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298  2018-07-30
标签:人教版 高一 必修四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98]
湖南省张家界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B卷
张家界市2018年普通高中一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联考
语文试题卷(B)
考生注意: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24道小题,共8页。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考生必须在答题卡上答题,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 ( 阅读题 共68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我国的家训文化最早产生于周代,之后陆续出现了班昭的《女诫》、颜之推的《家训》、司马光的《家范》等家训代表著作。家训文化在团结族人、凝聚家庭氛围、形成良好家族风气等方面作用十分突出。古人一方面强调自身道德品质的修养,向贤德之人学习;另一方面,也身体力行,将家风形成文字,使之能够代代相承。
②家训文化绵延至今,已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训家风曾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灵。当下,发掘家训文化的时代内涵、传承优秀家训的文化精神,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
③中国传统家训包含立德、修身、齐家、处世等方面的内容,兼及传统文化和主流价值观。传统家训文化的教育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④家风熏陶与个体自觉并举。传统家训一般流传于家族内部,是特定历史时期,某个家族的全体成员需要共同遵守的价值准则。家训代表着祖先对后人、族长对族人、长辈对幼辈在关于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方面的重要教诲和训示。全族成员都需要在学习和生活中自觉践行家训,维护良好家风。
⑤亲情感化与家规约束并用。“三纲五常”是中国古代儒家伦理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强调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以及仁、义、礼、智、信等道德思想,来维护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古代家训强调礼法并重,既有劝导性教育,更要加之以强制性的惩罚,以训诫没有遵循家规之人,从而维护家训的尊严。
⑥榜样示范与言传身教并重。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家庭是子女的第一所学校。这与古人在教育方面讲求以身示范、身体力行来达到教育晚辈的目的是较为一致的。他们都是通过言传身教,营造正面而健康的家庭氛围,以期对晚辈的人格塑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⑦家风熏陶深深融入到了每个人的生活之中,影响颇为深远。家训文化展现了道德的力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诸多内在一致性,弘扬家风对于引导人民群众接受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优秀的家风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深刻的价值追求。良好家风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亦是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和丰富滋养,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⑧传承优秀家训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认同。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进步则社会进步。要使精神文明建设适应于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就要更注重家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从而形成施教导民、上下和合的良好局面。
(摘编自王西维《家训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承与创新》)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国的家训文化在周代就已经产生,家训文化的作用非常明显,如团结族人、凝聚家庭氛围、形成良好家族风气等。
B.家训文化源远流长,它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灵。


浏览完整试题C.中国传统家训文化意蕴丰富,在立德、修身、齐家、处世等方面均有其行为规范,它还包括传统文化以及主流价值观。
D.传统家训文化教育,讲求的不外乎是家风熏陶与个体自觉、亲情感化与家规约束、榜样示范与言传身教三方面结合。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举《女诫》《家训》《家范》等家训代表著作之例,旨在论证家训文化早已有之。
B.文章论证了发掘家训文化时代内涵、传承优秀家训文化精神、弘扬家风的现实意义。
C.文章阐述古代家训的劝导性功能和强制性作用,旨在论证古代家训强调礼与法并重。
D.文章摆事实,讲道理,采用正反论证,有力地阐述了家训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承与创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三纲五常”强调君、父、夫分别为臣、子、妻的纲以及仁、义、礼、智、信等道德思想,旨在以此维护封建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
B.现代教育理念肯定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家庭是子女的首所学校。这一理念与古人讲求以身示范来达到教育晚辈的目的基本一致。
C.优秀的家风积淀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它所蕴含的基本精神,一定会成为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量源泉。
D.进一步注重家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从而形成施教导民、上下和合的良好局面,是使精神文明建设适应于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的前提。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14分)
盛开在屋顶的莲花
葛俊康
听父亲说,奶奶生前喜欢种莲,并且还是种莲的高手。每年奶奶都要在家门前的河汊道里种上一大片的莲藕。奶奶种的莲,花开得最艳。每天早晨,奶奶总要站在莲花旁边,一脸慈祥地看着在河里划船的父亲。
父亲十八岁那年,从爷爷手中接过船桨,成了村里唯一的摆渡艄公。父亲除了摆渡,没事时,就按奶奶的吩咐,帮人们运这运那,特别是洪水来的时候。
父亲说,那年的洪水,来得特别突然,也来得特别猛。半夜里父亲听到奶奶的喊声,忙跑出门去看,洪水已经冲进了街道。
父亲惊呆了,还没反应过来就听见奶奶喊:“赶紧叫醒大家搬到山上去。”那时,没有电话,更没有手机,奶奶就和父亲分头边喊边敲人家的门。
洪水越来越大,奔腾着,蹿进了院里。
父亲回来后,马上开始手忙脚乱地往山坡上搬东西。这时,奶奶忽然想起了生产队堆放在河边晒场上的稻谷还没收拾,那可是全村人的口粮啊!在那个吃不饱的年代,粮食显得特别珍贵,奶奶忙叫父亲去找他的船,然后到晒场去运粮食,还要他边跑边喊人。
父亲赶到晒场,把船靠过去,闻讯赶来的青壮年一下就围了过来。几千斤稻谷少量已经装袋,大多还堆在地上,大家七手八脚,装袋的装袋,装船的装船,劲大的直接扛上麻袋往山坡上跑。洪水越来越大,父亲的心里挂念着奶奶,运完一船后,就直接把船划回了家里。
这时,洪水已经淹没了柴楼。奶奶已被逼到了房顶上,看见父亲,忙问:“运完了吗?”父亲说:“还没!我想先把你送上山。”
奶奶厉声对父亲说:“瞎胡闹,赶紧回去!运完了再来,我没事!”
父亲望着奶奶,不敢吭声,只好又把船划了回去。
晒场上的人们还在忙着,有人抱怨父亲咋现在才来,一袋袋稻谷装好,运到山坡前,卸下,背上山坡;返回,再装。洪水还在上涨,但平稳了些。
马上就运完了,这是最后一船,看着那一麻袋一麻袋胀鼓鼓的稻谷,父亲开始动起了心思。那个年代,粮食是多么金贵啊!他看看左右没人,就把船停了下来,从船上找出一截绳子,把一袋稻谷拦腰捆好,绑在船舷外的挂钩上,麻袋浸在水中,只有一小节绳子露在外面,即使是白天,不仔细看也看不出,何况这闹洪水的三更半夜呢?
船靠岸了,人们很快就把稻谷搬完了,父亲悬着的心放了下来,这才想起了奶奶,赶紧划着船往家赶。但由于一边吊着稻谷,船倾斜得厉害,走得也很慢。
父亲回到家,洪水即将浸过房顶,但奶奶还静静地坐在屋顶上,像安祥的观音。父亲赶紧跳上房顶去扶奶奶上船,这时船一下子倾斜得几乎要翻了。
奶奶愣住了,问父亲:“船咋了?下面挂着啥东西?”
洪水还在上涨,父亲没时间跟奶奶解释,催促她赶紧上船,但奶奶似乎猜出了七八分,盯着父亲不放。父亲只好说出了实情。
奶奶立刻急了:“你咋能这么干?我刚才还寻思,经了这场大水,后季的庄稼眼看没了指望,全村人就指着这点粮食活命呢,这要是谁动了歪心眼,偷偷地往自己家里背,那咱村非有饿死的不可。没想到我儿子就这么干!”
父亲惭愧得低头不语,只是一个劲地催奶奶上船。
奶奶用严厉的口气说:“今天你不送回去,我就不走了!”
说完,奶奶挣脱父亲的手,盘腿端端正正地坐在了屋顶上。
父亲答 应奶奶一定把粮食送回,要奶奶先上船,但生气的奶奶执意不肯:“你不送回粮食,我哪有脸见人?”父亲无奈,只好调转船头去送粮食。这时天已放亮,父亲回头看时,洪水顺着房檐流过,端坐的奶奶像一朵盛开在屋顶的圣洁的莲花。
突然,轰隆一声,房架垮了,屋顶上的奶奶掉进了洪水里。父亲大喊一声,手忙脚乱地把船又划了回去。船边的稻谷浸了水,坠得船怎么也划不动。父亲赶到时,奶奶已不见了踪影。
父亲哭喊着,不停地划,不停地寻找。
洪水无情地涌动着,往下游狂奔而去……
从此,奶奶那莲花般圣洁的形象,就一直开在了父亲的心里。
4.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第一段写奶奶喜欢莲花,每年在门前河汊里种满莲花,还写到奶奶种的莲花开得最艳,主要目的是与后文形成呼应,展现奶奶高贵纯洁的灵魂。
B.父亲在运生产队粮食时,放心不下奶奶,这显示出父亲对奶奶的孝敬,这种情感令父亲不敢违抗奶奶让他送回粮食的命令。
C.父亲划着船到达晒场时,许多人已经到了,大家“七手八脚”忙着搬运粮食,这反映出那个时代的人们都有着高尚的情操。
D.父亲动了歪心眼,将一袋稻谷吊在船侧,致使船走起来很慢,不仅不能及时赶回家,也不能及时将粮食送回集体,这是奶奶遇难的主要原因。
5. 请概括小说中“奶奶”的形象特点,并简要分析。(5分)


展开余下试题6. 小说以“盛开在屋顶的莲花”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8月 8 日,九寨沟地震发生 18 分钟后,中国地震台网的机器,写了篇新闻稿,写作用时 25 秒。稿件用词准确,行文流畅,且地形天气面面俱到,即便专业记者临阵受命,成品也不过如此。再考虑到 25 秒的写作时间,人类完败了。
人工智能正在向高端职位进军。有人预言,除了华尔街的交易员,像律师、会计、医师等高端职位,也将大量地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埃隆•马斯克说在未来 20年,全球12%至15%的劳动力将因为人工智能而失业。李开复则认为,10 至 15 年之后,也许50%的人要面临工作部分或全部被取代的局面。
“每一轮科技革命都会带来新一轮工作革命,人工智能将大量淘汰传统劳动力,很显然也会有不少行业,会因为人工智能的兴起而消亡。”陶庆华说,“但也要看到,人工智能会创造高端的新型的产业需求,从而带来劳动者的转型升级。所以,只有新型劳动者,才能适应人工智能时代。”
(摘编自《人工智能来了,你的饭碗会被拿走吗》,2017 年 9 月 14 日《光明日报》)
材料二:
近年,人工智能成为一个全球关注和辩论的焦点。有观点认为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会导致人类的工作机会大量缩减,甚至会对人类文明造成毁灭性冲击。但戴尔表示,他本人对人工智能并不恐慌。他认为技术就是要推动人的潜力最大化。任何一种新技术或者新工具可以有好的用途,也可以有坏的用途。“技术发展不应成为我们害怕的理由。未来的世界一定是人与机器合作的世界。”戴尔还谈到,新的技术使我们拥有更好的商业、社会和教育环境等。就如同劳动力和资本,数据已成为一个新的经济投入要素。“数据是一种新的力量,正在推动人类文明向前发展。”
(摘编自《迈克尔•戴尔:人工智能时代是人加机,而非机减人》,9 月 29 日新华网)
材料三:
预计到 2020 年时,与全球数字化转型相关的行业增加值将达到近 20 万亿美元,中国约有69%的企业将数字业务发展作为未来一年内的首要任务。对于企业来讲,数字时代已然来临。在未来,个性化和预测将成为消费者客户服务需求的主题,依靠类似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推动,将把渠道内的客户服务与效率提升到极致。可以预见的是,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智能识别、智能匹配、智能解答将得到广泛的应用,为客户提供更加精准的信息推送。
(摘编自《AI将改变客户体验,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2017 年 9 月 29 日环球网)
材料四:
目前人工智能尽管有了长足发展,但毫无疑问都只是停留在弱人工智能的水平。我们现在缺乏一个建立在与认知科学相关的各个领域知识成就基础之上的能真正解析人类智能之谜的理论。诚然,人类原本就是自然的产物,人类能达到的智能水平,从理论上讲,通过相应的渠道机器完全可能达到。可是,当前智能机器与人类的差距显然是存在的,智能机器与人的本质差异可能就在“个性”方面。理论上讲,软硬件完全相同的机器之间,是无所谓“个性”的,而人的重要的特征就在于拥有建立在自由意志基础上的个性。
就技术而言,不管是智能实体还是网络虚拟人,如果不能深入解析人类心智本身,则雷库兹韦尔预言的奇点,即在2029年我们将在机器中实现人类级别的人工智能的梦想就不可能到来。因此,深入解析人类“自由意志”和“个性”的本质是实现强人工智能目标的必经之路。但如果这个目标能够实现,一旦机器具备自由意志,人类将不得不面临新的伦理与现实的问题。
(摘编自《人工智能发展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2017年4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网)
7. 下列关于人工智能相关情况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四则材料以人工智能为论述对象,多角度、多层次对其发展做出了探究,展现了深远的社会影响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B.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劳动力在人工智能创造的高端新型产业中不再有用武之地。
C.数字时代,个性化和预测将成为消费者客户服务的重要需求,而依靠人工智能技 术的推动,企业将大大提升服务客户的水平。
D. 目前人工智能尽管有了长足发展,但毫无疑问都只是停留在弱人工智能的水平。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九寨沟地震中,机器高效的新闻稿写作,宣告了在所有新闻体裁写作方面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完胜。
B.戴尔对人工智能并不恐慌,因为他认为人工智能可以使我们拥有更好的商业、社会和教育环境等。
C.未来,得益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消费者可以获得更方便、快捷、准确的信息服务。
D.人类是自然的产物,人类能达到的智能水平,通过相应的渠道机器完全可以达到。
E.尽管人工智能已取得巨大进步,但从弱人工智能到强人工智能,人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深入解析人类是其必经之路。
9. 人工智能的发展进步将给人类社会带来哪些利与弊?请结合材料简要概述。(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2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10—13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凶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成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10.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振长策而御宇内 振:举起 B.将数百之众 将:将领
C.隳名城,杀豪杰 隳:毁坏 D.赢粮而景从 赢:担负
11. 下列句中 “以为”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铸以为金人十二 B.自以为关中之固
C.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12. 下列各项中选段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段文字写秦始皇统天下。秦始皇用武力统一天下,使国势达到极盛;又用暴政统治人民,暴虐也达到极点。
B.作者依次从政治、军事、文化、险固的地理形势等方面铺叙秦始皇巩固政权的一系列措施,显出暴政,意在为下文的“仁义不施”埋下伏笔。
C.第二段文字写陈涉起义和秦王朝的覆灭。第一段渲染秦“攻”时的强大,意在与秦灭亡之迅速形成对比,突出文章中心。
D.秦国面对强大的列国联盟,能以弱胜强,统一天下;面对平凡的陈涉,反被一击而溃。原因在于秦始皇自以为可以保其帝业,传之万世以至无穷。
13.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于是 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5分)


展开余下试题(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 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注:①将:岂。 ②纪:经营。
14. 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全诗生动地描绘了一幅诗人移居南村后,和邻人朋友经营耕作,时时相聚,“乐数晨夕”的图画。
B.“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意思是:邻里过门,互相招呼,相聚在一起;有酒大家一起品尝。这里表现出了人与人之间率真融洽的关系。
C.“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意思是:因思念妻子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聚集在一起谈谈笑笑没有厌足的时候。
D.“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的意思是:穿的吃的需要自己亲自去经营,躬耕的生活不会将我欺骗。
15. 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种种乐趣,请结合全诗概括其具体表现。
(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分,任选三句)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不尽长江滚滚来。 ,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2)骐骥一跃, ;驽马十驾, 。(荀子《劝学》)
(3)乱石穿空, ,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4)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第II卷(表达题 共82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2分)
17.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字形有误的一组是( )(3分)
A.藩篱(fān)   自诩(xǔ)   六艺经传(chuán)  礼上往来
B.单于(chán)  孱头 (càn)   扶辇下除(niǎn)    羽扇纶巾
C.敕造(chì)   蹩进(bié)  遥岑远目(cén)    繁文缛节
D.冠冕 (miǎn)   堤沙(dī)   少不更事(gēng)  脍炙人口
18.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哈姆莱特》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一位企图单枪匹马重整乾坤的理想主义者和敏感多思的人文主义者形象。
B.城市全景实景地图的功能十分神奇。你可以通过移动鼠标实现360度的旋转,任意选择前后左右等不同方向,设身处地作一番虚拟游览。
C.书法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风格各异的书法精品,或古朴,或隽秀,或雄浑,或飘逸,将汉字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D.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不仅符合我国基本国情,而且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息息相关。
19.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要认真贯彻、宣传和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想问题、办事情都应该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B.那些不惜牺牲宝贵时间、放弃优越生活 条件、无私地为社会服务的青年志愿者都是值得我们敬佩的人。
C.朗诵是学习语文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朗诵,我们可以创造性地表现出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和语言文字的音韵美。
D.省部级高官频频落马显示了新一届党中央的反腐决心,但“打几只老虎”仅仅是第一步,当务之急是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反腐机制。
20. 下列各句对相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主要作品有《李尔王》《奥赛罗》《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等。
B.《高老头》的作者是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巴尔扎克,他用这部作品揭开了他的《人间喜剧》的序幕。
C.《张衡传》节选自《史记》,作者是南朝历史学家范晔。文中“遂通五经,贯六艺”中“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D.《劝学》节选自《荀子》,是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所作,一部 分出于其弟子之手,现存32篇。
21.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3分)
A.我 刚在姑姑家坐下来,她就有事失陪了,我只好无聊地翻翻闲书,看看电视。
B.提到自己的父亲,张师傅动情地说:“家父经常告诫我,做人要堂堂正正。”
C.这种壁纸是最近才研制出来的,环保又美观,贴在您家里会让寒舍增 色不少。
D.同学们围着年轻的李老师说:“我们全班同学都很赏识您的教学方法。”
22. 名著阅读(3分)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一曲红楼多少梦?情天情海幻情身。作品重点塑造了三个悲剧人物: (1) ,为爱情熬尽最后一滴眼泪,含恨而死; (2) ,终于离弃“温柔富贵之乡”而遁入空门; (3) ,虽成了荣府的“二奶奶”却没有赢得真正的爱情,陪伴她的是终生凄凉孤苦。
23. 下面语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1)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4分)
“手机依赖症”是一种新型心理疾病,尤其青睐青年白领女性、业务担子重的中年男性和中学生三类人。可见,无论什么年龄、性别和职业的手机持有者都无法离开手机这个“爱物”。另外,患有“手机依赖症”的人,大多性格比较 孤僻,缺乏自信。固而缺乏自信的人都会患上手机依赖症,必定会失去生活的重心。
(1)不同年龄、性别和职业的手机持有者不一定都无法离开手机。
(2)
(3)
四、作文(60分)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7年8月24日,开学第一天,河南省实验中学初三(10)班的学生在教室的后黑板上看到了这样一段留言:
①不奋斗,你的才华如何配上你的任性。
②不奋斗,你的脚步如何赶上父母老去的速度。
③不奋斗,世界那么大,你靠什么去看看。
④一个人老去的时候,最痛苦的事情,不是失败,而是我本可以。
⑤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片海,自己不扬帆,没人帮你启航。
⑥只有拼出来的成功,没有等出来的辉煌!
据说,写这段话的是假期在该校进行维修施工的农民工。读了上面的留言,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张家界市2018年普通高中一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联考
语文试题卷(B)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1. D (D项“不外乎”过于绝对,原文是说“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 D (“正反论证”错,文章没有进行反面论证。)
3. C (第一处“一定会”过于绝对。第二处曲解文意。原文是说“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与“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思不一样。)
4. C(C项高尚情操固然不能说没有,但不全“都有”,同时大家要保住活命粮应该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5.①品质高洁,珍惜名誉。奶奶喜欢莲花,把名誉看得比生命重要,因儿子私自占有集体的东西而感到无脸见人。
标签:人教版 高一 必修四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湖南省张家”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9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