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天一中学高三语文11月月考试卷 2018.11.13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与众多欧西事物的“迁地弗良”不同,文学史这一著述形式进入中国以后,很快便__ ,而今已经变得枝繁叶茂。欧洲十九世纪兴盛一时的文学史,在十九世纪末遭遇了来自审美主义的 ;二十世纪中叶,在美国学院占据主流的“新批评”更是公然拒绝文学史;尽管后来随着文学社会学、接受美学、新历史主义等研究路径的展开,文学史一度有复兴之势,但对这一学科进行理论反思的声音,一直 。 A. 落地生根 置疑 不绝如缕 B. 入乡随俗 质疑 若隐若现 C. 落地生根 质疑 不绝如缕 D. 入乡随俗 置疑 若隐若现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落地生根:比喻长期安家落户或切切实实、一心一意地做好所从事的工作。入乡随俗:是指到一个地方,就顺从当地的习俗,这个成语常形容外乡人尊重、适应和主动融入当地风俗文化。本题所给文段说文学史进入中国,如今已经“枝繁叶茂”,用“落地生根”恰当。质疑:提出疑问。置疑:怀疑,多用于否定句。文中不是否定句,用“质疑”正确。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形容形势危急或者声音细微悠长。若隐若现,强调的是模糊、不清楚。文中用“不绝如缕”恰当。故此题答案应为A项。 点睛: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的能力。辨析近义词的基本原则是同中求异,具体方法:从色彩方面辨析,包括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两方面;从词的意义方面辨析,包括词义的范围大小、词义的侧重点、词义的轻重、词义的具体与概括等方面;从运用上辨析,包括习惯搭配、词性和句法功能、适用的对象等。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词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发展要讲节奏。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自然的节奏,该发芽时发芽,该结果时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发展要讲成本。农谚讲:谷雨前后,种瓜点豆 ②否则就会拔苗助长、竭泽而渔,出现不切实际的“大跃进” ③才有“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④改革发展也如此,要学会依时而动 ⑤这也启示我们发展要遵循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⑥这说的是谷雨节喜雨,种豆育秧正是时候,一旦错过,费时费力,事倍功半 A. ②⑥③④⑤① B. ③⑤②①⑥④ C. ③⑤②⑥①④ D. ②⑤③⑥④①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同时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题干要求选出“衔接最恰当的一项”,通读所给文段和六句话可知,整个语段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说发展要讲节奏,后一部分说发展要讲成本。横线前的语句先是总说“发展要讲节奏”,然后举自然界的事例予以说明,所给六句话中②③⑤与“节奏”有关,应放在前三空,据此排除A项。③是“该发芽时发芽,该结果时结果”的结果,应放在第一空,据此排除D项。⑥是对①中“谷雨前后,种瓜点豆”的具体解释,故①在⑥前,据此排除C项。故选B。 【点睛】对于考查语句连贯性的题目,考生应按照如下步骤操作:1.抓中心。首先要统揽全局,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这段文字是说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有景仰之情的原因。2.抓思路。句子中的思路一般指三个方面: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思维的顺序。空间顺序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逻辑顺序,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具有规律性的顺序。3.抓标志。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关联词语、暗示性词语、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陈述对象或议论角度、抓句式等等。
浏览完整试题3.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A.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B.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C.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D.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这是针对“借代”设题。B项,“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意思是“世事渺茫自我的命运怎能预料,只有黯然的春愁让我孤枕难眠”,“世事茫茫”语含双关,既指国家的前途,也包含个人的前途。没有使用借代。ACD三项都使用了“借代”的修辞。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以“帆”代“船”,这是以局部代整体;“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环珮”代指“王昭君”,这是以佩饰代指人物;“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以“长安”代指“朝廷”,“浮云”和“日”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分别指奸佞小人和君王。故选B项。 【点睛】借代,顾名思义便是借一物来代替另一物出现,因此多数借代词为名词。借代一般是类似于以小见大,用小事物来反映大的局面或情况,使句子更形象具体。通俗的说,借代是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借代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具体代抽象。工具代本体。专名代泛称。形象代本体。 4.对下列材料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农民问教授:“一个聋哑人到五金行买钉子,他先把左手的两个指头放在桌上,然后用右手做锤子的样子。店员拿出锤子,他摇摇头,用右手指了指左手的两个指头,店员拿出钉子,他点点头。请问教授,如果现在一个盲人走进来,他想买把剪刀,他会怎么做?”教授从容答道:“简单。他只要伸出两个指头,模仿剪刀的样子就可以了。”农民笑起来:“先生,他不需要这样,盲人是会说话的。” A. 莫因专业蒙蔽真相 B. 人有认知限制 C. 审慎辨析言语歧义 D. 勇于质疑权威观点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语段,概括语段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所给的材料,把握材料的大概意思,然后分析其中的内涵。材料中,农民先给教授讲述聋哑人买钉子的过程,且把这一过程讲述得非常详细,然后问教授“如果现在一个盲人走进来,他想买把剪刀,他会怎么做”,教授的回答是“他只要伸出两个指头,模仿剪刀的样子就可以了”,教授之所以会这样说,是因为前面农民说“一个聋哑人到五金行买钉子,他先把左手的两个指头放在桌上,然后用右手做锤子的样子。店员拿出锤子,他摇摇头,用右手指了指左手的两个指头”,农民的讲述在教授的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并把教授往这个方面指引,材料中聋哑人用手比划买钉子,这一现象在教授心里形成一个固定模式,他认识到聋哑人不能说话,同意也认为盲人也不能说话,也用比划的方式,于是陷入农民的问题中,出现思维定式,教授是受到自己既有认知的限制。由此可知,人是有认知限制的。故选B项。 5.下列与漫画蕴含的哲理相近的诗句是
A.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B.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C.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D.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图文转换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与漫画蕴含的哲理相近的诗句”,考生要先分析漫画的内容,把握漫画的主体,把握漫画上的文字,进而分析漫画的主旨,再分析所给的四个选项,看哪个选项的哲理与漫画相合。从图上来看,漫画由两个部分组成,即图和文字,图又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棵只剩下一片叶子的大树和一个仰头观望这片叶子的人,这个人的头扭向树上的叶子,而他的脚正在往前走;旁边的文字是“满树叶子时,人们低头赶路,一片叶子时,人们抬头仰望”,由此可知,漫画呼吁人们要珍惜时间,珍惜拥有,莫负好时光,不要等到要消逝的时候才后悔。A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意思是“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流露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同时也说明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B项,“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茂盛的树林新长出的叶子,催换着老叶、旧叶;江河中,奔腾的流水前面的退让给后起的波浪。这说明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消亡有它的客观必然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民族概莫能外。体现了刘禹锡能够以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发展是必然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既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就要顺应、利用规律。人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没有陈叶就不会有新叶,没有前波亦不会有后波,新旧事物不是绝然对立的,不是毫无关系的。新事物中包含了旧事物中的优秀成分,旧事物中孕育了新事物的某些基因。C项,“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年年岁岁繁花依旧,岁岁年年看花之人却不相同,这是感叹青春易老世事无常。D项,“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强调爱惜时光,莫要错过青春年华。故选D项。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大义感人 洪迈 理义感人心,其究至于浃肌肤而沦骨髓,不过语言造次之间,初非有怪奇卓诡之事也。 楚昭王遭吴阖庐之祸,国灭出亡,父老送之,王曰:“父老返矣,何患无君!”父老曰:“有君如是其贤也!”相与从之,或奔走赴秦,号哭请救,竟以复国。
展开余下试题汉高祖入关,召诸县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凡吾所以来,为父兄除害,非有所侵暴,毋恐!”乃使人与秦吏行至县乡邑,告谕之,秦民大喜。已而项羽所过残灭,民大失望。刘氏四百年基业定于是矣。 唐明皇避禄山乱,至扶风,士卒颇怀去就,流言不逊,召入谕之曰:“朕托任失人,致逆胡乱常,须远避其锋。卿等仓卒从朕,不得别父母妻子,朕甚愧之。今听各还家,朕独与子弟入蜀,今日与卿等诀。归见父母及长安父老,为朕致意。”众皆哭曰:“死生从陛下。”自是流言遂息。 贼围张巡于雍丘,大将劝巡降,巡设天子画像,帅将士朝之,人人皆泣。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而斩之,士心益劝。 河北四凶称王,李抱真使贾林说王武俊,托为天子之语,曰:“朕前事诚误,朋友失意,尚可谢,况朕为四海之主乎?”武俊即首唱从化。及奉天诏下,武俊遣使谓田悦曰:“天子方在隐忧,以德绥我,何得不悔过而归之?” 王庭凑盗据成德,韩愈宣慰,庭凑拔刃弦弓以逆。及馆,罗甲士于廷。愈为言安、史以来逆顺祸福之理,庭凑恐众心动,麾之使出,讫为藩臣。 凡此数端,皆异代而同符也。国家靖康、建炎之难极矣,不闻有此,何邪? (选自《容斋随笔》,有删节) 6.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究至于浃肌肤而沦骨髓 浃:浸透 B. 帅将士朝之 帅:带领 C. 朋友失意,尚可谢 谢:道歉 D. 庭凑拔刃弦弓以逆 逆:反叛 7.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竟以复国 先帝不以臣卑鄙 B. 为父兄除害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C. 贼围张巡于雍丘 若亡郑有益于君 D. 召入谕之曰 虽董之以严刑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而斩之,士心益劝。 (2)天子方在隐忧,以德绥我,何得不悔过而归之? 9. 请简要概括文中“感人心”的“理义”的两种情形。 【答案】6. D 7. D 8. (1) 张巡把(劝他投降的)六个大将带到(皇帝画像)前,用大义(忠义大孝)指责他们,然后把他们斩首,守城将士的抗敌决心更加受到鼓舞(劝勉)。 (2) 皇帝正为了国家大事担忧,用恩德安抚我们,我们怎么能不改过自新,归顺朝廷呢? 9. 君主恤民(自省);臣子忠勇(明理)。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本题中,D项,“庭凑拔刃弦弓以逆”中“逆”如解释为“反叛”,则与语境不合,从文中来看,文中说“王庭凑盗据成德,韩愈宣慰,庭凑拔刃弦弓以逆”,意思是“王庭凑窃据了成德(今河北正定)以后,韩愈奉命前去安抚。王庭凑剑拔弩张迎接韩愈”,“逆”,意思是“迎接”。故选D项。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组”,这是考查虚词的用法,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本题中,A项,“竟以复国”中“以”为介词,“以”后省略代词“之”,“以”解释为“因为/依靠”;“先帝不以臣卑鄙”中“以”为动词,“认为”。B项,“为父兄除害”中“为”是介词,“替”;“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中“为”是动词,“作为”。C项,“贼围张巡于雍丘”中“于”为介词,“在”;“若亡郑有益于君”中“于”为介词,“对”。D项,两个“之”都是第三人称代词,“他们”。故选D项。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引”,带;“于”,到;“责以大义”,状语后置句,省略句,应为“以大义责之”,“以”,用;“之”,代词,代六将;“益”,更加;“劝”,劝勉,“益劝”暗含被动,即被鼓舞。第二句中,“方”,正;“以”,用;“绥”,安抚;“何”,怎么;“得”,能够;“归”,归顺;“之”,代词。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简要概括文中‘感人心’的‘理义’的两种情形”,考生要先找出“感人心”和“理义”这两个词语所在的位置,再圈出具体的表现,理解其意思,最后进行概括。文章标题是“大义感人”,第一段说“理义感人心”,二、三、四、五、六、七几段举出具体的事例,考生要分析这六段的事例,然后进行归类,要注意题干中“两种情形”这一提示。二、三、四说的是“楚昭王”“汉高祖刘邦”“唐明皇李隆基”三人的事例,这是从君主的角度来说,这三个君主要么体恤百姓,要么对自己进行反省;五、六、七三段说的是张巡、王武俊、韩愈、王庭凑等人的事例,这是从臣子的角度来说的,这些臣子要么忠勇,要么明理,这些都是感人的大义。考生从这些角度概括即可。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理义的力量足以深深地打动人心,最终能够穿越肌肤,深入骨髓,这只不过是在言语瞬息间的事,原本没有什么特别的奇怪诡异之处。 楚昭王遭到吴王阖庐的猛攻,国家灭亡,自己也被迫出逃,楚国的父老们给他送行,楚昭王说:“父老们,请回去吧,何愁没有国君呢?”父老们说:“哪里有像大王这么贤明的国君呢!”于是纷纷跟着楚昭王出逃。有人(申包胥)忙赶往秦国号哭求救,楚国最终因此得以复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