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中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阅读:605  2019-03-18
标签:人教版 九年级 总复习 中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05]
2019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题库——说明文
说明文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3 题。(12 分)
甲骨文研究的春天来了
刘 钊
①早在新石器时代,在中国大地上的不同地域和文化中,就已萌生文字的雏形,而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熟的文字系统,是汉字的童年时期。
②汉字记录汉语,同时也记录汉语所表现出的思维。中国古代一切思想观念、文化、文明, 都通过汉字这一载体才传布久远,保留至今。而甲骨文是目.前.已知成系统的汉字的最早形态, 因此说甲骨文是中华文化的基因、中华文化之源、中华文明的早期结晶,一点都不为过。
③甲骨文的形体结构体现“六书”的造字理据,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字形。其造字方法甚至有超出“六书”的地方,体现出古人的独出机杼和奇思妙想。甲骨文总字头数已经达到 4000 多,可以自由记录汉语。甲骨文中常用字的结构已经基本定型,这些字经过几千年演变,虽然笔势笔意屡有变迁,但其基本结构没有变,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如其所记载的中华文化一样, 承传有序,源远流长。
④甲骨文中有很多象形字和会意字,其中有不少还保留着早期形态,这是古人采用“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手段,借助日常生产生活中的经验积累所得,从中可以体会出古人造字时的立意和取象。如“尹”字为一只手拿着笔的形状,因此“尹”在古代用为官吏的通称;“监”字是人用器中之水照面的形象,表示的是古人以“水”为镜的习惯;“休”字像人在树荫下休息,所以古代“休”字有休息、止息和“荫”的意思;“保”字像一个大人背着一个孩子,从大人的角度讲是对孩子的保护,从孩子的角度讲是对大人的依仗,所以“保”字古代有“保护” 和“依仗”两个意思。
⑤甲骨文记载的汉语,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词汇,其所记载的内容也包罗万象。有些文字较多的记事刻辞更是具有一定的情节,甚至富有故事性,完全可以视为最早的文学作品。
⑥甲骨文已经是符号化的文字,古代“书画同源”,因此甲骨文也具有一定装饰性和美化倾向。很多形体犹如美术作品中的速写,在构字时尽量采用简单的线条,抓住描写对象的典型
特征,凝练生动,概括传神。其形体体现出的布局上的穿插避让和形象上饱满匀称的追求,更是凸显出古人朴素的美的感觉和观念。
⑦经过海内外几代学者的刻苦努力,目前甲骨学早已成为一门显学。2017 年 11 月 24 日, “甲骨文”项目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可以想见,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甲骨文研究将是学术界的一个热点。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选文第④段主要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何作用?(4 分)
2.选文中加点词语的“目前”能否删去? 为什么? (4 分)
3.阅读全文,说说甲骨文具有哪些特点? (4 分)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3 题。(12 分)
如何找回“偷走”的睡眠?
①临睡前刷微博聊微信打游戏,结果一宿翻来覆去睡不着; 晚上“夜梦连篇”,第二天脑袋昏昏沉沉……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紧张、焦虑等情绪增多让不少人睡不好、睡不着。
②3 月 21 日是第 18 个世界睡眠日,主题是“规律作息,健康睡眠”。 多位专家呼吁,要遵循规律的作息时间,合理调节睡眠节律,提升学习、工作效率。若出现睡眠障碍等疾病,应及时就医、科学对症治疗。
③睡不够、睡得浅,如今“90 后”等年轻人群渐成睡眠“特困户”。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
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叶京英指出,我国“90 后”年轻人睡眠指数均值为 66.26,普遍睡眠不


浏览完整试题佳;其睡眠时间平均值为 7.5 小时,低于健康睡眠时间。自媒体人、程序员、电商从业者等群
体睡眠质量尤差。
④“睡眠有助于保护脑神经细胞功能,帮助体力、脑力恢复,这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叶京英说,神经细胞不可再生,没有高质量的睡眠就没有充足的氧供应神经细胞,甚至会导致神经细胞衰老、变性。“尽管年轻人的身体各主要器官处于代偿期,熬夜后自己不觉得有多大影响,但长期下去对于健康的隐患是巨大的。”
⑤为业绩考核冲刺、考试前“刷夜”……现代人面临着学习、就业、职场等多重“大山”,心理焦虑、紧张、抑郁让入睡“纠结”。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调查显示,3/4 的“90 后”群体因为情绪导致睡眠质量下降,睡眠质量差的人达到 36.3% 。
⑥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北京大学精神卫生所所长陆林指出,超三成的“90 后”属于“晚睡晚起”作息,能保持“早睡早起”习惯的仅.占 17.5% 。他表示,强制性睡眠推后会导致睡眠和觉醒正常节律性交替紊乱。
⑦猛跑一气希望累得关灯就睡着、“借酒消愁”盼着醉后沉睡……这些误区反映出不少人健康睡眠意识淡薄。专家表示,殊不知,这些“偏方”反而会扰乱夜间睡眠结构,导致早醒或夜间觉醒。此外,营养过剩或肥胖也是睡眠障碍的可能因素。
⑧“枕边”的睡眠“小偷” 不容忽视。 陆林指出,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屏幕发出的蓝光会刺激视神经,导致原本可让大脑产生“困意” 的褪黑素大量减少,“辗转反侧”也就在所难免了。
⑨睡眠已经成为一个从自我睡眠管理到心理健康以及睡眠环境适应等在内的健康综合性管理问题。健康睡眠怎样“高枕无忧”?
⑩“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提高健康睡眠意识与科学认知是关键。 陆林建议,睡觉前一个小时要离开电子产品。入睡前两小时不要再大量进食,青少年每天睡眠时间要保持在 7 至 9 小时。
⑪此外,合理饮食、加强体育锻炼、培养卧位睡眠习惯、营造安静的睡眠环境,都会有助
于预防、减轻睡眠障碍症状。如果确因工作需要熬夜,也要保证休息时睡眠时长充足。
(选自《海南日报》,有改动) 1.本文围绕“睡眠”,从 、 和 三个方面进行介绍说明。 (3 分)
2.文章第③段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 分)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 (5 分)
超三成的“90 后”属于“晚睡晚起”作息,能保持“早睡早起”习惯的仅.占 17.5 % 。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3 题。(12 分)
中药禁忌要讲明白
王君平
①国家药监局日前发布公告,决定对柴胡注射液说明书增加警示语,并对不良反应、禁忌、注意事项等进行修订,在禁忌项下,还特别增加“儿童禁用”。
②提起柴胡注射液,很多人并不陌生。 柴胡注射液是世界上首个中药注射剂品种,有 70 多年的临床应用史。 此次修改说明书,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儿童使用注射液不良事件高发。2017 年儿童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显示,在涉及的药品剂型分布中,注射剂占 83.5 % , 明显高于总体报告中注射剂的构成比。 儿童不是缩小版的成人,成人能用的药,儿童不一定能用。 这.也为中药安全性研究敲响了警钟。
③中药有绿色、毒副作用小等特点。 历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显示,化学药品的
不良反应事件占八成以上,而中药不到两成。 但有人认为,中药有毒,伤肝伤肾甚至致癌。 如
此以讹传讹,抹黑中药,其原因在于,中药在安全研究上有历史欠账。 西药的说明书,不良反应能列好几页,禁忌能写好多条,注意事项有好多款,而对于多数中药而言,无论是不良反应、禁忌,还是注意事项,只有四个字:尚不明确。 如此语言不详的说明书,说不清,道不明,无法满足公众用药的知情权。
④有人说,中药不良反应“尚不明确”,就是找不到不良反应,恰恰说明了中药的安全性。其实,中药的安全性主要体现在临床禁忌上。 一是量的禁忌。中医用药如用兵,并非多多益善,而是精准药量,确保用药之利而去药之弊,防止药的偏性将人体纠偏。 二是证的禁忌。 使用中药的关键在于辨证论治。 感冒有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的区分,风寒感冒的人吃了治风热感冒的药并不管用。 以柴胡为例,作为清热解表药,对于其他热型的孩子使用就不灵,对症治疗才安全。 三是人的禁忌。 相同的疾病在不同的人身上症状不同,用药也不同,千人千方。上世纪 50 年代,著名中医蒲辅周治疗乙脑,167 个病例,他开出了 98 个方子。 他的弟子、国医大师薛伯寿开了 1 万多个方子,如果考虑剂量在内,几乎没有相同的两个方子。
⑤药之害在医不在药。 中西药都有不良反应,关键是合理使用。 近年来,在中药不良事件中,中药注射液剂型问题占比超过 50% 。 除了注射液剂型安全风险高之外,主要在于一些医生的处方不对路。 有统计数据显示,70% 的中成药是由西医开的。 一些西医不注重辨证施治,不熟悉中药温、热、寒、凉的药性,容易出现药品不良事件。 目前,简单地禁止西医开中药不大现实,最好的办法是,让开中药的西医学习中医原理和知识,接受规范的“西学中”培训,科学合理地使用中药。
⑥药品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是药,用不好是毒。盼望更多医生合理使用中药,减少药品不良事件发生,让患者吃中药能更放心。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选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4 分)
2.选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 分)
3.造成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有哪些?(4 分)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3 题。(12 分)
八仙桌
①在西式家具风行的今天,不少筹备结婚的青年为了赶时髦,卖光家里祖传的旧家具,打算里里外外全部换一换新。什么捷克式、德国式、都是成套的。可是在布置到客堂间的时候, 有好几个朋友跟我谈起,竟没有一张合适的吃饭桌子。新式的桌子放在那里说什么也无法跟原先的八仙桌相比,总觉得单调、轻巧、小家子气。这引起了我思考的兴趣。
②八仙桌在我的家乡几乎家家都有,因此易被人们忽视。其实仔细研究起来,八仙桌还是我们民族传统工艺中的一个杰作,是典型的中式家具代表之一。别小看这张八仙桌子,无论从木料、做工、外形、色彩来品赏,它都达到了和谐、庄重、典雅的境地。
③先看它的外形。桌子是正方形,整个是个立方体,放在那里觉得非常稳重,叫人有安稳感。但这个立方体并不单调,因为它富有变化。由于桌面采用斗角镶面结构,看上去既厚重又坚固,而且使木纹的走向不致单一。桌面与四脚连接处,工匠们又巧妙地处理成收腰式,并起数条横线,使得整个立方体的垂直线有了变化。四只脚的落地处又采用内曲线,使其和上部相呼应。


展开余下试题④再看它的细部。八仙桌的用材都挑选结实的上等木料,木纹清晰、大方。桌上所有的线
条都既挺又润。讲究的桌面还特意镶成内圆角,十分精密,工整。四个垂直面的连接档和支撑架部分,更是匠人们大显身手、出彩争妍的部位。雕刻上各种各样凝练、简洁的夔龙等木雕图
案,处理成变化多端的曲线形。
⑤由于八仙桌采用了整体简洁、细部繁复的处理手法,使它和巴黎圣母院这幢伟大建筑一样,成了艺术处理中繁简对立统一法则的典范。它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所以八仙桌实在是我们民族传统工艺的骄傲。
⑥八仙桌的油漆一.般.采用广漆(即中国大漆)故能经久耐磨,光泽和谐,并不刺眼。颜色
大都采用紫红。这紫红在色彩学上是主热烈和沉静的,所以象征着高贵。
⑦正因为八仙桌具备了这样的形和色,而且两者统一得那样协调,所以其内涵也极为丰富。它像一个知识渊博、修养极高、遇事胸有成竹,又落落大方的敦厚长者,既能出入殿堂,又能安居民间。所以不论是庄严的大厅,甚至豪华的宫殿,它都能稳若泰山地镇在那里,不致与环境失去协调。
⑧在普通人家的客厅里,安放一只八仙桌,就能把整个气氛统一在和谐和庄重里。而如果换上一只同样大小的板桌,就不免显得寒酸和简陋。所以在目前流行的各种家具里,还没有出现可以取代八仙桌地位的吃饭桌子。
⑨外国贵族的吃饭桌子我没有见过,但从影视剧里发现他们的大餐桌都是长形的或大圆形的。这对分食制的外国人能够适应,但一向共食制的我们就不适宜在长桌子上吃饭了。看来, 我们的吃饭间还是仍旧放只传统的八仙桌比较适宜。
(选自《嘉兴日报》)
1.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八仙桌的?(4 分)
2.文中第⑥段加点词“一般”能否删掉?为什么?(4 分)
3.像八仙桌这种能够代表我们民族传统工艺高超水平的物件还有很多,请你列举一例进行说明。
(4 分)
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3 题。(12 分)
变 脸
①变脸是四川地方剧种川剧的表演绝活,产生于上个世纪 30 年代,最早用于传统折子戏
《归正楼》。戏中一名叫贝容的侠客为了救人方便,变脸数张,从此这种新奇的表演方式就延续下来。川剧的“变脸”被称为“国宝”“绝活”“奇观”,变脸艺人头一扭,手一挥,黑脸、白脸、花脸、红脸、人脸、鬼脸,唰唰唰十几张脸就能变出来。
②在这期间,变脸在戏班的对台戏中不断摸索演变精化,渐渐成为川剧的一大特色。川剧的悲剧极有特色,喜剧独树一帜。凡是情感波折、内心激变之处,变脸皆有用武之地。川剧以其怪诞狰狞的面相变化表现出人物内心不可名状之律动,作为一种对人物内心非常独特的表现手法,无疑大大增加了川剧本身的表现力。名角表演变脸,常常酿成爆棚之患。可见老百姓对这种耍活儿是打心眼里认可的。
③有报道说,速度最快的艺人能达到 1/270 秒就变出一张脸。或威武正气,或狰狞可怖, 或滑稽逗乐,任观者如何凝神定睛也看不出丝毫破绽,看过之后,无不惊叹。田汉曾说:“四
川戏关于变脸之类具有特长,不知何故。”
④变脸是运用在川剧艺术中塑造人物的一种特技,是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相传,“变脸”是古代人类面对凶猛的野兽,为了生存把自己脸部用不同的方式勾画出不同形态,以吓唬入侵的野兽。川剧把“变脸”搬上舞台,用绝妙的技巧使它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
⑤变脸的手法大体分为“抹脸”“吹脸”“扯脸”三种。此外还有一种“运气变脸”。
⑥“抹脸”是将化妆油彩涂在脸的某一特定部位上,到时用手往脸上一抹,便可变成另外一种脸色。如果要全部变,则油彩涂于额上或眉毛上,如果只变下半部脸,则油彩可涂在脸或鼻子上。如果只需变某一个局部,则油彩只涂要变的位置即可。如《白蛇传》中的许仙,《放裴》中的裴禹,《飞云剑》中的陈仓老鬼等都采用“抹脸”的手法。
⑦“吹脸”只适合于粉末状的化妆品,如金粉、墨粉、银粉等。有的是在舞台的地面上摆一个很小的盒子,内装粉末,演员到时做一个伏地的舞蹈动作,趁机将脸贴近盒子一吹,粉末扑在脸上,立即变成另一种颜色的脸。《活捉子都》中的子都,《治中山》中的乐羊子等人物的变脸,采用的便是“吹脸”的方式。
⑧“扯脸”是比较复杂的一种变脸方法。它是事前将脸谱画在一张一张的绸子上剪好,每张脸谱上都系一把丝线,再一张一张地贴在脸上。丝线则系在衣服的某一个顺手而又不引人注目的地方(如腰带上之类)。随着剧情的进展,在舞蹈动作的掩护下,一张一张地将它扯下来。如《白蛇传》中的钵童(紫金铙钵),可以变绿、红、白、黑等七、八张不同的脸。再如《旧正楼》中的贼、《望娘滩》的聂龙等也使用“扯脸”。“扯脸”有一定的难度。一是粘脸谱的粘合剂不宜太多,以免到时扯不下来,或者一次把所有的脸谱都扯下来;二是动作要干净利落, 假动作要巧妙,能掩观众眼目。
⑨还有一种方式是“运气变脸”。传说已故川剧名演员彭泗洪,在扮演《空城计》中的诸葛亮时,当琴童报告司马懿大兵退去以后,他能够运用气功使脸由红变白,再由白转青,意在表现诸葛亮如释重负后的后怕。
⑩总之,变脸在川剧中是很绝的一门技艺,现在已被其他兄弟剧种所借鉴,并且已经流传国外。
(选自《中国川剧网》)
1.文章介绍了有关于变脸的哪些知识?请概括作答。(4 分)
2.文中第③段画线句子引用田汉的话有何作用?(4 分)
3.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变脸是如何为川剧增加表现力的。(4 分)
六、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3 题。(12 分)
简说吟诵
赵敏俐
①吟诵,是我国先秦时代产生的一种传统汉语诗文口头表达方式,此后逐渐成为读书的主要方法之一。吟诵包括“吟”和“诵”两种主要方式。“吟”是将古诗文的语音长短有致地延长,听上去有种接.近.于.歌唱的旋律感,所以有人将其称之为“吟咏”或“吟唱”。“诵”是在口语基础上强化语音张力和节奏感,产生一种抑扬顿挫的效果。“吟”和“诵”在长期的传承过程中有所结合,从而产生了或偏于“吟”或偏于“诵”的多样化形式。
②吟诵之所以成为古人喜爱的诗文口传方式,主要是基于两点:一是汉语言文字有平上去入的声调;二是古诗文本身所具有的节奏韵律。通过汉语四声的高低和发声的长短,再配合古诗文本身内容结构上的起承转合,自然就会形成具有优美旋律的声音形式。而这个声音形式只靠眼睛来看,只靠默读的方式是无法体现的,只有通过有声的吟诵才能表达出来。所以我们说: 声音既是古诗文意义得以表现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古诗文外在形式之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
吟诵恰恰是表现古诗文声音之美的最好方式。古人在诗文创作的过程中,自然就离不开吟诵, 并渐.渐.成为一种创作习惯。古人的读书学习也离不开吟诵,如孔子和墨子都有“诵诗三百”之说。用吟诵的方式学习诗文,是因为它符合学习的规律。过去人们把小学生上学堂学习称为“读书”或者“念书”,而不是“看书”。这说明有声的“读”和“念”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学习语言文字也强调“听”“说”“读”“写”并重。在这四者当中,前三者都与“声音”有直接关系,这是人们在长期的学习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经验。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声音进行“听”“说”“读”,可以调动更多的人体感官参与学习的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和促进记忆。


展开余下试题③吟诵是借助声音来学习古诗文的方法,但它与现代人们所说的朗诵不同。吟诵和朗诵的最大不同在于吟诵更注重四声和对作品形式的研究,这使它形成了一定的规则,便于学习和把
握。汉语四声本就有高低和长短的不同,将四声读准,加上适当的停顿或者延长,就会形成一定的节奏和旋律。与此同时,把握好古诗文的形式特点和内在节律,如古体诗、古文的内容层次与段落结构,近体诗词的格律规定,自然就会形成一首旋律优美的吟诵调。
④这些年,我们通过在全国范围内的吟诵采录工作发现,尽管各地的语言习惯不同,吟诵还是遵循了一些共同的原则和方法。在字读上,要求发音正确,通语要求尽量纯正,方言也要以该方言的“正音”为准,切不可“倒字”;在节奏上,要求按词、词组的音步、音节停顿或延长,切不可“破句”;同时注意把握诗文内在的神理气韵,从而达到“声音形象”与“文学意趣”相辅相成、融为一体的艺术之美。在漫长的历史传承和实践中,各地学人根据自己的方言特点和对古诗文的体会,形成了许多优美动听的传统吟诵调。
⑤需要重视的是,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吟诵的传承出现了危机。有少数学者如唐文治、赵元任、叶圣陶、朱自清等,在保留吟诵传统、从事吟诵教育、培养吟诵人才等方面进行了可贵的努力。如今也有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古诗文吟诵。吟诵正在重新成为人们认知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成为学校进行古典诗文教学的一种新颖有效的方式。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什么是“吟诵”?请结合文章第①段简要说明。(4 分)
2.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回答括号内的问题。(4 分)
(1)“吟”是将古诗文的语音长短有致地延长,听上去有种接.近.于.歌唱的旋律感,所以有人将其称之为“吟咏”或“吟唱”。(简要说说,“接近于”一词在句中有什么表达效果)(2 分)
(2)古人在诗文创作的过程中,自然就离不开吟诵,并渐.渐.成为一种创作习惯。(具体说说, “渐渐”一词在句中的作用)(2 分)
3.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4 分)
七、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3 题。(12 分)
中国人的名、字与号
①中国人注重姓氏,以姓氏为自己的根基和归属;同时,中国人也注重名字,因为名字才是自我的存在。古代中国人为了表示自己的某种理念和追求,还往往要取一个或几个“号”。
②“名”的概念极早,恐怕在原始氏族社会就已经出现了。据《说文解字》云:“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意为:黄昏后,天暗黑不能相认识,各以代号称。(加)这种“以口自名”的“名”,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小名”(乳名),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交往的扩大,才产生了后世通行的“大名”(学名)。
③自古以来,中国人很讲究命名,而命名的出发点与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已知的商代社会迷信盛行,社会生活十分单纯,人们都以生日命名,最突出的就是 30 个商王几乎全以天干为名,其他人则以地支为名。汉代国力强盛,祈求长生不老,人们取名也多用“安国”
“延寿”等。到魏晋南北朝,由于受士大夫们清高风气的影响,人们取名喜欢用“之”字,如
祖冲之、王羲之等;其时又因佛教盛行,命名又多取佛语,如王僧智、崔僧佑等。以后数代,
取名均受时代影响。近代即以新中国成立后而言,人们取名多用“建国”“爱国”,“文化大革
命”期间,又多用“卫东”“向东”“卫红”“立新”等。
④古代的中国人不但有名,而且有字,字由名演化而来,所以统称为“名字”。由于古人注重礼仪,因此称名称字大有讲究。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于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
少;而字则用于下对上、少对长或对他人尊称,在多数情况下,直呼其名是很不礼貌的。从历代的取字情况看,名与字有密切关系,也可以说是“因名取字”,古人称为“名之与字,义相比附”,这“义相比附”正是取字的一条原则。总括名与字的关系大约有以下几种。一是名与字意义相同。如楚国大诗人屈原,本名平,原是字,平与原同义;三国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同义。二是名与字的意义相关。晋代山涛字巨源,山中波涛自然是巨大源头;宋代陆游字务观, 游与观相关等。三是名与字意义相反。如郑公孙黑字子皙,皙为肤色白,黑与白字义相反;北宋词人晏殊字同叔,殊与同意义相反等。四是名与字的意义取自五行相生。明代帝王则以金、木、水、火、土取名,如明成祖朱棣(木),其子明仁宗朱炽(火),其孙明宣宗朱瞻基(土),其后为明英宗朱祁镇(金),明宪宗朱见深(水)等。五是以伯(孟)、仲、叔、季排行为字。鲁国孔子仲尼,孔子生于尼山,又属老二,故字仲尼。东汉孙坚有四个儿子:长子孙策,字伯符;次子孙权,字仲谋;三子孙翊,字叔弼;四子孙匡,字季佐。此外,还有取于古语、诗词和成语等情况。唐代文学家陆羽,字鸿渐,是取自《周易》“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意思为:大雁渐渐飞到陆地上,它的羽毛可用于礼仪饰品,吉祥。
⑤古人在名字之外还有“号”,这又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独特现象。号的起源虽然很早,但其流行乃是唐宋以后,明清时为盛,这与唐宋以来的文学发达不无关系,也与儒道文化对文人的性格影响直接相关。一方面,是社会对文人有一种推崇和敬佩的心理;另一方面,是骚人墨客企图用一种委婉曲折的手法表达自己超然物外的理想和情趣。正因为如此,“自号”极为流行,取号方式皆由文人士大夫的性情、爱好及其居处环境而定。但其含义不外乎追求旨趣, 祈求自勉,表明环境,显示收藏,描述形貌,取自文学意境,表现自身才能和专业等。这些自号,或用于本人,或用于斋名。唐代大诗人李白因生长于青莲乡而号“青莲居士”,宋代文学家黄庭坚号“山谷道人”,清代刘庠以其治经学而号“十三经老人等。
⑥时至今日,我们现在说的“名字”,其实只是古代的“名”,现行社会已不大流行“字”了,“号”在日常生活中也少了。随着网络流行,博客、微信兴起,五花八门的博客名称、微信名称其实就是当今的“号”。
(有删改)
1.根据选文内容,给选文加一个副标题。 (4 分)
2.选文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 分)
3.你知道哪位古人的号?结合所学知识和选文内
标签:人教版 九年级 总复习 中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2019年中考”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0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