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396 2018-10-26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96]
湖南师大附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试卷(二)教师版语文
炎德•英才大联考湖南师大附中2019届高三月考试卷(二)
语 文
命题人:高三语文备课组
本试题卷共10页。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新石器时代的半坡遗址等处来看,方形的土木建筑体制那时便已开始,并成为中国后世主要的建筑形式。与世界许多古文明不同,不是石建筑而是木建筑成为了中国建筑一大特色。在《诗经》等古文献中有“如翚斯飞”“作庙翼翼”之类的描写,可见当时木建筑颇具规模,并具有审美功能。从“翼翼”“斯飞”来看,大概已有舒展如翼、四宇飞张的艺术效果。这时的建筑,不只为避风雨,更追求使人赞叹的华美,秦始皇大修阿房宫,使这种追求达到高点。
中国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木结构的特点及可能,不以个别建筑物为目标,而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接连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因而重视建筑物的整体有机布局。秦汉、唐宋、明清建筑基本延续着且保持了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而这个风格就是有中国建筑特点的实践理性精神。中国建筑主要是宫殿建筑,即供君主居住的场所。大概从新石器时代的“大房子”开始,中国的祭拜神灵即在与现实生活紧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心,而不在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
独尊儒术以来,在世俗的观念和礼仪中,神人同在的思想倾向得以进一步发展。于是,不是出世的、象征超越世俗生活的宗教建筑,而是入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系在一起的宫殿宗庙建筑,成了中国建筑的代表。从而,不是高耸入云、指向神秘上苍的观念,而是平面铺开、引向现实人间的联想;不是使人产生某种恐惧感的太过空旷的内部空间,而是平易的、接近日常生活的内部空间组合;不是阴冷的石头,而是暖和的木质等等,构成了中国建筑的艺术特征。中国建筑的平面纵深空间,会使人慢慢游历在复杂多样的楼台亭阁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和环境的和谐。入世的、实用的因素,在这里占着明显的优势,而对反理性的意识予以排斥,这种反理性意识又是构成许多宗教建筑审美的基本特征。
中国建筑的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的严格对称结构上,以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就单个建筑来说,比起基督教、伊斯兰教等的教堂来,它确实相对低矮、平淡,甚至逊色一筹;但就整体建筑群来说,它却结构方正,逶迤交错,气势雄浑。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体状形貌,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取胜,非常简单的基本单位却组成了复杂的群体结构,形成在严格对称中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的风貌。随着晚期封建社会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显示威严庄重的宫殿建筑的严格对称性被打破,迂回曲折、趣味盎然,以模拟和接近自然山林为目的的建筑美出现了。这种仍然以整体有机布局为特点的园林建筑,通过“虚实”“借景”等技巧方式,使建筑群与自然山水的美沟通汇合,表现了封建后期文人士大夫更为自由的审美理念,但仍然没有离开平面铺展的理性精神,仍然是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过程,表达的仍然是现实世间的生活意绪,而不是超越现实的宗教神秘。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方形土木建筑是中国后世主要的建筑形式。从《诗经》中有关描写来看,这种建筑在西周至春秋间已具规模,并有一定的审美功能。
浏览完整试题
B.中国建筑主要是供君主居住的宫殿建筑,它威严庄重,高耸入云,给人神秘、超越世俗的巨大空间感受,而有神人同在的倾向。
C.相对阴冷的石头,木质暖和,因此,中国古典建筑中楼台亭阁多以木建筑为主,人们徜徉其中,能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和环境的和谐。
D.中国建筑结构讲究对称,单个建筑都是气势雄浑、结构方正的,群体结构呈现对称中又有变化,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的特点。
1.A(B.张冠李戴。“高耸入云,给人神秘、超越世俗的巨大空间感受”的特点,不是宫殿建筑的,而是宗教建筑的。C.强加因果。木质暖和不是“中国古典建筑中楼台亭阁多以木建筑为主,人们徜徉其中,能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和环境的和谐”的原因。D.不合文意,“单个建筑都是气势雄浑、结构方正的”错。)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从新石器时代的半坡遗址写起,证明了中国主要建筑形式的源远流长,并引用《诗经》中的相关描写,形象生动地阐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审美功能,很有说服力。
B.文章第二段按照从古至今的时间顺序论证了有中国古代建筑特点的实践理性精神,即中国建筑无论是宫殿还是宗庙,都是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世间居住中心。
C.文章第三段主要运用对比论证,阐释了宫殿宗庙建筑和宗教建筑在艺术审美上的几个不同特征。其中最重要的不同是前者是入世的、实用的,后者是反理性的。
D.文章第四段指出中国建筑的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的严格对称结构上,随着封建社会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这种严格对称性被打破,但建筑仍具理性精神。
2.B(文章第二段没有按照从古至今的时间顺序论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建筑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接连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因此,秦始皇大修的阿房宫,其布局应该是宏伟壮观的。
B.大概从新石器时代的房子开始,中国祭拜神灵场所就呈现入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系在一起的特点,这对后来的中国建筑产生了影响。
C.园林建筑通过多种方式,使建筑之美与山水之美沟通汇合,这反映园林建筑虽然没有离开平面铺展的理性精神,但已不再呈现对称性。
D.儒家思想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后,入世的宫殿宗庙建筑成了中国建筑的代表,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对建筑特点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3.C(推论武断,“但已不再呈现对称性”有误,过于绝对。从原文得知,宫殿建筑的严格对称性被打破,但并不意味着就不再呈现对称性。)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苏 七 块
冯骥才
苏大夫本名苏金散,民国初年在小白楼一带,开所行医,正骨拿踝,天津卫挂头牌。连洋人赛马,折胳膊断腿,也来求他。
他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①灯,下巴颏儿一绺山羊须,浸了油赛的乌黑锃亮。张口说话,声音打胸腔出来,带着丹田气,远近一样响,要是当年入班学戏,保准是金少山的冤家对头。他手下动作更是“干净麻利快”,逢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呢?手指一触,隔皮戳肉,里头怎么回事,立时心明眼亮。忽然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疾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贴块膏药,上了夹板,病人回去自好。倘若再来,一准是鞠大躬谢大恩送大匾来了。
人有了能耐,脾气准各色②。苏大夫有个各色的规矩,凡来瞧病,无论贫富亲疏,必得先拿七块银元码在台子上,他才肯瞧病,否则决不搭理。这叫嘛规矩?他就这规矩!人家骂他认钱不认人,能耐就值七块,因故得个挨贬的绰号叫作“苏七块”。当面称他苏大夫,背后叫他“苏七块”,谁也不知他的大名苏金散了。
苏大夫好打牌,一日闲着,两位牌友来玩,三缺一,便把街北不远的牙医华大夫请来,凑上一桌。玩得正来神儿,忽然三轮车夫张四闯进来,往门上一靠,右手托着左胳膊肘,脑袋瓜淌汗,脖子周围的小褂湿了一圈,显然摔坏胳膊,疼得够劲。可三轮车夫都是赚一天吃一天,哪拿得出七块银元?他说先欠着苏大夫,过后准还,说话时哼哟哼哟叫疼。谁料苏大夫听赛没听,照样摸牌看牌算牌打牌,或喜或忧或惊或装作不惊,脑子全在牌桌上。一位牌友看不过去,使手指指门外,苏大夫眼睛仍不离牌。“苏七块”这绰号就表现得斩钉截铁了。
牙医华大夫出名的心善,他推说去撒尿,离开牌桌走到后院,钻出后门,绕到前街,远远把靠在门边的张四悄悄招呼过来,打怀里摸出七块银元给了他。不等张四感激,转身打原道返回,进屋坐回牌桌,若无其事地接着打牌。
过一会儿,张四歪歪扭扭走进屋,把七块银元“哗”地往台子上一码,这下比按铃还快,苏大夫已然站在张四面前,挽起袖子,把张四的胳膊放在台子上,捏几下骨头,跟手左拉右推,下顶上压。张四抽肩缩颈闭眼龇牙,预备重重挨几下,苏大夫却说:“接上了。”当下便涂上药膏,夹上夹板,还给张四几包活血止疼口服的药面子。张四说他再没钱付药款,苏大夫只说了句:“这药我送了。”便回到牌桌旁。
今儿的牌各有输赢,更是没完没了,直到点灯时分,肚子空得直叫,大家才散。临出门时,苏大夫伸出瘦手,拦住华大夫,留他有事。待那二位牌友走后,他打自己座位前那堆银元里取出七块,往华大夫手心一放,在华大夫惊愕中说道:“有句话,还得跟您说。您别以为我这人心地不善,只是我立的这规矩不能改!”
华大夫把这话带回去,琢磨了三天三夜,到底也没琢磨透苏大夫这话里的深意。但他打心眼儿里钦佩苏大夫这事这理这人。
(选自《俗世奇人》)
【注】①赛:天津地方土语,有“好像”或“似”之意。②各色:方言,意思是特殊,与众不同。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情节曲折,作者运用伏笔和照应,先写车夫求医无钱,再写华大夫暗中相助,最后写苏七块赠药退钱,可谓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B.小说主人公苏七块职业是医生,在医术上可谓是“正骨神医”,但“人家骂他认钱不认人,能耐就值七块”,说明他的医德遭人质疑。
C.小说采用欧•亨利式的结尾,结局颇有点出人意料,读者在对苏七块的个性、人品感到惊疑、怪异之际,又会对他油然萌生敬佩之情。
D.作者借鉴了古典小说的白描等技法,故事性和传奇性很强,小说语言典雅优美。让人粗读故事会大呼其妙,咀嚼文字又觉得精妙无比。
展开余下试题
4.D(小说大量使用了天津方言,“语言典雅优美”表述有误。)
5.“您别以为我这人心地不善,只是我立的这规矩不能改!”请结合句子含意和时代背景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①苏大夫并非不愿意帮助张四,但他不能坏了自己立的规矩。(表面义)②苏七块表面上对弱势者很冷酷,但内心仍不失善良,这是他个人的无奈,也是迫于当时的社会现实。(深层义)③民国初年,社会动乱,苏七块要在规矩缺失的时代中养家糊口,立足生存,就必须立下并遵守他“各色的规矩”。(时代背景义)(每点2分)
6.苏七块是冯骥才文化小说系列中的“奇人”之一,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苏七块身上的“奇”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①外貌奇。远观“人高袍长,手瘦有劲”,近看“红唇皓齿,眸子赛灯”,细瞧“下巴颏儿一绺山羊须”,奇人异貌,个性十足。②医术奇。正面描写接骨速度之快、手法之精,表现医术的娴熟高超神奇;写洋人折胳膊断腿也来求他,从侧面表现他的医术高超。③看病规矩奇。他有个各色的规矩:不论远近亲疏,必先拿七块银元码在台子上,否则绝不搭理。④为人处世奇。他性格倔强,坚持原则,外冷内热,心地善良。从给张四接骨的表现可知。(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给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画坛大师陈师曾:朽者不朽
陈师曾出生于一个官宦、翰墨世家。祖父陈宝箴,曾任兵部侍郎、湖南巡抚,父亲陈三立是著名诗人,曾任吏部主事,其弟陈寅恪是坚持独立思考的史学家与诗人,一门三代四杰。在少年时代,他就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诗文、书法等方面的深厚功底,为他日后成为一个文人画家和文人画的宣扬者创造了条件。
陈师曾善诗文、书法,尤长于绘画、篆刻。在中国传统绘画的创作上,他前承吴昌硕,下启齐白石。他的绘画题材广泛,山水、花鸟、人物、风俗等皆有涉及。他作画追求创新,其山水画在承袭明代沈周、清代石涛技法的基础之上,注重师法造化,从自然景观中汲取创作灵感;写意花鸟画近学吴昌硕,远宗明人徐渭、陈淳等大写意笔法,画风雄厚爽健,富有情趣,自成一格;风俗人物画以意笔勾描,注重神韵,带有速写和漫画的纪实性。《松树凌霄图》是陈师曾47岁时的作品,虽然是仿前辈画家笔意,却是大家的手笔:构图奇崛而自然,松干、松枝简练而遒劲,松针率意而肯定,凌霄则寥寥数笔而画龙点睛,让坚挺的画面多了一缕浪漫的情怀……一个成熟画家的笔墨技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显示。
陈师曾35岁时拜师于吴昌硕门下,受其影响巨大。他通晓中西绘画的原理,主张中国画革新,但并不附和“西洋画科学,中国画不科学”的肤浅论调,坚决捍卫文人画传统,在坚守文人画这片土地上做出了重大贡献。他47岁时所作《佛手图》,整个画面简洁而不俗,题跋占据了重要位置,“佛手”却偏置于下方。观者能明显感觉到,这幅画的主题似乎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陈师曾在《文人画之价值》一文中这样解读文人画:“即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工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此之所谓文人画。”在《佛手图》的题跋中,他援引了龚自珍的《露华》,内容涉及佛教。是故,读者在欣赏这幅画时,还获得了许多“题外之音”,这就是陈师曾想要的效果。陈师曾不仅内蕴丰厚,而且文才非凡。人们常常感叹当代没有文人画,其实,不是没有文人画,而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文人罢了。
陈师曾不仅仅是山水、人物、花鸟画的大家,而且是中国漫画的拓荒者。1914—1915年间,他融会西法,首次将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引入国画,绘出了惊动画坛的现代风俗画——漫画《北京风俗图》。这是一部“民俗图志”,市井街头常见的各色人物与风习尽收其中,可谓是民初北京“宣南”地区社会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是具有鲜明乡土色彩的小品画。如绘一人力车之一角,仅见坐车者的脑袋,一老妇蓬首垢面,破衣破裤,右手执布帚,左手持香炷,逐车乞钱……漫画借助民间风俗题材,直面社会现实生活,寄寓人文关怀。其向下的眼光,对时局的关怀以及“伤今怀古”的复杂情感皆寓于其中。漫画打破了晚清人物画囿于佛道、仕女、高士一类题材的局面,将民主的人文主义思想和现实主义精神引入艺术,使艺术回归现实生活,这在中国近代人物画发展史上无疑具有里程碑意义。清末艺术家潘语舲在题跋中曾言:“此册于游戏之中,寓警世之意”。后来,丰子恺等人的漫画,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陈师曾的启发和影响。
陈师曾在理论方面也有重大贡献。除了《中国绘画史》等专著外,他还写有重要的文论,如《中国画是进步的》《文人画之价值》。今天重读这些文章,对我们认识中国画、文人画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作为民国初年北京画坛的领袖,陈师曾除了在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的创建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外,他还是齐白石的伯乐和大贵人。可以说,如果没有陈师曾的推荐和引领,也许中国近代美术史得重新书写。陈师曾对齐白石的艺术创作影响很大,甚至直接影响到他艺术风格的形成。1917年,53岁的齐白石初到北京时,带着作品去请教陈师曾,陈师曾发现他的才华并对画作进行中肯而真诚的褒贬,还作《题齐濒生画册》诗一首。1922年,陈师曾应日本画家之邀赴日参加中日绘画联合展览会,由他携去参展的齐白石的画作深受好评,轰动中外,乡下木匠齐白石从此一举成名。
1923年9月,陈师曾为奔母丧回南京,不幸染病逝世,终年仅47岁。天妒英才,这样一位既有艺术天赋又满腹经纶的旷世奇才没有到达艺术的最高峰就离世了。梁启超在悼词中称:“师曾之死,其影响于中国艺术界者,殆甚于日本之大地震。地震之所损失,不过物质,而吾人之损失,乃为精神。”以梁启超的地位和眼界,这个评价不可谓不高。吴昌硕的题字是“朽者不朽”,这是对陈师曾艺术人生的最高评价。
【相关链接】
①陈师曾(1876—1923年),号朽道人。1902年,陈师曾同鲁迅、弟弟陈寅恪一道东渡日本留学。他既受到过传统文化教育,又受到了新学教育,并出国留学,曾任大学教授,这是只有近代文人才有的机遇,也是近代文人不同于古代文人的特点。陈师曾也正是这样一位带有一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特点的封建末代文人,又接受了一些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可以说是在近现代之交比较典型的文人画家,是吴昌硕之后革新文人画的重要代表。他被梁启超誉为“现代美术界具有艺术天才、高人格、不朽价值的第一人”。
②陈师曾看了齐白石的《借山图》等画作后,题赠《题齐濒生画册》一诗:“曩于刻印知齐君,今复见画如篆文。束纸丛蚕写行脚,脚底山川生乱云。齐君印工而画拙,皆有妙处难区分。但恐世人不识画,能似不能非所闻。正如论书喜姿媚,无怪退之讥右军。画吾自画自合古,何必低首求同群。”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陈师曾出身名门,是拥有艺术天赋、满腹经纶的旷世奇才,他博采众家之长,不仅师法明代沈周、清代石涛等前辈画家,还拜师于一代艺术大师吴昌硕门下。
B.陈师曾是吴昌硕之后革新文人画的重要代表,他主张改革,但并不妄自菲薄,一味盲从西法,而是坚守中国文人画传统,进行文人画的艺术实践和理论探索。
C.陈师曾的《松树凌霄图》,构图奇崛而自然,松干、松枝简练而遒劲,凌霄则寥寥数笔而画龙点睛,笔墨技巧成熟。虽然是对前辈画家作品的摹绘,却是大家手笔。
展开余下试题
D.刚到北京的齐白石去请教陈师曾,陈师曾对他的画进行了评价,并作诗相赠,希望他自创风格,不必求俗媚世,这对齐白石以后的艺术创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7.C(“对前辈画家作品的摹绘”的说法有误,原文为“仿前辈画家笔意”。)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陈师曾认为文人画要带有文人的气质、含有文人的趣味、表达文人的思想,《佛手图》就是例证。此画因为题跋占据重要位置,内容涉及佛教,才让人感受到画外之意。
B.现在的文人画艺术水平不高,是因为现在的文人错误地认为文人画不需要讲究绘画技巧,只需要有足够深厚的诗文、书法等方面的功底,并将思想、情味表达出来就可以了。
C.陈师曾的漫画将国画和西洋画技法融合,并借助民间风俗题材,直面社会现实生活,寄寓人文关怀。这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创新与他所受的教育和人生经历有很大关系。
D.陈师曾是民国初年画坛领袖,现代美术界具有艺术天才、高人格、不朽价值的第一人,因此梁启超认为他的死对中国艺术界的影响比日本大地震于日本的影响更严重。
8.C(A.“此画因为题跋占据重要位置,内容涉及佛教,才让人感受到画外之意”的说法不准确。B.“认为文人画不需要讲究绘画技巧”于文无据;原因分析不准确,从文章第二段来看,当今文人画艺术水平不高,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如今几乎没有像陈师曾这样内蕴丰厚、文才非凡的真正意义上的文人了。D.“陈师曾是民国初年画坛领袖”的说法有误,原文为“民国初年北京画坛领袖”;“现代美术界具有艺术天才、高人格、不朽价值的第一人”是梁启超的看法。)
9.吴昌硕为陈师曾题字“朽者不朽”,请说说这一题字的含义,并简要概括陈师曾的“不朽”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陈师曾号朽道人,英年早逝,但他在中国绘画艺术方面贡献巨大、影响深远,价值不朽,故题字“朽者不朽”。(2分)
“不朽”的表现:①画技高超,是山水、人物、花鸟画大家。②革新文人画,坚守中国文人画这片土地并有所成就。③拓荒中国漫画,他的《北京风俗图》在中国近代人物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丰子恺等人的漫画都受其影响。④在艺术理论方面有重大贡献,他的《中国绘画史》《中国画是进步的》《文人画之价值》等学术作品,对今人认识中国画、文人画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⑤指点提携齐白石,对齐白石的艺术创作影响很大,甚至直接影响到他艺术风格的形成。(只答出一点不给分,答对两点得1分,答对三点得2分,答对四点给3分,答对五点给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程师孟,字公辟,吴人。进士甲科。累知南康军楚州提点夔路刑狱泸戎数犯渝州边使者治所在万州相去远有警率浃日乃至师孟奏徙于渝夔部无常平粟,建请置仓,适凶岁,振民不足,即矫发他储,不俟报。吏惧,白不可,师孟曰:“必俟报,饿者尽死矣。”竟发之。徙河东路。晋地多土山,旁接川谷,春夏大雨,水浊如黄河,俗谓之“天河”,可溉灌。师孟出钱开渠筑堰,淤良田万八千顷,裒其事为《水利图经》,颁之州县。为度支判官,知洪州,积石为江堤,浚章沟,揭北闸以节水升降,后无水患。判三司都磨勘司。接伴契丹使,萧惟辅曰:“白沟之地当两属,今南朝植柳数里,而以北人渔界河为罪,岂理也哉?”师孟曰:“两朝当守誓约,涿郡有案牍可覆视,君舍文书,滕口说,遽欲生事耶?”惟辅愧谢。出为江西转运使。盗发袁州,州吏为耳目,久不获。师孟械吏数辈送狱,盗即成擒。加直昭文馆、知福州,筑子城,建学舍,治行最东南。徙广州,州城为侬寇所毁,他日有警,民骇窜,方伯相踵至,皆言土疏恶不可筑。师孟在广六年,作西城。及交阯陷邕管,闻广守备固,不敢东。时师孟已召还,朝廷念前功,以为给事中、集贤殿修撰、判都水监。贺契丹主生辰,至涿州,契丹命席,迎者正南向,涿州官西向,宋使介东向。师孟曰:“是卑我也。”不就列。自日昃争至暮,从者失色,师孟辞气益厉,叱傧者易之,于是更与迎者东西向。明日,涿人饯于郊,疾驰过不顾;涿人移雄州,以为言,坐罢归班。复起知越州、青州,遂致仕,以光禄大夫卒,年七十八。师孟累领剧镇,为政简而严,罪非死者不以属吏。发隐擿伏如神,得豪恶不逞跌宕者,必痛惩艾之,至剿绝乃已,所部肃然。洪、福、广、越为生立祠。
程师孟,字公辟,吴人。进士甲科及第。历任南康军知军、楚州知州,提点夔州路刑狱。泸戎多次侵犯渝州,边境官府本设在万州,距离远,有警报常要十天才能传到。程师孟奏请把治所迁到渝州。夔州部境没有常平仓粮,他建议设置常平仓,恰逢灾年,为了赈济灾民的不足,就诈称命令发放其他储粮,不等候批复。主管的官吏很害怕,上言说不可如此,程师孟说:“假如一定要等回报后才能开放,挨饿的人都死了。”终究发放了这些储粮。调任河东路。晋地土山多,山旁靠着河流,春夏大雨,水和黄河一样混浊,俗称“天河”,可以用来灌溉。程师孟出钱开渠筑堰,淤积成良田一万八千顷,编集这些事写成《水利图经》,分发给州县。任度支判官、洪州知州,堆砌石头修成江堤,疏通章沟,筑北闸来调节水位升降,此后没再发生水灾。兼任三司都磨勘司。接待契丹使者,萧惟辅说:“白沟地区应由两国共管,现在宋朝在那里种植了几里长的柳树,却认为契丹人在界河里捕鱼有罪,难道是合理的吗?”程师孟说:“两国都应当信守盟誓所约定的分界,涿郡有档案可以拿来查阅,您不管文书,光凭口说,难道要挑起事端吗?”萧惟辅惭愧谢罪。出京任江西转运使。袁州发生盗案,州中官吏是盗匪的耳目,所以长久抓捕不到。程师孟把几名官吏上了镣铐送进监狱,盗匪就被抓获。加官为直昭文馆、福州知州,修筑子城,兴建学校,治理成绩在东南最好。移任广州,广州州城被侬智高所毁,后来有警报,百姓惊骇逃窜,地方官相继来到,都说这里土质疏松恶劣不可筑城。程师孟在广州六年,筑了西城。等到交阯攻陷邕管,听说广州守备坚固,不敢东进。当时程师孟已被召还,朝廷念他以前的功劳,任命他为给事中、集贤殿修撰、兼任都水监。被派去祝贺契丹国主生日,到了涿州,契丹方面安排席位,迎接的人向着正南方而坐,涿州官员向西坐,宋朝使者和副使向东坐。程师孟说:“这是轻视我们。”不就位。从下午一直争到傍晚,随从的人惊恐失色,程师孟言语声气更加严厉,喝令导引者更换位置,于是改为参加迎接的人东西相向。第二天,涿州人在郊外为他饯行,程师孟骑马疾驰而过不予理睬;涿州人移文到雄州,以此上告,程师孟因此被处分罢官。后又起用为越州、青州知州,于是退休,以光禄大夫的头衔去世,享年七十八岁。程师孟多次主管政务繁剧的州府,办理政事简易而严明,犯法不够死罪就不把他交给执法官吏处理。揭发潜藏的罪恶敏捷如神,查到恶劣的土豪行为不法而骄纵的人,一定严厉惩办,直到禁绝方罢休,所辖之地安定。洪、福、广、越四州都为他立了生祠。
(节选自中华书局《宋史•程师孟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累知南康军/楚州/提点夔路刑狱/泸戎数犯渝州/边使者治/所在万州相去远/有警率浃日乃至/师孟奏徙于渝/
B.累知南康军/楚州/提点夔路刑狱/泸戎数犯渝州/边使者治所在万州/相去远/有警率浃日乃至/师孟奏徙于渝/
C.累知南康军
上一篇:
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第二中学2019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下一篇:
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2019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湖南师大附”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9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