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三2月质量检测语文 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无论是从横向的时代性还是从纵向的历史性来看,以儒家思想和伦理价值观念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伦理体系都有着广泛的理论深刻性和全面的融通性。这一体系既强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主观能动,又有着合理的规律层次;既有对社会群体内部的管理和约束,更有高层次、宽维度的思考和研究,又蕴含着对于人类、社会、自然发展关系和理想状态的描述与追求,为世界文明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同时也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许多世界性难题的解决和人类社会长远发展目标的实现,迫切需要我们从伦理道德的维度出发,与时俱进地进行创新设计。实现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人类伦理生态建构,以此推动社会文明和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逐渐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在未来应具备更加广阔的格局,完成从“国际大国”向“国际强国”的转变,这需要我们有与国际姿态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打造与国际地位相一致的国际话语体系。 这首先要建立在对自身文化和伦理有充分自信的基础上。对于伦理道德的自信,既要认可与肯定伦理道德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又要不断向伦理道德的更高层次、更高境界跨越和提升;既要有鲜明的方向性和导向性,又要有深刻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只有如此,人们才能在文化观念和思想境界上表现出自信的姿态。拥有双重自信的共同保障,中华民族才能以更加饱满的精神姿态和良好的形象屹立于世界舞台,才能在兼收并蓄中更好地汲取精华,以更具中国特色、中国魅力且符合国际话语规范的表达形式向世界传达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阐述中国精神,增进世界对中华民族的认知、理解和赞许,减少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在国际交往中产生的文化摩擦。 当前,我国国际地位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通过伦理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双重架构,我们将会以更加从容的姿态和气魄,在世界中发出中国声音、设置中国议题、制定中国标准。实现中国倡议。通过文化自信和伦理自信的共同架构,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进而推动世界文化的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和世界的共同发展进步中,打造世界人民共同认可、普遍尊重、共同响应的中国话语体系。 (摘编自《汲取传统伦理精华提升文化自信》《人民论坛》2018年第3期)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伦理道德的维度出发进行的创新设计,有助于推动社会文明和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 B. 伦理道德自信要求我们既要认可和肯定其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又要有所超越和提升。 C. 中华传统伦理体系以其广泛的理论深刻性和全面的融通性使中华文化顺利地走向了世界。
浏览完整试题D. 有了文化、伦理双重自信,中华民族才能在面向世界时保持良好的形象与饱满的精神姿态。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文化和伦理自信的角度,逐层深入地论述了其实现的途径和重要意义。 B. 文章以对我们民族自身文化和伦理有充分自信为前提,呼吁打造中国话语体系。 C. 文章在论证中以中国发展的具体情况作为实例,使论证更加充分,更具说服力。 D. 文章联系当代国际形势,分析了以伦理自信和文化自信来提升中国影响力的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想解决一些世界性的难题,我们就有必要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出发探寻思路与方法。 B. 我国从“国际大国”向“国际强国”的转变,需要我们有与之相应的文化自信和传统伦理体系。 C. 只要能够架构起伦理自信和文化自信,展现出更加从容的姿态和气魄,就能打造中国话语体系。 D. 只有通过伦理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双重架构,我们才能提升国际地位,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 【答案】1. C 2. C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C选项曲解文意,“使中华文化顺利地走向了世界”理解有误,原文第一段只是说“这一体系……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难得的契机”。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C选项无中生有,“以中国发展的具体情况作为实例”分析有误,原文没有谈及中国发展的具体情况。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B选项偷换概念,原文是说“需要我们有与国际姿态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打造与国际地位相--致的国际话语体系”。C项。“只要……就……”的表述绝对化。D项,“只有通过伦理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双重架构”错误,通过最后一段表述可知,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并不以“伦理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双重架构”为前提。故选A。 【点睛】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然后首先将题干与选项进行对比,看题干问的是什么,选项回答的是什么,看看是不是考查答非所问类试题。如果题干中出现“不属于”“不能说明”这类词,考查的就是这类题;如果题干中仅出现“不符合原文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则可以不考虑此步骤。其次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最后选项与选项进行比较,选出错误或者最恰当的一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近年来,旅游成为春节的主题词。今年春节假期,全国共接待游客3.86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750亿元,再创新高。进入大众旅游时代,旅游成为广大群众欢度春节的重要方式,举家出游成主流,周边休闲成新潮,旅游体验受关注。调查显示,度假休闲超越景点观光成为居民春节假日出游的第一动机。 我国出境游群体每年持续壮大,每年向全球输出上亿人次出境游客,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地位。根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报告,中国旅游消费在2016年增长了12%,中国游客境外旅行人次在2016年增长了6%。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出境游客总消费额逾五分之一源自中国游客,排第二的美国游客消费额仅占中国游客的一半。香港投资银行里昂证券预测,到2021年中国游客每年出境游消费额将达到惊人的4290亿美元。