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单元练习
阅读:437 2018-09-28
标签:
苏教版
高一
必修一
单元练习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37]
苏教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检测题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检测题
语文Ⅰ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 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现在要说北平,那真是一部廿四史,无从说起。若写北平的人物,就以目前而论由文艺到科学,由最崇高的学者到_________的绝世能手,这个城圈子里,也________,要一一介绍,也是不可能。北平这个城,特别能________有学问有技巧的人才。这类人才,宁可在北平为静止得到生活无告的程度,他们不肯离开。
A.雕虫小技 比比皆是 吸引 B.雕虫小技 俯拾即是 吸收
C.登堂入室 比比皆是 吸收 D.登堂入室 俯拾即是 吸引
2.下列诗句与“潮平两岸阔”对仗工整的一项是(2分)
A.行舟绿水前 B.风正一帆悬
C.乡书何处达 D.海日生残夜
3.下列有关“请”字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3分)
A.自谦地请求说“不情之请”,主动赔礼道歉叫“负荆请罪”。
B.优厚的待遇称“批鳞请剑”,上书除奸曰“大请大受”。
C.作法自毙谓“请君入瓮”, 请求退职叫“请骸骨”。
D.专心而恭敬的请人讲话说“洗耳恭听”,孝心至诚、息事宁人谓“迎门请盗”。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一个人,不管他走得多远,离开得多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这种来自故乡与亲人、有炊烟的气息
②总能让人找到回到故乡、回归传统的道路
③这种最朴素动人的母亲饭的味道
④总有一种力量将他与故乡联系在一起
⑤学会珍视故土,敬畏自然,重视家庭价值的道理
⑥那就是故乡的味道
A.①②④⑤③⑥ B.①⑥④⑤③②
C.④⑥①③②⑤ D.④②⑤①⑥③
5.仿照下面画线句子,另写两句富有意蕴的句子。(4分)
故乡的歌是一声亲切的呼唤,总在游子的心头回响;故乡的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乡的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 题。
答李翊书
韩 愈
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抑不知生之志:蕲胜于人而取于人邪?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邪?蕲胜于人而取子人,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抑又有难者。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虽然,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
浏览完整试题
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虽然,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邪?用与舍属诸人。君子则不然。处心有道,行己有方,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如是者,其亦足乐乎?其无足乐也?
(有删节)
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其问何下而恭也 下:谦卑
B.根之茂者其实遂 遂:成熟
C.其皆醇也,然后肆焉 肆:放肆
D.垂诸文而为后世法 法:效法
7.下列“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而其问何下而恭也
B.养其根而俟其实
C.其肖于器邪
D.吾又惧其杂也
8.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中作者叙述了自己治学为文的经历,提出了怎样的文学主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请简要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诗词鉴赏(11 分)
10.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闻 雁 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寒 塘 赵 嘏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1)这两首诗都是抒发了_______________。(2分)
(2)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闻 雁》的“淮南秋夜雨”一句借景抒情,请简要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怅寥廓,____________,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
(2)书生意气,__________。(《沁园春•长沙》)
(3)__________________,则智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4)锲而不舍,_________。(《荀子•劝学》)
(5)_____________,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
(6)吾师道也,________________?(《师说》)
(7)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___________,师之所存也。(《师说》)
(8)_______________,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故乡的山泉
徐 鲁
故乡的山泉已经消失了。连山泉流过的那条布满层层梯田的碾子沟,也被填平了。这次回到故乡,童年的伙伴告诉我说,村西碾子沟两边的土地,已经被开发商“征走”,不久就要变成一个高尔夫球场了。
那道山泉,养育过咱们村里多少代人啊!那么清凉、那么甜的泉水,永远地消失了。
诗云:“到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回到故乡,我看见,那永远消失了的,何止一道山泉。曾经环绕在我们村边的清清小溪,穿过小村的光滑的石板路,坐落在村西的古老的磨坊,还有村东山坡上的苹果园,矗立在那座古老的祠堂旁边的高大的老槐树……也都看不见了,再也找不到了!它们都到哪里去了啊?
我依依回想着往日的村庄、童年记忆里的故乡——
在那盛开着石竹花和雏菊的幽静的山谷间,或者,在那连结着远山、地平线和我们村子的乡土路边;在那微凉的、笼罩着乳汁似的白烟的春天的早晨,或者,在那金灿灿的、荡漾着我们丰收的欢笑声的秋日的傍晚……清清的故乡的山泉,曾经宛若一支支如歌的行板,带着母亲般的温和,潺潺流淌着,流淌在我们因耕种劳作而疲惫、饥渴,又因收割和期待而幸福、充实的日子里。
也曾经有过那种时候,叮咚的山泉,流淌在我们每个人都感到寂寞与寒冷的冬日的梦里,但它同样以母亲的温柔,安慰着我们,滋育着我们,供我们啜饮它仅有的清甜,直到我们的每一颗心、每一脉血管,都被它注入一种温暖的情感和永不动摇的信念。
请记住这道山泉水,是养育过我们祖先的水;记住这些山沟和梯田,是供养着我们生生不息的山沟和梯田。凭着我们每个人粗壮的手臂,凭着我们每个人对乡土的忠诚和热爱,幸福一定会在这块土地上生长,我们都会幸福的!
——这是母亲般的泥土和泉水的恩赐!凭着不老的岁月和不竭的泉水,让我们都来相信吧:幸福、祥和、美满的日子,总会完整无缺地属于我们。
故乡的山泉,你这清冽、甘美的慈母之乳啊!
而在从前,在我们小的时候,没有谁能够告诉我们,你是从哪里流来,你又将流向何方。也没有人知道,你独自流淌了多少年,你为什么有着那么多流也流不尽的清冽与甘甜。
曾经有多少个贫穷的童年的日子,我们拾穗在田野,放羊在草坡,躲雨在茅棚……当我沿着秋日的小路走来,坐下歇息的时候,聆听着你的叮咚的声音,我就常常对着旷远的碾子沟发呆和痴想——
故乡的大山深处,该不会流得空空了吧?难道真的是像祖父说的那样,在大山那边的白云深处,住着一位好心的水神仙?
只因为喝着这甘甜的山泉水,我们一代代孩子,才如一棵棵小树一样,坚强地生长着。欢乐与幸运,也一次一次地来到我们的身边,来到我们共同的艰辛的村庄和土地上。
今天回首,有多少沉重、深情的往事,使我依恋,又使我无限伤感。我在想,我的埋怨和愤怒又有什么意义呢?我自己,不是也早已远离了这个曾经养育过我的生命、洗涤过我的灵魂的村庄和土地了吗?我自己,难道不是也离那片曾经打湿过我的头发、扭伤过我的脚踝、曝晒过我的肌肤的风雨和苍烟越来越疏远了吗?
那是从哪儿吹来的一团团烟雾啊,掳走了我们心中那幽幽的山谷?那唯一的黄土小路上哪儿去了?那些长满马兰花和车前草、牛蒡花的河岸呢?那流淌着我们的欢乐与忧愁的童年的流水呢?
还有你,还有你们——
那些默默地养育了我又默默地把我送走的人,你们都在哪儿呢?在哪儿能重新听到你们深情地呼唤我的声音呢?那在正午的小河边,在暮色苍苍的村口,在清早结满白霜的井台上,在黄昏的灶火边,在黑夜的老磨坊边,你们温存地叫着我的小名儿的声音——那散发着苦艾的气息的声音啊。
展开余下试题
故乡的山泉,你这清冽、甘美的慈母之乳啊!你在故乡的大地上消失了,却永远地流淌在我的心头。
(2014年06月16日《 人民日报 》,有删改)
12.“我依依回想着往日的村庄、童年记忆里的故乡”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山泉?请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简要概括本文主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请探究文章结尾一段句子的意蕴。(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 ~18题。
孝与中华文化
肖群忠
①孝的基本含义在我看来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善事父母”。这是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中对孝的解释,也得到了后世的认同,成为孝的核心含义之一。如何才算是“善事父母”?从伦理精神实质上讲,就是要对父母做到如下四个字:“爱”“敬”“忠”“顺”。或者说,孝道主要是由爱心、敬意、忠德、顺行构成的。爱为体,忠为用,敬为德,顺为行。第二,尊祖敬宗。孝在西周乃至春秋之前,其初始义是尊祖敬宗。孝是从尊祖祭祖的宗教情怀中发展而来的。施孝的方式主要是祭祀。尊祖祀祖的伦理精神在于:报本返始,慎终追远,继志述事。第三,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孝是保障人口绵延的一套规则,它要求每个社会成员要把组织家庭、生育子女当作义不容辞的义务。
②黑格尔在谈到中国“孝敬”问题时说:“中国纯粹建筑在这一种道德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这是说传统中国社会,是奠基于孝道之上的社会。这种观察是有道理的。众所周知,我国古代社会是一种典型的“亚细亚生产方式”。古代中国在走向文明的过程中,并未抛弃原始社会的血缘纽带,而是把它与政治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和伦理政治模式。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放大。社会主要由家与国构成,而其中的第三领域或狭义的“社会”并不发达。在周代封邦建国的政治体制中,宗主与受封者的关系,是一种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统一。孝德在周代产生之初,就是亲情与政治的合一,尊祖敬宗的目的就是和睦宗族,加强政治统治效力。台湾学者杨国枢在其《中国人之孝道的概念分析》中指出:“传统的中国不仅是以农立国,而且是以孝立国。”中国人在家孝亲,在朝忠君,而求忠臣必出于孝子之门。因此,说孝是中国家国同构的传统社会的精神基础是符合历史真实的。
③孝道乃是使中华文明区别于古希腊罗马文明和印度文明的重大文化现象之一。传统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为孝的文化。梁漱溟说“中国文化是‘孝’的文化,自是没错”。这并不是说西方文明与印度文明就没有处理亲子关系的道德,而是说孝是被中华文化特别强调的文化价值观念。在中华文化中,孝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些是异质文化所不具备的。“孝”这一辞在英语中没有专门的词对译,勉强以“子女的”与“奉献”两个词来合成翻译“孝”,难以概括“孝”在中国文化中的丰富内涵。这一点也证明了中国孝文化的独特性。
④孝的伦理精神本质是爱、敬、忠、顺。这是一切道德的内在精神源头和基础。一个不从精神上爱、敬父母、从行动上忠、顺父母的人,何谈对他人尽责任。孝确是一切道德的精神实质。
⑤孝是“行仁”“行德”之起点。中国家族中的亲情关系是一种合血缘自然关系与社会关系为一体的东西。中国人的道德感是从这种亲情关系中升华出来的。从孝中生出仁,再从仁民而至爱物。孝因此就被看作是道德感的源头。这种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思维方式和基本进路,至今仍然延续着。今天的人们还是认为百善孝为先,孝为做人之基本美德。从一个人是否孝,就可以“两岁看小,七岁看大”。
(《 光明日报 》,有删改)
16.分析第②段画线句在结构上的作用。(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概括第⑤段的主要内容。(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文章说“在中华文化中,孝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结合全文,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文(70 分)
19.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人人心中装着对故乡的思念和眷恋。故乡是什么?故乡就是一方水土加一方人。故乡就是生我养我的那个地方。故乡就是生我养我那个地方的一棵树、一口井、一条街、一条江、一座山……
语文Ⅱ(附加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20~23 题。(10 分)
癸巳,以禅代已来,思求贤哲,太祖乃下令搜访牢笼之,期以好爵,待以优荣,各随其材,成使登用。宜令所在长吏,切加搜访,每得其人,则疏姓名以闻。如在下位不能自振者有司荐导之如任使后显立功劳别加迁陟。
《旧五代史•梁书•太祖本纪四》
20.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3 处)(3 分)
21.“以禅代已来”中的“禅代”是什么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2.写出“则疏姓名以闻”中“疏”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3.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主要意思。不超过6个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名著阅读题(15 分)
24.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雷雨》是一部现实主义话剧,是一部深刻揭露反动资产阶级的罪恶本质、反映30年代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现实的悲剧。
B.剧作《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悲剧代表作,其悲剧的产生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与封建社会之间的矛盾。
C.《家》中,觉新是一个新旧参半的人物:一方面,同情弟弟们的斗争;另一方面,长房长孙的地位又使他怯弱忍让,客观上扮演了一个旧礼教旧制度维护者的形象。
D.《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所见“温柔沉默,观之可亲”、“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身量未足,形容尚小”的三姐妹分别是探春、迎春、惜春。
E.《老人与海》中直接出场的人物只有老渔夫桑提亚哥,情节也主要是围绕大马林鱼的捕获及因此而引来的与鲨鱼之间的搏斗,单纯而集中。
25. 简答题(10分)
(1)简述《红楼梦》中林黛玉得知宝玉将娶宝钗和宝玉发现新娘是宝钗后各有什么样的反应。(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国演义》中有一副对联:“一龙并一凤,相将到蜀中。才到半路里,凤死落坡东。”请指出这副对联所说的两个人物,并说出对联所提到的事件。(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 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个最为流传的中国读书名言,当下尤其要慎重对待。这句读书名言意思很明了,就是提倡多读书,多多宜善,开卷有益。但这是古人的读书真理,是针对历史条件局限下那些著书立说者或进京赶考的秀才们而言的。那时谁把科举考试规定的所有书都读破了,是很可能得到黄金屋和颜如玉的。而当今的书,不光是为学而优则仕而出,只要有需求就出,甚至没有需求误导你需求也来出,一天便可出成千上万种,有的干脆就是信息(甚至是垃圾信息)的拼凑。自己还没什么阅历也没干成什么事也没黄金屋和颜如玉的人,也在一本本出书,其中误人子弟的肯定不少。那书的观点和见解一人一样,又没经历史检验,正确与否不说,读几十本而且真信其言的话,也该六神无主了,还说什么下笔如有神哪。对一个不想著书立说因而也不怎么动笔的人来说,让他读破万卷书,他还有时间上班干事养家糊口吗?即使为著书立说或者为颜如玉和黄金屋而读书的人,也不可能多多益善。当下许多书,又厚又大,堂皇得吓人且铺天盖地,不精心选择一下而求开卷有益,是既做不到又要吃大亏的。需在明眼人指导下,读有真知灼见者的书才成。那都是经过了许多验证,确实开卷有益的经典之书。即使是经典,也要选与你的事业目标有点关联的来读,才能帮你在人生和事业方面解惑受益。读这样的书,还应当是,既要净了手恭敬虔诚地拜读,也要站着读,即,不是跪着读或匍匐其脚下读,那样会把自己读得过于渺小,可能会被吓着,读成了经典的奴才,而生不出创新的才能。
展开余下试题
所以读书也如交友,是需要认真选择的。有时忽然遇到一本好书,喜不自胜读了又读,神交深交后还想摘下很多句子和段落,真如结交了一个挚友,分手后也要思念,即使不能再见面,它的音容笑貌也会时常出现,对你的言谈举止发生着长久影响。这样的书属于偶然邂逅却一见钟情百见不厌不见则思念不已的恋人,或有了深厚感情的朋友。一个人一生中不能没有几本这样的书。还有听别人推荐或看权威媒体介绍千方百计寻找来的经典著作,则如寻到一位名师,应该净了手拜读的。
(《解放日报》,刘兆林《净手拜读经典》,有删节)
26.“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个最为流传的中国读书名言,当下尤其要慎重对待”,为什么呢,请简要概括。(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文章说对于别人推荐或看权威媒体介绍千方百计寻找来的经典著作“应该净了手拜读的”,“拜读”是什么意思呢?(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我们如何从“万卷”中去读书呢?根据文章请简要概括。(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B(雕虫小技:比喻微小的技能,也用来谦称自己写的诗作或文章。登堂入室:比喻学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俯拾即是:形容十分多,又十分容易得到。比比皆是:表示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吸收:接纳;接受。吸引:指的是一个人对于其他人所抱的积极态度。它是人际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前提。)
2、B(“潮平两岸阔”出自王 湾《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做题时可先分析能与“潮”相对的词,从“词性一致”的角度分析,“风”、“海” 可与之相对,故排除A和C。再从第二个词“平”来看,“平”是形容词,只有“正”与之相对,因此,可选B。)
3、B(应是“优厚的待遇称“大请大受”,上书除奸曰“批鳞请剑”。)
4、C
5、示例:(1)故乡的歌是一只轻盈的风筝,总在异乡的天空上飞翔;故乡的歌是一首缠绵的诗,总在月圆思归的夜里吟唱。(2)故乡的歌是一片灿烂的云霞,总在风雨之后的天空中出现;故乡的歌是一杯浓酽的茶,总在忧愁的日子里溢香。
6、C(肆:放开,指放手去写)
7、C(C、其:表揣测的语气副词。其他三项均为代词。A、代词“你”,B、代词,代“树”,D、代词,代“文章”。)
8、(1)不过我只是所谓望见孔子的门墙而并未登堂入室的人,怎么足以能辨别是或非呢?(2)如果期望达到古代立言的人的境界,那就不要希望它能够很快实现,不要被势利所引诱。
9、提出了“气盛言宜”、“务去陈言”的文学主张,表现了作者排击世俗的勇气和顽强进取的精神。
10、(1)思乡之情(回答“秋思”也可以)(2)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3)这是一个秋天的雨夜,“秋雨”绵绵不绝、淅淅沥沥,渲染了一种萧瑟、凄清的气氛。这样一种萧瑟凄寂的环境气氛不免要触动远宦者的归思。
11、(1)问苍茫天地(2)挥斥方遒(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4)金石可镂(5)故不积跬步(6)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7)道之所存(8)闻道有先后
12、结构上承上启下,领起下文。
13、①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抒写了故乡的山泉正如一支支音符,如歌般缓缓流淌,那么美妙动听。②用拟人的手法,突出故乡的山泉以母亲般的温和,流淌在我们的日子里。表达了作者对乡土的热爱和怀念。
14、表达了对故乡的山泉,往日的乡村的怀念,以及对故乡的山泉、石板路、磨坊等消失了的无限伤感。
15、“慈母之乳”的比喻,写出了故乡的山泉以母亲般的温柔,安慰着我们,滋育着我们,养育过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但如今却消失了。你在故乡的大地上消失了,却在我的记忆里永远不会消失。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感受和对故乡的山泉的眷恋。
16、承上启下,承接上文解说黑格尔有关“孝敬”的问题,引出下午关于孝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立国之本与社会之基的阐释。
17、孝是中华传统道德的百善之先。
18、中国传统孝道文化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从伦理精神实质上讲,就是要对父母做到如下四个字:“爱”“敬”“忠”“顺”。中国传统孝道的精髓在于提倡对父母首先要“敬”和“爱”,没有敬和爱,就淡不上孝;要从行动上忠于和顺从父母;从物质上奉养父母,即赡养父母。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孝道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19、(略)
20、如在下位不能自振者/有司荐导之/如任使后显立功劳/别加迁陟。
21、指帝位的禅让和接替。
22、疏:条陈,排列。
23、梁太祖求贤哲
24、B、D(B剧作《哈姆雷特》悲剧产生的根源是哈姆雷特所代表的萌芽的先进力量与强大的恶势力之间的矛盾;D三姐妹分别是迎春、探春、惜春)
25、(1)黛玉忙往宝玉处问询,回来后,将题诗的绢帕和一本诗稿烧毁(焚绢毁诗),病倒在床。宝玉哭闹着要去找黛玉,得知林妹妹已死,他便昏死过去。醒来后,坚持去了潇湘馆,哭祭黛玉。(2)一龙(卧龙)指诸葛亮,一凤(雏凤)指庞统。对联说的是庞统随刘备入川时不听诸葛亮和刘备的劝阻,执意先自入川,结
上一篇:
苏教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专题单元检测(A卷)
下一篇:
致橡树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回旋舞(学业测评)
标签:
苏教版
高一
必修一
单元练习
相关:
关于“苏教高中语”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3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