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320  2019-05-14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20]
福建省三明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三明市2018-2019学年高三第一学期普通高中期末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
对于一个民族而言,神话对于传承,巩和增强其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人类学大师马林诺夫斯基曾指出,神话原生性地表达着民族精神中最稳最恒定的部分,承载一个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在《诸神纪》里,无论是“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的创世大神盘古,还是在“四极废,九州裂”的情形下“炼五色石以补苍天”的大母神女娲,还是“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的神农氏,或者是“诛凿齿,杀九婴,缴大风,断糈蛇,禽风,上射九日”的大昇,都体现了一种不畏艰险、为了人类福祉而自我牺牲的悲剧意味和崇高之美。可以说,正是凭借不畏艰险的生存意志和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中华民族才能延续几千年不绝,并昂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作为族群意志的民族精神、民族传统之外,神话还与“人类内心底层的问题,人类内在的奥秘”相关,神话学大师坎贝尔曾指出,读神话可以发现许多人类的共通处:人类需要呼唤久违的神性,需要借由神话以接近永恒,需要透过神话以洞悉生命的奥秘,与史家和儒家典籍中被历史化的温文尔雅,“伟光正”的诸神形象不同,《诸神纪》里描绘的上古诸神大多充满野性之美和伟岸之力:喜欢追着自己尾巴跑的混沌,半人半蛇的女娲、人首豹尾的西王母,铜头铁额的尤…这些朴素的形象和他们身上那种气吞山河、震天撼地的力量体现了先民汪洋恣肆的想象力,对自然、生命,神性之力的崇拜和讴歌阅读这样本然面目的上古神话,可以体会原始先民深厚的情感体验,从而缓释压力,抚慰心灵创伤,找到生命的动力。而中国上古智慧通过作者的“扯”,也得到了生动而又不乏深度的呈现:混纯神话所体现的中国人混融无间的宇宙观,上古神树的故事背后体现的中国人万物有灵的自然观,南楚大司命神话背后体现的“方生方死,生死一体”的生命观等等。
可以说,中国古代神话拥有高远而深刻的文化内质和精神内涵,理应成为一种优秀的国民文化教育资源,在《请神纪》导言部分,严优用充满激情的笔调写道:“身逢一个科技理性至上的时代,神话始终为人类提供着返归自身的航向与能力(叶舒宪),只要回到神话那里,我们终将获得重塑与再造文化筋骨的力量;我们终将平心静气,修复,放下包满血复活,“神话是我们的根,离开了神话的民族,就像古希腊神话里的安泰,失去了大地之根的滋养和护佑,生命终将萎顿,愿我们的孩子,在成长的历程中总有神话相伴;愿我们每一个成年人,都能从神话中找到前行的动力和勇气这是《诸神纪》的作者奉献给这个世界的一份美好的心愿。
(闪艳芸《中国上古神话,我们的文化基因——读严优诸神纪》)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个民族拥有自己的神话对其传统文化的传承、巩固和增强有着重大意义。
B. 神话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也表达民族精神中最稳固最恒定的内容。
C. 《诸神记》中的四位大神具有不畏艰险、为了人类福祉而自我牺牲的精神。
D. 上古神话的创作者在神话中生动而又不乏深度地闸释了中国上古智慧。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先详细论证了中国古代神话的意义,接着指出其对国民文化教育的作用。
B. 文章主要使用了例证法,大量列举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形象,增强了说服力。


浏览完整试题C. 文章采用并列结构,从三个维度论证中国古代神话的意义,论证有详有略。
D. 作者用发展的眼光,挖掘神话的时代价值,使传统文化生发出现实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为了缓释压力,抚慰心灵创伤,我们必须阅读上古神话,呼唤久违的神性。
B. 史家和儒家典籍中被历史化的温文尔雅、“伟光正”的诸神形象缺乏美感及生命力。
C. 如果孩子从小阅读《诸神记》,成长中有神话相伴,成人后就有前进的动力和勇气。
D. 中国上古神话中蕴含的高远而深刻的文化内质和精神内涵是我们传统文化的根。
【答案】1. D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D项,张冠李戴 ,原文第二段中:而中国上古智慧通过作者的“掰扯”,也得到了生动而又不乏深度的呈现,此处的“作者指的是《诸神纪》的作者严优,而不是“上古神话的作者”;其二,中国上古智慧是严优通过对诸多神话故事的分析,概括而呈现出来的,并不是上古神话的作者阐释的。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C项,“文章采用并列结构”错,文章应是层进结构,前两段论证中国古代神话的意义,两个层次是并列关系,第三段以前两段为基础,过渡到谈神话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是层进关系。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A项,“必须”一词过于绝对.原文第二段中说“阅读这样本然面目的上古神话,可以体会原始先民深厚的情感体验,从而缓释压力,抚慰心灵创伤,找到生命的动力.’’B项,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史家和儒家典籍中被历史化的……诸神形象不同于《诸神纪》中的上古诸神,不具备“野性之美和伟岸之力”,而非选项所说的“缺乏美感及生命力”C项,曲解文意.原文末段倒数第二句里的两个“愿字,表达的是一种希望,而非选项中的假设。故选D。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35年的羊
徐建宏
找到学校,老旺看见曹老师正在巴掌大的操场上给学生们布置下午上山打柴的事.冬天的太阳光把曹老师的脸照得暖洋洋的。山里太穷,孩子们读不起书,只能隔三差五地到山上打些柴,然后到镇上卖了弄点钱,老旺看到自己的孩子狗娃也在中间。
等学生散了,老旺急忙把曹老师拉到一边,哆哆嗦嗦地从破棉袄里掏出一个布包,大概是午后的太阳光显出了力量,曹老师注意到老旺的额上微微出了点汁老旺说:“曹老师你看看这里面写的啥?”
曹老师疑感地打开布包,从里面露出一张缺角的纸条。由于年深月久,纸条已经清黄不堪,上面不规则地分布着一些细洞。曹老师展开纸条,只见上面写着:
借条
兹借到瓦村元富家羊20只,俟革命成功后以两倍奉还,此据。
红军指挥员叶××
1935年10月25日
曹老师抬头看看老旺,此刻老旺的眼睛像两把钳子钳住了他,曹老师说:“老旺,这东西你从哪儿找到的?”
“俺家的一个破墙洞里。”老旺急切地说,“上面写了些啥?”
曹老师莞尔一笑说:“那元富是你家什么人?”
“俺爷爷哪”老旺说,额上的细汗已经变成了颗粒
“老旺,恭喜你啊,”曹老师一巴掌拍在老旺的肩上说,“你家发财了。
消息从这天午后开始像花朵一样开遍了整个瓦村,到黄昏时老旺家的院子里已挤满了人没有谁对老旺怀里的40只羊持怀疑态度。整个瓦村似乎隐隐听到了从1935年传来的羊叫声瓦村虽然偏僻,但历史上也是个弹痕累累的地方。离村不到一里,马蜂窝似的弹坑足以印证瓦村昔日的荣光,应该说,这张借条对老旺的确太重要了,它的重要性甚至超出了我们想象的范围,老旺一家六口人,妻子长年捧着一只酱黑的药罐,加上自己腿脚不灵便,儿子狗娃一狗娃二还是因为曹老师才读上书的,靠着几只咩咩叫的羊养家糊口,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


展开余下试题这天夜里,瓦村的所有家庭都在斑驳的泥墙上寻找历史的破洞1935年的羊叫声弥漫了整个瓦村。
根据曹老师的指点,老旺第二天一大早就翻山越岭到镇上去了。曹老师关于纸条的一些看法,在镇政府的办公室里得到了证实。一个干部模样的人打着手势对老旺说,这张借条非同一般,我们一定要认真核查,尤其是首长的签字,需经专家鉴定老旺听了这番话,心里像冬天的风一阵松一阵的,这时候恰巧镇长进来,镇长把老旺请到自己的办公室,还给老旺了杯茉莉花茶,这使老旺在茉莉花的清香中毫不犹豫地把那张借条留在了镇长那儿。
冬去春来,日子的流云在漫长而煎熬的等待中随风而逝,老旺日复一日地把羊群赶到山坡上,看处山梁上腾起的黄尘,也看曹老师带着狗娃他们上山打柴的情景老旺的心里酸了又湿,涩了又酸,据村里人说,曹老师的父亲是个烈士遗孤,战争年代被寄养在瓦村,后来曹老师是从遥远的大城市来到瓦村教书的,几十年的青春在黄尘古道中悄无声息地献给了瓦村,老旺记得,几十年间曹老师才回过五次家。
后来的消息是曹老师从镇上带回来的。那天曹老师和几个学生挑着柴火到镇上去卖,归路上顺便去了趟镇长办公室。镇长答复说,经多方鉴定,现在已经确认了那张借条,首长的答字也真实无说,再过几天县里就会派人把折合的1万块钱送到瓦村去,镇长的叙述让曹老师喜出望外,以致在走出办公室时老师一脚踩空把脚崴了。
县里派人在镇长的陪同下来到瓦村是在几天以后,那是个今人难忘的日子,整个瓦村到处尘土飞扬,人们看到腿残又老实巴交的老旺从县里同志的手里接过一个大红包,那鲜艳的色彩在灿烂的阳光下让人热血沸腾,这个中午,我们的农民兄弟老旺像一颗挂在秋天树上的红柿子引人注日。1935年的羊叫声又一次回荡在瓦村的天空。
第二天,老旺找到学校时天刚蒙蒙亮,曹老师扶着墙壁出来开门。看到一脸土色的老旺,曹老师开玩笑说:“老旺,你的脸是不是被钱烧了?”
老旺站在门口,从门外进来的光线照出曾老师房间里的摆设简陋又寒酸,灶上的白烟袅袅散开。老旺迟疑了一下,从怀里掏出一个纸包塞到曹老师手上说:“俺想了整整一宿,这2000块钱就送给学校吧,往后你和孩子们不要再上山打柴了。”
曹老师张了张嘴,一时无从说起。
老旺然一笑说:“狗娃这几年全靠了你才念上书的,还有俺们家……你的恩情俺们忘不了,留下的那几干块钱,够俺们还债和添些羊啥的了。”老旺慈厚的笑脸在逆光中灿烂而令人心动。
曹老师凝视着老旺一瘸一拐地走入晚春的早上,眼前一片模糊——他仿佛看到了有许多可爱的羊簇拥在老旺身后,老旺就像站在洁白的云彩上,在他耳边,1935年的羊叫声如水而来。
4.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多次写到曹老师领着学生打柴的场景,表现了瓦村的偏僻贫穷,塑造了曹老师为了瓦村的教育和明天,几十年如一日,热心执著、无私献的形象。
B. “老旺在茉莉花的清香中毫不犹豫地把那张借条留在了镇长那儿”,这既展现老旺这个农民淳朴善良的性格特征,更为了表现百姓对政府毫无保留的信任。
C. “看到一脸土色的老旺”,这里的神态描写说明老旺一夜无眠,终于做出捐款决定,这样的处理使得老旺这个形象前后矛盾,但也体现了艺术的真实性。
D. 小说构思精心而又巧妙,大多情况下,作者在表现老旺时用的是曹老师的视角,在表现曹老师时用的是老旺的视角,视角的变换使人物塑造更富立体感。
5. 小说中那张缺角的“借条”对小说的叙事起到怎样的作用?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 有人认为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老旺,但作者却花了不少笔墨来写曹老师,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这样处理的用意。
【答案】4. C 5. ①作为文章线索,小说围绕着这张借条来叙述故事,使小说情节集中凝练,结构清晰;②联接小说时空,小说借助这张借条,将历史与现在巧妙的联接起来,拓展了小说的深度与广度;③交汇明暗线索,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老旺与曹老师,暗线是他们的祖辈父辈的奉献牺牲,一张借条,将两代人高贵而明亮的精神世界连接在一起。
6. ①串联小说情节,小说用曹老师来穿针引线,推动情节的发展;②衬托(烘托)主要人物,小说通过曹老师的视角来塑造老旺这个人物形象,而老旺之所以决定捐款,也是因为受到曹老师精神的感召;③拓展小说主题,曹老师作为革命烈士遗孤的后代,放弃大城市的生活,将青春奉献给瓦村,这个形象丰富了小说的主题。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C项,“这样的处理使得老旺这个形象前后矛盾”错,于文无据,本文中老旺的形象前后不矛盾。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中物象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小说中那张缺角的“借条”对小说的叙事起到怎样的作用?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然后明确本题考查的内容,即小说中物象的作用。再看这一内容与小说情节、人物形象、小说主旨之间的关系。本题中,故事情节由那张缺角的“借条”展开,“借条”贯穿全文,可见,它是文章的线索;其次,这张“借条”的落款是1935年,文中说道“瓦村虽然偏僻,但历史上也是个弹痕累累的地方”,这样的构思将历史与现在巧妙的联接起来,拓展了小说的深度与广度;最后,“借条”的设置是双线索结构中的交汇,文中可看出“经多方鉴定,现在已经确认了那张借条,首长的答字也真实无说”、“曹老师的父亲是个烈士遗孤,战争年代被寄养在瓦村,后来曹老师是从遥远的大城市来到瓦村教书的,几十年的青春在黄尘古道中悄无声息地献给了瓦村”,这些内容可见老旺与曹老师的祖辈父辈的奉献牺牲,一张借条,连接了两代人。
【6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文章次要人物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考生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有人认为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老旺,但作者却花了不少笔墨来写曹老师,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这样处理的用意”,考生在解答本题时,应先了解:小说中次要人物往往着墨不多,但其地位不可忽视,他们是作者精心安排的角色,我们在学习中也要着力对次要人物的作用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小说赏析水平。次要人物的设置只要是为主要人物服务,其作用一般可从以下方面着手:1.烘托突出主人公性格;2.深化主题;3.推动故事情节发展;4.烘托气氛。本题中, “曹老师”这一角色属于小说的次要人物,他的出现,贯穿了故事情节的前后,“曹老师疑感地打开布包,从里面露出一张缺角的纸条”、“根据曹老师的指点”、“后来的消息是曹老师从镇上带回来的。那天曹老师和几个学生挑着柴火到镇上去卖,归路上顺便去了趟镇长办公室”,从这些内容可看出,“曹老师”推动情节的发展;其次,老旺之所以决定捐款,是因为他想到“曹老师的父亲是个烈士遗孤,战争年代被寄养在瓦村,后来曹老师是从遥远的大城市来到瓦村教书的,几十年的青春在黄尘古道中悄无声息地献给了瓦村”,所以,“曹老师”的设置也烘托了老旺这一主要人物;同样,这是曹老师这一奉献精神,深化了文章的主旨,体现了两代人高贵而明亮的精神品质。考生从这几方面进行概括即可。


展开余下试题【点睛】分析小说中物象的作用,要分析情节结构方面,概括主要故事情节,可以是文章的线索,或串起文章的哪些情节,或见证记录了什么事件的发展变化,或写了什么与这个物象有关的经历。内容主旨方面,作者借某一物象表达某种态度,揭示了某种精神或哲理,突出了某种主旨,升华了主题。人物塑造方面,突出人物的形象或性格。最后是表达效果方面,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渲染营造了某种氛围,标题与文中某个内容相呼应,或与文中什么内容形成对比。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近日在韩国仁川发布特别报告,称如果气候变化以目前的速度持续下去,预计全球气温在030年至2052年间将比工业化之前升高1.5摄氏度。
2015年12月达成的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提出,在本世纪木,要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的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为将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努力委员会的这份新报告强调,如果能将气温升高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会比升温2摄氏度更好地避免一系列生态环境损害,比如海平面上升速度会减缓,全球缺水人口将减少一半,失去栖息地的动植物数量减少一半,森林火灾的发生率有所降低等。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8日发表声明,IPCC的特别报告是对世界发出的“振聋发聩的警示”,他说:“科学家们对于升温1.5摄氏度和2摄氏度之间的差异,做出了最为清晰的描绘古特雷斯促国际社会“听取全球顶尖科学家的建议”,尽快通过节能减排、植树造林、减少煤炭和化石燃料使用、普及风能和太阳能等方式应对气候挑战。
(摘编自《联合国报告为气候变化敲警钟》,《人民日报》2018年10月12日)
材料二:
IPCC8日发布具有历史意义的新报告,再次确定了全球领导人采取行动遏制温度升高、避免地球上的人类和其他物种在未来面临险境的紧迫性。
据法国《回声报》网站10月8日报道称,这份报告列举了遇制温度升高的解决办法,最紧迫的一点是在2030年之前大幅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二氧化碳在2030年的排放量应比2010年减少45%.到2050年,必须要达到“碳中和,也就是说,人类届时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不能多于从大气中吸收的二氧化碳。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报告主张到本世纪中叶,让电力生产中使用的可再生能源所占比例从20%提升至70%工业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相比2010年要减少75%至90%。
另据英国《卫报》网站10月8日报道,IPCC的新报告发表后,世界领导人被告知,他们在道义上有义务加强应对气候危机的行动。
但是英国、澳大利亚和其他国家的政府对此反应冷淡,这凸显了要达成IPCC提出的升温相对安全上限应采取路线所面临的巨大政治挑战唐纳德•特朗普已宣布美国退出气候协议,澳大利亚总理斯科特•莫里森说,没钱搞“全球气会议和那些毫无意义的事”。
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国的政府真的停止气候防控努力。
(摘编自《联合国称全球升温应限制在1.5℃,否则地球将面目全非》,新华社2018年10月10日)
材料三:

自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中国政府率先组织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并从国情出发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做出积极贡献。
为进一步推动绿色发展,2017年年底,我国印发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标志着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正式启动。作为环境保护的倡导者,中国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领导作用十分突出,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领跑”作用广受赞誉。
中国长期致力于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努力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除了积机参与气候变化谈判,以大国外交和多边合作方式推动《巴黎协定》达成,并积极引导推进《巴黎协定》后续谈判进程中国还通过切实行动推动和引导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编自《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中国方案》,《人民日报》2018年10月5日)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近日发布的特别报告,称预计全球气温在2030年至2052年间将比工业化之前升高1.5摄氏度。
B. 如果能将气温升高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会比升温2摄氏度更好地使全球缺水人口减少一半,失去栖息地的动植物数量减少一半。
C. 根多国家的领导人虽然知道他们在道义上有义务加强应对气候危机的行动,但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因此对IPCC的新报告反应冷淡。
D. 多年来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总体呈下降趋势,与2005年相比,预计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将于2030年大幅下降。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无论是联合国秘书长还是英国、法国的媒体都非常关注全球气温升高的现象,可见将气温升高控制在1.5摄氏度内是人类的大事,刻不容缓。
B. 《巴黎协定》对全球气候治理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中国积极推动《巴黎协定》达成,并积极引导推进《巴黎协定》后续谈判进程。
C. 如果电力生产中使用的可再生能源从目前的20%升至70%,且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比201年减少至少75%,2050年就会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D. 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媒体对全球气温升高的问题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也指出了应对的办法,其中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必须加以重点关注。
9. 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中国还可以继续做出哪些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7. A 8. C
9. (在国内)(1)加大节能减排的力度,减少煤炭和化石燃料使用;(2)加大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扩大森林种植面积;(在国际上)(3)继续积极参与并引导推进气候变化谈判,积极推动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的构建。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A项,忽略了全球升高1.5摄氏度这一结果产生的前提条件是“如果气候变化以目前的速度持续下去。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C项,推断失当,要实现碳中和是个系统工程,就算人类做到这两点,也仅限于电力生产和工业领域,未必就能完全真正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中国还可以继续做出哪些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然后到材料中圈出接说明该如何做的内容,还可以圈出全球气候面临的问题,根据这些问题总结要点。本题中,“尽快通过节能减排、植树造林、减少煤炭和化石燃料使用、普及风能和太阳能等方式应对气候挑战”可看出“加大节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福建省三明”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2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