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263 2018-11-21
标签:
人教版
高二
上册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63]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河北武邑中学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二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
(总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命题: 审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百年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离不开对西方美学的借鉴,但这种借鉴乃是一个首先“学西”、继而“化西”的创造性现代转化的过程,某种意义上也是中西互鉴的特殊形态,从而达到中西美学不同程度的创新融合。
中国现代美学主要奠基人之一的王国维,早在20世纪初,在译介叔本华悲观主义意志论哲学著述的基础上,撰写了迥异于传统思想的《红楼梦评论》;借鉴康德美学“鉴赏判断的四个契机”说,首次提出“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也”的重要主张,并建构起具有中国传统特质的“古雅”说;借鉴德国古典美学诸家,对中国古典美学尤其是先秦道家美学思想作了深刻反思,自觉把二者加以融会贯通,写出了《人间词话》这一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之作,创建了以“境界”为核心范畴、意蕴丰厚的创新美学体系,对传统的“意境”说作出了具有现代性的创造性开拓。王国维之所以在融通中西上作出如此巨大的贡献,与他具有超越中西学术二元对立的现代视野有密切关系。他主张“学无中西”,批评持中学、西学二分的“俗说”,“虑西学之盛之妨中学,与虑中学之盛之妨西学者,均不根之说也”,认为“余谓中西二学,盛则俱盛,衰则俱衰,风气既开,互相推助。且居今日之世,讲今日之学,未有西学不兴,而中学能兴者;亦未有中学不兴,而西学能兴者。”这样一种关于中西学术互助、互动、互促、互鉴的精彩之论,至今仍不失其高远眼光和宏大气度。
另一位中国现代美学的主要奠基人蔡元培,在国内最早全面介绍了康德的美学思想,对康德关于审美四契机说,运用儒家思想作了“超脱”“普遍”“有则”“必然”的创造性阐述;从儒家以德为本的思想出发,借鉴康德有关思想并加以吸收融化,同时借鉴席勒的美育理论,强调“涵养德性,则莫若提倡美育”,进而提出了中国现代美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美育代宗教”说。
还有梁启超,前期以启蒙为宗旨,强调文艺改造人心的社会功能,提出了诗、文、小说的三界革命论,目的在“新民立人”或曰“移人”;后来借鉴西方哲学智、情、意三分理论,用儒家思想加以化用,提出以“情感教育”“趣味教育”为中心、以文学艺术为主要内容和形式的“趣味主义”美学主张,在上世纪20年代产生了广泛影响。其中“趣味教育”一词,乃是直接借鉴、改造了西方的提法。
其后,中国现代美学大师朱光潜进行自觉的中西比较和互鉴,达到了对西方美学有选择、有针对性的消化、吸收和融通。这种中国古代美学“化西”式地现代转化并非个例,在一个世纪以来一批学贯中西的大学者中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他们都为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作出了重要贡献。尽管他们中有人提出“以西释中”的口号,表面上抬高了西学,但他们所作的理论探索和创新,实际上超越了“以西释中”,达到了中西互鉴互融的高度。
总之,以文明交流互鉴的视域回顾百年中国美学现代建构的历程可以发现,虽然这个时期我们的主动借鉴占主导,但实质上这是特定时代条件下中西文明互鉴的一种特殊形式。
(摘编自朱立元《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浏览完整试题
A.王国维写出了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之作《人间词话》,创建了创新美学体系,是因为他借鉴了德国
古典美学各家的思想。
B.“美育代宗教”说继承了儒家以德为本的思想,同时也吸收、融化了康德的有关思想,并借鉴了席
勒的美育理论。
C.“趣味主义”美学主张以“情感教育”“趣味教育”为中心,以文学艺术为主要内容和形式,它改
造了西方的理论。
D.朱光潜之前的一些中国美学家,尽管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他们还没达到对西方美学有选择、有针
对性的消化、吸收和融通。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王国维、蔡元培、梁启超等美学大家为例,阐述了中国现代美学对西方美学的借鉴和超越
的进程。
B.文章指出中国美学对西方美学的借鉴是一个“学西”“化西”的创造性现代转化的过程,其中主动
借鉴占主导。
C.文章以较多文字介绍了王国维美学思想的贡献,突出肯定他所具有的超越中西学术二元对立的现
代视野。
D.对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的话题,文章先提出观点,后运用举例等方法进行论
证,最后总结,重申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固执坚持中学、西学二分的狭隘观念,一味“学西”,而不知中西互鉴互融,就不可能有中西
美学的创新融合。
B.王国维与蔡元培都借鉴了康德的审美四契机说,并结合本国传统思想,各自提出了有创造性的学
说主张。
C.蔡元培、梁启超在建构自己的美学思想时,都做到了既借鉴西方美学思想,也吸收中国儒家思想。
D.“以西释中”是西学为贵思想的外化,中国古代美学的现代转化表明“西学”较之“中学”更具
包容性。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心与手
欧•亨利
在丹佛车站,一帮旅客拥进开往东部方向的BM公司的快车车厢。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衣着华丽的年轻女子,身边摆满有经验的旅行者才会携带的豪华物品。在新上车的旅客中有两个较特别的人。一位年轻英俊,神态举止显得果敢而又坦率;另一位则脸色阴沉,行动拖沓。他们被手铐铐在一起。
两个人穿过车厢过道,一张背向的位子是唯一空着的,而且正对着那位迷人的女人。他们就在这张空位子上坐了下来。年轻的女子看到他们,脸上即刻浮现出妩媚的笑颜,圆润的双颊也有些发红。接着只见她伸出那戴着灰色手套的手与来客握手。她开口说话的声音听上去甜美而又舒缓,让人感到她是一位爱好交谈的人。
她说道:“噢,埃斯顿先生,怎么,他乡异地,连老朋友也不认识了?”
年轻英俊的那位听到她的声音,立刻强烈地一怔,显得局促不安起来,然后他用左手握住了她的手。
“费尔吉德小姐,”他笑着说,“我请求您原谅我不能用另一只手来握手,因为它现在正派上用场呢。”
他微微地提起右手,只见一副闪亮的“手镯”正把他的右手腕和同伴的左手腕扣在一起。年轻姑娘眼中的兴奋神情渐渐地变成一种惶惑的恐惧,脸颊上的红色也消退了。她不解地张开双唇,力图缓解难过的心情。埃斯顿微微一笑,好像是这位小姐的样子使他发笑一样。他刚要开口解释,他的同伴抢先说话了。这位脸色阴沉的人一直用他那锐利机敏的眼睛偷偷地观察着姑娘的表情。
“请允许我说句话,小姐。我看得出您和这位警长一定很熟悉,如果您让他在判罪的时候替我说几句好话,那我的处境一定会好多了。他正送我去内森维茨监狱,我将因伪造罪在那儿被判处7年徒刑。”
“噢,”姑娘舒了口气,脸色恢复了自然,“那么这就是你现在做的差事,当个警长?”
“亲爱的费尔吉德小姐,”埃斯顿平静地说道,“我不得不找个差事来做。钱总是生翅而飞的。你也清楚在华盛顿是要有钱才能和别人一样地生活。我发现西部有个赚钱的好去处,所以——,当然警长的地位自然比不上大使,但是——”
“大使,”姑娘兴奋地说道,“你可别再提大使了,大使可不需要做这种事情,这点你应该是知道的。你现在既然成了一名勇敢的西部英雄,骑马,打枪,经历各种危险,那么生活也一定和在华盛顿时大不一样。你可再也不和老朋友们一道了。”
姑娘的眼光再次被吸引到了那副亮闪闪的手铐上,她睁大了眼睛。
“请别在意,小姐,”埃斯顿的那位同伴又说道,“为了不让犯人逃跑,所有的警长都把自己和犯人铐在一起,埃斯顿先生是懂得这一点的。”
“要过多久我们才能在华盛顿见面?”姑娘问。
“我想不会是马上,”埃斯顿回答,“我想恐怕我是不会有轻松自在的日子过了。”
“我喜爱西部,”姑娘不在意地说着,眼光温柔地闪动着。看着车窗外,她坦率自然,毫不掩饰地告诉他说:“妈妈和我在西部度过了整个夏天,因为父亲生病,她一星期前回去了。我在西部过得很愉快,我想这儿的空气适合我。金钱可代表不了一切,但人们常在这点上出差错,并执迷不悟地——”
“我说警长先生,”脸色阴沉的那位粗声地说道,“这太不公平了,我需要喝点酒,而且我也一天没抽烟了。你们谈够了吗?现在带我去抽烟室好吗?我真想过过瘾。”
这两位铐在一起的旅行者站起身来,埃斯顿脸上依旧挂着迟钝的微笑。
“我可不能拒绝一个抽烟的请求,”他轻声说,“这是一位不走运的朋友。再见,费尔吉德小姐,工作需要,你能理解。”他伸手来握别。
“你现在去不了东部太遗憾了。”她一面说着,一面重新整理好衣裳,恢复起仪态,“但我想你一定会继续旅行到内森维茨的。”
“是的,”埃斯顿回答,“我要去内森维茨。”
两位乘客小心翼翼地穿过车厢过道进入吸烟室。
另外两个坐在一旁的旅客几乎听到他们的全部谈话,其中一个说道:“那个警长真是条好汉,很多西部人都这样棒。”
“如此年轻的小伙子就担任一个这么大的职务,是吗?”另一个问道。
“年轻!”第一个人大叫道,“为什么——噢!你真的看准了吗?我是说——你见过把犯人铐在自己右手上的警官吗?”
4. 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男女主人公依次出场,只介绍人物的外貌神态,并不点明人物的具体身份,目的是设置悬
念,推动情节发展。
B.这篇小说讲述的故事,情节曲折离奇,读后给人带来一种悬疑得到解决的刺激,这也是这篇小说最大
的魅力。
C.欧•亨利的小说一般具有讽刺味道,这篇小说实际上是在嘲笑这个罪犯装得像真警察一样,讽刺了装
腔作势的人。
D.欧•亨利的这篇小说技巧性很强,埋下伏笔,作好铺垫,勾勒矛盾,而情节的设置显得有些逊色,缺乏
展开余下试题
戏剧性。
5. 这篇小说结尾暗示了什么?前文对这一结尾作了哪些铺垫?(5分)
6. 小说的题目是“心与手”,请从情节和主题的角度探究以此为题的理由。(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2018年1月2日,支付宝发布2017年全民账单。数据显示,去年全国5.2亿支付宝用户移动支付占比为82%。
据统计,2017年,全国超过30个城市的公交、地铁先后支持支付宝;2亿多市民通过支付宝城市服务“窗口”共办理社保、交通、民政等12大类100多种服务;4000多万户小商家利用二维码贴纸实现收银数字化。
移动支付城镇市场空间广阔。县城的移动支付用户占比为19.6%;省会城市占比为19.0%;农村地区占比为17.0%。
(摘编自新华网2018年1月3日报道)
材料二:
2014一2020年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及同比增长走势
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
材料三:
所谓的条码支付,是指银行或支付机构应用条码技术,实现收款人、付款人之间货币资金转移的业务活动。
出门打车,掏出手机扫一扫车上的二维玛,轻松支付车费;下馆子吃饭,手机上的二维码被收银员扫码枪扫了后,立马埋单走人……扫码支付手段,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
近年来条码支付业务快速发展,在小额、便民支付领域显现出门槛低、使用便捷的优势,市场份额持续增长,成为移动支付发展的重要体现形式。同时,条码支付的技术实现方式和业务风险相对传统银行卡支付具有其特殊性,部分市场机构在业务开展中也存在扰乱公平竞争秩序、支付风险防范不到位等问题。
为鼓励并规范金融创新,促进条码支付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印发了《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并配套印发《条码支付安全技术规范(试行)》《条码支付受理终端技术规范(试行)》,自2018年4月1日起实施。
(摘编自中计网2017年12月28日报道)
材料四:
据介绍,我们进行扫码支付时,手机或者商户的收银机每次生成的条码都是不同的,对于这种动态条码支付,人民银行规定,采用两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其中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可以自主约定每天的累计交易限额;采用两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但其中不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不应超过5000元;采用一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的,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不应超过1000元。
而对静态条码支付,也就是我们常见的商户贴在墙上或者打印好的二维码支付,无论采取什么交易验证方式,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都不能超过500元。若个人客户需更多条码支付额度,可采用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方式对交易进行验证。
在不少移动支付用户看来,国家出台针对二维码支付的相关管理规范,在对日常使用影响降到最低的情况下大大提升了移动支付的安全性,无疑是一件从用户角度出发的“大好事”。
(摘编自《南方日报》2018年1月4日报道)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据材料一可知,移动支付在大众中应用广泛,市民坐在家中也能享受多种便利服务。
B. 条码支付在促进移动支付普及发展的同时,出现了扰乱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的现象。
C. 据材料二可知,移动支付用户规模稳步增长,预计2020年比2015年同比增长两倍多。
D. 新规无疑让条码支付更安全了,但对于部分消费的支付模式将会有一定的影响。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新要求实施后,如果在饭店里吃了顿600元的大餐,消费者可以扫饭店的静态条码付款,也可以让收银员扫消费者手机上生成的动态条码。
B. 近年来,移动支付的方式已悄然涉及城乡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移动支付与以往新事物的发展局面一样,在我国表现出巨大的城乡差异。
C. 央行《条码支付业务规范》对扫码支付进行限额管理,采用动态条码支付时,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都不能超过500元。
D. 扫码支付由于具有支付便捷、应用门槛低的优势,创新性地满足了小额便民支付需求,成为我国移动支付发展的重要体现形式。
9. 根据上述材料,请概括说明移动支付带来的优缺点和预测的发展前景。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李栖筠,字贞一,世为赵人。幼孤。有远度,庄重寡言,体貌轩特。喜书,多所能晓,为文章,劲迅有体要。不妄交游。族子每称有王佐才,士多慕向。
关中旧仰郑国渠溉田,而豪戚壅上游取水碓之利,且百所,夺农用十七。栖筠请皆彻毁。魁然有宰相望。元载忌之,出为常州刺史。岁旱,民多死徙。栖筠为浚渠,分江流灌田,遂大稔。宿贼张度踞阳羡西山,累年吏讨不克。至是发卒捕斩,支党皆尽,里无吠狗。乃大起学校,堂上画《孝友传》示诸生,人人知劝。以治行进光禄大夫。人为刻石颂德。
苏州方清因岁凶,诱饥民为盗,积数万,阻山自防,东南厌苦。诏李光弼分兵讨之。会平卢行军司马许杲恃功,擅留上元,有窥江、吴意。朝廷以创残重起兵,即拜栖筠浙西都团练观察使,使图之。栖筠至,张设武备,遣辩士厚赍金币抵杲军赏劳,使士歆爱,夺其谋。杲惧,悉众度江,掠楚、泗而溃。以功进御史大夫。则又增学庐,表宿儒河南褚冲、吴何员等,拜为师,身执经问义。远迩趋慕,至徒数百人。
元载当国久,益恣横;栖筠素方挺,无所屈。时华原尉侯莫陈①怤以优补长安尉,当参台②。栖筠询其劳,怤色动,不能对,乃自言为徐浩、杜济、薛邕所引,非真优也。
始,浩罢岭南节度使,以瑰宝数十万饷载,而济方为京兆,邕吏部侍郎。三人者,皆载所厚,栖筠并劾之。帝未决会月蚀帝问其故栖筠曰月蚀修刑今罔上行私者未得天若以儆陛下邪由是怤等皆坐贬。
帝欲相栖筠,惮载辄止,然有进用,皆密访焉,多所补助。栖筠见帝猗违不断,亦内忧愤。卒,年五十八,自为墓志。赠吏部尚书,谥曰文献。
《新唐书列传》
注:①侯莫陈,三字复姓。②台,御史台,御史大夫官署。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帝未决/会月蚀/帝问其/故栖筠曰/月蚀修刑今罔上行私者/未得/天若以儆陛下邪/
由是怤等皆坐贬。
B.帝未决/会月蚀/帝问其故/栖筠曰/月蚀修刑/今罔上行私者未得天/若以儆陛下邪/
由是怤等皆坐贬。
C.帝未决/会月蚀/帝问其/故栖筠曰/月蚀修刑今罔上行私者/未得天/若以儆陛下邪/
由是怤等皆坐贬。
D.帝未决/会月蚀/帝问其故/栖筠曰/月蚀修刑/今罔上行私者未得/天若以儆陛下邪/
由是怤等皆坐贬。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孤,文中指幼年丧父。“鳏寡孤独”中的“孤”也是这个意思。“孤”还可以作为古代帝王的
自称,如“孤家”“孤王”。
B.“出”,指京官外调。文中指把李栖筠调到常州任刺史。《张衡传》中“出为河间相”与《琵
琶行》中的“出官二年”中的“出”均为此意。
C.诸生,文中指的是在州府学习的学生。诸生本指有知识学问之士或在读学生,明清时指经
科考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D.赠,赠官。古代朝廷对没有及时封赐或死后的功臣追赠官职,一般是在其生前官职基础上
加赠一级官阶以表示褒奖肯定。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李栖筠心系百姓,不畏豪族。豪门大族拦截郑国渠上游的水修建水碓,大量占有农业用
展开余下试题
水,李栖筠请求朝廷拆毁这些水碓,为老百姓谋取福利。
B.李栖筠重视教育,关心后学。在任职期间,他曾大力修建学校,鼓励学生,虚心拜有学问
的人为师,这就吸引了远近不同地方的读书人来求学。
C.李栖筠文武兼通,治政有方。他为百姓修整水利,从而战胜了旱灾饥荒;在对付许杲时,
既加强军备,又连施妙计,使得许部后来不战而溃散。
D.李栖筠方正刚直,处事公正。在任御史大夫的时候,虽然此时元载把持了国政,栖筠仍严
查并重罚了买官卖官的徐浩、杜济、薛邕、元载等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苏州方清因岁凶,诱饥民为盗,积数万,阻山自防,东南厌苦。(5分)
(2)帝欲相栖筠,惮载辄止,然有进用,皆密访焉,多所补助。(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苏幕遮•草
梅尧臣①
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独有庾郎②年最少。窣地春袍③,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注】①梅尧臣,字圣俞,宣州宣城人,二十余岁以门荫入仕,但应试进士不第,仅任过主簿、知县等职。②庾郎,指南朝的庾信,他才情横溢,少年得志,“年十五,侍梁东宫讲读”。③窣[sū]地,拂地,拖地。窣,突然,出其不意;春袍,指初入仕途的低级官员穿的青色章服。
14.下列对本词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开头四句描写春草嫩绿无边、春意蓬勃,只是为下文少年的出场作铺垫。
B. “窣地春袍”描写宦游少年身着拂地的青色官服,不言“青袍”而言“春袍”,更让读者联想到少年的风华正茂、前程美好。
C. “堪怨王孙”是谁存怨呢?词人没有明言,既可能是王孙自怨,也可能是运用拟人手法,草在怨。
D. “嫩色宜相照”与“翠色和烟老”遥遥相对,明写草色,暗寓人生遭际,情郁于中。词人构思巧妙,词意隽永。
15.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的部分。
(1)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说认识到自己过去的错误已经无法挽回,唯有把握当下和未来的句子是:“ , ”。
(2)《陈情表》中李密用“ , 。”两句要求晋武帝的怜悯他的现状并准许他的要求。
(3)《陋室铭》一文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教育的普及、出版的繁荣、互联网的兴盛,使得知识获取的成本大大下降。“学好数理化”不再成为求知边界,通识教育正不断打开知识视野。因此,若以知识宽度论,今天学子可以完胜过去。然而,广度之外,同样需要有深度。书不多,反能精读以致“”;诱惑少,所以不断钻研。将有限的注意力资源用到最有效的地方,才会有“”的成就。因此,既要重视知识的宽度,也要重视学习的深度,在努力扩大知识半径的同时,避免陷入平面化的“知识焦虑”,落入的学习路径。
既有知识的宽度,又有知识的深度,才能在积累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卓越的见识。当前,许多领域深入发展,创新的重要性愈发凸显。芯片技术如何突破?人工智能领域如何推进?东西方文化如何更好交融?这有赖于“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传授高深知识的使命尽管往往在高等教育,但是培养钻研精神却需要从小抓起。面对全球化竞争,教育者需要引导学生,摆脱简单的记诵,在慎思明辨上下功夫;关注知识的积累,更注重思维的锤炼。换句话说,一种好的教育,既教会学生如何数清掉落的苹果,更激发学生思考为何苹果是掉下来而非飞上天。
同时,知识传承很重要,见识的培育更关键。在古汉语中,“知”与“识”相连又有别。知是获取信息,是第一层级;识是具备见解,是更高层级。由知而识,方为智慧。一方面,正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注重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才算得上学懂弄通;( )。从路径上说,培养见识,离不开课堂,但也不能囿于课堂,既需要言传,更需要鼓励学生在敏于求知、勤于学习、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过程中去主动领悟与把握。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而另一方面,具备粗中取精的信息筛选力、去伪存真的知识鉴别力、把握时代大势的洞察力,方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从容不迫。
B.而另一方面,具备把握时代大势的洞察力、去伪存真的知识鉴别力、粗中取精的信息筛选力,方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从容不迫。
C.一方面,具备粗中取精的信息筛选、去伪存真的知识鉴别、把握时代大势的洞察,就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从容不迫。
D.一方面,只有具备去伪存真的知识鉴别力、粗中取精的信息筛选力、把握时代大势的洞察力,就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从容不迫。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韦编三绝 心无羁绊 替古人担忧 细大不捐
B.韦编三绝 心无旁骛 铁杵磨成针 浅尝辄止
C.丹书铁券 心无羁绊 铁杵磨成针 细大不捐
D.丹书铁券 心无旁骛 替古人担忧 浅尝辄止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传授高深知识的使命虽然往往在高等教育,但是培养钻研精神却需要从小抓起
B.传授高深知识的使命尽管常常在高等教育,但是培养钻研精神却需要从小抓起
C.只要传授高深知识的使命常常在高等教育,那么培养钻研精神就需要从小抓起
D.尽管传授高深知识的使命往往在高等教育,但是培养钻研精神却需要从小抓起
20.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印象中,成熟的向日葵,花盘都是低垂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一阵微风拂过
②可我家的这几株向日葵初出茅庐
③所以有诗人赞叹,愈是成熟,愈是谦虚
④在绿叶一片低沉而嘈杂的合唱中,传出她们清亮而高亢的欢叫
⑤依然高昂着头,开心而单纯地笑着,就像稚气未脱的乡野小妹子
⑥尚不懂得伟大的谦虚,也不懂得虚伪的世故
A. ②⑥⑤①④③ B. ④②①⑤⑥③ C. ③②⑥⑤①④ D. ③①⑤②⑥④
21. 下图为淘宝卖家发货流程图,请把此图转换为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5字。
四、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当前,放眼各新闻网站、微博、App及公众号等平台,“痛感新闻”扑面而来。
31岁的富士康员工在结束iPhone装配线的夜班工作后跳楼自杀;32岁的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英语教师刘伶利因患癌症被学校开除后不治身亡
上一篇:
浙江省温岭市箬横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下一篇:
江西省会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标签:
人教版
高二
上册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河北省武邑”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6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