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中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阅读:550  2019-03-18
标签:人教版 九年级 总复习 中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50]
2019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题库——议论文
议论文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3 题。(12 分)
①提笔忘字,这是许多人都有的经历。 在生活和工作中,写字的时候少了,年龄大了, 就容易这样。 但在键盘敲击的时代,“失写症”正在逐步蔓延,许多青年也会出现这样的状况。书写能力差,与硬笔的出现有关,虽然硬笔也有书法,但与软笔相比,其书写艺术要大打折扣; 更与键盘的敲击密不可分,在信息化时代许多人已经不习惯动笔了。这正应了网上的一句话: 钢笔的出现,毁了毛笔;一手好字,愣让键盘给毁了。针对这一现象,很多专家呼吁:作为炎黄子孙,中国人有责任守护汉字之美。
②要守护汉字之美,首先要了解汉字之美。汉字,作为世界上产生较早的文字,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标识,也是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和重要支撑。 当下的汉字教学,着眼于让孩子们早认字、多认字,虽然高效,但往往牺牲了汉字特有的魅力。 每一个汉字的构成,不仅有规律,更有内涵和美。比如“日”字的演变,儿女双全为“好”,三人为“众”等汉字,都蕴含了诸多传统文化因素。要挖掘这些因素,教学须富有文化担当,如此才能让孩子们充分认识汉字的美丽,培养孩子对母语的认同感与亲和力。
③要守护汉字之美,应该大力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在文化传承中,汉字书写不仅有承载文化的作用,更可以展现中国传统美,因此显得尤为重要。追求书法之美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书法大家如群星闪耀,为世人所敬仰,“一字难求”“墨宝”成为书法艺术珍贵的代名词。汉字书写如果得不到重视,长此以往,不仅会引发部分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淡漠,文化自信也将大打折扣,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更无从谈起。
④课堂作为教书育人的主阵地,需积极开设书法课,正确校正孩子的握笔姿势,培育良好的书写习惯,让每个孩子从一撇一捺的笔画中领会到汉字的精髓要义,从方方正正的汉字中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⑤然而,现在书法教育实施情况并不乐观。中小学校书法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书法老师相对短缺,开课率严重不足等因素,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书写能力。在传统应试考试的压力下,书法课并不受到重视,一些学生和家长认为上书法课是在浪费时间。越是课业紧,书法课
就越容易成为摆设。有的人甚至上了高中、大学,都不知道正确的握笔姿势,这颇值得警醒。
⑥要守护汉字之美,还需要向全民普及汉字文化。宣传部门可以通过电视、广播、新媒体等大众传媒打造“振兴汉字文化”类精品节目,吸引观众同步参与,在社会文艺中领略汉字之美,学习汉字知识。同时也要认识到,守护汉字之美并不能与时代的趋势相背离,要更好地守护我们的文字之美,还得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努力创新,借助新科技、新理念弘扬汉字之美。
⑦守护汉字之美,是对历史负责,也是对传统文化负责。 我们要让每个孩子都能从书写汉字中体悟到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激发起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之情,真正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4 分)
2.请分析第⑤段在文中的作用。 (4 分)
3.联系实际,谈谈本文给你的启示。 (4 分)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3 题。(12 分)
跳出心灵的“井口”
刘元通
①人生需要参照系。 没有参照就没有比较,缺乏比较就容易迷失自我。 《庄子》里讲了一则寓言故事:有一位河伯,以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欣然自喜;等到看见茫茫大海后,才发现自己的可笑。 这启示我们,自觉拓宽思维与行动的边界,才能跳出


浏览完整试题“井口”。
②其实,每个人内心都有一把标尺,既衡量着自己,也丈量着他人。 这把标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生格局、发展后劲。 格局在井中,心灵便容易被点滴成绩或些微挫折填满, 要么骄傲自大,要么畏葸不前。 从井底跳出来,努力拓展格局,成长的半径才会不断延伸, 一切也就皆有可能。
③现实中,自我设限的“井口”时常可见。 有的人吃不得苦,经历一些艰辛挫折就难以承受,殊不知美好生活总是来之不易;有的人经不住夸,稍微取得一些成绩、得到一点赞赏, 就开始飘飘然;有的人沉不住气,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缺乏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坚韧…… 凡此种种,往往是因为看不到山外有山,也不懂得止于至善。 类似“井口”心态一旦固化, 就会在无形中为成长进步设置了天花板。
④跳出心灵的“井口”,应该始终保持对未知事物的好奇。 科学家牛顿曾自喻为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小孩,“不时为拾到比通常更光滑的石子或更美丽的贝壳而欢欣鼓舞”,却对不远处的 “真理大海” 一无所知;国画大家李可染晚年自称“白发学童”,仍然保持一种孩童般的“空杯” 心态。 他们深知,世界无比广阔,有无垠的疆域等待自己去开拓,因而保持着谦逊、进取的姿态。 目光高远,向着地平线不断迈进,一个人就不会在意眼前的波涛。
⑤跳出“井口”,并不意味着跳到另一口“更大的井”里。 因而,还应明确奋斗的方向,校准人生的参照系。 实际上,对一个人来说,比所处位置更重要的,往往是正确的方向。 一旦参照错了对象,规划错了路径,无异于缘木求鱼,达不到超越自我的目标。 譬如,为官者与商人比财富,求学者与富人比安逸,就是南辕北辙,越用力反倒陷得越深。
⑥有人说,错的并不是我的身体,而是我对自己的人生设限,因而限制了我的视野,看不到生命的种种可能。 从即刻出发,让自己动起来,勇敢跳出心灵的“井口”,你会发现,世界正绽放不一样的光彩。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4 分)
2.结合本文说说如何才能做到“跳出心灵的‘井口’”。(4 分)
3.下列的两则材料,哪一则适合充当本文的论据?请说出理由。(4 分)
【材料一】81 岁的“学霸奶奶”薛敏修在天津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2018 年首场毕业典礼上说: “我觉得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不断地挑战自己,完善自己……”
【材料二】在谢亮老人的带动下,附近的很多退休老人纷纷加入义务指路的行列,义务指路成为京城街头一道亮丽的风景。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3 题。(12 分)
把目标立在心中
张 涵
①阳春三月,万物复苏。 每到春天,微信朋友圈总会被“春天来了,夏天还会远吗”刷屏。 与此同时,不少年轻人还不忘立下减肥的目标,为夏天“秀”身材做足准备。
②朋友圈“晒目标”“晒梦想”的现象屡见不鲜。然而,这些曾经信誓旦旦写下的话,最后成功“变现”的又有多少? 随着时间流逝,朋友圈不断被其他动态刷新,那些立下的誓言也被海量信息 “拍”在了沙滩上。
③事实上,设定目标的意义不在于用来告知,而在于督促做事。
④社交媒体普及后,之前隐藏在舞台大幕后的日常生活有了展示的场地,朋友圈的“晒” 文化也应运而生。 “晒目标”等现象作为印象管理的一种手段,不仅可以进行“自我展示”,凸显决心和毅力;还可以收获好友的点赞与支持,获得心理满足感。 然而,将目标公之于众, 未必有利于目标的实现。 有心理学家认为,当别人认可你的目标时,你脑海中会产生自己的目标已经实现了的幻觉。
⑤决定做一件事容易,真正动手去做却很难,从“说”到“做”,是一个把想法转变成现
实的过程,这一过程好比是化学意义上的元素反应,那么自律则是这场反应的催化剂。 曾经风靡朋友圈的“几个赞就读几本书”的集赞读书活动,唤起了公众关注,却唤不醒摒除喧嚣、安静读书的你;获得了虚拟社交网络中的点赞,却没获得精神世界的食粮。 以为发朋友圈立目标就可以获得他人的监督,殊不知只有自己才能一直监督自己。 【A】
⑥当终于着手去实现目标的时候,却发现更难的是坚持不懈。经常听到身边有人抱怨“今天加班,又没时间去跑步了” “ 今晚有个饭局,明天再读书吧”“今天出去逛街,改天再背单词吧”……但回过头仔细想想,一天中真挤不出一小时甚至半小时的时间为实现朋友圈立下的目标积累“跬步”吗? 在追逐目标的道路上之所以会退缩、会妥协,是因为实现目标的渴望并没有那么强烈。 有位大学教授曾要求他的学生每天读书 30 页,这样坚持一年下来就能读大约一万页,将近 50 本书。 他说凡是按照他的要求坚持读书的学生,最后都成为所在领域的杰出学者。 【B】
⑦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年轻人更要养成从“说”到“做”再到“坚持做” 的习惯,不仅把目标和梦想立在朋友圈,更要把它们立在自己的心中。
(有改动)
1.第⑤段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有什么好处? (4 分)
2.下面的材料如果作为本文的论据放在【A】处或者【B】处,你认为最合适的位置是(4 分)
( )
材料: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做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 自然惊醒从此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
豪。
3.文章第④⑤⑥段的顺序能否调换? 请简要说明理由。 (4 分)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3 题。(12 分)
有趣的人不苟且
孟祥夫
①有趣,和枯燥、乏味相对,是一个人身上闪闪发光的品质,是平淡生活里的“调味剂”。说一个人有趣,是很高的评价。
②那么,何为有趣? 趣者,存乎一心,大凡让人心生快意、心旷神怡的,都莫不有趣。
③有趣的人,对生活抱有大爱。 有时,即便身处逆境,他们也能过得兴致盎然;即便眼前满是苟且,他们也总能找到诗和远方。苏轼就是个十足有趣的人,被贬官后,他没有愁肠百结,而是发现了生活的真和趣。 在黄州,他把“ 价钱如泥土” “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的猪肉,做成了色、香、味俱全的“ 东坡肉”,并撰文《猪肉颂》,讲述烧制心得。 除了“ 东坡肉”,还有“东坡肘子”“东坡鱼”“东坡饼”,都轰动一时,流传甚广。 生活拮据,苏轼辟地耕种,以此为乐,写出《东坡八首》《雨后行菜圃》等诗,怡然自得之情,跃然纸上。


展开余下试题④有趣的人, 。 因为万般好奇,凡事都想探个究竟、弄个明白,自然就能找到常人一般难以发现的趣和乐。清人沈复在《浮生六记》中写道:“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他笔下的文字也是妙趣横生,比如,“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如此趣味盎然的文字,若非有趣之人,肯定抓耳挠腮、冥思苦想也写不出来。
⑤有趣的人,深藏大智慧。要从平淡的日子中咂摸出趣味,离不开对生活的敏锐洞察,对
人情世故的深刻洞悉,对知识阅历的深厚积淀。鲁迅先生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鲁迅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针砭时弊,入木三分。而鲁迅本人,却幽默、有趣得很。一次,友人给鲁迅捎来一些柿霜糖,“吃起来又凉又细腻”。听说有药用效果,他本想留着以后吃。谁料,“夜间,又将藏着的柿霜糖吃了一大半,因为我忽而又以为嘴角上生疮的时候究竟不很多,还不如现在趁新鲜吃一点。不料一吃,又吃了一大半。”读到此处,让人忍俊不禁,掩卷而笑。
⑥有趣的人,不仅自己收获快乐,也是别人的“开心果”,而人一旦无趣,就不免面目可憎,让人避之不及。现在,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平日以“斗图”为乐,从各类小游戏、小程序中寻求快意,而一旦合上电脑、锁住手机,往.往.双眼发胀,大脑茫然,趣味尽失,这样的趣,终非真趣。不妨学学前人,多发现、挖掘生活的趣味,多吸收,汲取方方面面的知识, 让自己有趣,让生活有味。
⑦梁启超说:“我是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 我以为凡人必须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若哭丧着脸挨过几十年,那么,生活便成沙漠,要他何用。”所以,不如行动起来, 从明天起,做一个有趣的人。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4 分)
2.根据第④段的内容,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内容:
。(4 分)
3.第⑥段画线句子中“往往”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4 分)
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3 题。(12 分)
守之以谦,行之以实
陈思炳
①鲁迅一生谦虚谨慎。刘半农曾提议他参评诺贝尔奖,他却说自己不配,“还欠努力”;人们推崇他的作品,他却认为那只是“时时随风而逝”的“许多小小的想头和言语”;他不写自传,也不热心于别人为他作传,因为他觉得自己一生太平凡……他敞开胸怀和读者交流思想情感,洞察社会也深刻剖析自己。在自我贬抑与反思中,他的形象却伟岸起来。
②托尔斯泰曾说:一个人就好像一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对自己的估计好比分母,分母越大,则分数的值越小。观察成就斐然之人,的确大多如此。 A 杨绛是著名学者、作家,但她在《杨绛全集》的自序中,谦称“我不是专业作家;文集里的全部作品都是随遇而作。我只是一个业余作者”。才能突出却不恃才傲物,反而在自谦中矢志提升自我, 这也许正是其人生分数值不断增大的内在原因。
③“器虚则受,实则不受”。谦逊之人往往能认识到自身不足,乐于接受新思想新知识。
B 骄矜之人则妄自尊大,或因自我感觉良好而睥睨一切,或因取得微小成绩而沾沾自喜。殊不知,对于“墙角的花”来说,“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现实中有一些人,发了几篇文就自称“著名作家”,演了几场戏就自诩“明星演员”,于是开始好面子、摆架子,在自夸自满自负中逐渐失去了前行的能力。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一些标榜着“公仆”身份的人,如果也对自己有着不切实际的认知,甚至通过各种手段,为自己罩上“优秀”的外衣,其负面影响只会更甚。把自己看得很高,把别人看得很低,最终只会在华丽包装、自吹自擂中把分母无限增大,使自己的分数值愈变愈小,甚至成为他人眼中“轻于鸿毛”的人。
④自谦渺小者未必渺小,把自己放得很低,他人往往把他看得很重。《彭总在中南海》一书中曾讲述过这样一件事:一天,彭德怀看到巴金在一篇文章中描写他“像长者对子弟讲话”,坐立不安,于是给他写信道:“我是一个很渺小的人,把我写得太大了一些,使我有些害怕!”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曾面对女儿的疑问:“爸爸,你是拿口镇最大的人吗?”他回答:“不,爸爸是全镇最小的人,因为爸爸是为全镇人服务的。”视自己为“渺小的人”,体现了纯朴谦逊的性情品格,映照出“人民大如天”的敬民意识。事实证明,谁把人民看得最大、把自己看得
最小,谁在人民心中的分量就“重如泰山”。
⑤有人说,人的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渺小。 C 无论处于怎样的境遇、无论取得何种的成绩,倘若能始终守之以让、守之以法、守之以谦,一个人才能为自己的成长创造更多的可能性,成就更有价值、更有境界的人生。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4 分)
2.第④段列举彭德怀和廖俊波的事例,其作用是什么?(4 分)
3.下面这句话是从原文A、B、C 其中一处抽出来的,请将它放回原处,并说出理由。(4 分)
牛顿曾建立起一座宏伟的经典力学大厦,但他并不因此自矜,反而将成就归因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六、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3 题。(12 分)
与邻为善
王充闾
①九岁那年春节期间,私塾放假,我随同母亲到外祖父家贺年拜寿。一进院,我就见屋门上贴着一副洒金朱红墨迹对联,感到很有内涵,也很新鲜,和常见的“祈福呈祥”之类迥然不同,便默默地记诵下来:结善邻同照乘宝;正家风胜满籝金。
②邻里关系是否正常、良好,不仅直接关乎社会的发展进步与生态平衡,而且对于人群精神素质、道德水平的滋育和涵养,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我们中华民族身上,这方面表现得更加突出。在华夏大地上,传统社会以农立国,民众以“力田为生之本”,长期过着相对稳定的定居生活;加上儒家伦理文化的熏陶浸染,国人相互间产生了较强的亲和力与共容性。由此,
以血缘关系结合的家庭家族和以地缘关系联系的社区邻里为经纬,形成了稳固的网状关系结构。几千年来,祖辈流传的“千金买宅,万金买邻”“邻里好,赛金宝”等民谚,形象地表明了邻 里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位置。
③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理念,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整个社会的共识与公义, 自始就以一种品格、气质、风范的形态,融化在民族的血液中,沉淀到社会风习里,一代代地传承下来,还以诗文的形式记载在历代典籍之中。“四书”《孟子》中有这样一段话:“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孟老夫子不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乡邻和睦共处的温馨图景,而且给出了以邻为伴、比邻相依的价值目标与道德义务要求,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关于邻里关系的经典论述。
④载诸史籍的还有一些动人心弦的逸闻佳话——宋人《谈苑》记载:五代时,官居工部尚书的杨玢,自前蜀归后唐,其长安旧居多为邻里侵占。子弟写好状纸找他支持,他却回函题写了四句诗:四邻侵我我从伊,毕竟须思未有时。试上含元殿基望,秋风秋草正离离。


展开余下试题⑤他教育子弟以历史眼光看待眼前的得失,认识盛衰无常,繁华易逝,拥有再多又能怎样? 子弟们领会了杨大人的训示,打消了上告官府的念头。这首诗表达了亲仁善邻、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理念,提倡宽容忍让,反求诸己,正确处理邻里间的矛盾、纷争。
⑥时光流逝,世事因时而异。在 21 世纪的今天,这个千百年前的逸闻佳话、懿言嘉行还有现实意义吗?
⑦至今,邻里关系仍然是社区乃至社会人际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事关家风、民风、社会风气。对于邻里间的矛盾纠纷,仍然需要秉承亲仁善邻、与邻为善的理念,讲宽容,讲谅解,讲团结,讲风格,讲友谊,重情感,做到利益面前多让步,困难面前多救助。古往先贤那些感人至深的范例、传诵不衰的诗文,在今天仍有值得学习、借鉴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家风、民风建设方面,更有直接的教益。
⑧作为邻里关系的根基,作为家庭文化的集中体现,家风连接着民风,民风连接着社会风气;和谐、健康的家风,在建设精神文明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减)
1.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4 分)
2.文章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试分析其作用。(4 分)
3.如果将以下材料作为本文的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合适?请简要说明理由。(4 分) 材料:《增广贤文》中有“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之说。
七、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3 题。(12 分)
匠心之道“守破离”
刘根生
①一部《战争与和平》,草婴翻译了 6 年。他一生追求像原著一样的艺术标准,翻译作品始终遵从六道工序:研读原著、译文、读译文、请人朗读、交编审、打磨求“神韵”。连环画泰斗贺友直的作品被称为“把故事画活了”,生前却自称是个“大匠人”,“蜗居”闹市数十年,每日挥毫不止,在中国传统线描中融入西画写实造型方法,将线描艺术推向高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独具匠心,终而造诣精深,成其大器。
②匠心之道,看似无着处,实则有迹可循。有一本叫《匠人精神》的书,这样讲成为一流工匠的“守破离”:跟着师傅修业谓之“守”,在传承中加入自己想法谓之“破”,开创自己新境界谓之“离”。草婴和贺友直的艺术造诣,可说是对此生动的诠释。善于“守破离”,才能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③守,意味着耐久等候和超常吃苦。当年,法拉第要弟子每天记录实验结果,弟子觉得这事枯燥乏味没意义,不久就走了。后来,法拉第因电磁学方面的重大发现而获得殊荣,面对一
事无成又找上门来的弟子,他说自己不过是把弟子认为没意义的事坚持了 10 年,在记下数千个“NO”之后,终于写下了一个“YES”。今天,有的研究者缺少坐“十年冷板凳”的决心和毅力,耐不了寂寞,稳不住心神。有的人在立项资助“诱惑”下,频繁转换科研“频道”。心上长草“守不住”,飘移不定,又如何能把一件事干到极致?
④破,意味着在打破和完善中跨过。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是要后人不能止步于临摹,而要学其神韵善突破。一种现象存在已久,学某某而安于做“小某某”或“小小某某”,这如同“受过训练的跳蚤”,即使盖板已拿掉,也不会越过原有高度。没有“破”,“守”则成墨守成规,“离”则无从谈起。扬前人所长而补其短,方能在推陈出新中别开生面。
⑤离,意味着在推翻成见中寻求新发现。当年,女科学家麦克林托克发现“跳跃基因”。因其“离经叛道”,同行骂她疯了。多年后,其成果才得到承认,她也因此获诺贝尔奖。“破”属于推陈出新,是横向进步;“离”属于颠覆性创新,是纵向进步。历史的高峰永无止境,“不日新者必日退”。多些颠覆性创新,才会有一个又一个“山外山、峰有峰”。对新发现应先察而勿先骂,宽容“离经叛道”,激励“异想天开”,为颠覆性创新批量出现营造优良土壤。
⑥“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匠心是精雕细刻和精益求精之心,是追求卓越不断超越之心,是破除成见不断创新之心。匠心之道贵在“守破离”。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4 分)
2.第④段作者在提出“破,意味着在打破和完善中跨过”这一观点后,是怎样展开论证的? 请简要分析。(4 分)
3.阅读文章,思考下面这个关于“成都漆器厂艺术设计总监尹利萍”的论据放入哪一段比较合适,为什么?请简要分析。(4 分)
制作一件成都漆器,要经历设计、制胎、底灰、装饰、打磨、推光等步骤,一件精品需要
等待几个月甚至几年。尹利萍不怕吃苦,她找到厂里的老师傅,从制漆开始学起。尹利萍有过两次选择其他工作的机会,但她都选择留了下来,一生只做一件事,她在这间 60 多年的老厂
里,做了 42 年成都漆器。
八、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3 题。(12 分)
阅读成就美好生活
朱永新
①阅读和美好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阅读,就不可能有美好的教育生活,也就不可能有美好的精神生活。
②阅读有什么意义?在我看来,阅读是生命本体的相互映照。人类最重要的知识,最伟大的智慧,就深藏在最伟大的书里。哲学家波普尔说:“即便人类面临灭顶之灾,只要图书馆里的书籍保存完好,人类就可以重建自己的文明,自己的精神家园。”这就说明阅读对人类来说是产生文明一个非常重要的路径,文明的传承其实是通过跨越时空的生命之间的彼此映照实现的。这是阅读对于人类本身的意义。没有阅读,人类文明就没办法延续,没办法提升和发展。
③对教育来说,阅读是最基础的教学手段,教育里最关键、最重要的基石就是阅读。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所学校可以什么都没有,只要有了为教师和学生精神成长而提供的图书,那就是学校了。”但是现在,我们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还不够重视阅读,尤其是延伸阅读和课外阅读。应该认识到,阅读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孩子如果在十多年的教育历程中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兴趣和能力,一旦离开校园,很可能把书永远丢弃在一边,这样的结果一定是我们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不想看到的。
④对社会来说,阅读又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工具。“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阅读上也有体现,在倡导阅读、重视阅读的今天,依然有一些年轻人对于阅读不够重视。要让更多年轻人意识到,阅读会给人向上的力量,会给人带来希望,带来激励,带来前行的动力。要把阅读作为重要的工具和手段,带给更多人完善自身、积极发展的可能性。
⑤对生命来说,阅读还是一条通向幸福的重要通道。一个人其实有三重生命:自然生命, 那是生命的长度;社会生命,那是生命的宽度;精神生命,那是生命的高度。教育也好、阅读也好,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拓展生命的长宽高。
⑥我
标签:人教版 九年级 总复习 中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2019年中考”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5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