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322  2019-05-10
标签:苏教版 高一 下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22]
江苏省南京田家炳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初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初检测试卷
高一语文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代诗词 , 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支奇葩,象征着中华文明。诗歌不分家,诗和歌有着 的联系,比如,诗和歌都追求旋律和韵律之美,或许在长期的文化传承中,诗和歌却各自为政,互不联系,这虽然制约着诗词的传播,但也影响着文化的繁荣。这个春节,央视再用一档文化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给观众制造了巨大惊喜——“诗歌唱出来”,让更多观众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 的魅力。“和诗以歌”是这个节目最大的特点,就是用歌曲的形式将诗歌唱出来,将古典诗词与音乐联系起来,诗与歌融合发展,可以视为是一种具有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创新。这种形式不仅( )。 其实,这样的创新并非首次,在过去几年,类似“唱诗词”的音乐作品也不绝于耳,比如,邓丽君的《月满西楼》、王菲的《明月几时有》、费玉清的《春花秋月何时了》等,这些都是根据古典诗词演绎的音乐作品,也是诗、歌融合的典型,这些作品悦耳动听,脍炙人口,流传广泛,不仅是诗词文学上的不朽之作,也是音乐上的经典之作,通过歌唱的方法将古典诗词之美展露无遗,将诗词的意境和作者的内心情感表达出来,无异于 。
1. 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组是
A. 汗牛充栋 千真万确 无与伦比 锦上添花
B. 浩如烟海 千真万确 举足轻重 雪中送炭
C. 浩如烟海 千丝万缕 无与伦比 锦上添花
D. 汗牛充栋 千丝万缕 举足轻重 雪中送炭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诗和歌都追求旋律和韵律之美,虽然在文化的长期传承中,诗和歌却各自为政,互不联系,这不仅制约着诗词的传播也干扰着文化的繁荣。
B. 诗和歌都追求旋律和韵律之美,但在长期的文化传承中,诗和歌却各自为政,互不联系,这不仅制约着诗词的传播,也影响着文化的繁荣。
C. 诗和歌都追求旋律和韵律之美,尽管在文化的长期传承中,诗和歌却各自为政,互不联系,这不仅制衡着诗词的传播,也影响着文化的繁荣。
D. 诗和歌都追求旋律和韵律之美,因为在长期的文化传承中诗和歌却各自为政,互不联系,这不仅制衡着诗词的传播,也干扰着文化的繁荣。
3.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让诗词变得直观,激活了古典诗词,也提升着诗词的传唱度和影响力,赋予古诗词动听的旋律。
B. 激活了古典诗词,提升着诗词的传唱度和影响力,也赋予古诗词动听的旋律,让诗词变得直观。
C. 提升着诗词的传唱度和影响力,赋予古诗词动听的旋律,也让诗词变得直观,激活了古典诗词。
D. 赋予古诗词动听的旋律,让诗词变得直观,也激活了古典诗词,提升着诗词的传唱度和影响力。
【答案】1. C 2. B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能力。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汗牛充栋”,形容藏书很多;“浩如烟海形容典籍、图书极为丰富。依据文意,第一处横线显然不是强调藏书多,故选“浩如烟海”,这就自然排除A、D两项。“千真万确”,形容情况非常确实;“千丝万缕”,形容相互之间种种密切而复杂的联系。依据文意,第二处横线应填“千丝万缕”。这就排除了A、B项。而“无与伦比”,指事物非常完美,没有可以和它相比的同类事物。“举足轻重”,指地位重要,一举一动都足以影响全局。依据文意第三处应填“无与伦比”。“锦上添花”,比喻好上加好,美上加美。“雪中送炭”,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予物质或精神上的帮助。依据文意,第四处应填“锦上添花”。综上,本题答案选C。


浏览完整试题【2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综观画线句及其与下上文的关系,不难发现,画线部分是个内部关系较为复杂的多重复句:第一层应该是转折关系,即第一分句与后面若干分句间是转折关系,这就意味着A、C、D三项的修改均不正确。故答案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的连贯的能力。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高考题目一般为科普类的说明性文字,文段表述结尾严密。要求填写的较为准确,这样就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前后文之间的相互的提示和照应,尽量文中的词语组织句子进行填写,这样能够减小误差。根据前文文段的内容,“就是用歌曲的形式将诗歌唱出来,将古典诗词与音乐联系起来”,所以后文文段的内容由浅入深即为:赋予古诗词动听的旋律,让诗词变得直观,也激活了古典诗词,提升着诗词的传唱度和影响力。故答案选D。
【点睛】正确使用词语的题目,有成语和熟语,有时还考核虚词。实词注意从词语的含义、感情色彩、固定搭配、程度的轻重、运用的范围等角度区分,成语注意从望文生义、对象错配、褒贬误用、语法搭配、似是而非的角度分析,虚词注意分析连接的句子之间的关系和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是否相符。
4.在下列各句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苏艾把琼珊的想法告诉老贝尔曼,说她多么担心,唯恐那个 的像是枯叶一般的琼珊抓不住她同世界的 联系,真会撒手而去。老贝尔曼对这种白痴的想法大 ,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
A. 微弱 虚弱 不以为意
B. 微弱 虚弱 不以为然
C. 虚弱 微弱 不以为然
D. 虚弱 微弱 不以为意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进行选择。“微弱”指衰弱,小而弱;“虚弱”,(身体)不结实。第一处,是形容琼珊身体的衰弱,应使用“虚弱”。第二处是形容与世界的联系,应使用“虚弱”。“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对人或事抱轻视态度,不重视;“不以为然”指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第三处,是说老贝尔曼不赞同琼珊这种“白痴的想法”,应使用“不以为然”。故选C项。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解答近义词的方法如下:(1)语素分析:“留同析异”,分析出不同的语素进行组词再作区别。(2)语境分析:对词语的运用,一定要在上下文中找到相应的信息,重点是使用场合上的搭配。(3)语素都不相同的词语,重点从用法方面考虑。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成语,恰当的一项是
①散文的美,不在乎你能写出多少 的故事穿插,亦不在多少典丽的词句,而在能把心中的情思干干净净、 地表现出来。散文的美,美在适当。
②独自坐在火炉旁边,静静地凝视面前 的火焰.细听炉里呼呼的声音,心中是不专注在任何事物上面的,只是痴痴地望着炉火,说是怀一种惘怅的情绪,固然可以;说是感到了所有的希望全已幻灭,因而反现出 的心境.亦无不可。
A. 旁征博引 开门见山 变幻莫测 怡然自得
B. 博闻强识 开门见山 瞬息万变 怡然自得
C. 旁征博引 直截了当 瞬息万变 恬然自安
D. 博闻强识 直截了当 变幻莫测 恬然自安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旁征博引:(写文章、说话)为了证明论点正确可靠而大量地引用材料。博闻强识:见闻广博,记忆力强。也说博闻强记。语境是“故事穿插”,用“旁征博引”。开门见山:比喻说话写文章一开头就进入正题,不绕圈子。直截了当:(说话做事)爽快、不绕圈子。语境是“心中的情思”,用“直截了当”。瞬息万变: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了千变万化。形容变化很快、很多。变幻莫测:变化多端,难以揣测。语境是“火焰”,用“瞬息万变”。怡然自得: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恬然自安:心情平静,安于现状。语境是“说是感到了所有的希望全已幻灭,因而反现出”,用“怡然自安”。故选C。
6.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一首现象级作品的出现,往往是因其以艺术性的手法巧妙地 到了人们的心灵,或者打开了一段记忆,或者 了一段叙事。《乡愁》的流行,也有着这样的逻辑。余光中生活的年代,正处于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说, 是人生常态。
A. 涉及 开起 颠沛流离 B. 涉及 开启 流离失所
C. 触及 开启 颠沛流离 D. 触及 开起 流离失所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选词填空类试题,考生首先要根据文段的意思和词语的意义理解,其次要仔细斟酌近义词的意义差别,“涉及”多指事物的关联性状态,牵连;“触及”多指接触到,以感情深深影响。“开起”为打开之意,多用于具体动作;“开启”为打开或开创之意,多用于思想、艺术风格等。 “颠沛流离”偏重在“颠沛”,饱尝苦难;“流离失所”偏重在“失所”,即失去安身之处。
点睛:这是一道考核近义成语辨析的题目,首先明确近义成语的区别,然后分析句意找到所给的句子中的重点词语,看哪个成语和它吻合,例如本题最后一个空,考生要注意区别“流离失所”和“颠沛流离”的区别,根据文段意思应该是指人饱尝苦难,所以应该用“颠沛流离”。


展开余下试题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联合国设立“国际家庭日”,旨在促使各国政府和民众更加关注家庭问题,提高家庭问题的警觉性,促进家庭的和睦和进步。
B. 实施乡村振兴策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
C. 蒲剧《西厢记》由武俊英、王艺华、景雪变、吉有芳四位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国家一级演员联袂主演,将张生和莺莺的爱情故事演绎得荡气回肠。
D. 全民阅读深入开展、取得实效的重要标志就是全民既有获得感,又有参与感,因此,在全民阅读活动中要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题中A项,成分残缺,应在“提高”与“家庭问题”间补上介词“对”;C项,结构混乱,偷换主语,应在“将张生……”前加“他们”;D项,语序不当,应改为“既有参与感,又有获得感”。故选B。
8.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上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
2013年,我国提出了构建''一带一路”的倡议。这一跨越时空的伟大倡议, 。它既传承了以平等互利、包容互鉴为核心的古丝绸之路精神,又顺应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21世纪时代潮流。它不仅是一个战略构想,也是一条和平发展的共赢之路,还是一项脚踏实地的伟大事业。
A. 连接中外,承接古今,赋予古老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
B. 承接古今,连接中外,赋予古老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
C. 连接中外,承接古今,将崭新的时代内涵赋予古老丝绸之路
D. 承接古今,连接中外,将崭新的时代内涵赋予古老丝绸之路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根据后文“古丝绸之路精神”“时代潮流”应该用“承接古今”在先,排除AC项,从衔接看,应该是“倡议赋予……内涵”,由此排除D项,故选B。
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春秋末年,当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时,虽然也遇到过不同的观点,但却很少与别人公开进行争辩。 。 。 , 。 。即使对“乱臣贼子”,也不是公然进行锋芒毕露的批判,而是将自己的是非善恶标准,隐寓于对历史事实的正面论述中。
①反对“巧言”、“利口”
②教导弟子,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讷于言而敏于行”
③甚至当着弟子的面提出“余欲无言”
④编写《春秋》,臧否人物,也是采用隐晦的笔法,“寓褒贬,别善恶”
⑤对待不同观点的人,只是主张“道不同不相为谋”
A. ②⑤①④③ B. ①②④⑤③ C. ⑤②①③④ D. ④⑤①③②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首先根据横线前的语境“很少与别人公开进行争辩”,可以确定横线处的第一句话为⑤如何对待别人的不同观点,①②③是说孔子如何教导弟子的,根据逻辑顺序,应是“要……反对……”,“甚至”表示递进,所以序号为②①③。而④说的是孔子编写史书的态度,与横线后的内容一致。故选C项。
【点睛】解答连贯题,概括来说,第一,要综观材料,把握材料的中心;第二,要弄清材料的陈述对象,语段的结构特点、感情基调,主要句子的句式特点等;第三,语句的连贯不能只注重语言形式的连贯,应看句子的内容是否前后照应,意思是否连贯顺畅。具体来说注重三个“抓”:抓中心,抓思路,抓标志。
1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唐代,扬州已有剪纸迎春的风俗。 。 。 。 。 ; 。民间剪纸艺人凭着一把剪刀,几张宣纸,百般变化,寓意多端,剪出象征吉祥、如意、福寿、财喜等等花样来。
①明清时,扬州剪纸增强了装饰性,欣赏结合实用
②剪纸还有一些特别用途,民间剪纸人、纸马及纸钱等,用来祭奠鬼神
③立春之日,民间剪纸为花,又剪为春蝶、春钱、春胜,“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相观以为乐
④大诗人杜甫写有“暖汤濯我足,剪纸招吾魂”诗句,即谓此
⑤既用于妇女儿童的装饰,作为刺绣的底样,剪制鞋花、床单花等
⑥也用于民间风俗“仪饰”,如年节图案、门前花饰之类
A. ③⑤⑥①②④ B. ①③②④⑤⑥
C. ③②④①⑤⑥ D. ①⑤⑥③②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有时选用关联词语,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选用关联词语注意分析前后语句之间的关系,此题属于排序的形式,答题时首先从上述的角度找到1——2组紧密衔接的句子,据此初步得到答案,然后把答案带回原文进行进一步的检验。③紧承首句,举例说明;②进一步拓展;④与②相呼应;①⑤⑥按照总分的顺序加以阐述。
1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 。 , ; , 。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我爱北平也近乎这个。
① 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
② 我独自微微地笑着
③ 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
④ 在我想做一件事讨她老人家喜欢的时候
⑤ 我欲落泪
A. ①③⑤④② B. ①④②③⑤ C. ③②④⑤① D. ③⑤④②①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就属于有语境的排序题,然后要分析所给的语境,把握语段的中心话题,再根据前后的语境确定首句和尾句,一一进行排除即可。这是一段抒情性的文字,主要表达作者对北平的爱,横线前面说“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这是直陈自己对北平那说不出的爱,接着作者将爱北平与爱母亲做了类比,同样是真爱,同样说不出口,正是因为爱的深沉而炽热,①“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引出类比的对象,应放在首句,这就排除CD两项;④②是说为母亲的开心而“笑”,③⑤是说为母亲的健康而“落泪”,再从与后文的照应来看,后面说“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由此可知,前面应先说“微笑”,再说“落泪”,这就排除A项,故选B项。
12.下列各句中,没有运用“借代”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B.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C. 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D.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辨析修辞手法试题,考生要注意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修辞手法。B.冻死骨(借代贫苦的大众)、朱门(借代有钱人或权贵) 。C.借代,纨绔本指细绢做的裤子,所以指代贵族子弟。D. “烽火”代指战争。A.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拟人。


展开余下试题13.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书。
B. 《赤壁赋》中“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壬戌”是古代干支纪年方法,“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日。
C. 《河东先生集》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文集,《稼轩长短句》的作者是南宋词人辛幼安。
D.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0篇,俗称“诗三百”,相传为孔子创作。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识记文化文学常识能力类试题。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总之,文学文化常识类试题,考生要在平时的时候多识记多积累,典型的作家作品、文体知识、题裁特点都是考生要积累的方向。选项D,《诗经》共305篇,相传为孔子编订。故答案选D。
14.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内心爱慕)
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跳跃上车)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越过)
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感到……奇异)
B.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己先斑(期望)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保全)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随从)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直,伸直)
C.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向着)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趁机)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承载)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宋代行政区划名)
D.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担着)
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体念)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归还)
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往、去)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理解文言实词,可以运用代入法和组词法理解选项中的实词的意义,将选项中的词义代入看是否通顺,选项A,爱:隐蔽、躲藏;选项C,因:沿袭;选项D,归:通“馈”,赠送。故答案选B。
【点睛】推断文言实词可以运用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
15.对下面一段文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也?”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孟子•尽心上》)
A. 公孙丑认为道很高很美。
B. 公孙丑认为道像登天一样,似乎不可攀,应适当降低标准。
C. 孟子认为不能降低道的标准来迁就、迎合人们。
D. 孟子认为对道的标准应该采取折中的态度,贤能的人自然就跟从了。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段的解读能力。本语段是公孙丑与孟子的两句话,解答时,要先疏通文言文意,然后再根据各个选项内容进行理解判断。D项,“中道而立,能者从之”意思是:他站在正确的道路上,有才能的人就会追随他。故选D项。
16.名著阅读
(1)以下关于《红楼梦》书中情节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门子告诉贾雨村,在金陵的护官符中“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指宁国府和荣国府贾家。
B.秦可卿去世后,王熙凤受贾珍之托出面主持丧礼,凭借自己的权威和能力将事情办理得十分妥当。
C.元妃省亲时,黛玉指出宝玉的“绿玉春犹卷”不符合元妃的审美,而宝钗替宝玉写了《杏帘在望》一诗。
D.琪官和宝玉互赠礼物,琪官把北静王送的大红汗巾赠与宝玉,宝玉把袭人的松花绿汗巾送与琪官。
(2)根据《红楼梦》中的判词填写对应人物。
①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
②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
【答案】(1)C
(2)贾探春 王熙凤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名著阅读的能力。作答这类试题,考生要注意对名著的内容、人物、主题等进行充分的理解和把握。本题(1)选项C“元妃省亲时,黛玉指出宝玉的‘绿玉春犹卷’不符合元妃的审美”理解有误。元妃省亲先看观园暗叹其奢华,与贾母等相遇都哭了,接着见林黛玉、薛宝钗、薛姨妈,见贾宝玉,看匾额,各选首题诗。薛、林,宝玉独占四首。薛宝钗看见用“绿玉春犹卷“句提醒元妃不喜欢绿玉词,叫宝玉改绿蜡。宝玉作三首,冥思苦想。黛玉作杏帘在望,帮宝玉。元妃看后喜,改“浣葛山庄”为稻香村。故答案选C。(2)才自精明志自高是说探春才华出众而且志向远大(见红楼梦中探春理家和查抄大观园);生于末世运偏消是指她并非正室所生而是出自侧室(赵姨娘)。后两句是指探春远嫁,在“寿宜红群芳开夜宴”一回中说探春必得贵婿,体现出探春远嫁王公贵族;凡鸟合在一起是个繁体的凤字,所以指的是王熙凤。并且作者认为她是个有才的女人。“一从二令三人木”,是说贾琏对她的态度经过三个阶段,先是顺从,后号令,最后是“人木”就是把她休了。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贾谊《过秦论》)
[乙]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杜牧《阿房宫赋》)
[丙]
若夫六国之际,诸侯各有分地,而秦乃欲以力征,强服四海,不爱先王之遗黎,以为子孙之谋,而竭其力以争邻国之利,六国虽灭,而秦民之心已散矣。故秦之所以谋天下者,匹夫特起之势,而非所以承祖宗之业以求其不失者也。
昔者尝闻之:周人之兴数百年,而后至于文、武。文、武之际,三分天下而有其二,然商之诸侯犹有所未服,纣之众,未可以不击而自解也。故以文、武之贤,退而修德,以待其自溃。诚以为后稷、公刘、太王、王季勤劳不懈,而后能至于此。故其发之不可轻,而用之有时
标签:苏教版 高一 下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江苏省南京”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2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