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中试卷
阅读:307 2018-11-23
标签:
人教版
高二
上册
期中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07]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018—2019 学年上学期三明一中高二阶段考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 分钟)
一、基础知识(21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各组中,划线字字音、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3 分) A.期(qī)功 央浼(měi) 巢穴 应接不遐 B.窸窣(suō) 迤逦(yǐlǐ) 愁怅 碎琼乱玉 C.逋(bū)慢 省 (xǐng) 亲 岑寂 轻鸢剪掠 D.优渥(wó) 贮 (chǔ) 存 泅水 锱珠必较
2.下列各句中,划线字活用类型归纳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①俊采星驰 ②眄庭柯以怡颜 ③《齐谐者》,志怪者也
④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⑤谨拜表以闻 ⑥襟三江而带五湖 A.①⑥/②⑤/③/④ B.①⑥/②③/④/⑤ C.①④/②⑤/③/⑥ D.①④/②③/⑤/⑥
3.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B.于是怅然慷慨 C.腹犹果然 D.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4.下列句子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例句:复驾言兮焉求
A.而刘夙婴疾病 B.而莫之夭阏者 C.宇文新州之懿范 D.访风景于崇阿
5.下列选项中,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结草衔环:典出魏颗和杨宝两个施恩受报答的故事,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 B.笏: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 C.杀青:古人著书写在竹简上,为了便于书写和防虫蛀,先把青竹简用火烤干。后泛指写
定著作。 D.仲秋:时节纪月法,“伯”“仲”“季”分别表示一季中的三个月份。如《归去来兮辞》
中“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一句中的“仲秋”是指农历八月。
6 下列各句中,划线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韩愈《进学解》) 既:完了,尽 B.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诗经•氓》 ) 即:靠近 C.寡人无疾。(《扁鹊见蔡桓公》) 疾:速度 D.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长恨歌》) 恨:怨恨
7.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全部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①鲁迅的见解,远远超出同时代的人,他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洞若观火。
②导师告诫他,在应聘顺利时,当你的经历获得赏识,眼看可能拍板成交的当口,切莫得鱼 忘筌。
③在这次成语大赛中,他虽然没有胜出,但在大赛中积累了临阵经验,也算是失之东隅,收 之桑榆吧。
④我们本着让多年未见的老同学不期而遇的目的,精心组织了这次同学会。
⑤他为人严谨,无论在什么场合说话都是咬文嚼字的,这种认真的态度很值得提倡。
⑥三明是人杰地灵的好地方,这里不但山川秀丽,气候温和,物产丰富,而且还诞生了大量 的优秀人才。
A. ①④⑤ B.①③⑥ C.②③⑥ D.②④⑥
二、现代文阅读(20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2 小题,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般而言,气质所指对象往往是具体的人,而较少与国家联系在一起。那什么是大国气 质呢?大国气质就是一个大国基于其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而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 个性、风范和气度。
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在世界上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中国是所有 国家中有最长的连续历史的国家。而且,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与其他文明有很大的不同,这 就是: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就是一场不曾停息的长跑;而其他的文明,有的消失了,比较 好的也只是接力赛。欧洲文明的发展就像是接力赛,第一棒是希腊文明,第二棒是罗马文明, 第三棒是中世纪基督教文明,接着是近现代欧洲文明。可以说,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的历 史底蕴之深厚,是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这也使中国的大国气质更稳定、更具有持续性。
浏览完整试题
中国的大国气质包含着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中国哲学非常关注变易发展、对立统一、 相反相成、物极必反、整体联系等问题。中庸是中国传统中最典型的思维方式。《论语》中 说:“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执两用中,不走极端; 二是无过无不及,避免偏执,追求平和;三是得时勿失,时不我待,追求时中;四是允执其 中,保持平衡;五是有原则地折衷。中庸的思维方式至今对中国人都有重要影响。中国人注 重次序与稳定,有序性与整体性密切联系是中国哲学思维的基本特性之一。中国人特有的思 维特点是塑造其大国气质的重要因素。
从总体上看,中国所表现出来的大国气质是:以和为贵而不愿树敌,求稳而非激进,顺 势而变而非逆势而行。这在中国外交内政的政策与行为中能够看得非常清晰。第一,和为贵, 是中国外交的首要特质。“和”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其含义由音乐之和,到 人际关系之和,到国家政事之和,逐步深化。追求和谐、珍视和平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价 值取向。第二,稳为上,是中国政治改革的关键目标。中国人向来注重次序和稳定。尽管中 国历史上战乱频繁,但是,好治恶乱、好稳恶变的思想一直占有重要地位。第三,顺势而变 是中国治理转型的重要特征。中国人非常重视审时度势、因势而变。当前,中国社会面临许 多新问题与新挑战,由此促使中国治理不得不顺势而变。
(摘编自熊光清《中国大国气质的基本禀赋》)
8. 下列对“中国大国气质”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的大国气质,是建立在中国自身的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的基础之上的。 B. 中国的大国气质因与国家联系在一起,就有了相对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
C. 中国的大国气质有着其他大国无法比拟的深厚历史底蕴和文明优势。
D. 中国的大国气质并非总保持一致,因为它既追求次序和稳定,也追求因势而变。
9.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分别从历史底蕴、思维特点、外交内政等方面来说明中国大国气质的成因和特点。 B. 文章第二段通过与几大文明发展过程的比较,论证了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的观点。 C. 中庸是中国传统中最典型的思维方式,以此为例,有助予说明中国大国气质的特征。
D. 文章以中国外交内政的政策与行为中的表现,来说明中国大国气质的内涵特点。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0 小题。 (2 分)
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和宁静。但一个人若体念或追究到这个当前一切时,也就照样的 在这黄昏中会有点儿薄薄的凄凉。于是,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
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好像眼见到这个日子过去了,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但不成。 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
10.在温柔、美丽、宁静的黄昏中翠翠为什么会感觉“有点儿薄薄的凄凉”? 答: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3 题。(12 分)
马小菊天空的天
马小菊从家里出来时,天还好好的,走到半路就下起了雨。马小菊没带雨具,豆大的雨
点打在身上又冷又疼。她看看离药店不远了,就跑了起来,跑到药店,衣服湿了个透。这个 夏天的雨格外多,像失恋女人的眼泪,落得很频繁。
“咋这天来了?”药店老板招呼马小菊。“婆婆疼得紧。”马小菊一边用她本就湿了的 袖子擦拭脸上的雨水,一边回避着药店老板的眼睛。马小菊的婆婆有风湿病,一到雨天就疼 得厉害。
“向午真不是个东西,把家里的事都甩给你一个人,自个儿倒乐呵去了。”药店老板说。 向午是马小菊的男人,当包工头挣了钱后就很少回家了,别人说他有了外遇。
马小菊没理药店老板的茬,边说拿一盒膏药再拿一盒止疼片,边从温温的裤兜里往外掏 钱。药店老板把找回的钱递给马小菊的时候说:“昨天二凯去省城进货看见向午了,他和一 个女的在街上走着。”说完两眼盯着马小菊看,以为她会大骂向午一顿,可是马小菊似乎没 什么反应,她先接过钱,然后像听别人家男人的事一样“哦”了一声。马小菊说:“要是二 凯再看见向午,就跟他说他娘病了,想他。”
马小菊说完拿上装在塑料袋里的药就往外走。雨还在下着,马小菊不紧不慢地走在雨里, 密密的雨点实实地打在她身上。刚才要不是药店老板提起向午,她还想在药店避避雨的,可 是药店老板提起了向午,她就不能再呆下去了。
向午是马小菊的一块心痛。刚听说向午有外心的那会,马小菊的心都碎了。她整天哭整 天骂,四处向人打听向午的行踪。她还去省城找了一趟,但偌大一座省城,要找一个人谈何 容易,就像绣花针落门前草坡地了。马小菊找了三天三夜,没找到,就回来了。
马小菊回到家才知道,她不在家这几天,婆婆摔断了腿。马小菊好懊悔,如果不是自己 离开家去找向午,婆婆就不会摔伤。马小菊抱着婆婆的伤腿,眼泪流得像筛子眼里落下的米。 一些人笑话马小菊,说她管不住自己的男人,马小菊不去理。她觉得眼下没有比照顾婆婆更 重要的事了,真的没有了。
马小菊揣着药走到家时雨停了,她心想:这雨,好像就是给我下的。
马小菊进了屋唤了几声娘,没人回应。马小菊以为婆婆 睡着了,就去自己的房间换衣 服。等她换完衣服来到婆婆房间一看,婆婆昏倒在地上,口里吐着白沫,手里却紧紧地攥着 一张向午的照片。马小菊明白了,婆婆是为了找放在抽屉里的向午的照片才摔倒的。马小菊 赶忙把婆婆送到了医院。医生说是脑溢血,要马小菊去交住院押金。马小菊的钱不够,就去 银行取钱。
在去银行的路上,马小菊碰见了旺子媳妇。旺子媳妇追着撵着跟马小菊说:“我在省城 看到远处一个男人,好像是向午呢。”马小菊说:“你再看见向午,跟他说他娘病了,病得 很重,让他赶快回来。”旺子媳妇还想跟马小菊说些什么,马小菊却匆匆走了。
经过一夜的抢救,婆婆仍然昏迷不醒,医生说能否醒过来不好说。 马小菊说:“怎么就不好说了呢?”她想起别人曾给过她一个治疑难杂症的偏方,婆婆
用了这个偏方也许会好起来。她就回到家找到那个偏方,按方子里写的,找了几味药,最后 就差一味冬瓜皮。马小菊知道前院吴二婶家种了冬瓜,就去吴二婶家要冬瓜皮。
展开余下试题
马小菊到吴二婶家还没开口说话,吴二婶就先和她说起了向午的事。吴二婶说:“小菊, 我去省城儿子家,看见向午和一个女人在逛街。”马小菊说:“吴二婶,你再见到向午,跟 他说他娘病得很重,快不行了,让他赶快回来。”
婆婆喝了马小菊熬的药,仍旧没有好,最后还是去了。 婆婆入土那天,又下了雨,很大的雨,雨声把马小菊的哭声给淹没了。 雨季快要过去的时候,向午回来了。向午一身落魄地回来了,他被人骗了个精光后回来了。
“你还回来干啥?你娘不在了你还回来干啥呢?”马小菊说着,眼泪像雨滴一样落了下 来。可这时窗外的雨却停了,天空响晴响晴的。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1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 面对丈夫的外遇,马小菊开始时大吵大闹,后来无动于衷,连回答别人时都是简单重 复那儿句话,这一变化过程说明她对丈夫已经不抱希望。
B. 作者注重在细微处写人,药店老板、旺子媳妇、吴二婶等人迫不及待地将向午的相关 信息告诉马小菊,体现了善良的村民们对马小菊的同情和关心。
C. 小说对向午这个人物着墨不多,但这个赚了钱就开始膨胀、迷失自我的农民形象具有 典型性,隐含着作者对进城农民生活状态和价值追求的忧虑和反思。
D. 小说结局虽然给读者留下了想象和思考的空间,但从小说情节的发展逻辑看,随着向
午的回归,马小菊的命运出现了转机,她最终会原谅丈夫的过去。
12. 小说在刻画马小菊这个人物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4 分)
13. 小说中多次写到“下雨”,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 析。(5 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38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18 题。(19 分)
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
路独永安不受令 使者以白陵使韩琦,琦曰:“范纯礼岂不知此?将必有说。”他日,众质
之,纯礼曰“陵.寝.皆在邑境,岁时缮治无虚日,今乃与百县均赋,曷若置此,使之奉常时用 乎?”琦是其对。
还朝,用为三司盐铁判官,以比部员外郎出遂州。沪南有边事,调度苛棘,纯礼一以静 待之,辨其可具者,不取于民。民图像于庐,而奉之如神,名曰“范仲淹”。草场火,民情 疑怖,守吏惕息俟诛。纯礼曰:“草湿则生火,何足怪!”但使密偿之。库吏盗丝多罪至死, 纯礼曰:“以棼然之丝而杀之,吾不忍也。”听其家趣买以赎,命释其株.连.者。除户部郎中、
京西转运副使。徽宗立,以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前.尹.以刻深为治,纯礼曰:“宽猛相济,
圣人之训。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由是一切以宽处之。 中旨鞫享泽村民谋逆,纯礼审其故,此民入戏场观优,归途见匠者作桶,取而戴于首曰:
“与刘先生如何?”遂为匠擒。明日入对,徽宗问何以处之,对曰:“愚人村野无所知,若
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以不应为杖之,足矣。”曰:“何以戒后人?”曰:“正欲外
间知陛下刑宪不滥,足以为训尔。”徽宗从之。纯礼沉毅刚正,曾布惮之,激驸马都尉王诜 曰:“上欲除君承旨,范右丞不可。”诜怒。会诜馆辽使,纯礼主宴,诜诬其辄斥御.名.,罢 为端明殿学士、知颍昌府,提举崇福宫。崇宁五年,复左朝议大夫,提举鸿庆宫。卒,年七 十六。(节选自《宋史•范纯礼传》)
14.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
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B.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
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C.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
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D.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
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陵寝是帝王死后安葬的陵墓,陵墓建成后,还需设置守陵奉祀的官员以及禁卫。 B.“株”,本义树根,根与根间紧密相连,因而“株连”又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 C.前尹在文中指开封府前任府尹:“尹”为官名,如令尹、京兆尹,是知府的简称。 D.御名指皇帝名讳,古代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前常加“御”字,如御玺指皇帝印信。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纯礼敢于抗言,受到韩琦赏识。主管官员分配劳赋不当,他有理有据地提出异议,
认为永安县负责陵寝日常维护,不应与各县均等,得到陵使韩琦认同。 B.纯礼关怀下属,处分重在惩戒。他在遂州任上对下属宽厚,草场失火,守吏惶恐等
候诛杀,库吏因盗丝将被处死,他均认为罪不至死而采用赔偿的惩处。 C.纯礼鉴察往事,治事去苛从宽。在开封府任上,有村民被误告谋逆,他发现事实并
非如此,认为应判杖刑,并以彰显皇上刑罚不滥为由,征得皇上认可。 D.纯礼坚毅刚直,不幸遭人算计。他的正直让曾布恐惧,曾挑唆驸马都尉王诜诬告纯
礼,王即借纯礼宴请辽使事构陷纯礼,致使纯礼蒙冤,最终遭到免职。
17-1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7.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5 分)
18.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陈情表》)(5 分)
(二)19-20.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7 分)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东晋]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
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既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注】。日入相与 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19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诗人尽管尊崇孔子,但他意识到“忧道不忧贫”难以践行,因此立志躬耕,这体现 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 B.诗人亲自参与田间劳作,不仅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面带笑容鼓励农人们积极从 事劳动。 C.“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意思是说不必斤斤计较收成如何,愉悦就在耕耘的 过程中。 D.这首诗融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清淡悠远,语言平白如话,富有表 现力。
20.“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哪些情感?(4 分)
(三)21-26.补充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2 分)
21.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写自己顺随自然的变化走到生命的尽头,点出“乐天安命” 的思想,卒章显志的语句是 , 。
22.王勃的《滕王阁序》一文中“ , ”两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天阔水 远、孤鹜高飞、晚霞绚烂的秋景图。
23. 庄 子 在 《 逍 遥 游 》 中 以 “ 朝 菌 ” 和 “ 蟪 蛄 ” 为 例 来 说 明 “ 小 年 ” 一 词 的 两 句 是 “ , ”。
24.在《逍遥游》中,面对高远蔚蓝的天空,作者不禁想到如果大鹏鸟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向 下看会是什么样的,会不会也像我们看天空一样呢?文中对天空的颜色成因进行了探寻、并 发出了疑问的两句是: ? ?
25.《论语》中,指出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的句子是: , 。
26.《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描写邹忌外貌的句子: , 。
展开余下试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7~29 题。
除了人会为了理想奔波迁徙以外,很多动物也有着自己波澜壮阔的迁徙盛举。冬季 来临,天气寒冷,食物短缺,很多动物选择集体逃离,待到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再一起 回来。动物迁徙是有确定路线的。它们对驻地有着自己的坚守和执着,而不是随遇而安。 对于动物究竟如何确定自己的迁徙路线,科学家一直都充满好奇。有科学家认为,迁徙 动物都有独特的“助航设施”,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
获得方向。也有科学家认为,迁徙动物身体中存在磁受体,可以感应地球磁场,它们有
自己的生物指南针。更有趣的是,又有科学家发现即使是室内饲养的、从未接触过其他 同伴的年轻乌鸦,也会沿着祖辈飞过的路线进行迁徙,也就是说,( ),它们天 生就知道去哪里寻找温暖的地方过冬。到目前为止,关于动物迁徙路线确定的问题,科 学家仍在全力以赴地进行探究,我们期待着更加引人入胜的故事出现。
2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明方向。 B.它们以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别方向。 C.它们以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析方向。 D.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识方向。
2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迁徒的方向感已经被上一代遗传给它们 B.它们已经从上一代遗传了迁徙的方向感 C.迁徙的方向感已经由上一代遗传给它们 D.上一代已经遗传给了它们迁徙的方向感
29.下面是一封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5 分) 获悉文学院下周举办活动,隆重庆贺先生教书 50 周年,我因俗务缠身,不能光临,特
惠赠鲜花一束,以表敬意,随信寄去近期出版的拙著一册,还望先生先睹为快。 盛夏快来了,请先生保重身体。
五、写作(50+10 分,其中文面 10 分)
3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50+10 分,其中文面 10 分)
对于登山,尼采曾说,不要爬上山顶去,也不要站在山脚,从半高处看这个世界真美 好。但杜甫认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而梁漱溟则认为,人生当如在山脚,寻常人过 寻常人生,有无成就,亦可不管。
同样是登山,三者却有着不一样的看法,你更认可何种观点?请综合考虑三类人“登 山”的判断,体现你的思考、权衡、选择。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和抄袭。 (122.240.205.150)
上一篇: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下一篇:
浙江省宁波市咸祥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标签:
人教版
高二
上册
期中试卷
相关:
关于“福建省三明”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0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