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229  2018-07-11
标签:人教版 高一 必修四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29]
四川成都实验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模拟试题(二)
成都实验高级中学2017级高一(下)期末考试模拟试卷(二)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公元2世纪中叶,张骞受汉武帝派遣凿空西域,开通丝绸之路,成就了他的一世英名。这是 众所周知的事实。其实,早在张骞之前,走通东西方通道的,是众多不知名的英雄。但是,为什 么到了张骞之后,丝绸之路才真正建立和发展起来呢?这与丝路此端的汉唐帝国国力的强盛密 切相关。。
秦穆公称霸西戎,对于东西贸易的开拓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秦朝及汉朝初年,匈奴几乎垄 断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也自然垄断了丝路贸易。到了汉武帝之后,凭借父祖几代六十年的休养 生息政策积累起来的国力,果断采取反击匈奴的政策,因此才有张骞的出使。带着军事外交目 的出使的张骞,不经意间就发现了经过四川、云南到缅甸而至印度的商贸通道。张骞第二次出 使,携带了更多的物品,分送出使诸国,虽然这不算官方贸易,但却促进了西域诸部族和邦国来 华。这些外邦来使,与其说是向风慕义,不如说是为了经贸往来。
唐朝设立安西四镇以及伊西北庭都护府,对葱岭东西地区的羁縻府州,实行了有效的控制, 从而使唐朝的丝绸之路,比之于汉代有了长足的发展。可以说,汉唐时代的国力强盛,是丝绸之 路得以建立、巩固与发展的先决条件。在西汉张骞打通西域而建立起从中原经新疆至大夏的商 路后,中亚原有道路网中的主要干线便成为丝绸之路的西段,从长安横贯中亚、西亚到欧洲,构 成了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丝绸之路对于中国方面来说,主要是边境贸易,中国人主动出境贸 易不占主流。
隋唐一统,促进了丝绸之路贸易的发展。吐鲁番出土文书中,对于贸易物品的规格和价格 管理井井有条,就是适应边境贸易的外商而订,当地居民是不可能有如此大量需求的。唐朝在 边境地区设置了管理商贸活动的“互市监”。边境节度使热衷于边贸,是因为这是其重要的财政 收入之一。而这笔收入,中央政府是把它计算在对边军经费开支中的。
宋代,西北地区掌握在西夏政权手里,海上贸易因而兴盛。东西方贸易空前高涨,马可波罗 一家就是从这条路上来华的。元朝以后,西域地区出现了哈密、别失八里、柳城、于阗、火州以及吐鲁番等割据政权。帖木儿汗国控制了中亚,奥斯曼帝国统治了西亚,特别是1453年拜占庭灭 亡之后,丝绸之路的陆上通道和海上通道,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阻碍。因此,15世纪欧洲人的大航海事业,其重要动力之一就源自于破除丝绸之路的阻塞,适应东西方贸易增长的需求。欧洲人人不满意丝绸之路被西亚和北非的阿拉伯中间商人垄断,他们这回携航海技术进步的优势,要 直接走到东西方贸易的前台,航向所指,就是遥远的中国和印度!
(摘编自张国刚《宏观视野下的丝绸之路》)
1.下列关于原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众所周知,张骞受汉武帝派遣凿空西域,首次走通东西方通道,开通丝绸之路,才成就了他的一世英名。
B.汉武帝时期,前代休养生息政策积累起来的国力成为了反击匈奴的资本,同时也为张骞出使西域提供了条件。


浏览完整试题C.唐朝的丝绸之路较之汉代发展得更好,唐朝对安西四镇、伊西北庭以及葱岭东西地区实行有效的控制功不可没。
D.由于西夏政权掌握了西北地区,所以宋代有了更兴盛的海上贸易往来,马可波罗正是从海上通道来到中国。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张骞首次出使西域诸部族本来是带着军事外交目的,却偶然发现了一条能够最终到达 印度的商贸通道。
B.张骞出使西域诸国,促进了西域诸部族和邦国来华。这些外邦来使,不是向风慕义,而 是为了经贸往来。
C.汉唐时期,逐渐形成了从长安直至欧洲的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但中国人的主动出境贸易却并不占主流。
D.元朝以后,西域地区出现了众多割据政权。拜占庭灭亡之后,丝绸之路的陆上通道和海上通道,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阻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丝绸之路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汉唐时代国家实力的强大与兴盛,是丝绸之路得以建立、巩固与发展的前提。
B.吐鲁番的出土文书中,记载了贸易物品的规格和价格管理,这就是为了适应边境贸易的外商而制定的。
C.因为边贸收人是节度使重要的财政收人,中央政府也把这笔收入计算在对边军经费开支中,所以边境节度使热衷于边贸。
D.15世纪欧洲人大航海事业的兴起,其根本原因在于要破除丝绸之路的阻塞,适应东西方间贸易增长的需求。
【答案】
1.A(张冠李戴。原文是“早在张骞之前,走通东西方通道的,是众多不知名的英雄”。)
2.B(肯否失当。原文是“这些外邦来使,与其说是向风慕义,不如说是为了经贸往来”。)
3.D(曲解文意。原文是“其重要动力之一就源自于破除丝绸之路的阻塞,适应东西方贸易增长的需求”。)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报志愿
闫 岩
紧张的高考过后,又要面临着报志愿的难题。报志愿确实是个难题,选择一个好的专业能决定孩子一生的命运,可马虎不得。
这不,这一家人就围在一起商议着给自家的宝贝报志愿呢。
爸爸说:“一个男孩子,以后得有社会地位才行,才能让人看得起,所以我们首先要选对专业,其次才是学校。”
妈妈说:“光有社会地位还不行,最主要的是得有钱,最好选的这个专业能找到一个好工作,这个工作除了工资还能挣外快,守着死工资会生活得很憋屈。”
奶奶说:“对对对,儿媳说得对,社会地位高,挣钱也多,那我的宝贝孙子就能找个好媳妇,说不定还能攀上什么局长、市长家的女儿呢,到那时,我们家可就风光了。”
爸爸说:“你们说的都是我想的。所以,我们不能光动嘴,赶紧打开大脑想一想,小辉应该选什么样的专业最好。”
妈妈说:“这不一直在想嘛,什么计算机啦,材料啦,想了好多好多,就是觉得没有一个合适的,就没说出来。”
奶奶说:“不行不行,你说的这些专业可不行,都过时了,那是我教书时的热门专业。”
爸爸也点头说:“妈说得对,这些专业太古董了,我有好多同学都学过这些专业,大部分都分配在企业了,现在企业不好干,多半人都下岗了。”
突然,奶奶拍了一下脑门说:“有了!”
爸爸妈妈一激灵,异口同声地问:“妈,你想到什么专业了?”
奶奶说:“孩子姥爷不是在市劳动局人事科待过一段时间吗?他肯定比我们清楚什么专业最能找好工作。”
爸爸也拍了一下脑门说:“我怎么把这事儿给忘了,英子,快,快给你爸打电话。”
姥爷在电话那头儿说:“我也在揣摩这事呢,正想给你们打电话问问,你们觉得什么专业合适,能让小辉有个好的前途?”
接着,姥爷说:“我想了好几天,觉得学医不错。现在的人条件好了,容易得病,医生的社会地位挺高的,待遇也很好,平常除了工资还会有别的收入,而且最不怕下岗,不知道你们觉得如何?”
奶奶突然像开了窍,大声说:“你说我真是老糊涂了,怎么把这个专业给忘了呢!医生好呀,我记得老伴儿住院时,我恨不得跪下来求医生给我老伴儿治病,那时要是医生说能治好病,让我砸锅卖铁我都愿意。”
爸爸也笑了:“好专业,那就学医了。”
妈妈此时才想起什么,看了一眼正抱着《高考志愿填报指南》的儿子,招呼道:“宝贝儿子,快过来,听听你姥爷跟你说说什么专业好。”
儿子不耐烦地说:“我都这么大了,有自己的理想,你们就不用再为我瞎操心了,我自己选专业。吵吵闹闹的,真是烦死人了。”
奶奶责怪他说:“你太小,只凭感觉,没经验,以后会吃亏的,还是听姥爷的。”
爸爸妈妈又异口同声地说:“奶奶说得对。”
儿子烦躁地冲他们喊:“我谁的也不听,我自己的命运自己把握,我要学医。”
三人听到这里,你看我,我看你,大眼儿瞪小眼儿,突然齐声哈哈大笑起来。电话挂断后,三人一起向孩子扑过来。
奶奶激动地说:“没想到我的宝贝孙子比我们还有主见。”
爸爸也激动地说:“我的宝贝儿子就是我的宝贝儿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太棒了。”
妈妈更是激动,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最后问道:“儿子,你是怎么想到学医的,你这么小也没见过世面,怎么会想到当医生能有那么多好处,会有个好的未来呢?”
儿子瞅了瞅神经质的三个人,从口里飞出一句话:“我只知道医生能治病救人。”然后起身回到自己的卧室,“咣当”一声关上了门。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奶奶、姥爷、爸爸、妈妈、儿子五个人的意见一致,都主张学医。一家人如此自然
地想到了一起,可谓心有灵犀,英雄所见略同。
B.姥爷水平最高,他想到了当医生的许多优点。经他提醒,全家的其他三个大人才恍然大悟。可见人生的阅历和所见识过的世面对填报志愿至关重要。
C.得知儿子要学医,向儿子“扑”过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全家大人填志愿意见一致时的成就感、喜悦感,有讽刺意味。
D.“烦躁地冲他们喊”“瞅了瞅神经质的三个人”“‘咣当’一声关上了门”,这些描写主要是为了表现儿子不耐烦的脾气,无法理解家长的苦心。
E. 本文主要采用人物之间的相互对话来推动情节发展,而较少采用叙述性的文字介绍,这使得小说的矛盾冲突更加集中,表现的主旨更紧凑有力。
【答案】
4.C E (A项,“可谓心有灵犀,英雄所见略同”分析错误,虽然都想学医,但儿子与长辈们的出发点不同,不能用这句话概括。“很自然地”也属无中生有。B项,不合文意,“水平最高”无据。“人生的阅历和所见识过的世面对填报志愿至关重要”的推测也不当。D项,概括有失偏颇,“不耐烦的脾气,无法理解家长的苦心”不正确。有脾气不好的一面,但主要是表现儿子有自己的主见,反对大人们对自己的“不放手”,从而更好地衬托出填报志的动机和出发点的差异。)


展开余下试题5.小说中四个大人组成的群体形象有怎样的共同性格特征?请举例简要分析。(4分)
【答案】
5.①庸俗势利(功利性强)。爸爸说以后得有社会地位才行,才能让人看得起,这是贪图地位;妈妈说光有社会地位还不行,最主要的是得有钱,这是贪图钱财;奶奶说能攀上什么局长、市长家的女儿,这是贪图地位和金钱;姥爷说医生的社会地位高、待遇好、最不怕下岗,这是趋利。
②自私狭隘。父母、奶奶、姥爷都是从个人、家庭的角度考虑问题,考虑的方面充斥着大人自私自利的狭隘思想。(意思对即可,但要有概括和分析。答对一点给2分)
6.关于这篇小说的主旨倾向,有人说侧重于“贬”,也有人说侧重于“褒”。你是如何看待的?请谈谈你的个人见解。(5分)
【答案】
6.示例一:侧重于“褒”。小说有贬也有褒,但贬是为了扬褒,(1分)即通过家里的四个大人的言谈举止,表现他们的追逐地位、名利,趋炎附势,(2分)用来衬托儿子的单纯却崇高的思想境界,歌颂新时代青年的远大理想和崇高的精神境界。(2分)
示例二:侧重于“贬”。小说有褒也有贬,但主要是为了贬,(1分)通过填志愿这件事来批评一群成人的思想意识,批评他们的庸俗、势利、狭隘,(2分)揭示出社会需要摈弃功利思想,不能以此来污染青年一代。(2分)(意思对即可,有言之有理的答案可酌情判分,如赞成“褒”“贬”各半)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小题。
原来我是这样一个人
冯骥才今年74了。他说:“是不是人到了我现在这个年龄,都特别想看明白自己?”
问他到底看明白没有呢?他回答说,看明白了。几十年里,他一直在各个领域来回穿梭,刻意或随性。到了这时,他终于觉得,这样的自己才是最真实的自己。原来我是这样一个人。
采访他时,他说起什么来都高兴,惟独讲起那些正在消失的文化遗产和村落来,表情就变得格外严肃。
“我想我的岁数大了,我更希望年轻人接着做下去。”他对我们这些在座的年轻人说。
1994年、1995年前后,冯骥才在大众心目中还是一个传统的作家、艺术家。那段时间,他写出了一批“俗世奇人”的故事,共18篇,都是天津卫的奇人奇事。也是在那时,天津这座他常年居住的城市面临一场旧城改造的风波。为了“抢救”这座600年老城的文化遗产,他邀请了诸多专家进行文化采风和地毯式考察,编成《旧城遗韵》一书,还建议副市长建一座城市文化博物馆。
法国前文化部长安德烈•马尔罗曾提出“大到教堂,小到羹勺”的口号,在全法国做了一次文化普查。冯骥才觉得,中国56个民族的文化遗产也需要这么一种全面考察。他当时也提了一个口号,叫做“大到村落,小到荷包”。他还在两会上提议说,中国也应像欧洲那样有自己的文化遗产日。后来提案通过,国务院确定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
2003年,61岁的冯骥才受法国文化基金会之邀去了一趟巴黎,在那里住了两个月,研究了法国大量的文化资料。回国后,就开始着手做田野调查工作。
从木板年画、唐卡到口头文学、文化传承人名录,冯骥才和他的团队开始了规模浩大的“抢救”工程。民间艺术文化的分类、使用方式、工具材料、制作方法、传承谱系等都以文字、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来并梳理清楚。冯骥才把这叫做“摸家底”。十多年过去,“国家级的‘非遗’是1372项”,冯骥才脱口而出。
但他担心的是,日韩等其他国家“非遗”虽然相对少,每一项却有学者团队支持,而中国80%的“非遗”项目都处于自生自灭的境地,“丢失了就丢失了,丢失了也不知道”。因此他希望中国的知识界能“到田野里去”。
时隔十年,2013年,71岁的冯骥才又去了一次巴黎,给法国人作了一场演讲,回顾这十年来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的工作。但这却并没成为一个收束性的成果展示会,反而又成了一个起点。他游览了欧洲几国的乡村,惊讶地发现那里“像童话一样”。“牛在山上吃草,篱笆上编着花,人过着如诗如画的生活,几百年来没有变化。”而中国的村庄,不少已濒临瓦解和空心。
从欧洲回来,冯骥才又发起了传统村落认定保护的工作,他认为,“世世代代居住的乡村承载着民族精神文化的DNA”。从去年开始,他和他的团队对传统村落进行全面调查,希望能先尽快建立起档案来。似乎,他又要忙上若干年了。
坐在研究院敞亮的会客厅里,聊起小说来,冯骥才依然是滔滔不绝:“我现在写东西的感觉一丁点儿都没有丢。”去年,《收获》出版社交代他续写《俗世奇人》18篇,他一下子写超到21篇,只好把3篇“收回”。
冯骥才说他收集的本地奇人素材足足有一百来个,在脑袋里“闹腾”,他还说起自己最近有灵感一现,想写一个“会吃鱼”的美食家。“不定哪天,想写的话,半天就写出来了。”
但问题是即使“半天”也不是个容易事。《俗世奇人》的前18篇和后l8篇之间隔的20年,正是他把工作重心转向文化遗产保护的20年。完全属于他自己的创作时间越来越少。他已远离作家的光环,出现在媒体与公众面前谈论的也都是古村落保护。
然而当了许多年的作家,冯骥才不能完全放下。他有一个“苦恼”,就是“做文化遗产抢救的时候,无法拥有小说家的纯虚构式的思维”。写小说“有段时间一定要活在虚构里”,但他已经无法获得一个完全离开现实的纯虚构环境。比如几天前河北定州的一位82岁老传承人告诉他说,当地的一个民间戏快要灭绝了。“他一呼叫,我就得从虚构的世界里出来。”
《俗世奇人》这样的故事很短也好写,每篇大约2000字左右,冯骥才称它为“超短篇”。“只能写这样超短篇的小说了。想写的太多,不知有没有时间。”冯骥才说,却是一副释然的样子。“我随缘,看上帝给我多少时间。”
(选自2016年1月22日《北京晚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冯骥才,当代著名作家、书画家、民间文艺家。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会长。2013年主持成立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人称“传统村落保护第一人”。
7. 根据原文内容,下面理解和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1994年、1995年前后,冯骥才从一个传统的作家、艺术家彻底转变为文化遗产的保卫者。
B. “大到村落,小到荷包”与“大到教堂,小到羹勺”内涵相同,都倡导文化普查。
C. 没有两次法国出行,冯骥才就不可能着手中国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工作、田野调查工作。
D. 冯骥才认为小说家应该具有纯虚构式的思维,这说明目前的创作理念正在发生变化,以前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现在过时了。
【答案】7. B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A项,“从一个传统的作家、艺术家彻底转变为文化遗产的保卫者”错,原文第二段说“几十年里,他一直在各个领域来回穿梭”。C项,“他就不可能着手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工作”,说法错误,表述绝对化。D项,冯骥才说他收集的本地奇人素材足足有一百来个,在脑袋里“闹腾”,说明生活是文学艺术的源泉没有过时。


展开余下试题8. 下列不属于本文写作特点的两项是( )( )(5分)
A. 内容上记录了代表冯骧才成就的典型事例,从多方面展现人物丰富的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
B. 表达上以叙述为主,遵循“真实”的原则,用事实说话,作者的倾向暗含其中。
C. 文章主体按逻辑顺序安排材料,详写人物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工作,略写其文学创作成就。
D. 有记者提问、人物对话,较多地保留和引用冯骥才的说话文字,再现现场情景,不同于一问一答的人物访谈。
E. 《俗世奇人》的前18篇和后l8篇之间隔的20年,冯骥才将自己的创作精力完全投入到文化遗产保护中去,这20年里他远离了作家的“光环”。
【答案】8. CE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C项,“按逻辑顺序安排材料”表述错误,文章主体按“时间顺序”安排材料,不是“逻辑顺序”。文章中有明显的时间关键词“1994年、1995年前后”“2003年”“时隔十年,2013年”;E项,“将自己的创作精力完全投入到文化遗产保护中去”与原文“他把工作重心转向文化遗产保护”不符。
9. 冯骥才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哪些工作,请结合原文概述。(4分)
【答案】
9. ①邀请诸多专家对天津进行采风和考察,编成了《旧城遗韵》一书,建议建一座城市文化博物馆。
②提出关于国家设立“文化遗产日”的提议并通过,给法国人作十年来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成果展示。
③提出文化普查口号 “大到村落,小到荷包”,和他的团队进行田野调查,整理出非遗名录,对传统村落进行全面调查。④在媒体和公众面前谈论古村落保护,大力推动了民间文化保护宣传工作,人称“传统村落保护第一人”。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要求回答冯骥才在文化遗产做的工作,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他邀请了诸多专家进行文化采风和地毯式考察,编成《旧城遗韵》一书,还建议副市长建一座城市文化博物馆”“他当时也提了一个口号,叫做‘大到村落,小到荷包’。他还在两会上提议说,中国也应像欧洲那样有自己的文化遗产日。后来提案通过,国务院确定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2013年主持成立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人称‘传统村落保护第一人’”概括答题要点。
点睛: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筛选和整合时注意区分是局部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然后找到具体的答题区位,摘取关键词语作答,重点注意相关段落的段首句和段尾句。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小题。
张邵,字茂宗,初为晋琅邪内史王诞龙骧府功曹,桓玄徙诞于广州,亲故咸离弃之,惟邵情意弥谨,流涕追送。时变乱饥馑,又馈送其妻子。桓玄篡位,及武帝讨玄,王谧为扬州 ,召邵为主簿;刘毅为亚相,爱才好士,当世莫不辐凑,独邵不往。或问之,邵曰: “主公命世人杰,何烦多问。”刘穆之闻以白,帝益亲之,转太尉参军,署长流贼曹。卢循寇迫京师,使邵守南城。时百姓临水望贼,帝怪而问邵,邵曰: “若节钺未反,奔散之不暇,亦何能观望。今当无复恐耳。”寻补扬州主簿。
邵悉心政事,精力绝人。及诛刘籓,邵时在西州直庐,即夜诫众曹曰: “大军当大讨,可各修舟船仓库,及晓取办。”旦日,帝求诸簿署,应时即至,怪问其速,诸曹答曰:“昨夜受张主簿处分。”帝曰:“张邵可谓同我忧虑矣。”十二年,武帝北伐,邵请见,曰:“人生危脆,必当远虑。穆之若邂逅不幸,谁可代之? 尊业如此,苟有不讳,事将如何?”帝曰:“此自委穆之及卿耳。”武帝重其临事不挠,有大臣体。十四年,以世子镇荆州,邵谏曰:“储贰之重,四海所系,不宜处外,敢以死请。”从之。
元嘉五年,转征虏将军,领雍州刺史,加都督。初王华与邵隙及华参要亲旧为之危心邵曰子陵方弘至公必不以仇害正义是任也,华实举之。及至襄阳,筑长围,修立堤堰,开田数千顷,郡人赖之富赡。丹、浙二川蛮屡为寇,邵诱其帅,因大会诛之,悉掩其徒党。
江夏王义恭镇江陵,以邵为抚军长史,持节、南蛮校尉。后为吴兴太守,卒,谥曰简伯。邵临终,遗命祭以菜果,苇席为轜车,诸子从焉。(节选自«宋书张邵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初/于华与邵有隙/及华参要亲旧/为之危心/邵曰/子陵方弘至公/必不以私仇害正义
B.初/王华与邵有隙/及华参要亲旧/为之危心/邵曰/子陵方弘至/公必不以私仇害正义
C.初/王华与邵有隙/及华参要/亲旧为之危心/邵曰/子陵方弘至公/必不以私仇害正义
D.初/王华与邵有隙/及华参要/亲旧为之危心/邵曰/子陵方弘至/公必不以私仇害正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节钺”指符节和斧钺,古代往往授予统兵在外的将帅,作为朝廷赋予和加重将帅权力的象征。
B.“不讳”,古时对人死亡的委婉说法。其他如“千古”“仙逝”均可作为对人死亡的委婉表达。
C.“储贰”,也叫储副、太子,是古代帝王或国君的法定继承人的称谓,需要帝王或国君专门册封。
D.“元嘉”,与«水龙吟􀅰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元嘉草草”中的“元嘉”,同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年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3分)
A.张邵颇有才华,对宋武帝颇为忠诚。尽管很多士人投奔身为亚相的刘毅,但他认为武帝足称当世人杰。
B.张邵善于观察,了解民众心理。贼寇卢循来犯,他从百姓隔着护城河看贼寇的情形,觉察出民众心态。
C.张邵临时不挠,处事富有远见。武帝诛杀刘藩,他吩咐属下连夜准备物资,武帝为此事感到忧虑。
D.张邵勤于政务,关心百姓。他镇守襄阳时,修建堤坝水塘,开垦数千顷田地,郡中百姓由此富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惟邵情意弥谨,流涕追送。时变乱饥馑,又馈送其妻子。(5分)
(2)应时即至,怪问其速,诸曹答曰:“昨夜受张主簿处分。”(5分)
【答案】
10.C【解析】原文标点:初,王华与邵有隙,及华参要,亲旧为之危心。邵曰:“子陵方弘至公,必不以私仇害正义。”
11.D【解析】“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宋武帝刘裕的儿子)的年号。
12.C【解析】“武帝为此事感到忧虑”说法错误,原文说“张邵可谓同我忧虑矣”,应是武帝对张邵的认同与赞许。
13.(1)只有张邵情意更为谨厚,流着眼泪赶去送别。当时天下发生动乱、灾荒, 他又馈送财物给王诞的妻子儿女。(译出大意给2分;弥谨、涕、妻子,各1分。)
(2)所需物资立即准时送到,武帝惊异。问他们为什么这么快,吏曹们回答说:“昨天晚上张主簿已经作了安排。”(译出大意给2分;应时、怪、处分,各1分。)
【参考译文】:
张邵,字茂宗,起初任晋琅邪内史王诞龙骧府功曹,桓玄将王诞流放到广州,亲戚朋友都离弃他,只有张邵情意更为谨厚,流着眼泪赶去送别。当
标签:人教版 高一 必修四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四川成都实”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2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