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A. 中国哲学具有独特的“普遍性”,它贯通了相互不同的个体,这可从“仁”的理念中体现出来。 B. “仁”是中国哲学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一种在不取消差别的前提下的、一视同“仁”的共同感。 C. 中国哲学在大一统体制建立之后诞生,其关注、研究的核心问题正是“天下一家”的秩序本身。 D. 支撑中国哲学的是天人相应的宇宙观和历史观,中国哲学则是对天人互动的中国历史的理论总结。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段起句谈哲学的一般特点,然后在东西方比照中点明中国哲学的“普遍性”。 B. 作者引用“汤武革命,顺天应人”的成说,是为了证明中国历史的“德命观”。 C. 结尾段用“保守”“固守”一组近义词,精准地表明了中国哲学对传统的态度。 D. 本文先讲中国哲学的特点,后针对现实,着重阐述中国发展中的“新旧”关系。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哲学里,“仁”的理念中有一种贯通差别的平等感,其中“平等”的含义与西方不同。 B. 历史根源与历史发展之间有着相互规定性,这表明我们今天的飞速发展也改变着历史的样子。 C. 马克思讲的“从后思索”,可指导后人不忘过去、反思历史,从前人的实践中汲取经验教训。 D. 中国哲学是对中国之所以为中国的原理的揭示,它可帮助我们认识过往,从而了解自然规律。 【答案】1. C 2. B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C项,“中国哲学在大一统体制建立之后诞生”错误,文章第二段说的是“在这个统一体出现的同时,也诞生了一种价值关怀,这就是中国哲学”,文中说的是“在……同时”,选项变成“在……之后”。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B项,“作者引用‘汤武革命,顺天应人’的成说,是为了证明中国历史的‘德命观’”错误,从文中来看,文章第二段引用“汤武革命,顺天应人”这一名句,作者引用该句证明的不是“德命观”,而是“天人相应的宇宙观和历史观”。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B项,“今天的飞速发展也改变着历史的样子”错误,从文中来看,文章说的是今天的发展可以重新认识主体、定义主体,但不是“改变历史”。C项,“可以指导后人不忘过去、反思历史,从前人的实践中汲取经验教训”错误,从文章倒数第二段来看,“从后思索”的意思是“从后面的事实反过去认识历史”,选项曲解文意。D项,“中国哲学……从而了解自然规律”错误,从文章第二段来看,文中提及的是“天人”关系,而“天人”关系并不等于自然规律。故选A。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神医 顾文显 “他是哑巴?”邬先生用下巴朝对面的板凳扬了扬,示意匪首坐下,然后脑袋转向了一直在旁啰嗦的师爷。 “邬先生!”师爷满面惊恐,“这是我们山寨的大瓢把子(寨主),你怎敢瞎说!” “他更是病人!”邬先生冷冷地噎了一句,“看来病得不重,还有心思在这里摆谱。” “嗯——”匪首鼻子一哼,截住了师爷想说的话。他起身换上一副笑容,“听说神医邬先生您一针救活过娘儿俩,特意登门求治。” “那是人娘儿俩命大,不是我的手段。”邬先生也笑笑,“诊金随意,带来了吗?” 胡子头儿那个气呀,这世上还有敢朝他要钱的,这人天胆!他把嘴角朝桌子方向一撇,师爷小跑着出去,很快,捧回两封银元放在桌上。 “我这些日子……”匪首想诉说病痛之苦。 “这回到你装哑巴的时候了。”邬先生一挥手,“我看病从来不问病人,问了就不会看了,把手伸过来。” 匪首恨得心尖尖痉挛,暗说,病好了再说。 邬先生把脉、开方。然后定定地注视着匪首,盯得这位杀人如麻的魔王心里没了底。“不用再来第二回了。不过,你这病去不了根。十年之后的今日必犯,那时你还找我。我活着,不废话了;我死了,还有老婆孩子会告诉你如何医治,那时才或许一次去根。”
展开余下试题匪首相约十年后见,点头哈腰地离开了。 邬先生坐回原处,冲老伴哼了一声:“生前他是犯不了病了,这药一次去根。我如此说,就是防他病好了报复。” 邬先生是远近闻名的神医,为人耿直,好像跟这世道格格不入:富人求治,必须得先付丰厚诊金,有时还要听他训斥;而穷人钱无论多少,他是一视同仁,除有病危者,坚持先来后到,你钱再多,也要等候,连匪首那杀人魔王都得听他摆布,何况别人? 这天先生去邻村给一穷人的母亲看病,人都奄奄一息了。见屋内锅空灶冷,他大骂接他来的男子:“不孝逆子,要把娘冻死呀!”直到一针扎下,老太太有了说话的气力,才替那“逆子”道出实情:娘是继母,母子同时患病卧床,见继母病危,儿子才挣扎着请先生,哪有力气劈柴生火?邬先生大喊惭愧。自己心思只在老人身上,怎么就没看出她儿子也是重病之人?于是慌忙赔礼,给儿子也扎了针,嘱咐他躺下不动,自己去劈柴、煮粥,直忙活到鸡叫。诊金分文不取,身上没带钱,说声事后打发人送点心意来,这才踏着薄霜,踩着一路鸡啼回家。 来到家门,遥见门外候着许多抄手跺脚的人。原来他昨天一夜未归,病人白等了,所以天不亮便来抢先求治。 邬先生再困也不敢歇息,忙招呼大家进屋取暖,他饭也不吃,就忙着给人看病。 刚看过三个病人,维持会的童委员几乎是把门撞开的:“邬先生,会长肚子疼得满炕滚呢,您赶紧跑一趟吧。” 邬先生手按在一个病人腕上,不满地说:“有这工夫,你不能去召人把他抬来?这么多人候着,你一句话就把我叫走,这分明是往会长脸上抹屎!” 童委员只好转身回去。抬了赵会长来时,邬先生已经看过了七八个病人, 邬先生给会长诊完脉,开了药方:“你肚子里长虫子了,不是好玩意儿。我是说那虫子。这药中有砒霜,切记,看准了秤,少一毫也不中。”嘱咐七遍,一遍比一遍口气重。 会长被抬走了。老妻怪他:“一个汉奸,你这么关心,不怕旁人恨你?” “我是郎中,没有马虎的规矩。” 四面树敌、草木皆兵的赵会长越想越觉得邬先生不怀好意。他想,你打算弄死我,我偏不上当。于是,把毒药减量一半,果然,肚子不疼了。 会长差人请邬先生来,当面答谢,其实是让他看看,本会长不是说弄死就弄死的。 邬先生听罢经过,当即大哭:“我嘱咐七遍你不听,虫子只是药昏,再醒来,就是神仙也没救了!” 一月后,赵会长再次被抬往邬先生药铺。先生急忙摆手:“赶紧往家抬,晚了就死外头了。”赵会长死后,邬先生关上门,在自家里哭。 老妻说:“你不是盼他死吗,哭什么?” “我后怕,怕他不减量,救一个万人恨的汉奸,我可就是罪人了。” “怕他减,你还一遍遍嘱咐?” “那人多疑,不嘱咐到七遍,他还真就不减了。”邬先生自得地摇头,“身为郎中,我若擅自减量,岂不有失医德?这可是他自己减的。”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个故事中师爷的“满面惊恐”与邬先生“冷冷地噎了一句”形成鲜明对比,意在表现土匪走狗的卑怯。 B. 邬先生听说了儿子对继母的孝敬后,感觉误解了人家,十分惭愧,表示随后会打发人送点心意来弥补过失。 C. 赵会长死后邬先生在家里“哭”,表明他对自己的做法很后怕,他不愿有负医德,更不愿救了汉奸成罪人。 D. 人物对话是本篇写作的一个特色,作者通过邬先生与夫人的两次对话交待人物心理,使小说风格含蓄隽永。 5. 结合小说故事,说说作者从哪些方面表现了“神医”邬先生的“神”? 6. 本篇小说构思颇具匠心,请分别对其选材与顺序的安排,作简要赏析。 【答案】4. C 5. ①诊断准确,针到救人,药到病除。如给土匪头子看病,给贫穷的母子看病。②了解世事,能看透病人心理,料事如神。如对土匪头,对汉奸会长。③有钱有势者求他治病,众多就医者半夜排队,从侧而表现了他的“神”。 6. 选材:①作者选取了三个故事塑造人物:一,土匪头就医,主要表现他不畏恶霸又能以智自保;二,给母子治病,表现他正直善良,同情贫者;三,智除汉奸,主要表明他深明民族大义;也表现了处事的智谋。②第一、三个故事与第二个故事中对贫富病人处理的不同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使人物形象丰满。顺序:③第二个故事插在一、三之间,使情节起伏有变,结尾更有意味。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A项,“鲜明对比,意在表达土匪走狗的卑怯”错误,从文章开篇部分来看,主要是从侧面表现土匪头子的淫威,反衬、突出了邬先生的不畏豪强。B项,“邬先生听说了儿子对继母的孝敬后,感觉误解了人家,十分惭愧”错误,从文中来看,“邬先生大喊惭愧。自己心思只在老人身上,怎么就没看出她儿子也是重病之人”,由此可知,邬先生“惭愧”,主要是因为“没看出她儿子也是重病之人”,想“打发人送点心意”也不只是因为“误解”,这其中还有邬先生的善心。D项,“小说风格含蓄隽永”错误,从文中邬先生和夫人的对话来看,如“生前他是犯不了病了,这药一次去根。我如此说,就是防他病好了报复”,人物的心理很明确,作者用对话来明示人物内心,应该是使小说文意显豁。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意,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结合小说故事,说说作者从哪些方面表现了‘神医’邬先生的‘神’”,然后到文中圈出能体现“邬先生”“医术”之“神”的内容,再从不同角度进行概括。从文中来看,作者主要选取三个治病的场面来体现邬先生的医术,即给土匪头子治病,给母子二人治病,给汉奸会长治病,在这些内容中,既有对邬先生的直接描写,如治病过程的表现和事后的语言,还有对患病之人的描写,这些是从侧面对邬先生进行衬托。在给土匪头子治病的过程中,“邬先生把脉、开方”“生前他是犯不了病了,这药一次去根。我如此说,就是防他病好了报复”,既看出邬先生治病技艺之神,还可以看出邬先生看人之神;在给母子治病的过程中,“一针救活过娘儿俩”,这说明邬先生治病技艺之神;在给汉奸治病的过程中,“邬先生给会长诊完脉,开了药方:‘你肚子里长虫子了,不是好玩意儿。我是说那虫子。这药中有砒霜,切记,看准了秤,少一毫也不中。’嘱咐七遍,一遍比一遍口气重”“ 邬先生听罢经过,当即大哭:‘我嘱咐七遍你不听,虫子只是药昏,再醒来,就是神仙也没救了!’”“赶紧往家抬,晚了就死外头了”“我后怕,怕他不减量,救一个万人恨的汉奸,我可就是罪人了”“那人多疑,不嘱咐到七遍,他还真就不减了”,这些内容可以看出邬先生看人之准,料事之神,这些内容都是从正面来体现邬先生的“神”。再从侧面来看,土匪头子、汉奸等有钱有势的人都来求邬先生治病,邬先生给母子二人治病回来,“来到家门,遥见门外候着许多抄手跺脚的人。原来他昨天一夜未归,病人白等了,所以天不亮便来抢先求治”,这些内容都是从侧面突出邬先生医术之“神”。明确了这些内容之后进行答题即可。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本篇小说构思颇具匠心,请分别对其选材与顺序的安排,作简要赏析”,然后浏览文章,看文中选取哪几个事例,这些事例分别体现了主人公什么特点,这些事例是如何安排的,这样的安排有何效果。本文的标题是“神医”,主人公是邬先生,作者为了体现邬先生的“神”,主要选取了三个事例,即给土匪头子治病,给母子二人治病,给汉奸治病;在这三个事件中,对人物的塑造也各有侧重,如给土匪头子治病的过程中,师爷对土匪头子毕恭毕敬,而邬先生则是有什么说什么,“他是哑巴?”“他更是病人!”“看来病得不重,还有心思在这里摆谱”“这回到你装哑巴的时候了”“不用再来第二回了。不过,你这病去不了根。十年之后的今日必犯,那时你还找我。我活着,不废话了;我死了,还有老婆孩子会告诉你如何医治,那时才或许一次去根”“生前他是犯不了病了,这药一次去根。我如此说,就是防他病好了报复”,这里侧重体现邬先生不畏恶霸且又能够以智自保的特点;如给母子二人治病的过程中,“见屋内锅空灶冷,他大骂接他来的男子:‘不孝逆子,要把娘冻死呀!’”“于是慌忙赔礼,给儿子也扎了针,嘱咐他躺下不动,自己去劈柴、煮粥,直忙活到鸡叫。诊金分文不取,身上没带钱,说声事后打发人送点心意来”,这里侧重体现邬先生的善良;如给汉奸治病的过程,他看透汉奸的心理,利用汉奸“四面树敌、草木皆兵”的心理巧妙除掉这一民族败类,这表现出邬先生的民族大义以及处事的智慧。从材料安排的顺序来看,第一个和第三个故事都是给有钱有权者看病,第二个则是给贫者看病,作者把给贫者看病放在中间,这就让文章有了起伏变化,且作者把给汉奸看病放在最后,体现人物的民族大义,让人物的形象更为高大。
扎实的科学研究,是林场发展的积极引领与有力保障。 (摘编自《塞罕坝机械林场植物指标分析》) 材料四: 近年来,全国各地生态环境建设力度空前加大,绿化苗木需求大增。塞罕坝林场建设了8万多亩绿化苗木基地,培育了云杉、落叶松等优质绿化苗木,销往京津、辽宁等十几个省市,现有1800余万株多品种、多规格的苗木,已成为绿色“聚宝盆”。 春天,群山抹绿,雪映杜鹃;夏天,林海滴翠,百花烂漫;秋天,赤橙黄绿,层林尽染;冬天,白雪皑皑,银装素裹……塞罕坝四季皆有美景,是摄影发烧友的天堂,是华北地区知名的森林生态旅游胜地。 森林旅游、绿化苗木等绿色产业的收入,已超过林场总收入的一半。近年来,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塞罕坝人更有效地保护了绿水青山,收获了金山银山,开创了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的可喜局面。 (摘编自《护林营林再写华章》)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塞罕坝林场的森林覆盖率,55年里由12%提高到80%,塞罕坝人以其荒漠变林海的功绩,荣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的“地球卫士奖”。 B. 塞罕坝林场的树木按一米的株距一线排列,可以绕赤道12圈;森林每年固碳74.7万吨,释放氧气54.5万吨,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 C. 为保证森林资源总量持续增长,塞罕坝林场深度控制木材蓄积的消耗量,使单位面积林木蓄积量,达到全国人工林平均水平的2.8倍。 D. 伐掉长势较差的林木,调低林木密度,只用了采伐限额的六成,塞林场就实现了“森林抚育”目标,提升了森林质量与林木总蓄积量。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塞罕坝林场位于河北省最北端,在植被区划中属于温带草原地带。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很强,植物区系成分相对复杂。 B. 不同林分密度下植被科、属状况的调查统计表明:林下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属数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减少的趋势不明显。 C. “图1”表明:在林分密度400-800之间,灌木科数与灌木属数的变化基本趋同,在200-400之间变化却有较大差异。 D. 塞罕坝的苗木基地已经能够向京津、辽宁等多地输送优质绿化苗木;它四季皆有美景,还是著名的森林生态旅游胜地。 9.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55年来,塞罕坝林场发展采用的主要方式。 【答案】7. D 8. B 9. ①治沙种树,扩大林地面积;②木材生产曾占总收入的90%以上。近年大幅压缩木材采伐量,林木总蓄积量迅速增长。③用科研引领林场的发展。④森林旅游、绿化苗木等绿色发展,实现了生态、效益双丰收。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D项,“伐掉长势较差的林木……只用了采伐限额的六成,塞林场就实现了‘森林抚育’目标,提升了森林质量与林木总蓄积量”错误,材料二第二段说的是“河北省下达的采伐限额,塞罕坝林场只用了六成,而且主要用于‘森林抚育’,……”,文中“主要用于‘森林抚育’”,可见还用于其它地方,且文中说的是“用于”,选项变成“实现”;“提升……林木总蓄积量”错误,“伐掉长势较差的林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