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457  2018-11-08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上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57]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语文
太原五中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性检测
高 三 语 文
命题、校对:任素英、王俊芳、刘俊岚、范国栋(2018.1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生生美学”是对中国传统生态审美智慧的概括,这里的“生生”是动宾结构,前一个“生”是动词,后一个“生”是名词,意为使万物获得旺盛的生命,也就是“生命的创生”,是一种东方文化特有的“有机性”内涵,即所谓“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生生美学”产生于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具有明显区别于西方美学的中国气派与中国风格。
第一,“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是“生生美学”的文化背景。“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具有根本性的文化传统,诚如司马迁所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它是中国人观察问题的特有立场和视角,影响甚至决定了中国古代各种文化艺术形态的产生发展与基本面貌。“天人合一”之“一”的本质就是“生(命)”,“天人合一”构成了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天人合一”体现了一种宏阔的东方式“中和之美”的诉求,相异于西方对于微观的物质的“和谐之美”的诉求。
第二,阴阳相生的古典生命美学是“生生美学”的基本内涵。《道德经》有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而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由此说明阴阳之气为生命化生之本。《周易》系辞上言“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可见阴阳之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美善的统一体,也是中国古代生命哲学的艺术体现,成为中国古代艺术包含无限意蕴之“言外之意,味外之旨”的根本动因。这种阴阳之道,在中国传统艺术中无所不在,书法的黑白对比、绘画的线条曲折伸张、文辞的抑扬顿挫、音乐戏曲的起承转合等皆是阴阳相生的体现。
第三,太极图示的文化模式是“生生美学”的思维模式。“太极”是一种阴阳相依、交互施受、互为本根的状态。这是对于生命的产生与终止、循环往复、无始无终的形态的现象描述,是中国的哲学思维与艺术思维之所在。中国传统艺术多表现为一种圆柔的包含生命张力的形态,如嫦娥之奔月,飞天之以S形升空,汉画像中两只拱背相向蓄势待发的虎豹等等。
中国传统美学并不像西方美学那样主要体现在经典的理论著作中,而是体现在国画、戏曲、古琴、园林、建筑与民间艺术等各种传统艺术的广阔范畴中。比如诗歌中的“意境”反映了“意”与“境”、“天”与“人”的有机统一,相反相成,生成象外之象、意外之韵的生命力量。再如戏曲之“虚拟表演”,正所谓“三五步千山万水,六七人千军万马”。川剧《秋江》陈妙常渡江追赶潘必正的戏剧情节中,舞台上只有陈妙常与老艄翁两人,全凭老艄翁一支桨以及两人起伏上下的舞蹈表演,使得满江秋水波涛起伏,甚至给人以晕船之感,这就是中国传统美学所产生的“真景逼而神景生”的艺术效果。
(摘编自曾繁仁《解读中国传统“生生美学”》)
1.下列选项不符合“生生美学”内涵的一项是(3分)
A.在《周易》中,(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B.在《论语》中,孔子发出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C.在《荀子》中,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D.在《次北固山下》中,诗人写道:“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浏览完整试题2.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文化背景、基本内涵和思维模式等方面,论述了“生生美学”的特征。
B.第1段通过解释“生生”的含义,提出“生生美学”属于东方文化的观点。
C.第3—5段多次采用举例论证,使“生生美学”的相关特征阐释得更为具体形象。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逐层推导出“生生美学”具有广阔范畴的结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子的“道法自然”、《周易》的“与天地合其德”、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等都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相关表述。
B.中国传统美学虽然没有形成经典理论著作,但是却以国画、戏曲、古琴、园林等多种传统艺术的实践形式而得以传承与发扬。
C.中国传统建筑中“法天象地”的核心观念,典型地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传统,如天坛的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是一种与天地相应的建筑。
D.“生生美学”作为中国传统生态审美智慧的概括,对于当今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价值作用。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会餐
阿城
音河【注】往东流去。一入秋,水小了,于是河滩上的柳树棵子和一绺一绺的灌木秃立着,准备过冬。
太阳已经完全沉下去,凉气激人。东边儿地线上升起大圆月亮,微微有些黄。大家纷纷问:“明天十五咋吃啊?”队长撒开袄襟儿,手在空中往下一抓,说:“今年这个八月十五,旗里规定要好好办会餐,还要派人到各队视察,要评比。可钱呢?我算计了,夏天来的几个知青,旗里拨了安家费,队上总算还有点儿现金。多打酒。”说话间到了屯子里。
队长路过知青的土房,一掀布帘,到了西屋。男知青们正东倒西歪地在炕上,见了队长,也不大动。队长说:“累了,累了,洋学生咋受过这罪?可既来了,不受咋整?说给你们,明天,八月十五,晚上,队里会餐,凡劳动力都有一号,你们都算。早起呢,把你们这炕的被卧挪开,用你们的炕,用你们的灶。会写字画画儿的明天把队部整置整置,闹得漂漂亮亮的,旗里有人下来视察。晚上有酒,有肉,有豆腐,有土豆子,有面饼,撒开肚子吃。女学生们呢?”就起身过到东屋,东屋立时就尖声尖气叫成一片。
早上四点多,窗外就有了响动。有人搬来柴火,又吱吱嘎嘎挑来水,在灶间支起木架。天亮了,猪圈叫成一片。两只猪被攒蹄扛了来,放倒在草地上。杀猪师傅用膝骨压在猪身上,猪就乱蹬,用一辈子的力气叫着。师傅火了,左手一拧猪耳朵,猪叫就又高上一个八度,右手执刀从项下往胸腔斜里一攮,伤口抖着,血连着沫出来,并不接,只让它流在地上。队长来了,见血流在地下,急急地问:“咋不接?”杀猪师傅说:“这早晚儿了也不说肝儿咋个处置,我就不管了。”队长瞪了眼,说:“肝儿你拿一副吧,那一副炒了给老人们下酒。”杀猪师傅就把血接了,又在猪脚处割开口,用铁条通上去,再吹进气,用线缚了,使棒把气周身打匀,鼓鼓的在热水里刮毛,又把肉卸开,肠头、肚头弄干净,分盆装了。肉拿进灶间,放在西灶上煮。东灶上熬好的三锅豆浆,都点了卤,凝了,上面压了磨盘,等着出豆腐。
日近中午,太阳还是有些辣,地气蒸上来,师傅们赤了膊,都是一身精白的肉,只是脖脸和手是红黑的,倒像化了装的人。净肉煮出来,分盛在桶里。净肉加了豆腐,在一起煮好,分盛在桶里。豆腐单加一些葱再煮,又分盛在桶里。肉汤煮了土豆子,还是分盛在桶里。几十只桶被人提到队部,出来的人嘴都动着。酒早已有人买来,摆在桌子中央。
天还没黑,人们已经聚在队部外面。劳动力们都很兴奋。平日在地里,天地太大,显不出什么,只能默默地做。今日有酒有肉,无异于赛会,都决心有个样子。
终于队长第一个进门了,大家稳住气跟在他身后。到了屋里,队长先让了屯里几个极有声望的老者和旗里的视察的干部坐一小桌,其他自便。墙上用红纸写了语录,贴了四张,又画了工农兵各持武器。大家都说历年没有手画的画儿,知识青年来了,到底不一样。
照例是旗里的干部先讲话。干部讲完了,大家鼓掌。于是队长讲。队长先捏一本儿语录,祝福了。大家于是跟着祝福。队长说,秋耕已胜利完成,今天就请旗里来的同志给旗里带去喜报。这会餐,大家要感谢着,不然怎么会有?——吃吧。
于是提桶上来,啪啪地打瓶盖儿。队长给老人们斟酒,老人们颤着手拦,还是满了。队长先端起碗来,又祝福了,敬了,再敬了老人们,一气喝下,大家叫一声好,都端了碗,只喝一口,急忙伸筷。第一巡菜几乎没有嚼就渐见桶底,于是第二巡又上。到第三巡,方才慢下来,说话多起来,而且声儿大起来。
老人们先出来了。没有了长辈,屋里大乱,开始赌起四大碗。知青们出来一个人,与一个壮汉比。于是各喝四大碗,站起,走出来,大家也一拥出来。
空地上早拴好两匹马。两个赌了酒的人各解一匹。知青先上了,别人一鞭,马便箭一样出去,一下将那知青遗在地下躺着,众人都喝彩。壮汉拽着缰绳,却踏不上镫。马转起来,壮汉就随它转。终于踏着,一翻身上去,用缰绳一抽,马便箭一样出去,众人又都喝彩。
不多时,马回来了,却不见壮汉在上面。一个女人叫起来,往野地里寻找,孩子跟着,被母亲叱住,让兜了两人的菜,先回家去。
月亮照得一地青白。有人叹了,大家都仰起头看那月亮。那月亮竟被众人看得摇摇晃晃,模糊起来。
(选自《阿城精选集》,有删节)
【注】音河:嫩江下游支流,流经内蒙古自治区。阿城曾在此插队。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并没有对时代背景予以明确交待,但根据文中“大队”“知青”“工农兵”等词语可以推测出故事是以“文革”为背景的。
B.“今日有酒有肉”,劳动力们“都决心有个样子”,短短几句心理描写,暗示出了小说未来情节的发展走向。
C.小说中的“老人们”象征着对年轻人构成约束的对立力量,因此随着“老人们先出来了”,年轻人们就把会餐的欢乐推向了高潮。
D.作者阿城作为插队知青回望这段历史时,截取了“会餐”这一饮食事件,来表达自己关于人性的深沉思考。
5.作者阿城凭借其语言艺术在文坛独树一帜,请结合文本,举例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6分)
6.请结合全文分析,第4段为什么要详细描写“杀猪”过程?(6分)


展开余下试题(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中国的网络文学已经层林秀峰般隆起于世界文学之地平线,浩瀚网文领先世界已经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基于互联网跨界优势,一大批中国网络小说走出国门,受到老外追捧,在美国、加拿大、英国、俄罗斯、印尼、越南……中国网络小说的拥趸众多。
中国网络文学的良好走势首先得力于政府的积极引导与支持,日渐形成了有利于网络文学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政府有关部门近年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网络文学发展的政策举措,使草根崛起、“赤脚奔跑”的网络文学上升为文化发展的国家战略和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阵地。助推中国网络文学风生水起的另一个因素是市场运作。如果说山野草根的自由写作、技术丛林的传播机制和商业模式的经济杠杆,是网络文学爆发式增长的三大利器,那么,商业模式的市场化运作则是激励创作、拉动传播、创新经营的最大推手,而这一点恰恰是世界其他国家未能做到的。
中国网络文学自上个世纪末开始起步,走过了一段曲折的发展道路,从刚开始的“无功利”创作,到新世纪初的市场化探索(如起点网2003年尝试付费阅读),再到近些年来的IP竞价版权模式,日渐形成从上游原创文学作品向下游影视、游戏、动漫、图书、演艺、有声、周边等产业链延伸的“长尾效应”,终于建立起“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商业模式,走活了数字化时代的这盘“文学大棋”。尽管还存在网络盗版侵权、唯利是图、忽视社会效益等情况,但网络文学的商业运作激活、带动、繁荣并制约着大众娱乐文化市场。
(选自《中国网络文学为何能世界第一?》,有删改)
材料二:
图一:中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及使用率 图二:中国数字阅读行业市场规模及增速

(数据来源:中国产业信息网)
材料三:
日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正式印发《网络文学出版服务单位社会效益评估试行办法》,指出网络文学存在着数量大、质量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等突出问题,内容同质化、快餐式消费等问题仍是网络文学发展中的顽疾,难以“医治”。另外,少数网文原创网站监管不到位、审核不够严格等问题也助长了某些不良现象。网络作家、天下书盟数媒中心总监董江波表示,目前一些网文发表平台虽然并不放任抄袭行为,但往往对涉嫌抄袭的作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直到引起公愤,才出来解决问题,措施也并不是很有效,只是道歉、删文章等。
(选自《作者老面孔多、监管缺乏……网络文学发展问题几多?》,有删改)
材料四:
2016年,网络文学的生态环境明显改观,传统文学界和社会各界对网络文学的关注度、认可度、接纳度明显增强,网络文学是不是“文学”、网络文学会不会冲击传统文学等议论逐步隐退。这一年,网络文学界的精品意识也更加明晰了。无论是网络作家、文学网站,还是网民读者、政府主管部门,均提升了对网络文学的期许标尺,一批“高峰”经典式的网络文学作品也许正在孕育之中。与此同时,网络作家和自由撰稿人的加盟,带来的不仅仅是作家队伍结构比例的变化,它还可能给传统作家、传统文学带来新的文学理念和创作灵感。网络文学版权保护研讨会召开,由掌阅科技、阅文集团、咪咕数字传媒等33家企业共同发起的中国网络文学版权联盟宣布成立,并发布《中国网络文学版权联盟自律公约》。
(选自《2016年网络文学生态状况调查》,有删改)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网络小说走出国门,拥有众多外国读者,且受到其喜爱,互联网在其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B.网络文学的商业运作激活了大众娱乐文化市场,也是网络盗版侵权事件大量产生的根本原因。
C.一些网文发表平台对抄袭作品的行为审核不严格,等网友发现后,采取的解决措施也不得力。
D.目前,中国网络文学界对网络文学版权的意识有所加强,成立了版权联盟,还发布了自律公约。
8.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2012—2016年,我国网络文学用户人数逐年增加,所占网民比例一直稳步上升。
B.2012—2016年间,我国网络文学用户使用率上升速度最快的是2013—2014年。
C.2014—2016年,我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和数字阅读行业市场规模均逐年扩大。
D.2013—2014年,我国数字阅读行业市场规模虽然增速下降,但增长幅度最大。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我国网络文学相较于起始阶段有哪些积极变化。(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邹智,字汝愚,合州人。年十二能文。家贫,读书焚木叶继晷者三年,举成化二十二年乡试第一。
时帝益倦于政,而万安、刘吉、尹直居政府,智愤之。道出三原,谒致仕尚书王恕,慨然曰:“治天下,在进君子退小人。方今小人在位,毒痡四海,而公顾屏弃田里。智此行非干科名,欲上书天子,矫世变俗,拯斯民于涂炭耳。”恕奇其言,笑而不答。明年登进士,改庶吉士,遂上疏曰:“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陛下岂不欲推诚待物哉?”疏入,不报。
智既慷慨负奇,其时御史汤鼐、中书舍人吉人、进士李文祥亦并负意气,智皆与之善。因相与品核公卿,裁量人物。未几,孝宗嗣位,弊政多所更。智喜,以为其志且得行,复上书曰:“少师安持禄怙宠,少保吉附下罔上,太子少保直挟诈怀奸,世之小人也。陛下留之,则君德必不就,朝政必不修,此弊所当革者也。致仕尚书王恕忠亮可任大事,尚书王竑刚毅可寝大奸,都御史彭韶方正可决大疑,世之君子也。”帝得疏,颔之。居无何,安、直相继罢斥。而吉任寄如故,衔智刺骨。
鼐常朝当侍班,智告之曰:“祖宗盛时,御史侍班,得面陈政务得失,立取进止。自后惟退而具疏,君幸值维新之日,盍仿先朝故事行之。”及恕赴召至京,智往谒曰:“后世人臣不获时见天子,故事多苟且。愿公且勿受官,先请朝见,取时政不善者历陈之,力请除革,而后拜命,庶其有济。若先受官,无复见天子之日矣。”鼐与恕亦未能用其言。
会刘概狱起,吉使其党魏璋入智名,遂下诏狱。智身亲三木,仅属喘息,慷慨对簿曰:“智见经筵以寒暑辍讲,午朝以细事塞责,纪纲废驰,风俗浮薄,生民憔悴,边备空虚,私窃以为忧。与鼐等往来论议诚有之,不知其他。”谳者承吉意,竟谪广东石城。
智至广东,总督秦纮檄召修书。弘治四年十月得疾遽卒,年二十有六。天启初,追谥忠介。
(选自《明史•邹智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
B.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
C.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
D.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试,指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县城举行的考试,因考期在八月,故又称为秋试、秋闱。
B.侍班,指古代臣下轮流在宫内或行在所随侍君主,记事、记注起居,或处理其他事宜,即“入直”。


展开余下试题C.三木,桎、梏、拲合称“三木”,可以枷在犯人颈、手、足三处的刑具,因为是木制的所以称为三木,一般借指较重的罪行。
D.对簿,指受审问。簿,狱辞的文书,相当于现在的诉状。在古代审讯时,依据状文核对事实,故称对簿。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邹智生性耿直。他路过三原,拜见退休尚书王恕,为王恕的遭遇打抱不平,并表达了上书天子的意愿,王恕没有发表什么意见。
B.邹智嫉恶如仇。万安、刘吉、尹直把持朝政,他十分愤恨,等到孝宗即位时,便对此三人进行弹劾,后来刘吉被罢免,所以对邹智怀恨在心。
C.邹智向皇帝推荐王恕,等到王恕受诏进京后,又建议王恕先拜见皇帝陈述弊政,后接受官职,否则难以再见到天子。
D.邹智与御史汤鼐意气相较,关系友善,他们经常在一起品评人物,理论朝纲与民生。但后来被品评过的少保刘吉指使同党魏璋构陷邹智入狱。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智此行非干科名,欲上书天子,矫世变俗,拯斯民于涂炭耳。(5分)
(2)自后惟退而具疏,君幸值维新之日,盍仿先朝故事行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公安县怀古①
杜甫
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②。
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
【注】①本诗作于大历三年深秋。是年夏,吐蕃进犯灵武、邠州,京城震动。杜甫因好友严武去世,便离开蜀地到荆楚一带的公安县暂住。②此二句主要写了三国时刘备君臣的关系及吕蒙的战绩。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全诗八句,四联对仗工整,颇显诗人的诗律功底。
B.颔联中,“催”字将冬天季节里昼短夜长的自然情状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
C.颈联中,“洒落”表现出了刘备君臣的不睦,“飞腾”则表现了吕蒙声播四方。
D.整首诗层次清晰明了,首叙眼前之景,次写想象之景,后直抒怀古情思。
15.本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春花喻冬雪、景象美丽而广阔、透露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在学术百家争鸣的今天,很少学术观点可以称之为________。因此,能开创一个新的研究体系、言前人之所未言的著作,就显得________。美国史学大师威廉•麦克尼尔的《瘟疫与人》就是这样一部经典之作。这本书出版于1976年,被翻译成各种文字,1998年被引进中国,最近,第三个中译版由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时至今日,( )。这部书常被看作是作者对其另一部作品《西方的兴起》搭建起的历史框架的补充,拾起了此前研究的遗珠弃璧。不过,《瘟疫与人》在普通民众中的受欢迎程度更高。因为大概大多数读者和传染病有个人体验,恐惧又好奇,所以《瘟疫与人》更能引起读者产生兴趣。
以往学者对历史的书写无外乎人与人之间、种族与种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你来我往、沉浮荣衰。麦克尼尔却________,从疫病缘何成为史学家的遗漏谈起,把传染病放在视野中心,去探讨人与病菌的关系。他________,把复杂的疫病清晰地呈现出来,对一些历史事件的分析与以往的解释大异其趣,因为他总能通过因果溯源,证明疫病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因为大概大多数读者和传染病有个人体验,恐惧又好奇,所以《瘟疫与人》更能让读者产生兴趣。
B.因为大概大多数读者得过传染病,有个人体验,恐惧又好奇,所以《瘟疫与人》更能引起读者产生兴趣。
C.大概因为大多数读者关于传染病有个人体验,恐惧又好奇,所以《瘟疫与人》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D.大概因为大多数读者得过传染病,有个人体验,恐惧又好奇,所以《瘟疫与人》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相似的研究不断出现,并循着学术进步的规律,变得越来越成熟;但一个领域的开创性著作,很难被遗忘
B.循着学术进步的规律,相似的研究不断出现,并变得越来越成熟;但一个领域的开创性著作,很难被遗忘
C.循着学术进步的规律,相似的研究不断出现,并变得越来越成熟;但很难遗忘一个领域的开创性著作
D.相似的研究不断出现,并循着学术进步的规律,变得越来越成熟;但很难遗忘一个领域的开创性著作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不易之论 硕果仅存 异军突起 顺藤摸瓜
B.不易之论 弥足珍贵 独辟蹊径 抽丝剥茧
C.金科玉律 硕果仅存 异军突起 抽丝剥茧
D.金科玉律 弥足珍贵 独辟蹊径 顺藤摸瓜
20.下面是某校关于辩论赛的通知,其中有五处不合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5分)
各位同学:
公元2018年7月8日,我校首届高中生辩论赛将正式开始,请同学们届时一定务必莅临。本次辩论赛得到了市演讲协会的大力支持,他们提供的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将会开拓同学们的视野。本次比赛分为初赛、复赛、决赛三个环节,一局定输赢。决赛将邀请本市享有极高盛誉的主持人进行点评,让大家近距离感受辩论的魅力。
华威中学学生会
2018年7月1日
21.下面是某市2018年秋季民办初中网上学位申请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6分)
登录平台实名注册

选择民办学校(只能填报一所)

教育局审核 不通过
↓通过 ↓
申请的公办初中学校学位失效 申请的公办学校学位不变

登录平台打印录取通知书

在规定时间内前往录取学校报到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二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曾做出一个令他五内俱焚的决定。当时盟军已经破译了德军的绝密通信密码,并由此得知德军下一个空袭目标是英国的一个城市考文垂。但是,一旦通知这个城市做出任何非正常疏散和防备都将引起德军的警觉,使破译密码之事暴露,从而丧失进一步了解德军重大秘密的机会。所以丘吉尔反复权衡,最后下令不对这个城市作任何非正常的提醒。结果考文垂在这次空袭中一半被焚毁,上千人丧生。然而通过这个密码,盟军了解到德军几次重大战役中兵力部署情况,制订了正确的反应战略,取得了重大军事胜利。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2018.10)
1.C【解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上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山西省太原”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5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