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阅读:659 2019-05-26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59]
全国各地2019届高三5月最新语文试卷精选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武汉市5月调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仁慧 汪曾祺
小时候,我的母亲盼我能长命百岁,让我在观音庵里寄了名。庵里的住持我已经记不得她的法名,我的祖母叫她二师父。
二师父是个面色微黄的胖胖的中年尼姑,是个很忠厚的人,一天只是潜心念佛,对庵里的事不大过问。在她当家的这几年,弄得庵里佛事稀少,香火冷落,房屋漏雨,院子里长满了荒草,一片败落景象。庵里的尼姑背后管她叫“二无用”。
二无用也知道自己无用,就退居下来,由仁慧来当家。
仁慧是个能干人。
二师父大门不出,仁慧对施主家走动很勤。谁家老太太生日,她要去拜寿。谁家小少爷满月,她去送长命锁。每到年下,她就会带一个小尼姑,提了食盒,用小瓷坛装了四色咸菜给我的祖母送去。别的施主家想来也是如此。观音庵的咸菜非常好吃,是风过了再腌的,吃起来不是苦咸苦咸,带点甜味。祖母收了咸菜,道一声:“叫你费心。”随即取十块钱放在食盒里。仁慧再三推辞,祖母说:“就算是这一年的灯油钱。”
仁慧到年底,用咸菜总能换了百十块钱。
她请瓦匠来检了漏,请木匠修理了窗槅。窗槅上尘土堆积的槅扇纸全都撕下来,换了新的。院子里的杂草全锄了,养了四大缸荷花。正殿前种了两棵玉兰。她说:“施主到庵堂寺庙,图个幽静。荒荒凉凉的,连个坐坐的地方都没有,谁还愿意来烧香拜佛?”
我的祖母隔一阵就要到观音庵看看,她的散生日都是在观音庵过的。那天总要在观音庵吃一顿素斋。素斋最好吃的是香蕈(冬菇)饺子。荠菜、香干末作馅,包成薄皮小饺子,油炸透酥,倾入滚开的香蕈汤,嗤啦有声,以勺舀食,香美无比。
仁慧募化到一笔重款,把正殿修缮油漆了一下。正殿完工,菩萨“开光”之日,请赞助施主都来参与盛典。这一天观音庵气象庄严,香烟缭绕,花木灼灼,佛日增辉。施主们礼赞拜佛之后,在过厅里设了四桌素筵。素鸡、素鸭、素鱼、素火腿……使这些吃长斋的施主们最不能忘的是香蕈饺子。
二师父对仁慧这样的做法很不以为然,说:“这叫做什么?观音庵是清静佛地,现在成了一个素菜馆!”但是合庵尼僧都支持她。
尤其使二师父不能容忍的,是仁慧学会了放焰口。放焰口本是和尚的事,从来没有尼姑放焰口的。仁慧想:一天老是敲木鱼念那几本经有什么意思?为什么尼姑就不能放焰口?哪本戒律里有过这样的规定?她要学。善因寺常做水陆道场,她去看了几次,大体能够记住。她去请教了善因寺的方丈铁桥。铁桥听说一个尼姑想学放焰口,很惊奇,就一字一句地教了她。她学会了,就找了本庵几个聪明尼姑和别的庵里的也不大守本分的年轻尼姑,学起放焰口来。起初只是在本庵演习。咳,还真像那么回事。尼姑放焰口,这是新鲜事。于是招来一些善男信女参观。你别说,这十几个尼姑的声音真是又甜又脆,比起和尚的癞猫嗓子要好听得多。仁慧正座,穿金蓝大红袈裟,戴八瓣莲花毗卢帽,两边两条杏黄飘带,美极了!于是渐渐有人家请仁慧等一班尼姑去放焰口,不再有人议论。
观音庵气象兴旺,生机蓬勃。
解放。
土改。
土改工作队没收了观音庵的田产,征用了观音庵的房屋。
观音庵的尼姑大部分还了俗,有的嫁了人。
有的尼姑劝仁慧还俗。
“还俗?嫁人?”
仁慧摇头。
她离开了本地,云游四方,行踪不定。西湖住几天,邓尉住几天,峨眉住几天,九华山住几天。
浏览完整试题
有许多关于仁慧的谣言。有些谣言仁慧也听到了,一笑置之。
仁慧后来在镇江北固山开了一家菜根香素菜馆,卖素菜、素面、素包子,生意很好。菜根香的名菜是香蕈饺子。
菜根香站稳了脚,仁慧把它交给别人经管,她又去云游四方。西湖住几天,邓尉住几天,峨眉住几天,九华山住几天。
仁慧六十开外了,望之如四十许人。
(摘编自《小说家》)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篇点出“二师父”,接着描写观音庵的衰败景象,是为了引出主人公仁慧,并以二师父的无用反衬仁慧的能干。
B.仁慧请工匠修理了观音庵的屋瓦、窗福,并将原来败落的院子打理得生机勃勃,为香客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C.小说结尾最后一句话以仁慧外貌超出常人的年轻暗示了她收人优厚、心无杂念生活无忧的状态。
D.小说语言平实质朴,富有生活气息,句式长短错落,富于节奏感,将寻常用语叙写得有滋有味。
8.小说中的仁慧既深谙世俗又自由超脱,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9.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香蕈饺子,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7.C(仁慧外貌年轻不能体现她收入优厚。)
8.仁慧深谙世俗。①仁慧谙熟人情,她与施主们走动密切,用便宜的小菜拉近关系,又能立马得到施主们的“供养”。②仁慧善于经营,把观音庵当作产业发展,办素席增加了收入的香钱。③仁慧大胆泼辣,坚持学习放焰口,找来十几个尼姑演习,又甜又脆的声音吸引了一些善男信女参观。(3分)
仁慧自由超脱。①仁慧追求真我,不压抑自己的个性,在发展观音庵时游走于僧俗两界,充分展现出了自己精明能干、深谙世俗的一面。②仁慧勇于变革,反叛世俗偏见,打破了尼姑不放焰口的常规。③仁慧洒脱豁达,宠辱不惊,对涉及自身的谣言一笑置之,将生意很好的素菜馆交给他人经管,自己云游四方。(3分)
9.①丰富小说内容,增强小说可读性。作者用简洁准确的语言,从视觉、听觉、味觉多角度展现了饺子的制作过程,引人垂涎。②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香蕈饺子的鲜美为观音庵吸引了更多香客,增加了庵内收入,使观音庵发展得更兴盛。也为观音庵被没收后,仁慧成功开了一家素菜馆做铺垫。③进一步表现仁慧的能干,香蕈饺子的鲜美令施主们惊叹,也使仁慧在观音庵以及后来在镇江开办素菜馆获得成功。(3分)
广州二中、深圳实验、珠海一中、中山纪念、东莞中学、惠州一中六校联5月联考
(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岸 边
朱以撒
春潮带雨,暮色渐渐压了下来,这条从夹峙的两山间穿出的江流,越发显得急了起来。
我坐在高高的岸上,闲看流水浮动着泡沫,捱搡着枯木朽株向前。没有航标的江流,它一以贯之的流动只是惯性的作用,或直前,或转弯,就看两岸的笔直或者弯曲。我不太愿意乘船外出,缘于不愿投身于激流的颠簸之中,在岸边的时光静止着,以不变观万变。
自然之岸成形的巧妙非人工可比。常常是两边高耸的巨石相接,断岸千尺,江流无法逾越,这使许多巨石成为规划江流走向的标志。这些巨石是上苍安放停当的,没有什么可以改变它的面貌。我们听说的变与不变,就是从某一种物来证实的。岸正是不变之物。如同易变的一样,我看到了岸边的树林,那是一片杂树林,种类繁多,长相迥异。挺拔者接收了大量的阳光云霓,横撑者占据了大量的湿气,而更多的则是斜的、歪的,暮色中更暴露了随意和无人管束的野性。现在我居住的城市已经不用这类杂树绿化了,树的品种明显得到了改良,种在两边街道,更不至东歪西倒。每过一段,有园林工人持电动剪刀前来,修剪伸出的枝桠。远远看去,是无数把一律朝天的乒乓球拍。这和岸边野生的形态,是一种极不相称的悖反生长规律。树的种植,原本就是为这个平庸无奇的城市增添天然之趣的,生机被不断地压抑着,如果观者在深夜被惊醒,一定心存惋惜——这些横生出来的原始生态,传递着自然气息的前锋,被刀斧手们扼杀了。
分辨两种事物或现象的差别,简易的办法,那就是把它们放在一起。不动的岸与永动的江流,启迪了人最原始的认识——动与静、行与止、存在与流逝。千百年间有过许多不动的东西,岸就是最突出的一种。这种无从飘流的物质,嵌在一个位置上,几乎就是永生。消耗极少,变化无多。可靠,就是由这种不动而生发出信赖。岸边坐定,坐享入眼的动荡之美而不须耗费自己的能量,即便多年之后,在许多江流由盛而竭,再也寻不到当年的簇拥之势,我们要寻找屹立不移之岸,还是轻而易举。
暮色苍茫的岸上,可以眺望到遥远星星点点的灯火,只是耳边一片静寂。没有被人开发成景点的岸是寂寥清冷的。幽暗使岸变得绵长而朦胧,只有下面的江流在泛动着寒光,即将穿过灯红酒绿的都市。不可移易的岸,有点像一个世代生活在一个地方的家族,最终对这个城市的评价就是无声。爱品头论足的倒是那些外来者,夸张地比划着一些皮相的感受,好像他们太了解这个城市的原委了。那些知根知底的人躲着记者的镜头:“不讲不讲。”再说讲了也没用。这和岸的冷峻有相通之处。我们喜欢用长江大河来比喻某一种行进中的气势,同时包含这种气势下发出的咄咄逼人的煽动声响。人间有什么像江流这样,由涓滴而积聚,脱离岸的规划,变得动荡不安不可收拾呢?那就是记忆中各种典型的飞流激荡。潮水浸湿了每一个边角,触目的都是冲刷留下的伤痕。我们形容“泛滥”,说明已经无法捉控了。人被冲撞着,失去了站稳的根底,许多人性的本质也在这些潮水中翻开着,让人吃惊地看到绝然相反的部分。失去了秩序的日子除了让人不习惯之外,也打破了那些平民只想规矩木讷过好日子的美梦。当变动幅度远远超出他们具有的生活经验,于是茫然无措,甚至恐慌起来。我不喜欢“席卷”这个词,席卷意味着残酷的深度——没有谁可以幸免。许多良好的初衷,并没有因展开获得良好的结局,我的判断就是——在汹涌流动的过程中,许多变质的成分恣肆地膨胀起来了。
许多的岸继续它的沉默和稳固,让许多的飘零过眼,成为虚无。与之相反的是越来越多带着探险气味的举动刺激着我们的心灵。对此,我只是旁观,绝无仿效之意。从不动的长城上飞车的好手、从不动的雪山攀援的学生,有的就一去不回头了。没想到有人还在赞赏着这种精神,不痛惜脱离了精神的肉体开裂。许多静止中观察的迹象表明,流动的确能引起关注和喝采,可是千万谨慎,生命宛如一件易碎的陶器,持抱不紧,比生命刚硬的东西四处皆是。
展开余下试题
我倾向的是,如岸一般静止不动中,它的美感更易持守久远。
(《岸边》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将岸边的杂树林和城市的绿化树带进行对比思考,认为这其中蕴含了现代人对“自然物”的不同态度。
B.文中关于“江流与岸”的动与静、行与止、流逝与存在的解读,体现了作者的辩证思考,富含哲理。
C.作者认为“人间”如“江流”,各种飞流激荡打破了规矩与秩序,生活脱离规划,这也意味着人生充满希望。
D.文章运用比拟、比喻、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既使文章语言生动,富有文采,又丰富了岸的文化内涵。
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态度?请简要赏析。(6分)
9.结合全文,分析标题中的“岸”的意蕴。(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7.C【“这也意味着人生充满希望”错误。】
8.对“岸”的肯定,岸是不变与沉稳的,且美感持久(2分);对赞赏探险举动的委婉批判,要对生命怀有敬畏之心(2分);将飘零过眼的事物与沉默稳固的岸形成对比。(2分)(意思相近,酌情给分)
9.岸的静止与不变标志着可靠、依赖(或“岸是静止的一种存在,是不变的标志,可靠,可信赖。”)(2分)指沉默稳固中富有持久的美感。(2分)象征着具有规划性,能维系秩序稳定的社会制度等抽象事物。(2分)(意思相近,酌情给分)
广东省七校联合体冲刺试卷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大禹的寂寞 何向阳
时隔四千年之后,已经难见当年辕关的地貌了,只剩了讲说,在往事与神话间游走,还有“古辕关”这几个清人的字,刻在关隘立壁上,写着历史。夏禹,一半被压了纸型,叠藏在文典史籍里头,一半,化作了口口相传的故事,散落在如空气无形却有时又凝聚成某种气候的民间里。
然而,真的跑了几十里地,到“萃两间之秀,居四方之中”的嵩高之地登封城北约两公里万岁峰下,面对高10米、周长43米的巨大“启母石”时,才知道那个英雄是彻底地寂寞的。
早年读《史记•夏本纪》,印象中叫禹的英雄与洪水斗了一辈子,太史公用了几大段写他从这里到那里,好像走遍了天下河流,连一些不知名的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小河都布满他的足迹,哪里有水难,哪里就能眼见他的身影,忙碌得不知道还有别的生活。重翻《史记》,“敏给克勤”“劳身焦思”的句子扑进来,对应“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的功劳,“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撬,山行乘辇”的做法更惹人眼目,“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终于告功于天下,天下也终于因这个人的忙碌操劳而“太平治”。然而行为、功绩之外,仍有一句不能舍下,是“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较之,我倒更喜欢口传历史中那句——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去了“敢”字,可能更见禹的风格。不是不敢,而是不能,司马迁的文人叙事中说的是责任,民间叙事中说的是精神。二者叠加,仍不能抹去个寂寞么?
禹治水前,还有一个人因治水建功,也因治水被杀,当那个叫鲧的人用堵的方法没有最终止住而失败时,死的命运其实已等着他了,“九年治水而不息”,功用不成是小事,关键是民生之系。《史记》中那一句让人看了心悸—“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可见当时的责任制之严明。“舜举鯀子禹,而使续鲧之业”这里面有种难以人情释解的苦痛,前赴后继才不那么浪漫,舜此举之用意今人不好揣摩,然而也让人觉出搭了性命的压力,不知尚年轻气盛的禹怎么想?反正,他是上路了。面对因洪水生灵涂炭的百姓,他是非要把自己的身家性命置之度外了。
在失去了父亲之后,谁又是第二个要他付出的亲人呢?五层楼高的启母石就是另一场不幸的实证。“禹治洪水,通面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作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淮南子》里这篇故事一波三折,熊身的禹,和无意中见了熊身禹的为妻的涂山氏的“惭而去”——一写得太生动,也太涩苦,还有启之生,都神迹般,扑朔迷离;然而立于启母石前的下午,阳光是这么好,壁峭的石头破裂开来,一分为二,围着它走,有种本真的崇慕,因为它本身没有任何雕饰或者后天的人文附丽,就是一块巨石,风雨阳光都经过了,还是一块巨石。对于那不知神迹的过路人,它会因没有文字与解说而沉默为一块真正的顽石。大禹寂寞着,他的寂寞还不是后天的懵懂,而在当时,最亲密如妻子的人仍然会“惭而去”,离开他,不解是深的,比水更深一些。大禹,枉有回天之力,能够劈山让泄流改道,却不能够让一个心爱的女人回心转意,一任那自心流漫的大潮淹没自己。
何况诸侯们叫叫嚷嚷,争相出着主意,到了要走向水泽大野时,便多缩进家门不愿出去。对于这帮人,大禹怎么不会冲他们把那双总是在走长满老茧的大脚伸开呢。这个英雄,领着一批人实干,却还要永担背后的热嘲冷眼、唾沫星子,那也是一种水,堵或者导似已不是对付的方法,它汇聚着另一场洪水要淹没这个治水的人还有民众,他们的纪念随时随处,然而民众的纪念也会时过境迁,也因随时随处而心境迁移,也会遗忘。他们忘了一个人的最好办法是将人打入历史,在史录的隧道里或可赢取一个空间,几行文字,然而内心呢,当洪水不再,阳光灿烂,歌舞升平,与幸福伴行之际,谁会想起、忆念、沉吟,或者祭奠。
(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头从难见当年辕关的地貌写起,点出大禹是彻底地寂寞的,转入对大禹治水的叙写,在现实与历史的交互中再现英雄的业绩。
B.文章以丰富的史料、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大禹公而忘私精神的赞扬,更对大禹的寂寞进行了深层次的挖掘和分析。
C.鯀因治水失败而被杀,大禹因治水成功而被人纪念,文章以对比的方式深刻揭示了主题:个人功绩事小,民生之系事关重大
D.以民众对大禹的纪念也会时过境迁乃至遗忘结尾,含蓄而深沉,既照应了标题,又表明作者的叹惋,引发读者进行深入思考。
5.文章中史料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6.为什么作者说“大禹是彻底地寂寞”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文学类阅读(15分)
4.(3分)C 对本文主题的分析错误。
5.(6分)
A灵活地使用史料,使内容更加真实、丰富;
B可以拉开时间距离,充分表达作者对大禹的崇敬和叹惋之情;
C现实的荒凉和史料的记载相互印证,都显示了大禹恒久的寂寞,引发读者思考。(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6.(6分)大禹生活的时代,大禹是寂寞的:生活单一,亲人不理解,诸侯的热嘲冷眼。大禹以后的时代,大禹也是寂寞的:古迹的荒凉,民众的遗忘。(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保定市二模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
从前有座山,
山里有座庙
可是,
庙里一个和尚也没有…
大山深处,有一个小小的村庄,几十户人家。村里最好的房子是一座寺庙,早年,庙里还有几个和尚,后来,他们远走他乡,寺庙就空了。空了的寺庙一直毫无用处。
某天,一个村民走进空庙,看到一片零乱中布满蜘蛛网,就拾掇起来。打扫的时候,他发现了几本书,灵机一动:村里人农闲时也没什么事,要是大家没事的时候都来庙里看看书,比蹲在街头聊天强多了。但一想,就这么几本书也不够呀。于是他回家将自己家里的书都拿到了寺庙,还做了一个简易书架。他希望大家空闲时都来寺庙看书慢慢大家都知道空庙不空了,里面有了书也有了看书的人。而且,大家不仅来看书,也把自己家里的书都带了过来。
展开余下试题
每户人家只有几本书,但是几十户人家,也就有了两三百本书。寺庙一下子成了书屋,学习的地方。村里识文断字的人虽不多,但他们主动当老师,还是能教大家认识更多字的。男女老少在这里也没了辈分高低,喜气洋洋地坐在一起学习
大家不忙的时候,都来得早去得晚。寺庙不需锁门,走时一关,挂上一把锁,来时取下就行。每天,寺庙里满满当当都是人,时常飘出读书声、讨论声、欢笑声。村民们都信心十足,慢慢地他们相信:有了知识有了文化,他们的未来必将充满幸福。
这天,村里来了一位戴着眼镜的收藏家。
收藏家在村里转来转去,转到了村里的寺庙。在寺庙外听到读书声,很好奇就推门进去。进去之后,眼前的景象让他吃了一惊:这样的村,这样的人,他从未遇到过。
收藏家为村民的进取精神感到兴奋。忽然,他被一个村民手中的旧书吸引了,脱口而出了一句:“我可以买这本书吗?”他还指着那本书说出一个钱数。那个村民愣住了,所有的村民都愣住了,这本书值这么多钱?这都可以使人成为村里的首富了。然而,那个拿着书的村民还没决定卖不卖书,“天啊!”另一个村民就嚷起来,“书是我的!”又一个村民也嚷了起来:“不,那本书是我的!”
拿着书的人回过神说:“不,它是我的!我的!”另外两个走上前,都伸手夺书。于是,三个人动起了手。你打了我一拳,我踢了你一脚。很快,三个人都鼻青脸肿,书也被扯坏了,一页一页飞得满地都是。
村民们面面相觑,收藏家更是目瞪口呆,赶忙叫他们住手,可是没有人听。收藏家说:“你们别打了,那本书不值钱,我刚才只是开个玩笑。”一边说一边上前拉他们,可是不但没人听他的,他还被推倒在地。当村民们将三个人一一拉开时,他们还又蹦又跳又吼又叫地争执着。收藏家从地上站起来,一个劲地说:“对不起,我刚才真的是在开玩笑,那本书不值钱。”
三个村民不说话了。
一个村民拿起书架上的一本书,说:“这是我的书,我拿回去了。”另一个村民也上前拿走了自己的书,再一个村民也上前拿了自己的书,其他村民也纷纷走上前拿走了自己家的书
在拿书的时候,有人拿了别人的书,好几个人为此发生了争执还动了手。收藏家忽然意识到自己闯了大祸,这是多么难得的一种和谐,却被自己一句话打破了。如果大家把书都拿回去了,书屋就不再是书屋,村民们也只会更加仇恨对方。于是赶忙掏出钱买下大家的书。
卖书的时候,大家都暗自庆幸:多亏拿回了自己的书,否则就便宜了别人,收藏家很不是滋味。
收藏家将书买下后,重新放回书架。他说:“以后,你们还是天天来看书吧。”收藏家希望村民们还像从前一样爱学习爱读书。收藏家觉得,从前的书屋是一个天堂,这里所有的村民都是天堂里的天使。
没有人留下来看书,大家三三两两,骂骂咧咧地走开,刚才争书的气还没有散。收藏家有些遗憾,他想,也许明天大家的气就消了吧。收藏家走出寺庙,关上门,跟着村民回家。他觉得,这个与世隔绝的村庄一定有不少值得收藏的宝贝。他要跟着村民去看一看。
第二天,收藏家没收到什么好宝贝,就离开了村庄。走时路过寺庙,看到庙门敞开,他想,此时里面应该有不少村民在看书吧,便踏进去。空荡荡的寺庙一个人也没有,书架上的两三百本书也不见了
收藏家觉得这都是自己造成的,自己应该负这个責任。于是直接去了县里的扶贫办。一年以后……
从前那座山还是那座山,
山里那座庙变成了学校,
学校里有很多书,
也有了学生……
(选自《小说月刊》2018年11月9日,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以一个古老故事的开头两句为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开头结尾反复点题,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完整,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B.第一个把书带进空庙的村民认识到了文化对于改变贫穷落后现状的重要性,他是善良的,无私的,有远见的,他能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C.收藏家指着那本书脱口而出的一个钱数可以使人成为村中首富,可见这本书可能真是个古董,收藏家后来的否认主要是想平息这场风波。
D.村民为了抢书而大打出手,表明以前暂时的和谐抵不过当下的利益,说明很多村民目光短浅只重眼前得失。可见改变村民的思想很重要
8.小说中的收藏家有怎样的特征?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9.请分析小说结尾部分的作用。(6分)
7.B(3分)拔高了人物形象,这个村民的认识未必那么深刻,他不一定能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8.①为人精明。他看到村民手里的“古书”,立刻想到可以买下来;他觉得,这个村庄有值得收藏的宝贝。②思想境界高。为村民读书进取感到兴奋;希望村民爱学习爱读书,认为书屋是天堂,读书的村民是天使。③心地善良。为平息风波说书不值钱;看见村民为利争书,将书买下放回书架。④富有担当。他觉得是自己造成了村民的困扰,应该负责,主动去扶贫办帮助村民脱贫。(共6分,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每点举出一个例子即可。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9.①内容上:交代了故事结局,经收藏家联系扶贫办帮扶,荒庙变成了学校。②结构上:收束全文,照应了题目和开头。从开头的“荒庙”到结尾的“学校”,和前文铺垫相呼应,使情节合理完整。③主题上:呼吁人们读书进步,只有让村民接受教育,才有彻底脱贫的可能。深化了扶贫先扶智的主题。④效果上:结尾留白,引发思考。(共6分,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如有其他答案,比如突出了人物形象等,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唐山三模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大雁塔其实是一个人
孙天才
记得岑参有一首诗: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不知为何,在我从小到大读这首诗的时候,我的脑海中总是回旋着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唐代僧人玄奘。
大雁塔离我居住的新村很近,也就两三站路的距离。站在乐游原上向西南眺望,那座六十四米之高的伟岸身躯就那样巍然屹立在历史的天空。
其实,最早到西域求法的不是唐僧。从三国到东西晋到南北朝,史书上记载的离开东土到西天取经的就有一百七十人,但能够全身而归的却只有四十三人,大多数都死在了路上。但这种西天取经的壮举,却成为一种追求“真理”的精神象征。不管佛教能否称得上真理,当时的人们就是怀着这样的信仰不断往西天求法的。这是僧侣的追求,也是自公元3世纪以来的传统。
贞观三年八月,唐僧“冒越宪章,私往天竺”。从长安出发,经秦州,过兰州,过凉州,过甘州,过肃州,唐僧是日宿夜行的。在抵达玉门关的时候,唐僧所骑的那匹白马死了。现在的疏勒河边还有一座白马塔,一颗曾经拴马的大柳树还存活在寺院门口。他又买了一匹又老又瘦的红马,收了一个叫石盘陀的徒弟。这时,捉拿唐僧的文书早已到达,但他们趁着夜色的掩护偷渡成功了。那个羌笛怨柳春风不度的地方我去过,一座夯土的孤台
上唯余了几面断垣残壁,前面的戈壁荒漠上就是散落的烽燧了,当地人叫白墩子。又是几天几夜的行走,到了第五座烽燧,也就是最后一座烽燧,那个叫石盘陀的胡儿深知,再往前就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的死亡之地。这胡儿
上一篇:
全国各地2019届高三5月最新语文试卷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
下一篇:
全国各地2019届高三5月最新语文试卷精选汇编:写作专题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相关:
关于“全国各地20”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5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