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496  2019-05-06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96]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模拟测试(二)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模拟测试(二)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书院是我国古代独特的文化、教育组织。清初为了防止汉族士人利用书院进行反清活动,限制书院发展。康熙亲政后,为了加强思想统治,以书院作为宣传程朱理学、讲授科举时文的平台,书院迎来了发展契机。各地书院兴盛,让桐城派作家有了安身立命的最佳场所,也为桐城派发展、壮大提供了重要保障,桐城派逐渐成为清代书院教育的引领者。
桐城派作家继承传统、拥有创新的讲学情怀,造就了文学、教育发展史上的奇观。桐城派作家迫于时势,与官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他们的主要活动和人生志趣,与教育尤其是书院教育割舍不开。从刘大櫆算起,桐城派作家有近百人从事书院讲学,每个时期的代表人物都与书院讲学有着或深或浅的渊源。吴汝纶甚至在莲池书院开招收外国留学生的先河,一批热爱中国文化的日本学子,远涉重洋,负笈渡海求学,学成归国后宣传中国文化艺术,桐城派的声名再传海外,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一段佳话。
桐城派作家关于书院教育的举措,具有引领与示范作用。他们有的为官一地,大力兴建、修复书院,发展教育;有的主讲书院,坚持因材施教,与时俱进,体现出变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有的游历幕府,对幕主广施影响,献计书院教育和人才培养。综观桐城派作家从事书院教育的实践和成效,可以看出他们重视书院建设、精心培养人才、关注国计民生的远见卓识。
桐城派书院教育独具特色。首先,注重传授古文理论,讲授经学与时文写作并重。古文创作是桐城派作家立世之本,讲授古文是他们立足书院的独门绝技。不同时期的作家都在关注社会现实中发展文论思想。桐城派集大成者姚鼐曾强调“用科举之体制,达经学之本源”,将科举之文与治学求本、修身务本相联系,实现“学佐当世”。方东树以“明学术、正世教”为己任,强调作文“言必有宗,义必有本,不欲为无关系之文”;同时又“不尽拘守文家法律”,这些都体现了他在变革创新中延续文脉的自觉精神。曾国藩提出“义理、考据、辞章、经济”和吴汝纶提出“兼通新旧、融合中西”等主张,无不体现他们关心国是、引领时代潮流的创新精神。其次是注重教学、学术研究与古文创作的结合,营造教学相长、平等交流的氛围。姚鼐掌教书院,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师生平等交流,互相畅所欲言,自由论辩。管同曾说服梅氏学习古文,但梅氏作文仍然散骈互见,二人就是否研习骈文展开激烈辩论,最终梅曾亮采纳管同建议,潜心古文创作,成就“一代文宗”。此外,还注重古文教材编选。桐城派文论宗法先秦、唐宋,勇于吸取前人文论精髓,并在实践中创新,编纂独具特色、指导性强的古文选本来指导生徒学习与创作。梅曾亮、曾国藩等都曾编纂古文读本,总结执教、创作经验,给学习古文提供借鉴与参考。
(摘编自江小角《桐城派:清代书院教育的典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桐城派作家依托书院,大力发展教育,注重人才培养,书院教育实践颇有成效。
B、桐城派书院教育影响广泛,首招收外国留学生,促进了我国与海外的文化交流。
C、方东树强调“言必有宗”“学佐当世”,体现了在变革创新中延续文脉的自觉精神。


浏览完整试题D、桐城派作家编纂的古文教材既继承前人精髓又有所创新,独具特色、指导性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开篇介绍清代书院兴盛的社会背景,阐明了书院是桐城派发展壮大的重要条件。
B、文章第二段到第四段主要从三个方面逐层深入论述桐城派对清代书院教育的引领作用。
C、文中以刘大櫆、曾国藩等桐城派大家为例,论据典型翔实,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度。
D、文章引用姚鼐等人的文论主张,论证桐城派作家“都在关注社会现实中发展文论思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清代统治者为加强政治思想统治而采取一系列措施,客观上却促进了书院的发展。
B、桐城派作家虽就职于官场,但主要活动和人生志趣仍在书院教育,充满书院情怀。
C、梅曾亮能成为“一代文宗”,完全得益于桐城派教学相长、平等交流的教育环境。
D、桐城派作家重视书院建设和书院教育,许多建设举措和教育理念今天仍有指导意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2018年8月8日,银保监会发布了《关于扩大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开展范围的通知》,将“以房养老”保险由原来的试点城市,扩大到全国开展。
“以房养老”,也被称为“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或者“倒按揭”,是跟人们从银行按揭贷款买房正好相反的一种操作。拥有房屋完全产权的老年人,将其房产抵押给保险公司,但继续拥有房屋占有、使用、收益和经抵押权人同意的处置权,并按照约定条件领取养老金直至身故;老人身故后,保险公司获得抵押房产处置权,处置所得将优先用于偿付养老保险相关费用。
作为一种创新的养老方式,“以房养老”由保险公司承担风险,确保老人的晚年生活后顾无忧,为老年人提供了新的养老解决方案。
然而,这一养老新选择似乎有些“不受待见”。对保险公司来说,这项保险属于保本微利型业务,且涉及房地产、金融、财税、司法等多个领域,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对老年人而言,受传统养老观念、产权纠纷、房产市场不稳定、相关配套政策不完善等因素影响,同样顾虑重重。
(摘编自王萌《“以房养老”如何把好事办好?》,人民网2018年9月10日 )
材料二:
事实上,老年人“以房养老”有三种形式:卖房养老、房租养老和反向抵押。前两种形式要求老年人必须同时拥有至少两套产权房,才能自住一套,然后卖出一套或出租一套,并以卖房款或收租金形式作为房主的补充养老收入。当然,在仅有一套大面积产权房的情况下,老年人也可以卖大换小,或者自租小房,将大房租出,赚取租金差价,但这样做可能会影响居住环境、降低退休生活品质。相比之下,唯有“反向抵押”以房养老,才能让老年人退休生活更有底气、更有尊严、更体面,它不仅能让老年人一直继续居住在被“反向抵押”的老屋里,而且又能持续稳定地增加老年人每个月的退休收入,以便老年人有足够的支付能力外出旅游,或雇请保姆,当老人身故时,其后人甚至有可能获得该房产的部分处置收益,由此可见,反向抵押是三种“以房养老”形式的最佳选择。
(摘编自《从“囤房”到“以房养老”有多远》,一财网2018年9月5日)
材料三:
以房养老作为一种全新的养老模式,在全国一些地方试点四年多来,并没有得到公众的热烈追捧,仍旧处在一种“小打小闹”的状态。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那些真正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老人,无不感受到了这一新型养老模式给自己带来的 “福利”,比如晚年收入增加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子女赡养的压力也减轻了等等。
这说明,以房养老这一新的养老模式,虽然现在仍旧属于非主流状态,但它的未来前景,还是很值得期待的,这也是国家有关方面把其扩展到全国范围内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以房养老保险向全国推广的背景下,随着经济社会转型以及市场不断培育,以房养老保险市场的潜在需求将会显现。但是要想让这一养老模式为大多数人所接受,我们确实还有比较长的一段路要走。
(摘编自苑广阔《“以房养老”的未来值得期待》,青报网2018年8月14日)
材料四:
要推动 “以房养老”市场的发展,还是需要政府出面进行支持。首先,政府需要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监管市场,引导市场产品创新来满足多元化的需求,比如在房主去世后,继承人可以选择还清金融机构所欠贷款来重新获得房屋产权,也可以选择放弃房屋的产权,同时金融机构通过销售、出租或拍卖所得来偿还贷款本息,得到贷款价值的剩余房屋价值转移给继承人。在需求端,政府也需加强对消费者金融知识的普及,比如借鉴美国联邦房屋管理机构保护老年人消费者的方法,由专业的咨询师解释“以房养老”产品的养老金领取方法、法律知识、房屋到期的处置方式等运行机制,消除人们对“以房养老”的疑虑。
(摘编自刘子宁《以房养老”发展困境背后的疑虑》,中国保险报网 2018年8月28日 )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作为一种新型保险形式,与人们从银行按揭贷贷款买房的操作正好相反。
B、“以房养老”要求老年人必须同时拥有至少两套产权房,这样才能在退休后生活得更有尊严,更有品质。
C、老年人参加“以房养老”项目以后,不仅可以提高自己晚年的生活水平,还可以减轻子女的赡养压力。
D、“以房养老”的政策能为老年人提供养老解决方案,却因涉及房地产、金融、财税、司法等多个领域,较为复杂。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以房养老”开展试点以来,并没有受到公众热捧,凸显了这一政策严重脱离公众实际需求的弊端。
B、“以房养老”由保险公司承担风险,政府并不参与其中,投资风险大,老年人投保的积极性不高。
C、通过对各种养老方式的比较,可以看出房屋反向抵押养老的优势相当明显,是老年人养老的最佳选择。
D、以上四则材料各有侧重,涉及“以房养老”的政策、现状、问题等,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
6、全面推行“以房养老”需要从哪些方面着力?请简要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展开余下试题旧事土黄
孙君飞
那年冬天,父亲一声不响地递给我一把镰刀,磨出宽大刀刃。我说有割草的镰刀,也刚刚磨过。父亲说不是叫我割牛吃的草,而是荒地里的草。我仍旧不懂,父亲终于说,他要开一片荒地,种黄豆油菜芝麻瓜果蔬菜……荒地里槐枝上的刺生得泼辣,艾蒿人高马大,刺蓟密密麻麻,真乃一块荒蛮宝地。父亲一扭身,“刺刺啦啦”地割起来。我掂着镰刀,却怎么也钻不进去。刚一探手,刺蓟一下子刺中我,疼得我“咝咝”地吸溜了几声。父亲放倒的艾蒿很整齐,我做不到,速度却要跟上。两张镰刀在灌木丛里撒欢,它们的声音一个老辣,一个生猛,谁也不服谁。草汁溅到衣服上,不怕,这件衣裳早就五颜六色。十根手指头一会儿工夫变成青黑色。碰到槐刺,不得不小心,但还是扎中手指手背胳膊。父亲割刺槐也如割小麦,一直弯腰不直腰,茶不喝,烟也不抽,汗水太旺,如刚洗过头,脊梁上的衣裳湿透一大片。我们一直割到天黑,一直不搭话。我骨头发软、肌肉发酸,父亲拿毛巾擦脸,眼睛里的光竟还熊熊骇人。收工前,他收回我的镰刀,我心里一紧:他担心我累得提不动一把缺口的镰刀?   
听母亲说,她在父亲的手上挑出七根槐刺。我自己给自己挑,只挑出一根。我出门上学,一周回家一趟,弟弟们还小,母亲要忙其它庄稼活和家务,开荒地的事情全交给父亲……又听母亲说,黄牛刚下荒地,还没动犁,就高亢地哞叫起来。荒地的坚硬父亲早已料到,草根草须在土里面编织成实心的巢,他也早已料到。然而只见黄牛的脖子忽一抖,皮褶子像拉开的手风琴眨眼间折叠起来,隆出一个大包,还没等吆喝出第二句,人和黄牛的步伐还没有迎合上,便听到一声脆响,半截入土的犁铧竟然折断了,这是父亲万万料不到的。父亲带回折断的犁铧,黄牛也拴回牛屋,只扛了镢头、锹锨出来。   
母亲没有讲述父亲是怎样全靠人力开荒的,我也不愿想,想出来的劳动场面又有什么意思?我从学校回家,第一眼要看的就是父亲开的荒地。他基本上完工了,简直是个奇迹!荒地里的料姜石,他全拣出来放在地边,给荒地镶上一道辉煌的金边。荒地里的土一锨一锨翻成倒扣的瓦片状,等北风再吹吹寒冷和厚雪再冻冻,它们就容易敲成碎块,种黄豆会肚子圆,种油菜会满身黄,种萝卜也会婴儿肥吧。父亲回到家,我看到他瘦了整整一圈,身板还结实,眼睛里发红,不知道是疲惫还是满足。他不说话,也不笑,跟往常一样,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   
多年以后,我在阎连科的《我与父辈》中读到一段话:“我看着他(父亲)把镢头举过头顶,镢刺儿对着天空。晴天时,那镢刺儿就似乎差一点儿钩着了半空中的日头;阴天时,那刺儿就实实在在钩着了半空的游云……父亲那由直到弯的腰骨,这时会有一种柔韧的响声,像被奔跑的汽车轧飞的砂粒样,从他那该洗的粗白布的衬衣下飞奔出来……(他)将双手卡在腰上向后用力仰几仰,让弯久的累腰响出特别舒耳的几下嘎巴嘎巴的声音,再半旋身子,找一块高凸出地面的虚土或坷垃,仰躺上去,面向天空……”我脑袋里嗡的一声,不由眼热心跳,暗暗叫起来:这个开荒的父亲不也活脱脱是我的父亲吗?我想不出的开荒场面,阎连科一笔一笔地描绘出来了。他们的土地是黄色的,我们的土地也是黄色的,里面都有料姜石;他们需要开荒,我们也需要开荒,开荒的父亲简直就是同一个父亲啊。不同的是他们的荒地最后收归公有,我家的荒地则一直属于自家,种出圆滚滚的黄豆,炒熟后丢嘴里咬烂嚼碎,虽不耐饥,但那焦脆油香味一辈子都忘不了。   
一片荒地并不能改变我家的命运,但父亲母亲毕竟用黄豆油菜芝麻的颜色覆盖了它的土黄和荒蛮……  
 (选自2015年5月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文章以“旧事土黄”为题,给“旧事”涂上土黄的颜色,为全文蒙上一层怀旧色彩。   
第一段中画横线的句子,通过对两张镰刀的描写,生动表现了父子二人你追我赶的劳动场面。   
第二段中,父亲没有料到犁铧会折断,这表明父亲对开荒的困难估计还是有所不足。   
文中几次写到母亲,主要是通过母亲来正面描写父亲开荒的艰难,与前文的割草场面相互映衬。   
8、请简要概括父亲的形象。   
9、文章第四段写到阎连科的《我与父辈》,有何用意?   
三、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朱浮字叔元,沛国萧人也。初从光武为大司马主簿,迁偏将军,从破邯郸。光武遣吴汉诛更始幽州牧苗曾,乃拜浮为大将军幽州牧,守蓟城,遂讨定北边。建武二年,封舞阳侯,食三县。浮年少有才能,颇欲厉风迹,收士心,辟召州中名宿涿郡王岑之属,以为从事,及王莽时故吏二千石,皆引置幕府,乃多发诸郡仓谷,禀赡其妻子。渔阳太守彭宠以为天下未定,师旅方起,不宜多置官属,以损军实,不从其实。浮性矜急自多,颇有不平,因以峻文诋,宠亦很强,歉负其功,嫌怨转积。浮密奏宠遣吏迎妻而不迎其母,又受货贿,杀害友人,多聚兵谷,意计难量。宠既积怨,闻之,遂大怒,而举兵攻浮。浮以书质责之,宠得书愈怒,攻浮转急。明年,涿郡太守张丰亦举兵反。时二郡畔戾,北州忧恐,浮以为天子必自将兵讨之,而但遣游击将军邓隆阴助浮。浮城中粮尽,人相食。会上谷太守耿况遣骑来救浮,浮乃得遁走。尚书令侯霸奏浮败乱幽州,构成宠罪,徒劳军师,不能死节,罪当伏诛。帝不忍,以浮代贾复为执金吾,徙封父城侯。帝以二千石长吏多不胜任,时有纤微之过者,必见斥罢,交易纷扰,百姓不宁。六年,有日食之异,浮因上疏曰:“......守宰数见换易,迎新相代,疲劳道路。寻其视事日浅,未足昭见其职,既加严切,人不自呆,各自顾望,无自安之心。有司或因睚眦以骋私怨苟求长短求媚上意二千石及长吏迫于举劾惧于刺讥故争饰诈伪以希虚誉。斯皆群阳骚动,日月失行之应......帝下其议,群臣多同于浮,自是牧守易代颇简。帝以浮陵轹同列,每衔之,惜其功能,不忍加罪。永平中,有人单辞告浮事者,显宗大怒,赐浮死。
(节选自《后汉书•朱浮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有司或因睚眦以骋/私怨苟求长短/求媚上意二千石/及长吏迫于举劾/惧于刺讥/故争饰诈伪/以希虚誉/
B、有司或因睚眦以骋私怨/苟求长短/求媚上意二千石/及长吏迫于举劾/惧于刺讥/故争饰诈伪/以希虚誉/
C、有司或因睚眦以骋/私怨苟求长短/求媚上意/二千石及长吏迫于举劾/惧于刺讥/故争饰诈伪/以希虚誉/
D、有司或因睚眦以骋私怨/苟求长短/求媚上意/二千石及长吏迫于举劾/惧于刺讥/故争饰诈伪/以希虚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更始,指绿林军拥立刘玄为帝,恢复汉朝国号建立的政权,消灭王莽政权后统治天下两年,赤眉军攻入长安后告终。
B、食,指食邑,是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秦汉开始,承受封爵者只享有征敛封邑内民户的赋税的权利。
C、二千石,数量词,文中指粮食数量,古代一石为一百二十汉斤,约合现在的六十斤,二千石就是大约十二万斤粮食。
D、执金吾,西汉末年率领禁兵保卫宫城乃至整个京城的官员,本名中尉,地位较高,到汉光武帝时军事实权已大为削弱。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朱浮屡立军功,封候拜将。他追随光武帝攻克邯郸、幽州,亲手斩杀苗曾,平定北方,被封为大将军幽州牧、舞阳侯。


展开余下试题B、朱浮颇有抱负,广纳贤才。他在任上想有所作为,招纳安置当地名流和前朝官吏,不惜因花费过大而引起同僚不满。
C、朱浮自负有才,心浮气躁。他写信严厉斥责渔阳太守彭宠,又密告彭宠有异心,导致彭宠等人反叛,最终元气大伤。
D、朱浮见识深远,直陈时弊。他借出现异常气象之机,上书光武帝,指出官员更换频繁的弊端,得到朝廷官员赞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浮以为天子必自将兵讨之,而但遣游击将军邓隆阴助浮。(5分)
(2)帝以浮陵轹同列,每衔之,惜其功能,不忍加罪。(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喜观即到复题短篇二首(其二)①
杜甫
待尔嗔乌鹊,抛书示鹡鸰②。
枝间喜不去,原上急曾经。
江阁嫌津柳,风帆数驿亭。
应论十年事,愁绝始星星③。
【注】①大历二年(767)正月杜甫客居夔州,诗人之弟杜观由长安途径江陵,将达夔州。杜甫收到弟弟的书信,作诗多首,此是其中一首。②鹡鸰(jí líng):鸟名。即脊令。《诗经•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言脊令失所,飞鸣求其同类。后因以脊令比喻兄弟。③星星指稀疏的白发。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责怪喜鹊,把书信给鹡鸰看,这些都是诗人读了弟弟的来信后的外在表现。
B、第三句与曹操《短歌行》中的“绕树三匝”都写了喜鹊,但蕴含的情感不同。
C、第四句化用《诗经》中的诗句,表达了诗人对兄弟二人都曾身处困境的感慨。
D、尾联写诗人虑及弟弟未来的生活,深感愁苦,表达了诗人对弟弟的关爱之情。
15、诗的颈联是怎样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述而》中,孔子先指出只要有三人同行,就可以向他人学习,再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阐述向他人学习的原则。
(2)屈原在《离骚》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深切表达了自己委屈心志,压抑情感,忍受耻辱的情状。
(3)杜甫在《登高》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自己常年漂泊、老病缠身的孤独之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判断一个人有没有文化,可以看他的言谈举止,所思所想;而要判断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是否深厚,就复杂得多。城市是庞大的综合体,一座城市要形成_____________的文化气质,需要成百上千年的文化积淀。
城市文化具有包容性。有这样一种现象,一些有个性有思想的“怪人”,在村子里吃不开,村民对他们____________;但这些“怪人”一进城,便成了合群的人,城里人不觉得他们的想法奇怪,乐于与他们交往。他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事业____________。这种现象表明城市具有极强的包容性。
不同的文化底蕴孕育不同的城市风格。( )......文化成就了城市,城市也成就了文化。因文化名城雅典提供了文化信息的量很大,使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有缘结下师徒,并双双建树伟大的成就。孔子在山东曲阜讲学,儒家思想____________。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标新立异 冷眼旁观 蒸蒸日上 水到渠成
B、别具一格 冷眼旁观 如日中天 应运而生
C、标新立异 冷嘲热讽 如日中天 水到渠成
D、别具一格 冷嘲热讽 蒸蒸日上 应运而生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比如上海的风格是古今交融,婉约灵秀;西安的风格是兼收并蓄,沉稳持重;杭州的风格是精致小巧,不断出新
B、比如上海的风格是兼收并蓄,婉约灵秀;西安的风格是沉稳持重,古今交融;杭州的风格是精致小巧,不断出新
C、比如上海的风格是兼收并蓄,不断出新;西安的风格是古今交融,沉稳持重;杭州的风格是婉约灵秀,精致小巧
D、比如上海的风格是不断出新,兼收并蓄;西安的风格是沉稳持重,古今交融;杭州的风格是婉约灵秀,精致小巧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因文化名城雅典提供了大量的文化信息,使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有缘结下师徒,并双双取得伟大的建树。
B、因文化名城雅典提供了大量的文化信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有缘结为师徒,并双双取得伟大的成就。
C、文化名城雅典提供的文化信息的量很大,使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有缘结下师徒之情,并双双斩获伟大的成就。
D、文化名城雅典因大量提供文化信息,使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有缘结为师徒之情,并双双建树伟大的成就。
20、下面是一则征稿启事的部分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5分)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敝市文化艺术事业,推动社区文化的发展,市文化局联合市美术馆,举办第七届社区美术作品大赛,现将征稿要求通报如下:①参赛作品须为原件,以竖式为好,书体、画风不限;②决不接收硬笔书法作品、油画作品和摄影作品;③获奖作品恕不退稿,由市美术馆惠存。
答: “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
21、请根据下面的示意图,对广州新体育馆的所在位置作一个介绍。(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作为21世纪的新一代,“00后”的身上被贴上了各种标签:有个性也容易固执己见,有能力但不能抗压;“捧着手机的草莓青年”“网络原住民”;甚至有人直言“00后”是“垮掉的一代”,缺乏承担新时代使命的能力。
面对人们对“00后”的认知,身为“00后”一员的你,有什么话要说?你认为“00后”该怎样接过时代的“接力棒”呢?请结合材料,联系自己的认识和体验,以“我为‘00后’代言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模拟测试(二)参考答案
1、C(张冠李戴,“学佐当世”为姚鼐的主张)
2、B(“逐层深入”不当,桐城派作家的讲学情怀、建设举措和书院教育特色三方面间为并列关系)
3、D(A根据“清初朝廷为防止汉族士人利用书院进行反清活动,限制书院发展”可知,并非所有举措都在客观上促进了书院的发展。B“就职于官场”错,文中为“与官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C“完全得益于”过于夸大,主要原因是梅曾亮虚心采纳管同建议,并潜心创作古文)
4、B(“要求老年人必须同时拥有至少两套产权房”理解错误,这是卖房养老、房租养老的需要)
5、D(A“严重脱离公众实际需求”错误。B“投资风险大”于文无据。C文中只比较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19年普通”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9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