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287  2019-05-06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87]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拉萨中学2019届高三第六次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拉萨中学高三年级(2019届)第六次月考
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制度文明的文化基因
王 博
近代以来,西方文明强势进入中国,其中也包括制度文明。这种强势很大程度上源于技术革命带来的国家实力的壮大,以及由此给西方人带来的文明优越感。这种局面使抱有“天朝上国”梦的国人对绵延数千年的自身文明一度陷入深深的质疑和焦虑。技术革命给人类带来器物、制度、观念等多个层面的深刻变化。但安顿人类生活秩序的制度文明,在一定程度上却要求社会相对稳定甚至偏于保守。于是,技术革命和制度文明两种演进逻辑的冲突在现代社会就有各种表现。从法治角度看,立法体现出不可避免的滞后性。尤其在社会转型中,我们制定很多新的法律法规,或者经常修改法律,以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但如此一来,制度的滞后性得以缓解,稳定性却受到挑战。
如果把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人治、德治、法治等社会治理模式都算作制度文明的范畴,那么,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这几种制度文明都有所体现,只不过不同时期侧重的分量不同。按照梁漱溟的说法,传统中国是“融国家与社会,摄法律于礼俗,以伦理代宗教”。如果用礼法合治来概括中国古代治理的特点,不难看出,中国古代的法和西方现代的法的精神有云泥之别。法对于中国社会的意义,也不能和西方相提并论。伦理本位是中国传统文化不能否认的特色,重视法律的伦理内涵也是传统制度文明的特色。这种特色在社会制度构建上更是趋向求稳定。中国不能只在西方法治后面亦步亦趋,在制度构建中需要表达中国特色。这就需要我们更加深入了解中国制度文明背后的文化基因。
值得注意的是,奠基传统中国制度文明的独特文化体系不是凭空而来的。中国地处北半球东段,有长江、黄河两大水系,季风气候显著,地形多样复杂,沃野千里,适宜农耕。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出中华文明对环境的感思甚至眷恋,养成了我们依赖土地、逐水而居、安土重迁等民族性格。有学者将传统中国社会的生存方式称为“静态”模式。这种生存方式也使得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割裂自然本根。而近代西方一些国家热衷于海上贸易;后来又受资本驱动,进行全球扩张。传统中国人对商业活动的重视程度低于农业活动。这种社会形态为礼法合治这种特殊社会治理模式提供了可能。
中国古代的德治、人治和法治其实是纠缠在一起的,这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大特色。中国古代的“社会性道德”深入每个人的骨髓,使得人人具有自律的本能。中国人政治理想中的人治不是那种暴力压制性的,而是心悦诚服甚至感恩戴德,因此中国社会政治建立的基础具有非功利性。而西方舶来的法律是“功利计算”的产物,是在伦理收缩之后以私有制为基础建构的。因此,近代中国学者学习西方法治规则的时候,就已经发现西方法治观念与中国传统道德要求的无私、重义轻利等格格不入。
传统中国的制度文明及其哲学观念,是中国对世界的独特贡献。无论古代中国还是古代西方的城邦,都曾经是相对封闭的文明体系,对外交流是偶然的。虽然今天的经济全球化使得地球变成了“地球村”,各种文明之间相互交流借鉴,然而地方性依然没有彻底让位于全球性。这种地方性是深藏在每个人心里的文化基因,即使学习外来的制度,也要适应这种文化基因。最具生命力的制度形态一定扎根于本土文化之中。


浏览完整试题(选自《人民日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制度文明是由西方强势传入的,其强势的原因在于西方国家的强大实力以及西方人的文明优越感。
B. 在现代社会中,制度文明和技术革命在演进逻辑上存在着冲突,但二者有着共存的空间,并非不可协调。
C. 中国古代社会整合了人治、德治、法治等社会治理模式的优势,因而优于单纯讲法治的西方现代治理模式。
D. 礼法合治成就了中华民族依赖土地、逐水而居、安土重迁的民族性格与传统中国社会“静态”的生存方式。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从近代西方文明进入中国而致使国人开始质疑自身文明写起,自然引出了本文有关“制度文明”的论题。
B. 文章第二段将中国古代的法与西方现代的法进行比较,指出重视法律的伦理内涵是中国传统制度文明的特色。
C. 文章第三段从传统的农耕文明说起,分析了奠基传统中国制度文明的独特文化的来源,明确了中国古代社会制度文明不同于西方的原因。
D. 通过逐层论证,文章在结尾进一步阐明观点:在全球化时代,要建立最具生命力的制度文明一定要打破地方性的束缚。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我们会经常修改法律或出台新的法律,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制度文明的稳定性受到影响。
B. 借鉴中国传统制度文明中重视法律伦理内涵的特点,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西方制度文明稳定性不足的问题。
C. 尽管中国社会政治建立的基础具有非功利性,而西方法律则以私有制为基础,但二者都追求社会的相对稳定。
D. 中国传统制度文明与西方制度文明各有特点,在与西方文明交流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适应性问题,不能机械照搬。
【答案】1. B 2. D 3. B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中国制度文明是由西方强势传入的”错误,原文说的是“西方文明”及其所包含的西方制度文明强势传入中国,选项偷换概念。C项,“因而优于单纯讲法治的西方现代治理模式”有误,该说法于文无据。D项,“礼法合治成就了……的生存方式”有误,选项的说法逻辑有误,原文是说“传统中国社会的生存方式”“为礼法合治这种特殊社会治理模式提供了可能”。
【2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的把握,同时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D项,“一定要打破地方性的束缚”错误,文章最后说的是“最具生命力的制度形态一定扎根于本土文化之中”,选项“打破地方性的束缚”同文中“一定扎根于本土文化之中”意思相悖。
【3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B项,“借鉴中国传统制度文明中重视法律伦理内涵的特点,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错误,选项于文无据。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8年1月2日,支付宝发布2017年全民账单。数据显示,去年全国5.2亿支付宝用户移动支付占比为82%。
据统计,2017年,全国超过30个城市的公交、地铁先后支持支付宝;2亿多市民通过支付宝“城市服务”窗口共办理社保、交通、民政等12大类100多种服务;4000多万户小商家利用二维码贴纸实现收银数字化。
移动支付城镇市场空间广阔。县城的移动支付用户占比为19.6%;省会城市占比为19.0%;农村地区占比为17.0%。
(摘编自新华网2018年1月3日报道)
材料二
2014—2020年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及同比增长走势(2016年)

注E:表示预计数值
材料三
所谓条码支付,是指银行或支付机构应用条码技术,实现收款人、付款人之间货币资金转移的业务活动。
出门打车,掏出手机扫一扫车上的二维玛,轻松支付车费;下馆子吃饭,手机上的二维码被收银员扫码枪扫了后,立马埋单走人……扫码支付手段,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
近年来条码支付业务快速发展,在小额、便民支付领域显现出门槛低、使用便捷的优势,市场份额持续增长,成为移动支付发展的重要体现形式。同时,条码支付的技术实现方式和业务风险相对传统银行卡支付具有其特殊性,部分市场机构在业务开展中也存在扰乱公平竞争秩序、支付风险防范不到位等问题。
为鼓励并规范金融创新,促进条码支付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印发了《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并配套印发《条码支付安全技术规范(试行)》《条码支付受理终端技术规范(试行)》,自2018年4月1日起实施。
(摘编自中对网2017年12月28日报道)
材料四
据介绍,我们进行扫码支付时,手机或者商户的收银机每次生成的条码都是不同的,对于这种动态条码支付,人民银行规定,采用两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其中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可以自主约定每天的累计交易限额;采用两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但其中不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不应超过5000元;采用一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的,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不应超过1000元。
而对静态条码支付,也就是我们常见的商户贴在墙上或者打印好的二维码支付,无论采取什么交易验证方式,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都不能超过500元。若个人客户需更多条码支付额度,可采用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方式对交易进行验证。
在不少移动支付用户看来,国家出台针对二维码支付的相关管理规范,在对日常使用影响降到最低的情况下大大提升了移动支付的安全性,无疑是一件从用户角度出发的“大好事”。
(摘编自《南方日报》2018年1月4日报道)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据材料一可知,移动支付在大众中应用广泛,市民坐在家中也能享受多种便利服务。


展开余下试题B. 新规无疑让条码支付更安全了,但对于部分消费的支付模式来说,将会产生一定影响。
C. 据材料二可知,移动支付用户规模稳步增长,预计2020年比2015年同比增长两倍多
D. 条码支付在促进移动支付普及发展的同时,出现了扰乱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的现象。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近年来,移动支付的方式已悄然涉及城乡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移动支付与以往新事物的发展局面一样,在我国表现出巨大的城乡差异。
B. 新要求实施后,我们进行扫码支付时,具有多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确保了同一个客户支付安全和消费额度的自由。
C. 扫码支付由于具有支付便捷、应用门槛低的优势,创新性地满足了小额便民支付需求,成为我国移动支付发展的重要体现形式。
D. 央行《条码支付业务规范》对扫码支付进行限额管理,采用动态条码支付时,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都不能超过500元。
6. 根据上述材料,联系现实,请概括说明移动支付带来的便利以及存在的不足。
【答案】4. C 5. C
6. ①应用门槛低,支付方便,随时随处可以办理各种服务。②支付更加快捷,避免了点钞、验钞和找零的繁琐。③移动支付中风险防范难度较大,资金安全存在隐患,市场业务中易产生竞争秩序的混乱。④出台新规后,提高了支付安全性但也造成了支付额度的限制。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C项,“预计2020年比2015年同比增长两倍多”错误,从材料二看,表头说“2014一2020年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及同比增长走势”,曲线图上反映的是两个问题,一是“用户规模”,二是“同比增长走势”,百分比反映的是“同比增长走势”,数字反映的是“用户规模”,由此可知,“增长两倍多”是用户规模,而非同比增长率。故选C项。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A项,“在我国表现出巨大的城乡差异”错误,材料一第三段说的是移动支付城镇市场空间广阔。从数字看,并未表现出巨大的城乡差异。B项,“具有多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确保了……消费额度的自由”错误,材料四中说“采用两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采用两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不应超过5000元……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不应超过1000元……而对静态条码支付……无论采取什么交易验证方式,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都不能超过500元”。D项,“采用动态条码支付时,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都不能超过500元”错误,从材料四看,应是“采用静态条码支付”。故选C项。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上述材料,联系现实,请概括说明移动支付带来的便利以及存在的不足”,然后到材料中圈出移动支付带来的便利和不足,再分点进行概括。本题中,带来的便利,如“近年来条码支付业务快速发展,在小额、使民支付领域显现出,门槛低、使用便捷的优势”“出门打车,掏出手机扫一扫车上的二维玛,轻松支付车费;下馆子吃饭,手机上的二维码被收银员扫码枪扫了后,立马埋单走人”“国家出台针对二维码支付的相关管理规范,在对日常使用影响降到最低的情况下大大提升了移动支付的安全性”,考生根据这些内容概括移动支付的便利性即可。存在的不足,如“条码支付的技术实现方式和业务风险相对传统银行卡支付具有其特殊性,部分市场机构在业务开展中也存在扰乱公平竞争秩序、支付风险防范不到位等问题”,考生根据这个概括存在的不足。答题的时候,考生还可以联系现实生活概括移动支付的便利和不足。
【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
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车 祸
(日本)东野圭吾
事情发生前,没有任何预感。
那天早上8点半,平介下了夜班,回到家中,他马上打开了电视。其实也没什么特别想看的,只是想知道昨天相扑比赛的结果。今年已经步入40岁的平介相信,今天也一定和之前的39年一样,是个平淡无奇的日子。
有一个频道是他每次下夜班后必看的。那是个对文艺界丑闻、体育比赛结果等集中播报的频道,内容很浅,但是涉及面很广。但是,今天画面上出现的,并不是平日里播音员的笑脸,而是一个积雪的山地。
出什么事了?平介心里闪过一个念头,不过他并不想详细了解事由。此刻他最想知道的是他所关注的力士赢了没有。
平介在一家汽车零件加工厂的生产车间工作。一年前,他被提升为组长。这周轮到他们组上夜班了。这一年,平介的工厂经营状况出奇地好,像平介这样身在第一线的人变得忙碌不堪,加班一两个小时是家常便饭,有时甚至会加班3个小时,有时加班费比基本工资还多。
但是,在工厂里待的时间长,就意味着在家待的时间短,平介很难和妻子直子、女儿藻奈美一起吃晚饭。如果是夜班的话,早上8点钟就能到家,正好赶上藻奈美吃早餐的时间。边和马上要升入小学6年级的独生爱女聊着天真的话题,边享受着妻子亲手做的饭菜,这对平介来说是一种无法取代的快乐。下夜班后的疲惫,在看到女儿的笑容后马上就烟消云散了。
正因如此,下夜班后一个人吃早餐让他觉得没有味道。这样无聊的早餐从今天起要持续3天,因为直子带着藻奈美回长野的娘家去了。她堂兄病故了,她要赶去参加堂兄的葬礼。


展开余下试题本来说好是她一个人去长野的,但就在快出发时,藻奈美忽然嚷着也要去。她说她想在那边滑雪。女儿好不容易有了个春假,可自己工作太忙,一直没能陪家人游玩。因此,对平介来说,这未尝不是个补偿的机会。于是他决定一个人忍受寂寞,让藻奈美和妻子一起去。
他一边享受着熟悉的味道,一边调高了电视的音量。画面中那个主持人在说着什么,但是,他脸上却不见了平日的笑容。平介对此还是没太在意,只是心不在焉地想着,有关昨天体育赛事的报道还没开始吧。
画面被切换了,好像是刚才看到的积雪山区。一个穿着滑雪服的年轻男记者,身后有许多身着黑色防寒服的男子正来来回回地忙碌着。“这里是事故现场。今早6点左右,一辆由东京开往志贺高原的滑雪游大巴发生了坠崖事故。这辆大巴属于总部设在东京的大黑交通公司。”听到这里,平介的脑海里产生了轻微的混乱。因为几个关键词陆续飞进耳朵里——志贺高原、滑雪游大巴、大黑交通……
这次回娘家,直子一直犹豫着一件事,那就是乘坐什么交通工具。碰巧直子有个朋友在旅行社工作,于是便去拜托她。结果真就碰到一辆滑雪游大巴上还有座位。听到还有空座,直子高兴得直拍手。没错,她说了,是大黑交通,是11点从东京站出发开往志贺高原的滑雪游大巴。
想到这里,他全身倏地一下热了起来,随后浑身冒汗。他感到心跳在加快,能清晰地感觉到耳根后面的脉搏在跳动。平介将跪在地上的双膝滑到电视机前,他不想漏过报道的任何细节。
平介已经完全没有了食欲。虽然口渴得不行,但也顾不上喝水了。他现在深深陷入了一种切实的感觉之中——这场悲剧可能和自己有关。他一面害怕着杉田直子和杉田藻奈美的名字被读到,一面用四分之三的心在想:怎么可能呢,这种悲剧应该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平介伸手拿起了电话台上的电话,想打给直子的娘家。说不定她们已经到那边了,自己的担心都是多余的。不,应该说他心里祈祷着事实就是如此。抓起话筒,刚要按号码键,他又停住了。他无论如何都想不起直子娘家的电话号码了。只记得,那是个编成顺口溜之后非常容易记的号码,尽管他也曾经记住过,可是现在,他把那个顺口溜给忘掉了。
没办法,平介只好从旁边的彩色整理箱中翻出了电话簿,他终于找到了想找的号码。先是区号,最后四位数是7053。看了之后平介还是没能想起那句顺口溜。
平介再次拿起话筒,正要拨号,电视中的播音员又说话了。“据刚刚得到的消息,之前被送往长野中央医院的一对疑似母女的二人名字应该是杉田——”
平介放下电话,坐直了身体。女播音员再说什么,他已经完全听不见了,耳边一直有个声音在响,过了良久,他才注意到那是自己喃喃自语的声音。
啊,想起来了。7053是直子名字的谐音。
又过了两秒钟,他猛猛地站起身来。
(选自东野圭吾《秘密》,有删节)
7. 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平介相信今天和“之前的39年一样,是个平淡无奇的日子”,这儿的“平淡无奇”四字一语双关,起到了强调的作用,强调今天和往日并没有什么不同。
B. 本来说好是妻子一个人回娘家的,但就在快出发时,女儿“忽然嚷着也要去”。作者这么理,表现了女儿的任性和不懂事,也同时点明悲剧发生的原因。
C. 作者多次写到平介“想不起直子娘家的电话号码”,也想不起电话号码编成的顺口溜,直到最后才想起来,这样写意在说明平介的粗枝大叶和不拘小节。
D. 小说笔锋老辣,文字鲜加雕琢,叙述简练凶狠,蕴含着巨大的冲击力。平平常常的生活中,灾难毫无征兆地骤然而至,写出人世的无常,让人印象深刻。
8. 小说前半部分用不小的篇幅写平介看电视的情节,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9. 小说中的平介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7. D 8. ①对情节的发展起作用,使下文平介发现“车祸”发生的情节非常自然;也为后文情节突转作铺垫,增强了小说的戏剧性。②对刻画人物形象起作用,刻画了平介这个生活平庸、爱好单一的中年男子的形象,使这个形象显得真实感人。
9. ①工作勤奋,不辞辛劳。常常深夜加班,补贴家用,被提升为组长。②关爱家人,有责任心。对妻子女儿关爱有加,虽工作繁忙仍抽时间陪伴家人。③爱好单一,生活面狭窄。工作之余只喜欢看看电视上的体育赛事。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A项,“强调今天和往日并没有什么不同”理解错误,“平淡无奇”暗示对平介来说看起来今天和往日并没有什么不同,而从后文的情节来看,其实大为不同。B项,“表现了女儿的任性和不懂事”理解错误,主要是点明悲剧发生的原因。C项,“意在说明平介的粗枝大叶和不拘小节”不正确,此时应是紧张所致。
【8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前半部分却用不小的篇幅写平介看电视的情节,为什么”,这是考查小说情节安排的作用,也是考查段落的作用。先找到设题的区域,文章前半部分用不小的篇幅写平介看电视,而平介因看电视而得知“车祸”,这就让平介得知“车祸”这一事情故显得非常自然,为下文情节的突转作了铺垫,同时上文说“有一个频道是他每次下夜班后必看的。那是个对文艺界丑闻、体育比赛结果等集中播报的频道……”,工作之余只喜欢看看电视上的体育赛事,这一内容就表现出人物爱好的单一、生活面的狭窄,使人物形象更为真实。分析文段的作用可以从三个角度去思考:首先从内容本身所写,就是看该句段写了什么内容,对表现主旨、抒发情感等有哪些作用;然后从上下文关联,即这些句段与材料在上下文起到了什么样的关联作用,这是思考的主体部分,这时的答案应具体,如答“过渡”,必须写出由什么内容过渡到什么内容,“照应”是与哪些内容相照应,最后应结合表现手法所起的作用考虑结构作用。
【9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小说中的平介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这是考查人物形象。考生可以圈出文中直接写人物的内容,也可以借助环境和他人进行衬托。从为人的角度来看,如“其实也没什么特别想看的,只是想知道昨天相扑比赛的结果……有一个频道是他每次下夜班后必看的。那是个对文艺界丑闻、体育比赛结果等集中播报的频道,内容很浅,但是涉及面很广”,工作之余他只喜欢看电视上的体育赛事,可见爱好单一,生活面狭窄;从家庭的角度来看,如“边和马上要升入小学6年级的独生爱女聊着天真的话题,边享受着妻子亲手做的饭菜,这对平介来说是一种无法取代的快乐。下夜班后的疲惫,在看到女儿的笑容后马上就烟消云散了。……正因如此,下夜班后一个人吃早餐让他觉得没有味道”,可见他应是一位关爱妻女,有责任心的人;从工作的角度来看,如“平介在一家汽车零件加工厂的生产车间工作。一年前,他被提升为组长。这周轮到他们组上夜班了……这一年,平介的工厂经营状况出奇地好,像平介这样身在第一线的人变得忙碌不堪,加班一两个小时是家常便饭,有时甚至会加班3个小时”,常常深夜加班,补贴家用,被提升为组长,可见工作勤奋,不辞辛劳。
点睛:这是一道人物形象的概括题目,首先要了解塑造人物形象的手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西藏自治区”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8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