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300  2019-05-06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00]
天津市滨海七所重点学校2019届高三毕业班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2019年天津市滨海七所重点学校高三毕业班联考
语文试卷
本试卷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把Ⅰ、Ⅱ卷的答案填涂或写在答题卡上。答题时请按题号位置,在规定区域作答。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各题
《诗》云“如切如蹉,如琢如磨。” 切蹉,追求完美;琢磨,追求卓越。人生于世,无法干很多事,故切忌 ① ,每干一件事,便应发挥到极致。比如作画,你必须坚持对大自然做长期静心的观察,才能让你的作品竹影扶疏,迎风摇曳;荷塘新叶,展露欲滴,兰蕙飘香,清芬可挹。一部《红楼梦》,为什么能穿越历史的云河,传唱不衰?其中奥秘,全在于曹雪芹于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感动自己,震撼世人。创作的过程,有蜕变的痛苦,也有追求完美的幸福。精益求精,何止曹雪芹一人而已。一部《诗经》由远古的一滴繁露,淌成世滥殇;一部《论语》煲为心灵鸡汤,温暖一代又一代人;还有那唐诗宋词,繁花满树,蓊郁了一个王朝的后花园。“盖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古文人家,怀着对文字的 ② , 还着崇高的文学使命感,怀着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从“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到“为人性僻眈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从烧画三千到毁诗八百,都可见文人在文学创作上的精益求精。惟其如此,他们才有了丰盈的人生,才有了传唱不衰的经典然而,当今社会,人们追求“短、平、快”(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_ ③ 利益,从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因此企业更需要工匠精神,才能在长期的竞争中获得成功。
1. 文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切蹉(cuō) 卓越(zhuó) 切忌(qiè)
B. 竹影扶疏(shū) 兰蕙飘香(huì) 清芬可挹(yì)
C. 蜕变(tuì) 滥觞(shāng) 蓊郁(wěng)
D. 拈断(niān) 茎须(jīng) 眈佳句(dān)
2. 依次填入文中①②③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人浮于事 尊重 即时 B. 人浮于事 敬畏 及时
C. 心浮气躁 敬畏 即时 D. 心浮气躁 尊重 及时
【答案】1. B 2.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和字形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文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然后依据字形和字义辨析字音正误。本题中,A项,应为“切磋”,卓zhuó越;C项,应为滥觞,蓊wěng郁; D项,应为“耽”。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本题中,人浮于事:强调事少人多,心浮气躁:强调浮躁不路实,前文是“人生于世,无法干很多事”,应用“心浮气躁”;敬畏比尊重程度更重,更适合语境;及时更强调适时地,即时强调当时立即,此处形容“利益”,应用“即时”。故选C。
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公益广告想关爱孤儿、帮扶贫弱到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等多个方面已广泛发挥作用,艺术的力量已日益增强。
B. 网络运用的自如开放,使得网络小说在语言、风格和结构等方面明显有别于传统小说,因此,网络小说越来越多地起了年轻一代的兴趣与共鸣。


浏览完整试题C. 作品没变,读者还是你自己,但你的知识结构、生活阅历、思想境界和审美品位都发生了变化,这些因素也可能会改变你对作品的理解。
D. 村庄改造在保护“原汁原味”的基础上,传统民俗、民居得到了保护,农村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群众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传统、接受熏陶。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本题中,A项,成分残缺,应在“关爱孤儿、帮扶贫弱到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等多个方面”前加介词“在”;B项,“语言、风格和结构”不合逻辑,并列不当,“风格”包含“语言”;语序也不当,应把“越来越多地”放在“年轻一代”前;D项,结构混乱,中途易辙,可以把介词“在”提前,在村庄改造保护“原汁原味”的基础上,……。故选C。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4.下面所列信息,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国演义》 罗贯中 章回体 拥刘反曹 望梅止渴
B 《荆轲刺秦王》 历史散文 纪传体 重义轻生 图穷匕见
C 《寡人之于国也》 诸子散文 语录体 无为而治 五十步笑百步
D 《哈姆雷特》 英国小说 丹麦王子 文艺复兴 生存还是会毁灭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面所列信息,对应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根据课内所学和课外积累辨析正误。本题中,B项,应为“国别体”;C项,提出“无为而治”的不是孟子,是老子;D项,应为“英国戏剧”。故选A。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回顾中国近现代以来近两百年的历史,由于西方文化在某些方面的优势以及西方国家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国人面对外来的强势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压力,不断对自己5000多年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进行检讨和反思,在这种检讨与反思中往往对中国文化的否定与批判比较多,而且常常是以西方某些文化尺度和价值标准来对中国文化进行片面的评判。久而久之,使得中国文化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其本体地位和主体意识,许多国人失去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今天,我们很有必要站在新的历史高度,从新时代全新的视角,对我们5000多年的文化传统重新进行认识,以找回并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其实,如果把中国文化传统放在整个世界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来看,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历史中创造的辉煌文明及其延续不断的文化传统,都不能不说是个令人惊叹的奇迹。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从根本上被全面征服、被全面西化的国家,事实上在近现代以前的大部分时期,中国文化在许多方面都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更是进发出极大的能量和创造力,在短短三四十年间就在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等许多方面追上甚至超过了西方发达国家。这一方面虽然得益于我们敞开胸怀,虚心向先进发达国家学习,另一方面也与中国文化传统中那种自强不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稳健笃实、中和包容的文化精神有很大关系。
谈到中国传统文化,我们的目光不应仅仅局限于四大发明、衣食住行、诗书礼乐、琴棋书画这些表层的、直观的方面,更应当关注在制度文化、思想文化,包括国家管理、社会治理、伦理价值观、哲学方法论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成就及其所蕴含的中国文化精神。
例如在国家治理层面,中国古代儒家早就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的政治实践中总结出许多非常深刻的政治原理,例如敬天保民、民为邦本、德主刑辅、允执厥中等等。战国诸子百家更是从不同角度对安邦治国、社会管理问题提供了各不相同却又互相补充的丰富思想与学说。秦朝统一后,中国就基本上建立了覆盖广大疆域的强大而有效的国家行政管理体制。这在当时整个世界上都是绝无仅有的。这一点连西方政治学家也不否认。弗朗西斯•福山就认为秦朝实际上已经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此后汉承秦制,历朝历代行政管理和文官制度不断完善,不少王朝都能在长达三、四百年间维持政权的延续和社会的基本稳定。中国从汉代开始就有从民间和社会底层考察和选举官员的制度,很早就有了一定程度上的社会保障制度,这在世界范围来看,也是比较罕见的。
在文化价值观方面,早在先秦时期中国人已将长寿、富强、康宁、好德、善终等“五福”作为人生幸福的价值追求,以“礼义廉耻”作为衡量个人行为的道德尺度,以个人、家庭、国家变通相连的整体利益为共同福祉,以天下为公天下太平、天下大同为社会理想。这样一种价值观体系,既不同于西方现代以来那种以个人权利为根基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价值观,也不同于些把终极价值和希望寄托于神灵、天堂和来世的宗教价值观,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个体与群体统一、现实与未来统一的辩证思维,也表现了中国文化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理性务实自实践理性精神。
在哲学思想方法方面,中国文化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中道”哲学思维,这是一种与西方传统哲学形而上学本体论思维很不一样的思维方式。“中道”思维认为哲学的银本任务和最高智慧就在于求“中”,也就是在不同事物、不同要素之间求其共同点,在矛盾对立面之间把握恰到好处的“度”,在主现和客观之间寻求互相契合的“节”,在历史进程中抓住推动事物发展变化的“时”。这种“中道”思维包含有深刻的辩证逻辑和实践理性精神,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也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它赋予了中国文化一种既能延续传统又能与时俱进,既能保持自身特质又能吸取外来精华的特性,使得中国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吸纳性和自我更新能力,不管遇到怎样的新情况,不管碰到多大的挑战,都能及时作出调整,吸收整合各种资源,找到最适合自身进一步发展的恰到好处的正确路径。


展开余下试题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给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思想宝库,其中有许多曾经一度被我们所忽视,所误解的精华,值得我们去重新加以认识,并进行创造性的阐释,以便为我们当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资源。今天我们应该以更加自信也更加全面客观的态度重新认识我们的传统,同时也以更加辩证更加包容开放的心态对待一切外来的优秀文化,以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为根基,以当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实践为主体,“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建设当代中国的新文化,铸就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作者徐克谦,选自《新华日报》,有删节)
5. 下列对文中要找回我们文化自信的原因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西方国家在世界范围内扩张,西方文化相对东方文化在某些方面有优势。
B. 国人不断对自己5000多年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进行检讨和反思。
C. 以西方某些文化尺度和价值标准对中国文化进行片面的评判与否定,使许多国人失去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D. 在近现代以前的大部分时期,中国文化在许多方面都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
6. 下列对“中国传统文化”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原文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 直观看中国传统文化,它包括四大发明、衣食住行、诗书礼乐、琴棋书画等方面。
B. 制度文化、思想文化,包括国家管理、社会治理、伦理价值观、哲学方法论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成就及其所蕴含的中国文化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深层的方面。
C. 中国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吸纳性和自我更新能力,是因为“中道”哲学思维赋予了它一种既能延续传统又能与时俱进,既能保持自身特质又能吸取外来精华的特性。
D. 中国文化的以人为本就是以个人权利为根基,尊重生命、理性务实的实践理性精神。
7. 下列理解和推断,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
A. 增强了文化自信,就可以使我们在短短三四十年间追上甚至超过西方发达国家。
B. 秦朝统一后,中国就基本上建立了强大而有效的国家行政管理体制,这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制度文化在世界上是领先的。
C. 我们正应以包容开放的心态对待一切外来文化,以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为根基,以更加自信也更加全面客观的态度认识我们的文化传统。
D. 科学认识传统,增强文化自信,也是建设当代中国新文化,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需要。
【答案】5. C 6. D 7. D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中要找回我们文化自信的原因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最准确的一项”,先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A项,“西方国家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西方文化相对东方文化在某些方面有优势。”不属于要找回文化自信的原因,因为文本中是这样表述的:“由于西方文化在某些方面的优势以及西方国家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国人面对外来的强势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压力,不断对自己5000多年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进行检讨和反思。”可见A项是促使国人对历史和文化传统进行检讨和反思的原因,并非要。B项“个人不断对自己5000多年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进行检讨和反思”表述不准,文本中,国人是泛指,“个人”是个体,缩小了范围。D项,“在近现代以前的大部分时期,中国文化在许多方面都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是应该文化自信的理由,而不是要“找回”文化自信的原因;C项,“以西方某些文化尺度和价值标准对中国文化进行片面的评判与否定,使许多国人失去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符合题干要求,原文是“而且常常是以西方某些文化尺度和价值标准来对中国文化进行片面的评判。久而久之,使得中国文化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其本体地位和主体意识,许多国人失去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恰好包含了选项C的意思。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并明确题目要求“下列对‘中国传统文化’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原文观点不致的一项是”,从原文找到出处。本题中,D项,“中国文化的以人为本就是以个人权利为根基”整合信息出现错误,张冠李戴,原文说:“这样一种价值观体系,既不同于西方现代以来那种以个人权利为根基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价值观”,可见“个人权利为根基是西方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价值观。正确表述应该是“也表现了中国文化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理性务实自实践理性精神”。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理解和推断,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相符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A项,“……,就……”太过绝对;B项,“中国就基本上建立了强大而有效的国家行政管理体制,这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制度文化在世界上是领先的”不当,原文是“秦朝统一后,中国就基本上建立了覆盖广大疆域的强大而有效的国家行政管理体制。这在当时整个世界上都是绝无仅有的。这一点连西方政治学家也不否认”选项中遗漏了“当时”这一限制成分,表意是有很大区别的。C项,“我们正应以包容开放的心态对待一切外来文化”错,原文是“同时也以更加辩证更加包容开放的心态对待一切外来的优秀文化”,外来文化和外来优秀文化范围是不同的,选项扩大了范围。故选D。
三、(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楚子之在蔡也,矍阳封人之女奔之,生大 子建。及即位,使伍奢为之师,费无极为少师,无宠焉,欲谮诸王,曰:“建可室矣。”王为之聘于秦。无极与逆,劝王取之。正月,楚夫人赢氏至自秦。
楚子为舟师以伐濮。费无极言于楚子曰:“晋之伯也,迩于诸夏;而楚辟陋,故弗能与争。若大城城父,而置大子焉,以通北方,王收南方,是得天下也。”王说,从之。故大子建居于城父。
费无极言于楚子曰:“建与伍奢将以方城之外叛,自以为犹宋、郑也,□①、晋又交辅之,将以害楚,其事集矣。”王信之,问伍奢。伍奢对曰:“君一过多矣,何信于谗?”王执伍奢,使城父司马奋扬杀大子。未至,而使遣之。三月,大子建奔宋。王召奋扬,奋扬使城父人执己以至。王曰:“言出于余口,入于尔耳,谁告建也?”对曰臣告之君王命臣曰事建如事余臣不佞不能苟贰奉初以还不忍后命故遣之。既而悔之,亦无及已。”王曰:“而敢来,何也?”对曰;“使而失命,召而不来,是再奸也。逃无所入。”王曰:“归。从政如他日。”
无极曰:“奢之子材,若在吴,必忧楚国,盍以免其父召之。彼仁,必来。不然,将为患。”王使召之,曰:“来,吾免而父。”棠君尚谓其弟员曰:“尔适吴,我将归死。吾知不逮,我能死,尔能报。闻免父之命,不可以莫之奔也;亲戚为戮,不可以莫之报也。奔死免父,孝也;度功而行,仁也;择任而往,知也;知死不辟,勇也。父不可弃,名不可废,尔其勉之!相从为愈。”伍尚归。奢闻员不来,曰:“楚君、大夫其旰食乎!”楚人皆杀之。


展开余下试题员如吴,言伐楚之利于州于。公子光曰:“是宗为戮,而欲反其仇,不可从也。”员曰:“彼将有他志,余姑为之求士,而以待之。”乃见设诸②焉,而耕于鄙。
(选自《左传》)
【注】①□:文字缺失,此处为诸侯国名。 ②设诸即专诸,中国古代四大刺客之一。
8. 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无极与逆,劝王取之 取:获取
B. 晋之伯也,迩于诸夏 迩:接近
C. 王执伍奢,使城父司马奋扬杀大子 执:拘捕
D. 楚君、大夫其旰食乎 旰:天色晚
9. 下面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若大城城父,而置大子焉 若舍正以为东道主
B. 闻免父之命,不可以莫之奔也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 父不可弃,名不可废,尔其勉之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 是宗为戮,而欲反其仇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10. 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对曰/臣告之君/王命臣曰/事建如事余/臣不佞/不能苟贰/奉初以还/不忍后命/故遣之
B. 对曰/臣告之/君王命臣曰/事建如事余/臣不佞/不能苟贰/奉初以还/不忍后命/故遣之
C. 对曰/臣告之/君王命臣曰/事建如事余臣/不佞不能苟贰奉/初以还不忍/后命故遣之
D. 对曰/臣告之君/王命臣曰/事建如事余臣/不佞不能苟贰奉/初以还不忍/后命故遣之
11. 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其中全都直接表现伍长三父子美好品德的一组是( )
①及即位,使伍著为之师 ②伍奢对曰:“君一过多矣,何信于谗?”
③尔适吴,我将归死 ④闻免父之命,不可以莫之奔也
⑤彼仁,必来。不然,将为患 ⑥彼将有他志,余姑为之求士
A. ①④⑤ B. ②⑤⑥ C. ②③④ D. ①③⑥
12.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左传》叙事注重因果关系的交代。在本部分节选文字中,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少师费无极的争宠善妒,结果导致伍奢伍尚被杀,伍员出逃吴国。
B. 城父司马奋扬接受了刺杀太子建的任务。却私下放走太子,其后遭受楚王质询,他的回答既有据实以告,又有情感柔化,更有据理申述,最终保全了自己。
C. 伍尚面对楚王“来,吾免尔父”的阴谋征召,毅然选择自己些形让弟弟伍员奔吴,寻找机会,替父报机,以期得仁孝,存智勇,结果与其父一同被害。
D. 伍员出奔到吴国后,向吴王言说攻打楚国之利,欲借吴国之力为父报仇,却被公子光看透其动机,他在无可奈何之下,只好选择在乡间耕种度日。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欲谮诸王,曰:“建可室矣。
(2)奢之子材,若在吴,必忧楚国,盍以免其父召之。
(3)吾知不逮,我能死,尔能报。
【答案】8. A 9. B 10. B 11. C 12. D
13. (1)想要诬陷太子,说;“太子建可以娶妻了。”
(2) 伍奢的儿子很有才能,如果他们到了吴国,必定会使楚国担忧,为什么不以赦免他们父亲的名义召他们回来呢?
(3)我的才智比不上你,我能为父亲而死,你能为父亲报仇。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本题中, A项,取,通娶,迎娶。故选A。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面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这是考查虚词的用法,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本题中,A项,两个“若”都是连词,如果。B项,第一个“之”,代词,代楚国,第二个“之”,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两个“其”都是“一定”的意思,D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并列。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对曰/臣告之/君王命臣曰/事建如事余/臣不佞/不能苟贰/奉初以还/不忍后命/故遣之”,这段话是说“奋扬回答说:“是臣下告诉他的。君王曾经命令臣下说:‘事奉太子建要同事奉我一样。’臣下不才,不能随便有二心。臣下照当初的命令对待太子,不忍心照后来的命令做,所以送走了太子”,“之”为“告”的宾语,后边应断开,排除AD,“不佞”做“臣”的谓语,后边断开,排除C。“故”,因此,放句首,前边应断开。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本中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应在通读文章的前提下,审清题干,运用排除法进行作答。本题中,要求选出“直接表现伍长三父子美好品德的一组”,第一句主语是楚平王,故排除AD;第五句是费无极的话,应排除。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D项,“他在无可奈何之下,只好选择在乡间耕种度日”错,原文意思是:姑且为他寻求人才,在乡间住下等待机会。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谮”,诬陷;“室”,娶妻。第二句中,“之”,的;“若”,如果;“忧”,使动,使……担忧;“盍”,为什么。第三句中,“逮”,比得上;“尔”,你。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天津市滨海”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0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