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761  2018-06-23
标签:人教版 七年级 下册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61]
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学段水平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上杭县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期末学段水平测试
七 年 级 语 文 试 题
(满分:150分; 时间:120分钟)
提示:
1、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2、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楚,不超出答题区域,不错位和越界答题。
一、积累与运用
1. 古诗文默写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_________________,寒光照铁衣 。(《木兰诗》)
(2)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木兰诗》)
(3)斯是陋室,________________。 (刘禹锡《陋室铭》)
(4)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_____________。 (刘禹锡《陋室铭》)
(5)予独爱莲之_____________________,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爱莲说》)
(6)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____。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7) 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
(8) ______________________,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泊秦淮)》)
(9)生活中总有挫折和困难,但只要你坚持不懈,就可能会发现一个扭转局面的契机。这正如《游山西村》中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人们常说:“教师如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这种奉献精神,使我们想起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朔气传金柝 (2). 磨刀霍霍向猪羊 (3). 惟吾德馨 (4). 无案牍之劳形 (5). 出淤泥而不染 (6). 独怆然而涕下 (7). 不畏浮云遮望眼 (8). 烟笼寒水月笼沙 (9). 山重水复疑无路 (10). 柳暗花明又一村 (11). 落红不是无情物 (12). 化作春泥更护花
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
2.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文化综艺类节目是有天然使命感的,它一开始就被人们寄予了文化变革和传承的希望。目前看来,《朗读者》做得还不错。不少人把《朗读者》喻为传播文化的一股清流,以此肯定该节目 甲 (A.创办 B.举办)的意义。
《朗读者》的mèi( )力并不仅仅在于朗读本身,每位嘉宾在朗读之前分享的个人故事,同样很精彩,很吸引人,有深刻的内涵和动人的情感。无论是演员徐静蕾讲她奶奶疼她爱她的平凡故事,还是96岁高龄翻译家许渊冲讲他年轻时为追求女孩翻译过才女林徽因的诗《别丢掉》的“独家趣闻”等,均以真挚的情感征服了观众,也带给了观众无限的思考。而作为著名作家和茅盾文学奖得主,曾经叛逆的麦家,如今面对叛逆的儿子,选择了理解和宽容。麦家在《朗读者》节目中畅谈他与儿子之间的矛盾,分歧,隔阂乃至冲突,与观众分享他对儿子的教育心得以及与儿子之间的相处之道,令人 乙 (A.感伤 B.感慨)。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mèi(_______)力 隔阂(______)
(2)文段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______)。
A. 很精彩,很吸引人 B. 《别丢掉》
C. “独家趣闻” D. 矛盾,分歧,隔阂乃至冲突
(3)在文中甲、乙两处横线上选择括号中符合语境的词语填空(填序号字母)。
甲:_______ 乙:_______
(4)文段中画线的句子有一处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魅 (2). hé (3). (2)D (4). (3)甲:A (5). 乙:B (6). 4)把“变革”与“传承”互换位置。(语序不当)


浏览完整试题
点睛:病句的类型主要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前后矛盾。辨析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二、阅 读
阅读杜甫诗《望岳》,回答问题。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 尾联写出了泰山怎样的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由仰视到俯视。
B. 本诗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气势磅礴。
C. 本诗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可谓形神兼备。
D. 本诗语言精炼传神,如“钟”“割”,充分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
【答案】3. 写出了泰山雄伟高峻的特点。 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4. A
【解析】
3. 本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要结合字里行间和诗歌的主题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解答时需要读懂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根据重点语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尾联写出了泰山雄伟高峻的特点,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4. 本题考查的是对这首词的内容的理解、手法运用的分析和思想感情的把握,我们解答时要结合整首词,逐句进行分析。A项理解不正确,“望”的角度是由远望到近望,不是由仰视到俯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吾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吾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选自课文《卖油翁》)
[乙] 南方多没人①,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夫没者岂苟然②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选自苏轼《苏东坡集》)
【注释】①没人:能潜水的人。②苟然:随便的样子。文中指轻易就学会。
5.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词。
(1)有卖油翁释担而立(______________) (2)康肃忿然曰 (_____________)
(3)七岁而能涉(_____________) (4)皆北方之学没者也(____________)
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公亦以此自矜 以吾酌油知之 B.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人不知而不愠
C. 斯是陋室 是非木杮 D. 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 温故而知新
7. 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用“,”在句中标出,限标两处。
生 不 识 水 则 虽 壮 见 舟 而 畏 之。
8.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____________________
(2) 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____________________
9. 请简要概括[甲][乙]两文说明的一个相同道理是什么?
【答案】5. (1). 放下 (2). 气愤的样子 (3). 趟水(徒步)过河 (4). 都 6. A
7. 生 不 识 水, 则 虽 壮 ,见 舟 而 畏 之。
8. (1). (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箭,只是对此微微点头(略微表示赞许)。 (2). 潜水的人难道随随便便就学会了吗(或:潜水的技术,怎么是轻易就能掌握的呢)?他们必定是掌握了游水的道理(规律)。
9. 熟能生巧,要想学会一项技能,就得长久训练,不断实践。(意对即可)
【解析】甲文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作者:欧阳修 年代:北宋
乙文选自:《苏东坡集》 作者:苏轼 年代:北宋
甲文译文:
康肃公陈尧咨善于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乙文译文:
南方有很多能潜水的人,天天与水为伴,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在水面,十五岁就能潜水了。他们潜水的技术,怎么是随随便便就能掌握的呢?一定是对水的活动规律有所领悟的。天天与水为伴,十五岁就学会了潜水的方法。生来不识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壮年,见到了船就害怕它。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的潜水的人询问来求得他们能潜入水里的技术,按照他们说的(技术)到河里试验(它),没有不淹死的。所以凡是不老老实实地刻苦学习而专门强求道的,都是像北方学潜水一类的人。
5. 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释:放下。
6. 本题考查文言文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词。解答时,首先要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得出正确选项为A项,意思都是“凭、靠”。其他各项的意思分别为:B:表修饰/表转折。C:动词,表判断/代词,这。D:因此/旧的知识。
7. 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可以根据句意来划分,句意为:生来不识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壮年,见到了船就害怕它。


展开余下试题8.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重点词语:颔:点头。岂:难道。
点睛: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
9. 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就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而且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加以比较分析、对照鉴别地阅读。在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中达到提高学生迁移思维能力和深入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甲乙两文说明的一个相同道理是:熟能生巧,要想学会一项技能,就得长久训练,不断实践。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轮椅上的歌
任炽越
①早晨,去公园的次数多了,发现园内不仅有晨锻的人、有唱歌的人、有跳舞的人,还有许多乘坐轮椅的人,这些人虽然为数不多,却也构成了晨光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②与他相识是在一道坡道上,那天我正走出公园大门,发现相邻的坡道上,一男子推着轮椅车正夹在拐角处,我正欲上前相助,他用眼光制止了我。只见他身子软软地倚着轮椅,双手紧握着车的把手,两眼注视着坡面,双脚行着,巍巍颤颤的,一寸一寸的向前挪动,额头上的青筋在微微抖动。经过约二十多分钟的艰难推进,轮椅终于拐过了转角,他长长的舒了口气,露出了胜利者的笑容。陪着他的妻子告诉我,他每天要经过无数次这样的“拼博”。正是有这样的精神,他从患病卧床不起,经半年锻练,已能推着轮椅,每天早上到公园来散步了。我在他微微的笑意中看到了生命的坚持。
③公园溜鸟区就在河边的竹林旁,一长排挂钩上,每天早上挤滿了各式的鸟笼,动听的鸟鸣声此起彼伏,在小河上空盘旋。我沿着公园环道快走,每次经过这儿,在一群溜鸟人中,数他的笑声最欢快。有一次问他,什么事让你天天这么快乐?他笑答,鸟欢叫我快乐!手指处,一只圆型的大鸟笼中一对美丽的小鸟正上下跳跃,欢快的鸣叫着,坐在电动轮椅上的他不时的与鸟儿呼应着。鸟友们悄悄对我说,他是位高位截瘫者,十年前一次交通事故留下了后遗症,溜完鸟他还要载着失智的老伴去散步。他的人生哲学是:笑也是一天,哭也是一天,心中充满了快乐,痛苦就进不去了!生活给了他一片阴暗,他的脸上却充满了阳光。每次看到他笑呵呵离去的背影,我从中体会到了人生的欢乐。
④那天,走过小树林旁,林间小径推出一辆轮椅,上面坐着个中年妇女,推车的却是位白发苍苍步履蹒跚的老太。我正纳闷,只听中年妇女对白发老太说:“阿姆,你推了这么多路吃力不?我跟你换一下,你坐着我来推你。”老太说:“我很开心,一点也不吃力。”这时跟在后面的一位中年男子对我说,老太是他的母亲,患有严重的骨质疏松,医生嘱咐要多散步、多晒太阳,但老太就不愿外出,他们夫妻俩就对老太说,按照居委会的要求,全家一起去公园做游戏,才每个礼拜天把老太“骗”了出来。我不知他们具体用了什么方法,但我从中年夫妇关注老太的目光里感受到了关爱与孝心。
⑤生活是一首五彩缤纷的乐曲,这些坐在轮椅上的特殊人群,用自己对生命的坚持,用自己对人生的欢乐,用自己对亲人的关爱,谱写出了一支支轮椅上的歌,在生活的乐曲中奏响了独特而又感人的旋律。
10. 请用简洁的语言分点概括“我”在公园中发现的一道道“独特风景”。
11. 结合语境,注意加点词语,品析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
只见他身子软软地倚着轮椅,双手紧握着车的把手,两眼注视着坡面,双脚行着,巍巍颤颤的,一寸一寸的向前挪动,额头上的青筋在微微抖动。
12. 理解第③段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含义(提示:注意加点词语) 。
生活给了他一片阴暗,他的脸上却充满了阳光。
13.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本文在叙述完每一段故事之后,都写出“我”当时的心理感受,这就为后面主题的揭示作了很好的铺垫。
B. 本文的主旨是赞美身残志坚者的乐观、坚韧,至于歌颂亲情的美好,那只是附带的,与表现主题没什么关系。
C. 第④段写一对中年夫妇每个礼拜天把老太“骗”了出来,“骗”字含义深刻,又带有幽默色彩,所以用了引号。
D. 结尾把生活比喻为乐曲,坐在轮椅上的特殊人群谱写了一首动人的歌,这样就巧妙地照应了题目,揭示了中心,也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
14. 联系实际,说说读了本文后你得到了怎样的人生启示?
【答案】10. ①坐在轮椅上的男子用眼神制止“我”的帮助,靠自己拼搏让轮椅拐过转角。 ②坐在电动轮椅上的高位截瘫者,在公园里快乐溜鸟。 ③中年夫妇,把患有严重骨质疏松的母亲“骗到”公园做游戏。
11. 动作描写。用一系列动词,写出男子转动轮椅过拐角的艰难与吃力,准确生动地表现出他的任性与执着。
12. “阴暗”指他是高位截瘫者,生活艰难;“阳光”指他面对不幸,不会一蹶不振,而是敢于面对,蔑视挫折,笑对人生。这句话写出了他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13. B
14. 示例:我们周围也常常可以看到那些身残志坚的人,他们通过付出比常人多十倍、百倍的艰辛而实现着自身的价值。他们的事迹启示我们:身处逆境,不要叹息,不要悲伤,而要永葆一颗快乐的心,去积极面对生活,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
【解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与概括的能力。解答这类题时应根据:主要人物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形下做(或说)什么事(或话),最终结果怎样。可以依次根据第②自然段的内容,第③自然段的内容及第④自然段的内容分别概括即可。注意语言的简洁性即可。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学生要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然后迅速阅读题干,有针对性地锁定答题范围,并迅速提炼出相关信息。概括文章的内容,一定要围绕具体描写的事件来概括,在概括时,还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性。
11.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的能力。本题从词语角度赏析。可以从人物的描写手法角度赏析。句中的“倚着”“紧握”“注视”“行”“挪着”均属于动词,写出了男子转动轮椅过拐角的情景,表现了男子的执着的特点。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的能力。应先回答这个词语的本义,再结合上下文的语境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阴暗”的本义是指天气昏暗的意思。本句中指的是男子的遭遇:身体高位截瘫、生活艰难。句中的“阳光”在文中指的是男子面对自己不幸的坚强、勇敢、乐观的人生态度。
13.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从文章叙述的内容分析,A、C、D三项均正确。只有答案B有误。“至于歌颂亲情的美好,那只是附带的”这句表述有误。对亲情的歌颂,也是文章主旨的一部分,对主题起到烘托的作用。
14.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感悟的能力。此题的答案不唯一。主要结合文章的主旨和内容理解并能够准确表述观点即可。观点要鲜明、正确,语言表述要简洁。同时要注意,一定要联系生活实际或自己的经历。
阅读梁启超《最苦与最乐》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①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展开余下试题②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做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死乃是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
③……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
④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15. 填空。
(1)在作者看来,贫而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失意而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老、病、死而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
(2)本文的主要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结合选文最后一句,简要说说你对第④段画线句子的理解(注意加点的词语)。
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17.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是因为本文是从“最苦”和“最乐”两个侧面来谈的,若以“苦与乐”为题,则显得范围过大,不够准确。
B. 文章以连续的设问开头,其作用是引起读者兴趣,引发读者思考,在此基础上水到渠成地提出作者自己的观点。
C. 第③段中“无入而不自得”在文段中的意思是:没有进去,就什么都得不到。
D. 第④段中,与第③段“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符的一句是: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答案】15. (1). (1)知足 (2). 安分 (3). 达观 (4). (2)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又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或:“每个人都必须尽责任”;“人必须对生活负责”;“尽责虽苦却乐”。)
16. “解除”是尽了责任,因而再无负担;“卸”是未尽责任,只是推卸不管而已。全句意思是说,逃避责任不是解除责任,如果一味逃避不仅不会减轻痛苦反而会备受痛苦的煎熬。 17. C
【解析】
15. (1)本题考查学生从文章中提取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认识到答案就在文中,然后仔细审题,结合上下文,找出相关信息。在作者看来,贫而不苦的原因是知足,失意而不苦的原因是安分,老、病、死而不苦的原因是达观。(2)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心论点的把握,要判断中心论点,可以首先看题目,有时题目就是中心论点,非常明确,此文的题目就是中心论点。当然有的中心论点在开头提出来,有的在结尾才娓娓道出,有的在文章的中间提出来,做题时要学会判断。本文的主要观点是: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又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16.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句子中词语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即可。“解除”是尽了责任,因而再无负担,“卸”是未尽责任,只是推卸不管而已。全句意思是说,逃避责任不是解除责任,如果一味逃避不仅不会减轻痛苦反而会备受痛苦的煎熬。
17.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通读全文,明确文章的主要意思,边读边思考。C项理解分析错误,“无入而不自得”人只要完成了自己的责任才能真正的得到快乐。
(五)名著阅读。
18. 完成下列小题
(1)下列关于文学常识或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如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
B.《朝花夕拾》是鲁迅的回忆性散文诗集,书名用了比喻手法。鲁迅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的各种经历,是“朝花”;鲁迅在晚年回忆这些经历,就是“夕拾”。
C.《最后一课》的作者是法国小说家都德,《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作者是俄国诗人普希金,《伟大的悲剧》的作者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
D.《海底两万里》主要讲述诺第留斯号潜艇的故事,主人公尼摩船长不仅是献身科学的探索者,同时也是反对一切压迫和殖民主义的战士。
(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他不怕吃苦,也没有一般洋车夫的可以原谅而不便效法的恶习,他的聪明和努力都足以使他的志愿成为事实。……生长在乡间,失去了父母与几亩薄田,十八岁的时候便跑到城里来。带着乡间小伙子的健壮与诚实,凡是以卖力气就能吃饭的事他几乎全做过了。
文中“他”是________人名),他最大的梦想是_____________,经历了人生的三起三落之后,他从一个诚实可爱的青年变成了麻木、潦倒、狡猾、________的行尸走肉。
【答案】 (1). (1)B (2). (2)① 祥子(或骆驼祥子) (3). ②拥有一辆自己的洋车 (4). ③自暴自弃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的积累能力。名著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B项错误,《朝花夕拾》书名的意思是早晨盛开的鲜花,傍晚的时候摘掉或捡起,这里指鲁迅先生在晚年回忆童年时期、少年时期、中年时期的人和事。(2)本题考查的是根据故事情节识记名著,以及了解作者和故事情节积累的能力。由“他不怕吃苦,也没有一般洋车夫的可以原谅而不便效法的恶习”知道上面语段选自《骆驼祥子》,作者老舍,文中的“他”是祥子,他最大的梦想是拥有一辆自己的洋车。
(六)阅读下面的非连续性文本,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挂图:读书名言) (漫画:不一样的读书)
【材料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至理名言。但南宋的“硕学”陆澄年轻时博览群书,到写宋书时却一字写不出来,被人称为“二脚书橱”。
古人很重视“读万卷书”与“行千里路”的辩证关系。如,说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主张“读书”,也主张“出户”。他把家乡的书读遍之后,用四匹马驮着书,十谒明陵,遍游华北、西北,访俗问民,最后写成了有名的《日知录》《肇域志》。
【材料三】最近,某中学文学社对全校学生的阅读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表:
阅读内容 时尚娱乐 玄幻武侠 写作范文 文学经典
关注率 39.1% 38.5% 13.4% 9.0%
19.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的内容,谈谈你对读书的理解和看法,请分点作答。
20
标签:人教版 七年级 下册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福建省龙岩”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6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