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中考模拟卷

阅读:336  2019-04-17
标签:人教版 九年级 总复习 中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36]
2019年广东省中考语文模拟卷(四)
2019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语文模拟考试试卷(四)
说明:
1.全卷共6页,满分为120分。考试用时为12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在答卷密封线内填写个人有关信息
3.答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案必须写在答卷各题目的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本试卷设有附加题,共10分,考生可答可不答;该题得分作为补偿分计入总分,但全卷最后得分不得超过120分
5.考生务必保持答卷的整洁,
一、基础(24分)
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0分)
(1)水何澹澹, 。(曹操《观沧海》)(1分)
(2)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1分)
(3)夫战,勇气也。 , ,三而竭。(《曹刿论战》)(2分)
(4)《次北固山下》中立意新颖,构思巧妙,富有哲理,“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留传千古的名句是“ , ”。(2分)
(5)请把陆游的《游山西村》默写完整。(4分)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 。
, 。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
(1)她到底是文墨小康之家出身,虽没上过学,却也xūn táo( )得一身书香,识文断字。
(2)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是xiè dú( )职业之神圣。
(3)那种清冷是柔和的,没有北风那样duō duō bī rén
( )。
(4)还没等观众从yǎn huā liáo luàn( )中反应过来,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金秋的阳光温馨恬静,乡下的秋风和煦轻柔,蓝天白云飘逸悠扬。
B.清晨,走在林间小路,听到一阵阵清冽的鸟鸣声,我的心情顿时变得轻松愉悦。
C.诵读经典对提升学生修养,陶冶学生性情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D.他是一个技术成熟、经验丰富的选手,这次在奥运会上夺冠,应该是十拿九稳的事。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已经闭幕了,但是他在世界杯上的精彩表现,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难忘的印象。(把“难忘的”调到“不可磨灭的”前面)
B.现在的80后、90后人群中有很多“低头族”,“低头族”是指在社交场合不关注身边的人,跟人聊天时老忍不住看手机。(在句末加上“的人”)
C.肆意编造一些“趣闻”来迎合部分读者的需要,出版社赚了钱,可是那些书能起到什么样的社会效果呢?(把“起到”改为“达到”)
D.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在广东珠海举行,总长约55公里左右的港珠澳大桥,跨越伶仃洋,东接香港,西接广东珠海和澳门,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删去“约”或“左右”)
5.2018年10月30日,武侠小说泰斗金庸永远离开了我们,但他创作的多部脍炙人口的武侠小说将永存于世。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答。(4分)
金庸小说艺术上的成功,得力于戏剧、电影者尤多。戏剧和电影方面的实践,对他的小说创作很有影响。如果说其小说场面和人物调度的舞台化来源于戏剧的话,那么笔墨描写的视觉化、场景组接的蒙太奇化等则得力于电影。金庸在小说中运用戏剧技巧,形态多样;至于将电影技巧引进小说,更构成了金庸作品艺术上的一大特色。


浏览完整试题(1)提取以上内容的主要信息,在横线上写出四个关键词。(不超过15字)(2分)
(2)金庸先生给自己十四部中、长篇小说写过一副对联,分别由《飞狐外传》《雪山飞狐》《连城诀》《天龙八部》等作品中的第一个字按顺序组合而成,在广大金庸迷中广为流传。请你根据以上介绍及对联常识,将下面的四个短语组合成这副对联。(2分)
笑书神侠 飞雪连天 倚碧鸳 射白鹿
二、阅读(46分)
(一)(10分)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1) 杂然相许    
(2) 河曲智叟亡以应    
(3) 惧其不已也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方七百里,高万仞”一句从面积和高度两个方面说明太行、王屋二山又高又大,暗示移山的任务十分艰巨。
B.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C.愚公移山的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质疑和智叟的嘲笑。
D.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二)(9分)
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也。雄少而好学,博览无所不见,默而好深沉之思。清静亡为,少耆①欲,家产不过十金,乏无儋石②之储,晏如也。自有大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
雄尝好辞赋。先是时,蜀有司马相如,作赋甚弘丽温雅,雄心壮之,每作赋,常拟之以为式。又怪屈原文过相如,至不容,作《离骚》,自投江而死。悲其文读之未尝不流涕也以为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湛③身哉!乃作书,往往摭《离骚》文而反之,自岷山投诸江流以吊屈原,名曰《反离骚》。
初,雄年四十余,自蜀来至游京师,大司马车骑将军王音奇其文雅,召以为门下史,荐雄待诏。岁余,奏《羽猎赋》,除为郎,给事黄门,与王莽、刘歆并。哀帝之初,又与董贤同官。当成、哀、平间,莽、贤皆为三公,权倾人主,所荐莫不拔擢,而雄三世不徙官。及莽篡位,谈说之士用符命④称功德获封爵者甚众,雄复不侯,以耆老⑤久次转为大夫。恬于势利乃如是。
於时,刘歆及范逡敬焉,而桓谭以为绝伦。桓谭曰:“今扬子之书文意至深,而论不诡于圣人,若使遭遇明君,更阅贤知,为所称善,则必度越诸子矣。”
(选自《汉书•扬雄传》,有删改)
注释:①耆:同“嗜”,嗜好。②儋石:一石为石,二石为儋,指数量少。③湛:同“沉”,使沉没。④符命:古代指天赐吉祥给人君的凭证,即祥瑞之物。⑤耆老:年寿高。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清静亡为/国恒亡
B.自投江而死/自非亭午夜分
C.大司马车骑将军王音奇其文雅/邑人奇之
D.而论不诡于圣人/每与臣论此事
10.文中画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限断三处)
悲 其 文 读 之 未 尝 不 流 涕 也 以 为 君 子 得 时 则 大 行 不 得 时 则 龙 蛇
11.扬雄作为大儒,备受推崇。《陋室铭》和本文都推崇他的什么品德?
(三)(10分)
阅读经典是打开人生的正确方式
王纪人
①经典正在被日益边缘化——这已是无需回避的事实。不信可以去问问小学生,有几个孩子在课外另读过安徒生和格林的其他童话?去问问中学生,除了语文课上读过篇幅短小的少量中外名著,是否在个人的课外阅读中启动了有一定规模的经典处女读,是读过十几本还是一本也没有?再去问问大学生,除了本专业的必读和选读,成系统地读过多少中外文学经典?有否做过读书笔记或写过读后感?
②据统计,现在在中国,年人均读书不足五本,那么其中是否有一本是经典?对于可能的回答我是不乐观的。
③既然经典已被忽视和边缘化,那么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就有必要首先了解一下什么是经典。在这里我无意于提供一个词典式的定义,主要侧重于描述。
④在我看来,经典肯定是原创、新颖、横空出世、与众不同、空前绝后、深深打上自我印记的作品。不仅如此,它们的生命力是如此久远,虽然创作者已经逝去,但由于其杰作长留人间而使他们的名字永垂史册。这些杰作跨越千百年仍能激起人们的阅读热情,吸引无数的后来者作跨时空的审美朝圣,一代又一代的写作者奉之为楷模,从而成为永远值得继承的遗产。经典肯定是名著,名著却不一定是经典,只有经得起时间淘洗并可以重复阅读的名著才可能是经典。经典是一份幸存者的名单,因为它们一要得到保存,二要流传,三要进入公认的文学史学。进入各种选本和大学教科书,最后进入文学史,这是它们得以流传和承认的大致历程。但这个历程还只是一个没有最终定论的过程,因为可能进入过多或被误判,遴选者的评判标准过于宽松甚至出了偏差。由于这种种不确定性,经典化必然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曾经被认为毫无疑问的,最后可能出局,曾经被忽略和被淘汰的,最终可能被重新发现。所以经典作品只是在事后的历史视角才被看作是经典作品的。有些人迫不及待地把经典的桂冠献给一部刚刚出版的作品,不知是因为天真还是出于阿谀。


展开余下试题⑤经典应该是心智的成熟、文体的成熟和语言的成熟。这三者不无内在的联系,但并不是说有了一个成熟就有其他两个成熟,因为它们又有各自的要求,代表了文学的最重要的方面,三者不可或缺。有的作品因为反复被宣传,弄得名声很大,但往往缺少思想,或者缺少长篇的丰赡,时见捉襟见肘,或者语言生涩,这任何一方面的缺陷使它总归有一天会被淘汰。所以纵观一部文学历史,真正能够得到公认的经典作品不会太多,得到公认的经典作家相对更少,因为他们一人可能写出多部堪称经典的长剧、长篇和更多的短章。对经典作品和作家的认定,存在过严或过偏的现象。例如艾略特,甚至认为英国文学没有经典,莎士比亚和弥尔顿都不可能获得经典作家的头衔。这种虚无主义的言论莫非暗藏着自己的野心?因为当时他已从美国移民到英国。南非的诺奖获得者库切曾明白地提出了怀疑。我比较倾向对欧洲文学经典作家的如下排名:荷马、维吉尔、但丁、乔叟、蒙田、莎士比亚、塞万提斯、弥尔顿、歌德、托尔斯泰、易卜生、普鲁斯特和卡夫卡。如果参照这个比较严格的名单,我认为中国的经典作家至少可以提到如下几位:庄子、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王维、杜甫、韩愈、苏轼、辛弃疾、汤显祖、曹雪芹、鲁迅。当然,这两份名单仍可适当增补。需要说明的是,非经典作家也可能创造经典作品。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煜和李清照的多首词作等等即是。
⑥庄子在《养生主》里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意思是:人生有限,知识无边。以有限的人生追随无边的知识,那就令人疲困。这句话自然不是反对求知,可以引申为因为生命有涯,在世难久,如果让各种拙劣之作充斥我们的人生,岂非白白浪费宝贵的生命吗?布鲁姆未必读过《庄子》,但他却不谋而合地说出了同样的道理:“我们拥有经典的原因是生命的短促。人生有涯,生命终有尽时,要读的书前所未有的多。”阅读经典关系到人的生命如何通过有意义的阅读和践行变得有意义。
⑦经典对我们特别重要,是因为它们隐含了一个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全部天才。如果我们不去接触,永远不会知道人类的心智可以达到如此辉煌的程度,那些天才们的创造如有神启。
⑧经典赋予我们认知能力,认知自我和世界;赋予我们感受美的能力,抵抗丑和创造美;赋予我们懂得人生终极价值的能力,拒绝平庸委琐,追求尊严和自由。正如一位哲人所说:“在每部伟大的著作中我们都可以辨识出我们自己忽视掉的思想;它们以带有一种陌生感的尊严重新回到我们身边。”
⑨现在有个流行句式叫“打开……的方式”,在此我愿以很真诚的态度来借用:阅读经典是打开人生的正确方式。因为只有人类自己创造的,又历经时间淘洗的经典,才集中体现了古今中外的智慧。其中文学经典更是体现了真善美的价值取向,使假恶丑暴露无遗。在这个价值发生惑乱的时代,多读一点经典,也许可以使我们,尤其是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有一颗澄明博大之心。
(选自《解放日报》,有删改)
1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据统计,现在中国人年均读书不足五本,其中还不一定有经典,可见经典正在被中国人日益边缘化。
B.经典是跨越千百年仍能激起人们的阅读热情,吸引无数的后来者作审美朝圣,吸引一代又一代的写作者奉之为楷模的人类永远值得继承的遗产。
C.名著不一定是经典,只有经典作家创作的经得起时间淘洗并可以重复阅读的名著才可能是经典。
D.阅读经典可以让我们的生命通过有意义的阅读和践行变得有意义。
13.下列论据插入的位置不够恰当的一项是(  )
A.布鲁姆说:“我们拥有经典的原因是生命的短促。人生有涯,生命终有尽时,要读的书前所未有的多。”插入第⑥段。
B.高尔基说:“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们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插入第⑦段。
C.雨果说:“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插入第⑧段。
D.陈寿说:“一日无书,百事荒废。”插入第⑨段。
14.结合选文,谈谈什么是经典,我们为什么要阅读经典。
(四)(17分)
父亲的背影
①和父亲不相见已是一年有余了,我常常梦到父亲的那个背影……
②去年国庆放假回家,父亲说从镇上到家没有车,他开电瓶车来接我。七十岁的老人了,能开电瓶车吗?望着坐在前面开车的父亲,我看到的是他的背影:他低着头看着前方,脊背突起,根根骨头清晰可辨,上面只裹着一张皮。他扶着方向盘,弯着腰,看上去就像一张犁辕。这还是我那伟岸高大的父亲吗?
③父亲年轻的时候,在山里帮人炸石头。我空闲时,喜欢到他那里玩耍。那时,我经常看到他挥舞着大铁锤,把石头砸得金星乱飞。这是怎样一个形象呢?也许用个特写就能表现出来:身形高大的父亲,脊背宽阔如门,两腿站立如柱,两臂肌肉暴起,挥舞起铁锤来,带着呼呼的风声。
④前些日子,看到库尔贝的一幅油画《采石工》,我才恍然明白我的印象与现实有着不小的偏差。因为那时生活拮据,父亲应该和《采石工》中的主人公类似,戴着没有檐的草帽,穿着满是补丁的衣服,鞋子也是破的,连脚后跟都露出来了。这能从父亲当年拍的一张黑白照看出来。
⑤这就是残酷的现实,但我还是喜欢父亲那个砸石头的背影:棕色的脊背,绷紧的双臂,高举的铁锤。整幅画面有着无穷的张力和撼人心魂的表现力,谁看了不会对他跷起大拇指呢?但是,眼前的父亲却完全没有了那种气势,委顿矮小,说话都有些不能关风,还怎么和当年那个形象相比较呢?不忍再想,不能再看。
⑥回到家,我感冒了。身体软软的,提不起精神。看到父亲挑着一担粪去浇地,我说我来。父亲笑说,你是纸扎的,经不起风。这时,我又看到了父亲的背影:他伸着颈,哈着腰,两手抓着扁担,整个人弯成了一张弓。望着他步履蹒跚的样子,我的眼泪流了出来。身为儿子,我却不能让年迈的父亲颐养天年。
⑦走的那天,临出门,父亲叫我等一等,摘些苦柚带着。他说苦柚对我的高血压和高血脂有益,一树的苦柚基本上都被他捎到了我的手里。望着树顶的苦柚,他准备爬上树去摘。这么大年纪的人了,危险!我叫嚷着跑到父亲的眼前,想要夺下他的腰篮,但他断然回绝了:别看你比我年轻,但是爬树,我灵活,你不行。
⑧倒吊在树上的父亲,就像一只塑料袋挂在树上,迎风飞舞着,似乎随时都会被风吹落。这时我的泪又来了。父亲哪里还有当年的宽阔背脊,人瘦得有些变形,只剩下一手可握的轮廓了。一件夹克被风扬起来,就像被鼓起的风帆,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只蜕皮的蝉一样。那手更是让人不忍直视——黢黑的像烧火棍一样,没有一点光泽;皲裂的像麻秆一样,没有一点肌肉。这还是父亲吗?眼泪像决堤的洪水一样淹没了我的视线。
⑨一年多来的每一个日子里,我都思念着父亲,忘不了他弯曲的背影。无论怎样,我一定要回去看看父亲,和他说一说我的工作、我的生活……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7年第15期,有删改)
15.本文写了父亲哪几件事?
16.请从人物描写方法或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子。
身形高大的父亲,脊背宽阔如门,两腿站立如柱,两臂肌肉暴起,挥舞起铁锤来,带着呼呼的风声。
17.第④段中写到油画《采石工》有何作用?
18.作者在第⑤段中说“还是喜欢父亲那个砸石头的背影”,文章开头和结尾又说“常常梦到父亲的那个背影”“忘不了他弯曲的背影”,这两者矛盾吗?为什么?


展开余下试题三、作文。(50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按要求作文。(50分)
逗号,表示句子中较小的停顿,说明句子的意思还没有表达完毕。这正如生活一样,我们所经历的每一件事情,其实只是漫漫人生中的一个逗号,后面的路还很长……
请以“逗号”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1)文体自选;(2)不少于600字;(3)不要套作,不得抄袭;(4)不得透露真实的人名、校名等相关信息。
附加题(10分)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1~3题。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选文中我对阿长产生“新的敬意”,认为她“确有伟大的神力”的原因是什么?作品两次提到“产生了敬意”和 “神力”,请指出另外一次是什么事后产生的?(情节概述)
2.选文中提到了阿长“谋害隐鼠”。根据文章的内容,说说作者还写了阿长的哪些事情?(情节概述)
3.根据作品的内容,说说阿长为什么关心《山海经》?这突出了她怎样的性格特征?(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和评分说明
1.(1)山岛竦峙(2)伤心秦汉经行处(3)一鼓作气,再而衰(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本题共5小题10组空格,每组空格1分,错、漏、多1字,扣完为止)
2.(1)熏陶(2)亵渎 (3)咄咄逼人(4)眼花缭乱
3.B【解析】清冽:清凉寒冷,常用于描写湖水、溪水等。不能用于形容声音。
4.A【解析】句中“不可磨灭”已经有了“难忘”的意思,两者重复。正确的改法是删去“难忘的”或“不可磨灭的”。
5.示例:(1)金庸小说艺术 戏剧 电影 技巧
(2)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6.(1)赞同(2)通“无”(3)停止
7.(1)用箕畚装土石并将其运到渤海边上。
(2)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8.C【解析】 “献疑”并非质疑。
9.C 解析:A项,同“无”,没有/灭亡。B项,自己/如果。C项,均为“对……到惊奇”。D项,观点/谈论,讨论。
10.悲其文/读之未尝不流涕也/以为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
11.推崇扬雄淡泊名利,家境贫寒却安之若素,未遇明君、贤知,才华未显于天下,但扬雄不戚戚汲汲。
[参考译文]
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扬雄小时候喜欢学习,博览群书,没有什么不知道的,性情沉默,喜欢深思。为人简朴,悠闲自在,没有什么特别的喜好,家产不超过十金,贫困得没有什么储粮,他安之若素。自己有最低的限度,不是圣贤的书不喜欢;不适合自己心意的事,即使能富贵也不去做。
扬雄曾经喜好辞赋。此前,蜀有司马相如,作赋很壮丽典雅,扬雄心中佩服他,每次作赋,常把他作为榜样模仿。又惊讶屈原文才超过相如,却至于不被容纳,作《离骚》,自己投江而死,为他的文章感到悲伤,读时没有不流泪的。认为君子时势顺利就大有作为,时势不顺就像龙蛇蛰伏。机遇好不好是命,何必自己投水呢!便写了一篇文章,常常摘取《离骚》中的句子而反驳它,从岷山投到江水中来哀悼屈原,名为《反离骚》。
起初,扬雄四十多岁时,从蜀来京师游学,大司马车骑将军王音为他的文才感到惊奇,就召他担任门下史,推荐扬雄待诏。一年多后,上奏《羽猎赋》,拜为郎官,任黄门给事,和王莽、刘歆并列。哀帝初,又和董贤同官。成、哀、平年间,王莽、董贤都位列三公,权力超过人君,推荐的人没有不提拔的,但扬雄三代不升官。到王莽篡位,论谈者用符命赞美其功德而被封爵的人很多,扬雄仍不被封侯,因年纪大而渐升为大夫。他就是如此淡泊名利。
那时,刘歆和范逡敬重他,桓谭则认为他的文章无与伦比。桓谭说:“现在扬子的书文义最深,论述不违背圣人,如果后来遇到逢时的明君,再经历几个贤明的人的阅读,被他们称道,那么必定超过诸子了。”
12.C 解析:从文章第⑤段“需要说明的是,非经典作家也可能创造经典作品”可见C项“只有经典作家创作的……”是错误的。
13.D 解析:最后一段是作者再次重申论点“阅读经典是打开人生的正确方式”,并倡导大家,特别是青少年要多读经典,与D项陈寿说的名言不相符。
14.经典就是:①原创、新颖、横空出世、与众不同、空前绝后、深深打上自我印记的作品。②生命力久远,经得起时间淘洗并可以重复阅读的名著。③是心智的成熟、文体的成熟和语言的成熟。我们阅读经典是因为:①阅读经典关系到人的生命如何通过有意义的阅读和践行变得有意义。②它们隐含了一个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全部天才。③经典赋予我们认知、感受美、懂得人生终极价值的能力。
15.①开电瓶车来镇上接“我”;②年轻时帮人炸石头;③父亲挑粪浇地;④父亲爬树为“我”摘苦柚。
16.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细节描写,形象地写出了“我”印象中父亲健硕强壮的形象,与现在枯瘦的形象作对比,写出了父亲的辛劳与苍老。
17.通过与现实的比对,表明了父亲并没有“我”印象中那么强壮,写出了父亲当年的辛劳和现在的苍老。
18.不矛盾。“我”喜欢那个砸石头的背影,这个背影让“我”崇拜,让“我”依赖;但是“我”常常梦到一年多以前见到的父亲背影,那时的父亲已经不再年轻,他需要“我”的陪伴。
附加题
3.因为“我”非常喜欢而且想得到一本《山海经》,长妈妈很想满足“我”这个想法。这表现了长妈妈朴实善良的性格特征。
2.示例:喜欢切切察察的毛病;阿长的睡相不好,总摆一个“大”字;元旦的古怪仪式;讲“长毛”的故事。
1.原因是阿长给“我”买加了渴望已久的《山海经》,她做到了别人不肯做或者不能做的事情。另一次是讲“长毛”的故事后产生的。
标签:人教版 九年级 总复习 中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19年广东”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3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