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355  2018-11-19
标签:人教版 高一 必修一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55]
湖南省浏阳市六校联考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2018年下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命题学校:浏阳六中命题人:万慧芳审题人:张多姣
时量120分钟总分120分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22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坛呈现新气象,许多诗人积极探索诗歌创新,好的诗歌也时而涌现,新诗创作成就毋庸置疑,但是,曾几何时,诗歌却逐渐淡出公众的阅读视野。写诗的竟比读诗的多,一边是诗人们的自我陶醉,一边是人们对诗歌的不屑一顾、敬而远之!
②为什么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时代,诗歌没有很好地为之歌唱而却在迅速衰落?
③这里有种种原因,但窃以为“三不到位”是重要症结之一:理论研究不到位、指导引导不到位、规范不到位。有道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直以来,有关方面还没有对新诗的继承与创新,对新诗内容与形式的革新,对新诗作者的提升和培养等问题,作过“顶层设计”和系统研究。不仅如此,有的报纸杂志和文学教授还对诗歌的这种衰落现象推波助澜,不作科学的批评,只有无原则的吹捧;一些诗歌编辑喜欢编发云遮雾罩、高深莫测的诗作,有些大学“权威”教授还一味推崇西方诗歌这个“流”、那个“派”,怂恿一些诗人尤其是年轻诗歌作者迷失历史担当、远离实际生活,把中国诗歌特有的传统和精华抛到九霄云外,固执地陷在所谓的后现代的怪圈漩涡之中不能自拔。
④在中国当代诸多文体中,为什么新诗下滑衰败最为严重?长期以来,一些刊物刊发的大多数诗歌味同嚼蜡、不知所云,缺少文学性、民族性、可读性,一言以蔽之,是诗歌偏离了时代、偏离了社会、偏离了人民大众,诗歌自然被小众化和边缘化!
⑤今天我们何以创建“有中国特色新诗体”?我认为,要坚持内容和形式相统一——在内容上,新诗需担当时代和社会责任,多反映现实生活,为人民鼓与呼,敢于抒发“真的声音”。在形式上,至少有三条标准:一是语言简洁精炼,句式与段落整齐而美观;二是必须押韵且有一定节奏,易诵易唱易记,读之抑扬顿挫;三是通俗易懂,富有诗歌传统和民族特色,让老百姓喜闻乐见。诚如诗歌研究者吴奔星所说,“新诗要有起色,要掀起真正的新诗潮,就不能老是在‘莫测高深’的迷魂阵里下功夫”。
⑥新体诗歌的创建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今天,创建“有中国特色新诗体”更是一项系统工程。中国新诗不会从天上掉下来,需要有关方面高度重视并作出不懈努力。一是将这项工作列为国家重大文化建设研究项目,由大学和中国作协、中国诗歌学会等部门组成专业队伍,联手进行研究攻关;二是做好新诗体的教育和普及工作,亟须编纂出版诸如《中国新诗知识读本》《中国新诗经典选本》等读物,让诗歌爱好者特别是高校的文科生接受最基本的新诗创作与欣赏的知识普及;三是报纸杂志、尤其是主流报刊,要多刊发“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群众喜闻乐见”的好诗,并围绕“中国新诗的出路”和“新诗体的创建”组织开展公开讨论,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新诗繁荣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新路做出积极贡献。
(摘编自桑士达《呼唤创建中国特色新诗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文坛在改革开放后呈现过新气象,就新诗创作而言,大量诗人在诗歌创新方面的积极探索使得好诗歌时而涌现。


浏览完整试题B.当下,新诗逐渐淡出公众的阅读视野。创作者和欣赏者审美标准不一,前者能陶醉其中,而后者只能敬而远之了。
C.有关方面对新诗缺乏必要的“顶层设计”和系统研究,导致有的报纸杂志和文学教授对诗歌的衰落现象无法做出科学的批评。
D.新诗在中国当代诸多文体中下滑衰败最为严重,其根本原因就是诗歌偏离了时代、社会和人民大众,走进了逼仄空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开篇分析改革开放后中国新诗的发展状况,既承认了其创作成就也指出了发展困境,为下文的立论提供了事实依据。
B.文章第三段,在分析新诗迅速衰落的原因时,作者将之归纳为“三不到位”,然后结合事实作了剖析,有理有据,层次分明。
C.文章按照议论文的常规步骤进行论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逐步阐述了个人对中国新诗发展的分析和建议。
D.在如何创建“中国特色新诗体”这一问题上,作者是从两个层面阐述的:一是诗歌创作者的层面,二是相关外界层面。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我们的诗歌编辑或者大学教授在诗歌发展的过程中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那么也能适度拨正诗歌偏离的方向。
B.诗歌要走出“小众”困境,就必须反映时代,反映生活,敢于担当社会责任,写人民之所感,发人民之所叹。
C.“中国特色新诗体”的构建离不开内容和形式。语言是形式中重要的因素,处理好诗歌的表达就能解决新诗的出路问题。
D.新诗健康发展离不开主流报刊的宣导。优秀的作品和有目的的新诗理论探讨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国新诗的繁荣。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流放出生命的精彩
①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从深圳来到遥远的伊犁。那里,曾是林则徐的流放地。到伊犁的当天下午,穿过宽阔的伊犁河,我们来到这里的林则徐纪念馆,只见门前冷冷清清,没有一个前来参观的人。走进展馆,里面仅一间约两百平方米的展室,室内布置简陋,文物不多,四壁的图片及说明也大多见过,远不如虎门的气派。
②家住深圳,我几乎每年都要去虎门。那里的林则徐纪念馆与鸦片战争博物馆建在一起,规模庞大,展馆外还有林则徐销烟池和虎门炮台遗址。每次去,总见到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故来伊犁前,对参观的事不太在意。犹如看戏,高潮过了,后面的戏,则容易被忽略。
③然而,或许是身临其境的缘故,当我越过千山万水,从发达繁荣的广东,来到偏僻遥远的边疆伊犁,当我从林则徐任两广总督的辉煌之地,来到他被革官免职、惨遭发配的流放地,再看这曾经熟悉的图片和文物,再去体验和感受林则徐的风雨人生,尤其是流放伊犁这段经历,静观他辉煌之后的坎坷和“高潮之后的戏”,心中的震撼和感动,却是我在虎门所不曾有过的。
④林则徐是在近花甲之时,被流放到新疆伊犁的。此时,他的仕途一落千丈,前途一片渺茫。昔日的辉煌,已成过眼烟云,从声名赫赫的两广总督到被皇帝革官免职,从威震四海的英雄到发配边疆的“罪臣”。因大功获重罪,真是千古奇冤!但更折磨人的是,处罚并非一步到位,而是“钝刀割肉”般地拖了一年半。从1840年9月到1842年3月,林则徐先后被革职查办,以“四品卿衔”遣戍伊犁,改遣开封协助王鼎治水,最终被流放伊犁,整个过程历时一年半,前后跨三个年度,其结果,一次比一次严重,一次比一次伤心。尤其是最后一次,林则徐治水立了大功,按惯例应可将功折罪,但道光皇帝仍将林则徐发配伊犁。王鼎不平,向皇上当面苦谏,不成,便自杀,成为一时震惊朝野的“尸谏”事件,然而,道光帝依旧无动于衷。林则徐身心俱损,国难当头、报国无门的绝望,加上治水劳累、戍途奔波,林则徐在西安大病两个多月,到1842年8月才从西安启程,踏上流放伊犁的漫漫戍途。在流放伊犁三年多时间里,林则徐强忍身心的极度不适,拖着多病之躯,为新疆呕心沥血。他亲历南疆库车、阿克苏、叶尔羌、吐鲁番等地勘察,行程两万多里,所到之处兴修水渠,后被称为“林公渠”,他还积极改进推广“坎儿井”,被当地人民称为“林公井”。
⑤“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面对厄运,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林则徐没有惊慌,没有绝望,他镇静坦然,慷慨悲歌。这一著名诗句,正是林则徐以“罪臣”之身,在西安登程伊犁前,告别妻子家人所为。
⑥林则徐的精彩之处,不仅在于他能在国难当头,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不仅在于他能在仕途通达、身居高位时,倾心尽力地为国效力;也不仅在于他广东禁烟、虎门销烟等的惊世之举。还在于,或者说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即便在被革职流放的极端逆境中,即便在个人命运遭遇空前苦难和厄运时,人格与灵魂中依旧保持固有的那份伟大与高贵。
⑦虎门销烟,是中国近代史浓墨重彩的亮点,成为林则徐青史留名的标记。但这并不足以体现林则徐人格和精神的全部精彩。时势造英雄。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除个人具备的英雄品质外,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时势环境的客观影响。危难的时局,百姓的呼声,肩负的责任,把林则徐推上了历史的风口浪尖,给他创造了成为英雄的历史机遇。而流放伊犁使林则徐远离了时势环境的客观影响,如何生存,如何作为,坚守什么,追求什么,更多地依赖于他个人主观的选择,更多地取决于个人的意志和品质,这对他的英雄人格和品质恰恰是个严峻的考验。苦难和挫折是人生的标杆,往往更能测出一个人生命的高度和深度。人在顺境中顺势而为容易,但要在逆境中坚守慎独难。
⑧人生如戏。如果把林则徐的人生看作是一出戏的话,那戏的高潮,恰恰是他被流放伊犁的这段经历。而以往的辉煌显赫,似乎都是为此所作的铺垫和积蓄。就像瀑布,其精彩动人之处,并非上游河水的浩荡,也非中间断崖的陡峭,而是水到断崖处,那奋不顾身的纵身飞泻。而此前的一切,似乎都是对那悲壮的一跃所作的铺垫,所制造的落差,所积蓄的能量!
(选自《散文》,有改动)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交代作者的游踪开始,而后穿插林则徐的流放经历,接着点明主旨,最后以议论抒情作结,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B.文章第④段,作者描写林则徐被流放过程的艰辛曲折,是为了更充分地表现林则徐的风雨人生,衬托林则徐独特的人格魅力,同时也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展开余下试题C.说到林则徐,人们往往想到虎门,却很少人想到伊犁。因为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铸造了林则徐一生辉煌,而伊犁则是林则徐人生的低谷和悲剧。
D.第⑤⑥两段,作者通过分析林则徐的著名诗句,说明林则徐无论是仕途通达,还是身处逆境,都能镇定自若,充分展现了他的乐观豁达的性格。
5.文章以“流放出生命的精彩”为题,请结合全文概括,“流放出的精彩”包括哪两方面内容?(4分)
6.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请分条列举。(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彊。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从之。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中,遂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沛公从百馀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沛公又让不受让:推辞,谦让
B.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内:接纳,让……进来
C.方飨士,旦日合战飨:用酒食招待,犒劳
D.见谢项羽谢:拜谢
8.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B.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C.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D.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9.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刘邦善于听取意见。刘帮本想留在秦宫中休息,樊哙、张良劝阻,这才下令把秦宫中的贵重宝器财物和库府都封好,然后退回来驻扎在霸上。
B.刘邦胸怀大局,深谋远虑。他召来各县的父老和有才德有名望的人,表白心意,并与百姓约定,杀人者处死刑,伤人者和抢劫者依法治罪,其余凡是秦朝的法律全部废除。
C.刘邦善于笼络人心,比如他与秦吏一起到县乡邑,宣传他的政策,不接受百姓进献的牛羊酒食。
D.刘邦头脑灵活,能随机应变。本传中虽是“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寥寥几语,但也体现了他的这种应变能力。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5分)
(2)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5分)
(二)古诗文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1-12题。
对 雪①
杜 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 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②《世说新语•黜免》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得非常艰苦。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正在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写出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
D.尾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12.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在《沁园春•长沙》中,由眼前的秋景过渡到对过去回忆的两句是:“,
。”
(2)康河的流水和水草呈现出的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徐志摩向往的境界,《再别康桥》中“_,”便直接抒发了这种情感。
(3)写易水送别场面时,借助对大风和河水的描写来烘托慷慨悲壮气氛的名句是“
,。”
第Ⅱ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14分)
14.下列词语,字形与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忸怩 肆无忌惮 漂泊(bó) 菲薄(fěi)
B.惺忪 书生义气 漫溯(shuò) 青苔(tái)
C.颓圮 陨身不恤 惩创(chéng) 胆怯(què)
D.气慨 婆娑起舞 怔住(zhēng) 凌侮(wǔ)
1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2分)
A.大家一起做事,由于每个人自身的条件不同,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同。所以我们要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互相配合,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B.首师大附中有一门特色课程——博识课——同学们走进自然、社会,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在博识这方面王小建做得特别好,去过全球20多个国家,了解了众多风格迥异的文化。大家非常羡慕他这段博闻强识的经历。
C.面对社会中的一些不幸的事实,悲伤哭泣是没有什么用的。痛定思痛是一种理性,长歌当哭是一种责任,如果能从中挖掘出一些对人生和社会的意义,也算是一种社会正能量了。
D.至今还清晰地记得那美轮美奂的北京奥运会,更记得那时天是那么湛蓝,空气是那么清洁,但是现在雾霾天气增多了。抱怨的同时,我们都要想想自己能为保护环境做些什么。
16.对下列对联所指的文学家,依次对应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译著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②何事妨心情?问丁香无语,时来多愁雨巷;谁人当风景?挽片云难留,不期再别康桥。
③乘激流以壮志抛家,风雨百龄,似火朝霞烧长夜;讲真话而忧心系国,楷模一代,如冰晚节映太阳。
A.巴金 戴望舒、徐志摩 鲁迅
B.巴金 徐志摩、戴望舒 鲁迅
C.鲁迅 戴望舒、徐志摩 巴金


展开余下试题D.鲁迅 徐志摩、戴望舒 巴金
17.高中毕业之际,同学们书写赠言相互激励,下列各项中不得体的一项是(  )(2分)
A.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B.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C.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2分)
A.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告别了自己的耕地。为了维护城郊失地农民的权益,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B.官司缠身的黄光裕,在面对法庭审问时,千方百计想尽办法洗刷自己的罪行,但是大多数人已不再相信他了。
C.在当今时代,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这个“软实力”硬不硬、强不强、大不大,与一个国家的文化产业强大与否直接关联。
D.中国要实现伟大的复兴,要成为一个世界强国,还必须在建设民族文化和引领世界文化上有所建树,靠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感染力和竞争力,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和“天下心悦诚服”。
19.给下面的新闻报道拟写一个标题。(4分)
10月28日10时08分,一辆公交客车与一辆小轿车在重庆万州区长江二桥相撞后,公交客车坠入江中。经初步的事故现场调查,系公交客车在行驶中突然越过中心实线,撞击对向正常行驶的小轿车后冲上路沿,撞断护栏,坠入江中。根据调查访问、调取公交客车沿线监控视频,初步确认当时公交客车上共有驾乘人员10多人。目前,事故原因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标题:
四、写作(5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生就是一场旅行。我们走过山川田野,领略自然风光;走过街市阡陌,感受世俗万象;走过任性自我,磨砺青春锋芒;走过困惑迷惘,把握前进方向……
读了上面的文字,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走过,才明白”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立意自定;(2)除诗歌外文体自选;(3)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4)不少于800字。

2018年下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联考语文答案
1.(3分)【D】(A“新气象”的表现有两种,一是许多诗人积极探索诗歌创新,二是好的诗歌也时而涌现,这两者不构成因果关系。B前者陶醉其中,后者敬而远之,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归结为两者的审美标准不一。C原文是递进关系,不是因果关系。)
2.(3分)【B】(作者并没有认为新诗迅速衰落的原因是“三不到位”,“三不到位”只是“重要症结之一”而已。此处曲解文意。)
3.(3分)【C】(“处理好诗歌的表达就能解决新诗的出路问题”错,除了语言之外,还有诸多关节。)
4.(3分)【D】(D项没有分析林诗,表现的是林则徐“忍辱负重,舍身为国”;)
5.(4分)①林则徐在流放期间兴修水利,开荒屯田(2分)②林则徐在遭受流放的极端逆境中,仍旧保持着伟大而宝贵的英雄本色与人格魅力。(2分)
6.(6分)一个要点2分,答出三个要点即可得满分。
①虎门林则徐纪念馆与伊犁林则徐纪念馆的对比;
②“我”参观虎门林则徐纪念馆与伊犁林则徐纪念馆的感受对比;
③林则徐虎门销烟与被流放伊犁的对比;
④林则徐流放伊犁时的“选择”的对比;
⑤林则徐和“一般流放者”的对比。
7.(3分)【D】谢:道歉,谢罪
8.(3分)【C】试题分析:“号为雍王”“王关中”是并列谓语,中间段开;“以自益”是“稍征关中兵”的目的,不要断开。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9.(3分)【C】(不是他自己,而是派人与秦吏一起到县乡邑,宣传他的政策,不接受百姓进献的牛羊酒食。)
10.翻译:(1)再说,我把军队撤回驻扎在霸上的原因,是想等着各路诸侯到来,共同制定一个规约罢了。(所以:表原因;(1分)约束:规约、法纪(1分);军:驻军,名词动用(1分);语句通顺2分)
(2)恰巧项伯要救张良,在夜晚去见张良,趁机把刘邦的一番说辞告诉了项羽,项羽才作罢。
(活:救或者使活命,使动用法(1分);文:刘邦的话/说辞(1分);谕:转告或告诉(1分)语句通顺2分)。
11.(3分)【C】解析:C项,“‘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错误,这句诗是写炉火燃尽的情景;
12.(6分)参考答案:诗歌第二联描写了黄昏云乱、风急雪紧的景象。(2分)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态,表现诗人在战乱之中内心的悲凉;(2分)同时呼应诗歌标题“对雪”,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做铺垫,有利于突出诗歌忧国忧民的主旨。(2分)
解析:从题干给出的信息看,本题共分二问。第一问中,抓住“乱云”“急雪”两个景物,将之串连概述即可。第二问中,就“用意”的分析,应从写作手法入手,分析作者所要表现的情感,由于“雪”在此联中是第一次出现,又要考虑与标题的对应问题。
[诗歌鉴赏]
杜甫这首诗是在被安禄山占领下的长安写的。长安失陷时,他逃到半路就被叛军抓住,解回长安。幸而安禄山并不怎么留意他,他也设法隐蔽自己,得以保存气节;但是痛苦的心情,艰难的生活,仍然折磨着诗人。
在写这首诗之前不久,泥古不化的宰相房琯率领唐军在陈陶斜和青坂与敌人作车战,大败,死伤几万人。消息很快就传开了。诗的开头——“战哭多新鬼”,正暗点了这个使人伤痛的事实。房琯既败,收复长安暂时没有希望,不能不给诗人平添一层愁苦,又不能随便向人倾诉。所以上句用一“多”字,以见心情的沉重;下句“愁吟独老翁”,就用一“独”字,以见环境的险恶。
三、四两句“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正面揭出题目。先写黄昏时的乱云,次写旋风中乱转的急雪。这样就分出层次,显出题中那个“对”字,暗示诗人独坐斗室,反复愁吟,从乱云欲雪一直呆到急雪回风,满怀愁绪,仿佛和严寒的天气交织融化在一起了。
接着写诗人贫寒交困的景况。“瓢弃樽无绿”,葫芦,古人诗文中习称为“瓢”,通常拿来盛茶酒的。樽,又作“尊”,似壶而口大,盛酒器。句中以酒的绿色代替“酒”字。诗人困居长安,生活非常艰苦。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葫芦早就扔掉,樽里空空如也。“炉存火似红”,也没有柴火,剩下来的是一个空炉子。这里,诗人不说炉中没有火,而偏偏要说有“火”,而且还下一“红”字,写得好像炉火熊熊,满室生辉,然后用一“似”字点出幻境。明明是冷不可耐,明明是炉中只存灰烬,由于对温暖的渴求,诗人眼前却出现了幻象:炉中燃起了熊熊的火,照得眼前一片通红。这样的无中生有、以幻作真的描写,非常深刻地挖出了诗人此时内心世界的隐秘。这是在一种渴求满足的心理驱使下出现的幻象。这样来刻画严寒难忍,比之“炉冷如冰”之类,有着不可比拟的深度。因为它不仅没有局限于对客观事物的如实描写,而且融进了诗人本身的主观情感,恰当地把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表现出来,做到了既有现实感,又有浪漫感。
末了,诗人再归结到对于时局的忧念。至德元载至二载(756-757),唐王朝和安禄山、史思明等的战争,在黄河中游一带地区进行,整个形势对唐军仍
标签:人教版 高一 必修一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湖南省浏阳”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5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