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中试卷
阅读:340 2018-11-08
标签:
人教版
高二
上册
期中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40]
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高二年级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答案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姓名。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中国人的精神
中国人身上有种难以形容的东西。我已经把这种难以形容的东西概括为温良。如果我不为这种温良正名的话,那么在外国人的心中它就可能被误认为中国人体质和道德上的缺陷——温顺和懦弱。这里再次提到的温良,就是我曾经提到过的一种源于同情心或真正的人类智慧的温良——既不是源于推理,也非产自本能,而是源于同情心——来源于同情的力量。
中国人之所以有这种力量,这种强大的同情的力量,是因为他们完全地或几乎完全地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中国人的全部生活是一种情感的生活——这种情感既不是来源于感官直觉意义上的那种情感,也不是来源于你们所说的神经系统奔腾的情欲那种意义上的情感,而是一种产生于我们人性的深处——心灵的激情或人类之爱的那种意义上的情感。
下面让我们看看中国人是否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
首先,我们来谈谈中国的语言。中国的语言也是一种心灵的语言。一个很明显的事实就是:那些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其儿童或未受教育者学习中文比成年人或受过教育者要容易得多。原因在于儿童和未受教育者是用心灵来思考和使用语言的。相反,受过教育者,特别是受过理性教育的现代欧洲人,他们是用大脑和智慧来思考和使用语言的。
其次,我们再指出一个众所周知的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事实。中国人具有惊人的记忆力,其秘密何在?就在于中国人是用心而非用脑去记忆。用具同情力量的心灵记事,比用头脑或智力要好得多,后者是枯燥乏味的。
接下来的例子,依旧是体现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并得到大家承认的一个事实——中国人的礼貌。中国人一向被视为礼仪之邦,那么其礼貌的本质是什么呢?这就是体谅、照顾他人的感情。中国人有礼貌是因为他们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他们完全了解自己的这份情感,很容易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显示出体谅、照顾他人情感的特征。
我们举的中国人的特性的最后一例,是其缺乏精确的习惯。这是由亚瑟•史密斯提出并使之得以扬名的一个观点。那么中国人缺少精确性的原因又何在呢?我说依然是因为他们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心灵是纤细而敏感的,它不像头脑或智慧那样僵硬、刻板。
正是因为中国人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一种孩子般的生活,所以他们在许多方面还显得有些幼稚。这使得一些浅薄的留学中国的外国留学生认为中国人未能使文明得到发展,中国文明是一个停滞的文明。必须承认,中国人的智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被人为地限制了。众所周知,在有些领域,中国人只取得了很小的进步甚至根本没什么进步。这不仅有自然科学方面的,也有纯粹抽象科学方面的,如逻辑学。实际上欧洲语言中“科学”与“逻辑”二词,是无法在中文找到完全对等的词来加以表达的。
像儿童一样过着心灵生活的中国人对抽象的科学没有丝毫兴趣,因为在这方面心灵和情感无计可施。事实上,每一件无需心灵与情感参与的事,诸如统计一类的工作,都会引起中国人的反感。
1.下列对作者在文中提出的“温良”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浏览完整试题
A.它是一种中国人身上所具有的难以形容的东西。
B.它显示出中国人体质和道德上的缺陷——温顺和懦弱。
C.它既不是源于推理,也非产自本能,而是源于同情心。
D.它源自中国人完全地或几乎完全地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
2.下列对中国人“过着一种心灵生活”的理解有误的一项( )
A.中国的语言是一种心灵的语言,所以那些受过理性教育的外国人用大脑和智慧来思考和使用反而行不通。
B.中国人是用心而非用脑去记忆的,用具有同情力量的心灵记事,比用头脑或智力要好得多。
C.中国人没有僵硬、刻板的习惯,因为中国人的心灵是纤细而敏感的,它不像头脑或智慧那样僵硬、刻板。
D.中国一向被视为礼仪之邦,中国人很容易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显示出体谅、照顾他人情感的特征。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人身上有一种难以形容的东西,那就是一种源于同情心或真正的人类智慧的温良,它可能表现为一种缺陷。
B.中国人的生活是一种源于感官直觉意义上的情感的生活,不是来源于神经系统奔腾的情欲那种意义上的情感生活。
C.外国的儿童和未受教育者学习中文比成年人和受过教育者要容易,因为儿童和未受教育者是用心灵来思考和使用语言的。
D.在中国留学的外国学生认为中国人未能使文明得到发展,中国文明是一个停滞的文明。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2分)
①张咏,字复之,濮州鄄城人。太平兴国五年,郡举进士,议以咏首荐。有夙儒张覃者未第,咏与寇准致书郡将,荐覃为首,众许其能让。会李沆、宋浞、寇准连荐其才,以为荆湖北路转运使。奏罢归、峡二州水递夫。就转太常博士。太宗闻其强干,召还。张永德为并、代都部署,有小校犯法,笞之至死。诏案其罪。咏封还诏书,且言:“陛下方委永德边任,若以一部校故,推辱主帅,臣恐下有轻上之心。”太宗不从。未几,果有营兵胁诉军校者,咏引前事为言,太宗改容劳之。
②出知益州,时李顺构乱,王继恩、上官正总兵攻讨,顿师不进。咏以言激正,勉其亲行,仍盛为供帐饯之。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③初,蜀士知向学,而不乐仕宦。咏察郡人张及、李畋、张逵者皆有学行,为乡里所称;遂敦勉就举,而三人者悉登科。士由是知劝。
④成平二年,夏,咏以工部侍郎出知杭州。属岁歉,民多私鬻盐以自给。捕获犯者数百人,咏悉宽其罚而遣之。官属请曰:“不痛绳之,恐无以禁。”咏曰:“钱塘十万家,饥者八九,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俟秋成,当仍旧法。”五年,真宗以咏前在蜀治行优异,复命知益州。会遣谢涛巡抚西蜀,上因令传谕咏曰:“得卿在蜀,朕无西顾之忧矣。”
⑤ 咏与青州傅霖少同学。霖隐不仕。咏既显,求霖者三十年,不可得。至是来谒,阍吏白傅霖请见,咏责之曰:“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选自《宋史•张咏传》,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夙儒张覃者未第 第:科举考中 B.推辱主帅 推:追究
C.不痛绳之 绳:捆绑 D.复命知益州 知:掌管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议以咏首荐 若以一部校故 B.咏引前事为言 为乡里所称
C遂敦勉就举,而三人者悉登科 咏悉宽其罚而遣之D.饥者八九 求霖者三十年
6.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B.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C.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D.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张永德被惩办后不久,太宗就意识到张咏的意见是对的。
B.当李顺叛乱的时候,张咏敦促上官正出兵讨伐,并为之隆重饯行。
C.在歉收时,张咏主张对贩私盐的人从轻处分,并建议从此后都减轻刑罚。
D.真宗对张咏在四川的表现很满意,通过谢涛传达了对张咏的赞赏。
8.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1分)
⑴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①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汉 杜甫 旅夜书怀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江汉》尾联化用了“老马识途”的典故。
9、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江汉》诗中“乾坤一腐儒”的“腐儒”形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10、有人说《旅夜书怀》的颈联和《江汉》中的尾联都抒发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认为呢?请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三)、古诗文默写
11、请按题干要求完成理解性诗文默写(每空1分,共8分)
①、杜牧《阿房宫赋》中“ , ”勾勒出阿房宫占地广阔、凌云蔽日的气势,给人以雄伟壮观的印象。
②、《岳阳楼记》文中,运用动静结合手法,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 是: , 。
③、杜甫《蜀相》中“ , 。”抒发了诗人壮志未酬的遗憾。
展开余下试题
④、陆游《书愤》中“ , 。”一联表现了抗击金兵的豪迈气概。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6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①~③题
寂寞出学问
——《解放周末》对话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
昨天是第25个教师节。复旦大学向全体教师发出致谢和倡议,感谢在学术领域中默默耕耘多年的教师们,并倡导一种甘坐“冷板凳”的治学精神。
这种倡导,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关乎教师,也不止于教师。
下面是记者对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的专访。
记者:在教师节这一天,复旦大学为何向全体教师发出这样的致谢?
秦:我们向辛勤工作一年的教师致敬,不仅尊重教师的一般性劳动,也特别强调一个重点:不能遗忘在学术领域耕耘多年、默默无闻的教师们。这些教师没有受到媒体的过分关注——被媒体过分关注恰恰做不出学问——因此,容易被遗忘,在这一时刻表达对他们的由衷感谢和深深致敬,是非常必要的。
记者:钱穆先生说过,做好学问,要“潜心十年”。
秦:是的,类似的说法不少。20世纪50年代,南京大学韩儒林先生就把范文澜先生的治学精神概括为两句话:“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这种甘坐“冷板凳”的精神,就是坚守学术的精神——无论外面发生了如何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攀登学术高峰的路途中,一定要坚守学术。在这个方面,我颇为自豪。因为在复旦大学的历史上,不乏甘坐“冷板凳”、作出卓越成就的学者,他们的精神,是复旦重要的精神遗产之一。
记者:这种精神是可贵的,但是,是否非得寂寞才能出学问?不甘寂寞就不能出学问吗?
秦:这个疑问可能来自于现在一种有目共睹的现象:学术考核时,不少教师拿出了一大摞成果,十几篇论文、好几部大书,都是在有限的几年内写成的。但是,真正在学术界的人都知道,即使是一篇有真知灼见的论文,恐怕也不是一年半载就可以完成的。“著作等身”只有在个别天才身上才能发生。我认为,在现行的考评体制下出现了那么多的“硕果累累”“著作等身”是不符合学术规律的。
记者:也就是说,做学问来不得半点浮躁,必须静心求实。其实,“寂寞出学问”也是中国学界长期以来形成的优秀传统。那么,您认为怎样才能真正耐得住寂寞?
秦:在这方面,很多学者都有经验和教诲。做学问,首要的是有兴趣,要有对学问的热爱。比如,陈尚君教授用了20年的功夫做了《全唐文补编》、《全唐诗补编》,他做的工作大部分是辑录、校勘、订正,是非常细致认真的学问。当年陈先生住房不宽裕,在出版社借了20平方米的房间,夏天没有空调,但他又不敢开电风扇,怕吹乱纸页,只能打着赤膊,挥汗如雨地工作,多少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很多人说,这多苦啊,我才不吃这个苦呢。实际上陈先生是苦中有乐,这种乐趣,是别人难以体会的。真正热爱学问的人,即使是在艰苦和寂寞的环境中,内心并不孤单,相反,很充实,很幸福。
记者:您倡导学者要甘坐“冷板凳”,显然与当前浮躁的学术环境和文化氛围有关。不少人认为,这不仅仅是学术问题,而且是整个文化和社会的问题。在这其中,媒体似乎也起了不少的作用。那么,您认为,在当今的时代,学者和媒体之间应形成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秦:应当形成良性关系。媒体要着重宣传学者的学术精神,恰当宣传他们取得的学术成果,而不要去追逐学者的私人生活,不要过度把学者放置在社会热点中。媒体的过度关注会损害学者。
记者:不少学者甘心埋首做学问,也有学者以走出象牙塔、主动参与公共空间为己任。
秦:确实有好多真正做学问的学者是不发言的。我们的态度是,鼓励学者利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学识在媒体上讲点话,关键是要有真知灼见。知识分子提出一些意见,对守住社会的良心、主张社会的公正,绝对是有好处的。但是,学者在和媒体互动中,要守住学术界限。学者可以通过媒体适当传播学术成果,但一定不要把名利和传播挂起钩来,不要使自己成为“媒体学者”。学者不要以为通过在媒体上的频频亮相,自己就可以变成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对任何事情都能发表看法的“全才”。这实际上是在降低学术的影响,也是在暴露自身的不足。
①.围绕“寂寞出学问”,秦绍德从哪三个方面做了倡导?(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秦绍德认为,学者“被媒体过分关注恰恰做不出学问”,根据文意,怎样理解这一观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如何理解文中所说的“这种倡导,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关乎教师,也不止于教师”?结合全文,请谈谈你的理由。(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文字运用(26分)
1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 都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话不假。青年人经过专业化的学习,都会成为 ,所以不必鄙视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
② 三人当初合资创办企业的时候投入资金多少差异很大,所以在年终分红之时就有人提出来不能 ,要有所区别。
③ 清华大学偏工程性、技术性、应用性,所以清华大学工程院院士多;北京大学偏理论性、科学性、基础性,所以北大科学院院士多。两所大学都是国内顶尖级的, 。
A.春兰秋菊 各有千秋 平分秋色 B.春兰秋菊 平分秋色 各有千秋
C.各有千秋 平分秋色 春兰秋菊 D.各有千秋 春兰秋菊 平分秋色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涵盖“不分文理科、减少统考科目”等内容的高考制度改革,颇受人们关注,成为了近年最为敏感的教育改革领域的话题。
B、据分析,目前肠胃性感冒发病率猛增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外出游玩劳累、饮食不注意和春季天气温差较大所致。
C、为了控制肝病,我市卫生部门决定聘请高级专家来我市免费为患者义诊。
D、山东省在全国率先打破高考户籍限制,从2014年起,凡在山东省高中阶段有完整学习经历的无户籍考生,均可在山东省就读地报名参加高考。
15、西亚是亚洲西部的简称, ,在近代史上,西亚是西方和东方各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3分)
①西亚处在欧洲、亚洲和非洲的交结地区。②它联结着地中海、黑海、红海、阿拉伯海和里海五个重要水域,被称为“五海之地”。③西亚是欧洲同广大亚洲和太平洋地区间的纽带。④古代有名的丝绸之路,就是通过西亚,把我国的锦缎运到古罗马。⑤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也是通过西亚往返于北京和威尼斯之间。⑥自古以,西亚就是亚、非、欧三洲之间交往的必经之途。⑦人们也把这一地区和埃及一起称为中东。
A.①⑦②③⑥④⑤ B.①②③⑦④⑤⑥
C.①⑦③②④⑤⑥ D.⑦①②③⑥④⑤
16、阮籍的诗歌代表作是( )。(3分)
A.《咏史》 B.《拟咏怀》 C.《咏怀》82首 D.《咏怀》8首
1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3分)
A.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期:约定
B.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罪:罪恶
C.与其骑会为三处。会:会合 D.项王身亦被十余创。被:遭受
18、下列对《项羽之死》文本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组是( ) (3分)
A.“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其中的“能”字换为“敢”字,这句话的意思没有变化。
B.文本中,项羽主演的“东城快战”,表现项羽是自负豪爽、勇猛无敌的人。
展开余下试题
C.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惊而起,起而饮,饮而歌,歌而泣。有人认为“项羽失天下的最后时刻所心疼的只有女人和宝马”,这种看法是不对的。
D.项羽是本色英雄,他所表现的是自己的英雄本色,是没有遮掩顾忌、不计利害成败地把它表现出来,因此在“成者王败者寇”这样一种历史传统中,项羽依然能得到人们的凭吊和同情。
19、根据上下文意,续写句子。(每空2分,共4分)
中国社会科学院邹东涛认为,人才分为四种:
一是“一”字型人才,这种人才知识面虽然较宽,但缺乏深入的研究和创新。
二是“1”字型人才,
三是“T”字型人才,这种人才知识面虽然较宽,但不能冒尖,缺乏创新。
四是“十”字型人才,
20、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是父亲节,下面是父亲节时儿子发给父亲的一则手机短信,请仿照上下文的句式特点,补足这则手机短信。(4分)
天,没有父亲的爱广阔; , ;
太阳,没有父亲的爱温暖, , ;
花朵,没有父亲的爱灿烂。祝父亲节日快乐。
五、作文(60分)
2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
我却梦想从未有过的事物,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萧伯纳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高二语文试卷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1-7)每题3分
一1.B【解析】原文第一段表述为“在外国人的心中它就可能被误认为中国人体质和道德上的缺陷——温顺和懦弱”,这是外国人的一种误解,不是作者的观点。
2.C【解析】原文表述为“缺乏精确的习惯”,选项为“没有僵硬、刻板的习惯”,偷换概念。
3.C【解析】A项“表现为一种缺陷”是误认,非作者观点。B项见原文第二段,指出中国人的这种情感既不是来源于感官直觉意义上的那种情感,与选项正好矛盾。D项以偏概全,应为“一些浅薄的留学中国的外国留学生”,不是全体。
二、4思路点拨:A项,古代科举常用“落第”“及第”表示“没考上”“考上”。B项,结合语境,“推”后面是“辱”,合起来意思为“追究,压制主帅”,顺畅合理。C项,不是具体的意义,而是引申义,可译为“惩治,管束,约束”。可以联想到成语“绳之以法”。D项“知益州”是动宾结构,而“益州”是行政区名,因此“知”应解释为“掌管”。答案:C
5思路点拨:A项,介词,把/介词,,因;B项,动词,作为/介词,表被动;C项,均为“连词,表顺承”;D项,助词,……的人/助词,用于句中表停顿。答案:C
6思路点拨:古代“时”常用在句首作状语,此处与后文“之际”形成呼应。此句虽短,但主语有正、寇、民、咏等,答题时可依据“时”和主语先断开,再结合选项得出答案。答案:A
7思路点拨:“从此后都减轻刑罚”,属于无中生有。由原文“俟秋成,当仍旧法”可知。答案:C
8答案:①如果(他们)不靠(贩卖)私盐来养活自己,一旦纷纷聚集做盗寇,那危害就大了。(关键点:苟,如果。自活,宾语前置,养活自己。蜂:名词作状语,像蜜蜂一样。) (3分)②傅先生是天下(闻名的)贤士,我尚且不能和他做朋友,你是什么人,怎敢直呼其名!(关键点:“傅先生天下名士”是判断句式。名,名词活用作动词,称呼其名。) (2分)③译:(1)现在,我是用精神去接触(牛)而不用眼睛去看,(我的)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3分)(2)臣下所喜好的是自然的规律,这已经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追求。(关键点:“以”,省略现象;“所”“道”“进”字译法)(3分)
【参考译文】张咏,字复之,是濮州鄄城人。太平兴国五年,郡中要举荐进士,商议把张咏作为第一名推荐。(郡中)有一个叫张覃的老儒生,一直没有考中,张咏就和寇准一起写信给郡将,举荐张覃为第一名,众人都赞许他其能谦让别人。恰逢李沆、宋湜、寇准接连举荐张咏很有才能,(朝廷)就让他担任荆湖北路的转运使。任职期间,上奏罢免了归、峡两个州的水递夫。(后来)转任太常博士。太宗听说张咏精明干练,就召他回来。张永德担任并、代二州的都部署,有一个小校触犯了法令,被张永德鞭打而死。太宗下诏审查张永德的罪行。张咏原封退还诏书,并且上奏说:“陛下正委派张永德以防守边关的重任,如果因为一个小校的缘故,追究压制主帅,我担心下属会产生轻慢上司的心态。”太宗没有听从。不久,果然出现营兵胁迫控告军校的情况,张咏再次引用过去的那件事上奏,太宗改变了态度,安抚慰勉他。
张咏出京担任益州知州,当时李顺作乱,王继恩、上官正总领军队讨伐叛军,军队停止不前进。张咏用话语激励上官正,鼓励他亲自出战,还隆重地设宴为上官正饯行。上官正因此决定出兵深入敌后,取得重大的胜利。当时,正是叛军大肆入侵掳掠的时候,百姓大多被叛军威逼胁从。张咏发布文告,把朝廷的恩德信用给他们讲明,让他们各自回归家乡。
起初,四川的读书人都愿意学习,却不乐于做官。张咏察访到郡里的文士张及、李畋、张逵三人,都有丰富的学识和美好品行,被乡里的人称赞;于是就敦促鼓励他们参加科举考试,后来这三个人都考中了。读书人从此都接受鼓励。
成平二年的夏天,张咏凭借工部侍郎的身份出任杭州知州。(由于)连续多年歉收,百姓大多私自贩卖食盐来供给自己。官府抓获了几百人犯,张咏全部减轻对他们的惩罚,之后打发了他们回家。所属官员劝说道:“不狠狠地惩罚他们,恐怕无法禁止。”张咏说:“钱塘有十万多户人家,饥饿的人十有八九,如果(他们)不靠(贩卖)私盐来养活自己,一旦纷纷聚集做盗寇,那危害就大了。等到秋天有了收成,再按旧法执行。”成平五年,真宗因为张咏以前在四川的政绩优异,再次任命他担任益州的知州。刚好朝廷要派遣谢涛巡视抚慰西蜀,皇上趁机命令谢涛向张咏传达谕旨说:“有你在蜀,朕在西方没有后顾之忧了。”
张咏与青州的傅霖年轻时一同求学。傅霖一直隐居不愿当官。张咏显达以后,访求傅霖三十多年,始终没找到。到这时才来相见,守门的小吏报告说,傅霖请求拜见,张咏批评他说:“傅先生是天下闻名的贤士,我尚且不能和他做朋友,你是什么人,竟敢直呼他的名字!”
9、【参考答案】 漂泊天涯的儒生;年迈多病的老者;穷且益坚,老当益壮的诗人;怀才见弃的文人。(4分)
10、【参考答案】同意,《旅》诗中说,“名岂”这两句运用反问和反语,说“我的诗文写得好,但哪里因此就受到了世人的推崇?做官倒应该因年老多病而退休”,以此来表达诗人在仕途上的辛酸与不平。《江汉》诗中颈联写到“落日心犹壮”表现出诗人积极用世的精神,但仍不被重用,结尾两句借用典故,说难道我这腐儒,连一匹老马都不如了吗?表达了诗人一生漂泊的沧桑之感和报国无门的怨愤之情。
不同意。《江汉》诗的尾联没有怨愤之情。诗中提到“心
上一篇:
吉林省舒兰市第一高级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下一篇: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标签:
人教版
高二
上册
期中试卷
相关:
关于“内蒙古包头”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4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