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251  2019-05-31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51]
甘肃省2019届高三第二次高考诊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2019年甘肃省第二次高考诊断考试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工智能应运而生并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目前其已在多个领域得到应用,其中就包括文学艺术创作领域。人工智能是指用机器代替人类实现认知、识别、分析等功能的科技,其本质是对人的意识与思维过程的模拟。人类的文学艺术创作是通过人脑进行的一种与情感、知觉、思维等相关的复杂的精神活动,在电脑尚难以具备人脑功能的情况下,人工智能是无法真正意义上创作出具有丰富情感的人性艺术作品,但其在艺术表现力、作品想象力等方面已向传统的文艺创作形式发出挑战。
人工智能丰富了艺术表现形式。例如,音乐领域,由于电脑可有效存储各类声音,这就使电脑可对音乐音色进行无限制的组合,而音律也可打破传统的音阶形式,从而使得音乐作品达到常规音乐创作难以企及的高度,即音色丰富、节奏多样、序列交叠、微分音细化、声像灵活以及装饰音出彩等。又如,绘画领域,由于电脑可对三原色进行更为细致的等级划分,进而可合成256的三次方种,即16177216种颜色,而这就为画家提供了更大的颜色选择空间,从而实现了绘画艺术表现力的进一步提升。
人工智能拓展了想象空间。虽然电脑隶属于机器范畴,其本身并不具备想象能力,但由于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有机组合了艺术媒介和文艺质素,极大地摆脱了人类理性认知的束缚。通过阅读大量的电脑诗作发现,它们的比喻方式和词语组合形式无不表现出极大的想象力,其创作能力甚至可比肩历史上的著名诗人。从本质上来说,电脑所创作的诗句是具有表征性的文字符号随机拼接的结果,而这种基于自由组合形成的想象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人为创作的诗歌意境。可以说,人工智能在创作格局以及创作观念等诸多方面都已向人类传统的文艺创作发出了巨大挑战。
艺术的根本特性就是创作,而电脑本身并不具有独立的创造能力,其创作能力的根源仍是编写程序的人类。例如,Aaron艺术创作软件,被认定为当前世界最具创造力的软件,但从本质上来说它所展示的也只是画家科恩的绘画方式。人类艺术创作的生命就在于个性化,而计算机艺术创作软件并不具备个性,只要它应用的程序相同,它所呈现的作品风格也是相同的。但凡是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都呈现艺术家的情感内涵,且人类的情感也是随时在变动的,而人工智能自身并不能产生情感或情绪,更不会出现感情变动,因而它所创作的作品只是技术的产物。目前的人工智能创作基于大数据和深度学习技术发展,其创作核心是“数据”和“算法”,只是对某种艺术进行风格化和技术化处理,还未涉及艺术本质中的情感、想象、感受等重要范畴,更不具备艺术象征和批判等重要的社会文化功能。简言之,人工智能创作还不具备审美的主体感受力。
因此,从发展前景看,人工智能尚不能从根本上取代人脑,人工智能文艺创作还只是梦想。
(摘编自李云开《人工智能技术在文艺创作中的应用》)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人工智能本质是对人的意识与思维过程的模拟,其在某些领域已超过人类水平。


浏览完整试题B. 若音乐作品能达到常规音乐创作难以企及的高度,音律便可打破传统的音阶形式。
C. 人工智能在文学领域表现出极大的想象力,其创造力已超过历史上的著名诗人。
D. 人工智能无法进入艺术本质的情感范畴,不具备艺术象征和批判等社会文化功能。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人工智能在文艺创作领域的应用为前提,论证人工智能文艺创作的不可行性。
B. 文章讨论了人工智能在文艺创作中的优势,也谈了其在创作中的不足,论证结构清晰。
C. 文章采用对比的论证方法,以突出人工智能不具备文艺创作中审美的主体感受能力。
D. 文章先论述人工智能的正面影响,后论述其局限性,按照先立后破的方式进行论证。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工智能使艺术家获得更为丰富的创作空间的同时,也提升了艺术创作的表现力。
B. 电脑可对三原色进行更为细致的等级划分,这就极大地拓宽了进行颜色选择的空间。
C. 人工智能用自由组合诗句的方式创作诗歌,创作中所具有的想象力远远大于人类的。
D. 电脑创作出的只能是技术作品,这样的作品无法表现艺术作品所应具有的人性之美。
【答案】1. A 2. A 3. C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析此类题,要将选项与涉及的原文信息进行比对,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品味语意是否改变,推理判断是否合理。本题选“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项从第二段内容可以得到验证。B项因果颠倒。联系原文看,“音乐作品达到常规音乐创作难以企及的高度”是音律“打破传统的音阶形式”的结果,而不是原因;C项曲解文意,“其创造力已超过历史上的著名诗人”表意不当,文中讲“其创作能力甚至可比肩历史上的著名诗人”,只是说甚至可以赶上历史上的著名诗人;D项范围不当。从文章第四段看,“不具备艺术象征和批判等社会文化功能”,是目前的人工智能的情况,而不能定论说“人工智能无法进入艺术本质的情感范畴”。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要划出与选项相关的关键句,根据关键句,迅速串联上下文内容,从而理清文章思路,然后依据自己掌握的论点、论据和论证知识认真比对分析,把握文本主要内容及其观点。选“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表意错误。从原文最后一段“从发展前景看,人工智能尚不能从根本上取代人脑,人工智能文艺创作还只是梦想”看,只是说现在还没有实行,但并不是说不可能做到,选项说“论证人工智能文艺创作的不可行性”表意绝对化。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筛选并整合信息、把握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要求选“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项见第三段“人工智能拓展了想象空间”;B项见第二段“人工智能丰富了艺术表现形式”;C项曲解文意。联系第一段的人工智能“在艺术表现力、作品想象力等方面已向传统的文艺创作形式发出挑战”和第四段的“还未涉及艺术本质中的情感、想象、感受等重要范畴”这两句来看,选择说“创作中所具有的想象力远远大于人类的”表述错误。D项从第四段“但凡是优秀的艺术作品,……而人工智能自身并不能产生情感或情绪,更不会出现感情变动,因而它所创作的作品只是技术的产物”这些话,可推知表述正确。故选C。
【点睛】解答此类试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从试题到文本,要就文论文,直至找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切勿主观。设题的误区一般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各题。
把 手
张承志
那一年在玉树的巴塘马场,我骑着一匹大走马,在暮色苍茫之际赶路。骑马驰骋,是那时的最爱。那是一匹“嘎石德乐”,身躯高大。我跨在鞍上,两脚直直地踩紧铁镫,姿态舒服。
玉树的巴塘是一道川,宽阔的草滩被两侧的雪山夹着,草高风冷。
十九岁的我没有想到,在暮色四合的巴塘草滩上,我一骑一人误入了沼泽。草疙瘩地貌是乌珠穆沁没有的,在一堆草疙瘩中央,嘎石德乐在下陷,下陷——
蹬着脚镫的靴子下面,就是黑油油翻起的泥巴。
陷入沼泽,不是别人而是我,正在一丝丝地下陷。丑恶的污泥正挣破草皮,凶险地翻动着从马的膝盖一分分露出头来,我攥着缰绳的手硬了。恐怖像一个魔鬼抱住了我。我想喊叫,但知道没谁会听。我想下马,但下面是泥潭。我好像从嗓子眼里呜呜哭了一声,又不觉止住。只有胯下的狂傲的河曲走马,它呼呼喘着粗气,挣一下,腿拔出来,又停一下,再陷下一点。
我只有竭尽全力,勒住缰绳,嗄石徳乐也借我的拉扯愤怒地高昂马头,一次次奋力跃起。
它猛地挣扎一跳,两条前腿一霎跃出了泥巴露出来,但落下时又噗咚一声踏回原地,陷得比刚才更深!时光一刻刻地流逝,我不知是已经绝望还是一念侥幸,脑子已经不会思索,我唯有死命地抓紧缰绳,扯高马头,好像我只有通过缰绳,为身下的马助一臂之力。
又是一阵噗噗的雨点落下,天色更加阴沉,四野已昏黑难辨。
又陷下去一层,我的靴子连同马镫,咕的一声没入了泥浆!马绝望了,它罕见地嘶了一声,在淹到腹部的泥里猛地转了一个身。
我们的眼前,对准了一个草疙瘩。我突然,不,是马突然意识到这个草疙瘩应该是干燥的。不知是什么使我重重地一扯马缰,仿佛在腔子里喊了声什么。就在那一刹,马踢起前腿,猛地一跃,两条前腿同时落在了那草疙瘩上。攀住了!那一瞬仿佛立刻就要再滑回泥里,但那个草疙瘩是神异的,它不仅没垮塌而且意外的结实。就在马的两腿扒住草丛尚未滑落的一刻,我死命一抖缰绳一磕马腹——


展开余下试题胯下的河曲走马,我生命的私人密友,前腿抓住草丛,身躯弓着,又是一跃!……我们跳出了沼泽,站在了硬硬的草地上。
留意踏着一个个的草疙瘩,我学会了辨别干燥草原和湿地,也学会了寻找生存的路径。当借助一个个隆起草滩的疙瘩草丛,登上了那道石砬子的山梁以后,我不禁回头,想寻找刚才救了我们人马两命的,那个草丛。但一望迷蒙,什么也看不见了。
回到巴塘马场的帐篷,接过一碗冒着热气的茶。我看见自己刚才拉着缰绳的左手,三条指缝都鲜血淋漓。滚烫的奶茶,一口口熨烙般流过肠胃。不知为什么,我没有对帐篷里的人讲起刚才的险境。按我的毛病本该吹嘘一番的。但那一夜若有所思,我没有开口。不知是因为那恐怖太丑恶,还是因为那草疙瘩太坚实,包括离开玉树以后,我一直不愿提起它。
后来偶然一次,我和一个当地人聊起了这件事。他笑着说,这是每一个吐蕃男人都经历过的事。不仅在巴塘,哪怕你跑到松潘,一直跑到阿里,尤其在若尔盖大草地,绿油油的草地下面,到处都有暗藏的泥潭。
若是跳不出来呢,人就会陷进去死掉么?我问。
被沼泽吃掉的可怜人有哟,要是他抓不住伸给他的手。
豹皮帽下,安多汉子睁着清澈的眼睛,直视着我。
“仲给他的手”……我忘了后来我们谈了什么,也没有多琢磨他的话。
更偶然的一次,在伊犁的夏台山谷,我与一个哈萨克老人同路。看见山麓棋布着葱绿的草疙瘩,我寻到了话题。
我比划着:有一天——在藏族地方——我的马——一我没词儿了,急得策马跑到一个草丛旁边,一边指着一边夸张地“噗”的一比划,形容自己连人带马陷了进去,又忽然一跳蹦了出来,“呜”地跳到了平地上。
那老人哈哈大笑。他威严地白髯一飘,手向上空一挥:Urwat!
我听不懂“乌尔瓦特”是什么。见我茫然,老人指着天空,扯开嗓门重复:乌尔瓦特!
究竟什么是乌尔瓦特呢?我百思不得其解。老人迫不及待下马,牵着我的手,大步走到毡房门前,一把拉开了木门。然后对我指着拉着的门把手,喊道:Urwat!我一下子懂了:这个词的意思,是“把手”。
实话说,我是最近才忆起早在人生肇始之初的那件体验的。思索安多汉子的“手”和哈萨克老人的“乌尔瓦特”,也是不久前的事。其实安多汉子和老人的见解一模一样,“伸给他的手”,就是从天而降的乌尔瓦特。这两大游牧民族,他们清澈的眼神,深邃的信念,像两部巨大的辞书,伴随我的左右。
就像那天巴塘的独骑,今天我依然胯下骏马,继续着一世一度的长旅。但我已经不会松开——这是最简单的、也是终极的依靠。它是知识在终点之上、也是人在限界上的抓揽。我常常禁不住失声赞叹:嘿,多么简洁的比喻啊,把它叫作“把手”!
那一天就是它向我伸了过来。今天我确实抓住了它,结实的把手。
(摘自《新华文摘》2018年第19期)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开头写“骑马驰骋,是那时的最爱”,后半部分写“今天我依然胯下骏马,继续着一世一度的长旅”,这说明独自骑行是“我”一生的热爱。
B. “我”走出沼泽地后,回看草丛,“但一望迷蒙,什么也看不见了”,一方面照应了前文中“暮色苍茫”的时间交代,一方面渲染了恐怖的神秘气氛。
C. 本文写“我一直不愿提起”在巴塘草滩的险境这件事,表露出“我”对这次经历的刻意回避,并引发下文关于此次体验的谈论、思考及深刻体悟。
D. 面对“我”的百思不解,哈萨克老人“迫不及待下马”“牵着我的手”到毡房前作解释,这种急切的表现背后,传达出哈萨克老人解决“我”困惑的热情。
5. 结合全文,说明文中“把手” 含意。
6. 本文在记叙陷入沼泽的经历时,加入了大量的心理独白。这些独白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4. A 5. “把手”指马的缰绳,缰绳是骑马的控制装置,作者借此把手骑行。“把手”还指人的顽强意志和永不放弃的精神。这种精神成为人们在绝望时刻的支撑,帮助人们走出困境。
6. ①运用比喻突出环境的恶劣;②写出了陷入沼泽后的挣扎,表达了作者渴望求助但又找不到出路的紧张恐惧到无力绝望的心情;③结构上逐渐深入,推动情节向前发展。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主要涉及艺术手法、内容情感等。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结构,然后根据议论抒情的语句明确主旨,关注手法。题干要求选“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项曲解文意。本文开头写“骑马驰骋,是那时的最爱”,是为后文骑着马走的情节发展作铺垫,后半部分写“今天我依然胯下骏马,继续着一世一度的长旅”,这里的“胯下骏马”不是真正的骑马,而是心有“抓手”,带着精神和感悟行走在人生路上。这说明独自骑行是“我”一生的热爱,选项的这一理解错误。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标题内涵的探究能力。做此类题,要在理解词语本意的基础上还要关注标题与文本的联系,如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等,要特别注意在表面含义之外是否有表层义、深层义、象征意或比喻义等。“把手”是文中的标题,提示了文章的中心话题。“把手”在文中后半部分出现,老人讲的“Urwat”就是把手。“把手”是我骑马不会松开的马缰绳,是“知识在终点之上、也是人在限界上的抓揽”,比喻人的顽强意志和永不放弃的精神。它可以在绝望时刻给人支撑,帮助人们走出困境。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语言描写的能力。做本题时,要明确题干要求,在通读文章的基础上,结合语境了解手法的具体运用情况,考虑它对人物形象、结构层次和主题思想的作用。小说中大量的人物内心独白,揭示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对表现人物性格和揭示小说主题往往会起到很好的作用,需先从原文找出独白内容,再做体会。如这段独白连用三组转折:想叫喊但是知道没人听;想下马,但是下面是泥潭;哭了一声又止住了,用“喘、挣、拔、停、陷”等动词,写出了陷入沼泽后的挣扎,表达了作者渴望求助但又找不到出路的恐惧;如“我不知是已经绝望还是一念侥幸……”从侧面反映出作者内心的无力与绝望。结构上逐渐深入,推动情节向前发展。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知识付费是一种与知识传播相关联的商业现象,近年来的发展超出了人们的预料。所谓知识付费中的“知识”,与传统媒体中的“知识”有所不同。这里的“知识”,其本质是通过交易手段使得更多的人愿意共享自己的知识积累和认知盈余,是通过市场规律和便利的互联网传播达到信息的优化配置,其形态包括线上教育、数字出版及咨询业等多种形态。知识付费可以看作“信息付费”,即在信息生产和消费者之间存在消费差,并可以通过平台进行信息沟通和变现。
知识付费风口的到来给整个内容生产领域带来了新的生机。对于知识生产者来说,知识付费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保护知识信息生产者的知识版权,激励优质内容的生产;对于知识付费的用户来说,在互联网信息爆炸时代,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却相对稀缺。知识付费能够使用户高效地筛选知识,获得更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摘编自王国英《知识付费对内容为王的反思与重构》,《新闻论坛》2018年2月)


展开余下试题材料二:
“知识付费”热在某种程度上是知识经济在人们生活中的倒影。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接入互联网的同时,也接入了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即互联网技术所带来的“知识经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进步,“知识”成为支撑经济和经济增长的首要生产力要素,相应的人力要素、物质要素被大大削弱。在今天的社会中,个人要想在经济生活中取得成就,知识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这就迫使个人不得不获取更多的“知识”。
从社会经济生活的角度出发,知识对于消费者而言已经是一项必须要进行的消费。随着都市生活节奏的加快,移动互联网下信息爆炸所带来的社会议题如走马灯般快速变化,消耗着人们的注意力。如果不及时吸收新的知识和讯息,又很容易与同龄人失去共同话题。这容易让人产生一种被迫追赶的焦虑感,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人们追赶时代步伐所必须付出的努力,即不停地学习以提升自己。
从知识付费者的角度而言,知识付费项目确实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调查机构的研究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内容付费用户规模为0.93亿人,同比增长93.8%,预计2018年将达到2.9亿人。
(摘编自张程《内容付费:知识经济的倒影》,《记者观察》2018年3月)
材料三:
知识付费产业要想向着更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必然会经历重大洗牌。洗牌后,未来的知识付费行业或许只能留下一两个平台,其他知识输出方只能在这些平台上生存。平台会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精准匹配知识分享者的产品和客户需求,保证客户找到有用的产品,而知识分享者找到能够“听得懂的人”。同时,平台要想做出声誉,就必须对知识产品严格评估。而知识产出者要想生存,必然会朝两个方向分化:一个是部分知识生产者会走向更垂直、更深度的道路,在某一领域深耕细作,保证自己提供的东西“有用”是他们的生存依靠;另一个是部分知识生产者会走向泛娱乐化的道路,他们提供的东西主要用于陶冶情操,扩大见识,保证自己提供的东西“有趣”是他们的生存之道。总之,所有的知识生产者都必须提供更专业、更聚焦、更精准的产品。
(摘编自易鹏《知识付费还得“洗牌”》,《环球时报》2017年11月21日)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知识付费是通过市场规律和互联网传播,使得更多的人愿意共享自己的知识积累和认知盈余的一种商业现象。
B. 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大大削弱了支撑经济和经济增长的人力要素、物质要素,“知识”成为首要生产力要素。
C. 从数据显示来看,2018年知识付费用户规模将是2016年的三倍之多,由此可见,知识付费产业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D. 未来知识付费平台能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精准匹配知识分享者的产品和客户需求,并对知识产品严格评估。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知识付费既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知识信息生产者的知识产权,又能给知识付费用户提供真正有价值的稀缺信息。
B. 知识付费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和对于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有直接关系。
C. 知识付费能够减缓因移动互联网信息爆炸所带给人的焦虑感,这说明好的内容在人们心目中是值得付费的。
D. 知识产出者需要朝着更垂直、更深度和泛娱乐化两个方向分化,才能在未来 知识付费产业中找到生存之道。
9. 以上三则材料,各自报道知识付费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7. C 8. A
9. 材料一侧重点:知识付费的特点和优势。先讲对知识付费的理解,再讲其作用,提示知识付费需做到内容为王。材料二侧重点:知识付费的发展原因及前景。是互联网技术带来的“知识经济”,带动了“知识付费”热,知识付费项目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材料三侧重点:怎样让知识付费行业良性发展。知识付费产业要想向着更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必然会经历重大洗牌。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先审题干,然后浏览选项,利用选项中的关键词或重点句,到材料中圈出相关内容,最后进行比对,找出选项内容与材料具体内容的区别,按题干要求作答。C项表述错误。原文是“从知识付费者的角度而言,知识付费项目确实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选项说“知识付费产业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市场”和“项目”不是一回事,选项是偷换概念。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注意准确解读文本,对文章所述的事件或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并将选项和原文相关语句加以比对,明确选项在设题方面的陷阱,逐一分析判断。要选“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项理解有误。从材料一看,“对于知识付费的用户来说,在互联网信息爆炸时代,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却相对稀缺”,这和选项里说的“又能给知识付费用户提供真正有价值的稀缺信息”有出入。其他选项都能从文中找到依据。故选A。
【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定向信息的整合和概括能力。本题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解题时要审清题干,找出关键词语,把握答题方向;然后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理清要点,在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或段落,并将需要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概括。题干重点是报道的侧重点,就要概括出每则材料的主要信息。材料一:知识付费的特点和优势。先讲的知识付费是一种与知识传播相关联的商业现象,近年来发展很快,知识付费风口的到来给整个内容生产领域带来了新的生机。最后说“知识付费能够使用户高效地筛选知识,获得更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提示知识付费需做到内容为王。这是知识付费的特点和优势。材料二:知识付费的发展原因及前景。先说互联网技术带来的“知识经济”,带动了“知识付费”热。接着说知识对于消费者而言巳经是一项必须要进行的消费,最后明确知识付费项目确实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这是知识付费的发展原因及前景。材料三:怎样让知识付费行业良性发展。知识付费产业要想向着更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必然会经历重大洗牌。这是侧重讲怎样让知识付费行业良性发展。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抓三个方面整体感知: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③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准确寻找,筛选提取有效信息。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刘恕字道原,筠州人。恕少颖悟,书过目即成诵。年十三欲应制科,从人假《汉》《唐书》,阅月皆归之。谒丞相晏殊,问以事,反覆诘难,殊不能对。恕在钜鹿时,召至府,重礼之,使讲《春秋》,殊亲帅官属往听。未冠,举进士,时有诏,能讲经义者别奏名,应诏者才数十人,恕以《春秋》《礼记》对,先列注疏,次引先儒异说,末乃断以己意,凡二十问,所对皆然,主司异之,擢为第一。他文亦入高等,而廷试不中格,更下国子试讲经,复第一,遂赐第。调钜鹿主簿、和川令,发强擿伏,一时能吏自以为不及。恕为人重意义,急然诺。郡守得罪被劾,属吏皆连坐下狱,恕独恤其妻子,如己骨肉,又面数转运史深文峻诋。笃好史学,自太史公所记,下至周显德末,纪传之外至私记杂说,无所不览,上下数千载间,钜微之事,如指诸掌。司马光编次《资治通鉴》,英宗命自择馆阁英才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甘肃省2019”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5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