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阅读:826  2019-03-11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826]
2019届高三最新语文试卷精选汇编--古代诗歌鉴赏(全国二卷)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
宝鸡一模
(二)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少年游.栏干十二独凭春 欧阳修
栏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
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吟魄与离魂。那堪疏雨滴黄昏。更特地、忆王孙。
(注]①谢家池:据《南史.惠连传》载,谢灵运有诗云:“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②江淹浦:南朝文学家江淹作《别赋》,描摹各种类型的离别情态。③王孙:公子,指远游之人。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栏干十二独凭春”,点明时间地点人物,表明主人公凭栏远眺了很久,表现了心情的焦虑急切。
B.“晴碧远连云”-句,写出了春草的颜色,春草在晴天显得更绿,既从侧面咏叹春草,
又烘托了离别的忧愁。
C.下片前两句,作者连用两个典故咏物抒情,丰富了词作的内涵,为诗歌的最后两句抒
发离愁做了铺垫。
D.抒情主人公应是一-位思妇,她于当春之季,独上翠楼,无论艳阳晴空,还是疏雨黄昏,
都在思念离人。
15.做词如同做画,有点染之法。即先点出中心物象,然后就其上下左右着意渲染。本词在
描绘春草时是如何运用点染手法的?请具体分析。(6 分)
14、B
15、正确答案①“晴碧远连云”- -句是点,“千里万里 ,二月三月”,两句为染;②“千里万里”承接远连云从广阔的空间上渲染,极言春草的绵延无限;③“二月三月”呼应首句一个“春”字,从草生长的时间上渲染,极言春“草滋生之盛。
咸阳一模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闻泉
李咸用
浙浙梦初惊,幽窗枕簟清。
更无人共听,只有月空明。
急响穿岩曲,低应过石平。
欲将琴强写,不是自然声。
14.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第一句点题,写诗人初闻泉声的状态,其中“梦初惊”写泉声将睡梦中的诗人惊醒后引起的心理反应,该句对其刻画的惟妙惟肖。
B.诗歌第二句用“窗”的“幽”和“枕簟”的“清”描写居室的幽深安谧以及诗人卧具的洁净,以此营造出一种清幽、恬静的意境。
C.诗歌颔联用“无人”和“只有”对比,“无人”写没有人与诗人一起欣赏美景,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只有”表现出山间景色的美好。
D.尾联画龙点睛,诗人不愿意用琴声来比喻听到的泉水声,害怕这样会失去泉声的意味,表现了诗人崇尚自然的思想。
15.有人评价这首诗“传'闻'字之神”,诗歌哪一联表达了“传‵闻′字之神”?请简要赏析.(6分)

延边州2月质检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姜夔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句一个“种”字,运用拟物的手法,写出相思之情仿佛生根,难以剪除。
B.三四句着重写梦,“暗”字点出梦中的环境,“丹青”突出所思之人容颜姣好。
C.结尾二句,用“岁岁”照应首句“无尽”,用“沉吟”更能写出了怀人沉思默想的感性形象。
D.同为记梦之作,但与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不同,本词略写梦境,详写梦醒之后的心情。


浏览完整试题15.“人间别久不成悲”一句包含怎样的情感意蕴?请从全词中找出两处佐证的句子并简要分析。(6分)
14.B(“梦中未比丹青见”是说梦中见到这个人不够真切,比较模糊,还不如在画像中看到的清楚真切。)
15.情感意蕴:
这一句看似说分别日久就不再有悲哀之情了,(1分)实则是写词人现在两鬓已斑,心中不再是初别时候激动强烈的悲哀,而是年深月久心情平静后更深沉更执着更久远的相思。(1分)(意思对即可)
佐证的句子:
第一处:上片一二句写出借助东流不尽的肥水写出词人绵绵无绝的相思之情,说明久别看似可以使悲哀淡退,但实际却使相思更久远;(2分)(意思对即可)
第二处:上片三四句写梦中所见之人不如画中真切,一则看出词人原本盼望梦中相见以解相思之苦,但终究是徒然的遗憾怅恨,二则暗示词人平日里经常对着所思之人的画像寄托相思;(答出一方面意思对即可给2分)
第三处:下片结尾二句“谁教”的叩问表达出自己也无力控制这相思之情,只能听之任之;“岁岁”表现出不但今夜元宵节会有相思,以后年年如此,所以别久悲哀之情却化作了更加长久的相思。(答出一方面意思对即可给2分)
第四处:下片结尾“两处沉吟”一句,词人既表达出自己的相思之情,又运用对写法,想象对方也正在思念自己,彼此思念而又不能见面,徒增无奈,所以别久不是不悲,而是悲哀得更加深沉了。(2分)(意思对即可)
(情感意蕴2分,三处佐证答出两处即可给4分)
吉林省“五地六校”合作体期末联考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注】武均州:即武巨。当时武巨任果州团练使,知均州,兼管内安抚使,节度忠义军。西京:指洛阳。朝陵使:朝祭陵墓的使者。北宋诸代皇帝的陵墓皆在西京,收复西京后即可派朝陵使前往祭扫。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3分)
A. 首联写得知捷报后兴奋不已,挥笔喜赋此诗,歌颂白发将军武巨收复西京的壮举,感佩武将军老当益壮,雄心犹存。
B. 颔联用“千年计”和“一日回”进行对比,强调天道正义在南宋一方,金主想千年统治中原的计谋终成迷梦,一朝破灭。
C. 颈联运用“疾风雷”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国家中兴的的赦令会像风雷一样迅速颁布到收复的西京,安抚归顺后的臣民。
D. 本诗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感情同中有异,相同的是都有收复失地的快意,不同的是本诗含有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
15. 这首诗的尾联广受后人的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6分)
14. D【解析】D项,错在“对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从全诗看,诗人写这首诗时的情绪是乐观的,毫无伤感可言。故选D。
15.尾联运用了想象和以景结情(或融情于景)的手法。诗人想象收复西京后,在来年的寒食节朝廷派出的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 “驿路梨花处处开”画面优美,充满诗意,形象而细腻地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喜悦之情,令人回味无穷。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赏析词句,首先要明白该句在词中的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词句内容;其次要看词句有什么特点,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当然任何赏析都离不开词的主旨,即词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词句中包含的情感。“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可以预料,明年寒食节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运用了想象和以景结情(或融情于景)的手法。结合注释及标题“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的内容分析,“梨花处处开”,形象而细腻地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喜悦之情,令人回味无穷。
【词句注释】
武均州:即武巨。当时武巨任果州团练使,知均州,兼管内安抚使,节度忠义军。古人常以任官所在地名代称其人名字,均州在今湖北省丹江口市。
白发将军:指武巨。
捷书:捷报。
胡儿:指金人。
天意:指冥冥中上天的意向。 回:回心转意。指上天决定祜助赵宋王朝。
列圣。宋王朝已故列代皇帝。
中兴:国家由衰转盛。赦令:大赦天下的诏令。 疾风雷:指诏令传布快如风雷。
悬知,预测,推想。 寒食:指清明明前三日,民俗不举火,以纪念被烧死的介子推。古人多在这几日扫墓。朝陵使:朝祭陵墓的使者。北宋诸代皇帝的陵墓皆在西京。收复西京后即可派朝陵使前往祭扫。
驿路:旅途。驿:古时旅行时换马宿夜的地方。
【白话译文】
白发将军虎老雄心犹在,收复西京捷报昨夜传来。
胡贼说梦妄想永占中原,岂知上天佑我大宋兴泰。
列圣仁泽深如雨露普降,大赦诏令快似疾风迅雷。
料想明朝寒食祭扫陵墓,一路春风处处梨花盛开。
【创作背景】
绍兴三十一年(1161)九月,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十一月,虞允文指挥宋军大败金兵于采石矶。不久完颜亮为其部下所杀,金兵被迫撤退。十二月,知均州武钜派乡兵总辖杜隐北进,曾一度收复西京洛阳。这时陆游在杭州任大理司直兼宗正簿,闻报兴奋不已,挥笔喜赋此诗。
吉林省实验中学第六次考试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早发剡中石城寺 赵嘏
暂息劳生树色间,平明机虑又相关。
吟辞宿处烟霞去,心负秋来水石闲。
竹户半开钟未绝,松枝静霁鹤初还。
明朝一倍堪惆怅,回首尘中见此山。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首联写诗人宿于石城寺中暂息尘世奔忙,而次日黎明因要离去内心又为尘世思虑所扰。
B.颔联写诗人辞别山中宿处时烟霞散去,他为辜负这水石静美的秋景而深感遗憾。
C.尾联写诗人辞别之际想象明朝会为离别此地倍加惆怅,只能回望此山以慰藉情怀。
D.作品以时间为序结构全篇,熔叙事、描写、抒情于一炉,情意自远,饶有韵味。
15.这首诗的颈联尤为精妙,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6分)
14.B(“烟霞”,泛指山水、山林。“去”,离开。该句意为诗人辞别宿处的山水胜景离去。)
15.①描绘了一幅幽深静谧的山林清晨图景。竹编的门半开半掩,寺院晨钟声隐隐在回荡,松枝在雨后苍翠而宁静,白鹤刚刚飞回停歇,营造出幽深、静谧、出尘的氛围。②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通过描绘竹门半掩、寺院晨钟隐隐回荡、雨后松林苍翠宁静、白鹤刚刚飞回的清幽静谧的景象,寄托了诗人对山中世界的喜爱。③视听结合。竹编的门半开半掩,寺院晨钟声隐隐在回荡,松枝在雨后苍翠而宁静,白鹤刚刚飞回停歇,描绘了一幅山林清晨图景。④对比、衬托。“松”“竹”象征高洁,“鹤”象征闲适,与俗世中奔忙忧劳的自己形成对比,反衬出自己在世俗中奔走,表达内心的无奈、凄苦。 ⑤巧妙扣题。“竹户半开”,可见更有早起之人;“钟未绝”,表明时间尚早,都照应了题目“早发”二字,用笔绵密严谨。 ⑥与尾句呼应。颈联描写了山中优美宁静的景象,与末句在尘世中回首遥望“此山”相呼应,表达了对山中闲适生活的喜爱和留恋。(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展开余下试题长春市实验中学期末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 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寻隐者韦九山人于东溪草堂 朱湾
寻得仙源访隐沦①,渐来深处渐无尘。初行竹里唯通马,直到花间始见人。
四面云山谁作主,数家烟火自为邻。路傍樵客何须问,朝市如今不是秦②。
注释:①隐沦:泛指神仙。②如今不是秦:语出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4.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紧承题意,点名入山寻访隐者。诗人将“隐者”与“隐沦”作对比,把隐者隐居的东溪形容为仙源,流露出他对韦九山人的崇敬之情。
B.颔联“唯”“始”用得贴切,既表明诗人一路前行的状态,更惟妙惟肖地传达了那种乍惊还喜的心情。此联照应了上联中的“仙源”一词。
C.颈联“四面云山谁作主,数家烟火自为邻”巧用设问,一问一答,紧密呼应。“人”的出现给山色增添了几分盎然的生气。
D.全诗语言自然清新,诗脉婉转流畅,意境淡远悠长。诗人通过对隐者东溪草堂的描绘,表现了自己与众不同的超脱情怀。
15.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6分)
14.A (3分)【解析】“诗人将‘隐者’与 ‘隐沦’作对比”说法错误。诗人以“隐沦”指代韦九山人。
15.(6分)【答案】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厌倦朝市、向往归隐的心情。(或对污浊尘世的厌弃,对远离尘世的隐居生活的喜爱。)(2分)(1)首联“无尘”二字写出了诗人对于幽静安宁的山林的欣赏,也透露出作者对污浊尘世的厌弃。(1分)(2)颔联“唯通马”足见深山之僻野幽邃,“始见人”则更进一步表现了曲径通幽的意境,紧扣诗题中的“隐”。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1分)(3)颈联描写了一个四面云山、寥阔寂静、远离尘俗的美好境地,宛若到了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表现作者对幽静僻远的自然环境的喜爱。(1分)(4)尾联虽以议论作结,但作者对韦九山人隐逸山林天性使然的崇敬之情溢于言表。(1分)
长春外国语学校期末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寄外舅郭大夫①  
陈师道②  
巴蜀通归使,妻孥且旧居。
深知报消息,不忍问何如。
身健何妨远,情亲未肯疏。
功名欺老病,泪尽数行书。    
【注】① 外舅:岳父。②陈师道:江西诗派主将。写这首诗时因家境贫苦,无力养活妻儿,只好托付给岳父郭概带往四川。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句说从遥远的四川,回来一个带信的使者。一个“通”字,把“巴蜀”和“归使”串联起来,说明获知“巴蜀”之地妻子儿女消息的艰难。
B.“妻孥且旧居”一句写妻子儿女仍在外家居住,这既是信使带来的消息,又是作者内心独白。
C.颔联中“深知”与“不忍”写作者明知道信使是报消息的,但又不忍心问,将作者想知道家人的消息但又害怕是坏消息的矛盾心理体现得淋漓尽致。
D本诗含蓄委婉,慷慨悲壮,情真意切。首联情绪平静,颔联沉抑,颈联欢快,尾联感慨深沉,起伏跌宕,尽显真情之妙。
15. 本诗感情丰富,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14 D项,“含蓄委婉,慷慨悲壮”错,应是“通俗易懂,自然纯朴”)
15.①表达出了对妻儿的关心思念,面对来使,诗人想问又不敢问,生怕听到不好的消息,表现出诗人对妻儿的深切关怀;②抒发家庭不能团聚的悲哀,诗人年亊已高,愁病交加,却还得忍受与妻儿的分离之苦,不禁悲从中来;③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结尾哀叹自己贫困潦倒,连妻儿都无力养活,只能分居两地,追根究底皆因功名难就.(每点2分,酌情给分)
银川一中第六次月考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和子由四首•送春
苏轼
梦里青春可得追?欲将诗句绊余晖。
酒阑病客惟思睡,蜜熟黄蜂亦懒飞。
芍药樱桃俱扫地,鬓丝禅榻两忘机。
凭君借取法界观①,一洗人间万事非。
【注】①法界观:佛教华严宗主张的证入法界的观法。
1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题交代写作缘起。“和”的意思是“唱和”,本诗是诗人为应和弟弟苏辙而写的。
B.颔联虚字运用巧妙,“惟”“亦”二字,相互呼应,既强化了语意,又形成了对比。
C.本诗章法绵密,语意前后勾连:颈联上句关联“梦里青春”,下句上承“酒阑病客”。
D.尾联表达愿望,诗人希望借法界观洗除世间之烦恼,反映出佛教思想对他的影响。
15.本诗二三联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这两联是如何借景抒情的?(6分)
14.B(“形成对比”分析错误)
15.(1)老病无聊,青春不再的感伤;忘却烦忧,消除机心的愿望。(2分)
(2)颔联下句描写黄蜂在蜜熟之际也不带蜜,以黄蜂之懒,间接写出自己的心灰意懒。(2分)
(3)颈联上句描写芍药樱桃花凋零,表明春色不在,表达伤春伤己之情。(2分)
东北师大附中 重庆一中 吉大附中 长春十一高中 吉林一中 松原实验高中期末联考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14~15题。
详定试卷(其二)① 王安石
童子常夸作赋工,暮年羞悔有扬雄②。
当时赐帛倡优③等,今日论才将相中④。
细甚客卿因笔墨,卑于《尔雅》注鱼虫⑤。
汉家故事真当改,新咏知君胜弱翁⑥。
[注] ①宋嘉佑六年(1061)朝廷春试,王安石与杨畋同任详定官,读其诗,因答之。②扬雄:西汉辞赋家,著有《甘泉赋》《长杨赋》等名作。晚年曾对此颇后悔。颈联“客卿因笔墨”即指扬雄写的《长杨赋》。③王褒因善作赋而蒙汉宣帝赐帛。枚皋曾发牢骚说:“为赋乃俳,见视如倡。”④唐人重进士试,宰相等高官多出自此,北宋亦相似。 ⑤《尔雅》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解释字词的训诂书。韩愈曾说:“《尔雅》注虫鱼,定非磊落人。”⑥魏相,字弱翁,汉宣帝时丞相,主张“方今务在奉行故事而已”。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今的学子们常炫耀自己辞赋写得好,却不知当年西汉的辞赋名家扬雄曾在晚年对自己作赋的经历深感后悔。
B.“倡优等”三字表明,当年因辞赋出众而受赏的王褒和抱怨自己辞赋出众而不受重用的枚皋,地位都不高。
C.宋朝与唐朝相似,也采用科考取士,工于辞赋者不仅可以入朝为官,甚至可以位至宰相,与汉朝差别极大。


展开余下试题D.诗人认为汉朝辞赋家地位低下的情况确实应该改变,本朝不该出现这种情况。杨畋也是认同这种看法的。
15.本诗表达了哪些情感态度?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6分)
14.D(3分)
15.(6分)
参考答案:
对科考以辞赋取才制度的不满;对科考太过琐细无益实用的批评;对杨畋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改革思想的称赞。
评分标准:共三点,每点2分。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期末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春 思
皇甫冉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注】锦字:《晋书》记载,窦滔妻苏氏,善属文。苻坚时,滔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诗寄滔。元戎:主将。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女主人公是一位出征军人的妻子,她目睹皇城奢靡的生活,联想到夫君征戍在外,顿生愤懑不平之情与深切思念。
B.颔联的 “心随明月到胡天”与李白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手法相似,都将明月当作心灵相通的媒介,都表达出对远人的担忧与牵挂。
C.颈联上句借用典故表现女主人公的绵绵愁思,回文诗可以反复回旋地阅读,恰若思妇情意百转千回;下句的“笑”字运用了拟人手法。
D.尾联写女主人公不问夫君问主帅,何时才能燕然记功,战胜而还,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相关联,赋予了本诗更为深远的社会意义。
15.诗歌首联历来为人称道,其中“莺啼燕语报新年”在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14.A
15.1、点明新春佳节,描绘生意盎然的景象,交代主人公情感触发的原因,巧点题旨“春思”。2、与第二句中几千里外的“马邑龙堆”的荒凉形成鲜明对比,同时与颔联的“层城临汉苑”相呼应。3、以乐景衬哀情,以热闹美好的春景反衬闺妇思念征夫的寂寞感伤,并自然引发后面的记叙抒情。(每点2分)。
哈尔滨三中期末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5.(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故都①
韩偓
故都遥想草萋萋,上帝深疑亦自迷。
塞雁已侵池籞②宿,宫鸦犹恋女墙啼。
天涯烈士空垂涕,地下强魂必噬脐③。
掩鼻计④成终不觉,冯谖⑤无路学鸣鸡。
【注】①故都:此诗是作者受权臣朱温嫉恨,被驱逐出朝,在外地听到迁都的消息后写的。②池籞:指宫中的池塘。③噬脐:以人不能咬到自己的肚脐来比喻追悔不及。④掩鼻计:楚王夫人郑袖用“掩鼻之计”除去楚王新宠的美人。⑤冯谖:战国时为孟尝君效忠的门客。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首联通过想象描绘了迁都之后长安城的巨大变化,“遥想”“亦自迷”三字暗示出诗人内心受到了巨大的触动。
B.颔联承接首句,集中描绘宫苑的荒废,用笔细致传神,在点面结合的描写中反映了诗人想象中的故都近貌。
C.颈联直接抒情。“烈士”是诗人自称,“垂涕”的动作描写再加上“空”字,表现了鲜明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D.诗歌前半部分侧重写景,后半部分侧重抒情,凄婉又激越,跌宕起伏,撼人心魄,有杜甫“沉郁顿挫”的特点。
(2)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解答】(1)B.颔联的描写没有“点面结合”。
(2)“故都遥想草萋萋,上帝深疑亦自迷”两句慨叹国家将亡的哀痛之情。“掩鼻计成终不觉”写出对朱温怒夺天下,弑君的强烈愤慨;“冯驩无路斅鸣鸡”运用典故,突出自己无法替国君分忧解难的无奈心酸;“天涯烈士空垂涕,地下强魂必噬脐”写出自己报国无门的愤懑。
答案:
(1)颔联的描写没有“点面结合”。
(2)①通过“草萋萋”、“塞雁”、“宫鸦”等意象,遥想国都的衰败,慨叹国家将亡的悲凉和迷茫。②表达了对唐王朝的忠诚和对故国的眷恋之情。③用“掩鼻计”等典故,表达对窃国者的愤慨。④用冯谖的典故,表达自己被排挤出京,没有办法拯救君主脱困的悲哀。
赏析:
韩偓用七律写过不少感时的篇章,大多直叙其事而结合述怀。本篇却凭借想象中的景物描写来暗示政局的变化,情景交融,虚实相成,在作者的感时诗中别具一格。
故都,指唐京都长安。唐末,河南宣武节度使朱温控制了朝廷。为了便于实现其夺权野心,于天祐元年(904)强迫唐昭宗由长安迁都洛阳。同年八月,弑昭帝,立哀帝。又三年,废哀帝自立,唐朝就此灭亡。韩偓深得昭宗信用,在迁都的前一年被朱温赶出朝廷,漂泊南下,最后定居福建。这首诗是他流离在外听到迁都的消息后写成的,通过遥想故都的衰败,寄寓家国将亡的哀痛,凄切动人。
诗篇开首即从朝廷播迁后长安城的荒凉破败景象落笔。“草萋萋”,形容杂草丛生的样子,虽只寥寥三个字,却点明了物态人事的巨大变化。往昔繁荣热闹的都城,而今满是废台荒草,怎不叫人触目惊心?长安城的衰败是唐王朝走向灭亡的先兆,诗人对此怀有极深的感慨。这里虽没明说,但领头的“遥想”一语,倾注着无限眷恋关注之情,弦外之音不难听出。下句是说连高居天宫的上帝见此情景也会深感迷惑,这固然是为了突出都城景物变异之大,同时也烘托出诗人内心的迷惘不安。整首诗一上来就笼罩了一层凄迷悲凉的气氛。
次联承接首句,进一步展开故都冷落的画面。池籞,即宫中池塘周围的竹篱笆之类,平时上面网以绳索,禽鸟无法进出。女墙,宫城上的矮墙。塞外飞来的大雁已侵入池籞住宿,这就意味着宫殿残破,无人管理;而园中乌鸦犹自傍着女墙哑哑啼鸣,更给人以物情依旧、人事全非的强烈印象。前联总写长安城的衰败,取景浑融概括;本联集中描绘宫苑废芜,笔触细致传神。这样将全景与特写剪接在一起,点面结合,深切地反映了作者想象中的故都近貌。
第三联开始,转入正面抒情。烈士,古代称呼气节刚烈的人,这里是诗人自称。当时诗人尽管流寓在外,心仍萦注国事,面临朝政的巨大变故,痛感自身无能为力,其衷怀的悲愤可想而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2019届高三”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82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