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331  2019-01-18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上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31]
四川省宜宾县第一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2018年秋四川省宜宾县一中高二第三学月考试
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如果我们把眼光放大到人类文明的宏大背景,寻求文明发展的轨迹,就会发现青花瓷展开的契机和过程,与16世纪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时空巨变有着紧密联系。
16世纪,明代一边是白银货币化,货币经济需求日益增长,引发了整个社会的急剧变化;另一边是市场经济加速萌发,使得瓷业生产达到一个高峰,青花瓷由此得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成长机遇。嘉靖朝以后,伴随晚明社会变迁急剧发展,人们的主流审美取向发生了由单色釉向彩色釉主体转化的趋向。明代景德镇青花瓷大量生产和流行,逐步取代了单色釉瓷市场的份额,占据了瓷器的主流地位。而至万历时大批量生产,由海外市场所激发,东南沿海新的青花瓷窑址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形成了青花瓷遍及全国的实态。青花瓷的空间发展轨迹说明,在文明成长过程中,青花瓷完成了从地方向大一统国家的扩展,其成长不仅是自身的纵向繁衍,还在对域外的横向传播中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中华文明得到了域外的认识和交融发展。在内外市场环境的互动作用下,青花瓷的展开,见证了世界进入到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从传播范围来说吧,青花瓷达于亚、非、欧、美各地;就从事贸易的商船而言,包括中国、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日本和东南亚各国船只。
若从时间上看,16世纪是中西开始直接交往的世纪。随中西直接交往发生的是西传欧洲的享誉世界的瓷器交流。迄今为止,学者普遍熟知青花瓷在日本、安南的大量仿制活动,也了解青花瓷传入欧洲后,促使意大利佛罗伦萨等地区大量仿造青花陶器的历程,更清楚的知道欧洲直至1710年德国迈森成功研制出瓷器。但是,对于率先将青花瓷传入欧洲,开启了中国风的葡萄牙于17世纪初已产生了青花彩陶规模生产的事实,却鲜为了解——青花瓷出现在欧洲和美洲乃至世界各地人们的家庭与餐桌上,替代了以往的银器、陶器和木器,这种事实本身就是史无前例的文明交流的革命。在这一过程中,知识与技术的传递与融通汇聚于其中。
梳理青花瓷的时空巨变轨迹,无疑可清晰的看出,青花瓷在当时代表了一种全球化语境下的文明流播,不仅向全球展现了中国辉煌的制瓷技术,还展示了具有丰富内涵的中华文明。更重要的是独步世界的中国青花瓷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文明是怎样成长的,中西文明的相遇不只具有血与火的洗礼和文明的冲突,也有着文明的融通与交织成长,从而构成了一部新的全球史。(万明《明代青花瓷的展开:以时空为视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使青花瓷生产达到一个高峰的两条原因:白银货币化和市场经济加速萌发。
B. 社会的变迁与发展,以及主流审美取向的改变,直接促使青花瓷占据主流。
C. 17世纪,率先将青花瓷传入欧洲的葡萄牙已形成青花彩陶规模的生产。
D. 青花瓷的发展历程,折射出中西文明的融通与交织,成为文明流播的方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章第二段通过阐述青花瓷的发展历程,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更新的关系。
B. 文章从窑址兴起、商业化和域外传播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文明交流的媒介。
C. 文章论述青花瓷时空巨变的轨迹,为中华文明在域外的交融、发展提供了例证。


浏览完整试题D. 文章提出观点后,接着分析青花瓷发展的原因,并指出了它的发展带来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如果不是把目光放大到人类文明的宏大背景,可能发现不了青花瓷的巨大作用。
B. 青花瓷远销海外,促进中西文化交融,可见明代市场经济和制瓷技术远超世界。
C. 青花瓷传入欧洲,开启了中国风,可见青花瓷对明代的世界影响起了巨大的作用。
D. 独步世界的青花瓷带来的启示是,中西文明的相遇不只是血与火的洗礼和冲突。
(二)文学类文本阔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第四十一个
苏联•拉夫列尼约夫
一支红军残部从里海岸边向卡拉库母沙漠撤退。玛莎是队里的神枪手,百发百中,每放一枪,都要数个数,她的死亡簿上已有四十个白卫军官了。
这天,队伍发现了一支白军的骆驼队,政委立即带着战士们追了上去。玛莎举枪瞄准一个中尉,一声枪响,“第四十一个”,玛莎数着数。
可中尉并没有被击中,他从骆驼后面举枪投降了,政委叶秀可夫决定把他押到司令部去, 路上交给玛莎看管。马莎走到俘虏面前,中尉正用一双碧蓝的眼睛望着她。玛莎恶狠狠地说:“别以为我是个女人,你就可以逃跑,第一次打空了,下一次可便宜不了你!”
他们终于到达了阿拉尔海,狼吞虎咽地饱吃了一顿抓饭。吃完饭,玛莎马上把中尉用缰绳捆来。此刻她的内心沸腾,诗兴大发,一心想把他们忍饥受冻,穿过沙漠的事写出来。中尉用那碧蓝的眼珠看着,惊讶地说:“你在写诗?”玛莎恼火地答道,“你以为我就得是个乡巴佬吗?”
中尉请她读一段听听,瑪莎说,“你听不懂,你血管里是贵族老爷的血,我写的是穷人,是革命。”
中尉说:“或许内容对我格格不入,可是人了解人总是可能的呀。”
“好,就依你。”玛莎开始给中尉读她写的诗。就这样,两人不知不觉地谈论起诗歌艺术来了……
政委急于把中尉押到司令部去,他决定派玛莎和两名战士由海路出发。他对玛莎说,好
好盯住俘虏,跑了,你也别活着。
小船沿着平坦的海岸飞驶,瑪莎望着逝去的海水,觉得海水蓝得什么都比不上。突然,她的目光与中尉的蓝眼睛相遇,不禁全身打了个寒噤:
“眼睛蓝得跟海水一样……”
傍晚时候,他们遇到了风暴,两个战士先后被冲下海,破烂的小船被海咆哮着冲向了岸边。在四面临水的小岛上,他们我到了一个鱼仓,里面堆着很多干鱼,他们用火药点着了火,用木板和肥鱼当柴烧。
中尉又病倒了,蓝眼珠浑浊无神,嘴里还说着胡话。玛莎悲痛地说:“他要死了,叫我怎么向政委交代呀……我的蓝眼珠的傻小子呀。”
中尉终于醒来了,他望着玛莎憔悴的脸上温柔的眼睛和欢乐的笑容,感激地伸出手指,轻轻抚着她的臂弯:“谢谢你!”
玛莎说:“我又不是野善,能眼看着一个人死吗?”
春天来了,蔚蓝的天空,海鸥在飞翔。玛莎找到了一所渔民小房,他们搬了进去,高兴地围着火炉说笑。
在这个荒岛上过了一段日子,两个人渐渐地觉得离不开对方。
这天,玛莎和中尉在沙滩上,中尉感慨地说,没想到人生最美满的日子是在这愁煞人的大海边度过的。他希望玛莎跟他一起到高加索去,埋头读书。玛莎激烈地反对他的观点,并且骂他是软体动物讨厌的小湿虫!两人争论起来,她扬起手,给了他一记耳光。
吵嘴过后,两人都赌气不说话,可是在这荒岛上能躲避到哪里去?中尉感到别扭,他找玛莎请求把吵嘴的事全忘掉。他爱她,也恨她,她对自已的信仰无限忠诚,使他们之间产生了不可逾越的鸿沟。玛莎也为分歧难过,两人重归于好。
下午,中尉发现海面上出现了一只帆船。他们挥舞着手臂,高声喊叫着。玛莎让中尉拿枪发信号。忽然,她发现情况不对,她看见舵柄跟前的人,肩上闪着金光。中尉发狂似地大叫起来:“我们的人!……未……快来呀,在这儿……”他把枪丢在沙滩上,跑入水中。
玛莎惊叫一声,端起枪,声嘶力竭地喊:“站住!你这下流的白党,回来!”
中尉沿着海岸在水中跑,跌倒又爬起。
玛莎举枪瞄准,可中尉仍在跑。“砰”地一枪,中尉中弹,他转身面对玛莎,倒下了。
她丢下枪,朝中尉跑去。中尉躺在水里,玛莎一下子跪到水里,拥抱他,把他的头紧紧搂在怀里,哭着喃喃地喊着:“蓝眼睛……我的蓝眼晴……”
海在咆哮,在狂吼,波涛汹涌,互相冲击着……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写玛莎的死亡簿上的人数、“下一次可便宜不了你”的话,为最后中尉倒在她的枪下作了很好的铺垫。
B.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一句“你听不懂“…我写的是穷人,是革命”,就体现了玛莎内心强烈的阶级意识。
C.“荒岛”在小说中被赋予特殊寓意,在这里男女主人公可以摆脱社会给予他们的任何附加属性,从而回归到本性。
D.尽管这篇小说没有激烈的战斗场面,但我们还是能从那一声枪响中,感受到那个时代两个阶级不可调和的矛盾。
5.请赏析文章末尾画线的句子。(6分)
6.玛莎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2分)
钱穆:一生为故国招魂
1930年,三十六岁的钱穆站在了燕京大学的讲坛上。从十八岁时中学未毕业执教于乡村小学,到跻身中国最优秀的大学之一,钱穆用自己生命中的一个十八年,漂亮地完成了自己人生中的三级跳。
钱穆认为治学要先“通”后“专”,他对中国传统学问的经史子集无不涉猎,最终达到触类旁通,融而为一。钱穆自学虽然要比别人多走弯路,但是一路自己摸爬滚打过来,使他的学问具备了独立性强、创造力强、生命力持久的特点。
钱穆晚年目盲,虽然比起陈寅恪的中年目盲已经算幸运了,但是仍然给他的写作带来了很大困难。但他没有被困难吓倒,在夫人的帮助下,这个九旬老头完成了人生中的最后一部著作《晚学盲言》。临终前三个月,由钱穆口授,其夫人整理,完成了其最后一篇文章。在这篇文章中钱穆再一次向儒家“天人合一”的最高命题致敬,并以此来为自己的一生贴上终极标签。他认为:“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的最高信仰,文化与自然合一则是中国文化的终极理想。”现在钱穆创办的香港新亚书院中有一“合一亭”, 亭的外墙刻有钱穆的《天人合一论》,成为香港著名的风景之一。       
在《国史大纲》的引论中,钱穆说:“唯藉过去乃可认识现在,亦唯对现实有真实之认识,乃能对现在有真实之改进。”“故欲其国民对国家有浓厚之爱情,必先须使其国民对国家已经之历史有深厚之认识。”余英时认为钱穆毕生以抉发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主要精神及其现代意义为治学宗旨。


展开余下试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研究历史的人总是好旧的,所以女人嫁给历史学家肯定是不会错的。钱穆在北京教书时,中式的长袍已经成了一种落伍的标志。但是钱穆看到好友陈寅恪穿长袍,他也改穿长袍,并把这一习惯一直坚持到老。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时,钱穆以这样最直接的方式宣布自己将坚决捍卫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这是需要很大的勇气与毅力的。
钱穆在燕京大学的时候,作为一所美国人创办的教会大学,燕大的水电费催缴单都是用英文写的,对此,大家也觉得很正常。但是钱穆不干了,他每个月接到水电缴费单后都把它扔到一边。后来学校派人来质问这个“老赖”,钱穆告诉来人:“我是学校聘的一个国文教师,不必要认识英文。为什么你们在中国办学校要用英文发通知?”
钱穆在中学执教时有一段时间兼过英文课,他的英文水平看懂水电单绰绰有余,他的理由无非是外国人在中国办学校就得用中文,这种行为是一种保护民族文化的本能。为此,他不惜当刺儿头。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次燕大校长司徒雷登与教师的宴会上,钱穆大胆直言,批评燕大各楼的起名问题,说入校门即见M楼、S楼,不伦不类,既然在中国,就应该起个中国名字才是。司徒雷登最终接受了钱穆的建议,事后,他按照各楼美国捐赠者名字的汉译,将M楼改为穆楼,S楼改为适楼,办公楼命名为贝公楼。有人跟钱穆开玩笑说: “正是因为你的提议,学校以你的名字来命名一座楼,与胡适各分各占一楼,你真是荣幸啊!”新中国成立后,燕大并入北大,北大搬到了燕大的校园,现在北大校园的未名湖,就是当年钱穆起的名字。
在钱穆的心目中,一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髓首推其历史,他认为一个国民只有充分了解本国的国史,才能建立起对国家民族的“信仰”。
钱穆欣赏顾炎武的观点,认为“亡国”与“亡天下”有着本质的区别,“亡国”不过是改朝换代,而“亡天下”则意味着一国精神文化的消亡,这才是最可怕的。
1950年秋,钱穆在香港创办“新亚书院” ,其间历经坎坷与打击,艰辛难为外人道也。彼时已经功成名就的钱穆完全可以不用去自讨苦吃,但他看到许多流亡到香港的青年人彷徨无着,失去精神支柱,觉得自己应该尽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经世救国的责任,借由在百年殖民之地上办校之机,倡导中国文化,让流亡者别忘了要做中国人。
1986年6月9日,九十二岁高龄的钱穆在台湾自己的寓所素书楼讲完最后一课,从此告别杏坛,他给自己的学生留下了最后赠言:“你是中国人,不要忘记了中国!”
毫无疑问,钱穆心中的“中国”正是一个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灿烂文明的中国。
1990年8月30日,九十六岁的钱穆在台湾无疾而终。钱穆生前曾立下誓言,如果活着时不能回去,死后也要归葬故里。1992年,钱穆的夫人胡美琦遵照其遗愿,将钱穆的骨灰带到江苏无锡老家,撒入了美丽的太湖。钱穆,终于以这种方式回家了。
钱穆去世后,他的高徒余英时在挽联中用一句话概括了老师的人生:“一生为故国招魂。”
(选自《名人传记》 2014年5期 有删节)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钱穆认为治学要先“通”后“专”,他对中国传统学问的经史子集无不涉猎,最终达到触类旁通,融而为一。因为他是自学成才,所以他的学问具备了独立性强、创造力强、生命力持久的特点。
B.由钱穆口授,其夫人整理的最后一部著作《晚学盲言》的最后一篇文章中,钱穆再一次向儒家“天人合一”的最高命题致敬,并以此来为自己的一生贴上终极标签。他认为,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的最高信仰,文化与自然合一则是中国文化的终极理想。
C.学生余英时认为,作为一代文化宗师的钱穆是以阐述和发挥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主要精神及其现代意义为毕生治学宗旨的。
D.钱穆创办“新亚书院”时,已然功成名就,之所以要自讨苦吃,是要倡导中国文化,进而可以获得在殖民地香港办校的机会。
E.钱穆给自己的学生留下了最后赠言:“你是中国人,不要忘记了中国!”表现了他对祖国大陆的思念,希望祖国成为一个统一的中国。
8.全文以哪些具体事例来表现钱穆先生一生奉行保护民族文化的思想? (4分)

9.结合全文, 联系现实中的具体事例, 谈谈你对钱穆捍卫民族文化的思想及行为的看法。(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愈生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会卒,嫂郑鞠之。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擢进士第。操行坚正,鲠言无所忌。调四门博士,迁监察御史。上疏极论宫市,德宗怒,贬阳山令。
华阴令柳涧有罪前刺史劾奏之未报而刺史罢涧讽百姓遮索军顿役直后刺史恶之按其狱贬涧房州司马愈过华,以为刺史阴相党,上疏治之。既御史覆问,得涧赃,再贬封溪尉。愈坐是复为博士。
镇州乱,杀田弘正而立王廷凑,诏愈宣抚。既行,众皆危之。愈至,廷凑严兵迓之,甲士陈廷。既坐,廷凑曰:所以纷纷者,乃此士卒也。”愈大声曰;天子以公为有将帅材,故赐以节,岂意同贼反邪?”语未终,士前奋曰:先太师为国击朱滔,血衣犹在,此军何负,乃以为贼乎?”愈曰:以为尔不记先太师也,若犹记之,固善。天宝以来,安禄山、史思明、李希烈等有子若孙在乎?亦有居官者乎?”众曰:无。”愈曰:田公以魏、博六州归朝廷,官中书令,父子受旗节;刘悟、李祐皆大镇。此尔军所共闻也。”众曰:“弘正刻,故此军不安。”愈曰:然尔曹亦害田公,又残其家矣,复何道?”众讙曰:善。”廷凑虑众变,疾麾使去。因曰:今欲廷凑何所为?”愈曰:神策六军将如牛元翼者为不乏,但朝廷顾大体,不可弃之。公久围之,何也?”廷凑曰:即出之。”会牛元翼亦溃围出,廷凑不追。愈归奏其语,帝大悦。转吏部侍郎。
愈性明锐,不诡随。与人交,始终不少变。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愈官显,稍谢遣。凡内外亲若交友无后者,为嫁遣孤女而恤其家。
(节选自《新唐书∙韩愈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华阴令柳涧有罪/前刺史劾奏之未报/而刺史罢/涧讽百姓遮索军顿役直/后刺史恶之按/其狱/贬涧房州
司马/
B.华阴令柳涧有罪/前刺史劾奏之/未报而刺史罢/涧讽百姓遮索军顿役直/后刺史恶之按/其狱/贬涧房州
司马/
C.华阴令柳涧有罪/前刺史劾奏之未报/而刺史罢/涧讽百姓遮索军顿役直/后刺史恶之/按其狱/贬涧房州
司马/
D.华阴令柳涧有罪/前刺史劾奏之/未报而刺史罢/涧讽百姓遮索军顿役直/后刺史恶之/按其狱/贬涧房州
司马/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六经,是相传经孔子晚年整理过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经典。
B.博士,官名,秦汉时掌管书籍文典等的官职,后为学术上有专长、从事教育的官职。
C.天宝,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王朝用于纪年的专有名号,皇帝即位后只用一个年号。
D.吏部,是中央行政机构,隋唐时列于六部之首,掌管官员任免、考课、升降、调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展开余下试题 A.韩愈年少孤苦,聪颖好学。他自小失去父亲,依靠兄嫂生活,兄长去世后,嫂嫂就抚养教育他;他自
觉苦读,博闻强识,涉猎广泛,后考中进士。
B.韩愈耿介直言,屡遭贬谪。他上疏直陈宫市的弊端,惹怒德宗,被贬阳山令;路过华州,他认为刺史
勾结,便上疏请求处理,最终柳涧获罪,他也受牵连。
C.韩愈正气凛然,智勇兼备。镇州叛乱,他奉旨亲赴敌营,指责叛将王廷凑,劝谕叛乱士兵,让王廷凑
心有顾虑,他就趁机会合牛元翼一起突围出来。
D.韩愈抗颜为师,善待朋友。经他教授指点过的人都称为“韩门子弟”,韩愈官位显达后就逐渐谢绝教授;对无后的亲朋,他为其出嫁孤女救济亲属。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天子以公为有将帅材,故赐以节,岂意同贼反邪?
(2)愈性明锐,不诡随。与人交,始终不少变。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共2小题,10分)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唐】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注释:阙,指长安。太华,指华山。
14.下列对这首诗的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首联写红叶萧疏,长亭饯别,交代了季节、地点,描绘出一幅孤寂的秋日行旅图。
B.颔联大笔勾勒,雄浑苍茫。骋目远望,残云缭绕太华山,稀疏的秋雨洒落中条山。
C.颔联以“残云”点染太华山,以“疏雨”烘托中条山,于沉静中显出飞动的意趣。
D.颈联写出山色和树色迥然不同,东海与黄河一起咆哮,绘声绘色,意境壮阔辽远。
E.尾联在前三联充分描绘山水景物的基础上,转为描写长安的都市繁华,宛如梦境。
15.全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5分)
(1)《琵琶行》中“月”这一意象贯穿始终,对烘托气氛、推动情节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请写出诗中描写“月”的三个句子:“ ” “ ” “ ” 。
(2)《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 , 。”
第II卷 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后来,王大全意识到自己在相声方面很难有所作为,就拜评书大师单田芳为师,学习评书表演。可足,他在评书方面依然一文不名。
②在这个民风淳补的小城,邻居和暖相处,无话不说,有时为所欲为地开玩笑,相互也不生气,看到色味双美的饭菜,也会毫客气。
③这姑娘还在读大三,平时大大咧咧的,一说一个笑。但毕竟没遇到过这般尴尬,心里倍感委屈,禁不住老爸再三询问,哭得梨花带雨。
④随着车用电池开发的提速,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势头迅猛,但要说燃油汽车行业已四面楚歌,恐怕还为时过早。
⑤公务员涨薪已经在各路媒体的聒噪声中亮相多时,但相关政策至今仍犹抱琵琶半遮面。媒体看重的是舆论热点,但政策要考虑的则是社会效应。
⑥个别科室和个人目无全牛,只考虑小集体的利益,只考虑个人的利益。大局观的缺失是我们这家企业走向更远的最大障碍。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③④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由于设计尤先例可循,“天限”工程团队每天都要碰到大大小小的问题,很多都是最新的研究中乃至书本上都不曾莎猎的。
B.通过语文学习的白我评价,就可以了解自己的语文学习现状,找到更适合自己的语文学习方式,促进语文素养。
C.近年米,工地施工升降机坠落事故时有发生,事故原因均奉涉到现场安全管理混乱、设备陈旧、施工单位监理不力。
D.今年我国将再次发射十余颗北斗卫足,建立由18颗卫星组成的基本系统。为“带路”沿线国家提供服务。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我才疏学浅,造诣也不够高,今天能拨冗参加这次高规格的学术研讨会,深感荣幸。
B.本人乔迁新居,今晚特地备下薄酒招待各位好友,并感谢大家的关心帮助,敬请赏光。
C.久仰兄长大名,今本上拙著一本,鄙人才疏识浅,书中可能谬误甚多,特此敬请斧正。
D 学校明日将邀请德高望重的校友金教授在楼报告厅作报告,希望同学们准时莅临。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6分)
你以怎样的态度对待经典,①____________。这里的“态度”主要体现在阅读的习惯上,一目十行,敷衍了事,便是对经典的亵渎,②_____________。有时间和机会就读书,不动笔墨不读书,有计划地读书……习惯总是根深蒂固的,习惯的力量往往巨大,因此,③__________________
21.下面所列为贾宝玉在太虚幻境看到的部分判词,请任选五句,指出这些判词分别预示了贾府中哪个女子的命运。
①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②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③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④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⑤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凹相逢大梦归。
⑥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⑦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⑧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革。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十九大报告中出现的不少“关键词”,如美丽中国、主要矛盾、不忘初心、绿色发展、美好生活、新征程、人民、变革、担当、法治、梦想等等,引发热议。
请从中选出两三个关键词来表达你的理解和思考,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18年秋四川省宜宾县一中高二第三学月考试
语文试题答案
1.(3分)D. (A文中是“瓷业”生产,并不是单指“青花瓷”;B“直接”有误。文本中促使青花瓷占据主流的原因有三点:晚明社会变迁急剧发展;人们的主流审美取向发生变化;明代景德镇青花瓷大量生产和流行。并没有指出直接或间接的原因。即使分辨直接或间接的原因,社会的变迁与发展,以及主流审美取向的改变应属于间接原因。C文本中是17世纪初。)
2.(3分)A(“论证了瓷器发展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上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四川省宜宾”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3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