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南大奥宇第一次月考考试语文学科试卷 温馨提示:本试卷分为Ⅰ卷和Ⅱ卷,Ⅰ卷36分,Ⅱ卷114分。请在规定的时间内将Ⅰ卷和Ⅱ卷的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本场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150分。祝同学们考试顺利。 第Ⅰ卷(选择题 共36分) 一、(共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2题。 村庄的夜幕显得透明,镶嵌着一轮圆圆的皓月和几颗眨着眼睛的星星。家家透出昏黄的灯火,飘散出淡淡的酒香和菜香。脚步声,说笑声,狗吠声,婴儿啼哭声,汇成温馨优美的村庄协奏曲,记忆中还有的,是村头的大槐树下,几位驼背的老人吧嗒着旱烟袋,坐成夕阳下一道(苍茫/苍凉)古老的黑剪影。他们的身后是整齐却高矮不等的柴草堆,上面遮盖着破旧的蓑衣和苇笠......每当想起这些,胸口便涌动着幸福与感动,大自然和村庄恩赐我很多,我却把村庄帖心暖肺的关怀与眷恋带进了喧嚣的城市。 我坚信,在亘古不变的传统耕作方式面前,任何语言都苍白无力。我的脑海里时常(涌现/闪现)这样一个画面:皮肤黝黑的农夫,佝偻着腰,正迎着朝阳辛勤耕作......朴实勤劳的乡亲们,在这熟悉的村庄里生存、生活几十年,留下生命神秘的遗传和互为亲人的缘份。 村庄是人生的坐标系,就像卷藏在记忆深处的一幅水墨长卷,一次次被季节摊开和描摹;就像镌刻在灵魂深处的经书,一次次被亲情和愿望反复翻阅和咀嚼。心有千结,情有万缕。唯独乡情人人理不清,代代剪不断。宽厚和仁慈的土地,凝结和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虽然/即使)被踩在脚下,可是依然坚韧博爱。这就是土地的秉性和品格。 1.文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眷恋(juàn) 缘份(fèn) 蓑衣(suō) B.佝偻(ɡōu) 帖心暖肺(tiē) 黝黑(yōu) C.咀嚼(jué) 镌刻(juān) 镶嵌(qiàn) D.承载(zǎi) 亘古不变(ɡèn) 喧嚣(xiāo)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苍茫 涌现 虽然 B. 苍茫 闪现 即使 C. 苍凉 闪现 虽然 D. 苍凉 涌现 即使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没有臭氧的保护,阳光中的紫外线将畅通无阻地直射到地面,足以杀死很多生物,让动物失明,破坏生物的免疫系统。 B. 由于中国的互联网发展非常迅猛,网络空间自我规范的速度远远落在了技术更新换代的后面,这导致网络空间缺乏清晰、刚性、公共认同,在“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的界限上一直很模糊。 C. 公安部称,近年来,中国公安机关通过国际执法的合作,成功将一批潜逃境外的犯罪嫌疑人缉捕回国,这将有效地防止类似的外逃事件不再发生。 D. 我国经济发展已步入转型期,需要着力提高增长的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更好地结合起来,使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 4.下列文学常识相关内容的搭配,不正确的一组是( ) A.刘兰芝——《孔雀东南飞》——《玉台新咏》——叙事诗 B.林冲——施耐庵——《水浒传》——章回小说 C.《小狗包弟》——冰心——现代——散文 D.《奥赛罗》——莎士比亚——英国——悲剧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理性经济人”,把利己看作人的天性,只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这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 , 。 , , , ,更倾向于暂时获得产品或服务,或与他人分享产品或服务。使用但不占有,使分享经济最简洁的表述。
浏览完整试题①反而更多地采取一种合作分享的思维方式 ②不再注重购买、拥有产品或服务 ③但在分享经济这一催化剂的作用下 ④人们不再把所有权看作获得产品的最佳方式 ⑤在新兴的互联网平台上 ⑥这个利己主义的假设发生了变化 A ③⑥⑤①④② B ③⑥⑤④②① C ⑤⑥③①④② D ⑤⑥③④②①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共9分,每小题3分) 一流国家是怎样产生的 曹世潮 世界一流国家是怎样产生的? 综观500年来世界历史的进程,总结发达国家的经验和他们走过的道路,有两条是非常重要的:一是他们所具有的那种文化能力(这一民族或国家普遍自觉的观念和方式),二是需求(一种普遍的需求)。 这两者的关系决定了一流国家的产生或消失。当一种文化能力最能满足的需要还没有产生时,这种能力被荒废着。比如商业不发达时,犹太人的市场经营能力被荒废了;制造业没有产业化时,德国人、日本人的制造能力毫无用武之地;当软件不知为何物时,印度怎么想都不可能取得在国际软件行业的位置。民族、国家、地区和个人发达的前提条件就是需求,一种人类的普遍需求。当这一需求出现,而一个民族、国家、地区、企业、个人的文化能力可以充分满足这一需求时,他们的发展和发达就指日可待了。从民族到个人的发达无非是人类需求、我最擅长、能者不多三条的结合。 欧洲人(尤其是北欧人)因为生存需要,几千年来都有一种强烈的物质需求,这种需求激发了他们的文化能力和文化形成,体现出了以制造、生产物质来满足生存需要的精神。就像韦伯说的:自律、节俭、勤奋、进取、征服这一系列的理念是在它的需求与自然交换过程中产生的。当人们必须通过制造、生产物质产品来满足生存需要时,这种理念自然就出现了。当一系列的理念形成文化,当这种精神和文化成为欧美普遍自觉的文化观念和方式以后,这种能力就养成了。可是,为什么在这种文化能力养成后,欧洲在公元1500年至公元1800年里没有发展起来呢?这是因为一种人类普遍的社会需求还没有出现,也就是现代生活还没有被全世界所认同。比如草鞋可以代替皮鞋、油灯可以代替电灯、土布可以代替洋布……而只有当现代化逐渐成为整个世界普遍需求的时候,这种文化能力的历史机遇才可能出现。当众多民族、国家、个人的生活都要实现现代化时,这一巨大的社会需求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世界市场。欧洲在千百年来为满足这种需求准备了充足的文化能力,深刻地体悟到了这种需求,并用这一能力开始进行生产、营销、发展。100年来现代化成为全世界的主题,这个主题的普及过程、宣扬过程和实现过程就是一流国家形成的过程。把这些观念、方式和他们所走的道路归结起来,也就是一句话:一种深刻的文化能力同一种普遍的社会需求相结合,造就了世界一流的国家。 20世纪的现代化发展过程证明:凡是制造业最为先进的国家也都是发展和生活水平在世界上居于顶尖地位的国家。这个过程使我们看到了现代一流国家的产生或者说现代化的一个特点:那种深刻的、普遍的文化能力同某种社会普遍的需要结合起来以后,由某种机制化、体制化的方式运作后,成为世界一流的国家变得十分容易和轻松。这样的国家既不必实行文化变革,也毋须强化管理,因为那里的人们已经普遍自觉于时间、节俭、规则、科学、严肃、精细、理性等一系列文化理念,并已落实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之中。 6.下列对“一流国家”这一概念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具有悠久历史和先进文化的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国家。 B. 具有适应时代的文化能力并可以满足世界范围普遍的需求的国家。 C. 具有很强的个人文化能力和发达的经济实力的国家。 D. 具有制造能力与市场经营能力和领先于世界的软件行业的国家。 7.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在草鞋可以代替皮鞋、油灯可以代替电灯、土布可以代替洋布的时代,是不会出现人类普遍的社会需求的。 B. 以制造、生产物质来满足需求的精神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能力和文化形成的体现。 C. 凡是制造业最为先进的国家也都是发展和生活水平在世界上居于顶尖地位的国家。 D. 当人们把科学、节俭、精细、时间、理性等落实在工作和生活中并已形成自觉的文化理念时,所谓文化变革、强化管理等就没有必要了。 8.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研究一流国家产生的原因,对中国争取成为一流国家以及相关战略是非常有益的。 B. 德国和日本在制造能力上是世界一流的,这种能力精准、清晰、系统地支持着两国制造业的发展。 C. 在一个短时期里成为一流国家,它必须有文化能力与人类普遍需求相结合这样一种伟大的历史机遇。 D. 美国在全球化方面的能力是最强的,因此得以长足地发展。即使限制全球化,美国仍能成为世界一流国家。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共12分,每小题3分) 吴佑字季英,陈留长垣人也。父恢,为南海太守。佑年十二,随从到官。恢欲杀青简以写经书,佑谏日:“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姑书若成,则载之兼两①。昔马援以薏苡②兴谤,嫌疑之间,诚先贤所慎也。”恢乃止。 及年二十,丧父,居无檐石,而不受赡遗。常牧豕于长垣泽中,行吟经书。遇父故人,谓曰:“卿二千石子而自业贱事,纵子无耻,奈先君何?”佑辞谢而已,守志如初。后举孝廉,将行,郡中为祖道,佑共小吏雍丘黄真欢语多时,与结友而别。功曹以佑倨,请黜之。太守曰:“吴季英有知人之明,卿且勿言。”真后亦举孝廉,除新蔡长,世称其清节。迁胶东侯相。佑政唯仁简,以身率物。民有争诉者,辄闭门自责,然后断其讼,以道譬之。或身到阁里,重相和解。啬夫③孙性私赋民钱,市衣以进其父,父得而怒曰:“有君如是,何忍欺之!”促归体罪。性惭惧,诣阁持衣自首。佑屏左右问其故,性具谈父言。佑使归谢其父,还以衣遗之。佑在胶东九年,迁齐相,大将军梁冀表为长史。及冀诬奏太尉李固,佑闻而请见,与冀争之,不听,冀怒而起入室,佑亦径去。冀遂出佑为河间相,因自免归家,不复仕,躬灌田蔬,以经书教授。年九十八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