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360  2019-04-16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下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60]
四川省雅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雅安中学2018—2019下学期第一次月考题
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Ⅰ卷、第Ⅱ卷均答在答题卷上。
第Ⅰ卷 阅读题(75分)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美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缺乏独立性,源自传统诗学追随儒家的政治功利主义和伦理实用主义。代表作是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此书以治国平天下式的雄心壮志,建立一个包罗万象的诗学体系。开篇《原道》一章,便确立了“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的道统原则。这种道统诗学上承曹丕《典论•论文》所主张的经世致用文学观,即所谓“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下开文以载道之先河。唐代,韩愈提出“文以明道”;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宋儒周敦颐明确“文以载道”的宗旨,都不过是《文心雕龙》顺理成章的延伸。由此可见,王国维和陈寅恪之于中国诗学缺乏独立的美学原则的感慨,洞见到了中国文化的核心部分:非功利、非实用的审美传统始终阙如。
正是这种阙如,导致中国的诗学传统和文学传统总是无法进入精神层面,仅止于世俗的功用,越来越滑入俗世的纷争、功利的得失。“诗言志”沦为诗人得意或失意的宣泄;评话衍生出的小说,或聚焦于庙堂纷争的计谋较量如《三国演义》,或忘情于江湖造反的草莽传说如《水浒传》;更不用说《隋唐演义》《封神演义》之类的演义小说,既没有《山海经》神话中的阳刚,也没有《诗经》三百篇中的清纯。人的尊严、悲悯的情怀、君子有所不为有所必为的底线,在这类文学中被小不忍则乱大谋、无毒不丈夫的厚黑原则取代,这种审美趣味造就一代又一代的草莽,制作出一个比一个暴虐的帝王,进而滋生出民族诸多难以治愈的心理疾病:诡计崇拜、暴力崇拜、权力崇拜等等。
在这样的美学背景下,《红楼梦》的问世是一场审美革命:从容推出女性崇拜、悲悯崇拜,拒绝功名崇拜。《红楼梦》的问世使这个民族的审美趣味,不再纠缠于生存博弈而具有纯粹精神的存在意味,从而在美学上回归《山海经》式的混沌和《诗经》国风所具的清纯,达成名副其实的文艺复兴。王国维指出:《红楼梦》是“彻头彻尾的悲剧”,“大背于吾国人之精神”,因为“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着此乐天之色彩”。正如《红楼梦》写出悲剧本身已经具有美学革命的意味,王国维指出了《红楼梦》的悲剧品质,中国诗学的眼界由此被打开。他在《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这与被《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调教出来的国民醉心于权谋和暴力的审美品味截然不同,而是关注人世间的苦难,并从宇宙的视野加以审视。
佛学的东渐,禅宗的兴起,在中国士大夫阶层引发了心灵的解放,终致中国诗学界异端突起。相对于李白急功近利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苏东坡信笔挥就的乃是心平气和的“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严羽的《沧浪诗话》顺流而至,借禅宗之名,挑战《文心雕龙》的道统诗学,连同文以载道的诗学传统,但比起王国维、陈寅恪的美学思想,严羽在《沧浪诗话》里的诗学追求,不过小荷才露尖尖角。王国维和陈寅恪之于中国文化的独到贡献,不在于学问的博大精深,而在于识见和思想的不拘流俗。中国数千年文化之所以江河日下,不可忽视的原因在于审美上的疲乏。而王国维和陈寅恪的过人之处,则在于对这种审美疲乏的洞察。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李劼《王国维、陈寅恪的文艺复兴意味》)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心雕龙》以治国平天下式的雄心壮志建立包罗万象的诗学体系,继承了曹丕主张的经世致用的文学观和“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的道统原则。
B. 唐代的韩愈、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以及宋儒周敦颐明确“文以载道”的宗旨,都不过是《文心雕龙》中道统原则的延伸。
C. 非功利、非实用的审美传统的缺失使得中国的诗学传统和文学传统总是无法进入精神层面,仅止于世俗的功用,并且缺乏独立的美学原则。
D. 《隋唐演义》《封神演义》等演义小说的出现是中国的文学传统滑入俗世纷争的重要表现,这类小说中的原则相比《三国演义》也发生了变化。
2. 下列对原文的论证思路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首段阐明美学在中华文化史上缺乏独立性,作者通过南朝刘勰、唐朝白居易、宋朝周敦颐等例子举例论证了中国诗学缺乏独立的美学原则的结论。
B. 第二段由前文的美学背景引入《红楼梦》引发审美革命的观点,运用王国维对《红楼梦》的评价来论证红楼梦的悲剧品质引发美学革命的观点。
C. 第四段从士大夫的心灵的释放的角度,说明了佛学东渐和禅宗兴起对于中国诗学界异端突起的重要作用,使中国文化在审美疲乏中得到复兴。
D. 全文多运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手法,着重强调了中国诗学传统和文学传统缺乏独立性和非功利、非伦理的审美观。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以载道”思想强调文学的承载、阐明、传达“道”的社会功用,强调文学促进社会道德进步的宗旨。这一思想贯穿于我国古代文学之中。
B. 在经世致用文学观的影响下,中国后世的演义小说既缺乏《山海经》神话中的阳刚,也没有《诗经》三百篇中的清纯,处于审美疲乏的状态。
C. 国民受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代小说的影响,民族也因此滋生很多难以治愈的病态心理,可见,文学对人的思想、对社会会产生影响。
D. 王国维和陈寅恪以不拘流俗的敏锐眼光,洞察了中国文化中非功利、非实用的审美传统始终阙如的弊端,这表明他们对中国文化具有批判精神。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青衣
毕飞宇
自古到今,唱青衣的人成百上千,但真正领悟了青衣意蕴的极少。筱燕秋是个天生的青衣坯子,二十年前,京剧《奔月》的成功演出,让人们认识了一个真正的嫦娥。
可造化弄人,此后她沉寂了二十年,在远离舞台的 戏校里教书。学生春来的出现,让筱燕秋重新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二十年后,《奔月》复排,这对师生成了嫦娥的AB角。把命都给了嫦娥的筱燕秋一口气演了四场,她不让。不要说自己的学生,就是她亲娘老子来了她也不会让。这不是A档B档的事。她是嫦娥,她才是嫦娥。筱燕秋完全没有在意剧团这几天气氛的变化,完全没有在意别人看她的目光,她管不了这些。只要化妆的时间一到,她就平平静静地坐在了化妆台的前面,把自己弄成别人。
天气晴好了四天,午后的天空又阴沉下来了。昨晚的天气预报说了,今天午后有大风雪的。下午风倒是起了,雪花却没有。午后的筱燕秋又乏了,浑身上下像是被捆住了,两条腿费劲得要了命。下午刚过了三点,筱燕秋突然发起了高烧。高烧来得快,上得更快。筱燕秋的后背上一阵一阵地发寒,大 腿的前侧似乎也多出了一根筋,拽在那儿,吊在那儿,无缘无故地扯着疼。筱燕秋到底不踏实了,到医院挂了妇科门诊。医生说,“最好呢,住下来。”筱燕秋没有讨价还价,生硬地说:“我不住。”医生拿起了处方,龙飞凤舞,说:“先消炎,再忙你也得先消炎。先吊两瓶水再说。”利用取药的工夫筱燕秋拐到大厅,她看了一眼时钟,时间不算宽裕,毕竟也没到火烧眉毛的程度。吊到五点钟,完了吃点东西,五点半赶到剧场,也耽搁不了什么。这样也好,一边输液,一边养养神,好歹也是住在医院里头。
筱燕秋完全没有料到会在输液室里头睡得这样死,简直都睡昏了。筱燕秋起初只是闭上眼睛养养神的,空调的温度打得那么高,养着养着居然就睡着了。筱燕秋那么疲惫,发着那么高的烧,输液室的窗户上又挂着窗帘,人在灯光下面哪能知道时光飞得有多快?筱燕秋一觉醒来,身上像松了绑,舒服多了。醒来之后筱燕秋问了问时间,问完了眼睛便直了。她拔下针管,包都没有来得及提,拔完了针管就往门外跑。
天已经黑了。雪花却纷扬起来。雪花那么大,那么密,远处的霓虹灯在纷飞的雪花中明灭,把雪花都打扮得像无处不入的小婊子了,而大楼却成了气宇轩昂的嫖客,挺在那儿,在错觉之中一晃一晃的。筱燕秋拼命地对着出租车招手,出租车有生意,多得做不过来,傲慢得只会响喇叭。筱燕秋急得没病了,一个劲地对着出租车挥舞胳膊,都精神抖擞了。她一路跑,一路叫,一路挥舞她的胳膊。
筱燕秋冲进化妆间的时候春来已经上好妆了。她们对视了一眼,春来没有开口。筱燕秋上课的时候关照过她的,化上妆这个世界其实就没有了,你不再是你,他也不再是他,——你谁都不认识,谁的话你也不要说。筱燕秋一把抓住了化妆师,她想大声告诉化妆师,她想告诉每一个人,“我才是嫦娥,只有我才是嫦娥!”但是筱燕秋没有说。筱燕秋现在只会抖动她的嘴唇,不会说话。此时此刻,筱燕秋就盼望着西母娘娘能从天而降,能给她一粒不死之药,她只要吞下去,她甚至连化妆都不需要,立即就可以变成嫦娥了。西母娘娘没有出现,没有人给筱燕秋不死之药。筱燕秋回望着春来,上了妆的春来比天仙还要美。她才是嫦娥。这个世上没有嫦娥,化妆师给谁上妆谁才是嫦娥。
锣鼓响起来了。筱燕秋目送着春来走向了上场门。大幕拉开了,筱燕秋知道她的嫦娥这一回真的死了。嫦娥在筱燕秋四十岁的那个雪夜停止了悔恨。死因不详,终年四万八千岁。
筱燕秋回到了化妆间,无声地坐在化妆台前。剧场里响起了喝彩声,化 妆间里就越发寂静了。她望着自己,目光像秋夜的月光,汪汪地散了一地。筱燕秋一点都不知道她做了些什么,她像一个 走尸,拿起水衣给自己披上了,然后取过肉色底彩,挤在左手的掌心,均匀地、一点一点地往脸上抹、往脖子上抹,往手上抹。化完妆,她请化妆师给她吊眉、包头、上齐眉穗、带头套,最后她拿起了她的笛子。筱燕秋做这一切的时候是镇定自若的,出奇地安静。但是,她的安静让化妆师不寒而栗,后背上一阵一阵地竖毛孔。化 妆师怕极了,惊恐地盯着她。筱燕秋并没有做什么,也没有说什么,只是拉开了门,往门外走。


展开余下试题筱燕秋穿着一身薄薄的戏装走进了风雪。她来到剧场的大门口,站在了路灯的下 面。筱燕秋看了大雪中的马路一眼,自己给自己数起了板眼,同时舞动起手中的竹笛。她开始了唱,她唱的依旧是二簧慢板转原板转流水转高腔。雪花在飞舞,剧场的门口突然围上来许多人,突然堵住了许多车。人越来越多,车越来越挤,但没有一点声音。围上来的人和车就像是被风吹过来的,就像是雪花那样无声地降落下来的。筱燕秋旁若无人,边舞边唱……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小说在叙事方面有独特之处,将人和戏巧妙结合,为人设戏,以戏写人。人与戏彼此叠映,相互阐释。
B. 小说通过筱燕秋闯进化妆间后和春来“对视了一眼”这个细节,微妙地揭示出这对师生之间的矛盾纠葛。
C. 小说细致入微地记叙、描写了筱燕秋自己化妆的情形和动作,符合人物身份特征,展现了她的内心世界。
D. 小说结尾记叙了筱燕秋在风雪中路灯下轰轰烈烈的“演出”,旨在表现她艺术的高超和自负的个性。
5. 文中有三处关于“风雪”的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6. 小说以“嫦娥”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 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选摘自《乡土中国》,费孝通)
材料二
2009年至2010年间,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20个课题组267人集中对我国长江、黄河流域以及西北、西南17个省1113个县(含县级市)中的902个乡镇传统村落文化遗存进行了为期25天至30天不等的综合性复查。据“遗存实情”记录统计数据显示,传统古村落生态状况令人堪忧。这些地域中,颇具历史、民族、地域文化和建筑艺术研究价值的传统村落,2004年总数为9707个,至2010年仅幸存5709个,平均每年递减7.3%,每天消亡1.6个传统村落。
(选摘自《光明日报》,2012年01月15日)
材料三
“这是拍摄的意外之喜,台湾东南50海里 外有个孤岛叫兰屿,是台湾原住民达悟人世居之地。他们到现在采取的都是自己造舟、潜水捕鱼的生活方式。有个渔民说,‘我们吃的饱就好,我们要让海洋也能休息’。这句话出自一位没上过几年学的渔民之口,但我们这些生活在大城市之中的人,有谁能做到?这对宣扬利益最大化的商业世界来说,就是个悖论。但它恰恰是让每一个生命都能活得更好的最优解。这是几乎所有古村落的共性,驯鹿村村民,见到十头野生驯鹿,猎五头放走五头,母鹿全放走;冬天烧火取暖,只捡枯叶、断木,从来不砍新鲜的树;野外碰到熊,如果熊不发起攻击绝对不开枪。先民留下来的哲学,无论何时都不该被忘记。”
(选摘自纪录片《了不起的村落》导演黎振亚接受《新京报》记者的采访稿,2017年12月16日)
材料四
“现在的古村落开发已成套路,粗鄙化严重。”冯骧才说,“据我所知,一些村落腾笼换鸟,将当地村民迁走,交给旅游开发公司运营,大搞农家乐和民宿,编造伪民间故事吸引游人。”“如果我们的村落这么发展下去,再过十年或者十五年,我们认定下来的这几千个宝贵的传统村落就会有‘得而复失’的危险,变成‘千村一面’。这是个非常可怕的问题。”冯骥才说。
他同时强调,乡村不是不能搞旅游,恰恰相反,特别好的村落还需要旅游传播出去,让人们欣赏它、热爱它。但是,传统村落的价值是多方面的,“不能只为了旅游一个价值,拋掉甚至牺牲其他重要的情感和文化价值。”
……
前不久,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一位工作人员去山西大米村拍摄资料照片,这个村子建于北魏时期,历史悠久。工作结束时,这位工作人员拍了一张与全村村民的合影。令人心酸的是,全体村民只有16个人,还多是老人和妇女。
(选摘自新华网,2017年12月20日)
7. 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中国社会的基层是被称为土气的乡下人,中国社会的乡土性来自于此。
B. 中国传统社会的乡下人住在村落,只能靠种地生存,不会其它技能。
C. 种地是中国传统社会乡下人普遍的谋生办法,泥土的珍贵他们最懂。
D. 土气不流动,庄稼动不得,因此中国传统社会的乡下人不愿离开泥土。
8. 下列对材料二、三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 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课题组复查的村落兼具历史、民族、地域文化和建筑艺术的价值。
B. 长江、黄河流域以及西北、西南地区的传统村落每天消亡1.6个,但其它地区保留完好。
C. “我们吃的饱就好,我们要让海洋也能休息”,达悟人先民的哲学很符合生命最优解。
D. 让每个生命都活得更好对商业世界是个悖论,这个世界只愿做加法,追求利益最大化。
E. 可以预见,台湾兰屿因落后于现代文明,其村落的原始性、文化性将被解构,直至消亡。
9. 根据材料四,概括中国传统村落面临的困境。(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樊逊,字孝谦。河东北猗人也。逊少学,兄仲常优饶之。逊自责曰:“为人弟,独爱安逸,可不愧于心乎?”欲同勤事业。母冯氏谓之曰:“汝欲谨小行耶?”逊感母言,遂专心典籍,恒书壁作“见贤思齐”四字,以自劝勉。
属本州沦陷,寓居邺中,为临漳小史。县令裴鉴莅官清苦,致白雀等瑞,逊上«清德颂»十首。鉴大加赏重,擢为主簿,仍荐之于右仆射崔暹,与辽东李广、渤海封孝琰等为暹宾客。后崔暹大会宾客大司马襄城王元旭时亦在坐论欲命府僚暹指逊曰此人学富才高佳行参军也旭目之曰岂能就耶逊曰:“家无荫第,不敢当此。”
天保元年,本州复召举秀才。五年正月,制诏问求才审官,逊对曰:“今日公卿,抑亦天授,与之为治,何欲不从。高悬王爵,唯能是与。无令桓谭非谶,官止于郡丞;赵壹负才,位终于计掾。则天下宅心,幽明知感,真人去而复归,从此而言,可以无愧。”又问刑罚宽猛,逊对曰:“伏惟陛下昧旦坐朝,留心政术,明罚以纠诸侯,申恩以孩百姓。王者之治,务先礼乐,如有未从,刑书乃用,宽猛兼设,水火俱陈,则天下自治,大道公行。”七年,诏令校定群书,逊等十一人同被尚书召共刊定。时秘府书籍纰缪者多,逊乃议曰:“按汉中垒校尉刘向受诏校书,每一书竟,表上,辄言:臣向书、太史公书、太常博士书、中外书合若干本,以相比校,然后杀青。向之故事,见存府,即欲刊定,必藉众本。邢子才、魏收等并是多书之家,请牒借本参校得失。”凡得别本三千馀卷,«五经»诸史,殆无遗阙。八年,诏尚书开东西二省官选,所司策问,逊为当时第一。
(节选自«北齐书•樊逊传»)


展开余下试题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后崔暹大会/宾客大司马襄城王元旭时亦在坐/论欲命府僚/暹指逊曰/此人学富才高/佳行参军也/旭目之曰/岂能就耶/
B. 后崔暹大会宾客/大司马襄城王元旭时亦在坐/论欲命府僚/暹指逊曰/此人学富/才高佳行参军也/旭目之曰/岂能就耶/
C. 后崔暹大会宾客/大司马襄城王元旭时亦在坐/论欲命府僚/暹指逊曰/此人学富才高/佳行参军也/旭目之曰/岂能就耶/
D. 后崔暹大会/宾客大司马襄城王元旭时亦在坐/论欲命府僚/暹指逊曰/此人学富/才高佳行参军也/旭目之曰/岂能就耶/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掾”原为佐助之意,后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如“掾曹,掾史,掾属”。“计掾”是古代州郡的计吏。
B. “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转达臣子进言意愿的侍者,后发展为帝王的谦称。
C. “表”是给皇帝的奏章,与之相关的词语“表函”是上呈天子的函件,“表奏”是表文奏章,“表草”是表文草稿。
D. 古代制作竹简,先用火烤,使其冒出水分,这个程序叫“杀青”,也叫“汗青”。选文中“杀青”指书籍定稿。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樊逊有责任心,读书勤勉。他不想安逸地受人照顾,愿与兄长一同致力家业;在母亲开导下,他又全力研读典籍,并常在墙上题字以自勉。
B. 樊逊颇有文才,能把握时机。在担任临漳小史时,他钦佩县令为官清廉,作了十首«清德颂»,受到朝廷的赏识,被征召为主簿。
C. 樊逊善于策对,治国有见地。他认为国家应该重用有才德的人,不要埋没人才;他认为王者之道应以礼乐为先,后用刑罚,恩威并施。
D. 樊逊能以史为鉴,处事有方。他在主持校定群书时,借鉴汉代刘向的做法,搜集各种不同版本的书籍对照校定,最终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昧旦坐朝,留心政术,明罚以纠诸侯,申恩以孩百姓。(5分)
(2)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两2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贺新郎 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张元干①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②。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 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耿③ 斜河,疏星残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 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 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 举大白④ ,听《金缕》。
【注】①张元干,南宋初爱国词人。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南宋向金屈辱求和,枢密院编修官胡铨(字邦衡)因上书请斩秦桧,被贬为福州签判。绍兴十二年,胡再遭迫害,被除名押送新州(今广东新兴)编管。时张元干寓居福州,作«贺新郎»以送胡铨,后因此词而被捕下狱,并被削职为民。②故宫离黍:旧时宫殿长满荒草。③耿:明亮。④大白:酒杯名。
14. 下面对这首词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 “底事”,即何事、为什么,冠领以下三句,是作者伤心的疑问;“昆仑倾砥柱”,指遭逢地震这类的自然灾害。
B. “更南浦”二句,始入送别正题,将送别场面置于广阔的时代背景之下,突出了送别的意义,充满悲壮感。
C. “目尽”二句是说:我们关注的是天下古今大事,怎么能像小儿女那样只顾个人的恩怨呢!
D. 这首送别词与通常婉约之作迥然不同,满纸忠愤,慷慨悲凉,具有震撼心弦的力量。
E. 这首词中的“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熊咆龙吟 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运用的修辞手法相同。
15. 结合整首词,具体分析作者抒发的情感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每题1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开篇描述秋风破屋的情景,屋顶的茅草被卷飞过江后洒江郊,挂在高处很难弄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使诗人非常焦急痛心。
(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运用神话、夸张、衬托的手法来写蜀山之高险的句子有:
, 。 , 。
(3)《秋兴八首》中借秋天长江与塞上风景为喻,写时局动荡不安,国家命运暗淡的句子是: , 。
(4)《登高》中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
, 。
(5)《琵琶行》中“月”这一意象贯穿始终,对烘托气氛、推动情节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请写出诗中写到“月”的3个句子:
(6)《荀子•劝学》中指出人要积累善行养成好的品德,就会达到“ , , ”的境界。
(7)《过秦论》中秦始皇为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所采取的措施是:
, , , 。
(8)《雨霖铃》中一个全用名词排列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情景交融,抒发出浓浓的愁绪。
(9)《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司马迁通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语言描写,展现出蔺相如以国家之事为先,将私人恩怨置后的高尚情操。
(10)《望海潮》之中写出杭州重山叠湖,夏秋西湖之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 表达题(共75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近日,一篇《交大,对不起,我不是那10%》的文章在网络上流传。作者是北京交通大学2018届的一名毕业生。他在文中写道,只有10%优秀毕业生才能 地去会堂参加学校的毕业典礼,而剩下的人需要坐着教室里观看毕业典礼的直播。
大学是人文精神的栖息地,不管社会把人分为多少层级、打上多少标签,大学师者对所有学生都应 ,没有人格高低之分。如果师者眼里“只有10%优秀毕业生”,怨不得社会对你 。同时,( ),那么大学老师应是社会好风气的源头活水。
有人说,大学毕业典礼是最后一课,可别小瞧了握手、拨穗、合影,从校长手中接到毕业证对具体某位学生而言是毕业课的百分之百,但为某个学生发毕业证对校长而言则只是工作的多少分之一。这一课在教室里看校长和优秀毕业生的仪式,对自己而言不完整。同时,学生难免会生出一种学校咋就视我为“可以忽略的沉默大多数”的消极情绪。
大学之道,是容不得师者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的,哪怕是毕业了,有的学生成为社会精英,有的学生泯然众人,也不可 ,甚至校庆时只盯着少数几个高官富豪校友。大学守不住这个底线,在大学精神上得了势力病,焉能称其为大学?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为某个学生发毕业证对校长而言只是多少分之一的工作,但从校长手中接到毕业证对具体某位学生而言则是百分之百的毕业课。
B. 从校长手中接到毕业证对具体某位学生而言是毕业课的百分之百,但为某个学生发毕业证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下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四川省雅安”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6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