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新浪网《人工智能与隐私保护》)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信息社会中,我们都习惯了做透明人,街道上密布的天眼监控摄像头,使我们的行走轨迹一览无余,个人隐私全都不复存在。 B. 人工智能必须坚守“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不能为发展而剥夺人类的基本权利即隐私权,应正确把握好发展方向。 C.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要保护好自己的信息,不能相信任何组织机构和个人,否则会遭受经济损失甚至危及生命安全。 D. 人工智能通过你提供的数据,依靠智能感知、智能推理、智能学习、智能行动等环节,来实现为你精准服务的目的。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列举今天人们的私人信息或被动或主动地泄露的现象,进而提出人工智能如何正确发展的问题。 B. 文章把普通用户的信息分为“身份认证信息”和“内容信息”,逐层阐述人工智能如何做好保护隐私工作的问题。 C. 文章重点阐述了普通用户内容信息的保护问题,让读者明白“内容信息”的保护其实比身份认证信息的保护更重要。 D. 文章末尾举作者的爱人用他的电脑搜衣服的例子,指出商家通过侵犯人们“内容信息”的所有权来精准营销的现象。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用户的“身份证信息”不能让渡给任何商家,但“内容信息”则必须让渡给商家,否则不能享受到人工智能的服务。 B. 近年来不少坚守诚信的知名网站,因为防护能力不够强大,抵挡不了黑客的攻击,让用户的身份认证信息泄露了出去。 C.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商家须把握好人工智能的使用尺度,既要用人工智能让用户享受到便利的服务,又不能滥用人工智能内。 D. 今天,隐私保护不仅关系到隐私拥有者,也关系到隐私使用者。要做好隐私保护工作,需要普通用户、商家和政府等共同努力。 【答案】1. D 2. C 3. A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个人隐私全都不复存在”说法不符实情,第二段说的是“传统意义上的隐私已经不再成立”。B项,“人类基本权利即隐私权”有误,该说法缩小了基本权利的范围,文章第三自然段说“人工智能应该更好地保护人类的基本权利,其中就应该包括隐私权”,隐私权只是基本权利中的一个。C项,“否则会遭受经济损失”说法绝对,文章第五段只是说“就可能遭受经济上的巨大损失”。 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C项,“内容信息的保护其实比身份认证信息的保护更重要”错误,该说法与原文的意思恰好相反,根据文章第四、五、六等段落可知,“身份认证信息”应比“内容信息”重要。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A项,“用户的‘内容信息’则必须让渡给商家”理解有误,文章第六段“这部分信息……有时必须得让渡出去”,可见只是“有时”要让渡给商家,并非全都要让渡给商家。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听海的心 迟子建 十一年前,在爱尔兰的都柏林海湾,我遇见了一对特殊的看海人。 那该是一对母子吧? 一个胡子拉碴、衣衫不整的年男人,扶着一个穿黑袍的老妪,从一辆破烂不堪的轿车上下来,缓缓走向海滩。中年男人弯着腰,耷拉着脑袋,步态疲沓;老妪则努力昂着头,将身体拔得直直的,缓缓而行,一副庄严的姿态。 待他们走到近前,我发现老妪原来是盲人! 海上波涛翻卷,鸥鸟盘旋,老妪看不到这样的景象,可她伫立海边,与海水咫尺之遥,双手抱拳,像个虔诚的教徒,祈祷似的望着大海。扶着她的男人,不时在她耳边低语着什么,她也不时回应着什么。 从他们驾驶的汽车和衣着来看,他们是生活中穷苦的人。但大自然从来都不摈弃贫者,它会向所有爱它的人敞开怀抱。 在我眼里,一个人的身体里埋藏着好几盏灯,照亮我们与这个世界的联系。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手,都是看不见的灯。眼睛是视觉之灯,耳朵是听觉之灯,鼻子是嗅觉之灯,舌头是味觉之灯,而手是触觉之灯。当一盏灯熄灭的时候,另外的灯将会变得异常明亮!站在海边的老妪,她的视觉之灯熄灭了,但依赖听觉,她依然能听到大海的呼吸;依赖嗅觉,她仍能闻到大海的气息;而她只要弯下腰来,掬一捧海滩的沙子,就能知道大海怎样淘洗了岁月,她的触觉之灯也依然是明媚的。 我相信那个老妪感受到的大海,在那个静谧的午后,比我们所有人都要强烈,因为她有一颗沧桑的听海的心。 看来世上没有什么事物,能够阻隔人与大自然最天然的亲近感。 我热爱大自然,因为自童年起,它就像摇篮一样,与我紧紧相拥。 在故乡的冬天,雪花靠着寒流,一开就是一冬。雪花落在树上,树就成了花树了;雪花落在林地上,红脑门的山雀就充当画师,在雪地留下妖娆的图画了;而雪花落在屋顶上,屋顶就戴上一顶白绒帽了! 在大雪纷飞的时令,我们喜欢偎在火炉旁,听老人们讲神话故事。故事中的人,是人又是物;而故事中的物,是物又是人!在故事中,一个僧人走在夕阳里,突然就化做彩云了;而一条明澈的溪水,是一颗幽怨的少女灵魂化成的。山川草木和人,生死转换,难解难分!听过这样的故事,我往往不敢睡觉,怕一觉醒来,自己成了一棵树,或是一条河。虽然树能招来美丽的鸟儿,河流里有色彩绚丽的鱼,但我更爱家人,更爱我家院子里的狗! 当春风折断了雪花的翅膀,冰封了一冬的河流就开了!雪化了,这样的神话故事也就结束了。人们不必居于屋内,用故事打发长冬了。大家奔向森林,采集一切可食之物,野菜野果,木耳蘑菇,甚至花朵。一个在山里长大的孩子,在用脚翻阅大自然的日历时,认知了自然。我们知道采花时怎样避开马蜂的袭击,又不扫它的兴;知道去河岸采臭李子时,怎样用镰刀头敲击铁桶,赶走贪吃的熊;知道在遭遇蛇时,怎样把它甩开;知道从山里归来时,万一身上被蜱虫附着,怎样用烧红的烟头把它们烫跑。
展开余下试题热爱大自然的人,一定会记得蕾切尔•卡森的名字。她的不朽之作《寂静的春天》,是这位伟大女性,满怀悲悯地敲给这个越来越物质化的世界的晚钟。她是环境保护的先驱者和实践者。她的《惊奇之心》,像一座魔法小屋,吸引你走进,不忍离去。蕾切尔•卡森曾说,假使她对仙女有影响力,她希望上帝赐给每个孩子以惊奇之心,而且终其一生都无法摧毁,能够永远有效对抗以后岁月中的倦怠和幻灭,摆脱一切虚伪的表象,不至于远离我们内心的源泉。 蕾切尔•卡森离开这个世界整整半个世纪了,但她的作品带来的潮汐,一直回荡在我们耳畔,让我们能够静下心来,看一眼头顶的月亮,让我们能够满怀柔情,把一颗清晨的露珠当花朵来看待。看到她用朴素纯净的文字勾勒的那片缅因州的海,我蓦然想起了在都柏林海湾相遇的那位看海的盲人老妪,这两个不同时空、不同地域的观海者,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在我心中,她们同样的清癯、内敛,同样的骄傲和高贵! 蕾切尔•卡森是大自然的修士,把芬芳采集,播撒世人。所以她的音容失明于这个世界了,但她作品的光辉,从未落入黑暗之中。 我们在捧读她著作的时候,依然能够感受到,她那颗勃勃跳动的听海的心! (选自《青年博览》2017年第19期,有删改)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对母子动作神态做了精细描写,以中年男人精神的萎靡来反衬盲人老妪精神的昂扬,制造悬念,激发读者强烈的好奇心,也凸显了本文的主旨。 B. 文章说“故事中的人,是人又是物;而故事中的物,是物又是人”,这一思想洋溢着“万物有灵”的神秘气息,给本文带来了瑰丽的神话色彩,令人神往。 C. 文章看似散漫,其实匠心独运。从都柏林的海湾到作者故乡的雪原,再到那片缅因州的海,文笔洒脱自如,而精神贯通,充分体现了现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征。 D. 文章语言华丽,综合运用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将诗性与智性有机融合,细腻而又张扬。 5. 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划横线句子的含意。 6. 文章以“听海的心”为标题,有何作用? 【答案】4. D 5. 该句采用比喻(暗喻)的修辞方法,用“灯”来比喻人感悟烛照自然的各种身体感官,揭示出入与自然水乳交融的亲密关系。无论是肉体的残缺,物质生活的贫困,还是岁月中的倦怠和幻灭,尘世生活的虚伪表象,都无法阻断人与自然的血肉联系。只有拥有一颗沧桑的听海的心,自然才会向我们敞开它的怀抱,从而展示它全部的瑰丽和神奇。 6. (1)“听海的心”构成全文的行文线索,将母子、童年的“我”、美国环保先驱蕾切尔•卡森有机串联起来,从而使文章首尾呼应,收放自如,一气呵成。(2)“听海的心”有力揭示了散文的主旨,人只有用心感悟自然,聆听自然的脉动,才能抗衡尘世生活的倦怠和幻灭,从而为人类的前行提供不竭的动力。同时也暗含着作者对物质至上的现代文明的痛苦反思,表现出作者重构人类精神家园的美好愿望。(3)“听海的心”将“两个不同时空、不同地域的观海者”连接起来,塑造了盲人老妪和蕾切尔•卡森这两位女性形象,展现出“她们同样的清癯、内敛,同样的骄傲和高贵”,给读者留下了十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答到和塑造人物有关即可) 【解析】 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这是综合考查题,涉及的方面比较多,有内容的概括,有语言的理解,有手法的分析。首先应浏览选项,明确其考查的点,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比较。D项,“文章语言华丽”有误,从文章来看,其语言是清新淡雅的,并不以华丽为重;“细腻而又张扬”错误,应该是“细腻而又深沉”,并不“张扬”。 5.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划横线句子的含意”,这是考查学生鉴赏品味文章语言内涵的能力。首先回归文本,找到划线句子,看该句所写的对象,看有无使用技巧,圈出关键词语,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内涵。划线句在第七段,“在我眼里,一个人的身体里埋藏着好几盏灯,照亮我们与这个世界的联系”,结合后面的内容,“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手,都是看不见的灯。眼睛是视觉之灯,耳朵是听觉之灯,鼻子是嗅觉之灯,舌头是味觉之灯,而手是触觉之灯”,由此可知,“灯”是喻体,作者把人体感悟烛照自然的各种感官比作“灯”,这是使用比喻的修辞,“照亮”是说人体的这些感官可以让人感知品悟这个世界,揭示出人与自然水乳交融的亲密关系;“但大自然从来都不摈弃贫者,它会向所有爱它的人敞开怀抱”“当一盏灯熄灭的时候,另外的灯将会变得异常明亮”,说明无论是肉体的残缺,物质生活的贫困,还是岁月中的倦怠和幻灭,尘世生活的虚伪表象,都无法阻断人与自然的血肉联系。只有拥有一颗沧桑的听海的心,自然才会向我们敞开它的怀抱,从而展示它全部的瑰丽和神奇。本题难度较大,需要考生找到设题的区域,结合上下文的内容,联系设题句子的手法才能品味句子的含义。 6. 试题分析:题干问“文章以‘听海的心’为标题,有何作用”,这是针对标题设题。此类题目一般从结构、主旨、形象以及艺术技巧等角度分析。首先从结构上分析,这就需要给文章简单分层,分析这些层次与标题的关系,文章一开始写母子二人观海,然后写童年的“我”,接着写美国环保先驱蕾切尔•卡森,而这三个部分的内容都与标题“听海的心”有关,故文章以“听海的心”为线索,将文章有机串联起来,首尾呼应;然后从内容形象上来看,文章倒数第三段说“我蓦然想起了在都柏林海湾相遇的那位看海的盲人老妪,这两个不同时空、不同地域的观海者,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可见标题“听海的心”把不同时空不同地域的观海者连接起来,以“听海的心”塑造了盲人老妪和蕾切尔•卡森这两位女性形象,展现出“她们同样的清癯、内敛,同样的骄傲和高贵”的特点;最后从主旨的角度来看,文章以“听海的心”为线索,串起盲人老妇“观海”、“我”童年感受自然、蕾切尔•卡森“观海”等内容,揭示了散文的主旨,说明人只有用心感悟自然,聆听自然的脉动,才能抗衡尘世生活的倦怠和幻灭,从而为人类的前行提供不竭的动力,其中暗含着作者对物质至上的现代文明的痛苦反思。解答本题,考生应先理解标题的含义,“听海的心”,“海”既指实际的大海,也指自然,“听”是说用心感悟自然,回归文本,明确是谁“听海”,作者借文中“听海”的行为表现重构人类精神家园的美好愿望。解答此类题目的角度如下: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点明写作特点或含义;揭示或暗示了文章的主题;表达作者的情感或态度;记叙的线索;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智慧医疗是一种以患者数据为中心,融合物联网、云计算与大数据处理技术的医疗服务模式。这一模式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数据获取、知识发现和远程服务。数据获取由医疗物联网完成,知识发现依靠大数据处理技术进行,远程服务则由云端服务与轻便的智能医疗终端共同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