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358  2019-01-22
标签:苏教版 高三 上册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58]
江苏省陆慕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高三期末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精于谋划小圈子的人,拉帮结派,编织自己的关系网,以使自己左右逢源,如鱼得水。结果却是__________,到头来圈住的定会是自己。
②作为城里人如果错误地认为农村远离城市,对农村污染视而不见,甚至把城市污染物转移到农村,终究要___________,用自己的健康来偿还。
③机器能够为人类造福,但如果将来机器发展得足够智能,那么人工智能就是“人类最大的潜在威胁”,玩弄人工智能等同于“召唤恶魔”, ___________。
A.自食其果 玩火自焚 作茧自缚
B.玩火自焚 自食其果 作茧自缚
C.作茧自缚 自食其果 玩火自焚
D.作茧自缚 玩火自焚 自食其果
2、下列几则新闻评论的标题,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漫天飘过“王宝强”,媒体还能做些什么?》
B.《反腐不要忘了打“苍蝇”!》
C.《保护文物,法治的“钢牙”莫要“龋”了!》
D.《惠民资金成“唐僧肉”?》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昆曲的衰落当然是有历史原因的。 。但昆曲之幸也恰恰就因为它是中国雅文化的结晶,从清末到当下,中国文化人勇于担当,肩负起拯救昆曲的重任,才使昆曲的香火一脉流传,直到今天。
①雅文化的衰落必然导致昆曲走向衰落
②却必须直面昆曲衰落这无法改变的事实
③当代世界范围内文化重心的下移更让昆曲几乎遭遇灭顶之灾
④昆曲是雅文化美学追求的浓缩、代表与象征
⑤我们可以感慨人类文化的尴尬
A.⑤②③①④ B.④①③⑤② C.⑤①④②③ D.①③④②⑤
4、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欣闻你和小李喜结良缘,恭祝二位椿萱并茂,兰桂齐芳!
B.我并无昆玉,一想到年事已高的父母,就觉得应该努力工作了。
C.他出了一本书,在扉页上写上“请您雅正”,便迫不及待地给老师送去了。
D.既然你这么客气,又这么真诚,那这个礼物我就笑纳了!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故龙图阁学士滕公墓志铭
苏轼
神宗初临海内,厉精为治,旁求天下,以出异人,得英伟大度之士。滕公元发始见知于英祖,而未及用,书其姓名藏于禁中,帝以是知之。既见公,姿度雄爽,问天下所以治乱。不思而对曰:“治乱之道,如黑白东西,所以变色易位者,朋党乱之也。”帝曰:“卿知君子小人之党乎?”公曰:“君子无党。譬之草木,绸缪相附者,必蔓草,非松柏也。朝廷无朋党,虽中主可以济,不然,虽上圣不治。”帝太息曰:“天下名言也。”遂以右正言知制告谏院、开封府,拜御史中丞、翰林学士,且大用矣。
而公性疏达不疑,在帝前论事,如家人父子,言无文饰,洞见肝鬲。帝知其诚尽,事无钜细,人无亲疏,辄以问公。或中夜降手诏,使者旁午,公随事解答,不自嫌外。而执政方立新法,天下汹汹,恐公有言而帝信之,故相与造事谤公。帝虽不疑,然亦出公于外。以翰林侍读学士知郓州,移定与青,留守南都,徙齐、邓二州,用公之意盖未衰也。而公之妻党有犯法至大不道者,小人因是出力挤公,必欲杀之。帝知其无罪,落职,知池州,徙蔡,未行,改安州。既罢,入朝,未对。而左右不悦者,又中以飞语,士大夫为公危栗,公谈笑自若,曰:“天知吾直,上知吾忠,吾何忧哉!”乃上书自明,帝览之,释然,即以为湖州。


浏览完整试题 方且复用,而帝升遐。公读遗诏,僵仆顿绝。久之乃苏,曰:“已矣,吾无所自尽矣。”今上即位,徙公为苏、扬二州,除公龙图阁直学士,复以为郓州,徙真定、河东。治边凛然,威行西北,号称名将。而宦官为走马者,诬公病不任职,诏徙许州。御史论公守边奇伟之状,诏复留河东,而公已老,盖年七十有一矣。即力求淮南,上不得已,乃以龙图阁学士知扬州,未至而薨。
(选自《东坡全集》,有删节)
5.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姿度雄爽 度:气度 B.虽中主可以济 济:成功
C.又中以飞语 中:内心 D.治边凛然 凛:严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神宗即位后,励精图治,在天下广招奇才,滕元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神宗召见。
B.滕公以蔓草和松柏喻结党小人和无党君子,认为朝廷有朋党,即使圣人也无法治理。
C.滕公妻族有人犯大逆不道之罪,小人借机诽谤,皇帝知滕元发无罪,仍提拔重用他。
D.滕公治理西北时很有威望,宦官却诬陷他不称职,御史向朝廷陈述了他守边的实情。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治乱之道,如黑白东西,所以变色易位者,朋党乱之也。(5分)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执政方立新法,天下汹汹,恐公有言而帝信之,故相与造事谤公。(5分)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滕公“性疏达不疑”在文章第二段中有哪些表现?请简要概括。(4分)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小题。
答张十一①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②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本诗是作者第一次被贬到阳山(今属广东)后的第二年春天所作。德宗贞元十九年,张十一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一起被贬。张到郴州林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②筼筜(yúndāng):竹子。③踯躅:映山红,杜鹏花科。
9.首联写景有何作用?(5分)
10.为什么诗人陡然觉得“霜毛一半加”,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6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1)欲速则不达,______________。(《论语•子路》)
(2)各抱地势, 。(杜牧《阿房宫赋》)
(3)彼童子之师,______________,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韩愈《师说》)
(4) ,抱明月而长终 (苏轼《赤壁赋》)
(5)所以动心忍性,______________。(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____________ __.多于在庾之粟粒。(杜牧《阿房宫赋》)
(7)独学而无友, 《礼记学记》
(8) ,则芥为之舟。《逍遥游》
五、现代文阅读(一)(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回家过年
东方晓
大雪纷纷扬扬地下着。田野一片银白。
她伫立在村口,睁大双眼向远方瞭望。北风像无数只利爪,无情地撕扯着她的衣服。鹅毛般大小的雪片,一个劲儿地往她的脖子里钻。她紧了紧棉衣外边黛青色的围腰,又围了围那条深蓝色的头巾,继续瞭望。
她在等待当兵的儿子回来。进腊月时,儿子就来信说打算回家过年,可究竟哪天回他却说不准。今天是三十,一年中的最后一天,她相信儿子今天一定能回来。
她已经成了雪人,但她并不愿拍去身上的积雪。身为农民,她懂得“瑞雪兆丰年”的道理。可这会儿她又担心雪下得太大,会阻断道路。心里默默念道:儿子你在哪儿呀?是在部队,还是在路上?这天气你还能回来吗?老天爷啊,给我儿子留下回家的路吧……
从腊月二十三祭灶开始,她就开始等啊,盼啊,盼着儿子早点回来。年根里事情多,家家户户都忙着置备年货,她的老伴儿有病,她家自然比别人家忙。可即便这样,她还是每天都到村口瞭望一会儿,一天不落。但直到现在,还是没看到儿子的身影。
昨夜又下起了大雪。她知道,儿子今天要是再回不来,可能就不会回来了。是阻在了路上,还是部队突然有了任务?先前,儿子写信告诉过她,军令如山倒,一旦有命令,任何个人的事情都必须放下。但她依然满怀希望,在她看来,这么太平的世道怎么会有什么重大事情呢?肯定是被阻在了路上,这该死的大雪!
今天吃过早饭,她把大年夜要吃的肉炖上,又吩咐女儿剁饺子馅儿,然后就冒着大雪到村口去瞭望。
雪不停地下,风使劲地吼。她的脚早已冻得麻木,不停地跺地驱寒。跺着跺着,脚下成了一对儿冰砣窝子,但她决不挪开地方,她相信只有这样才能等到儿子回来。
“娘,回家吃饭吧!”
她以为是儿子在唤她。回头一看,却是女儿。她才意识到已过了中午。
吃过午饭,她又来到村口。洁白的雪路上,又留下她一串深深的脚印。而那脚印很快就像先前的脚印一样,被大雪盖得无影无踪了。
来到村口,搜寻到自己踏过的雪窝子。雪窝子已被大雪盖住,但还是留下了浅浅的痕迹。她依然站在那对雪窝子上,生怕不能连续似的。她坚信站在老地方等,肯定能等到儿子。
两个小时过去了,她什么也没等到。
又过了两个小时,她仍然什么也没等到!
天渐渐黑下来,家家户户挂起了红灯笼,鞭炮声也在四面八方响起。她才失望地对来唤她回家吃饭的女儿喃喃地说,你哥今年可能回不来了。
晚上,她还不死心。老伴儿和孩子们都睡了,她还坐在炕沿上,等着儿子回家。直到凌晨,鞭炮声再次响起。她才自言自语地说:“看来真的回不来了!”
然而大年初一的清晨,一家人正要开始吃饺子,一封信送到她的手里。是儿子写来的!
爹,娘:儿不孝,让你们失望了。儿原本要回家过年,但临行前突然接到命令,我们驻地附近发生特大雪灾,积雪超过30厘米,灾区牧民生活发生严重困难。上级命令我们马上赶往灾区救灾。时间紧急,不能多写,请爹娘安心过年,不要牵挂我。
儿拜上
1988年1月5日
随信寄上我新近照的照片,就先让它陪爹娘过年吧。
她拿起照片认真端详:穿着厚厚棉军装的儿子戴着像雷锋那样的帽子,双手端着枪笔直地站着,目光炯炯地注视着前方,脚下是厚厚的积雪,身后是碧蓝的天空和皑皑的雪山。
眼泪一下子就溢满她的眼眶……
他把儿子的照片装进相框,端正地放在桌子的一边,又在照片后面放上凳子,然后含泪笑着说:“儿啊,过年了,吃饺子吧!……”


展开余下试题1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前文的叙述看,母亲对儿子不能赶回家是有一定心理准备的,这既表现了她的深明大义,又为儿子因突然有任务不能回家做了铺垫。
B.小说很注重通过细节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文中两次写到主人公执意要站在雪窝子上等儿子,反映了她对儿子回家的真诚期盼。
C.结尾处的“……含泪笑着说:‘儿啊,过年了,吃饺子吧!……’”,是母亲的一种自我宽慰,也表现出不能与儿子团聚的痛苦与无奈。
D.在读者都认为主人公因儿子不能回家只好在遗憾中过年的时候,却收到了儿子的信和照片,这样的结尾既在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13.开头写大年三十母亲在大雪中等当兵的儿子回家的情节,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6分)
14.当兵的儿子过年时没能回家,但小说却以“回家过年”为题,你认为这样拟题有什么合理性? (6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5-17题。
不甘寂寞的当代艺术
陈德洪
当代艺术在市场退潮后犹如积压的商品,在寂寞的如库房的展厅中陈列,因为市场热潮不再而更加刻意扮演一种曲高和寡的姿态。其间的忸怩作态、故作高深、自我标榜其实也难掩对廉价赞誉追捧和高价售出的热切期待。艺术家过于标榜个性、微观叙事导致的自恋和自我中心其实极端矛盾地希望得到公共性的认同、传播和抬举。
移动互联网彻底改变了艺术的生态,把微小的嗓音放大到全民皆知。于是大家都不寂寞,但传入耳朵的声音则全是八卦。艺术成为一种舆论,一种街头巷议的等同物。如此接地气的状态要再扮演崇高的角色已经更加困难,于是,理论家、批评家粉墨登场,专著、论文、研究成果,研讨会套用各种晦涩的话语,营造一种浓郁的学术性氛围,让不再有光晕的艺术发出万道金光,等待被迷住双眼的金主下注。教授、博士、专家、xx长,xx主席使艺术界成为一种头衔密集的重灾区。
说了这些闲话全由几本闲书引起。所谓“以史为鉴”、“殷鉴不远”这些格言在这个重视历史叙事的国度可谓深入人心。改写历史的冲动无处不在。而通过几本闲书,我恍然发现中国艺术史是一部悲催的血泪史和心灵的放逐史。国破家亡,江湖放逐成全了一个又一个艺术大家——颜真卿、黄公望、倪瓒、徐渭、八大、石涛,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即便是盛世的李杜不也不得志吗?或许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不算离谱的结论:艺术史往往不是记载那些功成名就者和歌功颂德者的荣誉证书,它更可能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由此来看,艺术本是寂寞的,而不甘寂寞的往往是以艺术之名进行的操作、经营、糊弄以及蒙和骗的勾当罢了。当作品成了小便器,套用丹托的名言,是理论使小便器成为了艺术。我们如果不识时务地去拨开附加于艺术的层层包装,最终呈现的可能象贵妇人的一身赘肉不堪入目。
法国古典主义画家普桑经典的作品《阿卡迪亚的牧羊人》或许可以看成一种关于艺术史的隐喻。艺术是那坟墓里的枯骨,而艺术史就是对墓志铭的解读,也许不做掘墓人我们就永远不可能看清艺术的真相。但盗墓者垂涎的是艺术坟墓中想象的宝物,没有人想盗窃那几根枯骨。由此奉劝有大师情结的艺术家们,不修成正果,炼成舍利,枯骨不可能因为陪葬的华贵而增值。
艺术研究者其实面对作为社会事实的艺术场域知道的并不比牧羊人更多。解读墓志铭也许并不是艺术研究者真正的工作,正如牧羊人,放羊才是正业才是生活,而研究墓志铭则是生活的闲暇和余兴。古人讲“游于艺”,没有游于艺的超脱与从容,也许就已经和艺术擦肩而过了。
回归寂寞对中国当代艺术未必不是好事,而不甘寂寞的折腾倒是需要警惕了。
15.请简要归纳第三段的论述层次。(4分)
16.解析画线句子的含义。(4分)
17.为什么要警惕不甘寂寞的折腾? (4分)
七、现代文阅读(三)(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材料一
中央电视台与全国9家博物馆合作推出的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持续热播,这些国宝级文物的“前世传奇”和“今生故事”,让很多观众感叹:中国文物很丰富,中国文化有内涵。
不仅是《国家宝藏》,近年来,电视综艺节目深度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出现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一大批“现象级”作品。这些节目就像一股清流,让曾经浮躁的电视沉静下来,悄然涵养出优雅的文化气质和温暖的人文关怀。
这些节目成功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契合了全社会越来越强烈的文化自信。在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征途上,中国的观众更加渴望找寻到内心的精神归属,扎牢自己文化上的根。因此,当战火中辗转守护先秦石鼓的故事被深情演绎,当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徐徐展开,当有着“瓷母”之称的各种釉彩大瓶震撼亮相……观众血液中的文化基因和历史责任感被一一激发,产生强烈共鸣。一方荧屏变幻,历史使然,时代使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一段时间里,电视曾被各种真人秀“霸屏”,过度娱乐化的现象让人不安。《国家宝藏》等一系列文化类节目的探索强有力地表明,观众需要娱乐,更需要精神的滋养,我们的需求远比“明、星蹦蹦跳跳”来得更多。关键在于,如何在文化的内核和创新的表达中找到结合点,让诗词、文物、书法等传统文化“活起来”,变得更有故事、更有感情、更有温度,易于接受、易于感知、易于亲
(摘编自2017年12月27日人民《<国家宝藏>持续热播观众不只需要“更快的马”》)
材料二
近日,位于故宫文华殿内的清乾隆各色釉大瓶前人满为患,很多中小学生拉着家长专门来观看这件有着“瓷母”称号的文物。在《国家宝藏))中,各色釉大瓶因被戏称为乾隆皇帝“农家乐审美”的象征,一夜之间成了“网红”。
北京海淀区民族小学学生刘晓在各色釉大瓶前驻足许久,看了又看不愿离去。他是((国家宝藏》的“铁杆粉丝”,电视上看完后又上网找来节目视频反复看了几次,“既爱听文物背后的故事,也爱看自己喜欢的明星”。
“原本怕影响孩子学习,挺反对他看的。跟着看了一集后就放不下了,一到播出时间就陪孩子一起看。”刘晓的母亲于女士说,原本对历史兴趣不大的孩子自此迷上了历史。
“历史节目也能真实又轻松好看,这样寓教于乐的节目应该大力提倡。”一位带学生在故宫参观文物的初中历史教师说,不仅自己爱看《国家宝藏》,在课堂上向学生大力推荐,还计划结合课堂教学把节目里涉及的知识点融入期末考试试题中。
北师大历史系学生刘媛更关注每件文物背后守护人的故事,尤其令她感动的是节目第一期的最后,梁家三代故宫人接力守护“中华第一古物”石鼓的故事,“感谢每一位文物守护者,是他们将中华民族的信念留存下来”。
(摘编自2018.01.09中国《评:历史文化课需要怎样的“打开方式”》)
材料三
一档综艺节目又一次带火了旅游,只不过这次不再是旅游类真人秀,而是一档“正经到骨子里”的文化节目。根据相关统计数据,自12月初《国家宝藏》开播以来,通过“博物馆”搜索国内旅游产品的数据骤然上升了50%。有旅游网工作人员预计,随着该节目热度的攀升,尤其寒假临近,不少有亲子游和游学计划的家长,已开始把目光转投“寻宝之旅”。
在经济领域,有一个专门的“博物馆经济”的说法,它是指以博物馆或博物馆群为依托,通过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特有优势和经济价值,将博物馆与旅游、文化等产业有机融合的一种经济形态,能带动区域软实力提升和经济持续发展,促进博物馆事业功能发挥的一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某种程度上,《国家宝藏》所“意外”带动的博物馆旅游热,也就是对博物馆经济的一次间接激励。


展开余下试题 《国家宝藏》通过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方式,让国宝重器“说话”,其实就是拉近丈物、历史与公众的距离,将文物的魅力、历史的细节以恰当的方式展示、诠释给公众,告别了过去的“高冷范”和“养在深闺无人识”的状态。它的成功,既实现了一种高效的历史文化科普,也为发展博物馆经济乃至整个文博、文旅产业,提供了有说服力的启示,那就是要有“受众意识”,要创新展现和供给形式,找到市场的“痛点”
(摘编自2017年12月26日中国新闻网《国家宝藏》走红博物馆经济大有可为)
18.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肯定了央视推出的节目《国家宝藏》深度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极具优雅的文化气质和温暖的人文关怀,是目前大型综艺节目中的一股清流。
B.材料一认为《国家宝藏》这个节目成功的原因就在它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同时还契合了全社会越来越强烈的文化自信。
C.像《国家宝藏》这样的文化类节目受热捧,说明了观众需要娱乐,更需要精神的滋养。
D.虽然近几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文化类节目都持续热播,获得成功,但我们还要继续探索如何在文化的内核和创新的表达中找到结合点,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变得更有温度,更易于接受。
1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国家宝藏》中讲述的这些国宝级文物的“前世传奇”和“今生故事”,激发了观众血液中的文化基因和历史责任感,可以说,《国家宝藏》节目的成功是历史使然,时代使然。
B.材料二通过叙述中小学生及家长、老师和大学生等观众对《国家宝藏》节目的喜爱和欣赏,说明要让历史节目获得观众的认可,要从孩子做起,照顾到孩子的兴趣和接受能力。
C.材料二多角度引用学生、家长、老师对历史节目《国家宝藏》的理解和评论,体现了新闻的客观性和时效性。
D.《国家宝藏》带动了博物馆旅游热,它在各领域都带动了区域软实力提升和经济持续发展,在各个方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E.《国家宝藏》能够为发展博物馆经济提供了有说服力的启示,主要是因为这个节目有“受众意识”, 创新展现和供给形式,找到市场的“痛点”。
20.根据上述材料,请你就如何在电视综艺节目中创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谈谈看法。(4分)
八、作文(7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名作家毕飞宇在近期的“朗读者”中,接受董卿的采访,当他们谈到“漂泊”时,毕飞宇说,我们能说水中的浮萍是漂泊的,但我们不能说水中的鱼是漂泊的。
要求:① 自选角度,自拟题目;② 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 不少于800字。

高三期末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附加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22-24题。(10分)
班超久于西域,年老思土,上疏乞归,愿生入玉门关。乃召超还。以戊己校尉任尚代之。尚谓班超曰:“君侯在外域三十余年。而小人猥承君后。任重虑浅,宜有以诲之。”超曰:“年老失智,君数当大位,岂超所能及哉?必不得已,愿进愚言:塞外吏士,本非孝子顺孙,皆以罪过徙补边屯。而蛮夷怀鸟兽之心,难养易败。今君性严急水清无鱼察政不得下和宜荡佚简易宽小过总大纲而已。”超去。尚私谓所亲曰:“我以班君当有奇策。今所言平平耳。”尚留数年而西域反叛,如超所戒。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四十八)
22.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5分)
23.《资治通鉴》的作者是__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__(姓名)。(2分)
24.结合文段,概括班超对任尚任职的建议。(3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5.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分)
A.《三国演义》中,董卓西遁,十七路诸侯仅曹操一军星夜追击,其勇高人一等;见许都及军中暗通袁绍之书,尽焚之而不问,亦见其度量;以上表明了曹操的雄才大略。
B.《边城》以二十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借船家少女翠翠与大老天保、二老傩送的爱情悲剧,批判了当地民俗的落后、愚昧。
C.《呐喊》展示了一幅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的灰色图景:这是一个从愚昧和落后的重压下挣扎向前的中国,也是一个需要经过涅槃才能新生的中国。
D.《老人与海》中的桑地亚哥是作者塑造的众多顽强拼搏的“硬汉”形象的集中体现,他象征着一种压倒命运的力量,一种永恒的、超时空的存在。
E.《哈姆莱特》中,克劳狄斯谋害老国王,篡夺王位,想借英国王子之手杀死哈姆莱特未果后,又挑唆雷欧提斯与哈姆莱特决斗,想利用毒剑杀死哈姆莱特。
26.《红楼梦》第七十八回“痴公子杜撰芙蓉诔”中,宝玉为谁撰写的诔文?她因何而死?请简要分析。(5分)
27.巴金说“大胆、幼稚,是觉慧性格的基调”,请结合作品各举两例表现觉慧“大胆”和“幼稚”的情节。(5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8-30题。
士人与文人虽然都是读书人,但两种人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明朝正德嘉靖以前,中国主流文化主要是由士人的人格引导的,他们具有强烈的用世精神和济民情怀,因而他们代表的文化就是人格文化,或表现为庙堂文化——达则兼济天下;或表现为山林文化——穷则独善其身;进为统治者服务,退则隐居山林修炼人格。士人提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以自己的欲望为出发点。士人的表率或是居庙堂之高忧国忧民的范仲淹,或是处江湖之远一边过苦日子一边心怀天下的陶渊明,或是杀身成仁的文天祥。从明朝隆庆万历起,以文人为表率的人性文化开始成为主流,强调真性情和享受。文人居于市井,热爱享受。他们热衷与城市生活相关的市井文化。对他们来说,跻身官场往往琐碎险恶,隐居山野又过于清苦。当然士人有时也会表现出一些人性的温情,而文人也时常做出一副悲悯的样子,人格与人性不能说不可得兼,但崇尚人格高尚的士人往往视人性放纵为仇敌,而人性真实的文人又总是以仕途经济为笑柄。人格与人性“冰炭同炉”又“形同水火”。我以为,人格文化主张为社会、为别人,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它是伪道学,因为它压抑人性。明代之前中国也有零星的文人,如李白。李白与苏轼的区别就是典型的文人与士人之分。“太白有东坡之才,而无东坡之学”,“学”即为兼济天下的学问。
28.士人与文人有何区别?请简要概括。
29.文中“冰炭同炉”与“形同水火”各有怎样的含义?
30.为什么说“太白有东坡之才,而无东坡之学”?请结合材料,以《将进酒》和《江城子•密州出猎》为例,谈谈你的理解。


陆慕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模拟试卷
语文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作茧自缚:比喻做了某件事,结果使自己受困。也比喻自己给自己找麻烦。
自食其果:指自己做了坏事,自己受到损害或惩罚。
玩火
标签:苏教版 高三 上册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江苏省陆慕”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5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