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286  2018-07-14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86]
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田家炳高中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高 三 语 文
一、现代文阅读
今天,如何穿出中国范儿
《史记》载,赵武灵王“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遂下令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却遇到巨大阻力,王公大臣纷纷进言,认为“衣服习俗,古之礼法”,抛弃自身传统而改夷狄装束,乃是一种罪过。另一个相反的例子是魏孝文帝改革,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即“革衣服之制”,禁胡服,改汉服,以达到去除鲜卑的民族身份、融入汉族的目的。
自古以来,服饰一直是体现国家民族风俗文化的重要方面。中华是礼仪之邦,最重服饰,“衣食住行”,以“衣”为首。历经几千年流变,发展出的服饰文化可谓博大精深。从汉服、唐装到旗袍、中山装,经典的中华服饰也曾成为世界眼中靓丽的风景。然而,在当代中国,这种具有自身特色的服饰文化却似日趋式微。最简单的例子便是,当我们被要求“着正装”的时候,脑子里首先甚至唯一想到的就是西服,而不是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式礼服。这对于有着几千年传承的服饰文化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民族服饰,于个人,是身份的标签和文化认同感的载体;于国家,是形象的展示与礼仪的体现。在现代政治中,特色鲜明的民族服饰,更会成为国家的文化名片。放眼世界,不少国家都拥有自己的“国服”,如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和东欧、北欧诸国,阿拉伯国家更是重视。
相比之下,我们的重视程度似乎还不够。新中国成立初期,曾规定外交人员的正装为中山装。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山装似乎显得不太符合当下的审美观,因而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外交官们也开始穿起了西服。但是,西服在很多国家眼中并不算正装,在最隆重的外交场合,穿西服会被视为过于随便、不尊重外交礼仪的行为。
所幸的是,已经有不少人意识到并试图弥补这一缺憾,“中式礼服文化研究热”正在国内悄然兴起。日前在北京召开的“国服文化研讨与服装探索展示大会”,就是热潮中的一股涓流。这次由民族文化艺术工作委员会等联合主办的会议,以传承和弘扬民族服饰文化为宗旨,探讨最多的话题就是为什么要有“国服”、“国服”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确,如果我们在重大集会、节日庆典与外交场合能穿“国服”,有利于在世界上树立充满文化自信的中国形象。这就要求“国服”具有对普通民众的亲和力,便于普及。它不仅仅是在设计上加入中国元素那么简单,更应体现中华民族对于衣着的文化理念。 服饰是社会的一面镜子。魏晋风流,士人爱穿敞襟宽袍,以显自由不羁;大唐盛世,开放自信,服饰因之雍容华贵;在国家崛起之今日,如何穿出中国范儿,看来真不是一件小事。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赵武灵王下令“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遇到巨大阻力,因为王公大臣认为抛弃自身传统而改夷狄装束,是一种罪过。
B. 自古以来,服饰一直是体现国家民族风俗文化的重要方面。因此作为礼仪之邦的我们最重服饰,“衣食住行”,以“衣”为首。
C. 在当代中国,具有自身特色的服饰文化好像逐渐衰弱了。当我们被要求“着正装”时,首先想到的并不是中式礼服。
D. 民族服饰,于国家,是形象的展示与礼仪的体现,尤其是在现代政治中,特色鲜明的民族服饰,会成为国家的文化名片。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与赵武灵王“革衣服之制”的内容相反,魏孝文帝“禁胡服,改汉服”,但他们都由此达到了融入汉族的目的。


浏览完整试题B. 有着几千年传承的服饰文化,历经流变可谓博大精深。汉服、唐装、旗袍、中山装,都曾成为世界眼中靓丽的风景。
C. 世界上不少国家都拥有自己的“国服”,比起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和东欧、北欧诸国尤其是阿拉伯国家,我们的重视程度好像还不够。
D. 由民族文化艺术工作委员会等联合主办的“国服文化研讨与服装探索展示大会”,是“中式礼服文化研究热”的一种体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外交官用穿西服取代不太符合当下审美观的中山装,但在最隆重的外交场合,这种穿着可能会被视为不尊重外交礼仪的行为。
B. “探讨为什么要有‘国服’、‘国服’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现象可以证明,当下有不少人正在试图弥补我们没有“国服”的缺憾。
C. 我们只有在重大集会、节日庆典与外交场合穿具有中国范儿的“国服”,才能有利于在世界上树立充满文化自信的中国形象。
D. 大唐盛世雍容华贵之服,彰显开放自信。服饰反映社会,因此在国家崛起之今日,我们都应该把“如何穿出中国范儿”当成一件大事。
【答案】1. B 2. A 3. C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能力。B项,强加因果,“作为礼仪之邦的我们最重服饰,‘衣食住行’,以‘衣’为首”的原因不是“自古以来,服饰一直是体现国家民族风俗文化的重要方面”。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此类题目的题干一般是“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或者“错误的一项……”,答题时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比如本题的B项中出现表因果关系的词语“因此”,故考生应重点分析前后的因果关系当不当。
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 项,张冠李戴,选项源自文章第一段,从文中来看,“革衣服之制”的不是赵武灵王而是魏孝文帝,并且赵武灵王改制并不是为了融入汉族。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答题时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比如本题,选项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A项源自第一节,从文章的内容来看,选项张冠李戴,文中说的是“另一个相反的例子是魏孝文帝改革,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即‘革衣服之制’”。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作者在语言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项,曲解文意,“只有……才……”表达条件关系,过于绝对化,原文是假设关系。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像这种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要从题干中审明答题的方向,比如本题中,“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就要到文中找到与选项有关联的文字,然后看一看文中的信息与选项是否一致,或者选项的内容与文章的信息是否一致。比如选项C源自文章倒数第二段,文章里说“如果我们在重大集会、节日庆典与外交场合能穿‘国服’,有利于在世界上树立充满文化自信的中国形象”,“如果”是假设关系,选项说成“只有……才”,变成条件关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如 芽 游睿
接连几天,都有人来买树。无一例外,都是冲着那一棵金桂来的。经过他这些年的精心培育,眼前这棵金桂早已郁郁葱葱,每到八月,花香四溢,十分醒目。
他很纳闷。树已经栽了多年,之前从无人问津,为何这段时间频频有人来买。他思考再三,想起了给儿子通个电话。树由儿子当年所栽,卖与不卖,还是应该征求儿子的意见。
电话接通,瞬间被挂掉。他习以为常,儿子身居要职,经常开会、接待,接不了电话,正常。半小时后,儿子回了电话,说刚才正在大会上讲话。他便说起有人买树的事情,儿子在电话里哈哈一笑,说有人愿意买你就卖吧,只要价格合适,一棵树也卖不了几个钱。说完,儿子又要去开会,就挂了。
他回到自己的院子,再次打量那棵树。那是儿子在林场上班的时候栽的,那年儿子刚参加工作。有天儿子匆匆忙忙拿回了这棵树,当时这棵树还算不上树,连苗都不算,只能算芽,仅有两片嫩嫩的叶子,趴在一个塑料花钵里,并看不出品种来。儿子说是林场落下不要的,扔了觉得可惜就拿了回来。然后儿子就和他一道将那株芽小心移出,栽在了院子里。不想十多年过去了,当初弱不禁风的嫩芽已经长成今天枝繁叶茂的大树。儿子也和这棵树一样,不断变换岗位,一直走到今天。很多时候,他甚至觉得这棵树是和儿子的命运紧紧捆在一起的。
尽管买树的人不断前来,但他都一一拒绝。眼下,他并不需要卖这棵树,这些年,儿子对他孝顺有加,物质生活早已经超过村里人许多倍,所以他根本就不想卖树。偏偏来买树的人就是穷追不舍,价格也越发诱人,从最初的5万,现在有人竟然出到了15万,如果再这样一路高上去,他难免会心动。
这天,又有一个人来找他。来人40多岁,短寸头,戴眼镜,自我介绍说姓方,是专程来拜访他的。他想,可能又是来买树的。
果然,方先生开门见山,问起了这株金桂的具体种植时间。他也没避讳,就把当年种植的时间说了,然后问,你打算出多少钱?
方先生淡淡一笑说,别急于说价格,你不想知道我为什么会来这里吗?
他说正想问这个问题,这些天为什么老是有人来买这棵金桂树,而自己并没有对人说要卖。
我知道这棵树是你儿子种的。方先生说。
你怎么知道?
你儿子在一次会上谈到了这棵树,虽然是个小型的座谈会,还是有很多人知道了。你想想,在他的岗位上,谁不想离他近点儿,所以来买这棵树的人自然多。方先生说。


展开余下试题他沉吟片刻,看了看方先生说,这么说来,你不是来买树的?
我是你儿子以前在林场工作时的同事。我只是想来看看。方先生用手摸了摸树干,感叹道,当初那么小,长得真快!
当年他告诉过你栽这棵树的事情?他问。
没有。方先生说,我是最近才知道他栽了这棵树。不过,方先生说到这里看了他一眼。
你请讲。他感觉到方先生还有话。
好吧。方先生说,当年我是林场苗圃的保管员,那年我们培植了100株金桂,可是后来发芽之后,却只剩了99株。这事儿领导们都没有发现,只有我知道,但当时我也不知道这一株金桂去了哪里。
他顿时觉得额头冒汗。板下脸说,你的意思是我儿子偷回来的?可他告诉我说是林场不要的。
林场怎么会不要,你不知道当时培养一株金桂是多么不容易,跟宝贝似的,哪里舍得丢?方先生叹了口气说,如果不是最近听到有人到你们家来买金桂的事情,我怎么也不会联想到是你儿子拿了一株回来。而这棵树 栽种的时间,正好吻合。
他顿时脸色惨白。他中年得子,尽管家境贫困,但他拼尽全力把儿子供到大学毕业。儿子工作后,一直是家庭的顶梁柱,更是他无时不有的骄傲。却不想,儿子的背后却有如此不为人知的故事。他狠狠跺了跺脚说,早知道是这样,当年我肯定不会让他栽!
方先生淡淡一笑说,要是你当年阻止了,就好了。有些东西一旦种下了,就会疯狂生长,枝繁叶茂。现在,这棵树已经不是你的了。
是谁的?他奇怪,还能是谁的?
有人已经给了30万元将树买下,你儿子已经收了钱。方先生说,现在只不过没来移栽而已。
他没有告诉我已经卖了,难道你今天就是来移栽的?他问。
不。方先生说,我是来取证的。方先生亮出了一个工作证说,我现在在检察院里工作。你儿子涉案金额巨大,半小时前已经被我的同事带走。
他惊恐不已,赶紧拨打儿子的电话,却被告知已关机。再打,依旧是关机。
这哪里是金桂树,这分明就是他种下的罪孽!他顿时瘫坐在地上。
4.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文中的金桂树之所以价格昂贵,主要是因为金桂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每到8月花香四溢,十分醒目。
B. “儿子对他孝顺有加,物质生活在已经超出村里人许多倍。”这句话不仅仅表现儿子孝顺,也为下文写儿子腐败埋下了伏笔。
C. 买树的人不断前来,而父亲却迟迟没有把树卖出去,因为价钱在不断攀升,还没有达到足以让他动心的程度。
D. 小说中方先生形象的塑造,说明那里有腐败,哪里就有检察干部,即使是一棵树的被盗或以卖树为名的变相受贿,也要一查到底。
E. 小说采用的对话没有使用传统的冒号加引号形式,而是采用叙述的方式推动情节,还多处用疑问、设问和心理描写。
5. 金桂树是作者精心设计的一个物象,试分析小说中金桂树对情节的衍生发展、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6. 标题“如芽”隐喻了小说怎样的主题? 能否改为“金桂树” ?
【答案】4. BE 5. ①情节方面,这一物象串起文中的主要事件。小说是围绕着这一棵金桂树而展开故事的。②人物塑造方面,有象征性。金桂树虽然是一棵树,其实它象征着文中的主要人物“儿子”的命运。幼小时,它是“儿子”性格形成的起点;枝繁叶茂时,它是“儿子”仕途命运的终点。
6. 标题中的“如芽”,寓意着人类贪财的欲望和习惯就像一颗芽一样,一旦获得了生长的机会,便会成长壮大,难以抑制,直到东窗事发,走向穷途末路。
【解析】
4. 试题分析:A项,分析表面化,文中的金桂树之所以价格昂贵,主要是因为儿子的身份是领导,人们想讨好、亲近他。C项,“因为价钱在不断攀升,还没有达到足以让他动心的程度”不当,从文中内容来看,父亲迟迟不卖树的原因是“儿子对他孝顺有加,物质生活早已经超过村里人许多倍”,他不缺钱花。D项分析不全面,方先生是来取证的,也说明法不容情。
5. 试题分析:题干明确了分析的方向,那就是情节的衍生发展、对塑造人物形象两个方面。所谓情节的衍生发展,也就是推动情节的发展。人们前来争相购买,引来了检察院的同志,回忆起往事,最后又落脚到儿子因为这棵金桂受贿而被抓。这棵桂树贯穿了全文,串起了所有的故事情节。对人物塑造来说,金桂是儿子亲手带回,亲手栽下,也是儿子亲手卖掉;儿子偷回金桂,种下了贪婪的幼芽,金桂长成大树,儿子也成了巨贪,所以金桂象征的是儿子的命运。
点睛:这类题在回答时是有规律可循的,小说中如果多次写到某个物品,一般作用有:作线索,串起全文,使内容紧凑有序;设置悬念,引人注意,使读者产生急切的期待心理;烘托(衬托)某人或某物,使其个性鲜明,品质突出;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具有某种象征意味,突出主旨等。本题可参照这些规律,结合小说具体内容分析,有哪些作用,答出就可以了。
6. 试题分析:本题有两问,解答第一问“标题‘如芽’隐喻了小说怎样的主题”,首先要理解“如芽”的意思,然后归纳总结。“如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是儿子的贪婪之心,喻体就是金桂树芽,意思是说贪婪之心就像文中的树芽一样。树芽疯狂地生长着,十几年时间就已经枝繁叶茂,儿子从带走一颗小树苗到获取大量的钱财,贪婪之心迅速地膨胀着。正如方先生所说“有些东西一旦种下了,就会疯狂生长,枝繁叶茂”,最终只能走向穷途末路。第二问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答案不唯一,考生可以答“标题可以改为金桂树”,也可以答“标题不可以改为金桂树”,无论选择哪一种说法,都要从深化主题、突出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等角度阐述理由,注意言之成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走不出那片田野 邱苑婷
中国儿童文学作家里,曹文轩恐怕是最不买孩子账的一个。如果说以杨红樱为代表的儿童文学作家们,是蹲下来与孩子平视,要和孩子做最知心的朋友,曹文轩就是那个站着的精神偶像——他要让孩子踮踮脚才够得着,甚至踮脚也不行,只能远远仰望。他声明自己不太是一个自觉为儿童创作的作家,只是采用儿童视角写作。他是带着纯文学的野心在书写的,写起来便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根本管不上儿童不儿童。
这恰恰成就了他。透过他的文字,你会看到沈从文,看到汪曾祺。有评论者说,风景才是他作品里真正的主角。这话不假:他写作之前,常常要在楼下院子里走上几个小时,把自己重新扔回自然。1997年的夏天,他写得烦闷,干脆直接逛到卖机票处,人家问,去哪儿?他说,去哪儿都可以。
“海拉尔”,对方看看当天有票航班,随便扔出一个地名。
“行!”海拉尔?他根本不知道那是什么地方。
就这样来到呼伦贝尔大草原。那以后,他又自驾去过张北一带的草原许多次,俨然把它当成了第二故乡。北方大草原,并不是他熟悉的风景。他生长在江苏盐城,那是一个江南水乡,水的干净细腻融进了他骨子里,以至于读他任何一部早期作品,你仿佛都能触到水乡潮湿的、氤氲的雾气。可他也自认,他的短处也在这水,“缺少足够的冷峻与悲壮气质”。陌生的北方大草原,成就了他的自我更新——第一次,他写出了以北方草原为背景的《火印》。
场景在变,基因却没变。那些意境的背后,每每藏着曹文轩自己。他不讳言,说《草房子》很大程度上是他的自传,主人公桑桑就是年少的他。从调皮捣蛋,到情窦初开,到直面苦难甚至死亡,总有一个时刻,落寞会降临到那个不谙世事的小男孩身上,于是在天地旷野间,朦胧地察觉一丝生命的寂寥本质。
他曾回忆自己儿时独自在田野上的玩耍,与作品里的孤独经验如出一辙:本是一派捣乱与热闹,但是,“忽地就有孤独攻上心头,于是我慌张四顾,那时田野空大无边,自己成了蚂蚁大小,而田野还在一个劲儿地长着,不断地往四下里铺展……”这许多年,他走不出那片田野。


展开余下试题他不停描绘那片田野:苦难,坚韧,悲悯,孤独,干净……
这重复,形成了曹文轩儿童文学“纯美”的标签。北大老师邵燕君是曹文轩带的第一个硕士,她用“多年固执的美学坚持”来形容恩师。但当年他如果不这么固执的话,就不会变的如此强大,也不可能拥有如此独特的田野。在整个80年代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里,曹文轩其实是不吃香的,他坚持古典美,但现代主义的主潮却是强调深刻、批判、夸张、揭示。所以,他很难被纳入任何一个当代文学的主脉中,只能被归入儿童文学。
曹文轩自己是这么说的:负隅顽抗,活路一条。写完《火印》初稿,他照例请亲近的朋友、学生看,得到最受用的评价是:“这是曹文轩写的。”在文法中自有不变,他觉得保守未必是件坏事。将要批评当今文化批评的泛滥,讲评价文学必须回归文学性,讲这个“恋思癖”的时代对“深刻”的错误执念。他将美与善放在最高位置上,极度反感现代主义作品几近变态地表现大便、肮脏、恶心、绝望——如果世界已经这么糟糕,为什么连文学都不能让人得到净化与慰藉?他对美有近乎执念的精神洁癖。他的故乡水道纵横,水构成了他精神世界的大部分内涵——敏感、温润、细腻、干净、纯粹,而在他看来,文学也当和水一样,是净化之物。
每每提到中国经验,曹文轩总会说起《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的故事:一个巴西孩子为了寻找宝藏,历经波折来到遥远的埃及金字塔,最后却发现,宝藏就在自家教堂的无花果树下。“中国有中国的故事,这片土地上,有过那么多瑰丽的传说和民间故事,有过那么多深重的苦难,为什么要舍近求远?这才是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能开采挖掘的富矿。”
他一遍遍地重复着这些故事,对孩子们说,对北大学生说,对阅读推广人说,对媒体说,对所有关心文学的人说。说了很久。最终,他让世界听到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声音。
相关链接:①一个人永远也走不出他的童年。那片独一无二的土地,也给了我无限的情趣和恩泽。我的灵魂永远不会干燥,因为当我一睁开眼来时,瞧见的就是一片大水。水对我的价值绝非仅仅是生物意义上的。它参与了我之性格、我之脾气、我之人生观、我之美学情调的构造。(曹文轩《一个人永远也走不出他的童年》)②曹文轩对田园生活的价值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面对现代社会人的生活现代化但情感却趋向简单和生硬这一存在,他深感“文学应承担起调节的职能,当田园生活将要逐步变成历史时,它应当用温馨的、恬静的笔调去描绘田园生活”。描写田园生活与流淌在田园山水间的温馨人生,成了曹文轩小说的一个重要特色。
7.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他写得烦闷,干脆直接逛到卖机票处,人家问,去哪儿?他说,去哪儿都可以。这个情节可以看出曹文轩是一个在写作和生活中都是很随意的人。
B. 他是带着纯文学的野心在书写的,写起来便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根本管不上儿童不儿童。
C. 中国儿童文学作家里,曹文轩恐怕是最不买孩子账的一个。因为曹文轩是那个站着的精神偶像——他要让孩子踮踮脚才够得着,甚至踮脚也不行,只能远远仰望。
D. 在整个80年代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里,曹文轩坚持古典美,但现代主义的主潮却是强调深刻、批判、夸张、揭示。所以,他很难被纳入任何一个当代文学的主脉中,只能被归入儿童文学。
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曹文轩的故乡在江南,水塑造了他,也渗透到他的早期作品中。读那些作品,你仿佛都能感触到水乡雾气,潮湿、氤氲。
B. 曹文轩的作品,即使场景在变,基因却没变,很多作品都藏着他自己,《草房子》就是曹文轩的自传,主人公桑桑则是年少的他。
C. 曹文轩将美与善放在最高位置上,他认为文学应当让人得到净化与慰藉,文学还应当用温馨的、恬静的笔调去描绘田园生活。
D. 对一个作家来说,真正属于你的宝库,就是你生活的土地,曹文轩一遍遍重复着这些话语,最终让世界听到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声音。
E. 他不停描绘那片田野:苦难,坚韧,悲悯,孤独,干净……这重复,形成了曹文轩儿童文学“纯美”的标签。描写田园生活与流淌在田园山水间的温馨人生,成了曹文轩小说的一个重要特色。
9. 为什么说曹文轩是中国儿童文学作家里最不买孩子账的一个?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7. A 8. BD
9. ①他不像别的作家蹲下来与孩子平视,而是要让孩子踮踮脚才够得着,甚至只能仰望;②他声明自己不太是一个自觉为儿童创作的作家,只是采用儿童的视角写作;③他带着纯文学的野心在创作,写起来便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
【解析】
7. 试题分析:A项,“曹文轩是一个在写作和生活中都是很随意的人”不当,作者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在曹文轩作品中风景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写作之前”常常“把自己重新扔回自然”。
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传主精神品质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其中A项借助细节分析传主的个性品质,B项分析传主的写作心态,C项分析传主作品的定位,D项分析传主作品的风格特色,解答这类体的方法是:①解读标题,确定文体,找出传主,联系现实思考传主的人生及经历;②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③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把握传主精神品质,概括作者观点态度评价;④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总结文章手法技巧;⑥将选项与原文对照,一一排除得出答案。
8. 试题分析:本题侧重分析曹文轩的创作内容与风格,B项,“《草房子》就是曹文轩的自传”说法太绝对,不当。原文说的是“他不讳言,说《草房子》很大程度上是他的自传”。D项,“曹文轩一遍遍重复着这些话语”不当,曹文轩重复讲述的是故事,而不是文学主张。
9.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以从原文中提炼信息并概括答案。“中国儿童文学作家里,曹文轩恐怕是最不买孩子账的一个”,是本文开头的一句话,整个第一段是对这句话的具体阐释,因此本题答案集中在第一段。作者先是把曹文轩和其他作家进行对比,“以杨红樱为代表的儿童文学作家们,是蹲下来与孩子平视,要和孩子做最知心的朋友”而曹文轩却是“那个站着的精神偶像——他要让孩子踮踮脚才够得着,甚至踮脚也不行,只能远远仰望”,突出曹文轩的不同之处;然后分析曹文轩自己的创作角度,“他声明自己不太是一个自觉为儿童创作的作家,只是采用儿童视角写作”;再分析曹文轩的创作心态,“他是带着纯文学的野心在书写的,写起来便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根本管不上儿童不儿童”。考生把这些信息分层整理,即可得到答案。
三、古代诗文阅读
李星沅,字石梧,湖南湘阴人。道光十二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十五年,督广东学政。粤士多健讼,檄通省籍诸生之干讼者,牒报治之,士风以肃。任满,授陕西汉中知府,历河南粮道 , 陕西、四川、江苏按察使。在川、陕严治刀匪、啯匪,屡擒其魁置之法。
先是,永昌回乱,迤西道罗天池滥杀,不分良莠,众回益扰。总督贺长龄、提督张必禄急于主抚,降者辄复叛。至是,缅宁匪首马国海被剿亡走,潜结云州回马登霄、海连升等复起事,迤西大震。星沅追论肇乱之由,长龄、天池并获谴。二十七年,遣兵进剿,解散被胁回众,首逆就歼,余匪肃清。诏嘉其功,加太子太保衔,赐花翎。寻调两江总督。
星沅未第时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吉林省辽源”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8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