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学考试卷

阅读:761  2019-05-16
标签:人教版 九年级 总复习 学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61]
2019学年常州市教育学会学业水平检测九年级语文试卷
常州市教育学会学业水平监测
九年级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共20分)
1. 把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拼音所表示的汉字填在指定方格内。(2分)
古老的特色文化或经历史冲刷,或遭人为破坏,已经丢失殆()尽,让人扼()腕叹息;单就是现在,记忆中的那种tián()淡宁静、原始纯朴、鸟语花香、麦香四溢的乡村景象在发达地区很难找到了,错落有zhì()各具特色的民居建筑,被整齐划一的统一格式的建筑所代替,千家一面;当城市在追求田园化风格时,农村却在盲目追求城市化,呈现出不lún()不类四不像怪景。
(选自《乡村旅游》,2018年第11期)
汉字 注音
答案:1.恬、致、伦;注音:dài、è
解析:此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字形、汉字书写的能力。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复习时要以《容易读错的字》《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和语文课本注释里出现的字音为线索,对里边的字、词要会读,读准。对那些容易弄错的字更要有足够的注意。
2.下列有关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3分) 【 】【 】
A.《格列佛游记》作者江奈生•斯威夫特,是英国18世纪前期最优秀的讽刺作家和政论家,出生于爱尔兰的都柏林,父母都是英国人。
B.作者用丰富的幻想描述荒诞离奇的情节,反映了18世纪英国社会的一些矛盾,其中讲述的小人国利立浦特与邻国兵戎相见,是影射当时英美两国之间的连年征战。
C.《格列佛游记》中,作者勾勒了利立浦特国获取官职的可笑行为。在这个国家中谋得官职的途径就是在一根绳子上表演舞蹈,做官的、没做官的都努力参加这项活动。
D.取经成功,观音菩萨授唐僧为“金蝉子”,孙悟空为“金身罗汉”,猪八戒为“天蓬元帅”,沙僧为“斗战胜佛”。
E.鲁达打死镇关西后东奔西逃,智真长老收留了他,赐他法名“智深”,为了更好地保护他,智真长老又将他介绍到东京大相国寺。
答案:2.DE
解析:D项取经成功,唐僧被授为“旃(zhān)檀功德佛”,孙悟空“斗战胜佛”,猪八戒“净坛使者”,沙僧“金身罗汉”。E项智真长老将鲁智深介绍到东京大相国寺,不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他,而是因为大闹了五台山,没办法再收留了。
3.根据下面的图片与文字,请你拟写一幅宣传“知礼守信”的对联。(2分)

上联:尊从师礼,曾子避席问道
下联:,商鞅立木示诚
答案:3.下联:信守诺言
解析:对应上联的动词“尊师从礼”。
4.阅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完成问题。(共4分)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与这首元曲所表达的情感一致的一项是(2分) 【 】
A.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B.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C.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D.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有人对这首元曲所配插图提出了质疑,认为与本曲内容不符。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看法并说明理由。(2分)

答案:4(1)C (2)答案示例一:我觉得不太符合。这首元曲描绘了游子骑着瘦马,在苍凉的古道踽踽独行的场景,让人感受到乡愁之苦。可画中之马很剽悍,毫无长途跋涉的疲乏,道路也无苍凉之感。答案示例二:我觉得是符合的。这首元曲描绘了游子骑着瘦马,在苍凉的古道踽踽独行的场景,让人感受到乡愁之苦。画面中的游子苍老憔悴、满脸愁容,很好的表现了他的乡愁。


浏览完整试题解析:此题考察学生的理解材料的能力。在仔细阅读材料的基础上,结合作品进行深入分析。
5. 阅读下面的材料,探究“中国品牌日标识设计巧妙运用中国文化元素”主要体现在哪三个方面。(3分)
答案:5.标识中的“品”字的汉字具有了汉字文化元素。标识造型中的印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标识中的“品”字造型的鼎也是中华文明的见证。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概括能力。做题时一定要在审清题目的基础上,精读材料,并注意段中的关键词语或句子,把切题的信息提取出来。
6. 默写。(6分)
(1)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
(2)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
(3)野马也,尘埃也,。
(4),沉鳞竞跃。
(5)《岳阳楼记》借景抒情,写出了自己对“忧”“喜”的见解,最后用“ , ”的理想来规劝滕子京和勉励自己。
答案:6.(1)钟鼓乐之
(2)宛在水中坻
(3)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4)夕日欲颓
(5)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古诗文默写主要有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此题考查直接性和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此题中应注意:“坻”“颓”的书写。
二、阅读理解(共40分)
(一)阅读两段文言,完成7~10题。(共13分)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忽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氏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选自南宋•康与之《昨梦录》)
7.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或短语。(4分)
(1)屋舍俨然( )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3)老人引杨氏入山( ) (4)鸡犬陶冶( )
(5)迫暮( )
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5分)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
9.甲文描绘桃林与桃花源美丽和谐的景象,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志趣?(2分)
10. 下面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 甲文桃花源中的人们生活在“土地平旷”“阡陌交通”的地方,他们与世隔绝,过着一种怡然自得、令人向往的幸福生活。
B. 甲文描绘桃林之美,既渲染了神秘色彩,又为下文渔人进入桃花源做了铺垫。
C. 甲乙两文都描写了一个自然环境优美、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和平安定、自给自足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D. 甲乙两文都是以人物的行踪为线索的,甲文从捕鱼人的视角介绍桃花源,乙文则是通过对话来介绍洞内生活情况的。
答案:7.(1)整齐的样子 (2)类 (3)带领 (4)悠闲和乐的样子 (5)临近,接近
8.(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错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2)只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用来耕种或者养蚕,不能从别人那里得到食物(或白吃人家的)。
9.表达了作者自己反对剥削压迫、反对内战的愿望,与向往生活在这种世外桃源的思想感情。
10.C 解析:乙文“鸡犬陶冶”是社会环境,没有提及自然环境,所以这不是甲乙两文的共同点。
试题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记忆直接作答,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符合语境,则为正确答案。注意“陶冶”“迫”的含义。
8.本题考查文言文重要语句的翻译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翻译时需要注意以下词语的含义:阡陌、计口授地、取食。
9.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题关键是通读文本,理解文意,抓住文本中对景色和人物的描写,以及作者的感受,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要注意语句通顺,不写错别字。
10.此题考察学生对文章含义的理解和翻译能力。解题关键是抓住细节,理解文意,仔细分析两篇文言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做出正确判断。
(二)阅读朱自清《绿》中的语段,完成11~12题。(7分)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从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


展开余下试题11. 文章描写梅雨潭的绿,运用了一系列的动词详细描写作者到达梅雨潭边的过程,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3分)
12. 《白鹭》中描写“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语段中划线的句子和这个句子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分别说说运用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好在哪里。(4分)
答案:11.这些动词,准确自然地写出了“我们”探奇览胜的急迫,对“闪闪的绿色”追求的努力,表现了梅雨潭绿色的无穷魅力,表达了作者对这绿色的倾心喜爱。
13. 两句都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白鹭》中通过对比写出了白鹭身段精巧,一切都很适宜的特点,《绿》中以北京什刹海绿杨的“淡”,杭州虎跑寺“绿壁”的“浓”,西湖波的“明”,秦淮河的“暗”,衬托梅雨潭的绿,说明梅雨潭的绿是明暗适度,浓淡相宜,绿得恰到好处。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作用的能力。分析作用,考生要从文章的主旨、开头和结尾、关键语句等方面着手分析。散文结尾句的作用的答题格式可固定为:本义+语境义+联系文章的主旨+联系表现手法。结合文本可知这些词表达了我们探奇览胜的急迫,梅雨潭的魅力以及作者对这绿色的喜爱。
(三)阅读下文,完成13~15题。(共7分)
读书风雅事 何必硬上弓 钱科峰
①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红烛佳人,西窗伴读,这种读书意境曾经是许多读书人的美好向往。然而时过境迁,佳丽多在夜总会,窗前多是网游人。在现代人的文化生活中,一个ipad玩一宿,一个手机捧半天,就是缺失了捧书夜读这档事,家里可以没有书,却不能没有wifi,读书者几何?我们已可想而知。
②一天工作八小时,睡觉除去八小时,剩下的三分之一时间大家都在干什么?在这个相对浮躁的时代,写书的都在搞穿越搞戏说搞低俗围着重口味打转,读书的哪能聚精会神一门心思看名著读经典?职场要拼杀,社交要应酬,友情要联络,身心要娱乐,读书,有时即便有那个心,也未必有那份闲情。于是,图书大多成了家居装修时点缀书柜的软包装。
③中国是个出版大国,每年出版的图书总量世界第一,然而与之成反比的是中国读者群却不是世界第一。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64本,俄罗斯人均每年读55本,日本人均每年读40本,就连忙着整容做泡菜的韩国人每年也要读书7本,而中国人均每年看书是0.7本。值得关注的是,三年前的调查数据显示,国人每年平均看书是4.5本,由此可见,国人不仅读书少,而且变得越来越不爱读书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④文化大国居然读者寥寥,这事儿说出去确实有伤面子,于是皇帝不急太监急,有识之士和官方组织坐不住了,意欲立法强制人们读书,不读书就是违法,违法就要处罚。这不,新华网有报道称,我国全民阅读立法已列入国家立法工作计划,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将争取形成较成熟方案提交国务院法制办。依法读书,守法读书,霸王硬上弓,此情形说出去照样不光彩,老外那是自愿读书热爱读书,咱却是牛不喝水强按头,这读书读得也太无奈了些。
⑤“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一首劝学诗,既然大伙儿黑发不知勤学早,那么依靠点法律手段促进社会读书热也是一种不错的尝试。然而我总觉得立法读书看上去很美,做起来会很囧,试想,依法读书如何实施?读书多少如何计量?光买书不看书又如何鉴别?图书借而不阅又如何界定?真读与假读如何评判?一字一句看到脑子里的东西还真不好依法查处,硬制度要来个软着陆难度还不是一般的大,由此看来,为阅读立法实在是不靠谱。
⑥阅读是对知识的渴求,是一种精神的享受。阅读好比谈恋爱,没感觉、不喜欢的总是很难通过外力捆绑到一起的,即便通过法规硬性捆绑,读者与作者都不会有幸福感。
⑦读书本是风雅事,如今却弄得像霸王硬上弓,这多少有点病急乱投医的味道。还是明代的于谦说得好:书卷多情似古人,晨昏忧乐每相亲。要阅读更要悦读,只有发自内心地产生一种对书的热爱与嗜好,这书才能读到心里记在脑里,否则,徒增一种形式主义而已。因此,读书之事可引导可激励而不可霸王硬上弓,有关部门肯花这番心思去立法,倒不如出台政策把书价降下来,把更多的图书馆和便利借书点建起来,通过各种方式让读书益智养心的氛围浓起来。风雅之事文雅办,岂不更好更有效?!
1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14.文章开头写古人与现代的不同表现有何作用?(2分)
15.第⑤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答案:13.读书之事可引导可激励而不可霸王硬上弓。(读书风雅事 不必硬上弓)
14.①列举古人与现代人读书情况,引出本文的中心论题。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作为论据来论证本文的论点:阅读更需要悦读。
15.用了道理论证(引用论证),有力论证了读书不依靠个人的意识而依靠立法阅读是不靠谱的,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试题解析:13.此题考察了学生对于中心思想的把握,主要可以从标题、文中重点词句、文章首尾等进行把握。14.考察议论文中句段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内容上提出什么样的观点,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等,结构上为下文做铺垫。15.考察论证方法:举例、道理、对比、比喻,学生学会对具体的论证方法做出判断。
(四)阅读散文,完成16~20题。(共13分)
故乡的胡同 史铁生
①北京很大,不敢说就是我的故乡。我的故乡很小,仅北京城之一角,方圆大约二里,东和北曾经是城墙,现在是二环路。其余的北京和其余的地球我都陌生。
②二里方圆,上百条胡同密如罗网,我在其中活到四十岁。编辑约我写写那些胡同,我答应了,之后发现这岂非是要写我的全部生命?办不到。但我的心神便又走进那些胡同,看它们一条一条怎样延伸怎样连接,怎样枝枝叉叉地漫展,以及怎样曲曲弯弯地隐没。我才醒悟,不是我曾居于其间,是它们构成了我。密如罗网,每一条胡同都是我的一段历史、一种心绪。
③四十年前,一个男孩艰难地越过一道大门槛,惊讶着四下张望,对我来说,胡同就在那一刻诞生。很长很长的一条土路,两侧一座座院门排向东西,红而且安静的太阳悬挂西端。男孩看太阳,直看得眼前发黑,闭一会眼,然后顽固地再看太阳。因为我问过奶奶:“妈妈是不是就从那太阳里回来?”
④奶奶带我走出那条胡同,可能是在另一年。奶奶带我去看病,走过一条又一条胡同,天上地上都是风、被风吹淡的阳光、被风吹得断续的鸽哨声、那家医院就是我的出生地。打完针,嚎啕之际,奶奶买一串糖葫芦慰劳我,指着医院的一座西洋式小楼说,她就是从那儿听见我来了,我来的那天下着罕见的大雪。
⑤是我不断长大所以胡同不断地漫展呢,还是胡同不断地漫展所以我不断长大?可能是一回事。
⑥有一天母亲领我拐进一条更长更窄的胡同,把我送进一个大门,一眨眼母亲不见了,我正要往门外跑时被一个老太太拉住,她很和蔼但是我哭着使劲挣脱她,屋里跑出来一群孩子,笑闹声把我的哭喊淹没。我头一回离家在外,那一天很长,墙外磨刀人的喇叭声尤其漫漫。这幼儿园就是那老太太办的,都说她信教。
⑦几乎每条胡同都有庙。僧人在胡同里静静地走,回到庙去沉沉地唱,那诵经声总让我看见夏夜的星光。睡梦中我还常常被一种清朗的钟声唤醒,以为是午后阳光落地的震响,多年以后我才找到它的来源。现在俄国使馆的位置,曾是一座东正教堂,我把那钟声和它联系起来时,它已被推倒。那时,寺庙多也消失或改作他用。


展开余下试题⑧我的第一个校园就是往日的寺庙,庙院里松柏森森。那儿有个可怕的孩子,他有一种至今令我惊诧不解的能力,同学们都怕他,他说他第一跟谁好谁就会受宠若惊,说他最后跟谁好谁就会忧心忡忡,说他不跟谁好了谁就像被判离群的鸟儿。因为他,我学会了谄媚和防备,也品味到了孤独。成年以后,我仍能处处见出他的影子。
⑨十八岁去插队,离开故乡三年。回来双腿残废了,找不到工作,我常独自摇了轮椅一条条再去走那些胡同。它们几乎没变,只是往日都到哪儿去了很费猜解。在一条胡同里我碰见一群老太太,她们用油漆涂抹着美丽的图画,我说我能参加吗?我便在那儿拿到平生第一份工资,我们整日涂抹说笑,对未来抱着过分的希望。
⑩母亲对未来的祈祷,可能比我对未来的希望还要多,她在我们住的院子里种下一棵合欢树。那时我开始写作,开始恋爱,爱情使我的心魂从轮椅里站起来。可是合欢树长大了,母亲却永远离开了我。几年后,爱过我的那个姑娘也远去他乡,但那时她们已经把我培育得可以让人放心了。然后我的妻子来了,我把珍贵的以往说给她听,她说因此她也爱恋着我的这块故土。
⑪我单不知,像鸟儿那样飞在不高的空中俯看那片密如罗网的胡同,会是怎样的景象?飞在空中而且不惊动下面的人类,看一条条胡同的延伸、连接、枝枝叉叉地漫展以及曲曲弯弯地隐没,是否就可以看见了命运的构造?
16. 胡同给作者带来了阳光与温情,也带来了难以抹去的忧郁,这“阳光与温情”“难以磨灭的忧郁”分别指的是哪些事情?请概括回答。(4分)
17. 如何理解“不是我曾居于其间,是它们构成了我”的含义?(2分)
18.怎么理解作者说的“看一条条胡同的延伸、连接、枝枝叉叉地漫展以及曲曲弯弯地隐没,是否就可以看见了命运的构造”?(2分)
19.文章最后,作者设想自己是一只俯瞰胡同的鸟儿,简述这样写的好处。(3分)
20.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那诵经声总让我看见夏夜的星光。”作者运用比喻(通感)手法,巧妙地把声音比喻成夏夜的星光,生动地表达出胡同中这种声响带给少年时代作者的独特感受。
B.第③段说“对我来说,胡同就在那一刻诞生”,意在表示从那一刻起,作者的命运就和胡同联系到了一起。
C.“它们几乎没变,只是往日都到哪儿去了很费猜解”一句,表现出身残之后的作者对于人生的怀疑和对命运的困惑。
D.本文取“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文末收结于两个疑问句,似乎是在表示:已届“知命”之年的作者已经洞察了命运和人生的真谛。
答案:16.阳光与温情:我在胡同里感受到的亲情、乡情和收获的爱情。母亲和奶奶的呵护;乡邻大度的接纳;妻子的理解与关爱;僧人的念经声和教堂的钟声给我美丽的遐想。
难以磨灭的忧郁:在胡同里经历的人生困惑和面对不幸命运的无奈。学会了谄媚和防备;感受了孤独;双腿残废后的彷徨。
17.因为(1)胡同记载了我的全部生命,每条胡同都是我的一段历史,一种心情。(2)说“不是我曾居于其间”是为了强调胡同在我生命中的重要地位。
18.①胡同与我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见证了我的成长和成熟;②胡同密如蛛网象征暗示了我自身的宿命;③胡同的“延伸、连接、枝枝叉叉地漫展以及曲曲弯弯地隐没”象征了我坎坷的人生经历。
19.(1)表现了对故乡的胡同、对自己过往的人生的无限眷恋;(2)表现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3)表达对彻悟人生真谛的渴望,这样写显得含蓄蕴藉又生动,突出文章的主题。
20.A(存疑)
试题解析:16.考察学生对具体句段的理解和概括能力,从文章中找出具体事例做出概括,保证对词语和文章的准确理解。17.考察学生对句子的理解能力,一般是通过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和从文章中心入手。18.考察学生对文章句子的理解能力和对文章中心的把握能力,主要是通过上下文和文章的主旨入手。19.考察学生对文章主要思想情感的把握,需要学生结合具体文本做出细致分析,把握文章中心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20.此题考察学生对文章的鉴赏能力。
三、作文(共40分)
21.有一些声音就似遗落在人间的精灵,偶入耳中,便入心底,让我们的眼明亮,让我们的心温润……
请以“留在心底的声音”为题,写一篇文章。
说明:①要有自己的经历、体验和感悟,不得抄袭;②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请勿透露考生个人信息。
解析:21.略
标签:人教版 九年级 总复习 学考试卷
相关:关于“2019学年常”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6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