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308  2019-05-12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08]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押题卷(1)
绝密★启用前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押题卷1)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文明是一脉相承、连续发展的,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某一阶段的能量耗尽了就会起变化,变化了血脉就畅通,再接着生长、发展,如此螺旋式上升,使中华文明生命力不绝、延续至 今,正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中华文明的发展虽有阶段性,但没有间断和转移。我们 今天还能读懂数千年前的文献资料,古代经书上的格言警句还活跃在我们的日常用语中。在历 演化中,中华文明的中心有过多次迁移,但整个历史都上演在欧亚大陆东部这块广袤的大地上。
中华文明不曾间断,主要靠文明不断累积。这种累积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文字记载而形成的大量书面文献资料;二是众多的实物,包括器物、遗迹、遗址等。前者如历史文献,数千年文明连续不断地记录在史籍中,仅正史就有25部之多,还有《通典》《文献通考》《通志》等大 量的“政书”以及野史、笔记等。中华文明就在这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中保存着,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本身就是一种高度发达的文明现象。后者如考古资料,20世纪以来的大量考古发现,使中华文明尤其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有了越来越清晰和确切的实物证明,这是十分了不起的。除此之外,还有口口相传的文化传统、各地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等等。
中华文明在统一与分裂、兴盛与衰落中交替演进,但以统一和兴盛为常态,以分裂和衰落为变态。有学者统计,自夏朝以后的约4 000年间,分裂时间总计为1200余年,而统一时间则为 2700多年。即使在分裂时代,分裂政权大都不甘于偏安一隅,而是把追求统一作为最重要的奋 斗目标。一般来说,统一与兴盛大致合拍,分裂与衰落基本同步。夏商周三代,尤其是西周,文明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崩坏,诸侯坐大,政权下移,社会动荡。同时,新的因素也在生长,周边文明的新鲜血液不断注入中原文明。至秦汉,我国实现了更高层次的统一。秦代首创了大一统模式,以后各朝代对这一模式不断进行补充、修复和完善。大一统意识在中华民族心中根深蒂固,中华文明的兴衰也就随着统一与分裂的交替而不断交替。
中华文明一经形成,就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能够在开放中吸收异质文明、在包容中消化异质文明、在多元融会中更新自身。纵观中华文明发展历程,并不是没有闭关锁国、夜郎自大的时候,但总体上呈现开放态势。这种开放不像古希腊文明和近代西班牙、葡萄牙、大英帝国那样是全天候的开放。那种全天候的开放往往伴随着对外扩张,结果是发生大变异,分化、瓦解、衰落乃至毁灭。中华文明的开放是在保证自我生命机体存活基础上的适度开放,只要对自身不构成伤害,都能兼收并蓄。有所坚守而又通达,这是中华文明形态虽变而生命恒久的重要原因。在 中华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无论宗派流派如何众多歧异,都能经过一代又一代思想家的努力,兼综和合、融会贯通,最终形成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统一的思想文化体系,化为推动中国历史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韩星《中华文明的主要特点》,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文明不同于其他文明那样的开放,在势态上它是总体上呈现开放的,这种开放是适度的开放,能够兼容并包。
B.中华文明形态虽变而生命恒久,其重要原因是有所坚守而又通达。宗派流派众多分歧无法阻挡中华文明融会贯通。
C.中华文明在开放中吸收异质文明的特质,在包容中有效地消化异质文明,不断地进行自我更新。
D.只要对自身不构成伤害,任何文明都能兼收并蓄;古希腊文明尽管也是文明,但它对自身构成伤害,最终导致瓦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四个维度分别论述了中华文明一脉相承、逐渐积累、兴衰更替、开放包容的特点。
B.文章论证方法多样,既有举例论证,如列举大量的史籍等,又有中西文明的鲜明的对比。
C.中华文明的统一与分裂,文章大量的笔墨集中在先秦文明,精确分析其各自时期的特点。
D.文章论述有详有略,详细论述了中华文明的开放与包容性,有力地推动中国历史的前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文明一脉相承,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传承着中华文明,尽管中华文明的中心多次迁移,但中华文明从未间断过。
B.中华文明不曾间断的主要原因是文明的不断积累,数千年文明连续地记录在史籍中,文献资料足以让中华文明相传。
C.中华文明在统一与分裂、兴盛与衰落中交替演变.即使在分裂时期,分裂政权均是把追求 统一作为最重要的奋斗目标。
D.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没中断的文明,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经过中华民族的努力,形成多元统一的思想文化体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此次个税改革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在征求意见过程中,社会公众对六大专项附加扣除的认可度也很高,认为扣除范围、扣除标准超出预期。“六个扣除项目同时推出,最大限度释放出减税红利,让社会更早更充分享受到改革带来的好处。”财政部税政司司长王建凡表示。
“六大专项附加扣除,与百姓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个税改革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也是向综合税制迈出了关键一步。”全国政协常委、瑞华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张连起说。
(摘编自《六大专项附加扣除一次性推出让减税“红包”精准落袋》,《人民日报》2018年11月12日)
材料二 :
这次个税法修订的“综合征税”,是将原先分别计税的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稿酬和特许权使用费所得综合计征,其他诸如经营所得、利息、红利等仍分类征收。采取综合与分类税制相结 合的办法。其实,这次税改中的诸多附加扣除项目,亦可理解为一种“综合思维”。对某些较大 支出进行应税额的扣除,就是对家庭收入及支出的综合考量,这显然比单纯的免征额调整更为 公平。
当然,我国个税的综合征收尚处起步阶段,未来仍有较大提升和改善空间。而个税法的数 次修订,实际也是逐渐完善的过程。税改必须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平衡。任何税收都不可能百分百公平,只能追求社会公平的最大公约数D作为纳税者,当然希望所缴税越少越好,免征额越高越好,但实际上,个税作为调节财富分配的杠杆,免征额越高,对高收入者来说,所享受的减免额 比低收入者更多。此次个税免征额未如部分人所愿,做更大幅度提高,其原因也就在于此。
(摘编自《个税改革向综合征收迈进影响深远》,《长沙晚报》2018年8月30曰)
材料三:
中国:个税除作为政府的财政收入来源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那就是调节贫富差距。家庭作为最小社会细胞,贫富与劳动者所扶养的家庭人口数有关。所以,征收个税必须考虑家庭负担,让家庭负担重的人少交税,让家庭负担轻的人多交税,以确保低收入家庭生活必需品开 支,这才是让居民体面生活、尊严做人的制度安排。
法国:法国的个人所得税税率实行高额累进制,即高收入者多交税,低收入者少交税。需要指出的是,一个法国家庭的年收入总额可在纳税前减去约30%,作为工作支出而享受免税优 惠,余额再减去可免税的种种开销,最终剩余的资金才算作净收入按统一税率纳税。
美国:美国会根据个人收入情况逐步提高税率,以此来减少低收入者的负担和控制高收入 者的收入过快增长。最基本的原则是多收入多交税,收入低的先交税后退税。特别值得指出的是,美国缴纳个人所得税不仅考虑个人的收入,而且十分重视家庭其他成员尤其是儿童的数量情况。同样收入的两对夫妇,有儿童和没有儿童所缴纳的税收相差很大。
德国:德国个人所得税缴纳的比例因个人收入的多少而异,收入越多,交税比例越高,而且个人所得税的比例每年都要调整。德国政府对不同家庭情况会采取不同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个人所得税的类别根据纳税人的家庭状况加以区分,如单身、已婚无孩子、已婚有孩子等。
总而言之,个税改革不是解一时之弊,也难以一步到位,而是着眼长远机制的系统性重构。更精细地计量公众真实可支配收入,让征税关注“账面”,更关注“全面”,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有更坚实的物质基础。
(摘编自《个税改革,一部富起来的历史》,《解放日报》2018年7月19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个税改革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对于六大专项附加扣除,社会公众普遍认可。
B.个税改革采取了综合与分类税制相结合,比之前单纯的免征额调整更为公平、公正。
C.我们个税处于起步阶段,税改兼顾了效率和公平,个税起到了调节财富分配的作用。
D.美国根据个人收人逐步提高税率,综合考虑个人收人、家庭其他成员等多方面因素。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个税专项附加扣除中,大病医疗支出规定的时效为一个纳税年度,且均为自付医药。
B.个税改革,无论是扣除范围,还是扣除标准,均超出预期,最大限度惠及广大人民。
C.法国根据国情,个人所得税采用高额累进制的办法,对高低收入者没有统一标准征收。


展开余下试题D.德国个人所得税征收根据不同家庭情况确定不同起征点,并且所得税比例每年都调整。
6.结合三则材料,请你分析我国如何在个人所得税征收方面保障广大人民利益?(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九 爷
朱文彬
洪水来了,村里人都走了,九爷不走。九爷死也不走,九爷就想死在这老屋里。能死在自家老屋里是福气呵,九爷的心定着哩。
俩兵娃进了屋来,要背九爷走。九爷不走,九爷的手抠住炕沿都要抠出洞来了。九爷的手 力大着呢,俩兵娃使劲掰也掰不动。
兵娃叫来了将军。
将军蹚着齐膝深的水进来。将军说:“走吧大爷,再不走这屋就要塌了,我们把您送到安全 的地方去。”
九爷不言语。
将军说:“对不住您了大爷,我们要保护您的安全。”将军转过头来对兵娃说,“救人要紧!把炕拆了,把大爷背走。”
“是,首长!”
经水浸泡久了的炕很快被拆了。兵娃背起九爷的时候,九爷手里还抠着块炕砖泥,手指快要抠出血来。
“把我放下!我要死 ……死在……石头村里!”
九爷发话了,九爷向来说一不二。兵娃停住了。
将军凝重的脸上淌下两行泪。将军说:“大爷,您不会死,您还得好好地活啊!等洪水退了, 我回来给您老盖新房子,我向您保证!”
九爷不言语。
“大爷!我知您离不开这土地,可洪水退了您还会回来的啊,这洪水就和当年的鬼子一样凶,可鬼子闹得再凶不也被咱打退了吗!”
九爷不言语。
“大爷!我答应您,这洪水一退,我就赶回来给您老盖房子!那时,我也解甲归田了 ”
九爷不言语。
“大爷!我给您跪下了!”
将军跪在齐膝深的水里,水淹到了老将军的腰身。
一漾一漾的水在晃荡着。
兵娃也诧异了。
老将军泪流满面大爷!我懂您的心哩,死也不离自己的土哩!五十多年前,我爷、我爸、
我妈也是死在自己的村子里哩!我是亲眼看着,鬼子把他们一个一个害死的。”
电光一闪。
九爷的眼睡圆了——
鬼子是在半夜进村的。烧、杀、抢、掳、奸。火光冲天,日月无踪。一村子人被押到一起,鬼 子像乌鸦一样哇呀一通后,汉奸叫了:“皇军说了,全村人都要迁到满洲城里去享皇军的福,为了表示对皇军的忠心,全村人都要向大日本帝国的太阳旗下跪!”
全场静寂。
枪响了,一个孩童倒了下去。随着一阵阵撕心裂肺的哭嚎,一双双膝盖颤栗着跪了下去,唯有一位七旬老人和四条汉子立着不动。
枪响了,老人倒了下去!
四条汉子纹丝不动。
枪又响了,砰!砰!砰!
剩下一条汉子高高地立着。
鸟鸦又叫了。汉奸传过话来:“一人不跪,全村灭绝!”
汉子纹丝不动。汉子的脚下,他年轻的妻子和年幼的儿子在扯他的裤腿,汉子依然纹丝 不动。
鬼子气得像疯狗一样,挥起日本军刀劈向汉子的妻儿!
汉子仍然纹丝不动!
鬼子一刀劈向汉子的双脚,汉子终于倒下去了,但不是向前跪 倒,而是向后仰向天……
然而汉子并没有死,汉子又活过来了,汉子就是九爷,虽被废了双脚,但却练成了力大无穷的双手。
九爷再也没离开过石头村。石头村后来住的都是逃难来的外村人。石头村原来的一百几 十号人都没了,九爷要守着石头村。要不石头村的百十号冤魂回乡来的话,还有谁给他们带路呢。九爷一心要死在石头村,死也不离石头村。
其实,不管九爷下不下跪,全村人都是逃不脱被灭绝的命运的:全村人被送去哈尔滨做了 731部队,无一生还。
后来九爷才知道,石头村除了他一人活下来外,还有一位半夜起来小解而幸免于难的六岁孩童
九爷的眼睛湿润了,九爷苍老的脸容激动了,九爷手里抱着的炕砖松落在水里:“石头娃……九爷听你的……”
(选自《微型小说月报》2017年第5期)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写“村里人都走了,九爷不走”,结尾写“九爷手里抱着的炕砖松落在水里”,前后 呼应,突出了将军深入人心的劝说艺术。
B.日军大施淫威的时候,汉子几次都纹丝不动,一面表现出了汉子对侵略者的蔑视,一面刻画 汉子视死如归、宁折不弯的英雄形象。
C.小说在介绍九爷不愿离开村子时,叙述了鬼子进村虐杀,从表达效果上看,既充实了小说 的内容,又深化了主题。
D.面对强敌时,九爷舍了妻儿,甚至舍了性命也宁折不弯,可谓是感人至深。九爷身上闪现的是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
8.文中多处运用反复,试以四次“九爷不言语”为例,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6分)
9.小说的情节设置采用了插叙的手法,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刘肇基,字鼎维,辽东人。嗣世职指挥佥事,迁都司佥书,隶山海总兵官尤世威麾下。崇祯七年从世威援宣府,又从剿中原贼。进游击,戍雒南兰草川。明年遇贼,战败伤臂。未几,世威罢,肇基及游击罗岱分将其兵,与祖宽大破贼汝州,斩首千六百有奇。后从宽数有功,而其部下皆边军,久戍思归,与宽军噪而走。总理卢象升乃遣之入秦。其秋,畿辅有警,始还山海,竟坐前罪解职,令从征自效。俄以固守永平功复职,屡迁辽东副总兵。
十二年冬,蓟辽总督洪承畴请用为署总兵官,分练宁远诸营卒。兵部尚书傅宗龙梢持之,帝怒,下宗龙狱,摧肇基都督佥事任之。明年三月,锦州有警。承畴命吴桂偕肇基赴松山为声援。三桂困松、杏间,肇基救出之,丧士卒千人。七月与曹变蛟等战黄土台及松山、杏山。九月,复战杏山,肇基军稍却。承畴甄别诸将,解肇基职,代以王廷臣。十七年春,加都督同知,提督南京大教场,及福王立,史可法督师淮、扬,肇基请从征自效。屡加左都督、太子太保。
而令肇基驻高家集,李楼凤驻睢宁,以防河。柄凤本甘肃总兵,以地失留淮、扬间也。阁标前 锋,则用张天禄驻瓜洲。十一月,肇基、柄凤以可法命谋取宿迁。初八日渡河,复其城。越数日,大 清兵围邳州,军城北,肇基军城南,相持半月,大清兵引去。顺治二年三月,大清兵抵扬州,可法邀 诸将赴援。独肇基自白洋河趋赴,过高邮不见妻子。既入城,请乘大清兵未集,背城一战。可法持重,肇基乃分守北门,发炮伤围者。已而城破,率所部四百人巷战,格杀数百人。后骑来益众,力不 支,一军皆没。副将乙邦才、马应魁、庄子固等皆同死。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十七年春/加都督同知/提督南京大教场/及福王立/史可法督师淮扬/肇基请从征自效
B.十七年春/加都督同知/提督南京大教场及福王/立史可法督师淮扬/肇基请从征自效
C.十七年春/加都督同知/提督南京/大教场及福王立/史可法督师淮扬/肇基请从征自效
D.十七年春/加都督同知/提督南京大教场及福王/立史可法督师/淮扬肇基请从征自效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畿辅:畿,京畿;辅如汉代的三辅。国都所在的地方,泛指京城附近的地区。
B.署:代理、暂任或试充官职^ “权”“行”“领”“摄”,同时也表示代理官职。
C.兵部:六部之一,又称夏官、武部。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等。
D.太子太保:别称太子太傅,是东宫官职,负责教习太子,清朝时有衔无职。


展开余下试题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肇基屡立战功。跟随尤世威清剿中原寇贼,又与祖宽并肩作战,在汝州大败贼寇。
B.刘肇基改过自新。曾因被追究罪过被革职,后戴罪立功赎罪,因固守永平官复原职。
C.刘肇基临危受命。在锦州遇急,他独自前往松山救援,付出千人代价,力救吴三桂。
D.刘肇基雷厉风行。严格执行史可法命令谋划攻取宿迁,又全力地去扬州支援史可法。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九月,复战杏山,肇基军稍却。承畴甄别诸将,解肇基职,代以王廷臣。
(2)既人城,请乘大清兵未集,背城一战。可法持重,肇基乃分守北门,发炮伤围者。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词,完成14〜15题。
调笑令
韦应物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放”已说明胡马非野马,“远放”令人遐想,给人以辽远的空 间感。
B.“远放”“独嘶”“无穷”都有相对性,远对近,独对偶,无穷对有尽。
C.此词以绚丽的语言描绘了边地辽阔的草原风光,刻画了徬徨的胡马的形象。
D.词作写边地风光而并非主旨。在对马的拟人化的描写中,寄寓了象征意义。
15.请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锦瑟》中“ , ”写庄子梦为蝴蝶,杜宇生前爱护百姓,死
后仍惦念百姓而化作杜鹃。
(2)《劝学》用“ ”“ ”两个比喻,引出结论“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重要性。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 ”表达诗人同友人的依依惜别则点明诗人与友人都是离乡宦游之人,却又在客中分手,更加重了离别的伤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从长安通往巴蜀,有高山阻隔, ,以至于秦朝以前的关中统治者,对广袤的巴蜀大地并不十分了解。正是一条绵延两百多千米的穿山古道,使长安至汉中之间,艰难地建立起了 有限的联系,这条具有血脉一般重要功能的道路,就是褒斜道。据《史记》记.载,公元前206年, 刚刚驻扎汉中的刘邦,为了迷惑项羽,采纳张良之计,烧毁了褒斜道,很快,他又 地对外宣传,重修褒斜道,当项羽还在嘲笑刘邦 的时候,汉将军韩信已率大军潜出故道,翻越秦岭攻破陈仓,关中平原顿时门户大开,从此,“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成功战例,既成为我国历代军事家们的美谈,又被奉为世界军事史“避实击虚,声东击西”的经典战例。就在距刘邦暗度陈仓四百多年的一个盛夏,又一个关于大蜀道的故事长留史册。志在夺取成都,一路的曹魏大军,在位于金牛古道上的剑门关前,停下了脚步,这一年是公元263年。面对三倍于己 的强敌,( )。征西将军邓艾索性放弃攻打剑门关,绕道阴平古道,翻越摩天岭,在付出了巨大的伤亡代价后,最终攻取成都。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成功战例,成为我国历代军事家们的美谈,之后就被世界军事史 奉为“避实击虚,声东击西”的经典战例。
B.“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成功战例,因为成为我国历代军事家们的美谈,所以被奉为世界军事史“避实击虚,声东击西”的经典战例。
C.“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成功战例,不仅成为我国历代军事家们的美谈,而且被世界军事 史学家奉为“避实击虚,声东击西”的经典战例。
D.“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成功战例,成为我国历代军事家们的美谈,因此被奉为世界军事 史“避实击虚,声东击西”的经典战例^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曹魏大军只能眼望剑门天险徒唤奈何,蜀汉守军在姜维的率领下,阵脚丝毫不乱
B.蜀汉守军在姜维的率领下,看到曹魏大军阵脚丝毫不乱,只能眼望剑门天险徒唤奈何
C.曹魏大军阵脚丝毫不乱,蜀汉守军在姜维的率领下,只能眼望剑门天险徒唤奈何
D.蜀汉守军在姜维的率领下,阵脚丝毫不乱,曹魏大军只能眼望剑门天险徒唤奈何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地广人稀 轰轰烈烈 想人非非 势不可挡
B.人迹罕至 轰轰烈烈 异想天开 气势汹汹
C.人迹罕至 大张旗鼓 异想天开 势不可挡
D.地广人稀 大张旗鼓 想人非非 气势汹汹
20.下面是南京某中学文学社团学生负责人李睿给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写的一封短信,其 中有几处用语不得体,请指出并改正。(5分)
尊敬的莫先生:
您好!
作为当今世界文坛大咖,您如果能应允愧当本社顾问,百忙之中挤出时间惠顾本社,为我们的发展鼎力相助,我们将十分感激。本社广大文学佼佼者恳请您虚心指导。
敬祝
编安
文学社团 李睿
2019年4月8日
21.下面是某公司采购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1)现在的青年最要紧的是“行”,不是“言”。(鲁迅)
(2)青年最要紧的精神,是要与命运奋斗。(恽代英)
(3)青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习近平)
2019年5月4日是五四运动一百周年纪念日,学校举行盛大的纪念活动,作为杰出的青年学生代表,你应邀在大会上发言。请写一篇演讲稿,回归历史,缅怀先贤,着眼未来,表达心声,展现当代青年的风采。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19年普通”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0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