作,前年回到家乡带领村民成立生态种植合作社后,种植绿色有机水稻,种出来的稻谷每公斤卖10元。 D.江西省宜春市的绿色农业让农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说明了如果农产品优质,农民就能得到实惠,富裕起来。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6分 A.文章开头引用了村民陈青山对“绿色农业”赞不绝口的话语,既点明了要报道的内容,同时又起到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B.樟树市中洲乡农民为土地“减肥”,推广绿肥种植、秸秆还田,多用农家肥,每亩地除了一车牛粪外,只下了5公斤复合肥。 C.邓福根坚信好产品定能卖上好价钱,并坚守多年,终于迎来市场转机,年收入几十万元,他带动了全村人都种植有机农产品。 D.文中在叙述事例时,大量运用数字,这使得报道的消息真实可靠,具有不可辩驳的效果,大大增强了说服力。 E.本则新闻的标题采用了问句的形式,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解读者的好奇心,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能引起读者的思考。 6.宜春市为了打造绿色产品这一品牌,采取了哪些措施?请简要概括。8分 二、古诗文阅读(41分) (一)文言文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傍市。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诗云:“彼姝者子,何以予之?”此之谓也。
展开余下试题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诗云:“彼姝者子,何以告之?”此之谓也。 孟子既娶,将入私室,其妇袒而在内,孟子不悦,遂去不入。妇辞孟母而求去,曰:“妾闻夫妇之道,私室不与焉。今者妾窃堕在室,而夫子见妾,勃然不悦,是客妾也。妇人之义,盖不客宿。请归父母。于是孟母召孟子而谓之曰:“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孟子谢,遂留其妇。君子谓孟母知礼,而明于姑母之道。 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既学而归,孟母方绩 绩:纺织 B. 宁能衣其夫子 衣:使……穿衣 C. 而夫子见妾,勃然不悦,是客妾也 客:把……当作客人 D. 孟子谢,遂留其妇 谢:感谢 8.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孟母“善教”的一组是( )3分 ①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 ②徙舍学宫之傍 ③孟母以刀断其织 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 ⑤妇辞孟母而求去 ⑥孟子谢,遂留其妇 A. ①②⑥ B. ②④⑥ C. ①③⑤ D. ③④⑤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孟母两次迁徙自己的住处,主要是为了给儿子寻找一个理想的成长环境。 B. 儿子学习回来,孟母用断织打比方来劝告孟子学不可废,否则后患无穷。 C. 孟母认为男子如失去赖以生存的技艺,那他不是去偷就是被俘虏被奴役。 D. 孟母对孟子讲明道理,使孟子醒悟过来,于是他留住了自请离去的妻子。 10.下列对文中划线处句读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 B. 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 C. 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 D. 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 11.将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2)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 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 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本诗惜墨如金,不仅描绘了一幅精雅、清幽的石湖图卷,而且传达出画笔难以表现的情韵。 B.“桥西一曲水通村”,自然是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色,同时也自近渐远,显现出范氏别墅的方位。 C.“岸阁浮萍绿有痕”,湖水和溪流相接的岸边滞留着绿色的痕迹,便是村中平静的池塘时飘流出的浮萍。这正象武陵渔人发现水上漂流的桃花而寻到桃花源一样,突出深邃的所在。 D.“藕花多处别开门”,“别”指不要。意思是不要把门户开在荷花繁盛的地方。 E.本诗的思路是:往石湖、到石湖、在石湖、赞石湖。 13.本诗运用那些艺术手法?表现了范成大怎样的精神品格?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4. (1)《离骚》中,屈原感慨叹息,表达对百姓生活困苦的深深同情的两句是: ___ ___,___ ___。 (2)白居易的《琵琶行》表明全诗主旨的诗句是___ ___,___ ___。 (3)《赤壁赋》中用蛟龙、嫠妇听箫声的感受来突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句子: ___ ___,___ ___。 (4)《劝学》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 ___ ___,___ 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3分) 1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范曾泼墨人物画的出现,使几成绝唱的梁楷泼墨人物画于八百年之后再次奏出黄钟大吕般的华美乐章。 ②天气“晴久必霾”似乎成了牢不可破的真理。昨天一整天南昌的天都是灰蒙蒙的,整个下午虽然指数略微下降了些,但依然在重度污染的范畴。 ③据说写过《悯农》诗的李绅,随着官职的提升开始“渐次豪奢”,他常常呼朋唤友,大摆酒宴,一盘鸡舌竟耗费活鸡300多只。 ④引导社会力量办教育,普通百姓不能作壁上观,它不仅关系到教育资源多元化的配置,也有利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⑤这一次大赛所聘请的该市师范大学的教授和专业团体的专家,都是巧言令色的高手,他们的点评制造了令观众眼前一亮的效果。 A. ①②④ B. ②③⑤ C. ①③④ D. ③④⑤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 入夏以来,南方各省市普降大雨,多地洪水泛滥,两湖地区受灾尤为严重,数十万人民群众生灵涂炭。 B. 正确认识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是推进和谋划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首要问题,也是高等教育领域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C. 能否保持一颗平常心是考试发挥正常的关键。 D. 网络综艺发展至今,和电视台播出的传统综艺节目已没有严格区别,且反过来影响电视综艺节目。 17.填入下列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墨香阅读和指尖浏览,到底哪种阅读 ①能通向未来?这个问题 ②关乎阅读方式的选择, ③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即阅读场景的变革。如今,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人们 ④可以在 ⑤时间、地点进行阅读。以往在时间和空间上对阅读的限制, ⑥被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全都解除。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更 / 也 好像 所有 已经 B 才 不仅 还 / 任何 都 C 更 除了 还 大概 所有 都 D 才 不仅 更 几乎 任何 已经 A. A B. B C. C D. D 18.同学们创作的散文,将要结集出版,他们根据文章主题对文章进行分组,并为每组文章你一个标题,所以标题与各种文章对应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第一组:《遇见春天》《张家界,我永远的梦》《香辣野菜》《桃花源》 第二组:《又遇故人》《车轮下的母爱》《怀念潘老师》《闺蜜》 第三组:《轻松是一种力量》《活出一种禅意》《面具人生》《繁华中享宁静》 A. 自然情怀 人间真情 人生哲理 B. 与春有约 人间真情 多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