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372  2019-05-05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72]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天府中学2019届高三二诊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8~2019 学年高 2016 级“二诊”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2019.3.2
命题人:石室天府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 审题人:李俊冠 姜霖 责任人:毛峰
第I 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人类智慧发展的不同的历史阶段,科学(本文特指自然科学)和艺术之间在内容或者形式方面都有各不相同的联系方式,考察二者在不同阶段相互联系的特征对于理解二者的关系很有意义。古代文明中,艺术与萌芽时期的科学的结合是通过神话传说和宗教来完成的,有关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后来的古希腊的史料几乎都是神话与宗教。据记载,古埃及的医学史涉及一个有关“贺鲁斯之眼”的神话,这个神话使埃及人将“贺鲁斯之眼”崇敬为守护与康复的象征,以至于“R”这个象征着贺鲁斯眼睛的神秘符号便出现在后来医生的处方笺上。金字塔的修建可以看成是神话幻想和科学的完美结合,这些埃及王朝的法老们幻想能够使之再生的陵墓以最简单的几何形状获得最抽象的艺术效果。古代的宇宙论思想也与神话直接相关,很多民族的神话传说里都认为大地是被某种有力的能够负重的动物驮在背上的,并以这些动物因为过于劳累导致腿脚抖动来解释地震的成因。古代科学与艺术神话的这种从内容到形式近乎自然的融合,既与当时的科学发展状态有关,也与神话的性质和形成背景有关。
文艺复兴后,科学与艺术的联系主要是通过绘画和文学的形式来实现的。将绘画艺术和科学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早期人物之一是意大利的达•芬奇。他创作了一系列详细记录人体结构及功能的笔记和素描,具有艺术作品和科学研究的双重价值。近代以来,将艺术与科学联系在一起的还有诗歌和小说等文学作品。英国优秀的诗人亚历山大•蒲柏的童年时期恰好是牛顿确立经典力学并在数学和天文学、光学等领域取得辉煌成就的黄金时代,他在诗中这样赞美牛顿:大自然及其规律,隐匿在黑暗中,神说,“让牛顿去吧”,一切变得光明。不仅是诗人,思想家们还用其他的文学形式来赞美科学,比如托马斯•莫尔以水手对话的形式写成幻想小说《乌托邦》,书中的“乌托邦人”竟然掌握着当时最高水平的科学技术并广泛地加以运用。空想主义者康帕内拉所著的《太阳城》也描述了公有社会里所拥有的先进科学和技术。
当代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呈多元化和复杂化趋势。从 20 世纪后期直到今天,现代科学和 当代艺术又以一种完全不同于古代和近代的结合方式呈现给世界,二者交融的侧重点不仅在 于内容或者形式,更在于成果的相互利用,这一特点主要是由于科学和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向 社会的广泛渗透。首先,当代艺术的发展需要多种科技手段的参与和支持。各类艺术形式无 不充分利用科学,尤其是当代技术的最新成就,艺术家们正是巧妙地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塑造 了众多的利用传统表现手段根本无法实现的艺术形象,来满足当今社会不断变换的审美需求。当然,科学和技术不仅是手段,很多科学成果的内容自身就显示出极强的艺术性。比如数学 家们用透代方程在复数平面上产生的分形图案奇幻迷离,这种全新的艺术格调带给人们以对 称与和谐的美感。其次,科学自身的发展与普及也需要艺术家的帮助,只要留意就会发现在 很多国家的城市里都有艺术家们参与科学普及和教育所做出的贡献。
科学与艺术都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学问,二者相互互促进、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成为人类灿烂文化的两翼。当科学与艺术寻找到一个完美的结合点的时候,我们的生活必将散发出无尽的光彩。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讨论科学与艺术之关系》)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医学史上的“贺鲁斯之眼”、法老的陵墓、把大地驮在背上的动物这些史料中,可以看出古代科学与神话近乎自然的融合。
B. 文艺复兴后先进的科学技术兴起,达•芬奇的人体素描、小说《乌托邦》《太阳城》和蒲柏的诗歌都展示了艺术与科学的价值。
C. 为了充分地利用现当代科学和技术的最新成就,艺术家巧妙地塑造了众多的利用传统表现手段根本无法实现的艺术形象。
D. 数学家用迭代方程在复数平面上产生的奇幻迷离的分形图案,显示出全新的艺术格调,这证明了科技手段极强的艺术性。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列举了从古至今社会生活中科学和艺术方面的许多具体实例,论述了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关系。
B. 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与艺术广泛渗透,这是文章论述当代艺术与科学结合呈多元化和复杂化的前提。
C. 文章中三个历史阶段的科学与艺术相互关系的论证重点,始终与二者结合交融的内容或形式有关。
D. 文章按照远古时代、近代和当代的顺序论述了各个历史阶段中科学与艺术相互联系的不同的特征。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通过对人类历史阶段性的考察,我们发现,科学对艺术的影响是不断加强、不断深化的过程。
B. 如果没有现当代多种科学技术手段的参与和支持,就很难满足当今社会不断变换的审美需求。
C. 科学与艺术都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学问,它们的结合是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的必然。
D. 如果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地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就能够寻找到一条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路径。
【答案】1. A 2. B 3. D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B项,根据文意,只有达•芬奇的人体素描具备艺术与科学研究的双重价值。C项,前后分句逻辑关系错误。D项,“这证明了科技手段极强的艺术性”于文不符,不是“科技手段”,而是“科学成果的内容自身”。
点睛:考核对原文内容的理解类试题,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命题的方式经常是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是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的论证分析类试题,考生要注意认真结合选项内容,到原文去找依据。B.科技与艺术广泛渗透,不是“前提”;科技向社会广泛渗透才是“前提”。
【3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D.条件与结论不匹配。寻找到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路径,必须科学和艺术两个方面都不断提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现代化实践因其强调协调经济与环境关系、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双赢而具有明显的“生态现代化”取向。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在开辟排污权交易市场、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中国环保产业在技术水平、产业规模、产业结构、创新能力等方面都还有很大的不足。整体上,转型时期的市场经济对于环境保护的积极作用似乎不能被过高估计。此外,以环境 NGO①为主体的公民社会的成长在促进环境宣传教育、推动公众参与、改进环境治理等方面,也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但作用程度依然有限。
中国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第十二个和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在这些规划纲要中除了明确提出“加快改善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目标及其工作安排外,还设置一些重要考核指标。实践证明,这些指标对于政府和经济主体的行为构成较为有效的约束。
此外,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全国发展的统筹协调,强调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中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
(节选自《经济增长、环境保护与生态现代化—以环境社会学为视角》洪大用)
注:①非政府组 织英文缩写。
材料二

图表:2010-2016 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及同比增速(单位:亿元,%)
注:“十三五”以来,国家不断加大对污染企业和污染源的政治力度,在政策的推动下逐渐加大财政保障力度。预测到 2020 年后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额有望达到 2.25 万亿元。
(选自《环境污染治理投资规模及环保细分市场前景分析》陆澜清)
材料三
中共十九大报告明确将“美丽”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特征,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实现了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完全对应,也是针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作出的战略安排。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环境问题的出现,根本原因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环境问题的解决,归根到底还是要靠更加平衡更加充分的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做到人民需要什么我们就发展什么。现在,人民需要生态产品,就必须把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作为发展应有的内涵,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节选自《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民网)
材料四
英国从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国度,到今天重现蓝天白云,成为空气治理成功的典型。半个世纪英国是如何改善空气质量的?
以 20 世纪 90 年代为划断,之前,英国政府采取的是“应对式”空气污染治理,空气污染立法大都是在具体污染事件出现后,针对具体污染物才颁布相关法律;之后,英国认识到应对式空气污染治理的种种弊端,继而提出“整体式”空气污染治理。从政府层面,英国中央政府一方面提供宏观的战略指导,提出全国空气质量的目标,规划审查和评估全国范围内空气质量的步骤,划分空气质量管理区域,并辅以各种政策文件进行指导帮助;一方面给出相对微观具体的信息指导和技术指导,为地方政府治理空气污染的具体行动提供帮助。另一个重点在于地方政府, 英国地方政府通过实施大量的合作来开展对空气污染的整体治理,这种合作既包括地方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也包括邻近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还包括政府与社会团体的合作。


展开余下试题 (节选自《空气污染整体治理:英国时间及借鉴》蔡岚)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的环境治理目标安排以及考察指标,目的是约束经济主体的行为。
B. 为强化环境治理,政府统筹协调划分主体功能区,并按功能区主体定位评价当地政府绩效。
C.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针对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战略,是新时代政策的基本方略。
D. 中国政府在环境治理上加大政治力度的同时,也逐步加大投资,切实为环保提供财力保障。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 “中国现代化”具有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的“生态现代化”的特点。
B. 从材料二图中可以看出 2012 年同比增速最大是在环保上投资最多的一年。
C. 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是生活需要的增长和经济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
D. 环境非政府组织的宣传教育和推动参与在生态环境治理上发挥了巨大作用。
E. 英国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环境工作提供战略政策技术和部门合作上的指导。
6. 根据上述材料,参照英国经验,概括说明我国要实现生态文明应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4. A 5. AC
6. (1)国家制定相应政策、法规,进行宏观统筹协调;(2)政府为地方政府提供环境治理的技术、信息指导帮助,加大财政保障力度;(3)各级政府、各部门加强合作交流;(4)发挥环境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力量。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以偏概全。不只是针对经济主体,还有政府。根据原文说的:“这些指标对于政府和经济主体的行为构成较为有效的约束”。
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或偷换概念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分析推理类题目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对照,从中找到与原文表述有出入的答案,就可以做出正确选择。
【5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与评价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材料,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B项,由材料二的曲线图可知:并非投资最多的一年。D项,作用有限。材料一说的是“以环境NGO为主体的公民社会的成长在促进环境宣传教育、推动公众参与、改进环境治理等方面,也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但作用程度依然有限。”E项,没有提供部门合作的指导。材料四说的是“英国地方政府通过实施大量的合作来开展对空气污染的整体治理,这种合作既包括地方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也包括邻近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还包括政府与社会团体的合作。”
【6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上述材料,参照英国经验,概括说明我国要实现生态文明应采取哪些措施。”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筛选、整合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材料四,找准有效答题区间,即英国经验,然后参照英国的做法,认真分析、筛选、概括说明我国要实现生态文明应采取的措施。有效答题区间在材料四中,即“从政府层面,英国中央政府一方面提供宏观的战略指导,提出全国空气质量的目标,规划审查和评估全国范围内空气质量的步骤,划分空气质量管理区域,并辅以各种政策文件进行指导帮助;一方面给出相对微观具体的信息指导和技术指导,为地方政府治理空气污染的具体行动提供帮助。另一个重点在于地方政府,英国地方政府通过实施大量的合作来开展对空气污染的整体治理,这种合作既包括地方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也包括邻近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还包括政府与社会团体的合作。”中国可以借鉴英国经验,首先国家要制定相应政策、法规,进行宏观统筹协调;其次,政府为地方政府提供环境治理的技术、信息指导帮助,加大财政保障力度;接着各级政府、各部门加强合作交流;最后还要发挥环境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力量。本题可以分以下四点:国家、地方政府、各部门和社会社团等角度回答。
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山顶的海风
胥得意
当罗布在电视上第一次看到无边无际的大海后,他便知道了高原上那些叫海子的地方不是大海,而是湖泊。藏区的人们世代在高原上生活,他们把雪山脚下或是草地上面的湖泊叫成海,是因为他们觉得眼前的这片水域太大了,像是他们心中的海。
罗布想要走出高原,他想拥有一片真正的大海。自从有了这个梦想之后,他几乎天天都在做着关于大海的梦。罗布想象不出大海的样子,哪怕是海在翻卷着浪花,拍打着海岸,但那只是电视里的画面,根本闻不到海的味道。
罗布想要去看大海。但这只是梦想,他的祖祖辈辈都在高原上,没有一个人去过海边。尤其是当爷爷听说罗布想看大海时,爷爷笑了,说咱们高原上处处都有海子。
又一年征兵开始了,让罗布惊喜的是要从家乡征一批海军。当得知这个消息时,罗布像是疯了一样,他央求阿爸一定允许他报名参军。
阿爸没有阻拦他,只是问:“难道不是海军你就不想去了么?”
罗布说:“不论是什么我都会好好干,可是我最喜欢的还是海军。”
罗布如愿以偿了。当他领到水兵服的时候,他觉得梦想成真了。那天,他在草原上飞快地狂奔,雪山在飞舞,草地在旋转。“我听到了大海的呼唤。”罗布的喊声,一直飞向湛蓝的天空。
新兵营在城市的郊区。几乎每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罗布都能隐隐地听到军舰的汽笛声,浑厚悠远。每一个梦里,军舰都能在罗布的眼前出现。可是,每次醒来,只能听到战友们轻轻的鼾声。
罗布最愿意训练的科目是队列训练;其他的科目都是迷彩服,队列训练的时候,新兵要穿上水兵服。风一吹来,罗布能够看到飘带在班长脑后飞舞,那个时候,他总会走神,一直在想飘带在脑后轻盈舞动时自己帅气的样子。
新兵下连的日子一天天临近,罗布不停地追问班长他能够分到哪个舰上。班长却对他说:“所有人都要服从分配。”
罗布认真地点头。一入伍,他就知道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新兵下连队那天,罗布坐上了接新兵的车。可是,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汽车越走离海的方向越远,最后停在了一座山顶的雷达站前。
罗布被分到了海军的一个雷达站。雷达站建在山顶上,只有这一座孤零零的房子。四下望去,只有连绵群山和密布的森林。站长说:“这里距离大海有 100 公里,但我们却在为军舰提供着信号。我们是军舰的眼睛。我们守护的是和平。”站长说得很慷慨,也很动情。站长已在山上工作 20 多年,肩上的杠杠一个挨着一个,脸上的皱纹也一道挨着一道。


展开余下试题时间一天天过去,失望的情绪笼罩住了罗布,他不知道自己这个海军战士怎么会跑到这个大山里来。天气好的时候,站在塔楼顶上,隐隐地能望到最遥远的地方白茫茫的一片。他不知道那是云雾还是海岸。
那一天,罗布看到站长下了岗之后,又爬上了塔楼,他也悄悄地跟着爬了上去。站长站在塔楼顶上,目光像是穿越了眼前所有的远山和密林。罗布问站长:“你是在想家么?”
站长摇摇头:“每年都能回一次家,不太想了。我当了 20 多年兵了,却一次还没出过海子。”
“海子?”罗布很吃惊。
“对。我们家乡那儿都是大草原,我们把草原上的湖泊叫作海子。其实,那不是真正的大海。
罗布一步跨向站长,他努力了好久,也没有说出一句话来。雾气漫上来了,整个山谷云 雾涌动,这时,风也刮了起来。站长轻轻地对罗布说:“看,这多像大海呀。”
罗布使劲地点头,说:“像,太像了!站长,我都听到了海风。”
山上的风确实像是海风。因为风正一下一下吹拂着罗布和站长帽子上的飘带。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用极为简省的笔墨描写了罗布的爷爷和阿爸,通过只言片语表现了生活在高原上的人们的质朴天性和生活中的乐观精神。
B. 罗布在新兵营,总是梦到军舰,但每次醒来,只能听到战友鼾声,这表现了他对大海的强烈渴望以及愿望未能马上实现的失落。
C. 小说细节描写富有表现力,“肩上的杠杠一个挨着一个,脸上的皱纹也一道挨着一道”生动描述了站长历经了多年军旅生涯的背景。
D. 小说写罗布被分配到雷达站,梦想见到大海的愿望落空,出乎他的意料,这一情节又合乎情理,因为前文有多处伏笔暗示。
8. 小说中“海子”“大海”的寓意是什么?两者交替出现有何作用?
9. 简析小说最后一段的艺术效果?
【答案】7. A 8. (1)“海子”是藏区和草原上人们的生活家园,象征现实。(2)“大海”象征着他们走出家园了解外面世界的梦想。(3)二者交替出现,暗示了现实与梦想的冲突。(意思对即可)
9. (1)呼应标题,使小说结构更加完整。(2)突出形象,使军人的崇高形象定格在读者心中。(3)营造意境,让画面充满诗意,令人回味。(4)深化主题,讴歌了当代军人忠于职守、无私奉献的精神。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目考查,往往涉及文章内容主旨、艺术手法、情感抒发、结构思路等各个方面,答题时一定要通读文章,在文章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内容,仔细分析比照,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A项,“通过只言片语表现了生活在高原上的人们的质朴天性和乐观态度”有误。从文中来看,“但这只是梦想,他的祖祖辈辈都在高原上,没有一个人去过海边。尤其是当爷爷听说罗布想看大海时,爷爷笑了,说咱们高原上处处都有海子”“阿爸没有阻拦他,只是问:‘难道不是海军你就不想去了么?”’。如果说“大海”象征人们走出家园了解外面世界的梦想的话,草原上的“海子”就是现实世界,描写爷爷和阿爸主要突出草原上人们对生活家园的热爱,对现实生活的满足。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分析作者写作意图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正题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结合文章内容,根据文章主旨,分析作者穿凿意图。本题问的是“小说中‘海子’‘大海’的寓意是什么?两者交替出现有何作用”,答题时,首先找出文中写“海子”和“大海”的内容,如“他的祖祖辈辈都在高原上,没有一个人去过海边。尤其是当爷爷听说罗布想看大海时,爷爷笑了,说咱们高原上处处都有海子”“罗布想要走出高原,他想拥有一片真正的大海看”“罗布想要去看大海”“罗布在电视上第一次看到无边无际的大海后,他便知道了高原上那些叫海子的地方不是大海,而是湖泊。藏区的人们世代在高原上生活,他们把雪山脚下或是草地上面的湖泊叫成海,是因为他们觉得眼前的这片水域太大了,像是他们心中的海”,从这些内容可知,“海子”是藏区和草原人民生活的家园,是现实生活的象征,而“大海”是罗布的梦想,是罗布想要走出高原了解外面世界的梦想;文中罗布想要去看海,于是参加了海军,结果在新兵训练营的时候,罗布“隐隐地听到军舰的汽笛声,浑厚悠远。每一个梦里,军舰都能在罗布的眼前出现。可是,每次醒来,只能听到战友们轻轻的鼾声”,等到下连队的时候,“汽车越走离海的方向越远,最后停在了一座山顶的雷达站前”,在罗布的世界里,现实和梦想擦肩而过。“海子”和“大海”的交替出现,就暗示了现实和梦想的冲突。解答本题,考生需要先找出“大海”和“海子”的内容,分析“大海”和“海子”的象征意义,再结合罗布追寻梦想的足迹分析二者简体出现的寓意。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结尾艺术效果能力。解答此类题题,学生需要先明确文章结尾的形式,明白尾段的内容,然后从小说人物形象、结尾特色、情节结构、文章主旨等几个角度作答。本题题目要求学生简析小说最后一段的艺术效果。答题时,首先分析把握尾段的内容,“山上的风确实像是海风。因为风正一下一下吹拂着罗布和站长帽子上的飘带”,这一段以一个充满诗意的画面收尾,属于景物描写段落,写景段收尾往往有意蕴悠远的效果。这一段景物描写写了山顶的风、罗布和和站长海军帽子上的飘带,突出了军人的崇高形象;罗布和站长最初的梦想都是走出草原。走进外面的世界,但现实却与他们所想有一定的距离,但是他们依然在坚守着自己的工作岗位,在离大海100公里的山头上,他们听到了“海风”,当“雾气漫上来了,整个山谷云雾涌动”,他们看到了“大海”,他们在这距离大海100公里的大山山顶的雷达站看到了自己的“梦想”,小树的结尾深化了小说的主题,讴歌了当代军人服从命令、忠于职守、无私奉献精神。小说的标题是“山顶的海风”,而尾段写到罗布和站长在山顶听到的风,他们感觉这风“确实像是海风”,篇末电梯,让小说浑然一体,结构完整。
【点睛】小说结尾的设题方式有如下几种:这篇小说结尾令人印象深刻,请赏析它的妙处。谈谈你多这篇小说结尾的看法。有人说这篇小说的结尾很震撼人心,有人说还是去掉结尾好。你认为怎样更好?为什么?从如下几个角度分析理由作答。情节角度:①陡生波澜,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震撼人心。②与前文的内容/伏笔照应,使情节连贯/基调一致。主题角度:深化主题+结合内容具体分析(讽刺,揭露……)。手法角度:戛然而止,给人极大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情感角度:悲剧性结尾,(与……形成强烈的对比)震撼人心,有极大的感染力。喜剧性结尾,符合主人公的意愿,给人以愉悦、和谐之感。比如本题,学生可以从人物形象、情节结构、文章主旨几个角度,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顾野王,字希冯,吴郡吴人也。父烜,信威临贺王记室, 兼本郡五官掾,以儒术知名。野王幼好学。七岁,读《五经》,略知大旨。九岁能属文。长而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四川省成都”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7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