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周礼•春官》提出“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而对于此六者的具体含义,《周礼》中并没有作出任何说明,于是给后人留下困惑。郑玄注云:“中,犹忠也;和,刚柔适也;祗,敬;庸,有常也;善父母曰孝,善兄弟曰友。”今人解说《周礼》“乐德”,一般都以郑注为圭臬,释“乐德”为乐之道德,以“中”为忠孝之“忠”,以“庸”为“有常”,认为此六者都是指道德精神。 其实,郑注对六德的解释是有问题的。问题之一,《周礼•春官》六德的“中”与忠心、忠诚之“忠”是不沾边的,而是本字本义,是中正、适中。秉持中正之道是先秦儒家所倡导的重要政治主张与哲学理念。《尚书•大禹谟》说:“维精维一,允执厥中。”执中就是执行中正之道,行事要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周人以六为中数,色尚中色(黄色),声尚中声,德尚中庸。《国语》载,周景王欲铸大钟无射,乐官伶州鸠说:“夫有和平之声,则有蕃殖之财。于是乎道之以中德,咏之以中音,德音不愆,以合神人,神是以宁,民是以听。”伶州鸠所谓中音,即中正之音;所谓中德,就是中正的品性,亦即中庸之德。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郑注问题之二,是释“庸”为“有常”。何谓“有常”?“常”有经常、长久、平凡、法度、纲常等诸多义项。如果把“有常”理解为中和可常行之德,则与此前“中”“和”二德明显重复,古人行文质朴精练,绝没有这种叠床架屋式的文法。郑注以“有常”释庸,不但令人费解,而且在文理上也有滞碍。 今人一提到“乐德”,往往认为“德”就是道德,“乐德”就是乐的道德精神。实际上这是一个不小的误解。“德”是先秦文献中的习见用语,它的初始义并不指道德,而是直视前方,用力向上攀升。先秦文献中的“德”字意义极为丰富,并且通常不是指称道德,而是指称行为、属性、政教、恩惠等等。“以乐德教国子”,意即教国子懂得乐的本质。 综上,《周礼•春官》“乐德”,大体上具有三方面内涵:中、和主要是对乐艺术的风格要求;祗、庸是指乐教应当体现尊尊、用贤的政治原则。以上四德基本不属于道德的范畴。六德之中,只有孝、友才真正具有伦理道德意蕴。中和、祗庸、孝友是一个整体,共同体现了儒家乐教的原则要求。“以乐德教国子”,集中反映了先秦儒家崇礼乐、尚德教的政教诉求。乐在先秦时代,主要不是用于娱乐,而是用于政教。他们认为,礼乐与政治息息相通,“金石丝竹,所以道(导)德也”。因此,重视乐艺术的品性格调,强化乐德教育,成为儒家教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儒家乐论的核心原则。 (摘编自邓安生《简说<周礼>“乐德”》)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郑玄认为《周礼》中提出的六个概念都指道德精神,导致今人对乐德的错误理解。 B. 作者认为六德的“中”无关道德,是中正、适中意,强调的是乐艺术的中正品性。 C. “德”在先秦文献中多指行为、属性等,“乐德”意即乐的本质而非指乐的道德。 D. 先秦重视乐德,乐在当时主要不是用于娱乐而是用于政教,礼乐与政治息息相关。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叙述郑玄和今人对《周礼》中乐德的理解,明确了论述的对象。
浏览完整试题B. 文章第二、三段分别就郑玄注释的两个问题和今人的一个误解进行了批驳。 C. 文章第四段总结全文,综合了上文的论证分析,指出乐德其实与道德无关。 D. 文章立足于经典,以经典解释经典,并且以先秦文献作为主要的论证依据。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郑玄对乐德的注释有严重问题,后人在理解乐德时不应再依据郑玄的注释。 B. 如果郑玄读过《国语》,看到伶州鸠的话,就不会对乐德产生错误的理解。 C. 阅读古典文献时,都应该按照字的本义来进行理解,绝不能进行任何引申。 D. 对经典的理解,应该立足作品当时的语言环境,不能盲从学者的一家之言。 【答案】1. A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A,“郑玄认为《周礼》中提出的六个概念都指道德精神”理解有误。原文说的是:今人解说《周礼》“乐德”,一般都以郑注为圭臬,释“乐德”为乐之道德,以“中”为忠孝之“忠”,以“庸”为“有常”,认为此六者都是指道德精神。故答案选A。 【2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选项C,乐德其实与道德无关。理解有误。根据对原文文意的理解,部分与道德有关,原文说的是,因此,重视乐艺术的品性格调,强化乐德教育,成为儒家教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儒家乐论的核心原则。故答案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归纳、分析、推断的能力。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A,“郑玄对乐德的注释有严重问题”理解有误。原文说的是:其实,郑注对六德的解释是有问题的,说明郑玄的注释有正确的地方;选项B,如果郑玄读过《国语》,看到伶州鸠的话,就不会对乐德产生错误的理解。不合逻辑,原文只是举例说明;选项C,都应该按照字的本义来进行理解,绝不能进行任何引申。过于绝对。故答案选D。 【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总之,考生要根据对原文内容的把握,充分理解内容和选项,认真细心的去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硬打三分 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要征集一件抗日战争时期的物件——马凳。 何谓马凳?就是给马匹钉掌时用的矮木凳。 三个月征期已过,马凳尚无音讯。馆长马增直摇头,认为没戏了。 这一日,一个白胡子干巴瘦老头儿,肩背梢马子找上门来,对马馆长毛遂自荐说,做马凳是我的熟套子活儿。 马馆长打量眼前这位老爷子,青鞋白袜灯笼裤,腰背挺直,双眼有神。说是八十有九,但也就像七十出头摸边小八十的样子。 马馆长心里直打鼓,试探着问,您带家伙儿来了? 老人将梢马子从肩上取下,兜底往地上一倒,好家伙!刀、斧、刨、锯,光凿子就有十几把。 马馆长问,您要什么条件?一个马凳要做多长时间? 老人开出条件:一个独门独院,要什么料得供什么料,一个马凳要做七七四十九天。 马馆长略一思索,一拍脑门,行。 马馆长给进了一批枣木,老人用眼一瞥,说:不对。我要的是酸枣木。这是牛犄角枣木。 马馆长一摸后脖梗子,犯了难,我上哪儿淘换酸枣木? 老人指点,山里辛庄北山阴坡,有三棵碗口粗的酸枣树。其中有一棵树过了火,那是被日本鬼子放火烧的。 酸枣木终于给弄来了,是十几根短棒棒。老人用手掂掂,说:不对。这是从枣树上半截锯下的,下半截还留在山上。我要的是坐地棵。 马馆长很纳闷,您怎么知道锯的是树的上半截? 老人随手将那些木棒棒往水池里一丢,只见一头沉下,另一头翘起,露出水面。老人用枯手指着说,酸枣木长成这样,得千年以上。坐地棵下半截扔进水里,会全被浸住,不会上半截露头。 七天后,马馆长看到他面前摆着十几根短木枋,酸枣木黢黑的外皮已经被刮掉,露出微红嫩黄如铜质的白茬,纹理细如蛛网。 十四天后,老人对马馆长说,给我准备一口大锅,烧一锅滚开水。 那又是为何? 老人颇自豪,这你又不明白了。酸枣木只有经开水煮过,虫不吃,蚁不咬。 二十一天后,马馆长再去看时,只见老人手中摆弄着几个小物件,两头尖,中间凸。 您这是做的什么?像枣核。 老人颇为得意,算是让你猜对了,这叫枣核钉。我做的马凳,浑身不见铁。我用枣核钉,拼接凳面。 二十八天后,马馆长再去探视时,只见老人用二分半的凿子在木枋上凿眼。凿刃啃咬着矩形小凹槽,金黄的木屑被掏出,榫眼却没凿透。 马馆长笑了,您这是…… 这是闷榫,不是透眼。你当我是糙木匠?你别看我是个钉马掌的,做马凳——手细。 三十五天后,老人面前的木枋子长出了榫头,不过马馆长看了一眼,觉得卯眼不对。既然是卯榫结构,怎么榫头大于卯眼呢?走着瞧吧。 四十二天后,马馆长看马凳还未成型。凳面与凳腿,长牚与短牚,牙板与嵌板,还在老人面前摊成一片。他不由得催道,再过七天,“纪念馆揭幕式”就要举行了! 满四十九天,揭幕式如期召开。 一块红绸布被揭开,原来只是一只马凳,高一尺六寸六分六,厚墩墩的凳面分出三条粗腿,立柱分别往八个方向伸展着,上承下托如重檐歇山,全身结合无一钉一铁。颜色如老榆木擦漆却免漆,气味似松香又掺进五月槐花香和紫荆条花香。 马馆长指着马凳说,钉马掌师傅把马腿弯起,马蹄垫在上面,翻蹄亮掌,然后顶住刀铲,切下一层烂马蹄,剔掉旧马蹄铁,换上新马掌,战马才能奔跑如飞。想当年,冀东几百匹战马在东八县的抗日战场上纵横驰骋,就是多亏了这样一只小马凳。并且,无论将马凳怎么扔,最后总是三条腿着地,不滚不倒。
展开余下试题(摘编自平悦《“洋垃圾”禁令越收越紧 日媒:中国环保对策来真的》,参考消息网2018年5月16日) 材料三: 长期来看,禁令最终的目标无疑是提高国内固体废物的回收利用率,甚至倒逼出前端垃圾分类,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志青认为,制造业面临三种选择——国外再生资源、国内再生资源和新的材料。随着中国能源资源税率的上升,新原材料的成本在上升;而“洋垃圾”被禁止之后,再生行业的原材料供给缺口只能依靠国内的“土垃圾”来补足,这会倒逼国内的“土垃圾”做好后端处理,再进一步倒逼前端的居民社区垃圾分类做得更好。 但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教授杜欢政对此表示怀疑。他表示,国内的资源量不足是中国从国外进口废弃物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真实的现状是,即使中国全方位推动生活垃圾分类,资源量依然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针对矛盾的根源环境问题,杜欢政认为,根本上这是处置固体废弃物的产业该如何进行提升的问题。只要规模化的处置企业能保障污水处理、空气治理、职业卫生,就不应该全面禁止进口废品。 李志青也认为,不能一棍子打死“洋垃圾”,认为所有的再生资源都是弊大于利。完善的市场应该是允许进口,但要满足中国管制的要求和标准。这个环境标准可以定得很高,因为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破坏环境的成本也理应提高。 (摘编自冯灏《“洋垃圾”被禁有望倒逼“土垃圾”分类回收升级》,《中国经济导报》2018年3月29日)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018年1月,我国正式施行禁止“洋垃圾”入境新规。这一举措是根据时代变化而进行的调整,也是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B. 中国禁止“洋垃圾”入境的政策短期内无疑会对美澳日等传统垃圾输出国的相关产业造成一定影响。但长远看,有助于全球生态安全。 C. 李志青认为,“洋垃圾”被禁止,会促使我国居民把前端的社区垃圾分类做得更好,从而使得国内的“土垃圾”更容易做好后端处理。 D. 能否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的矛盾根源是环境问题,杜欢政表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处置固体废弃物的产业尽快进行提升。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开始从境外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来缓解工业原料不足的问题。但此后产生的负面影响导致禁令颁布。 B. 面对中国大幅提升固体废物进口标准的举措,各垃圾输出国感到不适应,综观各国的不同对策,无一打算从自身出发解决垃圾输出的问题。 C. 面对新规,李志青和杜欢政均主张不该全面禁止进口废品。前者认为只要提高标准即可允许进口;后者认为只要企业能处置也可以进口。 D. 材料二和材料三均提到了禁令颁布以后,会倒逼固体废物回收利用产业的发展,这不仅能减轻环境的负担,也可以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9. 中国禁止“洋垃圾”入境的政策实施后,产生了哪些积极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7. C 8. B 9. ①减少“洋垃圾”走私,将非法垃圾挡在国门之外;②提升国内企业处理固体废物的能力,促使居民把社区垃圾分类做得更好,进一步解决我国环境污染问题;③促进全球固体废物循环利用产业的发展和相关技术的进步,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内容的理解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C,选项顺序颠倒。原文是,李志青认为,“洋垃圾”被禁止会倒逼国内的“土垃圾”做好后端处理,再进一步倒逼前端的居民社区垃圾分类做得更好。故答案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B,综观各国的不同对策,无一打算从自身出发解决垃圾输出的问题。理解有误。根据对原文的理解,欧盟考虑减少塑料的使用,是从自身出发。故答案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归纳、概括、分析能力。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要求回答:中国禁止“洋垃圾”入境的政策实施后,产生了哪些积极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根据对材料的理解和题干的把握,考生可以从原文中进行筛序概括:我国禁止“洋垃圾”入境新规,对广义、狭义上的“洋垃圾”都做出了限制,“一方面,多部门联动布下铁网,将非法垃圾挡在国门之外;另一方面,严控合法的固体废物进口,减少总量,提升品质。”但从长远看,此举不仅将大幅提升中国国内相关企业处理本国固体废物的能力,增加回收率,降低固体废物处置的单位排污量,从而进一步解决我国环境污染问题,同时也会倒逼全球固体废物循环利用产业的发展和相关技术的进步,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针对矛盾的根源环境问题,杜欢政认为,根本上这是处置固体废弃物的产业该如何进行提升的问题。只要规模化的处置企业能保障污水处理、空气治理、职业卫生,就不应该全面禁止进口废品。 【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序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要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句和段尾句子。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张商英,字天觉,蜀州新津人。长身伟然,姿采如峙玉。负气倜傥,豪视一世。调通川主簿。渝州蛮叛,说降其酋。辟知南川县。章惇经制夔夷,狎侮郡县吏,无敢与共语。部使者念独商英足抗之,檄至夔。惇询人才,使者以商英告,即呼入同食。商英著道士服,长揖就坐。惇肆意大言,商英随机折之,落落出其上。惇大喜,延为上客。归,荐诸王安石,因召对,以检正中书礼房擢监察御史。哲宗初,为开封府推官,出提点河东刑狱,连使河北、江西、淮南。哲宗亲政,召为右正言、左司谏。商英积憾元祜大臣不用己,极力攻之,论内侍陈衍以摇宣仁①,至比之吕、武;乞追夺光、公著②赠谥,仆碑毁冢;言文彦博背负国恩,及苏轼、范祖禹、孙升、韩川诸人,皆相继受谴。蔡京拜相,商英雅与之善,适当制,过为褒美。寻拜尚书右丞,转左丞。复与京议政不合,数诋京“身为辅相,志在逢君”。京罢相削籍,知鄂州。京复相,以散官安置归、峡两州。大观四年,京再逐,起知杭州。留为资政殿学士、中太一宫使。顷之,除中书侍郎,遂拜尚书右仆射。京久盗国柄,中外怨疾,见商英能立同异,更称为贤,徽宗因人望相之。时久旱,彗星中天,是夕,彗不见,明日,雨。徽宗喜,大书“商霖”二字赐之。商英为政持平,谓京虽明绍述③,但借以劫制人主,禁锢士大夫尔。于是大革弊事,改当十钱以平泉货④,复转般仓以罢直达,行钞法以通商旅,蠲横敛以宽民力。劝徽宗节华侈息土木抑侥幸帝颇严惮之尝葺升平楼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