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984  2019-05-24
标签:人教版 七年级 下册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84]
2019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检测题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检测题及答案(2019版)
一、积累与运用。(26分)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达观 俯瞰(gǎn) 微不足到 诲人不倦(huì)
B.点缀 粗拙(zhuō) 血气方刚 目不窥园(kuī)
C.闲瑕 愧作(zuò) 以身作则 忧心忡忡(zhōng)
D.拖沓 颤抖(zhàn) 海市唇楼 鲜为人知(xiǎn)
2.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 起来,但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那时就极严重地 ,而且当面叫她阿长。
(2) 的人生是一步一步用脚印丈量,一点一滴用汗水和血泪浸染出来的。
(3)在 之中发言应该用普通话。
A.浅薄 疑问 海阔天空 众目睽睽 B.淡薄 诘问 海阔天空 大庭广众
C.淡薄 疑问 天高云淡 大庭广众 D.浅薄 诘问 天高云淡 众目睽睽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无论是在哪里旅游,我们都要养成讲文明,特别是讲卫生,懂礼仪。
B.能否形成坚信科学的新风尚,关键在于全面提高国民的基本素养。
C.各大电信企业表示,将尽快出台和研究提高网络速度、降低收费标准的措施。
D.中国目前正在研制一种用于天地往返运输并可重复使用的“空天飞机”。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阿长与〈山海经》》刻画了一个普通劳动妇女的形象,本文选自鲁迅先生的小说集《朝花夕拾》。
B.欧阳修,北宋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卖油翁》揭示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C.《海底两万里》这部作品叙述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跟随尼摩船长在深海旅行的故事。
D.《骆驼祥子》是现代作家老舍先生的长篇小说,刻画了一个普通人力车夫—祥子的人物形象。
5.按要求给下面这句话加上不同的标点符号,以表达不同的意思。(2分)
原句:今年的比赛新疆队打败了广东队获得了冠军。
(1)表示新疆队夺冠: 。
(2)表示广东队夺冠: 。
6.按要求答题。(2分)
(1)①她家庭条件比较艰苦。②她认真读书,以此为乐。(用恰当的关联词把两句话组合成一句话,体现赞扬之意)

(2)淳朴憨厚的阿长、朴实善良的老王、杨绛的感恩慈悲,这些人身上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芒。(修改画线部分,使句式整齐)

7.古诗文默写。(8分)
(1)苔痕上阶绿, 。 (刘禹锡《陋室铭》)
(2) ,丰年留客足鸡豚。 (陆游《游山西村》)
(3) ,赚得行人错喜欢。 (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4)此夜曲中闻折柳, 。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5)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写道:“ , 。”这颠覆了传统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环境决定论。
(6)孔子有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望岳》中与之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
8.请你参与以“公益中国,慈善天下”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回答问题。(6分)


浏览完整试题材料一:据调查,目前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自己留
在农村生活的孩子)数量已超过5800万人。某省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144万余人,
占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总数的38.17%。而这些正处于成长发育关键时期的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关注和呵护,非常容易在价值观上产生偏离。
材料二:由腾讯网发起的,旨在发动城市人群为偏远地区贫困群体募捐冬季衣物的“衣加衣”大型公益活动已经成为互联网上一股涌动的暖流。活动中,“我们要给世界增加一点温暖”,“你独自一人怎能温暖”等话语也广受追捧。
材料三:明星的加入让公益事业拥有更多的力量。苏有朋、闫妮、夏雨等明星对“爱心包裹”公益行动倾心尽力;成龙、冯绍峰都是“地球一小时”环保行动的力行者。
(1)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你对从事关爱留守儿童公益活动的爱心人士有什么建议?(2分)

(2)请你替“衣加衣”公益活动拟一则“温暖话语”。(2分)

(3)晓畅同学是一个狂热的“追星族”,他经常模仿明星的穿着打扮,耗费了不少时间和金钱,学习成绩也不断下降。根据材料三的内容,你会怎样劝诚他呢?(2分)

二、古诗文阅读。(16分)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第9~11题。(6分)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①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②,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释】①戍楼:军营城楼。②梅花何处落:是将曲调《梅花落》拆用。
9.“散入春风满洛城”中的“满”富有表现力。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2分)

10.两首诗在抒情方式上有何相同点?请简要分析。(2分)

11.下列对两首古诗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李自的诗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
B.“暗”有断续、隐约之义,吹笛人只管吹奏,却不期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无限的隐忧。
C.高适用明快、秀丽的基调,丰富奇妙的想象,描绘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塞外春光图。
D.两首诗都表达了思乡的感情。李诗意境宁静清幽,感情忧愁淡远;高诗意境寒冷凄清,感情悲凉哀怨。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2~15题。(8分)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2.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C.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D.可据理/臆断/软
1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山门圮于河( ) (2)棹数小舟( )
14.翻译下面句子。(2分)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15.阅读选文后,你有何启示?(2分)

三、现代文阅读(2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20题。(15分)
开不败的格桑花
■蓝天野
①西藏是一个令人魂牵梦萦的地方。我从事话剧演出已有74年,为了塑造人物,我曾到祖国的很多地方体验生活,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西藏。记得翻越昆仑山时我就感到了不适,到了青藏交界处,高原反应已经难以承受,在海拔6000多米的唐古拉山,我不得不吸氧。
②近日,我参与录制了央视《欢乐中国人》栏目,在节目中,我为观众讲述的正是一个关于西藏的传奇故事。作为一个对西藏有着深深感情的人,在讲述这段故事时,心情是极不平静的,我想,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知道的故事,我要把我的感动与更多人分享。
③故事发生在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隆子县的玉麦乡。它位于我国西南边陲中印交界地,是喜马拉雅山隔出的人间绝境。玉麦乡很大,土地面积达1976平方公里,跟毛里求斯国土面积差不多;但玉麦乡也很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一个行政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间的13年里,玉麦乡只有3人,住户仅一家,父亲桑杰曲巴是乡长,大女儿卓嘎和妹妹央宗是乡民。
④冬季,这里的生活更是无比艰难,每年为了赶在11月前备好7个月的过冬口粮,父亲桑杰曲巴必须赶着10匹马,耗时5天翻越3座海拔5000多米的大雪山运粮;而卓嘎和央宗的母亲也是因为大雪封山,未能及时外出就医而去世的。
⑤姐妹俩年幼,并不懂父亲守乡的坚持,却伴着一句“家守住了,国土就不会少一寸”慢慢长大,她们慢慢读懂了父亲把亲手做的五星红旗插在雪山之巅时的笑容,而后接过了父亲手中的牧鞭和牦牛队,最后扛起父亲肩上的守乡责任。父女三人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坚持了半个世纪,用自己的双手改善了生活,同时“以牧代巡”,坚定地履行了边防守卫官兵的职责,牢牢守住了玉麦乡这片国土。如今这里已经有9户人家,30多个人,这片土地正在变得越来越美好,没有辜负世代守护和建设它的玉麦人。去年,卓嘎和央宗姊妹俩把家乡的变化、内心的喜悦和对祖国的感激传达给习近平总书记,总书记在回信里对玉麦人表达了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并鼓励她们继续传承爱国守边的精神,带动更多牧民群众像格桑花一样扎根在雪域边陲,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


展开余下试题⑥节目录制时,我见到了千里迢迢从西南边陲来到舞台上的央宗,故事中还不懂事的小女孩如今已年过半百,她的子女读了大学,然而见过高原外的世界后,他们仍愿回到玉麦乡,踏踏实实地守护这片土地。他们说牦牛是玉麦乡的“战士”,家里牦牛不卖也不杀的规矩延续了半个多世纪;玉麦人也永远心怀对第一任乡长桑杰曲巴的敬意,决心世代守好家,护好国。
⑦玉麦乡的故事勾起了我心底对藏区同胞的美好回忆,我想这是一种缘分,让我再次与他们邂逅,为他们的勤劳、质朴与坚韧而感动。这个故事又一次诠释了家国情怀:我们的每一个家庭和整个国家的命运是联系在一起的,紧紧相依的家国情正是来自于各民族普通百姓对国家的爱和信赖;许多故事看似平凡、微不足道,然而无数这样的动人故事以及流溢其间的家国情相汇聚,便铸成了中国飞速发展和进步的坚实基础。
⑧在举国上下欢庆新春到来之际,倾听这样一段故事是暖人心的,也意味深长——祝福我们的国,我们的家,祝福雪域边陲开不败的格桑花。
16.概括本文所讲故事的主要内容。(4分)

17.“我”曾到祖国的很多地方体验生活,西藏为什么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3分)

18.父女三人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坚持了半个世纪,其信念是什么?(2分)

19.体会“她的子女读了大学,然而见过高原外的世界后,他们仍愿回到玉麦乡,踏踏实实地守护这片土地”这句话中“仍愿”一词的表达效果?(2分)

20.格桑花又称格桑梅朵,在藏语中,“格桑”是幸福的意思,“梅朵”是花的意思,所以格桑花也叫幸福花,长期以来一直寄托着藏族人民期盼幸福吉祥的美好情感。本文以“开不败的格桑花”为题,有何寓意?(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21~18题。(13分)
唐柳姑娘
王宗仁
①我最近的一次到拉萨2000年冬。古城冬日阳光的密度甚至比夏天还要高。
②穿过布达拉宫广场来到拉萨河,我看见一位舀水的藏族姑娘,一瓢一瓢很轻巧地舀起拉萨河,灌进印着“八一”红五星的木桶里。水花像她的氆氇裙一样鲜丽。她的长发梳扎成一条一条小瓣子,很整齐地分散在两肩,半遮半掩着那张红朴朴的脸庞,好动人!
③姑娘的身后是座落着布达拉宫的红山,她投映在河面上的倒影,被山水调理得雅韵悠柔。她像我见过的许多藏家姑娘,又不像她们中任何一个。我在河这边,她在河那边,我对着她的背景喊了一声,她没回头,背着木桶径直走向布达拉宫广场。
④我想,也许她没看见我,但我的喊声掉进拉萨河里,被她舀起灌进桶里储存起来,总有一天她会听见有人在喊她。
⑤我的愿望说起来很简单,单纯的很。就是想以布达拉宫为背景,和她照一张合影。我上百次来拉萨,留下的照片装满两个相册,却没有和藏族姑娘在布达拉宫前合影。这也算是个遗憾吧! 如果这个愿望能够实现,相信我的心情会像阳光一样明丽。更何况要和我合影的那个舀水姑娘的木桶上,还有一颗“八一”红五星,这对军人有特殊的意义。
⑥那天,我还没走到头天和舀水姑娘分别的地方,老远就瞅见一个姑娘背着水桶朝我走来。那个水桶,我好像见过,上面有“八一”五角星图案。可是走近一瞧,背水的人却换了,军帽下的脸是陌生的模样。我有点不好意思了,赶紧收住了未出唇的问话,同时止步。就在这一瞬间,姑娘脱下了军帽,唿啦一下一束小辫子像瀑布似的散在了两肩。是她,正是昨天的那个舀水姑娘!我一时有点手脚无措,不知说什么好,却异常高兴。
⑦倒是姑娘大大方方地问我:你昨天不是叫我吗,有什么事?我是叫她了,可是她现在问我有什么事,我还真说不上来,或者说不好说出来。当时我以为她没有听见我叫她,尽管我希望她听见。她现在这么主动问我,我真不知如何回答,羞得有点无地自容了。
⑧“说吧,叫我有什么事?”她还是那么大方,逼问。
⑨遇到这样直率的姑娘,你再羞羞答答就多余了。我的勇气一下子来了,索性有话直说:“我想和你合照一张相片,就在布达拉宫前!”
⑩“当然可以!”她很痛快地答应。说话间她已经走上了通往布达拉宫的梯形台阶路。我随其后。站定,她招招手,让我站在她身旁。我把照相机交给一位过路的游客,请他帮忙。别看我是主动要求和她照相,一旦站在陌生姑娘身边,还真有点紧张。笑也不是,不笑又不合适,双手也不知怎么摆放。
⑪她显然看出我太紧张,说:“你就当站在你身边的是一棵树,这样就不会紧张了!”她指着不远处大昭寺前那棵唐柳这样说。我把目光移向唐柳。
⑫这棵柳树是当年文成公主远嫁藏王松赞干布时,从长安带来落户拉萨。千余年间,它经过枯萎、重栽,再枯萎、再重载,重重叠叠的绿荫一直蓬勃着。唐柳,一棵无限循环的活物,即使我把时间倒过来,也永远无法和它接近。但是,今天在藏族姑娘有意无意的指引下,它真实地活在了我心里。我看着它,想到了文成公主,心情马上放松下来。就在这一瞬间,只听快门咔嚓一声脆响。
⑬拿相机的游人把相机交还给我,半玩笑半认真地说:“这张照片很有意义,照的效果也不会错。你有幸和‘唐柳姑娘’合影,叫人羡慕!”他把“唐柳姑娘”四个字咬得特别有味道,好像那姑娘真的就叫这个名字。
⑭姑娘挥手和我告别,她再三叮咛:“照片洗出来一定寄我一张!”
⑮她留下了名字,还有通讯地址:西藏林芝歌舞团。
21.作者隔河喊一位素不相识的姑娘,其目的是什么?(2分)

22.赏析第④段画线的句子。(3分)
我想,也许她没看见我,但我的喊声掉进拉萨河里,被她舀起灌进桶里储存起来,总有一天她会听见有人在喊她。

23.作者写道:“我看着它,想到了文成公主,心情马上放松下来。”想到了文成公主,作者的心情为什么马上放松下来?(4分)

24.文中的“唐柳姑娘”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四、写作。(50分)
22.请以《我是这样战胜的》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2)文章应以记叙事件为主;(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4)不少于600字。





100





200








100





200










展开余下试题100





200




参考答案
一、
1.B(A.“瞰”应读kàn,“微不足到”应为“微不足道”;C“闲瑕”应为“闲暇”,“忡”应读chōng;D.“颤”应读chan,“海市唇楼”应为“海市蜃楼”)
2.B
3.D
4.A(《朝花夕拾》是散文集)
5.(1)今年的比赛新疆队打败了广东队,获得了冠军。
(2)今年的比赛新疆队打败了,广东队获得了冠军。
6.(1)虽然她家庭条件比较艰苦,但她仍然认真读书,并以此为乐。
(2)淳朴憨厚的阿长、朴实善良的老王、感恩慈悲的杨绛
7.(1)草色人帘青(2)莫笑农家腊酒浑(3)莫言下岭便无难(4)何人不起故园情
(5)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6)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8.示例:(l)留守儿童数量不少,应该尽可能地扩大关爱活动的范围,应该多从心理方面关爱留守儿童。(2)“衣加衣”等于温暖,一加一”等于不再孤单。(3)晓畅,你知道吗,有很多明星热心公益事业,是公益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我觉得我们更应该学习他们这种善举,而不是模仿他们的穿着打扮。你觉得呢?
二、(一)9.“满”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夜晚的宁静和笛声的悠扬,衬托出诗人闻笛后内心的孤寂。
10.两首诗歌都是寓情于景,由笛音触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11.D(高诗意境澄澈壮阔,感情哀而不伤)
(二)12.C(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13.(1)倒塌。(2)划(船)。
14. 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
15.示例:遇到问题要从实际出发,而不能主观臆断,只有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否则就有可能出错,甚至闹笑话。
三、(一)《开不败的格桑花》
16.示例:讲述了桑杰曲巴和女儿卓暖、央宗三人坚守在玉麦乡半个世纪,他们“以牧代巡”,坚定地履行了边防守卫官兵的职责,牢牢守住了玉麦乡这片国土。
17.翻越昆仑山时“我”就感到了不适,到了青藏交界处,高原反应已经难以承受,在海拔6000多米的唐古拉山,“我”不得不吸氧。
18.“家守住了,国土就不会少一寸”的爱国情怀。
19.体现出子女们深受母亲的影响,决心回乡担负起守护国土的重任。
20.因为有了像桑杰曲巴及其家人这些格桑花一般的普通人,他们扎根在雪域边睡,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我们的祖国才能变得更加强大。
(二)《唐柳姑娘》
21.满足自己还没有能和藏族姑娘在布达拉宫前合影的愿望。
2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坚信自己一定还会和这位姑娘重逢的信念。
23.示例:文成公主人藏,促进了汉藏人民的友好交往,使汉藏人民就像一家人一样。作者看到唐柳,就自然地想起文成公主,就感觉和这位藏族姑娘像一家人一样,因此心情立马放松下来。
24.文中的“唐柳姑娘”是一位美丽大方、活泼可爱、热情友好、与人为善的人。
四、25.略
标签:人教版 七年级 下册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2019学年部”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8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