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236  2018-07-11
标签:人教版 高一 下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36]
辽宁省抚顺市九校协作体2017-2018学年高一6月联考语文试卷
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六月月考
高一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23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北宋时期,戏剧表演与戏曲演唱两种技巧的酝酿都已经接近成熟了,而历史的变故则把二者的综合过程剖分到两个地区去进行,其结果是在中国戏曲第一次以成熟形态出现时,就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声腔流派:南曲戏文和北曲杂剧,造成以后延续四百年的文化景观。南曲戏文于十二世纪初叶出现于浙江南部的温州地区,属吴语方言区。北曲杂剧则于蒙古灭金后形成于北方的山西、河北一带,属北方方言区。由于方言的差异,以及在方言基础上两地民间曲调风格的差异,南曲和北曲形成两个不同的音乐系统。尽管南曲、北曲都大量吸收了宋代词调,然而它们更多地却是吸收了不同方言地域的民间曲调。
南曲是“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即村坊小曲而为之,本无宫调,亦罕节奏,徒取其畴农市女顺口可歌而已,谚所谓随心令者”(明•徐渭《南词叙录》)。被吴地民间广为传唱的村坊小曲、里巷歌谣,自然带有吴歌的显著特点。吴地歌曲在调式上的特点是只有五声音阶,即宫、商、角、徵、羽,不同于北方的七声音阶。
与直接从宋人词调和当地民间小曲中升华为戏文唱腔的南曲不同,北曲经历了一个从民间套数长期传唱到为杂剧唱腔所利用的过程。北曲来源最初是汴京以及中原一带的各种小唱、说唱曲调,后来吸收了女真、蒙古等北方民族的曲调和乐器,渐渐演变而成。在诸多演唱艺术种类中,北曲杂剧主要受到两种曲牌联套音乐体制的影响,即大曲和诸宫调,在民间长期演唱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音乐体制方面的固定格律,因此当北曲杂剧一旦把它们吸收为自己的音乐主体,便形成与南曲戏文迥异的一套严格曲律规定,从曲牌联套到韵脚平仄,都有固定的要求。这使得晚出的北曲比早出的南曲在音乐体制上更加成熟而文人化。北曲的调式比南曲多出变宫、变徵两个音阶。
由于历史形成的脚印不同,南北曲在伴奏乐器和演唱方式上也有显著的区别。南曲戏文演唱不用管弦乐器伴奏,而采取徒歌的方式,只以拍板节拍,用锣鼓扶衬,但在曲腔之尾用人声帮和,这与它最初来源于宋词和民间小令的演唱有关。宋词的演唱历来是只以拍板节拍,或加上鼓的帮扶,而不用管弦乐器伴奏的。民间小令则多半是徒歌。北曲杂剧则因其音乐体制直接承自诸宫调等,一开始就是用锣、板、鼓、笛伴奏的,后来又慢慢加入弦索乐器如琵琶等。在唱法上则历来为一人单唱,用管弦乐器扶衬。
元灭宋后,北曲杂剧迅速推进到南方,最初沿着京杭大运河的水路传播到江浙一带,占领了南宋旧都杭州,继而扩及湖广,使宋元割据时期南北戏曲自生自长的局面被打破,南北两大流派发生了直接的交锋,其中北曲杂剧取攻势,南曲戏文取守势。二者对观众的争夺,至少在元代形成了两次反复,即最初北曲杂剧冲垮了南曲戏文的阵线,到顺帝朝,戏文重新崛起,甚至浸润到北曲杂剧的大本营大都,元末时戏文又一度遭劫。明初,戏文和杂剧开始并行流布和各自发展,而戏文渐渐占了统治地位。约从成化年间开始,戏文在东南几省陆续变化出诸多新的腔种来,它们一经产生就以异常迅猛的姿态向南北各地流布。在其逼人的攻势下,曾经一度盛行全国的北曲杂剧竟然从此一蹶不振,陆续萎缩,最终竟在万历年间成为绝响。
(摘编自廖奔《中国戏曲史•声腔源流》)


浏览完整试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方言基础上的民间曲调风格的差异是导致南曲戏文和北曲杂剧形成两个不同的音乐系统的首要原因。
B.南曲戏文大量吸收了宋人词调,也注重从民间小曲中吸取营养,并最终将它们升华为戏文唱腔。
C.与南曲的单一来源不同,北曲在唱腔方面先后受到汴京、中原一带小唱、说唱曲调的影响和北方民族曲调、乐器的影响。
D.南曲戏文的演唱脱离了乐器的伴奏,而北曲杂剧则相反,在锣、板、鼓、笛的基础上又加入了琵琶等乐器伴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先概述南曲与北曲的差异,接着逐层剖析,最后交代了元明时期二者交锋的历史及最终结果。
B.文章引用明代徐渭的论述,说明南曲戏文受到民间曲调的较大影响,也印证了南曲在演唱方式上的特点。
C.文章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详细论述了南曲戏文与北曲杂剧在唱腔、伴奏、演唱方式等方面的异同。
D.文章提及的元代北曲杂剧和南曲戏文对观众的争夺,说明元代是两大流派激烈交锋并互有胜负的时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不是历史上发生了宋元朝代间的更替,那么南北戏曲自生自长、双峰对峙的局面很可能会延续得更久。
B.北曲虽然出现较晚,但在音乐体制上比南曲更加成熟,在唱腔方面更加丰富多变,且一直领先于南曲。
C.在明代,戏文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并在改革创新后迅速流传全国,这大大加速了北曲的衰亡。
D.南曲和北曲的发展历史表明,一种艺术形式的生命力既受到历史进程的影响,又与自身的艺术创新息息相关。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清 名
梁晓声
有段时期,子诚是我的学生,家在西南某山区的小茶村。今年清明后,他有几天假,约我去他的老家玩。我总听他说那里风光旖旎,经不住动员,成行。
斯时茶村,远近山廓,美轮多姿。树、竹、茶垅,浑然而不失层次,绿如滴翠。
翌日傍晚,我见到了徐阿婆。子诚与一老妪驻足交谈。我见那老妪,腰板挺直,满头白发,不矜而庄。老妪慢慢离去,我不禁向那83岁老妪背影望去,钦佩之。
子诚告诉我——新中国成立前,老人家是出了名的美人儿。及嫁龄,镇上乃至县里的富户争娶,皆拒,嫁给了镇上一名小学教师。后来,丈夫因为成分问题,回村务农。每年清明前,她丈夫便换长衫游走于各村“说春”。“说春”就是按照黄历的记载,预告一些节气与所谓凶吉日的关系而已。“说春”,基本上是以唱代说,不仅要记忆好,还要嗓子好。她的丈夫还有一本事,便是脱口成章。于是,使人们开心之余,自己也获得一碗小米。在人们,那是享受了娱乐的回报。
不久农村开展“破除迷信”运动,原本皆大开心之事,遂成罪过。丈夫进了学习班,“说春人娘子”一急之下,将他们的家卖到了仅剩自己穿着的一身衣服的地步,买了两袋小米,用竹篓一袋一袋背着,挨家挨户一碗碗地还。乡亲们过意不去,都批评她未免太过认真。她却说:“我丈夫是‘学知人’,我是‘学知人’的妻子。对我们,清名重要。若失清名,家便也没什么要紧了。理解我的,就请将小米收回了吧!”
我问:“现在她家状况如何?为什么还让83岁的老人家采茶卖茶呢?”
子诚说:“阿婆得子晚,六十几岁时,三十几岁的独生儿子病故了。从那以后,她一直一个人过活。七八年前,将名下分的一亩多茶地也退给了村里。”
“这么大岁数,又是孤独一人,连地都没了,可怎么活呢?”
“县里有政策,要求县镇两级领导干部,每人认养一位农村的鳏寡高龄老人,保障后者的一般生活需求,同时两级政府给予一定补贴。”
我不禁感慨:“多好的举措!”
不料子诚却说:“办法是很好,多数干部也算做得比较有责任。但阿婆的命太不好,偏偏承担保障她生活责任的县里的一位副县长,名面是爱民的典范,背地里贪污受贿,原来不是个东西,三年前被判了重刑。”
我又失语,不复再问什么,只默默听子诚说:“阿婆知道后,如同自己的名誉也受了玷污似的,一下子病倒了。病好后,开始替茶地多的人家采茶,一天采了多少斤,按当日茶价的五五分成。老人家眼力不济了,手指也没了准头,根本采不了芽茶,只能采大叶茶了,早出晚归,平均下来,一天也就只能挣到五六元钱。她一心想要用自己挣的钱,把那副县长助济她的钱给退还清了。”
“今年年初,老人家患了癌症。几乎村里所有人都知道了。她自己也知道了。不过,她装作自己一点也不知道的样子,就着自己腌的咸菜,每日喝三四碗糙米粥,仍然早出晚归地采大叶茶。”
听了子诚的诉说,我沉吟良久。那天晚上,我要求子诚转告老人家,有人愿意替她“退还”尚未“还”清的一千二三百元钱。
第二天,还是傍晚时,我站在村道旁,望着子诚和老人家说话。才一两分钟后,二人的谈话便结束了。老人背着竹篓,尽量,不,是竭力挺直身板,从我眼前默默走过。子诚也沮丧地走到了我跟前,嗫嚅道:“我就料到根本没用的嘛……她说,谢了。还说,人的一生,好比流水,可以干,不可以浊……”
我不禁再次失语。
以后几日的傍晚,我一再看见徐阿婆往返于卖茶路上,背着编补过的竹篓,竭力挺直单薄的身板。然而其步态,毕竟那么的蹒珊,使我联想到衰老又顽强的朝圣者,去向我所不晓得的什么圣地。有一天傍晚下雨,她戴顶破了边沿的草帽,用塑料布罩住竹篓,却任雨淋湿衣服……
不久前,子诚打来电话,告诉我徐阿婆死了。
“她,那个……我的意思是……明白我在问什么吗?……”
我这个一向要求学生对人说话起码表意明白的教师,那一时刻语无伦次。
“听家里人说,她死前几天还清了那笔钱……老人家认真到极点,还央求村支书为她从县里请去了一名公证员……现在,有关方面都因为那一笔钱而尴尬……”
我又说不出话来,也不知自己什么时候放下电话的。想到我和子诚口中,都分明地说过“还”这个字,顿觉对那看重自己清名的老人家,无疑已构成人格的侮辱。
清名、清名……这一旦在乎反而累人自讨苦吃的东西呀,难怪令人都避得远远地,唯恐沾上了它!
我之羞愧,因亦如此……
(选自作者同题文章,有删改)
4.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展开余下试题A.子诚在文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把徐阿婆的故事和“我”巧妙地连接起来;而 “副县长”则是为了衬托徐阿婆的性格特点。
B.文中写“有关方面都因为那一笔钱而尴尬”一句蕴涵有关方面对徐阿婆的钦佩之情,暗含作者对社会现状深深的思考。
C.小说以细腻的笔触,形象地描写了徐阿婆的肖像、动作及语言,塑造了一位真实可感的农村老妪的形象。
D.本篇作品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清纯如西南某山区的小茶村,人物形象清俊本真,小说语言朴实无华。
E.小说以“清名”为题,一方面是对徐阿婆两次清名情节的高度概括,另一方面也起到了凸显主题的作用。
5.徐阿婆这一人物形象有何特点?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5分)


6.小说第二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二 古代诗文阅读(51分)
(一) 课内基础巩固(每小题3分,共12分)
7.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三秋桂子       三秋:三年
B.一尊还酹江月 酹: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
C.遥岑远目 岑:小而高的山
D.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次第:光景,状况
8.下列四首诗与“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意境上相似的一项是(  )
A.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B.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C.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9.与“对长亭晚”中“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公问其故,对曰     B.对镜帖花黄
C.无言以对 D.对症下药
10.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 多情自古伤离别    B.竹杖芒鞋轻胜马
C.楚天千里清秋 D.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施师点字圣与,上饶人。十岁通《六经》,十二能文。弱冠游太学,试每在前列,司业高宏称其文深醇有古风。寻授以学职,以舍选奉廷对,调复州教授。未上,丁内艰。乾道元年,陈康伯荐,赐对,言:“历年屡下诏恤民,而惠未加浃。细民既困于倍输重以岁恶室且垂磬租不如期积多逋负今明堂肆赦户自四等以下逋自四年以前愿悉除免。”上曰:“非卿不闻此言。”诏从之。假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使金。致命金廷,立班既定,相仪者以亲王将至,命师点退位,师点屹立。相仪者请数次,师点正色曰:“班立已定,尚欲何为?”不肯少动。在廷相顾骇愕,知其有守,不敢复以为请。及后金使贺正旦至阙,问馆伴:“师点今居何官?”馆伴宇文价于班列中指师点以示之,金使恍然曰:“一见正人,令人眼明。”先是,州郡上供或不以时进,立岁终稽考法,及是,主计臣有喜为督促者,乞不待岁终先期行之。画命已下,师点矍然曰:“此策若行,上下逼迫,民不聊生。”或谓:“令已出矣。”师点曰:“事有为天下病,惟恨更之不速。”即追寝其议。十四年,除知枢密院事。师点惓惓搜访人才,手书置夹袋中,谓蜀去朝廷远,人才难以自见,蜀士之贤者,俾各疏其所知,差次其才行、文学,每有除授,必列陈之。师点尝谓诸子曰:“吾平生仕宦,皆任其升沉。夫人穷达有命,不在巧图,惟忠孝乃吾事也。”得疾薨,年六十九。赠金紫光禄大夫。
(选自《宋史•施师点传》,有删改)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细民既困于倍输重/以岁恶/室且垂磬/租不如期/积多逋负/今明堂肆赦户/自四等以下/逋自四年以前/愿悉除免
B.细民既困于倍输重/以岁恶/室且垂磬/租不如期/积多逋负/今明堂肆赦/户自四等以下/逋自四年以前/愿悉除免
C.细民既困于倍输/重以岁恶/室且垂磬/租不如期/积多逋负/今明堂肆赦户/自四等以下/逋自四年以前/愿悉除免
D.细民既困于倍输/重以岁恶/室且垂磬/租不如期/积多逋负/今明堂肆赦/户自四等以下/逋自四年以前/愿悉除免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六经》,一般指的是《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部儒家经典。
B.丁内艰,“丁艰”指遭逢父母丧事,旧称遭父丧为“丁内艰”,遭母丧为“丁外艰”。
C.正旦,即农历正月初一,古时这天朝廷会举行百官朝贺天子的礼仪活动。
D.枢密院,官署名,主管军国机务、兵防等,至宋代与掌管政务的中书门下并称为“二府”。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施师点敏学早慧,才华出众。年纪尚小他就已通晓《六经》,能写文章;在太学读书时,考试总得优等,得到高宏的赞扬。
B.施师点立场坚定,据理力争。在金廷上,面对司仪的无礼要求,他义正词严、拒不让位,捍卫了朝廷的尊严,得到了金人的尊敬。
C.施师点心系黎民,行事果断。他担心不到年终提前考核会使百姓陷入困境,尽管执行的命令已发出,他还是追着扣住了这个命令。
D.施师点为国储才,选拔贤能。因蜀地远离朝廷,有才学的人很难有机会表现自己,他便让他们上书自荐,以备朝廷授官时选用。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在廷相顾骇愕,知其有守,不敢复以为请。(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人穷达有命,不在巧图,惟忠孝乃吾事也。(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填空默写(9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收束了对赤壁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2)在《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面对北国河山,不禁被勾起了对历史英雄的缅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生动写出了刘裕当年北伐时的豪迈气概。
(3)《雨霖铃》中表达恋人在离别之际,泪眼朦胧,有千言万语却难以说出口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声声慢》中使用叠词渲染凄凉气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古代诗词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西 江 月[注]
苏 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注] 这首词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1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分)
A.上阕“新凉”中“凉”字用得很妙,其原因是“凉”字传达出词人内心的伤感、悔恨之情。
B.词人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充斥廊庑间的西风落叶之声,营造出一种凄清寒凉的意境。
C.“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表达出词人念远怀人的情思与希望被人理解的深意。
D.本词在抒情上只采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由景生情,情真意切。
E.这首词的语言不尚藻饰,用语平稳妥帖而又蕴含深意,富于人生哲理,十分耐人寻味。
17.请结合写作背景,谈谈你对“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两句的理解。 (6分)


展开余下试题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语言文字运用(16分)
18.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随着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国航展正承担起新的国家使命,从珠海航展出发,配置全球资源,更高水平的蓝天盛会也将粉墨登场。
②中国巨量的住宅库存,在美联储加息的背景下,恐怕将会迎来更艰难的处境,因为在中国楼市兴风作浪的热钱,也许会很快回流美国。
③山东省电力公司研究的机器人“大白”如雷贯耳,它们因多次出色完成变电站巡检中的急难险重任务,被誉为坚守电网安全的“智慧卫士”。
④学生和家长发自内心感谢老师,也是人之常情,正常表达谢意的方式,如送花、送贺卡,其实不容置喙,否则就有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
⑤只要我们十几亿中国人民和衷共济,只要我们党永远同人民站在一起,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就一定能够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⑥相关部门应加大工作力度推动东中西部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财政经费要更多地支持薄弱地区,要少一些锦上添花,多一些雪中送炭。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③⑤⑥ D.②⑤⑥
1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夏季饮食有三忌:一忌不可吃湿热、辛辣的食物,二忌不可过量吃苦味的食物,三忌不可吃不洁的食物。
B.在新时期,微博是政府各个部门都无法回避的新舆论场,政府官员能否利用微博和民众沟通互动,既考验着官员的能力,也是广大网民所期待的。
C.现代诗的主流是自由体新诗。自由体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它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主要以反映新生活、表现新思想等内容为主。
D.习近平的魅力外交几乎没有放弃任何一个细节,一个自信从容、有情有义、真诚友好的中国领导人形象正在不知不觉地树立。
20.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3分)
A.您约我明天去贵处谈我班同学光临贵公司参观一事,因我有急事,现只好改期再谈。
B.令郎在这次数学奥数竞赛中获得满分,多亏老师您的精心指导,我们全家十分感激。
C.有位长辈给侄儿写信说:“此事一时难以定夺,望你钧裁。”
D.拙作奉上,自己总惶恐不安,望哂笑之余,不吝赐教。
21.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然而,我们的大脑对音乐的感知却不是这样。
②所以要有交响乐,也正是这样的“和声”才使得我们这个世界充满趣味。
③例如管弦乐的合奏,音波虽然混合,但是管乐声和弦乐声仍然保持各自的特点。
④物理学家们长期热衷于研究的现象都是整体等于所有部分的加合,声音就是这样的。
⑤整体可以大于部分之和,这一事实现在对大多数人来说已经是显而易见的了,但是曾经让物理学家们感到非常窘困。
⑥虽然管乐声和弦乐声独立地进入我们的耳朵,但是这两种声音的“和声”对我们的情感所产生的影响却远远大于这两种乐器的单独作用。
A.④①③⑥②⑤ B.④③①⑤⑥②
C.⑤③④①②⑥ D.⑤④③①⑥②
22.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4分)
每年进入6月,都会看到很多高考生“撕书”宣泄的新闻。尽管很多学校都会在高考前专门下发禁令,严禁“撕书”,但完全禁绝并无可能。这是因为,在高中生普遍缺乏压力疏导途径的背景下,仅仅从行为上限制即将离校的学生“撕书”,并非治本之策。笔者认为只要创新毕业仪式,就能让学生的毕业需求得到满足;只要学生的毕业需求得到满足了,毕业情感就能得到全部释放;毕业情感释放了,学生们就不会在“撕书”中感受毕业的滋味了。
①创新毕业仪式不一定能让学生的毕业需求得到满足。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啊!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美国一位活了101岁的老奶奶,叫“摩西奶奶”,76岁开始绘画,80岁举办画展,轰动美国,享誉全球。摩西奶奶说:“现在就是最好的时光。对一个真正有追求的人来说,生命的每个时期都是年轻的、及时的。”
这三个人说的话,你认为哪一句更有道理?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判断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能套作,不得抄袭。

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六月月考
高一语文试题答案
1.B A项,“首要原因”错,“方言的差异”及“方言基础上两地民间曲调风格的差异”是其成因,但二者并无主次之分;C项,“南曲的单一来源”说法有误,它受到了宋人词调及民间曲调的影响;D项,“脱离了乐器的伴奏”有误,原文是说南曲不用管弦乐器伴奏。
2.C “论述了……异同”说法有误,文中只是论述了南曲与北曲在唱腔等方面的具体差异,并不涉及相同点。
3.B 北曲在唱腔方面“一直领先于南曲”与原文不符,原文“约从成化年间开始,戏文在东南几省陆续变化出诸多新的腔种来”说明此时南曲在唱腔方面已经取得了对北曲的明显优势。
4.BC B项语句理解有误,“蕴含有关方面对徐阿婆的钦服之情”没有依据;C“细腻的笔触”有误;
5.①年事已高(身体不好),生活困顿:满头白发,步履蹒跚,眼力不济,身患癌症,采茶一天也就只能挣到五六元钱。②美丽端庄,气度不俗:从徐阿婆年轻时代的回忆以及八十三岁的外貌描写中,可以看出她曾经的美丽,以及年老后依然保持不俗的气质;③清名至上,自尊自立:她还小米、还钱等行为,说明她的自尊独立,对清名的看重;④吃苦耐劳,隐忍顽强:她年老坚持干活,可见她的勤劳,命运多舛,经历社会动荡、亲人离去、名誉的“玷污”等种种变故,依然挺直身板生活,可见她的隐忍顽强。
6.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清明时节正是采摘春茶的时节,以风光旖旎,景色秀美的茶村为人物活动环境,为塑造人物提供一幅清丽背景;②把故事放在采摘春茶的清明季节展开,为下文“我”多次见到徐阿婆、了解徐阿婆做了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③烘托人物形象,衬托徐阿婆优秀品质像茶村一样美丽动人。
7.解析:选A A项,三秋:秋季。
8.解析:选D D项与例句相似,都是表现物是人非的变化。
9.解析:选B B项中的“对”与例句意义相同,都为“对着,向着”。A项,回答;C项,回答;D项,针对。
10.解析:选C A项,“多情”为形容词作名词,多情的人;B项,“马”名词作动词,骑马;D项,意动用法,以……为忧愁。
标签:人教版 高一 下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辽宁省抚顺”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3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